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创新机制,前景

一、引言

随着对低碳生活的追求,新能源汽车也逐渐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能源汽车是使用除传统燃料以为其他燃料的车辆。文中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况并对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分析,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世界各国都受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各国纷纷出台有关政策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并积极研究发展新能源汽车。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新能源汽车即是燃气汽车,大概占总数的 80% ~90%,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体系。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也逐渐发展,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尽管我国传统汽车较发达国家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研究和使用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技术人员都做出了极大程度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的努力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意义

(一)提高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使用并提高燃料的使用率,在发动机动力系统等方面的制造也有一定的突破,从多方面提高经济效益。拿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电,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或者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百倍。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是较传统燃料的成本的八分之一。

(二)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各大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负荷。于此同时合理利用新能源汽车对于节约传统能源有很强的意义,综合这两方面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节能减排,并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三)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节省燃油,可以大大较少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起到节省资源的主要目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

(一)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较之于传统能源没有优势,尤其是我国新能源技术相对落后,核心关键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距离大规模扩张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扫除。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市场化都缺乏制度创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中和南方六大区域电网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支撑及消纳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导致风电、光电上网难。因此,电网的传统发展体制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缺乏研发激励机制及合理的定价机制,也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制约之一。

(三)受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国际能源价格走低等影响,国内传统能源价格低迷将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成本劣势。未来中国将面临新能源发展不足和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并存的尴尬局面,新能源发展阻力较大。在能源需求增速较低的背景下,新能源发展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和挤占有可能出现无序竞争,使新能源发展空间受限。

四、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创新机制建设。

1、完善决策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中国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决策和管理创新体系,加强新能源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新能源产业各级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建成联合新能源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科研体系。

2、加强创新机制建设。优化新能源产业内外部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用的多方合作机制,支持重点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大力推进新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广泛开展新能源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深化合作,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3、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培育新能源产业创新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人才激励氛围,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进入新能源产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等工作。注重在新能源的创新实践中,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产业、企业研发机构为载体,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带头人。

(二)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结构。要实现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必须建立完整的创新能源产业链:

1、着力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主要是以设备制造、零部件加工等为基础的新型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制造精度,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2、在生产制造设备零部件过程中,引导制造企业注重零件、设备的优化和改造,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创新链;

3、通过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新能源企业集团。

(三)、加强国际交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规范、系统的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地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与借鉴成熟的经验、技术及产业模式,必要时可以通过技术购买、海外并购、联合开发等手段,获得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如何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和创新规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探究出一套具有推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创新建设机制,实现规模化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国际能源发展趋势以及能源政策制定,尝试探讨中国实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举措,并提出从三大主体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相关的机制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均明,葛瑞原.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光明[J].安徽科技,2010(3):25-29.

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文2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不断发酵的欧美日债务危机更是宣告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破产。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于2009年提出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10月,国务院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促进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新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整个宏观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支持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新产业选择原则

    3.1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即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消费已成为主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需要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就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和拓展。

    3.2市场需求大

    市场需求是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所选产业产品应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

    3.3技术先进

    所选择的产业产品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防范产业发展风险

    目前新产业发展前景大,市场格局尚未成型,但已呈现出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应避免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各行业发展都有其规律和周期性,因此,在选择新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其产能过剩、核心技术、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等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4新材料产业投资前景分析

    4.1国家政策支持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包括新能源材料、功能膜材料、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4.2市场规模

    201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8000亿美元,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与2010年约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相比,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末的产业规模将是“十一五”末的3倍。

    4.3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从《决定》看出,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具有明显的优先次序:“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当前新材料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复合化;环境化等趋向特点。因此,准备把握政府支持的发展方向重点,认清当前产业发展形势是企业选择新材料产品的重要前提。

    4.4进入新材料产业的公司定位

    拥有核心高新技术的公司,融资能力强的公司,能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类公司,具有独特市场渠道的公司,拥有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的公司。

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研究;展望

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研究

(一)铅酸蓄电池技术

铅酸蓄电池是目前能够大量生产供应、在汽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池。它主要由分别浸入电解液的正极板(PbO2)、负极板(Pb)组成。

(二)铅酸蓄电池技术的充放电原理分析

铅酸蓄电池是利用元素Pb化学上的不稳定性产生电子迁移提供电能的。当正、负极板用导体相连,负极板上的Pb失去两个电子与电解液中的S042-生成化学特性更加稳定的PbSO4,电子通过导体被正极板上的Pb4+捕获也生成PbSO4,以此持续地为用电器提供电能。当正、负极上的活性物质被大量消耗,放电反应无法持续地大量发生,造成蓄电池亏电,需要进行充电。充电时,负极板上的PbSO4被电解,Pb2+获得电子还原为Pb;正极板上的Pb2+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PbO2。

1、铅酸蓄电池技术的特点分析

铅酸蓄电池比能量和比功率低、循环使用寿命短、充电时间长,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电动车领域的推广应用。作为电动车的动力电池,目前仅仅应用在行驶里程短、对充电要求不高的场合,如观光车、叉车、短途公共汽车等。

2、铅酸蓄电池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虽然铅酸蓄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动力源存在许多先天不足,许多人并不看好其应用前景,但它技术成熟、可大量生产、造价低,如果能够改善其比能量和比功率、提高其充电性能和使用寿命,在新的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成熟、广泛应用之前,仍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三)锂离子电池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20世纪90年代索尼公司推出的新型高能蓄电池,已经在便携式信息产品中获得推广应用。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性能明显高于上述两种电池,是目前动力电池的发展主流。典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由锂离子金属氧化物(LiMO2)构成的正极、焦炭或石墨(C)构成的负极以及溶有锂盐的有机溶液组成。

1、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充放电原理分析

充电时,正极的Li失去电子变为Li+,脱离金属氧化物进入电解液,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许多微孔,从电解液中来的Li+和电子嵌入其中,嵌入的Li越多,容量就越高;放电时,嵌在负极碳层的Li释放电子,从碳层中脱出变为Li+进入电解液,电子经过用电器到达正极,和电解液中Li+以及正极金属氧化物重新组合成LiMO2。

2、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特点分析

锂离子电池比能量比镍氢电池高出一倍多,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快速放电性能差、价格过高和过放电保护问题,更严重的是大容量的、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上存在较大问题,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里的大规模推广运用。目前,主要在小容量、低功率的电动汽车上广泛应用。

3、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离子电池普遍被科学家们看好,认为它是21世纪纯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动力电池之一。各国汽车生产厂商都将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列为新能源汽车研究的重点项目,未来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四)燃料电池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存在于燃料和氧化剂之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以氢气为燃料的氢燃料电池。它的结构同一般蓄电池类似,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隔膜组成。不同的是,燃料电池的正、负极不包含活性物质,仅仅作为催化转换元件,电池工作时,氢气和氧气由外部供给。理论上,只要不断输入反应物,不断排除反应产物,燃料电池就能持续地供应电能。

1、燃料电池技术的放电原理分析

电池工作时,分别给正、负极供应氧气和氢气,氢气在负极失去电子变为H+进入电解质隔膜,正极处的氧气捕获负极而来的电子,并与电解质隔膜中的H+反应生成H20。

2、燃料电池技术的特点分析

燃料电池只需补充燃料与空气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动力,并不需要一般蓄电池长时间的充电储能过程,更加接近内燃机汽车,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补给。氢燃料电池作为能源的突出特点是无污染、效率高、高功率密度、可循环利用。

3、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短期内,燃料电池很难大规模推广应用,但随着技术成熟进步,燃料电池相对于一般蓄电池会体现出其先天优势。燃料电池不仅是未来电动汽车主要的动力电池之一,并且它自身可以产生电能而不需要充电,是未来缓解能源危机的一种新型绿色能源,具有广泛的前景。

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未来展望研究

目前,没有哪一种动力电池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在各自应用领域、不同的时间段内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铅酸蓄电池成本低、技术成熟,适用于现阶段的短距离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体积小、质量轻且容量大,只要解决了充电、安全性等问题,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广泛应用于纯电动汽车,使电动汽车逐渐取代内燃机汽车;燃料电池通过添加可再生燃料续航,不需要进行充电,是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种新型能源。

参考文献:

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文4

生产制造行业的机械构造较为复杂,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具体有发动机以及曲柄连接、启动和专向等。技术人员若想使机械运行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一定要致力于采取行之有效方法改善机械性能,并使设备的重量得以适度降低,使设备运转的效率的到有效提高。通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钢材是大多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如今,类似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颓势。若技术人员想使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生产机构。此外,器械生产的主材料也要适当改变。目前,非金属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或者合金材料在器械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此处所说的合金材料,主要是指强度大,重量小者。一旦器械主体的重量减轻,机械运转的效率就会有相应程度的提高,并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机械的工作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

2机电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机电技术诞生之后,众多问世不久的生产制造技术慢慢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致使相关产业的变革得以更好地开展。虽然机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历史并不长,但在世界范围内,其对于促进机械生产的发展以及提高人类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机械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应用到机械制造工业中,乃至形成了先进的机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机械产业逐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无论是技术机构,还是产品功能、构成,以及产品的生产、管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此,工业化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从机械电气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机电技术为主要模式的时代。

3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

3.1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机电技术产品的全息性越发显著。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机电系统非常重要,技术人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对于此类智能系统,软件技术以及芯片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机电技术中,智能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系统的兼容程度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简言之,对于机电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非常重要,其可以看作是机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光电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可以使机电技术中的传感以及动力系统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光电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电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且有利于机电产品的研发。可以说,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3.3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阶段,在生产以及制造半导体产品的过程中,蚀刻技术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推崇,通过该项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验室研制出亚微米级的器械元件。若该项技术能够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可以为技术人员区分机械系统的部分装置以及控制器提供极大便利。同时,机械与电子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且传感器以及机体等装置也可被有效整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体积会减小,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且可以有效组合成自律原件。可以说,以上是机电技术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3.4仿生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综合目前的行业状况以及各项因素,不难看出,以后机电技术系统的装置会越发依赖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其对于信息的依赖度也会有相应提高。如果系统结构呈现出静态状,装置的稳定性会较差;反之,若系统装置呈现出动态状,则装置的稳定性会比较强。以上状况与生物习性有一定相似性,这表明生物系统化会成为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目前,该项系统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使系统的仿生效果得以真正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3.5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此外,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4结束语

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文5

前言

随着石油资源紧缺和汽车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汽车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我国也将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确立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广大产学研单位正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有关部门也正在制定有效的全方位扶持政策,创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这一关键时刻,尽可能多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决策参考信息,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11月,结合世界电动车大会(EVS25)在我国深圳举行的机会,在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网研究所进行了一次专业调查与实证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专业人员的调查,深入了解电动汽车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制订公共政策、分析研发重点、确定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与指导。

1研究方法

1.1基于调查的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相对的规范研究则运用演绎法的构建理论,虽然可以前后一贯、首尾一致,但若推理前提不正确,无论推理过程如何严密,形成的理论也不能指导实践,而且容易受研究者立场的影响,缺少客观性和可验证性[1-3]。电动汽车发展前景与关键因素等问题,涉及到技术、经济、基础设施、节能和环保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如前所述,规范研究采取演绎推理的方式,受研究者能力、条件、信息和立场等因素的限制,推理的前提条件难以合理设定,也无法避免主观性、片面性甚至偏见。本文中采用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可通过大量样本过滤掉个人主观性等随机因素,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看法,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特别是,世界电动汽车大会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专业人群,对电动汽车技术状况和发展环境具有深刻认识,开放的氛围也非常有利于获得专业人士的真实想法。通过总体趋势、群体对比、交叉影响和一致性等分析方法,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真实性。

1.2调查总体情况调查问卷有20道问题,分为中英文两种,包括受访者基本情况,对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EV)发展前景和主要问题的看法,以及购买的可能性等问题。调查对象为参会专家和展台人员,共回收合格问卷中文1106份,英文436份,从业领域分布如表1所示。根据被调查者填写的熟悉程度分为“不了解”、“初步了解”、“熟悉”、“非常熟悉”几个群体,后3部分合称为“了解以上”人群,如图1所示。因为电动汽车尚处于发展中,而且涉及复杂的技术、运营和经济因素,显然专业群体的反馈更具参考价值。总体来说,国内最熟悉的为BEV,国外为HEV,反映了发展路线不同的影响,但二者熟悉程度差别并不大,说明两种路线的优劣尚不明确,都受到产业界的重视。国外至少一项非常熟悉的占59.2%,至少一项熟悉的占89.9%,国内分别为18.4%和60.2%,说明本次调查专业性很强。问卷中还调查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等,但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受访群体的看法没有显著影响。

1.3可信性分析首先,调查利用了世界电动汽车大会开放、融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得到专业人士的真实看法。同时,样本充足性保证了结果可信度,本次大会注册人员约2000人,参展商约2400人,合计4800人,回收问卷1542份,超过30%,专业调查机构认为系统误差在±2.53%以内。还有,对价格因素、配套设施、技术难点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技术类问题与熟悉程度明显相关,国内外看法与各自状况吻合,这种数据一致性证实了调查的可信性。

2混合动力汽车应用前景分析

2.1推广的主要困难图2是对HEV推广困难的看法,国内外都认为价格过高和技术不成熟是主要困难,其它因素的选择比例较小,说明了技术经济性是HEV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越熟悉的人选择价格过高的越多,选择技术不成熟和大众不了解的越少,说明专业人士认为价格是更加核心、更难解决的问题。

2.2预期推广时间图3为对HEV推广时间的看法:(1)国内外认为HEV将在10年以内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占绝大多数,持其它看法的比例相对较低,受访人士对HEV的推广比较乐观;(2)国内越熟悉的人对HEV的推广时间越乐观,而国外选择在5年内推广的最多,说明HEV得到了较好的认可,而且国外更加认可HEV。

3纯电动汽车应用前景分析

3.1推广的主要困难图4是对BEV推广困难的看法:(1)国内外差别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国外人们的活动半径更大,电动汽车配置电池容量更大,因此续驶里程不足的问题不突出,价格过高成为首位因素;二是国内价格补贴政策给消费者较强预期,因此价格过高排到第4位;(2)国内第2位的是配套设施不完善,为53.4%,说明配套设施存在明显制约;而国外为18.9%,可能与其电力基础设施供应丰富、住房条件宽松等因素有关;(3)越熟悉的人越认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标准不一是制约BEV发展的因素。

3.2影响的关键技术图5是对BEV关键技术的看法:(1)国内外一致认为电池寿命与安全性、电池容积比、充电设施、标准化、整车控制系统是前5位的问题,选择电机、变流器的低于10%,显示二者在技术上不存在明显障碍;(2)国内选择整车控制系统的为28.8%,仍为主要因素之一,而国外仅为10.1%,明显跌入到次要因素队列,而且越熟悉的人群选择比例越低,可见国外整车控制系统不是主要技术难题,而国内这方面基础仍然薄弱,存在较大的技术需求。

3.3商业模式的比较图6是对BEV商业模式的看法:(1)对3种商业模式的认可度有明显的差别,越熟悉的选择电池租赁的越高,但是都有一定的认可度,反映都有其应用场合和适应性;(2)国内整车租赁的比例明显低于国外,可能是因为国内汽车租赁不如国外普遍。

3.4充电供给模式的选择图7是对BEV充电模式的看法:(1)4种充电模式都具有一定认可度,说明各自都有其优点和应用场合,不能偏废;(2)国内认可电池更换的较高,常规慢充的较低,国外恰恰相反,可能与住房宽松、易于建设充电设施有关,这与前面推广困难的结果一致;(3)集中快充和分散快充处于中间位置,差别不大,显示人们希望尽快完成充电;(4)对常规慢充和电池更换的认可与熟悉程度正相关,说明二者有技术优势;而分散快充与熟悉程度负相关,说明其存在技术弱点。

3.5预期推广时间图8是对BEV推广时间的看法:(1)国内外均认为BEV最有可能在5-10年得到大规模推广,而且各组人群看法接近;(2)认为10年内推广的>70%,显示人们认为BEV能推广,而且国外人士更乐观。4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前景分析4.1推广的主要困难图9是对FEV推广困难的看法:(1)前4位是价格过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大众不了解和安全性较低,越熟悉的越认为价格过高;

4.2预期推广时间图10是对FEV推广时间的看法:(1)国内前3位为10-20年、5-10年、20年以后,而国外看法比国内悲观;(2)认为难以推广的>10%,与看好5年内能发展的相差无几。图10对FEV推广时间的看法技术、膜技术和电池寿命。

5综合分析

5.13类汽车推广的主要困难的对比图12为推广困难的对比:(1)国内外价格过高都是最主要的困难;(2)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国内主要困难之一,而国外BEV基础设施的情况要乐观得多;(3)BEV的续驶里程不足和充电时间过长也是重要的困难;(4)国外认为研发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不够的约占10%,而国内都在20%左右,这两项决定了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走在前列,因此国内须进一步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

5.23类汽车推广时间的对比图13为推广预期时间的对比:(1)国内外都依次看好HEV、BEV、FEV,认为BEV难以推广最少,低于1%;(2)国外对HEV的推广更乐观,认为在5年内将得到推广,对BEV的看法也比国内乐观。

5.3购买类型的对比图14是购买电动汽车意愿的类型,国内外都看好HEV和BEV。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面显示大家认为BEV尚存在更多制约,但是其购买意愿反而微弱领先HEV,显然是因为其在节能与环保方面更具吸引力。可见一旦BEV在技术经济性方面得到突破,其推广将会很迅速。

新能源的前景分析范文6

[关键词]哈佛框架;财务分析;发展战略

1、引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对于自我的发展定位和后续的规划都基于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数据为基础进行政策和方向的确定是一个较为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手段,其中财务分析是最为常见的数据分析。哈佛财务分析框架是一种较为热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其从四部分组成出发分析一个公司、企业的运营优势和劣势,对企业的过去存在问题进行凸显并实现对其努力方向的提供。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基于哈佛框架对某公司的财务进行分析,为相关的财务分析提供一个参考。

2、关于哈佛框架

兴于19世纪初美国的财务分析对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起到显著的作用。二战时期的财务分析是现代财务分析的雏形,并在战后得到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创新和开发,相关的财务分析算法、分析模型也被应用到财务分析。

哈佛分析框架由哈佛大学佩谱、希利以及波奈德三人提出,其意义在于不再仅限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而需要对企业进行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其中战略分析主要由行业分析和竞争战略分析组成。作为哈佛财务分析的基础,战略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和对策。竞争策略则更多关注具体的市场内容和竞争力定位;会计分析主要是对自我财务的描述,其主要代表了企业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财务分析主要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模型框架中可以有效降低会计分析的数据失真度;最后的前景分析是以前三者为基础综合利用分析成果对企业发展进行合理化建议的过程,此处不再对理论进行赘述。

3、哈佛分析模型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针对现实结合理论,基于哈佛分析模型此处将对具体财务分析进行探讨,以A公司运行为例,为了分析方便,首先简单介绍其相关业务。

3.1业务描述

A公司主要从事汽车的开发、制造及销售,具体产品既有自我品牌也有合资品牌。在上一年度其销售总额中自有品牌占据了一半,而比去年同比销售总量缩减21.7%;生产能力由最早的3万辆增长到现在的20万多辆;销售收入增长到原来的4倍以上。

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汽车和其他合资汽车的市场排挤,A公司的市场销售价格不断调低,这使得毛利率逐年下降。以相关财务数据为例,A公司今年的经营业务总收入相比同期下降了26.30%,净利润下降了378.05%,出现了亏损局面。

3.2哈佛框架分析

首先是对于战略分析的不足。由上述所提的五力模型可以如下分析:汽车行业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因此当企业的生产量在每年40万台到60万台才算是最小规模经济,由于当前汽车企业公司较多,汽车企业生存空间有限;而在相关产品的品种上,A公司无法有较好的优势,生产能力较弱;对于供应商来说,主要涉及金属、石油和林业等多个行业,供应商较多,容易出现纠纷;购买者多为小康家庭,而在对汽车的技术、设计以及经济性考虑上有所欠缺;最后,同行竞争者越来越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竞争战略分析上,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作为一家合资公司,A公司能够较好地引进国外优秀生产技术,并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究。例如前年其斥资50亿元用于某品牌的打造,并在去年投入了43.2亿元用于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生产。

其次,会计分析是哈佛框架里一个可以考察A公司的会计的分析方法。企业的盈利优劣在于其资产质量的优劣。因此对A公司的资产质量分析是会计分析的第一步。A公司的资产存货主要有库存商品、汽车材料以及其他半成品等等。具体在实际中可以看到A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与会计理论准则一致,通过按期结转将计划成本转换为实际成本,并实现了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的低计量。例如近三年来,A公司在存货上一路攀升,并且存货周转率较低,甚至去年到达十年来的最低。存货量和存货周转率是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体现,相比同行的其他公司,A公司还需提高相应的运营能力。

收入质量是衡量其现金流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A公司在去年的销售量上虽然超过了18万,却同比下降了20.7%,公司收入2,348,400.47万,同比缩减27.48%。数据表明,公司的现金流创造力较低,竞争能力已明显有所下降。

再次,财务分析作为哈佛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其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A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现金流以及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是公司资本增值的能力。A公司在近五年内的总资产利润率总体走低。近三年总资产利润率分别由11.41%、10.9%、1.18%,这说明随着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大,其总利润出现下降。当然,单靠总资产利润率的分析尚且片面,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因此,必须在分析的同时考量其相应的净资产报酬率,A公司在三年内的净资产报酬率分别为52.23%、41.66%、42.76%,这也是个不容乐观的结果;运营能力则主要考虑公司的效率和效益。现金流量则考虑其运营的资金,主要在财务分析上的指标是现金流量净额,在实际中A公司现金流量净额总体在走高,其中,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逐年增加与财务费用增长相符合,而归根到底是借款增长;偿债能力在财务分析上的体现主要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A公司近年的资金流动性一般,这意味着其偿债能力较弱,并有较大的风险。资本周转率降低,2014年比2013年下降80%多,这是由于现实中A公司过分依赖负债的缘故,这使其资金周转难、自有资本少、资本运作效率差。

最后,根据哈佛模型的要求通过上述的三大方面的分析结合市场动向做出前景分析。分析内容涉及面较多,篇幅关系不在此赘述。

4、结束语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从某汽车生产厂家A公司的财务分析出发,基于哈佛财务分析模型分别从哈佛模型的理论浅析、哈佛模型的实际应用展开探讨。分析根据应用于实际的哈佛模型分析的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对A公司的近三年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为A公司发展提出建议的同时也为相关的财务分析提供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樊燕舞.“哈佛分析框架”下中国国旅财务分析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4.

[2]韩洁.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兰州海默科技财务分析[D].兰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