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

一、关于国外研究生教学模式

关于国外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引介并不多,左等(2012)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研究生教学为例,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培养体制、导师素质、学生管理、教学模式、考核评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教育理念、教学灵活性及其教学效果方面与我国高教的区别。李翠亭(2012)以韩国的“发表”教学法为切入点,聚焦韩国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依据,总结出我国教学模式的不足和韩国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经验,探讨了韩国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借鉴意义。李翠亭还对韩国的“托利派”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和评析,认为“托利派”是韩国典型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其设计与应用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国内研究生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陶玉萍、纪军(2007)认为停留在灌输式知识传递上是国内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高艳茹(2010)则认为我国研究生教学在方法上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周晶平(2007)批评了“老师+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指出这种模式的缺陷是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方法使用,教学对象划分不清晰。基于上述分析,周晶平提出了财经院校“Theory――理论,Method――方法,Apply――应用”的教学模式。他还指出了TMA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课程要有准确的定位,要以重应用为指导思想,要规范教学大纲,还要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郝明君(2009)从国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教学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评价选择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从带有研究性质的研讨式回归到本科生大课教学;二是讨论式教学受到多因素限制,大多是问答式教学,形式过于简单;三是教学内容选择比较随意,大多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偏好;四是学习评价不尽合理,如导师有话语霸权。还有研究者针对具体学科、专业乃至课程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如曲谱(2010)针对音乐教育硕士提出的案例式、备课式、实习式教学模式,又如罗玉萍(2014)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要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尝试建构研究生教学模式。类似的研究还有《关于农学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体会和思考》、《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对法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反思》、《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等。杨乐平等(2014)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例,介绍了“问题作业教学模式”的五大策略。所谓“问题作业教学模式”,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以军校研究生学员为中心,以国际国内军事科研的前沿问题为导向,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开发数字化研讨平台软件和三维可视化系统,以角色扮演、分组竞争、协同研讨等方式开展研究型教学。五大策略,即问题牵引、小班授课、课外研究、课堂研讨、答辩讲评。

三、关于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于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构建,梁勇、陆秋平(2005)以交互主体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交互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方法,认为一是要用“交互主体观”指导教学过程;二是突出教授主导作用,提高教授的学术素养;三是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授与研究生的交互主体作用。潘国锦(2006)认为,不同目标设计的不同培养方案决定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取向,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陈中永、代钦(2009)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讨论会”模式,研究者认为这种模式是适合我国研究生教学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陈罗兰、沈国娣(2010)分析了法学教育的五大矛盾关系,进而提出了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要改革教学方式,要积极推进讨论式、提问式、批判式教学模式,并设计了这三种模式的操作过程,认为这三种模式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新突破,其所注重的知识运用、课堂互动、语言表达,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刘汕(2013)通过与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六个方面的比较,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学的经验,提出以人为本、重在研究、多方参与、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改革建议。田凯、陈颖(2014)则主张建筑学科视野下的城市史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赵凯、庄皓雯(2014)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了“基础理论+研究综述(科研论文)”的经管类研究生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利于理论与研究的结合,利于提高学术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综上可见,国内学术界对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问题给予的关注并不多,这不仅反映在成果数量上,2015年基本没有相关成果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另外,关于研究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相对多一了些,理论研究明显不足;定性研究较多,立足于调查分析的

定量研究很少;针对某一学科、专业或课程(如医学、农学、法学、体育、音乐)的微观研究相对多一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避免了不分文理科、不顾专业特色的过于宏观的空泛讨论,同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在成果数量上还不够丰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更少见,尚未达到对教学实践给予理论指导的高度;虽有关于国外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引介,但是涉及的国家也并不多,没有更广泛地反映国外相关研究的面貌,对国外经验本土化的问题更是少有讨论,这是国外研究引介的一大不足。更有必要提到的是,不同的教学模式是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效果如何,是需要进行评价的。但是,本研究所见只有徐淑琴等(201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水利研究生教学模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进行了分析,并无其他研究者对此予以关注,这也是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的明显不足。总体而言,国内关于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产生了一定数量和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参考文献]

[1]刘汕.中美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比较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

[2]郝明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周晶平.财经院校研究生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

0引言

智能信息处理是模拟人或者自然界其他生物处理信息的行为,建立处理复杂系统信息的理论、算法和系统的方法和技术,主要面对的是将不完全、不可靠、不精确、不一致和不确定的知识和信息逐步转变为完全、可靠、精确、一致和确定的知识和信息的问题。智能信息处理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前沿学科,同时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涉及信息科学的多个领域,是现代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复杂系统建模、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处理、系统优化和设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生课程相关的教材和课件大多以高隽老师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导论》为基础开展相关介绍。该书体系严谨,理论推导细致,但在多学科交叉应用尤其是面向认知神经科学、智能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方面介绍不足,缺乏必要的多学科交叉案例及相对完整的设计过程,导致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同工程应用实践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存在一定脱节的情况。针对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计算神经科学、信息学科与智能信息交叉的多学科角度出发,系统介绍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及各种新兴处理技术,主要介绍智能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智能系统的知识处理和模型的建立,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在神经科学交叉等领域的应用算例,涉及目前国内外智能信息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研究前沿进展情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强调多学科交叉及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及课内外教学相辅相成。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使研究生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交叉学科应用有全面的了解,为神经科学、信息学科与智能信息交叉学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开辟新的途径,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主要解决的教学及管理问题

1.1多学科交叉的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是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脑与认知科学、智能科学、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方法等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由于智能信息处理涵盖内容广泛,面向研究对象众多,因此在较短学时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权衡把握好宏观内容的介绍和相关内容的纵深讲解,让学生既能从整体上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学术思想、知识体系和学术特色,又能在具体应用方面了解其基本问题、基本模型和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多学科交叉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的整体与局部、广度与深度问题,是教师应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多学科研讨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掌握,体现和发挥其价值,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上教师“口授笔书”的知识传授,在引导学生研讨和践行方面存在很大不足,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课上所学,不能有效培养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留学经验及国际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学科研讨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探索和尝试。

2教学实践主要内容

2.1结合工程及应用背景的教学模式

智能信息处理作为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叉学科,很多问题和模型既来源于又服务于实际应用,与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然而,现有的课程教材鲜有既能系统全面介绍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又能结合实际应用及工程背景给出例证详解的。分析教材纵深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单纯依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需要结合实际应用背景就地取材并灵活讲解。

在智能信息处理教学实践中,针对该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宏观层面上,综合介绍智能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学术思想、知识体系和学术特色,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对智能信息处理学科从比较陌生的状态过渡到对其基本模型和基本问题有初步、宏观、科学和准确的认识;在微观点处,以具体的经典工程应用范例及模式辅助宏观介绍,达到宏观而又不失具体、既有广度又兼具深度的效果。这种精而不范的具体案例有利于短学时课程的安排,如介绍智能信息处理与信号处理的交叉时,笔者以参与的发动机故障诊断为例进行讲解;介绍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辨识的关系时,笔者以曾研究的磁气圈和太阳风预测为具象进行详细说明。

2.2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智能信息处理涉及多学科交叉综合,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单独介绍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及应用,对于学科交叉综合方面的探讨则有限,如在机器学习方面,以往的教学倾向于各种算法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但在实际应用中,机器学习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如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交叉互融,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智能信息处理作为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学科,不断有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前沿问题的发现而被提出和应用。教师可以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方式,尝试将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智能信息处理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和思路,又能展现国内外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新成果和发展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增加互动环节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方法的传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注重“授之以渔”,引入国外智能信息处理的前沿科研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研素养。此外,智能信息处理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最基础的授课,而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的是在课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互动,让学生产生代人感转而主动学习和理解。作为课内的外延和补充,我们还在课外不定时、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沙龙,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实践证明,互动授课方式及多活动的课外扩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2.4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模式

一方面,传统的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量标准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另一方面,这种考核方式也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只是为了最后一纸成绩的误解。综合考虑智能信息处理的课程特点及研究生培养目标,我们建议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考评方式如采用PPT报告总结的方式,一方面考评学生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等,另一方面以学生学期末PPT报告总结成绩为主。每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与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调研―参阅书籍―查找资料―深入探讨,最后以PPT的形式向教师及全体学生总结汇报并互相交流。这种考评方式以书本为平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掌握新知识及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自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扩展知识面。

3教学方法及路线

3.1多媒体利用最大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现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已经非常普遍,但对丰富电子资源的利用程度并没有实现最大化。当前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讲解PPT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通过将PPT、视频、动画、录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结合,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在吸引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效果显著;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软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际工程应用的操作过程,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科学技术的直观形象和感性认识。

3.2开展科研教学沙龙活动,引导互动交流

智能科学技术处在创新发展时期,特别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的产生伴随着各种不同思想的汇聚、交流和碰撞,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各种科研教学沙龙活动,基于学生兴趣,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从不同专业视角自由探讨某一研究方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可以引入国际前沿热点问题的创新结果的介绍,剖析前沿创新点和创新过程,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3利用互联网,构建课外科研实践互动平台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课堂中,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带动学生一起讨论;对于课外学习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公邮等在线互动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一方面,众智众力促进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平台互动的方式能充分调动集体的学习研究热情。

4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4.1国际学术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只有被运用在科学实践中才能证明和体现其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专业背景相结合、将所学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如部分学生将所学信号处理中的时频分析方法应用到故障的检测中并将此公开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4.2选课情况逐年递增

图1(a)汇总了2013―2015年我们开设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各院系学生选课情况。从图1(b)中可以看出,研究生选课人数逐年递增,开始该门课程的研究生选课人数由最初的13人增加至54人,增加3.15倍;图1(c)表明,课程的覆盖院系由最初的3个院系(0系表示研究生院)增加到2015年的11个院系,覆盖面增加2.66倍。此外,选课学生中既有硕士,又有不少博士,甚至有来自其他高校的老师和工程研究所的硕士、博士。从智能信息处理课程近3年的选课总体情况来看,课程已经引起不同专业学生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兴趣。

4.3学生的综合评价正面积极

在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仅选课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学生对课程的综合评价也一直非常好。学生一致认为当前的授课方式丰富而有趣,结合工程实际背景的教学具体而形象,互动形式的课堂方式能很好地促进交流表达,课外的沙龙活动为他们解决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

5结语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拓展 实验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57-01

【Abstract】Cell biology is a basic subject of life scienc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This paper enhences the higher level in the teaching cell biology for postgraduste by the definite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with combining the requirement teaching program, and adop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Cell biology Expand The exprement operation

目前,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当前该方向的研究生教学中十分重要。那么,如何使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从事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近年来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教学体会,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旨在为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改革实践的措施

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要建立细胞生物学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机制,就必须选择具有扎实基本功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1]必须配备一定的实验技能教师进行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求课题组形成以教师讲解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辅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和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注意课题组的教师经常进行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教改研究,熟悉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向和研究动态。[2]教师能够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扩展视野,激发研究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十分重要。同时,也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1)力求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为将来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选取教材十分重要,作者认为研究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但是对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了解较少,应该选取分子细胞生物学教材,同时在课程安排上考虑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从一定的层次要求他们学好这门课程。例如,在教学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应该给出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这些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和原理,而不是进行单纯的讲解,同时也允许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在做科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及时总结,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2)根据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十分迅速,原来的细胞生物学教科书所涵盖的内容可能正在发生着新的进展,同时研究生作为学科发展的生力军,在本学科的教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针对植物课题组的研究生教学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上,同时也要照顾到动物学和微生物学课题组修该课的研究生,不同的学生要求掌握的重点不一样,进行教学讲解,要做到有的放失。同时,在现行的教学研究中应该根据大纲要求的每个章节所涵盖的内容结合课题组的实际情况作以适当的调整,补充新的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讲座,做到既要顾及全局,又要点面结合,[4]做到切合实际的讲解,便于研究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各个章节的内容。

(3)补充新的教学前沿动态研究。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只是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目前细胞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深入到分子领域,且处于快速发展的领域,例如细胞功能方面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领域,作者认为研究生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应该结合此领域新的研究进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其受到启发和教育,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理念和指明方向。[5]应该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行拓展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该章节所涉及的发展前沿,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才能在以后的科研中奠定好的基础,不致于落伍。

(4)结合教学实验课进行教学实践总结。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因此应该结合教学计划给予一些阶段性的实验操作,因为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结合更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对教学的效果也起到一定的补充和检验过程。[6]

二、教学改革效果的检查和验收

现行的研究生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对于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应该分阶段针对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验收,促进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大胆改革和尝试,同时也为高校培养细胞生物学方面的高级人才队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培俊、龚洪胜.研讨式教学法探微[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 王 昕.教学改革的时间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

3 孙剑华、张红锋等.多层次系统性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21~124

4 高宗华、付彩霞、胡 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95~97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文4

方东辉

(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从研究生学习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研究生课程对话式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研究生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 对话;对话式教学;研究生教育

对话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各方独立见解的平等的沟通与分享。现代最典型的对话形式就是围绕着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平等地自主地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倾听,共同分享,各自反思,互相借鉴。因此,对话式教学相比于其它的教学模式,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潜能。研究生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话式教学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方式。本文从研究生学习的特点出发,结合课程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对话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对话式教学的必要性

1.1自主学习需要对话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再像中学、大学的学习一样,没有老师的随时监督与监控,因此更需学生自主性学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许多研究生毕业时才发现三年下来腹中空空,学到的东西很少。因此,要想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学生应主动和导师、同门交流,了解学科的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有目的性的学习。

1.2激发动力需要对话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极大的努力。一味地学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对话式教学能寓教于乐,师生可以就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前沿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与辩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且能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给研究生的学习带来动力。

1.3课堂教学需要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师生缺乏互动和交流,教学过程的功能过于功利,形成了重“教”轻“学”现象,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可围绕着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平等地自主地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倾听,共同分享,各自反思,互相借鉴。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4科研创新需要对话

研究生的学习是个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过程,创新是研究生学习的过程和目标。创新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通过对话式教学,能打破学生视野的限制,实现经验的改造、多样性的融合、灵感的突现、知识的共同建构和科技的创造发明。因此,对话式教学常成为各种新思想的源泉,成为创造性发挥的重要途径。

2对话式教学的实践

从台湾回来后的第一个学期,我接受了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台湾做博士后的时候,我旁听了几位教授的研究生课程,发现课堂教学气氛很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当时就想尝试把台湾的教学经验实践于自己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经过仔细研究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了对话式教学的几个基本步骤:围绕课程主旨,预先凝练方向、课前阅读大量的文献、课堂对话式的讨论或辩论、课后的总结提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话式的讨论并非海阔天空的胡诌,更不是不做准备的信口开河。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中,本人更多地采用老师导、学生讲、师生议的模式。在第一周上课时,本人除了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等,还具体列出每一次课堂讨论的主题及相关的必读物和辅助读物。在每堂课的结尾时,我会提出下堂课的大纲,框架,概述下堂课学生需掌握的知识要点,然后就是布置大量的阅读文献,有时也会指出思考的方向,让学生下堂课的时候讲述。后续的课堂教学包括主题概述、研讨、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的主题概述,课前学生按照课题讨论的主题自己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中由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进行主题概述,将所思考的东西贡献出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或展开对话式的辩论。

第二部分:围绕主题由教师组织讨论,内容包括疑难问题和对不理解的地方寻求解答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提炼。在学生概述和师生讨论后,老师总结知识要点,提炼思想,

将所学知识与学科前沿或当前热点相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

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促使研究生在上课前要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查找相关资料,把握有关理论的本质,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明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讨论,发现新的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激发创造性思维。当然,对话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通过对话式教学,我惊喜地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新的思想见解让我感到惊讶。虽然他们普遍觉得课后的阅读量增大了,花费的时间增加了,玩耍的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觉得学到了东西,增长了见识,对知识的把握也更透彻了。

3对话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3.1讨论主题要明确

主题应具有一定的讨论性和针对性。讨论的主题应与该堂课所学理论知识有关。主题不宜太窄,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开展争论;题目也不能过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

3.2前期准备要充分

讨论题确定后,要提前向学生布置,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教师也要围绕讨论题作多方面的知识准备,并制订讨论计划和讨论规则。

3.3组织讨论要到位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营造轻松活波的氛围,就存在的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发言,要掌握节奏,避免冷场。老师要掌控讨论,但是不能包办讨论,不宜做长篇发言,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就不同意见做出中肯、有建设性的点评。同时,要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讨论中去。

3.4总结提炼要及时

在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并对下次的讨论提出新的要求。通过总结提炼,不仅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思路更清晰,讨论目的更明确。

3.5考试方式要改革

考试是一种教育测量和评价,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能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在研究生课程考核时,学生可以选择课堂中讨论的某一话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通过查找相应的文献,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形成课程论文,真正达到对话式教学所提出的“高信息量、高阅读量、高独立性、强逻辑性、强发散性”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杜宏,刘电芝.研究生对话学习的内涵和方法[J].学位与(下转第181页)(上接第29页)研究生教育,2008(7):21-24.

[2]刘开强,彭杜宏,郁秋亚,芮延年.论研究生学习的对话性[J].苏州大学学报,2008(28):74-76.

[3]杨丽,温恒福.启发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11(2):51-53.

[4]唐亚阳,黄艳,成黎明.将对话教学引入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43-47.

[5]陈菊,熊宜勤.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1):110-113.

[6]彭小兵.对话式讨论教学在研究生授课中的尝试[J].中国价值,2011(7).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机械工程 研究生 有限元分析 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60-02

一、引言

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是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在国内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主要技术管理岗位,毕业研究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机械工程的硕士研究生除需要系统知识以外,更要求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文献调查,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 [2] [3]:理论方法和虚拟仿真水平较高,动手设计研发能力差;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不重视实验验证,在工作岗位上力不从心。为克服上述问题,需要在研究生培养环节重视该方面能力的锻炼,增加研究生在实践方面的研究和经历,并借助一些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强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有限元分析(FEA)是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必修课,是进行机械工程领域的机械系统的仿真、结构和零件力学计算问题分析、机械系统或结构动力性能分析、振动分析以及加工过程仿真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提高机械工程研究生的有限元分析实践能力是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机械工程有限元分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从2000年以来,有不少学者和高校进行了许多非常有益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如清华大学[4]对有限元分析课程的内容增加了先进软件的应用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专门为机械工程硕士开放有限元学位课程。刘义[5]对有限元方法的教学提出增加通用软件训练和程序编写的内容,并在教学方面进行机械有限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国内各个高校[3] [4] [5] [6]开始重视在机械工程领域开展有限元分析方面的实践训练和学习,但是和国外著名高校(如MIT的工程师学位教育[2] [7])相比,对该方面的实践训练和教学仍然需要加强和提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较早开设此课程,不但有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增设了实践环节。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我院取得了教学改革的良好效果,在此和读者分享。

三、对机械工程有限元分析实践能力培养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机械工程有限元分析课程与其他机械设计课程相似,都具有经验性和工程性很强的特点,一个不懂机械和力学的人,也可以建立很漂亮的模型,外人几乎无法看出其破绽与问题。但是这样的模型不能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有许多重要的经验与方法需要在真实的结构建模中才能领悟到。

机械工程有限元分析实践能力培养特点之一是有限元模型几何形状变化差异很大,需要按具体力学要求进行处理。不同的位置形状对网格形状的要求也不同。特点之二是不同的力学行为和关注的失效形式对建模的要求也不同。比如静力学问题,要求网格很细,而动力学问题则可以粗略。特点之三是边界条件复杂繁多,最难处理。这就需要对力学问题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并简化凝练,通过数学方法来描述复杂的边界条件,学会使用不同的时域、频域以及空间场等多种方式描述边界条件。特点之四是计算仿真结果的解读和评价,需要结合实际工程问题以及不同工况结果给出解读和评价。特点之五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有限元分析方法也在软件方面出现了既适合多样性问题的大型通用分析软件(如NASTRAN,ANSYS),又有专用的针对某一类问题的软件(如汽车碰撞仿真的专用软件LSDYNA3D),研究生需要了解所研究的对象并能选用合适的软件。

四、提高研究生有限元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尝试

近年来,我校针对机械工程机械设计方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的基础上开设了有限元分析为主的实验课。该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有以下明显的特点:1.要求使用3D软件[如creo(proE),UG,CATIA]对实际问题进行三维建模,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机械结构建模。通过这样的训练,使研究生在这样的阶段得到较深入的认识,对复杂工程问题建模不再惧怕。2.要求使用Hypermesh专业有限元网格划分软件对较复杂的结构进行色彩、特性等的分组,很容易实现复杂模型的管理。3.对各样的力学问题,从静力学、接触问题、动力学模态和响应计算以及非线性问题都进行从简到繁的训练。4.为了克服有限元仿真是虚拟的,经常脱离工程实际结果,我们所使用的例子增加了解析解和实验测试的问题,使得这样的训练更真实。比如在静力学方面我们安排了悬臂梁弯曲变形的例子,对典型齿轮齿根弯曲应力进行分析,以及对一对齿轮的接触分析进行计算,因为这些实例都有较准确的解析结果或经验公式。在动力学方面安排了两个典型例子,一个是螺栓连接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另一个是典型航天轻型接触结构的自由模态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这两个例子都具有试验的测试结果。5.为增加对有限元分析结果的评价和认识,对一些例子尝试使用量化的比较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练习。比如用螺栓连接框架结构对计算与实验的模态振型置信度MAC指标进行量化的比较,这样的评价更为客观,使有限元分析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不至偏离太远。6.引入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方法。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是为了提高仿真计算的精度,在结构动力学领域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二次改进开发的技术,通过修正有误差的参数使有限元分析的模态参数或频率响应或时域响应与实验的响应更加吻合。我们使用较简单的框架结构,由于其连接结构刚度不确定,使用弹簧单元来描述其连接刚度,选取四阶主要的结构模态振型和频率作为目标,使用手工调整和MATLAB编程的形式来修正连接参数,通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可以使研究生对结构模态、灵敏度和建模的认识更加清楚,为将来的建模提供原则性的指导。7.结合工程实践,凝练工程实例,从工程实践出发,指导学生自主建模和分析。近几年我们在横向科研活动中积累了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实例,通过整理,选取一些实例作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训练。这些实例包括:某型挖掘机的回转支承轴承动力分析;大型磨机(含基础)振动分析;大型传动系统的扭振分析;某型航天电子设备机箱的环境振动与强度校核;典型动车整车的系统等效建模与模态分析;车辆驾驶室的大变形落物和侧翻变形安全分析;含机器人的整体框架动强度校核;液压圆锥破碎机动力学分析与强度校核。这些工程实例多数都有现场的动态响应实验为检验,通过选择上述仿真算例研究,研究生可以使研究生得到直接的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可以对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有更为真实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生在这些方面的兴趣。

五、总结与讨论

通过精心设计有限元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的实验课程与教学实践,通过复杂有限元建模,在先进3D软件、建模软件和分析软件的应用、结果评价、误差参数校准修正以及与工程结构紧密结合等方面,对提高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计算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帮助。但综合提高研究生的各项业务能力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加全面的按照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现阶段我国人才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改善和勇于探索,为祖国机械工业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 注 释 ]

[1] 朱剑英.机械工程与制造业的全球展望与中国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改革[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1):6-14.

[2] 王国强,赵春江.中外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分析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5):29-32.

[3] 钟良.教学模式: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2-93.

[4] 曾攀.重视传统课程的教改,培养高素质人才――谈研究生学位课《有限元分析及应用》的教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31-34.

[5] 刘义,薛玉君.机械工程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40-41.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业硕士;培养模式;“三位一体”;联合培养

我国自1990年就开始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现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和格局。目前全日制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增量在不断上升,但培养模式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需求仍然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探索和构建出一套适应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素质分析及能力的培养方案,学校与协作单位联合组建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将社会人才需求跟踪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常态化、制度化等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016年更名为农业硕士[1]。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别颁发了《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农业教指委[2016]3号)及《关于公布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农业教指委秘[2017]26号)这是目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我国目前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成熟,但在培养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西华师范大学也是较早开展农业硕士培养的高校之一,从最初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为中国西南片区培养了大量农业应用型人才。

1“三位一体”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背景

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不存在学术型和专业型在培养目标的区别和界定。国外关于农业硕士的研究主要是学生对硕士课程和教师的满意度研究[2]、硕士学位课程内容分析[3]、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研究[4]、基于课程的开发模型满足学生的需求[5],关于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很少涉足。我国学者对农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工作始于2000年。国内的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探索主要用于本科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并且主要是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6-7],关于研究生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郑冬梅[8]探索了产学研相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陈筠等[9]探索了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衣华鹏等[10]探索了高校管理部门引领护航、双导师“联合培养”、培养基地助力三大模块入手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李棕松等[11]构建出实践选题-学校培养-企业就业的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姚明印等[12]探索了学校-企业-地方“三位一体”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所有这些涉及农科教“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都存在一定不足,构建完善而适宜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质量。

2“三位一体”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方法

全日制农业硕士是面向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需要,并且具有相关的职业背景,推动新兴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力求推动农村发展工作和农业技术推广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3]。因此,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法来进行“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1)文献法。主要是通过查阅、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来更清晰地了解“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2)问卷调查法。设计能够反映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卷,通过线上调查和现场调查等方式获得调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3)访谈调查。通过访谈或听取意见的形式,了解高校农业硕士课和老师、在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及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农业硕士生培养意见和建议。(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特别是改革后的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筛选出合适的培养模式。

3“三位一体”农业硕士培养模式主要举措及成效

3.1培养方案的修订

项目实施后,学院成立农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审定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形成了2020版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新方案更加适宜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2师资队伍建设

国内农业硕士的教育培养起步较晚,特别是“三位一体”新的培养模式。在探索“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同时,需要加强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并结合“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来组建师资队伍。首先,优化农业硕士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名校进修计划、青年教师计划、学位提升计划,优化农业硕士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培养农业硕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制定专门的青年教师导师指导制度,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进行指导。其次,着力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合作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推荐技术专家和能手兼任合作导师和实践教学导师。学院激励农业硕士教师到生产一线、科研单位去锻炼,建立“双师双能型”农业硕士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鼓励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最后,每位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取长补短,联合培养。校外导师特别注重选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

3.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各项制度,建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规章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模式,确保各环节有制度可依。学院农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提出政策建议和措施,对实践环节等给予指导,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及与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的产学结合。同时实行领域带头人制,农业硕士的各领域负责人负责本领域的相关培养工作,具体制订培养方案,监督培养方案的实施,监控农业硕士培养的各教学环节,推进教学改革。增加学院配套经费的支持,学院在农业硕士学科建设经费及教学业务费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对研究生素质分析及能力的培养,学校与协作单位联合组建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将社会人才需求跟踪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常态化、制度化。

3.4协作培养模式与机制探索

学校与协作单位建立农业硕士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完善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定,协作单位的技术骨干及联合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全部分课程的教学;协作单位与学校共同完成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但以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训练场所。探索协作的组织体制与运行机制,协作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如何有效参与专业教学内容,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建立与协作培养单位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将协作单位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协作单位的特色转化为学科特色。

3.5课程与教学改革

探索适宜农科教“三位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拓宽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习、课程小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课程综合教学评价体系。按照农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生产实际,按社会需求标准选择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教材,并与协作单位一起开发补充内容,将生产上急需知识、关键技能补充进课程,目前正在整理补充教材。项目实施后,“园艺通论”等一些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邀请协作培养单位的合作导师主讲,使丰富的实践内容进入课堂,让学生非常受益,学生普遍反映很好。教学工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项目实施后,课程主讲老师深入协作单位,并与联合指导老师合作,结合生产实际,新增“一项动物繁殖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选择、反馈、推广”“川西高原老芒麦种子丰产技术研发”“南充市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建设”等多个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正在完善并申请入库。

3.6实践平台与基地建设

利用学院现有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与农业硕士实践环节的契合,建设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同时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各项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完善标准化的实训模式,健全质量保障机制。项目实施2年来,新增实践教学基地4个,并加深与协作部门的合作,强化创新创业类训练,深化和提高现有的创新实践活动。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校外基地的建设的动态管理,优化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基地合作效果。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协作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许多研究人员也是农业硕士校外指导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指导硕士研究生经验,同时也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技能。参研的研究生既是在读农业硕士研究生,也是农业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既是研究人员,也是被研究对象。

3.7注重毕业论文选题与过程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