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

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智能财务;课程体系;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会计行业结构的重大变革,财务机器人取代了大量会计从业人员,大大提升了财会工作效率,却也使行业人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并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与能力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智能财务”时代的会计课程体系突出的特征就是跨界、融合。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使知识不再禁锢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传统课程内,而是借助新技术,积极推进会计专业的“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实现会计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迫切需要重新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智能财务”时代复杂问题的能力。

1“智能财务”模式下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财务机器人”进入会计行业,人工智能对会计专业的冲击掀起了巨大风浪,会计专业也重新定位为“大数据与会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实习实训内容、师资队伍培养等诸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重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1.1“智能财务”需要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财务”时代,不是单纯的使用财务软件来完成会计的部分工作,而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是一种更前瞻、更优化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传统的会计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瓶颈。业财一体化、财务数字化、大数据财务分析等和智能会计相关的字眼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重新定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梳理会计专业课程、重新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是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重要前提。

1.2“智能财务”有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往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旨在培养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而忽略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专业知识的拓展;“智能财务”模式下,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的能力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仅要跨越行业职业,而且还要跨越职业的不同层次。面对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更加广阔,既可以选择关联专业的课程,也可以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化、融合[1]。此外,“智能财务”时代还可以引入企业行业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发财务平台,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

2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质上依然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包括:1)公共基础课程;2)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3)选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设置的课程依然是传统会计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

2.1学科体系设置的专业课程,没有体现“智能财务”的岗位能力培养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支撑传统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只能从事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而目前这些工作已经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智能财务”时代需要的是具有业财一体化处理、大数据财务分析等管理型财务人员。目前所设置的课程,既没有结合“智能财务”的发展现状,也没有深入研究“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更没有体现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没有深入探究目前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内容设计没有深入分析研究相关会计岗位的技能需要,没有融合“智能财务”的内容,致使教学与实际脱节,与工作岗位脱离。

2.2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缺乏特色培养

当前,大多数学校对业财一体化、财务数字化、大数据财务分析、会计沙盘模拟经营、财务共享等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会计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前瞻性,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企业实际所需要的业务能力相互脱节。在数字财务时代,财务基础信息和会计报告已经可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了,越来越多的会计从业人员更多地是从事管理会计、资本运营管理分析、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工作。目前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关对应课程,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扎实的智能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智能财务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差距很大。

2.3会计实践教学注重形式,不能与企业“智能财务”对接

“智能财务”时代,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更要借助于实践教学。从目前来看,学校的实践教学各个项目是割裂开来的,依然侧重于单个项目的操作实训,这是最基础的实训。校内实训没有形成递进式实训体系,更没有深入研究要通过哪些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智能财务”时代,实践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增加几个基础实训的层面,是满足不了企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的,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放在真实的公司情境中,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目的。

3重构“智能财务”课程体系的建议

从会计专业名称的改变也可以看出智能时代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课程体系对于“智能财务”的实施带来两个方面的阻碍:1)专业课程自成体系,无法加入更多的“智能财务”的相关内容;2)现有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学生多方位职业能力的作用有限,不能实现传统课程与“智能财务”需求的有机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系统化地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梳理,优化科目,将人工智能在会计中应用的内容整合到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优先选择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课程。智能财务背景下,需要的是具有专业融合、学科交叉的学生。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多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2]。财务知识是一个知识体系,未来所需要的复合型财务人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跨专业的能力,进行大数据处理的能力。

3.1对接“智能财务”下企业人才需求,增设相关课程

3.1.1增设“人工智能类”专业课程面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学校应当面向企业的需求,对传统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创新会计课程设置,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纳入学习范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互联网思维,将先进的技术融合到学习任务中。会计理论内容应当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保持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的紧密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业财一体信息化、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等方面的课程,适当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以配合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开发财务核算及管理软件,培养学生大数据分析与财务管理的能力,具体的可以在专业平台课中增设大数据基础课程;在专业核心课中增设python在财税中的应用、财务共享与智能服务、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智能财税等课程;在任意选修课中增设区块链技术基础、互联网金融、物联网技术概论等课程。3.1.2增设智能管理类综合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是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岗位技能要求的载体,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理实一体教学和专业实践课程实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能力。在专业课体系中要构建完整的递进式实践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结合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形成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可以保留一些基础性实训课程,如:企业与会计环境认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应用技术实训等课程;另外可以增设更高层次的综合实训课程,如:企业经营与流程实训、智能财税综合实训、大数据财务综合实训、智能管理会计综合实训、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实训等课程[2]。3.1.3增设“1+X”证书模块课程会计专业的“1+X”证书试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对会计岗位技能的更高要求。由企业遴选的“X”个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充分体现了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会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重点选择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课证融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其余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有选择地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中进行设置。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分析能力是现阶段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专业系部可以选择“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核心证书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业财深度融合;财务机器人的应用,让业务流程的节点更加自动化;财务共享服务的普及,让业务流程更加标准化。因此,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主要证书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财务管理、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证书可以融入拓展课程模块。3.1.4增设跨专业模块课程“智能财务”时代需要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校期间,学校要鼓励学生多专业发展,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迁移能力,课程设置时可以适当考虑增加跨专业模块课程,如:网络信息安全、证券投资分析、计算机审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课程。学校开发跨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会计专业和其他智能财务相关专业的课程,解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关键技术应用能力,开发技能训练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选择不同模块进行专项强化学习。比如在动态财务管理课程中,设置初级、中级两个模块,初级模块中包含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置与维护、期初数据录入、业财协同基础业务处理、增值税业务处理及电子档案管理等单元[4];中级模块包含了财务基础业务智能处理、税务基础业务智能处理、资金基础业务智能处理及电子档案管理等单元,形成跨专业的拓展课程模块。3.1.5重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企业不断深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而学校却一直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内容作为主要课程进行日常教学。为了适应“智能财务”的时展,专业负责人要带领课程团队成员仔细分析管理会计的七大领域内容,找准切入点,将管理会计的重点内容融入财务会计,重构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融入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内容;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大投融资管理、预算与绩效管理、营运管理等管理会计的内容[3]。学校应充分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对财务数据的评估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财务决策能力,培养出兼有业务处理和财务决策能力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3.2依托现有课程体系,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

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财务软件的应用,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已经设置了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在“智能财务”的新时代,更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类课程进行完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优化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形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基础等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为今后的人机协同工作打下基础。

3.3适应“以人为本”理念,拓展管理沟通类课程

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应根据重新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系部应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即会计职业素养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职业技能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会计职业素养模块可考虑开设会计情商类课程,拓展职业素养、管理咨询、社交礼仪、商业伦理等课程,从课程思政角度结合地区文化特色设置文学欣赏类课程,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职业、爱岗位、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素质。

3.4对接职业标准,制订“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

习专业发展对接职业标准、职业素养,在职业标准框架下,对接职业岗位,制定“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智能财务需求,与行业企业联合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和修订,以适应“智能财务”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跨越式发展。教学模式以企业大数据财务分析为主要任务,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广泛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基于财务终身学习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教学,制订出完善的“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

3.5整合“智能财务”相关课程,确定递进式课程内容

整合相关课程,融入人工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云计算等内容,实现由低到高的阶梯化培养。在课程体系运行过程中,学校将相关课程的考核要点整合为一个个实践项目,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操技能训练同步化、一致化,真正促进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之间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智能财务”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财务。“智能财务”模式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依托人工智能,融合“1+X”证书课程,对接技能大赛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行业企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门课程与多种技术相融合。学校对接职业标准,开发融合“智能财务”的项目课程,以产教融合的方式,补充、改造、升级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建立财务智能实训室,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财会专业教学中去,实现课程融合的教学与应用,真正实现学历与能力、学习与素养的有效融合,为“智能财务”模式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惠芬.“互联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趋势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18(1):101-102.

[2]郭晓玲.财务机器人背景下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统计经纬,2019(7):71-73.

[3]刘孟飞,刘曾连,奉洁.产教融合—智能财务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10):35-40.

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人才培养;统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C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大数据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新经济模式下,我国要大力发展网络金融、创新创意高端服务业,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挥数据挖掘以及统计分析的引领作用,自然也就成为现代统计学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如何致力于统计学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数据背景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从历年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中可见,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从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出发,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统计人才。事实证明,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确实能充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实践证明统计专业实践教学是将统计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统计学比其他社会学科对社会实践性的要求更高,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统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统计实践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这个平台,使学生在进入校外实习阶段之前对统计分析能力有一个提前预热过程。

2.统计专业实践教学在大数据背景下为培养信息化综合性统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高校统计专业教育的新方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的建立,为统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相配套,使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培养信息化的综合型统计人才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以及取得的相关成效

1.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现状

(1)努力建构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创新统计人才,是现阶段我们培养统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统计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考评体系,使得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与理论教学体系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根据这一实践教学的要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做了以下工作:

在设计实践教学方面,努力尝试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模式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在理论课程完成以后,尝试单独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第二种是在理论课程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应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事实证明,理论课程之后增加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实现多元化管理。针对统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考虑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进行多元化管理。对于课内实践,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而对于在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方式来进行考核。

(2)进行校外统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贯宗旨,我院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学校与地方统计局调查队的合作,安排时间让学生深入到地方统计局、调查队实习。另外,我们还邀请统计类的专家、从业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指导学生做统计分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运用成效

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我院在这种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实施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一些类统计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统计专业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加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实操能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设立的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为统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平台。各种形式的专题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特别是结合统计软件如spss等在实际市场调查中的数据分析的运用这类案例教学,达到了使学生深刻感受市场、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2)通过统计实训,使学生能将统计专业理论更好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大幅提高了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据统计,几年来我院统计专业的就业率名列学校前列,除了政府统计部门外,其他多数都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统计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统计实践教学的教学实效,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在校期间能多参加校内外合作项目,通过参与项目的契机拓展学生思路,开拓眼界,走自主创新之路。

(2)进一步拓宽与校外联合办学的渠道,增加更多课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机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统计机构、金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学校除了与传统统计局、调查队合作外,还应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银行、保险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教学实践的合作关系,以期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拓宽眼界。

参考文献:

[1]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1-2).

[2]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3]杨彩林、曹冰玉.课程践教学内容与模式设计――基于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4]陈遇春,李厚.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组织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文3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23 )

摘 要: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管理需求不断深化,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发生相应变化,同时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大数据时代重新思考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SAP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高校信管类专业建设和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信息化;SAP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学协同的信息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UPRP20140261)。

第一作者简介:鲁艳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SAP、 erp,luyanxia@neusoft.edu.cn。

0 引 言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一些新的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企业管理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而是更加关注企业价值的提升。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就要求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重新思考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价值提升的需求。

1 基于SAP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等专业合并以来[1],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600多所。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因此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在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各大重点高校也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形成了具有各高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具体主要分为3类[2]:①依托于高校的理工科优势,以计算机系统应用与开发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②依托于高校的经济管理学科优势,以经济管理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为代表;③依托于高校的综合学科优势,以情报信息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强调信息学、情报学等知识,其中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

虽然不同类型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但是该专业都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企业信息化人才既不能“欺软怕硬”,又不能充当“技术工人”[3]。

1.2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作为时下最热的IT术语,已经被各专业领域学者广泛运用与研究,对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工作的人士来说更是不再陌生。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美国2018年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经理人才需求量大约在150万人,数据分析专家需求量在14~19万[4]。2013年3月,IDC数字宇宙报告《大数据,更大的数字身影,最大增长在远东》中预计2020年数字宇宙规模将达40ZB。以上数据表明,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运转多年的ERP系统长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如何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利用,如何能够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则是企业当下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最大价值,行业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分析将是企业管理关注的热点。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各大企业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管理,如何能够顺应社会新技术的发展,调整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将引起各大高校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研究热潮。

1.3 面向社会需求的SAP特色人才培养定位

SAP是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的简称。SAP公司成立于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及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5]。随着社会需求的根本性变化,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引入新的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了达到新时代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连接,校企合作、学研结合的模式受到各高校的青睐。在企业信息化领域,SAP和Oracle是两个国际巨头,占领着大部分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市场。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于2006年与SAP针对ERP市场启动了一项命名为“珠穆朗玛”的战略计划,标志着东软正式吹响全面进军管理软件市场的号角。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和成果,以SAP ERP为主线,以企业信息化行业发展为支撑,以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6]”理念为指导,通过校企联合,参照SAP顾问学院的标准化教学体系,通过真实的SAP实训平台确立SAP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企业培养具备SAP咨询顾问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2 基于SAP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1 基于SAP的一体化理论课程体系

通过与IBM、埃森哲、上海汉得等长期的校企合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系统化调研,将SAP认证引入理论课程体系,将企业案例、企业项目等引入课程内容,充分运用强大的SAP信息化平台构建一体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利用丰富的SAP实验室软、硬件环境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研发平台,从而带领学生进行研发,更好地培养优秀的SAP ERP信息化人才。基于SAP的一体化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

随着后ERP时代的到来,如何对企业长期积累的大量行业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则是现阶段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专业课程设置势必需要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管专业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SAP课程体系,在大数据环境下引入HANA和BO技术体系。SAP通过开发HANA技术,使得企业信息化可用内存数据库替代以往的硬盘数据库,实现软件性能的大幅度飞跃;SAP又通过收购Business Object(BO),成为商务智能分析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ERP基础课程中融入SAP HANA和BO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课程中融入HANA技术,同时构建SAP BO技术课程、HANA技术基础课程等,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具有SAP特色的企业信息化人才。

2.2 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学生一体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师和素质教师的共同配合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校内实验环境以及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综合应用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业理解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外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以及业务实践、企业实际工作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解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活动如企业参观、学生社团、外派实习等,在大学4年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个人态度与习惯、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等;与理论体系相配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人才。一体化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在实践体系中,专业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针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精心规划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使企业项目教学化;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体系进行5级项目分解。其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5级项目是按项目规模和涉及的能力范围划分,具体如下。

1级项目指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信息专业设置3个一级项目,通过专业导引项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SAP 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2级项目指基于多个课程、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课程群项目。信息专业共设置6个二级项目,通过二级项目的设置让学生理解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指导学生将课程群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3级项目指单门课程内为促进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的课程项目。专业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该门课程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从而确定是否应该设置3级项目。例如,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设置采购系统数据库设计的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具备小型数据库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4级项目指基于1门课程的2个以上单元(模块)能力要求、为强化课程能力目标而设计的单元组项目。

5级项目指基于1门课程的某1个单元(模块)、为增强能力培养而设计的单元项目。 4级、5级项目可由课程教学小组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需要进行设计,并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体现有具体实施方案的项目。信息专业根据课程群设置的1级、2级项目见表1。

3 结 语

本文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SAP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领域新技术为平台,以5级项目为支撑,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信管类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基于SAP HANA和BO技术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有丰富的实验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该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这也是笔者后续将要继续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唐晶磊, 韩宏, 蔡晓妍. SWOT分析视角下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探析[J]. 黑龙江教育, 2013(9): 63-65.

[2] 陈延寿.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情报杂志, 2006(8): 140-143.

[3] 杨加猛, 杨红强, 张智光, 等. 多维集成化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重点专业建设思路[J]. 信息系统工程, 2014(6): 130-132.

[4] 刘婷婷, 李长仪, 张立涛.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2): 48-50.

[5] 邵方.“珠穆朗玛”: 东软的巅峰梦想[J]. 电子商务, 2006(7): 17-18.

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云审计风险

本文系河北省审计厅2016年重点科研课题:“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审计系统研究”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4)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6日

一、引言

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流行并热门的话题,大数据时代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将成为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但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硬件、软件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服务迅猛发展,审计的工作方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审计工作⒚媪傩乱宦值幕遇还是巨大的风险,都非常值得思考。

二、理论分析

(一)云审计的含义和特点

1、云审计的含义。维基百科给云计算下的定义是:云计算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服务。将云计算技术嵌入到审计工作中,便产生了“云审计”的概念。

2、云审计的特点。云计算技术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审计技术的重要变革。我们将云审计与传统审计做对比,来分析云审计所具有的特点:(1)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等体力劳动上消耗较多的时间。而在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把信息储存在“云”上,大家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将需要的信息快速地整理汇总,并进行一系列的网络任务的分配,大大节省了等待的时间,实现审计时间的合理有效利用;(2)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由于审计软件的差异造成的系统不兼容的情况,而在云审计的过程中,专业的云软件服务商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审计中各审计单位独立完成所带来的兼容性问题。另外,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云端就可以替代传统审计中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入;(3)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会把收集整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然后存储到各自的手中,其他的人员调阅查看,只能向相关的资料保管人索要。而在云审计中,资料会被分类汇总,存储在“云”这个巨大的资源平台上,审计人员通过网络云端,便可以实现资料的共享,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二)大数据的含义。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三)大数据、云计算对云审计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审计技术也在不断地得以发展与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出现给审计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审计方式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推动了审计方式的变化,持续审计实现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计结果滞后性的问题。同时,网络技术与审计技术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将更有利于某些特定行业对审计工作结果的需求实现。

2、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先进手段,实现对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分类汇总,使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建立一种总体的审计模式,从而实现审计的革命性变革,做到有效地规避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风险。而且通过大数据的利用,可以更全面地搜集数据,对数据做到更加细微、全面、深层次的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以前未发现的问题。

3、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不但可以提供完整的审计报告,而且可以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加以分析,为被审计单位提供足够的信息,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三、大数据背景下云审计所面临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在审计领域的不断应用,对我国的审计技术以及审计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数据的安全性难以控制。云审计,需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结合相应的审计软件才可以得以进行。然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据存储在云端,便需要考虑由此带来的存储风险;而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但有利就有弊,仍需要考虑网络在数据存储上带来的巨大风险。面对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黑客趁机而入,由此产生各种新型的网络风险。

(二)缺乏综合性的审计人才。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各方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审计的工作量也在慢慢加大。但事实表明,当前我国高校中设置审计专业的机构较少,专业人才缺乏,而大多数从事审计工作的人都是从会计专业走出来的,虽然会计、审计两个专业根源上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工作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会计人员对审计知识的整体认知度较低,再加上如果并没有足够的审计工作积累,审计效果一定存在不足;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审计人员若只是单纯的了解审计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将计算机知识与审计知识相结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审计人员的技能要求,而现在这样两种能力兼具的人才在审计人才中的占比仍然较少。

(三)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限制。一个审计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前期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期才可以得到正常的运转。而使用审计软件较多的单位,他们在承接一项审计事务时,收取的费用较低,与前期高额的费用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无法支撑这些审计软件的合理使用,更无法独立地对审计软件进行后期的维护。 四、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重视数据安全。审计人员涉及到众多的数据,而且好多数据属于企业的核心数据,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其保密性尤其重要。面对当前的局面,应对云审计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需做出以下防范措施:

1、提高数据的加密程度。对于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必须做到严格的加密。公司底端的人员较多、较杂,发生数据外泄的情况相对来说较多。对数据的查看与使用,设置不同的权限,使不同的角色对数据的使用与查看具有不同的限制,做到角色分类明确,可以较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2、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系数。大数据背景下,云审计主要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运作,审计软件的安全系数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安全存储。而为了有效地避免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发生外泄以及云端出现病毒入侵的现象,我们应该提高审计软件的安全系数,提前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3、规范数据的存储。在传统审计中,对于一些数据我们会做专门的分类,在云审计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如此,对于审计数据,我们应该分类整理存储,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数据,我们更应该做一些隔离操作,由此以来做到信息的高度保密。

(二)培养专业化的审计人才团队。针对当前的审计团队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开设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专业的优秀人才。在校期间,各大高校应该增设模拟审计实训室,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提前体验审计的一些流程与操作。另外,各大高校可以定期举行大学生入企业实习,或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著名的审计人员来校讲解在审计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使大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前,就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能力。在真正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可以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由于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各大高校和机构也应考虑加大对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专业技术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兼具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完善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首先,面对审计软件费用较高与审计单位承接的业务收费不成正比的情况,我们应该降低审计软件在开发与维护阶段所产生的费用。一项新的审计软件,前期的开发肯定会耗费巨大,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审计单位都能够使用这款新开发的审计软件,做到开发费用的平摊,以便可以做到有效地降低审计软件的使用费用,降低审计成本;其次,对于国内审计软件开发技术的落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审计软件的开发当中去,国家也应该大力支持软件技术的学习,加大扶持力度,给先进的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打破现有的软件竞争机制,加大软件的竞争机制,提高我国的软件开发技术水平。

(四)完善审计取证方法。面对当前形势下审计取证困难的困扰,应当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取证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在审计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审计软件的接口进行统一,对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规范,使被审计单位在日常信息的保留过程中,就以规范格式进行存储,便于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更加有效地进行审计;其次,要实时地对数据进行测试,确保数据可以达到及时有效的保存,确保数据具有时效性,使审计人员可以及时的、随时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最后,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沟通,与被审计单位打好感情牌,这样在进行审计的时候,有利于便捷的得到需要审计的信息,减少信息收集的困难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2]魏祥健.云平台架构下的协同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3]程平,白沂,贺灏璁.云会计环境下基于COBIT标准的大数据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6.4.

[4]艳玲.云审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商业会计,2013.

[5]郝丹炀.浅谈金融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J].时代金融,2015.11.

[6]周迎,曾凡,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

[7]陈伟,Wally Smieliauskas.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2.3.

[8]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

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管理会计组织体系的建设,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管理会计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是能够将大数据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成分,同时也能够推动企事业单位做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目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会计种类的转型需要一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实施過程当中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阻力。新时代下,市场对管理会计的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管理会计人才稀缺的现象,而且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完善,管理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等有待提高。所以,如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各大企事业单位着重探讨的话题。

一、“互联网+”时代研究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所要处理的相关数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如今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想要对相关财务数据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就需要在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的实行过程中不断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潮流的到来,将管理会计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利用互联网高效的处理能力促进管理会计效率的提升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就未来的发展情形而言,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所要面临的数据库以及数据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时代下相关管理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的组织体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到新形势的影响,管理会计在进行相关工作的时候部分范围仍然处于一个缺乏保护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有关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不能够对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致使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的管理会计人员会利用相应软件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自我约束意识比较淡薄,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所以,新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技术水平的管理标准尚未统一,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会计综合实力水平的整体上升。

(2)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模式有待优化。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被引进到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当中,致使市场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转型尚处于起步期,市场内部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市场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相关培训模式都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多数管理会计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此外,相关部门对管理会计的培养还停留在表面,没能结合如今市场发展方向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对会计人员创新意识的激发。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大,所以相关部门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管理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1)大数据和云服务为管理会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目前大数据和云服务的环境影响下,管理会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大数据时代要求管理会计不仅要对传统财务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还要对相关过程进行把控,从而制定出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数据结果。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为管理会计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因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业务时更具灵活性,能够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此外,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些大的集团和公司,它们可以通过对云计算的辅助作用,进行后台数据模型整合,对相关资金上缴、下拨、投资、积分等做到合理控制,同时还可以建立在线的预算沟通平台,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数据做出实质性的分析,提高管理会计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

(2)“互联网+”时代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管理会计相比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的优点就是在于它能够根据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对企业的未来规划做出合理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以往的管理会计工作模式由于受到记录、存储以及相关分析工具的限制,企业的预算大部分都局限于内部数据和历史数据,无法与同行业以及一些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无法发挥管理会计的潜在功效。与此同时,由于缺少责任会计的支撑,导致内外行业和区域对比的相关数据难以评估其合理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使得全员参与成为可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管理会计对相关理论、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内部报告的内涵,做到对相关工作的合理分工。此外,它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发挥了管理会计的决策作用,推动企业内部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重构企业智慧。

四、“互联网+”时代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处于萌芽期,相关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流程不规范,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下文从三个角度,分析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手段。

(1)夯实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能力。想要将管理会计的功效发挥到最大,首要任务就是要打好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做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虽然管理会计更倾向于功能型会计人才,但是一定需要一些知识基础作为保障,相关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水准,诸如要对会计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及税收学等相关基本知识要做到熟练掌握。此外,除了要打好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同时也要激发管理会计自主学习热情,相关企事业单位要增加对管理会计的培训力度,启发和引导管理会计梳理完整且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管理会计的道德素质,防止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过程中,因个人利益而做出的违法乱纪的事情,提升管理会计行业整体的道德素质。

(2)提升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管理会计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学术知识以外,还要求能够在相关财务记录的基础之上,对财务报告做出合理分析。因此,相关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并精通“互联网+”时代的一些管理软件,能够对相关信息系统做到合理利用,对相关业务做到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时代,相关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云数据的培训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会计实训,不仅可以对实训和模拟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计算,同时也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管理会计培训环境,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效率,推动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向国际化水平迈进。

(3)激发管理会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相关财务问题上具有一定的问题处理能力,同时还需要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在“互联网+”时代,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就是鼓励管理会计人员参加竞赛以及相关考核,管理会计在通过参加一些国际性权威的管理会计比赛之后,能够丰富自身的阅历,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习处理财务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相关云技术以及云计算方法的作用创新,全面完善管理会计认知系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会计人才。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传统管理会计学的改革与创新,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上升。但是,由于我国在管理会计研究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且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相关单位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提出能够提高管理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通过夯实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能力,提升管理会计的专业素质;激发管理会计人才的创新意识,為我国打造一批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推动我国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婧.“互联网+”下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革[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 

大数据技术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41.075

1 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在教学理念上

传统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往往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与管理者。而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并且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使得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感知,缺少改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知新知的动力,无法满足知识爆发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 在教学内容上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内学者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编著的教材。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不仅阻碍了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变革缺乏学生的反馈机制,而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是有发言权的,在进行教学内容变革时考虑学生的意见,对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际上,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渠道并不畅通。

1.3 在教学方法上

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中心、以课后练习为辅助的教学方法。传统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过分强调课堂的作用。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中被动的听讲,在教师没有提出关于课后学习硬性规定的前提下,学生的自学与课后复习往往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这一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除了可以通过考试被教师发觉以外,并不容易暴露出来。

2 大数据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新契机

麦肯锡公司在2011年5月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研究咨询机构Gartner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习分析技术是“大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即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对反映受教育者学习情况的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从而评估学术进展、发现与预测教学问题,并实现教育活动优化的技术手段的集合体。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 Technology)具有如下特点:全新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分析与预测结果的直观性、提供方便快捷的师生交流平台(学情反馈机制)、多元化的数据来源。

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模式。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改良机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手段,实现传统机电一体化教育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教育模式中的问题。将学习分析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的教育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数据的可得性,大大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提高数据质量,并且其模糊化的相关关系计算可以发现不容易被察觉的教学问题,为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统计上的基础。因此,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行创新,无论是对学生、学校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3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创新要素分析

3.1 教学理念创新

在传统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老师的经验教学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老师往往依据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形成的原因之一。然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师的“经验”的积累需要大量的教学经历才得以形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转移,并且这些经验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可靠性、可测性的不足,这种依靠“经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更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的应用、学习分析技术的推广,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理念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教师能够记录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大量的数据形成后,通过对数据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高效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即通过大数据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教师在得到某个学生在测试题库中每道题的完成时间、错题数等数据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该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应该从线下的单一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转向线上的复杂教学软件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采用的是操作最为简单的Power Point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单纯使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甚至还要差于传统的板书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突破落后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试图建立复杂的、多元的线上教学系统,用以满足学生在新时代下的学习需要。

3.3 教学内容创新

传统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中,教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任务,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教师会受到教学资源、自身经历等方面限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知识来源,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为自己设计学习方案,合理安排每天的学生生活,如每天做题数目、学习间歇休息的时长等。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这种“自发性”的学习活动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使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