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计划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计划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同伴教育;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是衔接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在护生进入临床之前,开展系统化的操作技能强化训练意义重大。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让部分人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使更多人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同伴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参与示教,发挥优秀学生在教学中的模范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一种方法。我校于2016年将同伴教育应用于护生实习前的《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强化训练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校大二年级抽取两个班参与研究,一个班作为实验组,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班45人,对照组43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课程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示范操作一次,学生再3-5人一组进行练习。实验组采用同伴教学法开展课堂学习,具体过程介绍如下。
1.2.1课前准备。学习委员在班级群选取同伴教育者的通知,并公示将由同学进行示范操作的10项操作名称,教师将规范操作视频、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上传到个人教学主页,同学们自愿报名并选择将进行示范的操作项目,汇总后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拿到名单后,第一步:要求同学根据上学期的教师规范示教、网络规范视频进行强化练习。第二步:在开展某项操作强化训练的前一周,组织报名该项目的同伴教育者进行考核,选取打分最高的一名同学作为该操作项目的同伴育者,教师对其进行个体化指导,指导内容涵盖规范的操作示范、沟通技巧等。第三步:被选中的这名同伴教育者,在课前15分钟到达实训室做好操作前各项准备。
1.2.2课堂实施。(1)示教环节:同伴教育者根据操作考核标准进行规范的示教。(2)评价环节:操作者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再邀请班级5-10名同学进行评价,指出操作中的优缺点及建议等;(3)总结环节:在自评和他评完成后,指导老师对该项操作进行总体评价,对同伴教育者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肯定同学们细微的观察和中肯的评价,对于不足之处,指导老师进行难点的慢动作及多方位展示,强化学生的视觉效果。(4)分组练习环节:同学们3-5人一组开展分组练习,指导老师和同伴教育者进行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实践考核。在所有操作项目强化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均参与课程实践考核,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一致,总分100分,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
1.3.2期末教学评价。选取学校期末评价中教学方法评价得分进行比较,总分为10分,计算两组的平均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对照组为79±8.53分,实验组为88.90±4.86分,t=2.996,p
2.2两组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教学评价得分比较,对照组为90.80±4.34分,实验组95.20±3.88分,t=2.389,p
3.讨论
3.1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结果2.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同伴教育法,是让与自己有着相似年龄和教育经历的同学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过程中同伴教育者展示的娴熟操作极大地鼓励了同学,让他们树立了“孰能生巧”的信心。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评价的过程,既让同学们意识了自己操作中的共性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归纳分析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同伴者教育者而言,这也是对自我的历练和提升,示范带教既是对自我临场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操作者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及沟通等能力的考验。
3.2同伴教育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
从结果2.2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期末教学方法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同伴教育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同伴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示教方法,它是由自己的同龄人进行示教,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群体的共同语言更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同伴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艳胜,玄英哲.基于同伴互助的本科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7
教学计划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引 言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是高职高专院校汽车类主干专业课程,涉及了汽车发动机所必备的多方面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脱节,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就得不到有效培养。所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教学中,我们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按照“导入新课程、讲授新课程、练习新知识、总结巩固知识点、布置作业”五个步骤依次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练习;教学内容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动手活动,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所以,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教师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都不会很强,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俗地理解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整合给类教学资源,体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的特点,从而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会知识为中心转变;从以课本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向以专业教室、实训车间为中心转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企业行业的调研确定教学中的工作任务,体现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为学生创建最适宜的学习环境,把整个教学过程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各类相关知识得以掌握。
3、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实施
3.1课程内容的选择
结合汽车维修、制造、生产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实际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和优化,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为核心、发动机装配工艺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实现工作任务中汽车发动机构造理论知识与装配工艺的有机结合。
3.2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工作任务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具体实施将课程划分为8个教学做模块和一个集中理论与操作考核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采用启发、提示、讨论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现场演练、边讲边做等教学手段;采用集中理论与操作考核并用的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具体见表1。
4、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强有力的教学措施做保证才能实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创建多功能实训车间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8个教学做模块均来自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汽车发动机各个系统的维修工艺和检测工艺,需要相应的检测设备与维修工具才能实现。为了使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相结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使用检测设备与维修工具,通过与现场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完成具体的工作学习任务。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在原来单一实习车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教学及实践硬件设施,开发出具有集教学和工作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车间,满足了本课程和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需求。
4.2要有良好的“双师型”队伍
担任该课程的教师需要是“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熟悉本课程的实训内容、实训设备及维修检测装备,能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同时积极引进企业和行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配合专职教师更好地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4.3合理整改课程内容,编制校本教材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有机地组合和统筹安排,必须以所规划的8个教学做模块,以学生够用、能用为原则,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发编制自己的校本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5、结束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在保证理论基础知识学扎实的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意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于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能够结合企业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谈黎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教学计划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会计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高职教育;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99-03
一、技能大赛中折射出会计专业建设薄弱环节
随着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为顺应时展,及时开设会计电算化及其他应用性较强的管理类学科,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高职院校通常都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会计竞赛指导教师,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发现一些影响会计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学科,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岗位导向,T型结构”,以企业中实际会计岗位设置为指导方向,凸显岗位需求,强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硬技能和加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广度软技能的拓展,提高实现学生就业质量,然而现阶段的部分竞赛内容与现实脱节。例如翻打传票技能,银行类企业一般使用电脑小键盘边输入数据边打,而且讲究输入的正确率,而我们现阶段的职业技能竞赛一般使用计算器,仿真度不高;又如手工点钞技能,在企业里面收款的时候一般边点钞边验真假币,而职业技能竞赛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点出数目的多少,房地产企业开盘的时候一般都是上百万,用手点钞是不现实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上这些技能竞赛多少跟现代社会有些脱节,然而作为基本入门的技能训练,这些竞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深入学习会计类课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为赛而赛,而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让职业技能竞赛有更强的生命力,在辅助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踏实。
(二)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凸显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大多是根据教育部针对专科专业制定的目录而开设的,不仅没有体现出各校会计专业建设的特色,而且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更没有体现各地区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的特色和导向。
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的研究可以凸显出以下问题:例如部分课程重复设置,同一专业不同方向课程差异化不足,基础技能课程设置较多,高技能课程设置少,学生学习的功利心理也比较重,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他们才有兴趣学,过于注重实操,导致学生对基本的一些理论不清楚。
(三)实践教学不到位,学生动手能力差
职业技能的培训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学实施不到位。首先,学校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时比重较低,管理不严格;其次,组织不合理,总体设计不严密,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从实践方式看,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有些实践课只不过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案例,甚至是把习题课当成是实践课;再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习或实践”、“毕业实践总结”流于形式,毕业顶岗实习形同放羊;最后,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的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往往会难于管理。另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考证服务,没有及时链接到最新的企业软件。
二、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建设优化的支持路径
(一)努力打造创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组建“双师型”等同时具有企业实操技能和高校教学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团队,让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竞赛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竞赛的发展,提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一般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特色和实力建设的灵魂,没有高素质、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就无从谈起。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其所实施的“四大人才计划”:城建名师、中青年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效地激励了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奉献敬业精神的人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高技能培养中去。
(二) 完善建立新型的更贴合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多年指导职业技能竞赛的经验,目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可将会计专业所有课程分为四大类(如下表所示):
这样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彰显对基础课的重视、突出素质教育;压缩必修课、突出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突出专业重点发展方向;强化实践,突出动手创新能力的特色。在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充分结合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地处珠三角及临近香港、澳门、台湾等外贸企业发达地区的区位特点,在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技能基础上,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同时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等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往纵深层次发展中,应用当前具有影响力的财务竞赛软件,竞赛完毕后,调研学生的熟练环节和薄弱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技能训练。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学生技能竞赛能力发挥的平台
高职院校会计系应具备较好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有专属会计系实训室并配备有最新的各种财务类专业软件操作平台,配备有专门来自企业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实训指导教师,同时也要竭力与一些知名的财务软件公司、知名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模式。
(四)以竞赛引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技能教学创新
创造性地改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会计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单一的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财务管理咨询实训室,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三、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建设深层次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建议
(一)会计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定位
依据珠三角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优势,会计专业定位为培养有较高外语水平,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复合专业知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其办学优势是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等专业,所以在会计系的专业特色中应该凸显出这一鲜明特点,体现理工类和会计新兴交叉特点,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成是独具学院品牌特色的专业。
(二)培养突出学校特色的会计职业技能
依托广州珠三角濒临港澳台地区的办学优势,并考虑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将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定位于外贸企业及中小型企业,开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涉外会计、会计专业英语,财务会计、财务管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特色专业课程,突出外向型及实用导向性特色。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和以用友ERP软件为载体,加大了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核算的熟悉程度;涉外会计、国际结算的设置,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达到形成明显的外向型特色的目标,以期为珠三角地区输送大量优秀的基层财务管理人员,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由于学校是建筑类工科院校,应相应开设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工程造价会计等课程,体现会计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特色,提高学生在建筑类企业任职能力,譬如:建筑施工企业会计要求有较好的会计成本核算和收入确认以及运算能力,扎实的理论逻辑实际分析会计实务的知识功底,更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而房地产企业会计要求学生既熟悉销售又熟悉财务以及对销售软件和财务软件的对接等问题能灵活地处理;工程造价会计要求既懂工程工艺流程,又熟悉会计预算和财务评价等内容,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职业技能,凸显出学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特色。
(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在保证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坚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等证书的考试培训,为学生就业上岗提升资历和资格认定,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同时通过暑期在会计师事务所及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专业顶岗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较早地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为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进入会计人员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四)突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特点
会计专业进行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创新实践、校内财务会计咨询公司、校内实训工厂、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综合模拟一体化实训室、会计暑期专业顶岗实习、模拟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其中模拟实习中除财务会计核算外,还引入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最新进程,与一些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开设ERP沙盘仿真实验实训,力争能够在省市、国家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对技能竞赛在促进会计专业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创造性地开发会计专业课程
由富有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对竞赛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材,让学生反复操作练习,使专业建设和学生的特点有机动态结合,开发相关专业课程,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
(二)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探寻有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方式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类的课程中,普遍认为比较枯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从职业技能竞赛入手,对于实操类的课程可以恰当地引入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检验自己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老师教学的情况。通过设置激励性方式,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会计类课程的热情。
(三)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在课程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上可以多项技能相互渗透培养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增加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技能要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增加操行、行为科学、数量分析法、交际能力等课程。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模拟、企业实习等方式在实战中锻炼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指定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恰当的途径加以培养。
综合上述,广泛而深入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有效地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的表现和结果,利用竞赛,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创新培养模式,进而加快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改革进程。职业技能大赛连接着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学院更要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的桥梁作用为学生提供与企业面对面及与生产岗位“零对接”的机会。应充分把握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改革专业教学,培养更快适应会计岗位要求的学生。为学生开辟一条“就业直通车”,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在合作中积极寻觅优秀的会计人才担任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总之,会计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课题,如何寻求有效的优化会计专业建设的途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对技能大赛在会计专业建设深层次的优化研究,以此开发出更多与技能大赛相关的教学项目,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体系,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职业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 田正.从技能竞赛谈高职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7).
[2] 刘克旺.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Value Engineering,2011,(2).
[3] 廖晨君.职业教育应以竞赛为支点构建教学改革平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4).
[4]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
[5] 陈利,李绍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6] 车广侠,周秀民,于慧玲.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影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
[7]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实训教学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
教学计划的作用范文4
艺术设计课程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业的布置与讲评是其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而常规作者的布置与讲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且单人评价难免有失偏颇。基于展览的课堂作业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段及作品的形态构成进行全方位评价,并且多方评价,可以有效增强作业的含金量。作业展常态化是基于课堂作业的常态展览,不论是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还是课程结业作业均可进行展览,同时适当融入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作业完成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艺术水平。
二、艺术设计教学与作业的关系
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审美能力为基础,同时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其一,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多种思维模式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性学科,是建立在多种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应当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然后进行必要的抽象,同时结合跳跃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对物象进行必要的加工,因此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多种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其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设计是人类独有的实践性活动,是一种建立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理性认知,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化行为,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虽然有着很多理论陈述,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基础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践积累,形成感知,之后,再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点拨而更进一步,因此艺术设计课堂教学需要充足的作业实践支撑,同时需要对学生实践进行必要的总结分析。其三,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终极目的,而设计能力的提升建立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因为设计离不开创新,因此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动手能力培养为基础,只有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将创新能力融入其设计生活中,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三、作业展常态化对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艺术设计作业展位学生提供了一个作业展示与评价的平台,作业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展览,而应当是一个阐述与评价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将作品陈列起来,而是需要每个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同学和教师点评,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同时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磨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展评,对自己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把握,同时在自尊心及自信心的驱使下,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之后的作业修正与完成上,上课也会更加主动与自觉起来,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展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其中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信息交流是多项的,是一种多对多的沟通。这样,通过不断的展评分析,优秀的学生会了解自己的优势,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争取更进一步;一般的学生可以更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激发起非智力因素,从而不断进步。
1.以提高学习动机为基础
作业展的作品不仅是展览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学的案例,艺术设计的教学离不开实践体验的支撑,而学生作业正是讲评知识的载体,因为学生的作业是学生的实践成果体现,通过这些东西去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更加鲜活,学生也乐于、急于接受,通过作品展示与讲评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作业展中的作品还是一种强化物,行为心理学认为,个人行为习惯的形成依赖于一种强化物的支撑,强化物会对个体进行特定刺激,从而培养其形成特有的行为习惯,作品展中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特有的强化物,其指向不同的行为个体,一次次的展览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将这种学习行为强化为一种习惯,同时这种强化物的教师的评价中还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可以激励或者鞭策学生,保证学生积极完成作业,从而获得老师及同学的尊重与赞赏。
2.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支撑
作品展示一种实时的行为,讲评更是实时的,当堂的作业,当堂展示与评价,课后作业则下堂课展示与讲评,学生的问题及进步一目了然,同时能及时反馈,从而有效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保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另外,作业的展览与讲评过程是一个多感官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行为,作品展示相对直观、具象,这样不仅传输速度快,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与兴趣,提高其大脑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学生信息接收能力,作业的讲评比较注重理性与抽象思维,学生的视听感官同时接收信息,结合作品分析,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学生在“做作业-展评-做作业”不断训话中提高,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再做作业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发挥,知识不断深化,展示与讲评的结合,信息接收称为多维立体的,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另外,作业的展评也是一种互动展评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师生活动与生生互动,一种多项收益的教学提升。作业展示一种生生互动的过程,不仅学生个体,整体都会在其中受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优劣,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水平,在自我批评中不断提高自身主动意识,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为学生互评创造有利契机,学生的互相评价是一种更为全面、公正的评价方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有益补充,学生互评的过程是相互批评、相互鼓励的过程,对于积极学习气氛的营造有着极大的作用;再次,学生通过横向及纵向的比较,可以获取更多的前进动力,通过展览的方式引发对比,将自身存在的不足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最后,展示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是一种学生内部思想的有益碰撞,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作业展示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的情绪更加积极,反过来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教师展评过程是学生真实信息反馈的过程,同样也是了解学生观点及态度的关键,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
四、以作业展常态化为基础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优化
1.民主课堂,师生共建
作业展评常态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并不是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师生共同维持,共同建设。其一,教师应当营造出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这种氛围中,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被课堂氛围所吸引,才能有效增强其主体意识,遵守与维护课堂秩序。另外,教师应当根据展评的情况实施有效的课堂与展评秩序,在保证基本教学量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保持师生平等关系,教师应当以展览为契机,把握学生的心理,将展览演化为一种师生共同迎接检阅的集体行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合作共赢的思想,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向导的目的性课堂。
2.合理布置,积极展览
美国学者马杰提出达到教学目标的三个要素:“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艺术设计课堂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应当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条件,对于作业完成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难点、突破点可以适当点拨,从而保证学生作业的有的放矢。另外,作业的布置应当及时布置,按时上交,同时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展评,课后作业下节点评的习惯,延长展览时间,并且根据作业展览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价,在质与量上保证作业情况,另外,对于作业布置不可一味为了展示效果,应当根据课堂需求,从基础做起,注意控制成本,同时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多维评价,多方展示
展览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并不是一味的摆设,因此评价必须及时,且给足够学生互评时间。首先,评价应当避免主观性,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按照评价标准严格规范优缺点;其次,评价中应当适当穿插讲解,指出作品优秀的原因,语言通俗简练;再次,评价应当因人而异,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多提进步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可一味批评;最后,注意学生互评,可留课堂或者课后时间,让学生投票并陈述理由的方式选出优秀作品,作为课堂成绩的评定参照。
五、小结
教学计划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选择性;辅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84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分子、原子等微观层面的粒子,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模拟微观化学反应原理,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强化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化学原理的理解,以至于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例如,在讲授新课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及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响动画,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课容量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变抽象为具体,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作微观处理,还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难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做“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能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及实验现象。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把教师的手从板书中解放出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考虑和讨论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让学生的思维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启迪。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增大了知识的密度,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而且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规律的阐释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相当一部分化学实验,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学起来比较抽象,学生既要理解课本中的文字说明,又要发挥想象力,有时也不易弄清反应原理。但利用多媒体开发软件,将这些抽象复杂而不易弄清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在短时间内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化学反应流程。使知识由抽象变成形象,使学生易懂易学。
例如,金倌坪退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利用投影仪,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进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对于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石油的炼制、钢铁冶炼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屏幕上进行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一步生产过程,对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缩。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物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化学教学理论是对前人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授,所以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探究相关理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得更方便。例如,在研究压强对平衡影响中,在NO2和N2O4的可逆转换中,可以创新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简易装置来演示,通过推拉注射器改变压强,观察注射器中颜色的变化来验证平衡移动方向。然后,通过多媒体进一步演示实验过程,巩固学生的认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探索性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五、多媒体要有选择性,避免滥用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对于不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程,会达到相反的效果。尽管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把使用多媒体上课看作是一种时尚。这样做,便忽视了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
总的来讲,多媒体固然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它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大行其道。比如,挂图的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以及板书的适时性与针对性,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计划的作用范文6
1.1自我展示
无机化学教学共两个学期,在每学期的期初组织一次自我展示演讲。演讲题目自拟,以感人为最终目的;要求团队所有成员参加,时间限制在3分钟以内。在自我展示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演讲最多的题材是对就业的困惑、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的向往、自己最喜欢的人或最近最热点的话题等。演讲时间虽短,但是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由于演讲成绩取团队成员演讲成绩的平均值,所以在演讲前每个团队成员之间都会积极准备,彼此之间互相讨论和帮助,争取本团队成员都能在比赛中完美展示,共同获得好成绩,从而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1.2学生授课
每学期选出部分无机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配给各个教学团队,队长组织本队成员对分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课堂导入、主要教学内容、课后小节等。课堂要求互动和质疑,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扩展,授课时间要求在45分钟之内。教学形式不限,以生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全程参与,监督和辅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准确性的把握。我们以学生主讲的无机化学理论课程设计为例:课前需要进行如下准备:①研读教材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②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知识扩展;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分工,以及教学互动环节等。④正式上课前,进行模拟教学,教师在模拟教学中进行质疑,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指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不足、不准确和不正确的地方。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辅助课堂教学,回答“小老师”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的质疑,在教学小结中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对学生的授课情况做简要的短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此环节中,团队成员的成绩依旧相同,因此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通过课外预习和资料的检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同学的质疑过程对授课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与否、快速反应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也是考验和锻炼。
1.3撰写科研小论文
鼓励学生实时检索无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研究方向自学并撰写专业小论文。目前学生撰写的论文报告有“纳米材料”、“最新分离技术”、“石墨烯的应用”、“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应用”等。每个团队选拔出最优秀的论文,制作演示文稿,在第二课堂时间(每学期选择一个休息日)进行论文汇报。本环节中,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得到了培养,在文献检索、阅读过程中还拓展了专业视野。另外,通过学习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明确未来学习和工作领域的选择,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
2培养创新能力及操作性
2.1知识扩展
化学教育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师范性,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视野的大小直接决定其在未来中学教育中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扩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的科研思维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教研室教师会在教学的相关理论中引入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教师自己课题组的相关科研成果。例如:在学习第五和第六副族元素时,教师把自己课题组最新制备的官能化杂多酸成果介绍给学生,重点介绍科研思想。因为科研成果为自己的老师研究所得,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离自己没有那么遥远,从而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培养科研思维,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2开放实验室
此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
2.2.1开放本科实验室
每学期本科实验室开放两次,开放时间在期中,因为此时,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无机化学理论知识体系已相对完善,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完成实验活动。参与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同学要先递交“申请书”,申请中写明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和设备、相关药品及材料。学生可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反复实验,直至成功达到设计目的。每学期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对做过的无机化学实验设计大胆质疑,提出改进方案,并指明改造后的优势;②对做过的无机化学实验,学生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可对某个实验或某个实验步骤进行微型化设计;③在教师的介绍下与合作中学的一线化学教师共同探讨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参与中学化学实验的设计及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搞好中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渠道。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性和实践操作性。同时还间接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2.2.2开放研究生实验室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整合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5]。以此为鉴,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后期,允许部分实验技能较强、勤思考、爱提问的同学参与到研究生的创新性科研工作中。对于刚进入实验室本科生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科研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学习国内外科研文献的检索方法、熟读科研文献、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理论和最新研究热点、掌握无机合成技术、掌握无机化合物制备及性质研究方法、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参加研究生的科研组会并适当进行文献汇报。二是科研探索,在经历了基本的学习训练后,对于学习能力强的本科生,在保证不耽误本科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和研究生的监督下完成一些可行性较强的科研项目。目前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这些学生是校大学生创新和创业项目的主要申报者,也是未来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和其他学生相比,他们都会较早的制定人生规划,有目标、有理想、能吃苦、善于思考且动手能力强,而且在未来选择研究生报考专业时的目标更明确。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