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商业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 现代社区商业发展趋势;发展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2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所在社区商业设施和商品服务也产生了新的需求。社区商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即将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切入点。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融合发展,我国社区商业迎来升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久将进入现代社区商业时代。针对目前我国社区集中度、居住人群、城市规划、消费心理及消费需求等因素,与其相适应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势必会为充分发挥该社区商业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现代社区商业相关概念

“社区商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业态。“社区商业”的概念是中国所特有的。我们以往常说的“社区商业”主要是指在某社区范围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连锁便利店或是零散的零售店铺。在我国,2000年5月19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GB/T181062000号《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同年8月1日实施。该《标准》将便利店定义为: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不同的国家对于便利店具有符合各自特点的内涵。美国便利店协会定义的“便利店”是指营业时间比超市长,采取顾客自助服务,给予顾客购物上最大方便的小型店铺,营业总面积一般在93-300平米以内,并且拥有可以容纳5-15辆汽车的停车场,要经营香烟、面包、奶酪制品、饮料、冷冻食品等生活必需用品和农产品,保持合理的库存。1972年,日本中小企业厅《便利店手册》中定义:所谓便利店是指在一个小的商圈范围内,开架售货的方式,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长时间营业的小型商店。”

现代的便利店大体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亚洲城市型模式,以7-11洋克七公司的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模式为代表;第二种是欧美城市型(即食品的快餐烧烤型)模式,以美国的美国店长公司的AM&PM的模式为代表;第三种是欧洲的社区型模式,以法国的倍顺(美国人控股)的模式为代表。

我国传统的社区商业多是沿街缺乏系统设计和综合功能的零散街铺。商业地产发展打破了传统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就目前而言,社区商业已经开始从传统社区商业向现代社区商业转变,最终实现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

二、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随着城镇化、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快速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不断形成众多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居民社区。这些社区相继建立起来的社区商业具有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多元化、人性化等特点,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逐步形成满足现代居民需求的社区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综合体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商业发展的主流,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等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区商业服务水平也同样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城镇化建设,城区扩建等因素,很多新建社区远离城市商业中心,对于一些非贵重的家庭生活用品而言,居民更愿意就近购买,方便快捷。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到市中心开车购物极为不方便,在品牌认知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人们不再只认为只有商业中心或是购物中心商品的品质才有保障,而是在任何正规连锁店铺认准品牌均可放心购买,甚至可以购买到质优价廉所需商品。可以看出,社区商业不断发展完善,它的综合性和便捷性日益迎合了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二)现代化住宅提供物质基础

我国房地产空前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城市定居人口数量。在各个省会城市及各省二三线城市涌现了大量高档中档住宅区,这些住宅区多以建筑群出现,各个社区相对独立,但是社区之间又仅仅相邻。由于很多社区群是建设在城郊或是远离城区的郊外,短时间内大型的商业设施建设投入大且利用率不高,居民购物又相对不方便,这些都亟需现代社区商业来缓解这一矛盾,在社区范围内形成一个社区商业圈,满足本地及周边社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购物需求。现代社区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社区商业的重要性,为社区商业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为现代社区商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社区商业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可以充分实现信息流通的条件,为建立现代社区商业奠定了信息化基础。

(三)社区规模和集中度增强

城镇化建设下的社区聚集度不断增强,社区规模及社区居住人口数量的大幅提升,都为社区商业实现盈利运营提供了可能,为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因为社区规模和集中度增强,社区商业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城市商业中心的一些功能,在商贸流通市场中形成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成为现代社区商业发展的突破点。

(四)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产物

现代社区商业是社会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产物。伴随经济发展,城市社区分布和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发生改变,导致商贸流通业结构不断调整,现代社区商业成为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产物。传统的社区商业在社区商业大发展中也会不断改造、升级,朝着现代社区商业发展。

从长远来看,现代社区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对原有城市商业中心功能的替代形式,与城市居民居住结构相对应,是对原有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有集中到分散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区商业综合体日趋成熟,运营与管理经验日趋完善,与城市商业中结合,形成功能互补。

(五)现代社区商业强大的综合功能

现代社区商业自身的具有诸多优点,强化了原因社区商业功能的同时,更增加了以往只有在商业中心才可以体验到的消费及休闲体验。社区配套的商业地产快速发展,在规模和档次方面均达到现代商业中心的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高品质的日常需求、甚至体验式消费等,一定程度上现代社区商业逐步取代原有市中心购物中心的一般功能。

三、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建议

现代社区商业关系到居民生活起居,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间接地也影响居民的工作质量等方面。现代社区商业模式的研究和确立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社区建立相应的商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满足居民直接需求,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市场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区位置、居住人群和规模等因素,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各有不同,现就有关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介绍如下。

(一)以城市连锁配送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社区商业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品种多样,但是具有很大的共性和集中性,而且多以日用消费品和生鲜农村品等商品为主。所以为了保证日销和生鲜质量,居民所需商品必须经过及时有效的配送供应,确保满足居民各项消费需求。从商业企业发展的角度,社区商业必须由具备大型的连锁配送的零售企业来保障社区商业的正常运行。大型的连锁配送企业通过同时对多个社区甚至某个地区或是城市进行规范的社区商业配送,才能更好地实现节约成本、规模效应。通过对社区商业的配送、兼并、统一管理、科学管理等手段,社区商业可以一步一步发展成为规划、实用、实惠的商品供应体,让居民就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连锁配送的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是现代社区商业的重要发展模式,同时也是提升社区商业商品和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现代社区商业的居住群体并非只是传统意义的本地家庭成员构成,特别是以外来务工定居城市的年轻人和自由职业者组成的SOHO(SallOfficeHomeOffice)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居住群体,这类社区商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社区信息化、时尚、办公等社区需求,即满足高品质生活和高效办公的双重指标。SOHO社区通过与网上零售企业进行合作,特别是品牌商家合作,通过会员制、送货上门等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可以实现高附加值商品、奢侈品等商品的供需。京东已经按照网上订货,及时配送,送货上门的发展模式,在校园社区取得良好的市场份额,并得到学生群里的青睐。社区商业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发展模式既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效率,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和多样性需求,是未来社区商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SOHO社区人群消费特点,社区可以适当引进品牌专营实体店,品牌要大,性价比要高,起到休闲和展销多重商业功能。

(三)以社区商业综合体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城市综合体。根据城市综合体所在城市区域的位置,一般可以分为城市中心综合体、城市区域中心综合体和社区商业综合体三种。由于社区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属地型商业,从而决定了社区商业综合体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等方面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从业态上看,社区商业综合体多以连锁店、超市、便利店、餐饮店和美容店等业态为主,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再次是一站式综合服务。社区商业综合体一般处于一个社区中心或几个社区的交接处,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悠闲的购物环境。其功能较全面,一般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基本功能,以满足社区的多样化功能需要;其外部环境以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为宗旨,常常形成社区广场、社区步行街和绿化块;其建筑规模不大,一般只有几万平方米。社区商业综合体是属地型商业中心,是属地型商业圈,是大型多功能现代社区商业。

[参 考 文 献]

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商业建筑;发展;建筑设计;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的迅猛提升使我们关注到了当今商业圈的发展潜力,在世界趋于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暴力谋取利润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能的方式。但是战争的稍烟却并没有因此而散去,在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另一处无形的战场俏然弥漫了战争的气息,那就是商业稍烟的弥漫。而作为商业发展的一个载体,商业建筑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如果没有一个保质保量的商业建筑,那么商业圈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商业建设的大环境就无法构造,所以在进行商业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其设计的要点。本文就通过对商业建筑的发展,能够较好的预测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性意义。

一、商业建筑发展

1、商业建筑简介

商业建筑是一项多功能、规模化的建筑,是指主要是针对有形的商品而展开交易买卖的商业建筑场所。商业建筑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商业建筑的规模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型商业建筑、中型商业建筑和小型商业建筑三种类型;按照商业建筑所涉及到的市场范围可以将其分为超级商业建筑和近邻型的商业建筑;此外,按照商业建筑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商业建筑划分为综合商业建筑和单体商业建筑;按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够将其划分为体验业态商业建筑和物品业态商业建筑两种。商业建筑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为各类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的零售商店、商场、批发提供场所;为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经营管理业务活动提供商务办公场所;提供餐馆(含中西餐厅、饮食店、酒吧等)、会所(亦称会员俱乐部)、旅馆(含宾馆、酒店、招待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如卡拉OK歌舞厅等),为会员提供休憩、饮食、聚会、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的场所等。

2、商业房地产建筑设计的特点

与强调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住宅房地产、工业房地产等不同的是,商业地产包括餐饮、娱乐、批发、零售等多种功能形式,且在经营模式等方面也与其他地产项目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设计也具有与其他建筑设计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仅以商业地产的外观设计来说,就必须重视地产项目的商业化包装,在其形象设计中加入创意元素,使建筑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特标志,发挥建筑设计的商业广告功能。在进行经营行为的同时,商业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其必须依靠现代设计手段和理念,以或时尚、或亲和的建筑形象,获得大众的认可,最终获得消费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第三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近年来,商业建筑与城市生活的连接更加紧密,人们对商业建筑设计形式的关注程度也在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必须认清设计环节在新时期商业地产项目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建筑设计师应从项目整体规划开始,从消费者行为心理与品牌资源效益等角度对设计过程加以引导和修正,为地产项目的成本运作、经营模式和价值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并本着土地价值和项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与专业开发团队积极配合,确保项目的成功增值。设计中,应参考国家《饮食建筑设计规范》、《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设计,并严格依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条款的规定,实现地产项目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对建筑尺度的合理规划,在做好整体轮廓、线条、比例等的设计后,注意人与建筑直面接触时的感受,并依照长、宽、高等尺度对三维空间进行限定。此外,和其他的建筑相比,商业街的建筑还要根据商家实际需求再一次改装店铺的外观,一些连锁的商店甚至还要根据自己独特的logo和色彩进行重新的设计装潢。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招牌、灯箱、广告这些室外的装修对于整个建筑的外观也是很受到关注的元素的。因此,设计师应注意对建筑的设计留有余地,以便于日后各承租单元的改建及装饰装潢。

4、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强调绿色环保是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当前,在商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高新科技将自然空气与自然采光效果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通常采用新型、轻质、可重复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延长了材料的使用寿命,避免了原材料的重复更换,减少了对资源环境的损失。除了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强盗绿色环保外,对于商业建筑的动力资源也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即选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动力资源,为商业建筑提供电力、照明等,实现了动力资源的绿色环保。此外,对于商业建筑环境的营造也强调绿色环保,为了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舒心、安谧的消费环境,在商业建筑的规划设计中。

二、建筑设计发展新走向

通过以上对于商业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我们看以看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即生态化趋势、智能化趋势、人本化趋势和功能化趋势。

1、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生态化趋势是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普遍追求的一大趋势。当前,世界资源环境短缺,污染范围正逐步扩大,为了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贯彻生态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用使用周期长、强度较好、轻质便捷的新型建筑材料,避免传统建筑材料子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动力选择上,要采用清洁能源,尽可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建设。

2、建筑设计的智能化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的日渐广泛,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显露出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为人们提供较为先进的服务,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劳动支出,运用智能机器或只能技术就能实现简单的操作。比如在建筑清洁方面、防盗设施方面等。

3、建筑设计的人本化趋势

人本化趋势是建筑设计中的又一大趋势。建筑设计将会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建筑设计中人本化趋势是较为明显的。它会根据不同的商业类型对商业进行设计,比如,专业商店、批发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地下商业街等。此外,现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现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

4、建筑设计的功能化趋势

建筑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其功能化。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功能,而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将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等融为一体,体现建筑设计功能密集型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建筑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其发展趋势对建筑设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商业建筑设计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对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通过对商业建筑发展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生态化、智能化、人本化和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根据具体施工和建筑条件,采用先进的建筑施工,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朝向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再上新台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劲松.浅谈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建筑策划设计创新[J].《低碳世界》,2014,(6).

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3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移动电子商务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主要包含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和物流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物流的有着重要的作用,涉及商品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在移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击购物,获得商品的所有权,然后通过物流运输到达消费者的手中,然后意味着整个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完成。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务活动,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贸易活动。对此,本文主要对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移动电子商务 发展探究

移拥缱由涛袷腔于买卖双方互相沟通达成贸易交易,通过电子货币进行交易,具有一定的便捷性,打破了传统商务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推进产品的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浅析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概述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它由电子商务(E-Commerce)的概念衍生出来,电子商务以PC机为主要界面,是有线的电子商务;而移动电子商务,则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这些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终端与我们谋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开始。

移动电子商务是在现阶段的商务活动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商务活动,在一般状况下主要通过消费者的网络浏览、购物、线上交易以及在线电子支付的各种商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商业运营模式。尽管在不同的领域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有所区别,但是其主要特点都是基于电子终端以及网络技术开展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对产品信息、市场行情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信息对产品进行调整与完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与消费趋势。移动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载体,将相关产品信息进行宣传以到达交易的目的。现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主要包含了商品的交易与物流配送等附带服务。通过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移动电子商务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普遍性。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交易模式,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各个领域均可以尝试此种模式,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二,方便性。在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完成货物的买卖。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账户资金的转账与查询,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第三,整体性。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对自身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的处理,将其集合成无法分割的整体,有效的提高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使用率,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严密性。

第四,安全性。安全性是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自身的安全性,例如,加密、签名、防火墙以及防病毒保护等手段。

第五,协调性。在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需要客户与公司内部、生产企业、物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进行系统的协调。在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中,对于银行、物流、以及技术服务等部门的合作是较为严格的,移动电子商务活动是一项系统的活动。

2.浅析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探究

2.1构建企业核心能力,提供一体化的物流

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就是企业的创造能力,企业对于自身特色的开发与研究。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特色优势,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独特的营销手段提高自身的核心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提供完善的、系统的、全面的物流服务;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通过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观念,营造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化的物流企业。要通过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整合市场资源,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进而有效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2.2进行资产重组,构建合作区域联盟

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策略与实际的市场状况不断的完善自身。要通过资产重组,整合资源,构建一个区域联盟,形成区域内的资源互补,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全面促进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构建区域联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资本投入;同时,要整合市场发展趋势,完善企业经营策略。

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过于盲目,要进行市场调查,整合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及时的提高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与发展趋势,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3引进现代管理理念

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手段与技术,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与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要通过全面规划,通过对整个物流系统的全面管理,对不同的领域、部门以及顾客进行合理定位,要根据物流服务的市场价值提供相关服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借鉴国际第三方物流发展管理理念,取之精华,充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有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才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在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整体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交易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物流与商务进行了有效的分离,利用网络技术与其连接,保障物流活动的全面开展。在移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物流的一体化、专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提供专业的物流人才也成未来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实际状况不断的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鹤,张振宇.大数据时代移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初探[J].现代商业,2016,(36):60-61.

[2]许青.大数据时代下湖南移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移动电子商务,2015,(11):8-9.

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 生活行为 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 商业交易行为

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业的催生下完成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商品交换,出现了商业空间,它与人类相伴至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改善,商业空间从原始时代“以物易物”的露天交易点,逐渐演变成今日以世界为舞台的商业贸易网络体系,从而使人类城市生活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在这种基本的买卖关系行为中不断和继续着它由点到面的演进……

一、城市商业建筑空间点的生成

1.古代商业市和街的形成。点的生成源于人的基本生活行为,商业建筑空间的点便是在人对于商业行为的需求中产生的。商业行为的形态与商业行为所需要的空间的关系在最初就表现为“市”。“市”即为“交易(行为);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空间)”。在我国古代这种城市商业空间模式就已经产生,如在北魏、东魏城市布局中产生了专门为商业服务的东西二市,奠定了商业建筑空间发展的基础。随着交易双方的变化发展必然导致其载体―― 店面产生,简单的商业建筑空间开始形成。当这种简单商业建筑空间逐渐多起来,向左右伸展形成进深不大的“街”。由这种“街”又形成连片的商业街,而有了固定的市镇,形成了集市。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渐发展起来。

2.商业发展与城市更新。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交流,商业已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商业建筑空间的类型也逐渐增多起来,从古代的市、集,到其中生成的门廊式商店,再到近代的百货商店,现代的购物中心、超市、大卖场、步行街、便利店等各种商业建筑空间。新的商业建筑空间模式开始更多地对城市产生影响,也进一步成为城市活力、特征和魅力的象征。而商业建筑空间在新的环境下也越来越不能脱离城市整个大的空间环境,在其设计中必须进行城市、商业建筑空间一体化设计,才能保持城市发展的活力,尊重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商业建筑空间的点的生成受到人的基本生活行为及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而商业活动的建筑空间载体由这种点――简单的摊位、店铺也必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扩大。于是通过城市扩展,人的生活行为等因素对商业建筑空间的不断作用,商业建筑空间由点到面的构建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二、城市商业建筑空间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成市场的基本条件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需求”由买卖物品、吃与喝这些人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行为,逐渐扩展到娱乐、休闲、文化交往等,以及特殊、专业性需求。在生活行为的这种扩展中,面的发展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在20世纪爆发性消费社会的出现,互联网在商业生活中的介入,引发了新的消费观念和形式,人们有了更多的消费行为方式。如何在城市整体建设中保持商业建筑空间的活力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城市商业建筑空间在现代全球文化思想广泛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新的商业建筑空间思想逐渐得到了发展,互相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加强。这样商业建筑空间单纯的从物品买卖空间的点考虑显然不能符合时代的步伐,商业建筑空间在历史中没有比现在更需要从城市空间、文化传播、行为心理、经济发展等因素在面的层次下去综合考虑商业建筑空间的构建,以符合当代人们消费行为和心理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商业建筑空间类型有了丰富的发展。例如在西方出现逐渐发展起来的购物中心、主力店、超级市场、商业综合体等商业建筑空间模式。在众多形式的背后对于国内外现代商业建筑空间的发展进行整体的剖析,了解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脉络在这里也是极其有意义的,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熟悉现代商业建筑空间在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可以预见未来商业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这样现代城市商业建筑空间面的层次才能够全方位的发展起来。

三、城市商业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

1.大型MALL。兴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大型综合性消费中心的商业建筑空间理念,以一站式消费和高度综合化的“MALL”模式,开始登陆中国大陆。“MALL”的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和城市居住区的郊区化,所以这种商业建筑空间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慎重的考虑。

2.小型商业建筑空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造成的传统消费习惯,深深地印刻在了中国人的日常消费模式中。这种依托城市景观环境,融入地方人文特色的商业建筑空间创造,应该是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主流。

3.社区商业。伴随房地产业开发而相应产生的配套需求,催生了一个有明确定位的新型商业建筑空间类型,即社区商业建筑空间。社区商业起因于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而又推高至健康、体育、文化、娱乐、品牌等高层面的消费需求。

4.体验式消费空间。体验消费空间的营造成为商业活动空间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传统的消费空间中把购物空间作为主要空间。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不带有明确的购物目的,但是仍然进行了消费。比如,在茶座、冷饮店、快餐的消费,参与抽奖、表演、等的消费。这一类的体验消费虽不可能取代购物消费而成为主流,但其需求已推动娱乐、表演、餐饮类服务成为购物消费的重要补充形式。

参考文献:

[1]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发力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4.6;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激励开放环境作为支持,只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各相关产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了新发力点促使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资金、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也更为清晰。

一、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甚至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发力点。首先,互联网借助创意整合、资本支持、软件技术支持等要素,以社交网络作品作为依托,逐步构建了具有极大包容力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方便人们将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跨时空组合,进而实现在地、在场、在线三种文化生产方式的纵横贯通,促使文化产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隔阂被逐渐消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重塑,进而重新构建了平台型经济集群,促使文化产业中双方或者多方之间能够构成良易体系,进而凸显合作增值效应,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平台经济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和实体的聚集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文化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服务范围和深度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深化,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促使社会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得到明显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文化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支持和嵌入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在高端文化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融合趋势更加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l、大创新、大创业等,下面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相关产业都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如文化产业和金融经济的融合、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融合等[2]。所以围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广泛融合的态势。

以文化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助推得到不断发展,文化传媒领域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发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不断介入,对文化传媒领域的资源流向以及资源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数金融资本拥有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也促使文化产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的社会背景下,更多业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也造成行业估值泡沫的出现,极大增加了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文化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发展趋势,经济文化建设进入到新常态,BAT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出现飞速发展[3]。可见,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的市值成为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市值的判断不一定以盈利为标准,而是将其未来发展态势以及当前市场定位作为重要的参照。换言之,一个企业即使在当前市场效应下盈利效果不理想,但是其具有高质量的商业模式,其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就较大,企业的市值也就越高。简单的说,“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商业模式,伴随着新商业模式可能出现更大的并购和更大的市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经济新常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创新是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创新,如直播模式、粉丝经济以及大数据带动的精准营销创新等,这些创新的存在都会对文化产业以及周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4]。可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规律,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在新时期应该保持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借助“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玉堂,陈绍辉,陈文华,等.关于实施湖北文化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61-67.

[2]王英,刘继锐.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文化创新――山东广播电视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