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计划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计划的内容

教学计划的内容范文1

随着中国经济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对市场、经营管理做出快速、科学的判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缺乏网络的支持,致使财务与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不能交流、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财务和业务系统形成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因而不能有效地对生产经营进行协同管理,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实行会计电算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发展特点

(一)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理论性要求较低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职业的具体工作需要,以职业技能为主。培养的是百步穿杨的神箭手、有卖油翁那样的注油绝技的能手、福尔摩斯式的侦探能手或熟练操作者,而不是培养射击理论专家、侦探理论家、流体灌注理论家。

(二)面向具体工作职业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性教育不同,是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和实用技能的教育,所教、所学要更紧密地联系实际,要实用、有用、管用。

(三)以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技能性为主,以不断创新、不断研究发展为辅

职业教育在培训内容、时间、难度上相对短平快。最需要的是反复“操练”,以足够的时间、相关的技术指导进行专注的专门教育训练,是以“熟”生“巧”,以“练”求“精”。

(四)职业教育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现代社会,相当部分的社会职业工作的技能复杂性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益求精,分工越来越细化、专门化。不但“隔行如隔山”,而且相当一部分工作技能,如果不专门学、专门练,不能成为“熟手”乃至能手,就适应不了工作需要、竞争需要。并且,为适应当代社会管理的发展,人才能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也使得对人的职业技能教育训练更见其必要,更凸现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有价值乃至不可替代性。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充分体现学校明确的办学目标

学校办学功能定位明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为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产品是所提供的教育服务面向社会,其客户主要是学生和企业。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就要努力适应学生的需要和愿望。把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上要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为企业提供相关、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统一

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的理论课,也是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课程。会计电算化的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地在理论课教学中把实践课的内容穿插到课程中。在有条件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室(计算机机房)上理论课,把理论和实验充分结合起来;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的软件操作再结合任课教师的讲解,在自己接受知识后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理念课和实验课的效果,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三)提高教学成效,促进教学手段转变

会计电算化课程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授课中充分利用了电脑信息量大、图文并茂、交互性强的特点,恰当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逼真的动画、图片等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和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的消化。最终达到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双向掌握的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加强了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和掌握,提高了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

(四)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

会计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会计电算化在财经类职业教育学校的推广和发展无疑是在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在步人就业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发展的要求。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应归属一门会计专业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知识面,在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在本专业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的有机结合。

(二)将手工艺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环节相结合

为促进学生对于手工处理流程和计算机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将手工会计模拟学习和会计电算化实习模拟整合化,将学生在学校三年来所学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化、整合化,模拟某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然后运用财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更多教师队伍落后,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后期培训,同时更好的鼓励教师提高自学能力,将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作为教师考核成绩的目标,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把最新的知识传给学生。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的内容范文2

随着生产、生活实践和认识领域的不断加深和拓宽,使得人类从自然界的限定中逐步解脱出来,不断地把自然界“自在之物”改造成“为我之物”,化学科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化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才使得化学科学的传播成为可能和必要,由化学科学改造而成的化学学科才成为学生的“学习科目”。有了大规模的化学教学实践,才使化学教学论的产生、丰富、发展有了现实的前提。如果说客观化、对象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根本特性的话,那么以实验为手段,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则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等科学相区别的根本特性。储存于化学工作者头脑中的化学认识和物化于各种媒体中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实践和当代化学家正在进行的研究实践,构成了化学科学的总体。对化学科学知识进行“过滤”、“筛选”,组织加工成为一定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科目”,即化学学科。化学学科经教师的“心理学加工”、“教育学解释”便成为教学情景中运作的课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者致力于怎样把化学科学转化成所期望的课程,怎样才能优质高效地将这门课程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化学知识的再生产和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诚然,化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科目”的直接原因是化学知识有用,可是化学学科教学对学生生存、发展、成人和成材的作用却远不止于此,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化学教学论对化学学科特性的深化研究。

1 化学教学的本体研究

化学科学在发展,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的现代化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永恒的课题,人们对化学教学本质的追问也许永远没有终结。但是每一次切实地回答都会把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引向深入。本着“使化学成为化学,使化学教学成为化学教学它自己”的精神,对化学学科和化学教学做一番考察。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这就是说:

(1)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化学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系统性不但要求整个化学学科的各学段(九年义务教育学段,高中,大学及后续教育)的知识形成前后相继、互相衔接的知识系统;而且在各学段内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版本教材都以物质结构理论知识为主线,将其余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有机物知识作穿插式、嵌段式、点缀式安排,部分概念还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认知发展的序、知识逻辑演进的序及教材编排的序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要求简约性是因为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达到当代人类化学认识的一般水平,不能走化学科学发展的原路,而只能走认识的捷径,这就要求只能选择最具基础性和范例性的材料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所谓逻辑性是指化学知识组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知识间相互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作用方式。其中简约性和系统性要服从化学知识系统的逻辑性。

(2)对物质的认识有自己的表层序列结构和深层逻辑。化学学科对物质的认识一般以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的次序依次展开。所谓组成一般有2种理解,指的是某一混合物由几种纯净物混合而成,或某纯净物由哪几种元素组成。所谓结构是指这些原子以怎样的方式相互作用(化学键)而构成宏观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大量微粒聚集体的整体性质,不经过化学反应就能观测出来;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的活泼性等。“应用”是因为物质具有某种性质而为我们所用。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理解的逻辑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尽管各国各地的教科书形形,教学过程表象万千,然而总离不开这个认知结构和逻辑。抛开这个结构的教学是凌乱不堪的,不按这个逻辑的知识陈述是不可理解的。

(3)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虽然先前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偶然发现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性质的知识,然而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开始于有目的的实验,特别是拉瓦锡用天平进行定量实验之后。化学工作者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操纵实验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测量有关数据,而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结合已有的认识,经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等思维过程,获得新知识、新理论。又在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实验探索,不断地把未知变成已知,不断地补充、修正、完善、扩充理论认识的深度和范围,以至无穷。化学教学实验与化学学科理论知识的关系沿袭了化学科学理论与化学科学实验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但化学教学实验内容取材却要在时间和精力花费上力求“经济”,这是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化学科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理论的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也是化学学科知识建构的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不只是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的手段及呈现知识的手段。教学实验所蕴含的知识和科学方法,通过教学实验要发展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思维能力也是化学教学的目的。

当下的化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把化学教学演变成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的背诵和记忆,把复习演变成文字和数字的处理技巧训练,究其根由,是我们的化学教学论没有让师范生抓住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本质,也没有领悟透化学的本质,这是化学教学论要“论”的着力点之一。

2 化学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所谓化学教学的功能是指化学教学能为学校教育做点什么,化学教学的价值则是办学的主体对化学教学功能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化学教学目的其实就是对化学教学价值的自觉追求。因此,功能和价值问题是化学教学基本理论要透彻论述的问题。否则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将无方向可言。

化学教学的本体功能是传播化学知识,同时丰富发展教学理论。化学教学对学生个体的作用是化学教学派生功能的第一层次,包括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育科学素养;进行思想教育;助推学生的“一般发展”。化学教学对国家社会的作用是派生功能的第二层次,包括普及化学知识,培养理性公民和建设人才。化学教师使用化学教学功能要立足本体功能,着眼派生功能的第一层次。学校要立足派生功能的第一层次,为第二层次派生功能的使用打好基础。国家使用化学教学功能在派生功能的第二层次。这就是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为国家的教育目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地做好学生的工作,使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基于对化学科学及化学教学特点透彻把握的化学教学论理应把培养化学教师全面系统的化学教学功能观和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才有可能避免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和教学方向的迷失。也才会正确地评估化学教学实验在建构理论知识中的基础作用,把实验操作技能、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的技能训练与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把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情感意志等个性和谐发展结合起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中学生才有可能体验认知的快乐、创造的欣喜。人的主体能力的获得与主体性的确证才会找到可靠的途径。相反,强迫学生机械记忆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解题训练方面,自己竟然还认为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实这种训练对智力的追求也是不完整的,充其量也仅仅发展了部分阅读能力和演算能力。长期重事实性的结果而不顾知识发生的过程,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科学方法的培养,重知识点的应用训练而不引导对知识点间联系的思考,学生只能将目光限制在试题编制者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或方面。这种教学刻意发展智力却导致了智力发育不全,教化学却导致了化学学科个性的丧失。最终导致了教学的人文精神失落,与科学精神相背离及对化学教育价值的贬损,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压抑。使学生道德精神弱化,主动性和责任感缺失,好奇心和求知欲泯灭。

3 化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联系的中介。”那么化学教学原则应该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根据化学教学的规律而提出的对化学教学的要求。这个要求应该比普通教学论的教学原则具体,而又比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要求一般。以往有些化学教学论者所提出的教学原则大多要么从哲学认识论中直接移植过来,要么仍然停留在普通教学论的水平,现在看来这些原则仅仅是人所共知的一般号召。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有计划地系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原则对化学教学的实际指导作用是很有限的,究其缘由,是对化学教学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理解还很模糊,对化学科学的特点领悟得还不够深透,对化学教学论的任务界定得还不够明确所致。建立在深厚的化学教学理论和扎实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化学教学原则,理应以普通教学论提出的教学原则为起点,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基于化学教学实践提出相对普通教学论来说是具体的,相对各种形式各异的“教学变式”来说是一般的“关于化学教学的要求”。这些“要求”既要简洁,有条理,还要与教学过程的环节紧紧相扣,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的规律。

3.1提出教学目标要坚持“全面性原则”

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把化学概念原理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都植根于化学实验事实和史实之上,由明确所要探求的问题到作出假定,再到陈述原理,实验仪器的选择安装,步骤的设计,结论的得出,涉及多方面的肢体操作和智力操作过程。在分组实验中还涉及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学生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实验结果的过程等。化学教师只有充分理解这些过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个性和意志发展的价值,才会提出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知识发生的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等全面的目标系统。反过来,这样的目标系统使静态的知识、僵硬的知识传递过程激活,成为动态的知识和运作中的知识。为知识、技能、技巧的积累与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以及兴趣、个性、意志等的和谐发展找到了可靠的途径。

3.2确定教学内容要坚持“结构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展开过程中,成熟的教师会把教学内容“结构化”。这样做一方面可在课堂教学中稳定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处于低焦虑状态(这对新知识的习得、复杂问题解决作用更为关键),使学生有章可循地接受内容、整理知识。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示范。还可避免因课程进度紧而造成的慌乱。如在教授描述性知识时,可按学科表层结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这个序列依次展开。教授理论知识时可引导学生依次询问从哪里来(理论问题的提出,起由);是什么(理论主张,实质);到哪里去(应用范围,对象)。教授技能型知识可按:课题(技能任务,who);对课题的进一步解释(该技能要让学生会做什么,what);完成该项技能所需的方法原理(与该技能有相关的理论知识,why);具体怎样去做(详细讲解做法步骤,how);该技能的适用类型(范围,where)。

3.3运用教学方法要坚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匹配性原则”

即使教学内容相同,不同的教师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差异很大。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总结了基于不同的教学任务所采用4种不同的语言与直观教具相结合的形式。当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客体外部形状及其结构时,结合方式有“第一种形式”:教师借助语言(提示,提问,插话)指导学生观察,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从见到的客体中汲取有关客体形状的知识;以及“第三种结合形式”:学生从教师的口头解释中获取有关客体形状的知识,而直观教具只是作为口头解释的证明或具体化。当教学任务是在观察直观客体的基础上认识现象之间联系时,使用另2种结合形式,其中“第二种结合形式”是:在学生对直观客体进行了观察的基础上,依靠学生原有的知识教师借助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并确定各现象中的联系;“第四种结合形式”是:从学生正在进行的对直观客体的观察出发,教师亲自讲解学生直接感觉不到的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教师自己作出总结,归纳,讲解各种依据。赞可夫的实验表明只让学生掌握外部形状及其结构时,“第一种结合形式”的效果比“第三种结合形式”好。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历时10年之久,其中出现了很多怪异的规定,如“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这表明我们的普通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在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上还要下大功夫。一方面教学方法采用是否妥当,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影响教学方法使用的变数很多,如教师的化学科学知识是否深透,教师的教学认识水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先前知识、技能和态度,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学校教学的软硬环境等。这会给教学方法的深化研究增加难度。

3.4实施教学评价要坚持“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刘知新教授等使教学评价的对象进一步具体化:“对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现实或潜在的结果)以及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做出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实这里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对教学情境中的教师来说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水平或学习状态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自己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评价的解读集中在以下3点上:(1)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2)通过评价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因此,无论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反馈述评,从作业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水平的判断,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的表现评价,抑或是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都应把指导、建议作为评价的核心目的。也就是说教学评价始终要坚持确认学生已经取得的成果,指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而且是越具体越好。

如果说教学原则是对教学方法的一般要求,那么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教学方法的落脚点。任何方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形式中才能展开,本文由收集整理,而且好的方法只有与恰当的组织形式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广大一线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指导探索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集体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深化了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为化学教学论整合提高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个别探索、小组合作实验在发展学生学科能力方面的价值,这是化学教学论需特别深究的。

教学计划的内容范文3

我是一名初中思品教师,对照上述文件要求,我看到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中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始终无法摆脱“讲授,背诵,默写,复习,考试”的思品教学怪圈。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的主张是:注重知识体系的重构,注重课堂活动的设置,注重教学评价创新,三维一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我就以初中思品课教学为例谈谈这一主张。

一、重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知识素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系是新课改确立的核心目标体系,有些老师对这种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解发生偏差,认为新时期教学不必再强调知识,本人认为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在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忽视知识目标的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要重视知识,要致力于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思品学科而言尤其要注意,因为我发现近几年许多版本的思品教材知识体系都显得有些松散,这种情况会妨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就要反复阅读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弄清楚概念定义,弄清楚各板块知识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加强对知识的重整和组合。以九年级思品(粤教版)教材为例,第一单元的课题是“认识国情了解制度”,在内容设置上,它在第一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只安排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三个内容,接下来的另外两节再没有介绍与国情有关的内容。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国情穿插到本章节,并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分析了党和政府在解决我国现实问题所制定和实施的一些基本国策,如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科教兴国(战略)等,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经过这样整合,课程的知识显得更严谨更成体系,为学生准确解答国情方面的题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思品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除了科学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地融入教材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科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阅读各类报刊杂志,收看时事新闻电视节目和上网查阅资料,不断吸收与学科知识体系相关的知识素材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非常喜欢。通过知识的整合与融合,学生获得的是鲜活而切合实际生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学识素养则更有帮助。

二、巧设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纵观全国各地课改成功的学校,如兖州一中、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这些学校都擅长打造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把“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指导思想,把“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作为办学目标。课堂“三动”(动脑、动手、动口)是该校的显著特点。该校的课堂是“超市式”课堂,学生上课可以站,可以坐,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自言自语,课堂处处充满着活动。我觉得这是值得倡导的,老师就是要立足课堂,巧设课堂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张扬出来,使他们的优点特长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在设置课堂活动方面,很多老师喜欢搞“小组讨论”,我也赞同这种课堂活动,但课堂活动不能局限于仅此一种,应该有许多的种类。可以考虑选用以下这些课堂活动,如讲故事、讲笑话、唱歌、朗读、背诵、辩论以及优点闪光、知识竞赛、玩转教具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很有帮助。下面我着重介绍三种课堂活动。

(一)“优点闪光”

在我的思品课堂,我经常使用“优点闪光”这种活动。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的优点长处却是各有千秋的。有的学生写字写得好,有的学生说话说得好;有的学生记忆力强,有的学生喜欢发表见解;有的学生号召力强,擅长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从多个角度发掘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我经常叫字写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写一些内容,叫声音大,说话流利的学生背诵一些知识或发表解题意见。通过一个个的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特长,提高了素质。在我的课堂,许多学生都能轻易地获得成功感,因此,他们每节课都跃跃欲试,很积极参与教学,有些学生的优点特长发展很快,对老师感激不尽。我把这种教学活动叫做“优点闪光”活动。

(二)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是一种很常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渴望成功的欲望会更加强烈,教学的效果当然会很不一样。为了化解思品课教学的枯燥性,我也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开展朗读、抄写、解题、资料搜集等形式的学习比赛活动。在学困生当中我常常开展抄写比赛;在优生当中更多的是开展解难题比赛;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我经常开展的则是时事资料搜集比赛和朗读比赛。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去设计学习竞赛活动,而且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更多关注学困生,让这部分学生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的自身素质得到发展。

三、创新教学评价,让学生更关注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倡导成长记录、情感测验等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又关注个体差异及个体进步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业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所以,学业考试往往会被误解为“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而备受指责,但本人认为,学业考试作为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教学上的许多情况还是要通过考试的方式去评价。例如学生对知识记忆、理解和运用情况;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述能力;学生的思想观念等。通过学业考试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一部分能力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学业考试这种评价方式。但除此之外,为了顺应新课改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思品学科而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所以,创新思品学科教学评价方式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探索适合本学科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我认为可以在新课程标准的相应内容当中界定,例如守纪习惯、竞争与合作、诚信、尊重、文明礼貌、意志、理想、集体观念、互助友爱等等。在评价方式方面,我认为可以探索使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还可以探索推广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只要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一切形式都值得推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曾尝试自己制作测评表格,自己组织安排评价活动,自己统计测评数据。结果发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有明显的改善,综合素质确有提高。遗憾的是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须要老师负出很多的时间精力,单靠老师个人推广有些难度。

教学计划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引言

我国在十几年前便已开设会计电算化这一门课程,众多教育者和财务专业人士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创新,为我国财务会计方面培养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难以有明确的方向来界定。本文就关于会计电算化这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及探索。

2现代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由传统的手工记账演变至今,虽然工作形式和操作顺序产生了变化,但本质依然相同。传统手工记账是人工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财务的核算以及后期的监督执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朝着电子商务化发展,在这个时代下,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会计信息的增加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会计电算化这一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求本门课程所学内容要能够提高学生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教会学生搜集信息处理细节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当前的财务软件。(2)要求人们在工作中不仅能够进行日常的财务核算工作,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经营和管理中去,利用财务信息提供出的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3)要求人们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要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财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多媒体与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3现代化教学内容

(1)当前除了设置必需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以及操作课程,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应当设立相关的计算机教授课程,确保培养出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能力双标准的现代化新型会计人才。应该开始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计算机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定期授课。(2)会计电算化内容的设置,分为理论实际和动手操作两方面。财务工作者要学习现在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概念、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演变历史、学习企业电算化的控制和审计以及相应财务软件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在实际操作方面,要定期进行软件操作和开发知识,比如当前流行的VC、VB、PHL等开发工具,定期进行财务软件开发的学习。(3)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也离不开人们的相互交流,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定期进行答辩讨论公开演示课等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也可以定期进行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将网络知识和专业知识互相融合的能力。

4如何优化专业教学

(1)随着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在原有的课堂授课技术要融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明生动的多媒体展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及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视觉听觉发挥最大的价值,参与课堂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但会计电算化这一课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说课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理论讲解加实践练习的模式。(2)网络的发展也为人们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以及操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交易者可以利用CAI现代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知识图像、视频讲解有机融合起来。学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善于学习,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平台和网上的学习资源,不断加深自己的知识储量。教师一样可以利用网络的先进技术,将教学重点和教案设计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同学们查阅和参考。(3)网络授课也是当前流行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进行面对面的知识讲解和交流探讨。现代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和渠道,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网上组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或者成员可以自主进行软件操作练习。

5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风格必然会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和学习都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现代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弈.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实施[D].宁波大学,2014.

[2]韦素琴.浅析中职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资讯,2014(1).

[3]黄正瑞,黄微平.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教学计划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催化剂;反应速率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4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实验不但是验证化学理论或假设的一种科学研究手段[1],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相关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方法[2]。王磊等[3]认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实验内容具有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应该包括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不但涵盖了实验原理、实验技能和实验仪器等传统三要素观点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化学实验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在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编排往往只是对操作过程及现象观察进行描述,没有完整地呈现实验内容的全部要素。如果完全按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教学,常常会使得某些内容被忽视,实验的教学功能也会弱化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真正落实“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分析实验内容要素,合理设计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 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强调较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内容,不但要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化学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总体思路是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要素进行分析、丰富,并设计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将分析并丰富后的内容有机整合到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中(见图1)。

在该设计模式的要素分析中,问题要素是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知识要素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要素是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基础”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有关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态度要素主要指实验安全意识、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实验的认知和态度等。从这五个要素来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组成,能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的内容;同样,基于这些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关注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从而避免内容缺失和教学功能弱化。

2 实验教学设计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按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2》(2007年第3版)第二章实验2-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案例(以下称实验2-6),来说明该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

该实验在教材中的陈述为“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MnO2粉末、1~2滴1 mol/L 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将其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

2.1 要素分析

从实验内容的五个要素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的组成,其目的是完整呈现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

2.1.1 问题要素分析

问题要素是实验内容的核心要素,实验只有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才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教材中部分实验课题明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即是该实验的问题要素。而对于一些没有提出明确探究问题的实验课题,通过分析该实验的意图及其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价值,也可以提炼出该实验的问题要素。

案例 实验2-6的陈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问题,但从教材前后内容来看,实验主要是探究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意图是通过该实验得出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结论,因此我们将该实验的问题要素确定为“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

2.1.2 本体要素分析

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分析实验内容的本体要素,就是要从教材陈述的实验过程中提炼出完成该实验所需的所有药品、器皿、仪器设备及其数量,特别是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又是必需的器皿等。

案例 实验2-6中,本体要素除了包括MnO2粉末、1 mol/L FeCl3 10mL(滴瓶装)、5%的H2O2 50mL(新配制)、清洁的试管3支外,还包括教材没有写明的塑料透明试管架、药匙、纸槽等。

2.1.3 知识要素分析

知识要素既是解决问题的必备基础,也是实验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二是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哪些新的知识。知识要素的分析,具体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有关实验对象、实验手段的知识,实验后获得的结论等方面进行。

案例 实验2-6中,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H2O2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有毒,有腐蚀性,是强氧化剂;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并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实验后学生获得的知识: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H2O2的分解;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1.4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分析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在教材中往往没有直接呈现出来,需要钻研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各模块、章节的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分析。方法与技能要素方面,除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外,还包括实验设计、数据的定量处理等实证研究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对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等的培养。态度要素方面,应根据实验课题的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提炼安全、环保、绿色意识培养,以及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培养等的内容。

案例 实验2-6,除了巩固药品取用技能(MnO2粉末取用、FeCl3液体取用)外,还有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的技能。H2O2有毒性和腐蚀性,因而教学需进行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2.2 目标确定

从要素分析来看,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有针对性地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但是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不同具体实验课题的要素组成、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重视体现教学目标完整性的基础上,也应根据具体实验课题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突出该实验课题核心教学目标。

案例 实验2-6,教材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该实验来说明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该实验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这一基础知识。根据这个思路,结合要素分析结果,我们将实验2-6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知道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认识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技能性学习目标:学会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巩固试管实验操作技能。

体验性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H2O2的毒性和腐蚀性,进一步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规范操作,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3 过程设计

化学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过程无疑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最为恰当。一般来说,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收集证据和解释与结论五个环节,王磊等[5]从师生在不 同探究环节中所占活动主体的程度不同将探究式教学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从水平一到水平五,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大。

案例 对于实验2-6,我们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但作为一个具有研究性质的实验,仍然可采取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环节见图2。

2.4 内容整合

在要素分析、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过程设计,将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组成成分有机整合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设计出教学事件和流程。

2.4.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要明确实验探究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这些问题、规律或事实应对应于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因此,在提出问题环节,要通过创设情景呈现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要素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使实验教学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案例 实验2-6,实验前教师提问:“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此问题与实验的问题要素相同。

2.4.2 建立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提出的问题,讨论实验的可能结果,作出猜想或假设。实验的可能结果及假设的具体内容涉及实验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即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因此,在这一环节,将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这一知识要素通过假设的形式呈现。

案例 实验2-6,提出实验假设: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的分解。此假设针对研究问题,体现知识要素。

2.4.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要有计划地融入方法与技能要素中的实验设计方法,介绍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组、对照组等概念,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提出的问题、验证假设。

案例 实验2-6中,可体现实验技能中的对比实验设计要素,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该实验:自变量为MnO2、FeCl3;因变量为H2O2的分解速率;以加MnO2、FeCl3试管为实验组,以不加MnO2、FeCl3为对照组,通过实验观察哪支试管中H2O2的分解速率快。

2.4.4 收集证据(开展实验)

实验准备是实验内容本体要素,如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呈现过程,同时也是针对这些本体要素的知识要素、态度要素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对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展示、介绍,针对某些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知识进行提问回顾或讲解,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验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同时,针对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实验药品,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案例 实验2-6,实验演示前,教师逐一展示MnO2粉末、FeCl3溶液(滴瓶装)、H2O2溶液(新配制)、清洁的试管,并重点讲解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同时强调H2O2水溶液的毒性、腐蚀性,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实验演示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综合呈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同时要规范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演示实验常常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教学形式。

案例 实验2-6中,演示实验时讲解MnO2粉末取用技能、FeCl3液体取用技能。

实验结果观察是实验收集证据的环节,也是整合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收集同假设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数据。

案例 实验2-6中,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同一时间下对比观察3支试管产生气体的速度。

2.4.5 解释与结论

将观察、收集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也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呈现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并通过正确方法表达实验结果。

案例 实验2-6中,对比3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说明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 H2O2的分解,得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结论。

总之,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来理清实验内容组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实际上高中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对比实验、观察实验等类型,由于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具体实验课题的内容组成要素上也有所差异,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万华.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实验部分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王磊,刘强,张小平等.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J].化学教育,2004,(9):9~12.

教学计划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前沿科技;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六国比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5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0

21世纪,科学技术已广泛融入到现代生活各个方面。高中化学教材中前沿科技知识的渗透和编入不仅能体现课程综合化与融合性的要求,更能使学生深入认识本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领先的科学技术[1],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感受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世界各国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科技前沿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作为在教材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在保证内容选择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方面各有特色。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科技硬件的重要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科技、航空航天、信息通讯和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是化学前沿科技最具代表性成果之一,也是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最好的学习资源。本文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选择、编排与呈现方面渗透前沿科技成果的理念与做法,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创新提供启示。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了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英国六国的主流高中化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其名称、出版社、出版信息见表1。

二、内容选取

要认识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其重要的基础。我们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入手研究。

1. 选取比例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包含“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基础”(以下简称“合成基础”,主要包含单体、聚合反应、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技术等内容)、“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包含各类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质、结构、合成、用途、分类及处理等内容)、“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部分内容。用该四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数目除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总知识点数目,所得百分比来表示各部分内容选取的比例。六国高中化学教材中四部分内容占“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比例见图1(左侧饼形图)。

由图1可以看出,“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六国教材中均为最主要的内容(比例均在60%以上);其次是“合成基础”(比例平均在20%~30%);“功能高分子材料”各国差异较大:比例最大(11%)为中国教材,其次是日本教材(8%)、新加坡教材(5%),其他国家没有该部分内容;“复合材料”只有中国和澳大利亚教材涉及,比例均为2%。

“合成高分子材料”包含“塑料”“化学纤维”和“合成橡胶”三部分内容。用同样的方法求得图1右侧饼形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塑料”在六国教材中所占比例均为最大(比例均在45%以上),其次分别为“化学纤维”和“合成橡胶”(美国和英国教材除外)。

2. 内容深度

从学习认知水平角度分析,发现,日本教材在“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基础”部分内容最深,难度最大。

日本教材在“塑料”部分介绍的塑料种类最多,包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尿素树脂、酚醛树脂、聚硅氧烷树脂、聚醋酸乙烯酯、密胺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共10种;澳大利亚教材提到9种,新加坡教材5种,中国和英国教材仅为3种,美国教材最少,为2种。日本教材不仅包含的塑料种类最多,而且都深入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聚合物的性质或结构以及聚合反应方程式和用途。澳大利亚教材虽然给出的塑料种类多,但是除了详细介绍聚乙烯、聚氯乙烯这两种聚合物,其他都是简单介绍其性质和用途。中国教材包含的塑料种类虽少,但对聚乙烯和酚醛树脂两种聚合物的介绍最为详细。

在“化学纤维”部分,日本教材编入的化学纤维种类最多,包括合成纤维中的6-6尼龙、芳纶纤维、6-尼龙、涤纶、聚丙烯腈纤维、维纶,和人造纤维中的粘胶纤维、铜氨人造丝、醋酸盐纤维共9种,并且从性质、聚合反应方程式、用途这几个方面详细地一一介绍。中国教材仅简单提及“六大纶”。新加坡教材给出2种,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仅给出1种。

在“合成橡胶”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合成橡胶种类最多,包含丁苯橡胶、腈基丁二烯橡胶、聚氯丁二烯共3种,并详细介绍其性质或符号以及聚合反应方程式或用途。中国教材仅讲到顺丁橡胶一种,但从特点、聚合方程式以及橡胶的硫化和用途等方面很详细地进行了介绍。美国教材仅提到丁苯橡胶的符号。

在“合成基础”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聚合反应方式最多,包含加聚、缩聚、开环聚合、共聚合4种,中、澳、新、美、英五国教材仅呈现了加聚、缩聚2种。

3. 课程功能实现

从教材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的课程功能实现角度分析,我们发现六国教材中澳、新、美、英教材更加注重对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施技术方法教育。澳大利亚教材把“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作为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占用一节的篇幅详细介绍了7种修饰多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手段和3种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以及各种手段和技术的应用[2]。澳大利亚教材中该部分内容将高分子合成的基础原理和化工生产结合起来,是合成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桥梁,实现了合成技术的“工艺化”,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有效内容。

(2)渗透环保教育。新加坡和英国教材除了介绍塑料的广泛应用之外还选取较大量的内容来讲述其危害性,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详细介绍了“分类回收法”的废旧塑料处理方法,澳大利亚和中国教材提到了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发,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材料的使用与环保的关系。

(3)提升实践能力。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详细列出了塑料制品的回收标识、代表的类型名称及性质、应用。回收标识也是健康证,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根据编号来判断塑料的种类和质量,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鉴别化学信息的真伪和品质,养成独立思考及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学会利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织编排分析

表2列出了各国教材中涉及“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的章节编排情况。

依据教材中章节的设置,我们发现其组织编排方式有2种类型:(1)独立成章。中国和日本教材分设两章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材设置一章。日本教材按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设章,而中国教材是按学习难度于必修2和选修5分设两章,采用螺旋式的组织编排方式。(2)独立成节。美国和英国教材如此。

依据教材编写所体现的课程观分类,其组织编排方式有2种类型:(1)学科中心设计取向。中、美、新教材以有组织的学科知识作为教材设计的基点,按照学科结构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内容[3];(2)社会生活问题中心设计取向。日、澳、英教材以生活、社会问题作为教材编写设计的基点,巧妙地将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原理更科学、深入地认识、利用生活中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更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

另外,各国教材组织编排各具特色:(1)日本和澳大利亚教材设置了章的上级标题――“研究领域”,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清晰;(2)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材的节标题设置详细、具体,核心概念界定清晰。中国教材章下的节标题少,每个节标题包含内容范围过大,且节标题下的小标题很少,导致框架不清晰,文字阅读量大,不利于学生进行信息提取,加之该部分知识内容多,分类复杂,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六国教材“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分析和组织编排的比较,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均已成为高中化学教材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核心内容。教材中增加合成高分子材料种类与反应类型,可为学生广泛认识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基础,拓展有机合成的创新性思维,以化学学科思维更科学深入地认识身边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同时,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方法的介绍对于提升即将面临职业定向的高中生的应用创造能力和技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再有基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介绍,渗透环保意识,有利于使教材向多维化和融合性发展。

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在核心内容的选取上同各国一致,并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的组织编排方式,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类型单一,缺乏与生活相联系和对科学方法的渗透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在内容选取方面,应适当丰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充分发挥前沿科技类内容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注重对技术方法、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组织编排上,前沿科技类内容更适合采取社会生活问题中心设计编排,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对于内容繁杂的部分建议采用细致详细的标题设置,同时可选择性增设“研究领域”等标题。

参考文献

[1] 王瑞政,周青,阙丽丽. 化学前沿学科知识在美国化学教材中的体现[J]. 化学教学,2009,0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