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1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学籍;管理;服务;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20-02
随着学生学籍信息涵盖的范畴和内容不断扩充,高校学籍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现代学籍管理必须融合“精细化”概念,提高自身的定位,将学籍信息作为高校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集约型管理模式的飞跃式变革。
一、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通过全面、完善的管理体制构建坚实的框架
(一)建立和健全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作为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依据和坚实保障。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学籍管理工作也必须遵从。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在高校实际情况下的具体化,必须体现公平、合理的准则。这些相关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为学籍管理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二)学籍信息是学籍管理的关键对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学籍信息,建设和完善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学籍信息数据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核心。标准的学籍信息数据库是现代学籍管理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籍的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以流程为主线,规范各个节点、各个环节的操作,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是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不仅存在重叠管理的现象,而且割裂了流程的连续性。以时间、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当代绩效考核的综合指标来看,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应强调全局意识,提高整体效能,同时关注局部运作,重视优化细节,并且利用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进而强化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执行力度,避免执行偏差,保证执行效果。
二、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分权,强化层级管理,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学籍管理需要指挥者、决策者、协调者、实施者等角色的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学校学籍管理的三级模式。高校学籍管理部门同样需要灵活运用层级模式进行管理。这是学籍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学籍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作用,引导二级院系按照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开展相关工作,积极推动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依靠集成、综合的信息系统平台以提供有力的辅助与支持
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卓越的性能提高业务效率[1],消除传统学籍管理工作审批部门数量多、手续耗费时间长、信息传输流动缓慢等制约学籍管理工作的桎梏,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管理和存储庞大而复杂的学籍信息;凭借系统平台丰富的功能能够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通过优秀的系统平台提供全面的关于数据和数据关系的视图以及完善的功能对各项事务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处理,保证流程的通畅性和完整性。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网络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为开启学籍精细化管理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同样能够提高学籍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从档案的角度来看,学籍信息记录着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等信息。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它则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通过对学籍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获知高校在全国、省市、地区的认可程度,高校设置专业的冷热变化,在校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水平等。学籍信息并非单纯的、毫无规律的数据,籍由恰当的方法可以从学籍信息中提炼出许多极具价值的规律,帮助高校树立正确的目标,发掘自身的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和群体发展;运用规律不断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为高校教育改革和质量工程导向领航;结合规律探索高校科学发展的途径,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依托广泛、深入的宣传以在师生和教职员工中普及观念、推广认识
(一)加强对学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在全校师生中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为学籍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架桥铺路。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籍教育,提高学生对学籍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个人学籍信息,并充分调动学生维护学籍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分解学籍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三)加强对学籍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教职员工的管理培训,提高其思想道德、法制观念、专业知识、业务处理等综合能力水平,借助集中、统一的培训在教职员工中形成共识,将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融会贯通,建立起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学籍管理队伍,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五、学籍精细化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 激发 兴趣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一种生动、有效的研究方法,它是检验化学原理的客观标准,是促进化学学科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所以,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化学奥秘兴趣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1 将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坚持“实验为化学教学基础”的原则,将每个实验都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试验方法和技巧。教师操作演示实验时,学生要认真观察,从视觉、嗅觉、听觉多方面来观察、感知实验过程的变化和反应的结果,对照课本的记述,思考实验的过程与课本的记录是否一致,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
对于操作实验的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及时记录下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的数据处理,进而获得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的神奇反应或科学操作,让学生直接感受化学的奇妙和神秘,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和探究能力。
2 利用实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激趣功能,借助化学实验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优势(如爆炸实验、焰色反应、喷泉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反应等),对学生的感觉器官产生冲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加化学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的。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组内讨论和小组交流,并互相进行实验和学习点评。比如,在学习“常见气体的制备和净化”时,为了优化实验效果,有的小组采用热毛巾捂热烧瓶内易溶气体,使氨气受热体积膨胀,经玻璃导管与烧杯内水接触而产生喷泉;有的小组采用密闭的废弃塑料饮料瓶代替敞口的烧杯,通过挤捏塑料饮料瓶使瓶内水位上升,接触烧瓶内易溶气体而产生喷泉;更有小组采用冷水浇注或用湿毛巾放于瓶底,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等等。
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点评,能促使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探究兴趣,优化学习效果。
3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长时间坚持任何一项学习,都可能产生倦怠感。化学是一门探究微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可直接感受的特点。没有试验的辅助,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教师要借助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所有学生都投身到化学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当学生的情绪进入低谷或出现倦怠时,教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习的沉重感。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演示一个实验:取两根铝条,一根不用砂纸打磨;一根用砂纸打磨。然后,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燃烧需要的时间、燃烧的状况有何不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自学,寻找答案。
这种从实验现象入手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4 借助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化学实验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还有部分化学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类实验要么会浪费大量宝贵时间,要么会让教师提心吊胆。多媒体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的绝好途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实验的视频,既可以保证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时间、确保安全。比如,“焰色反应”看似简单的实验,往往会因为杂质而导致焰色难以保证,而多媒体播放专业的实验视频,能让学生看到各种标准的焰色。还有使用浓硫酸、浓盐酸的实验,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实验视频。一方面,可以保证实验效果和安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一步一步向学生讲解和分析,以优化教学效果。
5 借助各种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和运用。教师要善于解决生活中丰富的化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各种小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比如,常见的金属暴露在空气中都会出现氧化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金属制品氧化后的现象,并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各种金属氧化后生成物的不同。然后,探究防止金属氧化的独特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在每年的圣诞节,很多店铺会出售一种能生成白色结晶的圣诞树。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这些结晶的成分,并分析它对人体是否有害。这种从生活出发的探究性实验和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实验是化学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借助各种手段促使实验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不断深入和开放。
参考文献:
[1]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高校 院系 学籍档案 规范化
学籍档案从发生、发展、形成到保管利用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转递及保管利用等几个阶段。但由于学籍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高校院系学籍档案质量,切实抓好和不断提高高校院系级学籍档案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一、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面临问题
1.档案管理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1)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是一种事后行为,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错过及时整理和归档的大好时机,造成资料的丢失,这种情况在许多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2)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是一种无形劳动,不被人们所重视。由于院系级教务办公室不是职能部门,是一种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管理行为,其档案管理也成为一种无形劳动,难以用固定形式加以评估,因此人们认为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很轻松,谁都可以去做,这就导致了在用人上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3)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是一种常规性工作,容易被其他行政事务所取代。由于机构设置方面的原因,院系机构一般都没有把办公室行政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分开来,有的院部系级办公室虽然有专职干事,但由于同在一个办公系统工作,其职责也经常混淆,常常被其他行政事务所取代,难以全心投入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经常处于不规范的无序状态。
(4)档案的保管利用。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的日常维护尤为重要,而该环节常常与档案的利用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学籍档案不能散存于个人手中,应由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来保管,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有一套完整的保管利用借阅制度。常常出现有借无还、涂抹、篡改等现象,造成档案材料遗失或者信息二次失真,内容失实等。
2.在档案管理手段方面,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
按照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在学籍档案管理方面应当采取现代化手段,而目前有些高校在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方面仍实行原始的手工劳动方式,特别是在编制目录索引的方法上,还没有很好地通过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手段进行编制《档案目标索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效率。
3.在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方面,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1)高校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缺乏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信息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的现象。近几年来,尽管有些名牌高校加大了管理信息化改革力度,但从整体上看,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部门往往只重视设施、装备、技术的投入,很少关注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使得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应有的力度。
(2)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开发索引信息资源领域,开发系统本身缺少应有的以用户为目标的价值尺度,更不能及时地掌握用户的需求及其变化,使管理信息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也造成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浪费性。
(3)不能严格按照时间节约规律的要求,把握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的时效性,特别是不能真正地依据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来及时、迅速、准确地开发信息资源,难以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组织系统的网络化、操作手段的自动化等立体型体系,难以全面显示管理信息化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这样,高校管理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就难以掌握管理主动权,难以获取最新、最快、最准确的信息。
二、对加强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提高对学籍与档案管理规范化关系的正确认识
从高校发展的实践看,建立和完善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是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促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增强档案意识。加强《档案法》宣传,增强各职能部门及学生本人对学籍档案工作的档案意识,克服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激发人们自觉收集档案、保管档案、利用档案,真正使大家认识到档案工作是普通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重视档案管理,把档案建设纳入教学计划,纳入管理制度,要给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机会,并在经费、设备、库房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按教学环节的不同要求做好学籍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学生学籍有许多环节,都有资料需要收集、整理和归档。主要有:一是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二是考试成绩档案管理。三是凡是归档的材料,要写明材料的目录,应做到书写优良,字迹工整,图样清晰。四是整理,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按档案材料类型分类整理。建立健全收集与补充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岗位职责要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每项任务的工作程序,必要时做出工作流程图,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档案材料归案率、准确率符合标准,档案按存放分类清晰,案卷摆放系统有序。学籍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克服各行其是的局面。要建立健全收集整理、检查核对、保管保密、转交与管理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用制度去规范管理工作,使学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3.要提高院系兼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许多高校院系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教师兼职,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档案管理常识缺乏。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根据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确定兼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一是要认真学习、执行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加强业务学习,增强工作责任性。二是坚持平时分类预立卷归档工作,每年初根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将本部门形成的不同内容与载体的文件材料,预立卷类目并编号,便于平时归卷时对号入座,方便查找利用。三是负责本部门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系统,反映本部门工作情况,维护本部门的历史真实面貌。四是应按“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收集完整的要求,及时做好文件的收发、登记工作。五是做好文件的催办工作,凡是经承办人员处理的文件要及时收集,并检查承办情况是否已经注明,搞好平时归卷,使文件材料管理有条不紊,便于查找利用。六是主动接受学校档案室的业务指导、督促与检查,提高档案的案卷质量。
4.要按照信息化档案检索系统的要求,建立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
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的建立,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光盘、联网检索和信息查询服务,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自身的累积性、综合性和数据性等优势,使现有的信息资源被激活、被利用,使相关信息重新得到优化组合,发挥出优势效益。
5.根据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要求,建立院系级学籍档案资料索引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我国有关学籍档案资料索引标准几乎是空白。其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适应高等教育管理需要的文献资料索引标准化工作,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索引编制的出版标准。制定我国索引标准化,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总之,在高校办学过程中,要重视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正确分析院系在档案管理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要针对问题制定加强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若干对策。只有这样做,才能按学籍规律的要求做好院系级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性保证。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留学生 管理 处理 关系
留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方面,是高校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关系,也关乎着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因而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教育和中华文化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日益加大,我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年俱增。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来华留学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学生层次有较大提升,接收院校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已累计接收来华国际学生146万余人次,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499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可见,我国政府正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各个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任重而道远。广大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留管人员)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从事留学生管理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认为,在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找准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抓手”,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在管理模式上,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
在具体的留学生管理实践中,所谓“刚”,即是以教师和留管人员为主导、以留学生管理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模式。刚性管理可以保证管理过程秩序井然,制度执行不折不扣,学生行为统一规范。但这一管理模式忽视了留学生的个性因素,势必淡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内心需求,影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所谓“柔”,即是以留学生为本,以理解、尊重、激励为主,顺应个性、尊重差别的一种弹性的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柔性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来关注、挖掘、激发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效应。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剂”,是根据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情感等进行人格化管理。因此,柔性管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它具有非强迫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优点。但柔性管理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对留学生的表现不易考核、评估等。因此,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互有长短,互为补充,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相随共存,相得益彰。
正确处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对于留学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刚性管理,因为它是柔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留学生管理若没有刚性的制度为支撑,就会流于形式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发挥教师和留管人员的主导作用和制定完备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发挥柔性管理的功能,注重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和补充,是在刚性管理基础上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再次升华。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和中国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柔性管理更显重要。比如,在制定留学生管理制度时,应使用人性化的语言和风格,在制度的设计上体现出温情的一面。再如,在对学生处理上,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导理念,避免照搬规定生硬处罚,做到严中有度,严中有情,应以帮其改错为目的。总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不同情况,两种管理模式兼用,而以柔性管理模式为主。
二、在管理力度上,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
由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正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也至关重要。具体说来,在对学生的处理方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从宽处理为宜。在学生的生活作息习惯、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亦应坚持从宽的原则,因为这些方面都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而且大都涉及到学生的个性因素,比如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生活方式、外域文化习俗、不同等。笔者认为,在这些方面,教师和留管人员不宜太“较真”,而应区别看待,灵活处理。但是,另一方面,在执行国家的留学生政策方面,在留学生安全管理方面,在纪律和学风方面,则又必须坚持从严的原则,因为这些方面关乎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关系,关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关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这些方面,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正确把握留学生管理中宽与严的关系,是一种管理艺术,也对广大留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管理理念上,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
我国的高校留学生基本上都不是来自同一个国家,有的学校甚至招收了来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的学生。留学生有着和中国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崇尚个人主义,集体观念淡漠,生活方式多样,行为随意性强。这些情况给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应该用管理中国学生的思路去管理外国学生。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在法制教育、纪律、学风、安全和执行国家留学生政策方面应该坚持趋同的原则,统一要求,严格考核,认真执行,不拖泥带水。但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尊重差异,对各国留学生不同的个人信仰、价值观念、学习安排等,则应该给予承认和尊重,不宜过多干涉。至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只要不违背留学生生活管理制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和休息,也不应多加干预。
正确处理“同”与“异”的关系,要求留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具有双向的视角,进行换位思考,而且还要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具体说来,首先,要关注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更多地提供人性化的情感关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供物质方面的服务。要关注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乡愁”和“文化休克”现象,帮助其克服因“文化冲突”带来的迷茫和困扰,使其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然,这对留学生管理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管理实践中做到既不脱离个体的实际需求,又把握好执行制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使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同时,要培育宽松、平等、兼容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中外学生之间联谊与交流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共同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氛围中促进了解,增进友谊,各尽所能,最终达到互助友爱与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来华留学工作整体概况[EB/OL].2009-10-22.
[2]董晓梅.朱青.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84.
[3]杨柳.新时期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刚与柔[J].航海教育研究,2009,(1):116.117.
管理学的学习计划范文6
意识。
一、 精细管理要形成理念认同
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品格或境界,学校要实施精细管理,管理者要精心营造精致化的校园环境和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形成处处讲求精致,人人追求精致的共同价值追求。
首先,加强管理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校长以身作则,在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表现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行事态度和行事方式,在管理者的内心确立精致化的价值追求,让师生真切感受到精致化的工作作风。行政团队的行事态度和行事方式会让老师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学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开展细节研究,着力营建精致文化。学校积极落实“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每一件简单的小事”的工作理念,倡导教师关注细节,追求卓越。学校秉承这一重要行为准则,营造民主宽松包容的人文环境,脚踏实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律意识。
二、 精细管理要落实分层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负责制并不等于校长包揽一切,事必躬亲。校长要充分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发扬民主,大力倡导“自律”,致力于在教师中形成“时时有管理,处处见管理,人人会管理”的良好态势,致力于在行政中形成“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分权管理”的行政执行方式。逐步理顺个人负责与集体领导、学校整体效益、各职能部门效益与教职工个人效益的关系,促使教职工自觉地把个人利益放在学校整体和各职能部门的局部之中。学校多年来的稳健发展是学校统筹兼顾的结果,更是各条线、部门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的结果。
三、 精细管理要研究问题,突出重点
精细管理不是事无巨细、物无轻重,不是缓急不分、平均用力。有了重点,管理者才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这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策略。当我们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的时候,学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必须要按原有章法努力抓好,教学这个中心要始终不能丢(这是学校一以贯之的管理重点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 推行教学免检制度
教学“六认真”是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执行教学“六认真”的自觉性,是学校“六认真”工作的核心问题。基于对教师的信任,学校推行“六认真”免检制度,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荣誉感,给予骨干教师更多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也使得学校行政层面能有更多时间跟踪指导相对薄弱的教师和初入职场的新教师,从而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整体效能。
2. 加强课堂随机督查
教学流程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对老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核心问题。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重心必须从检查教学文本的规范,转向课堂教学的有效,学校行政的“巡课”、“随堂听课”、“综合调研”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巡课”、“随堂听课”教导处每周随机安排的,“巡课”我们重点关注课程执行情况,教师上课精神面貌和学生学习状态;“随堂听课”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常态课的质量,督查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反馈,加强指导与改进。在管理中,我们关注到了教师对随机督查的可接受度,如果思想工作不到位,老师有误解和抵触情绪,这项管理就难以实施好。为此我们对老师进行了思想动员,讲清这样做的多种好处,尤其是对他们自身专业发展的好处。随机督查工作才能深入有效的开展,并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3. 落实减负增效工作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学校依托“百节好课”,开展一课多磨活动,扎扎实实提高常态课的效率;落实“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理念,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当堂完成课堂作业;落实“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关注学困生,见缝插针加强个别辅导,尽最大努力提高合格率;取消语数教辅资料的征订,有针对性地开展周周练,提高作业的含金量;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活动课程和阅读活动(学校把课外阅读的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每周一课时),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轻负高质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4. 改进绩效评价制度
教学绩效评价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制度。学校出台《太仓市经贸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方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发展性达标评价,同时设立目标达成奖、均衡发展奖和进步显著奖。在具体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合格与优秀、团队与个人三大关系。在宽松的环境中,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评出的是教师自信、评出的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了教学管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