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55-02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思想与形式,涉及到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信息、物流、资金等整合与规划,强调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终极用户等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以不断优化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凸显,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1供应链管理现状

1.1传统企业的观念制约

以传统企业发展来看,其职能划分明确,如采购、生产、销售等,以“垂直型”管理职能为主,不容职能交叉。同时,这种“垂直型”管理模式,在企业预算中也有明显体现,通过预算加强对各职能的管理工作,避免随意消耗。但是由于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处于预算控制中,一味增加利润收入,不断增加库存。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运行的财政负担,不利于流动资金的优化配置。因此,传统企业的运行观念与供应链管理显然不适应,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组织长期处于高水平的聚集状态,不利于供应链的整体发展。

1.2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的标准化方面不断努力,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1)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具备物流标准体系,但是标准落实不到位,没能真正发挥作用;(2)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设备缺乏标准化。以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卡车大小、集装箱尺寸、仓库货架等,均处于标准的配套设置,但是我国各种标准参差不齐;(3)商品信息化规范有待提高。在电子商务运行状态下,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统一的商品信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当前,虽然我国一些单位建立了数据库,但是缺乏统一标准,字段的长度、类型有所不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1.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1)条码技术。当前我国大多生产企业没有认识到条码技术的重要性,缺乏对条码技术与条码质量的控制,因此在供应链中应用条码信息比较少;(2)EDI技术。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研究EDI技术,并在海关、交通等多个部门进行尝试,但是企业应用EDI技术的实例较少,尤其是EDI应用的法律问题、安全性问题等有待解决;(3)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应用问题。以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来看,一方面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根本认识,很多企业利用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并将此与电子商务混为一谈;另一方面物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商流活动在网络的广泛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因此难以实现转移服务。

1.4 供应链管理人才匮乏

一方面,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再加上涉及到跨部门、跨行业管理,对高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匮乏,亟需一批既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又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流通行业的运行缺乏统一规范,各行业以自己的标准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不利于物流现代化的发展,也制约了供应链的发展步伐。

2改进建议

2.1积极转变企业发展观念

以我国供应链管理状况来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问题尚不明确,甚至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等,已经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扶持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深入开展供应链管理研究工作,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让企业认识到市场竞争提出的新变化、新要求,积极转入观念,融入到供应链中,与其他更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企业应转变“贪大求全”的传统观念,追求企业发展的实效性、可持续性,为客户提供更多有益产品及服务,获得自身健康、长久发展。

2.2 加快标准化建设

以国外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有关供应链的推广工作,需要行业协会的支持作用。将更多企业组织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或者社会利益,应用供应链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弱化,而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更不可能由某一政府部门独立实现。以我国发展的形势来看,各个行业协会或者跨行业协会将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供应链的发展与国际惯例更加相符,也利于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输工具以及物流标识的标准化。虽然在物流标识方面已经有所完善,但是使用情况仍然堪忧。而运输工具标准化的问题则执行力度不足,虽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是我国标准的主要行政部门,但是实际标准却由各部门的技术委员会统一制定。例如,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制定条码标准;由中国包装总公司负责

参考文献:

[1]王继永,孙世民,刘召云.我国供应链合作伙伴竞合关系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8,(7).

[2]朱安东,许淑君.供应链信息流管理与市场响应模式分析[J].价值工程,2010,(35).

[3]祈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4]李辉,李向阳,孙洁.供应链伙伴关系诊断管理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熊,2007,(10).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2

[关键词] 中小石油企业 供应链再造

我国石油行业已经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创新阶段,“装备现代化”的规模化发展阶段,正在迈入ERP管理和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信息化工业”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重组和改制,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石油企业。这些企业既缺乏成本和资源的优势,又承担着市场补缺者的重担。如何改进经营效率和改善发展环境使其真正成为石油经济的催化剂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出发,结合国外先进石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提出了供应链再造模型。

一、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998年国内石油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按地域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加上业务主要集中于上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形成了国内的三个主供应链体系。中小石油企业是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面向供应链的某个特定环节,实施服务性或者辅的经营策略。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为:

1.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缺乏整合和优化。目前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几乎没有对自身的核心业务和流程进行彻底根本的定义,定位,评估,获得,控制,倍增和保护工作;也没有联系业务流程的上,下游企业对流程和操作进行整合和优化工作。

2.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物流运作缺乏效率。现阶段石油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编报、物资采购询价、合同管理、质量检验、仓储管理和物资配送等各环节信息还缺乏计算机系统的整合。物流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致使物资计划、采购和储备及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交流,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建设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无缝化。

3.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伙伴关系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明显。我国中小石油企业间的关系更多的表现“画地为牢”的模式和高度集权的管理,隔绝了各个节点企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企业间产权联结和隐性契约使得整个供应链拥有高度“安全感”,造成各企业不关注产品服务而关注关系纽带,不关注效率优化而惰性化严重的问题。

二、国外先进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经验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革新给石油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后,通过实施有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石油行业的供应链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总结起来,国际性的一体化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或者横向一体化战略,实现企业联合和产业链的重组。实行产业链构建战略有利于石油企业减少成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利于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形成进入壁垒从而减少竞争,取得垄断利润。

如BP并购阿莫科使它成为具有更强竞争优势的石油巨头。BP公司原来只是家从事油品贸易的石油公司,并购阿莫科公司不仅加强了其在美国油品零售市场上的地位,还增强了天然气业务和化工业务,增加了专有技术拥有量,实现了技术优势互补,弥补了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成了产业链的合理构筑。

2.通过企业业务外包,实现归核化战略。许多国际石油企业将一些业务进行战略性的外包:钻井,油井服务,地震数据获取和处理,油品运输等,从而达到了集中企业资源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同时,承包企业通过业务量的集中也容易形成专业化和规模优势。

如埃尼集团1992年把核心业务定位在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方面。1992年~1995年通过150多项交易,实现了对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同时集团还围绕加强上游实力的战略剥离了石油技术服务类公司,扭缩了石油产品中的非主导型产品,加强了对上游企业阿吉普公司的直接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上游企业的效率。

3.通过企业信息化战略,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根据2000年《财富》石油行业综合排名,位列前50位的石油公司均已采用了SAP公司的石油天然气行业解决方案,如ExxonMobil , Shell ,Chevron ,BP Amoco等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许多企业除了实施完整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游解决方案之外,还实施GFM(集团财务管理),BI(商业智能系统)、SRM(供应商关系管理),EP(企业门户)、SEM(战略企业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协同电子商务套件。

三、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再造策略模型

结合以上关于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国外先进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笔者提出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再造的策略模型:

1.组织边界运动与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相结合。中小石油企业的组织模式是典型的“小而全”模式,将各种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技术措施组织起来,进而把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在企业内部。企业边界运动遵循内部市场化的再造原则要求进行:(1)组织的重组,规模的缩小,管理层次的减少以及业务单元和内部流程的重新设定,将企业庞大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2)业务责任和员工角色的转变,使企业与个人集中精力于市场与顾客而非生产与竞争者本身。(3)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更多地依靠外部资源;同时进行业务的归核化,集中战略力量于擅长的领域,对其他的业务采取放松管制,分立,剥离,外购的策略。

积极的供应链管理实现合作的关键是每一个供应链成员拥有独立的,明确的责任,每个企业对于所作的承诺负经济和道义上的责任。供应链中的浪费现象会导致企业合作的效率的低下;供应链中的过度竞争,自利行为会导致企业关系的恶化;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会导致企业合作的解体。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供应链成员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建立信任和奖惩约束机制。

2.业务流程再造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相结合。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不清晰直接导致的专业化操作水平低下和创利能力的缺失。石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需要依据石油行业的特性实现高标准的质量性和高效率的过程性,进行基于成本,时间和绩效的业务流程再造,评价提高生产率的范围并且传递最优的绩效模式。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需要结合TQM与CRM的思想实现“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连续的改进质量,为使产品价格低廉吸引顾客从而创造利润而不断降低成本,为使产品服务及时送达顾客而不断改善配送”的目标。

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降低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供应链的绩效需要从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收益,供应链能力三个方面来改进,分别降低产品的成本,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和提升生产能力过程的成本。

3.信息化建设与供应链知识管理相结合。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化建设固定投资巨大,绩效衡量困难,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是把信息视为一种战略性的商业能力,信息的交流和产生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以构建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为目标。

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知识确认,沟通,开发,保护是供应链再造的重要方面:供应链组织目的不仅仅是经营,制造或配送产品,更应当是发展人力技能,知识资产和能力以协调和整合链上复杂的技术和流程,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

四、结论

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自身绩效改善的迫切要求,运用供应链再造的措施改进中小石油企业的供应链将激发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供应链再造就是要将条块分割的层级化管理变革为无限接近市场的网络化经营;将业务流程不清的放任管理变革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经营;将信息不对称的链条变革为伙伴合作的价值增值链。而这其中供应链组织结构变革,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和供应链信息化的建设是供应链再造的出发点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乔恩・休斯马克・拉尔夫比尔.米切尔斯著孟韬张丽萍译:供应链再造.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8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汽车行业;问题

一、汽车供应链的内涵和特点

(一)供应链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情况,供应链是进行描述经济学概念。它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

在供应链管理中汽车供应链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他主要表现在原料生产、制造及汽车零配件的加工行业。它是以汽车制造行业作为核心企业。把现有合作的供应商和客户形成连接和组织结构,通过专业化的物流功能和业务流程之间的流转和信息的共享,供应链协调内部员工的配合性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创办,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管理中的协调与控制。

二、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自营物流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

自营式物流指的是集供、产、销为一体的物流模式,也就是说汽车的生产商还要负责采购所有的原材料,辅料以及所有的零配件。这样的操作模式,使得汽车制造企业又是生产活动的策划者也是实施者,还要肩负着对整个汽车物流的组织和执行。制造工作在汽车行业的最顶端。他同时给生产,物流供应,还要负责汽车的销售各个环节。因此,供应链的流程中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快速反应已做到最好的服务。再这样的操作模式下,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二)汽车的标准不统一

汽车行业的发展的趋于上升状态,供应链的竞争也非常的激烈。随着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升起,竞争也越发的激烈起来。现在的汽车行业会打压供应商的价格,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供应商用最低的价格去和别的供应商做比较,大家最为关注的反而是价格问题,谁的价格最低就用谁家,质量和交付反倒成次要的事情。而这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导致了他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价格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只会变成白菜价,不会去关注产品的技术和工艺。

(三)汽车供应链物流成本过高

汽车物流的问题是在于汽车零配件的种类众多,在物流的运输上会造成麻烦。因此为了实现汽车物流体系的制造、运输、仓储及装配一体化,很多发达国家均采取了标准化、专业化的汽车物流,实现了汽车物流过程的搬运机械化和仓储合理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质量。在这方面,我国物流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物流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着拼货和配货的问题,在提高效率的方面来讲,包装上会采取纸包装的形式。在装车时通常都是人工装货和人工卸货的方式,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把纸箱打开拿出零配件在组装。在装卸车和人工组装的这一块成品较高,人力物力浪费较大。而且在物流和组装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产品的磕碰。产品在运输时发生的磕碰也需要人力来修或者直接报废,在这一块是较高的成本浪费。

(四)汽车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货物运输这一块我们国内的企业多数的选择是包给当地的物流商,当地的物流商在包给下一家,这样一环套一环。而且我们国内的物流在长途送货的车上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物流体系。都是靠电话联系,这样就势必会导致沟通的不顺畅或者信息源的中断。我国的汽车信息源做的较差,在对汽车生产上的销售预测、生产及采购计划、物流跟踪和仓库的管理上没有做到电脑信息管理,数据型差,数据来源不准确。这样的不准确性,我们在接到客户订单时的反应力和传递性也较差。不能及时和准确的反应市场上的信息。

三、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实践供应链管理

据调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概念不理解。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供应链观念在国内企业的接受程度比较低。现在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还是运用着传统的管理方法,国内的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提高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认识,真正的去了解和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去学习国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其在激烈模式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管理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最后通过学习供应链管理实践到企业。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是至关重要的。供应链相邻的企业都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或者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你们之间的利益是想通的,所有节点企业的成败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在供应链管理中各个节点企业应该是长期、稳定和紧密的。能够互相改善交流、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千个零部件才能组成一辆车,而这些零部件是在全国采购同时又控制它的库存。在整车生产厂商和零配件生产、供应商企业之间建立信息通道,为整车生产厂商提供有效的零库存配送 ,以保障整车生产厂商生产的高效性和连续性,是提高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竞争能力,乃至汽车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四、结束语

在上面的文章我们对我国汽车物流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了探析,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我国在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上有着很多的不足,我们的企业中需要推广和实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长的道理的要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供应商进入中国的市场,他们的管理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文平.浅析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管理[J].华人时刊,2013.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4

【Keywords】 supply chain; real estate;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9-0039-02

1 引言

本文在围绕BP房地产开发项目,探讨现有供应链在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与寻求如何更好地从供应链角度去提升项目开发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提升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效能,对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2 成本管理概念是国外提出比国内早

成本管理提出是先由国外开始的,开始是由最初的标准进行研究分析的,研究的目的是如何以系统化实现成本管理,可实行的标准化。自此之后才形成的成本管理的标准化,本身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了一条完善的理论制度,并且不断服务于后续的社会发展,这些都能够在现有的全球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1]。从现有企业成本控制以及管理而言,其主要包括的理论:一是质量成本管理理论,显然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强调单纯的企业支出的减少,同样也是需要在现有的成本支出层面更好地提升企业经营效益,让企业可以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不断提升整体的发展效能,更好地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有序性以及合理性。二是全面成本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生产环节都进行针对性管理,需要围绕整体经营策略以及后续的发展构建一套完善的服务策略,由此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后续发展模式,让企业在一系列合理的管理方案介入下,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在当下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基于微观角度的探讨与分析,更为重要的是从宏观角度,从整体性角度进行企业战略以及后续发展模式、成本管理策略的构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发展有效性,让企业真正在一个有序的管理方案的制定下,提升企业竞争力,减少企业后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三大成本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现代学者开始不断对现有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拓宽,寻求更加多层次、多元化的成本管理模式。同时,积极采用一系列跨学科的模式,尽可能保证现有成本管理可以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更多的火花,实现企业后续成本管理效果的提高[2]。其中,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是当下企业成本管理中非常热门,也是学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DAVID(2009)认为现有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基于现有供应链上的各类合作伙伴以及彼此之间的目的,作者强调在现有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更多一种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在一个有序的合作模式下,去提升各自的经营效益。Andel(2013)强调在现有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各自寻求合理的信息沟通,寻求良性的交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而更好地提升成本管理的统一性[3]。

2.2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

Anonymous(2008)当下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等方式,不断促进以及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融合,从而提升供应链管理效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合作有序性。Anonymous(2009)着重分析如何更好地就现有信息技术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作者强调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下,显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介入,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发展有序性,为企业后续的发展以及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供应链管理中建模技术的应用

伴随着现代软件以及建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包括DAVID(2009)、Kuzeljevich(2014)、Carney(2015)开始应用现代建模以及梳理软件对现有整条供应链进行重新的构建以及优化。从现有的学者研究而言,其更多是采用一系列的模型技术的应用,给予模型的介入,更好地服务于整体的研究,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以及合理性,保证研究的针对性。

3 我国的现状

我国对于此研究起步是比其他发达国家都要晚,我国是由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进一些发达国家的理念及实践模式,才逐步走上成本的目标及质量等全方面的管理思想,在这之后我国的学者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方式、方法,使其更多的国人对此有了深刻的了解与认知。随着人们对现有供应链管理以及成本管理认知度的不断深入,现有的研究内容以及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些都为我国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以及理论基础,对于其未来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4]。

3.1 关于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者借鉴了国外CFAR (协同预测与补货系统)和CPFR (?f同规划预测与补货系统)的研究,认为相对于国内的研究而言,国外其本身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其已经不仅仅是基于单纯的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是开始着重以及强调如何通过建模分析,去提升以及实现现有成本管理有序性。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5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and logistics capabilities (LA)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s of GSCM on LA are measured. By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SCM includes green purchasing (GS), green manufacturing (GM), green selling (GS) and green recycling (GR); LA includes process capability, flexibility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GP,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process capability,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flexibility; GS and GR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capability and flexibility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artially mediate the effect of SCI on firm performanc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关键词: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企业绩效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firms;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logistics capabilities;firm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14-04

0 引言

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开始要求企业重视其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促使供应链企业开始逐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制造企业是中国工业优势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传统的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构成的重要因素,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期望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并因此得到相应的管理启示。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1.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中的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将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Walton(1998)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核心就是集成管理的思想在绿色供应链上的应用,例如可以考虑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环境战略中[1]。国内学者但斌,刘飞(2000)也提出类似的概念[2]。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同时,将环境因素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效益、供应链绩效和社会环境效应的和谐统一。

1.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早期的学者主要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如Nagel(2000)[3],Markley和Davis(2007)[4]等。后期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Canning和Hanmer-Lloyd(2007)分析了在供应商与客户关系中涉及环境因素时,关系中的信任和调整会发生的变化[5];Shukla、Deshmukh和Kanda(2009)通过对印度汽车行业的经验研究分析了其环境响应能力[6]。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看,主要包括以下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内容的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绿色度的评价研究[7];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效绩的关系的实证研究[8];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研究[9]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角度不同,所得结论也不统一。目前,许多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外的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研究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流能力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物流能力的相关研究 企业物流能力反映出企业物流系统利用企业内外物流资源,提供物流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绩效。尽管有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物流能力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10-15],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以西方国家企业为背景的,针对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物流能力分为流程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分析物流能力的不同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物流能力不同维度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认识自身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及其对物流能力提高的作用,并进一步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文献,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H1):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2(H2):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3(H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4(H4):物流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上述的理论假设是用于检验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在应用上的有效性。下面,首先开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测量以及评价;其次,检验多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多维度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效力。

2 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结构

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将企业物流能力分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问卷调查时间从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0份。问卷通过实地形式或者邮件形式发放。样本企业来自某大型咨询公司全国的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在前期经过企业访谈或邮件咨询,并且这些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成效。在问卷填写前,我们都要通过面谈或者信件方式,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确保问卷回答者对问卷内容有所了解。本文运用SPSS19.0和LISREL8.70进行因子分析和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测项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引用国内外文献中出现,且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的衡量项目;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及中国制造企业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访谈后,进行修改的衡量题项;③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获得的衡量题项。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构成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考查,结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量值达到0.9以上;Bar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表明,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上述结果表示,所选指标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共提取了4个因子,表1表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结果保留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量表的24个题项,删除了3个题项。共提取了4个因子,因子一命名为绿色采购(GP),因子二命名为绿色制造(GM),因子三命名为绿色销售(GS),因子四命名为绿色回收(GR)。各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显示很好的收敛度。同时,这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8.585%,说明本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测量是有效的。

2.2 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中,所有测项CITC系数都大于0.4,保留全部1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84,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此外,在“企业绩效”量表中,保留全部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06,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接下来,将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作用,以揭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驱动方式。

首先需要确定模型中应该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维度来进行验证的有效性。因此,对以下理论模型进行比较:①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都合并为一个因子;②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并为一个因子,“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③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物流能力”合并为一个因子;④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将“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从各模型拟合指标来看,模型4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都比其他模型好,因此,可以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因子的模型优于其作为单因子或多因子的模型。

3.1 测量模型检验结果 本研究以LISREL8.71来检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的相关假设。测量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优度,卡方自由度比χ2/df

因此,可以总结假设检验结果。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部分成立。

3.2 中介变量的检验 对于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的验证,本文根据Baron & Kenny提出的三步骤分析法[17]。表1显示中介变量检验结果,在绿色采购与企业绩效、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流程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柔性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假设4部分成立。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1.1 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构成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四个因子,即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构成。这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维度,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还证实,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由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构成。这一结论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除体现物流流程的重要性,还突出柔性和信息能力的价值,为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构建提供参考。

4.1.2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及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

①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企业与绿色销售都对物流流程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11=0.429,p

绿色制造和绿色销售对物流柔性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317,p

只有绿色销售对物流信息整合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272,p

②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显示,绿色销售和绿色回收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γ41=0.142,p

③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还揭示物流能力不同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β41=0.226,p

4.2 管理启示

4.2.1 在供应链竞争时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企业应该跟随全球化竞争的步伐,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绩效。

4.2.2 从研究结论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在市场的行为处在较低端的水平,在以顾客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时代,将给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绿色采购和绿色回收方面,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

4.2.3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对物流流程能力的建设比较重视,并且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从长远发展来看,制造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物流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

本文初步验证了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预测力。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本文建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结构,需要以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看,本文的调查对象限定在制造企业,因此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另外,本文探讨的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Steven V. Walton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 4: 2-10.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1232-1234.

[3]Nagel M H.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 [J].IEEE, 2000.13(3):219-224.

[4]Melissa J. Markley and Lenita Davis. Exploring futu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 9(37):763-774.

[5]Louise Canning and Stuart Hanmer-Lloyd. Trust in the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challenge of environmental(green) adap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7,41:9-10.

[6]Apratul Chandra Shukla, S.G.Deshmukh and Arun Kanda.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Supply chains learning from the Indian auto sector[J]:Journal of Advanc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J]: 2009, 6(2):154-171.

[7]刘笑.面向珠三角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朱庆华等.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12(3):81-85.

[9]李静芳,徐松和黄芳.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89-91.

[10]Zhao M, Dr?魻ge C and Stank T. The effect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customer-focused versus information-focused capabiliti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 22(2): 91-107.

[11]Lynch D, Keller S and Ozment J . The effect 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 2000 ,21 (2) :47 - 67.

[12]Shang K and Marlow P. Logistics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aiwan’s major manufacturing firm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5, 41: 217-234.

[13]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3):301-307.

[14]Narasimhan R., Kim S W. 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20(3):303-323.

[15]Rosenzweig E D., Roth A.V. and Dean J.W.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on Intensit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 21(4): 437-456.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供应链中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原因,并通过具体的牛鞭效应进行案例分析,运用vensim系统仿真软件模拟了供应链各环节的供货现状,并指出供应链中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提出由物流公司建立专门的信息共享服务机构,并由专业的物流人才运用物联网技术有效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vensim系统仿真软件信息共享服务机构物联网技术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寻找盈利机会的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成了企业间竞争的核心。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供应、需求、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等多个领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践行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思想为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向新常态转型的阶段,这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十三五”规划指出了物流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要求积极促进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物流产业;要按照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步骤、有顺序、有区分的推进工作;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为物流企业争取更多的盈利空间,努力适应新常态。新时期物流产业工作的重点就是不断加强流通体制改革,压缩流通环节中的体制性成本,减轻企业的经营管理负担。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时刻把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放在工作的中心。基于“十三五”规划的政策支持,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势在必行。

一、供应链管理相关释义及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的原因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为使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效益最大而将零售商、批发商、供应商、需求预测、生产计划、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体化线性管理模式(许珂瑞,2014)。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来实现市场的均衡供给和需求,供应链上各环节都涉及“供”和“需”两方面内容。例如,零售商将商品卖给消费者,批发商向零售商供给商品;供应商从原材料市场购进原材料,再将生产的产品以批发价卖给批发商等。

(二)导致供应链中信息无法共享的原因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营效率。在当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供应链中单个企业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供应链单个环节效益最大化与整个供应链效益最大化存在矛盾,单个企业在制定经营方案时,未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不愿真实公开自己的信息,致使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最高效率地配置。二是管理技术和标准化水平相对落后。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原有的管理水平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落后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低下,信息共享难以实现。三是传统供应链管理没有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网络较少,使得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数字化统计分析工作效率很低,大量需要处理的信息都不能实现高效、及时、准确的整合。四是商品信息数据库不能及时更新。我国很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都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更新物流信息数据库,同时也没有既熟知业务又精通IT技术的专业人才去完成这项工作,直接导致了信息不能共享。

二、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分析

(一)牛鞭效应的含义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安全库存量、价格波动和缺货情况等不确定性方面进行博弈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较差的需求预测,增加了供应链上各企业营销和库存的不稳定性,同时导致了企业较高的经营管理成本、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等。

(二)牛鞭效应案例分析

本案例主要是通过模拟某大型超市纯牛奶的供货现状运用vensim系统仿真软件来实现的,本文假定模型中的主体只涉及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同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以下假设:第一个月,顾客对纯牛奶的平均需求量为每个星期1000箱,从第5个星期开始出现随机波动,波动幅度为200箱,假设波动频数为100次,设定随机因子有4个,最初的库存量和期望的库存量均为3000箱,规定5周的移动平均时间,3周的期望库存持续时间和1个月的库存调整时间,由于生产和运输导致的时间延迟均为3个星期,仿真周期为200个星期,仿真步长1个星期。需要指出的是,期望库存等于期望库存持续时间乘以销售预测。通过vensim系统仿真软件可以建立零售商、批发商和供应商的库存模型,如图1所示。将图1的模型模拟运行后得到供应链各成员库存量结果图,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看出:系统中各成员的库存量波动幅度很大,市场的需求信息预测出现偏差,并且在供应链中呈现逐步放大趋势。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此供应链的整体反映都慢了一个节拍,即当零售商的需求增加时,供应商才大量生产,而过量的生产又会使得货物囤积,之后供应商又降低生产,随之又会出现零售商缺货而供应商不能及时供应的情况,如此反复,既浪费了时间,又严重增加了经营成本和库存成本等。

(三)消除或减轻牛鞭效应的方法

消除或减轻牛鞭效应要从引起牛鞭效应的原因入手。从需求预测角度来看,供应链各环节成员应根据实际的售货速度和库存情况进行需求预测;从时间延迟角度来看,供应链各环节成员应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整个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化;从缺乏协调角度来看,供应链各环节成员应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总之,规避牛鞭效应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实现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

三、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的对策

(一)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为了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要建立联系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且协议供应链上各成员愿意相互公开自己的物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实际的库存量、售货速度、订单所处状态、需求预测量、生产和配送计划、企业制定的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及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等,为实现整个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化创造前提条件。但在实际中,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量和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并未真正实现公开化。很多企业都没有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去完善供应链集成数据库,也没有专职人员专门负责信息数据库的输入管理工作,直接导致了信息使用者很难理解和掌握信息的内容。由于供应链上各成员不能真正共享这些信息,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很高,由此产生的相关成本也较高。

(二)成立信息共享服务机构

如果信息数据库能够实现及时且准确的更新,那么就可以极大提高企业间信息共享的灵敏度,减少供应链各环节不必要的成本。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只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有效完成物流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在当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信息共享服务机构,同时在这个机构里聘用一批优秀的物流人才,使他们通过IT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真正实现整个供应链物流网的可视化管理。

(三)采用现代化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含义。所谓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通讯手段,利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网络将任意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实时采集任何需要控制的物品,实现信息的输送和反馈,从而达到对任何物品的追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原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原理结构图包括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信息应用层三部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供应链各环节的原理如图3所示。既熟悉业务又精通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IT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跟踪包括生产环节、运输环节、配送环节、仓储环节和零售环节的所有货物的物流信息,同时及时更新数据库,将货物的准确状态录入到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确保供应链上所有成员都可以共享这些信息。当货物数量低于某一标准时,及时反馈,另外一方就及时送货过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有效解决了零售商可能要自己派人派车去进货或是批发商来送货而零售商却不缺货的问题等。

四、结论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这也大大拉动了物流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物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体系、物流服务一体化和集约化程度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高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物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立现代物流产业,努力降低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在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如何有效实现信息共享成了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由专业的物流人才运用物联网技术来完成这项工作,一方面可以让信息共享不再流于形式,而是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供应链上各成员实现高效率的配合与协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物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建立现代化物流产业体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珂瑞.物联网应用下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4(29)

2.唐云.供应链一体化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

3.李昀.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14(18)

4.孙杰,曾峥.我国零售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1(33)

5.葛慧敏,陈龙.基于按需物流机制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8)

6.高光耀,郑从卓,陈博.我国物联网技术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

7.王辉,沈洁,石英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J].商业时代,2010(26)

8.刘东红,周建伟,莫凌飞.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