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文1

关键词:现代景区;规划;运营;难点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景点组成,从事商业性经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科考、探险等多层次精神需求,具有明确地域边界,相对独立的小尺度空间旅游地。”作为旅游业的核心支柱,对景区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制定合理的运营计划尤其重要。规划与运营二者相辅相成。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各地都兴起了一股景区建设之风;另一方面,很多景区正在面临规划与运营的难题。

景区规划中所出现的问题

“规划”一词就其本身而言,具有筹划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的含义,主要是指对即将进行的工作进行总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景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保护和经营管理景区,使其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景区规划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主题模糊

现在,很多景区在规划时就没有明确考虑过景区的主题问题,单纯的觉得哪些元素好就包含哪些元素。最后,景区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地印象。我国的旅游景区以目前的表现形式看主要有旅游度假区、地质公园、旅游主题公园、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等,具备突出的主题是一个景区成功的关键。如果要建的是旅游度假区,就必须满足游客的健身、休闲的需求,具备丰富的娱乐项目;而如果是森林公园,就要满足人们返璞归真、走近自然的需求。因此,不同的景区所能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突出的主题是景区建设的指引性目标。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景区时更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景区文化内涵浅薄

独特的文化是一个独立景区的重要支撑,也是景区能够持续发展和具备永久竞争力的关键。它与景区主题的选择息息相关,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有些景观虽然是人文景观,但也一定要有真正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从各方面感受到真实的文化氛围。譬如美国著名的迪士尼乐园,虽然它内部的景观均为人造,但它始终都在传递给游客快乐的文化理念。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能够做大做强的景区必然有其文化内蕴。这些理念可以是简单的,但必须是深入人心的。有些景观虽然是自然形成或者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但如果没有真实的文化作为支撑,也是无法持久的吸引游客。

而文化内涵恰恰是国内很多现代景区缺乏的,仅仅靠人工景观的堆砌带给游客视觉冲击是远远不够的。旅游者需要的是由外到内的放松,也许视觉得到了愉悦,但是这种愉悦是暂时的,当外部的愉悦逝去必然带来精神上的失落感。因此,文化内涵缺失的景区必然无法长久发展。

景区规划步骤混乱

景区规划要根据实际需要,由总体规划到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再到修建性的详细规划,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只有在这些计划完成好以后才能行设计施工。而且,一个规划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要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现代景区往往在规划步骤上混乱不清,而且没有调查好景区的客源问题,这也给景区经营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

二、现代景区的运营难点

景区运营管理主要包括景区门票设计、发展规划选择以及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其运营的难点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门票价格制定不合理

对于游客而言,价格是影响其选择景区的重要因素之一。同类景区中,价格较低的一般更能吸引游客。我国的景区价格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现在已经逐步趋于合理。但是,部分景区运营模式依然比较落后,将门票收入作为景区运营发展中主要的收益手段,价格大涨大落,这样的运营方式必然会损害景区的长远利益。景区在制定票价时一方面要考虑外部大环境对票价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票价与景区价值相符合,从而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二)门票设计不合理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之间的竞争也愈加剧烈。门票这种一开始功能和形式都较为单一的入门凭证,也越来越多元化起来。现在,有些景区对门票的设计极为重视,不仅给景区带来了收益,也给游客带去了惊喜。但是有一些景区则对门票设计的价值认识不够,制作粗糙,质量低下,功能也比较单一,仅仅是进入景区的凭证而已。门票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的门票应该是集科学、经济、艺术于一体的,同时要拓展门票的功能。

景区缺少长远的发展战略

现代景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同类景区中脱颖而出,同时具备同一些老景区竞争的实力。要想持续发展,发展战略的制定必不可少。

然而很多现代景区缺乏这一意识,对景区形象的塑造不够。形象是景区的生命,也是形成景区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因而,塑造良好的景区形象十分重要。要以形象致胜,首先必须明确景区特色,并围绕这一特色实施方案设计。

结语:

我们并不反对现代景区的建设,旅游景区对促进当地的文化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等。但是实现这一切优势的前提是景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和后续运营计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资源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做好景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尽管 如今现代景区的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相信在经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贤累.浅谈如何做好现代景区规划[J]中华民居,2012(03)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文2

关键词:门禁系统;旅游景区;经营决策;拓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X924.3;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001-04

1 绪论

本文将对门禁系统功能的深入剖析,借助全新互联网、计算机管控手段,加大、化国内旅游景区门禁系统功能性的饱和使用需求,完善景区门禁系统文化性、功能性、便捷性、安全性、观赏性及品牌性需求,满足通过门禁系统功能营销宣传、游客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二次分析过滤、景区游客分流调配、提升验证速度与通关时间等衍生功能。通过对景区门禁系统的合理运用,提升景区整体运行效率、缩减人工作业量等相关功能、合理调控人工成本,实现景区创收目的。

2 旅游景区门禁的管理现状、需求及管理现状

2.1 国内景区门禁的发展情况

目前建设智慧景区已形成了国内旅游景区发展的趋势,对景区门禁系统的不断升级优化,也成为大量景区工作的重点。通过走访及通过查阅景区运营、门禁系统管理、门禁系统开发相关论文,以及景区工作人员及旅行社调研,通过所获取理论支撑,就目前而言,以张家界风景区、大理风景区、泰山风景区为例,国内外景区对于景区门禁系统功能要求认识仍不够明确,目前的研究停滞在仅对景区门禁系统的便捷性进行优化、对通过性进行调整,并未对景区门禁系统的拓展得以深入研究、探讨。

2.2 国内门禁系统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及国外景区的门禁形式一般为三棍闸、翼闸、摆闸及旋转闸机四种基本硬件形式。其中三棍闸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能够一人一闸、便于数据记录、不易尾随进入等特点,成为目前国内景区主要使用的门禁形式。但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景区仍采取人工手撕票根、一维码扫描等方式检票入园,仍停留在对入园凭证验证的便利性方向,而从未对景区门禁系统的拓展功能性进行研究。

3 旅游景区门禁的概要设计

3.1 门禁的由来

门禁,简单的来说就是区域权属的一种证明方式。门禁概念,在自然界哺乳动物出现时,就已形成。初期的门禁系统可以理解为动物本能的一种领地保护。大型哺乳动物出现时,在自己的领地范围留下排泄物作为“门禁标识”,形成最初的门禁系统,告知其他动物此地有主,非请勿入形成了最初的门禁系统级门禁流程。

3.2 门禁在人类文明中的发展

门禁系统是事物必经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文明兴起后,篝火、树木、均成为门禁阻挡手段,门禁系统的雏形更加明确。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门禁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门禁系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门道及钥匙管理,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出入管理系统。现代智能门禁系统一般运用单片机技术,通过RS485、TCP/IP协议,借助windows平台,运用通讯芯片、识别芯片等硬件设备完成通讯及动作控制。就目前而言,RS485与TCP/IP技术为主流技术,使用广泛,但就RS485与TCP/iP也依然用有各自的优势。RS485:由多台控制器通过双绞线与RS485通讯总线相连通,一头连接RS485的转换器另一头连接计算机串口,完成计算机与门禁控制系统的连接与通讯管理。

3.3 景区未来发展方向――主题形象包装

旅游景区的门禁,是游客对景区直观体验的首道窗口。在新常态下的景区服务要求,门禁系统的功能性、便捷性、体验性要求更高。通过地标性建筑及优秀外包的留影,对于景区经营相当于产生了景区潜在的宣传途径,且本途径起到了几何倍数的宣传效果,如深圳世界之窗景区的门禁系统外包――大瀑布;深圳欢乐谷门禁――采用食街、商店环抱型;珠海长隆景区――歇脚长廊等,均具备了地标性或地标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方式形成。

(1)目前外包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景区的不重视景区门禁系统的外包装,或者是将其作为景区开发后的“补丁工程”,使游客无法得到切实的体验效果。风格化统一性极差,材料多用一些常见材料,无法与景区主题相融合,如采用塑料、不锈钢类金属等,样式形状也不考究,与景区文化缺乏内在关联。未考虑观赏者的舒适度和审美要求,完全不能满足游客合影留念、地标拍摄需求。

(2)门禁指示存在的问题。游客首次入园,标识不明确的前提下无法正确选择出、入园通道及渠道入园通道等,对游客体验性、便利性体验大打折扣。根据5A景区评选标准,所有指示牌需至少3语标注,目前大部分景区无法做到3语标注,且标注字体无法与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同时,在标识表述语言生硬,且在英语翻译时不能够根据环境、风格、需求进行合理翻译,生搬硬翻,对境外游客造成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更有甚者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语翻译,贻笑大方。

(3)门禁配套维护存在问题。目前国内华侨城景区、万达景区、长隆景区等大型景区运营机构已经开始重视了景区门禁外包,达到门禁与风格进行统一,但大量中小型景区或部分老旧景区鲜有外包功能的景区门禁系统。但已考虑到外包风格化的景区,却未能很好的进行维护,造成功能良好,但外包装破损、褪色严重,直接造成游客体现性差,口碑下降。

(4)门禁外包设置的效果与功能。通过对景区门禁系统有效包装,达到环境统一性要求,不仅在美观程度上得以提升,更对景区宣传起到潜在作用。游客合影后,宣传覆盖面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在口碑宣传方面凸显不可估量的作用。

3.4 景区未来发展方向――功能性拓展

(1)现代的年轻群体,每人均拥有不少于一种无线支付手段,如:微信、支付宝、NFC等,且能够熟练操作支付功能。作为一线城市的青年人,工作打拼是主题词,时间对于年轻人即为奢望,不愿意采用现金支付手段耗费大量时间排队购票,更希望通过网络、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预订支付,缩减轮候时间。目前,国内大量团购网站、景区官网或其他网络预订平台均有优惠活动,颇受青年群体欢迎。

(2)官网预定,凭身份证自助通关。大量网络平台数据可与景区闸机相关联,通过信息录入数据与闸机验票功能联动,通过线上缴费功能支持,形成身份证自动验证、鉴别入园游客的身份、完成游客的出入控制功能。同时,景区可与酒店合作,通过刷房卡直接入园,相关费用计入房卡后台,按月度为单位与景区进行后台结算。

(3)将门票售卖后台与门禁验票相关联。根据大粤网2016年8月14日报道,高栏港区温泉派出所破获一起涉及海泉湾海洋温泉度假村门票1800余张,涉案金额高达30多万元的重大假票案件。当前科技下仍有大量不法分子制假、售假门票,以谋取非法利益,造成景^运营企业利润大幅损失,更造成景区形象下降、游客游览受阻等大量问题。

(4)全方位系统协调保证运营效率。通过增加多渠道票务采购与验证方式,提升游客满意度与通关效率,如:身份证验证票务、房卡验证票务、自助票、条码验证人员,设立专用通道独立进入,在游客数量激增时,临时改变通道属性以满足激增游客分流行为。能够允许部分闸口工作人员由闸口服务职能转化为闸口监督与引导职能。

3.5 优化通行速率

(1)进、出门禁快速调节。在景区运营中,进、出门禁潮汐现象明显。开园高峰期,短时间内大批游客涌入,此时出园游客屈指可数;在闭园时,大批游客蜂拥而出。现有景区闸口均为单向闸口,只能单向计数,无法再需要时完成出入园闸机快速转换。

在未来的高科技门禁系统中,闸机将形成双向计数功能,通过软件控制、硬件支持,完成进园、出园通过快速调整,机动调整闸机通过数量,大幅增加游客入园及出园效率。

(2)设置自助通关闸道。自助通关闸道,是针对传统的人工售检票方式推出的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的游客自助购验票设备。游客通过网络预订、自助购票机购票等渠道获得纸质条形码、RFID卡、磁卡等介质手段验证凭证,通过自助刷、验票的方式通关,完成门禁审核工作。

检票设备主要由检票闸机、无线手持检票机、无障碍检票机、应急刷卡器组成。具有远程控制系统,包含:紧急模式、关闭模式、正常模式。闸机电路图如图1所示。

(3)加强行业合作、优化运营模式。旅游景区门禁系统不仅可以独自形成“局域网电子门禁系统”,更可以与同行业门禁、酒店门禁、餐饮会员、知名品牌会员等合作,建设成“本地局域网系统+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的模式,实现网上订票、现场取票、现场验票、使用套票等为一体的大型电子票务系统。同时,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更可以实现景区合作推广、运营,实现景区套票操作、统一管理等营销先进模式。

3.6 景区未来发展方向――拓展管理形式

(1)便于票务系统管理。根据景区客源不同,设置门票种类、名称、票价、有效期等栏目。满足景区数据统计需求,实现某天、某时段、票务种类、客源分布能信息采集,实现数据调取,数据检索等功能,为后期市场分析数据调取、运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方便快速调取数据,完成数据比对。

(2)便于财务管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有效性及准确性将远高于传统人工数据处理措施。通过入园时大数据的记录,通过数据库数据综合分类、筛选生成报表。实现准确性、及时性需求。

(3)维护客户关系。针对旅游景区主要合作单位,如:旅行社、合作单位、政府接待办、企事业单位接待等,实现合作单位对景区合作数据进行分析、共享。

(4)售票相关。通过售票管理终端系统,可以对景区门票种类进行有效分类管理,实现多票种分类。避免因票种较多,而造成票务混乱,人工记录错误情况。同时,实现散客票、团体大票、半价票、企业票等票种分类,集中打印领取、通过网络自助下载电子票根(二维码、条码)、自助售票机领取,甚至通过官网、APP网络下单等方式记录个人信息,现场刷身份证进行识别进入。通过现金、转账、刷卡、支付宝、微信等多重手段完成支付。

3.7 景区未来发展方向――安全性防护

闸道形成功能分属,形成游客自助通关闸道(包含身份证、一维码、二维码、数字序号识别功能)、手撕票应急检验通道(考虑设备检修或免票人员等不具备自助通关操作功能人员,由工作人员操作)、员工通关闸道、应急变化“潮汐”闸道等。同时,所有闸道具备一键降闸功能,防止在极端条件下游客“闯闸”,而造成游客事故等重大安全隐患,在极端条件下,游客情绪格外激动,场面无法控制的前提下,可选择降闸,缓解游客冲关时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经营为安全让步。

3.8 景区未来发展方向――隐含性分流

通过网络预订,或通过门票二维码扫描过导览图的游客信息均被票务管理系统完成信息采集,根据景区内部游客密集度分布,在人工干预下向游客的手机发送引导信息,引导游客观看下一场演出、引导游客去往游客稀少区域、甚至实现游客失物招领等功能。不仅满足了游客分流的目的,减轻游客滞留隐患,提升游客满意度。

(1)手机形成景区网络终端。所有通过网络预订门票、一维码及二维码电子门票、NFC支付、app_pay等手段,均需通过手机支持。在使用手机操作与景区相关业务时,手机均将自动关注景区公众号或通过APP进行落实。

(2)门票体现景区服务二维码。门票加印景区APP或景区公众号二维码,所有持有纸质门票的游客,通过下载或关注的方式,加入景区网络系统,形成网络终端。

(3)景区app或公众号内置导览地图。在景区的服务公众号或APP内,添加景区导览地图插件,通过手机GPS模块相关联,形成区域导览系统,吸引游客关注。在导览图中,可以根据系统时间,推送景区表演场次、演出票配送情况等信息,引导游客合理安排游览线路。

4 旅游景区门禁的详细设计

4.1 景区传统门禁系统

传统意义上的景区门禁系统,仅作为计费手段、验证手段,采用人工撕票、手动抬闸等方式进行,处于初期门禁系统,工作效率低、通行速度慢、信息采集功能缺失。当时,计算机技术应用并不广泛,无法实现计算机延伸应用技术。

4.2 本文将解决的门禁欠缺功能

旅游景区的门禁系统,需要满足验票功能性需求,更要满足景区风格化统一、便捷性提升、功能性拓展、数据性添加、安全性防护等系列功能。

景区门禁系统,分为软件与硬件两部分。硬件包含基建工程、环境整体规划工程等,满足文化性、保证主题需求;软件包含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系统等功能,通过相互配合满足票务销售与检票识别两大核心功能。

4.3 票务管理系统

(1)票务管理后台。票务管理后台,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手段优化传统操作功能,而开发的包含门禁控制、票务管理、财务统计、查询报表等各专项功能的软件系统。系统以景区“购票―验票―财务记录”的基本运作方式为模型,将其中人工处理较多、计算量大且流程繁琐的重复性劳动通过计算机功能进行替代。每个子系统独立运作、后台共享,实现各职能部门人工劳动力得以优化,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通信协同作业,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手段共同完成景区票务运营工作。

(2)票务监控管理。后台管理系统对各业务部门、入园信息量、游客调研数据量进行收集、统计以及统筹管理,便于景区负责人实时掌握景区动态。本系统不仅对检票、售票运行情况进行时时有效查询和监督,更可根据景区现有人流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措施,通过多重手段增加景区经营收入或合理调控人工成本与人工安排。财务管理系统通过票务计算读取底层数据,主要完成整个景区的票务管理数据提取与分析、预付款管理等功能。

4.4 检票管理系统

4.4.1 检票系统的功能实现

检票系统由监控程序和后台控制程序组成(如图2所示),监控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在游客持有效信息条码或其他介质,通过光电感应器与门控器形成通信,完成门票代码及准入次数信息的读取与记录、数据读回同步等操作,记录检票情况并写入数据库。由于门控器的存储容量有限,可能不能够容纳下全部门票信息,这时监控程序要参与检票。监控后台程序采用TCP/IP方式与前台票务管理子系统通信,为远程控制数据下装、读回提供了接口。监控后台程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监视监控程序的运行。系统主要完成门票(条码)识别、合法性检查、处理结果回送、门票信息记录、相关数据统计、查询等功能。该子系统与后台票务系统一起构成了旅游景区条码门禁系统。整个系统用来为景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帮助,为景区的发展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4.2 主要硬件配置

光电读取器(刷卡机)、控制器、三棍闸机。

光电读取器:工作电压:9-14VDC;读取时间:不高于90ms;输出格式:Wiegand26bit;频率13.56MHz。

控制器:可连接不少于2个通用接口的控制器;具有反潜回功能;使用TCP/IP通讯协议。

三棍闸机:具备紧急控制功能;劝阻级访问控制;具有防尾随进入控制功能。

5 票务系统运行流程

5.1 景区门票的定义

景区门票即是由旅游企业在国家相关监督部门的管理下,制作、发行、销售并监管使用的一种有价票证。作为景区门票(包含电子门票),除去验证的功能后,更需要经过复杂的财务工作流程,获取相应信息。门票需要经过入库、出库、销售、检票等几个主要环节,所有数据由财务管理系统进行统计、收集。

(1)数据采集。纸质门票票根在印刷完毕后,统一交由财务部门管理,但此时票面为空白页。门票票根从票库发放至闸口票务打印机端口后,根据游客购票意愿,收费、打印门票;电子门票,从缴费开始,在系统中生成密钥(密钥即为本文所述一维码、二维码、身份证识别等方式),发送至游客手持终端,此时系统内部记录票务整体有效数量,作为入库门票统计数据。

(2)票务出售。票务工作人员将门票分配给不同的售票渠道出售,该门票除纸质形式门票外,还包含电子门票等相关形态。目前票务数据一般通过条形码作为密钥,完成票务数据传输与记录。条形码、二维码,具有信息存储量大、结构简单、介质广泛、容错能力强、破译可靠性强、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游客通过网络途径或者手机APP的途径预订门票后,二维码具有更好的加密功能,且通过手机推送的二维码相比纸质门票来说成本更为低廉,安全性更好,所包含信息量更大,所以通过二维码推送的游客可通过手机屏幕对二维码实现扫码验证功能。且目前来看,二维码扫码通P逐渐被现有游客所接受。

5.2 检票过程

(1)票面信息识读。通过纸质门票背后条形码、手机二维码或身份证信息进行读取等方式进行刷卡识别。同时,设置自动补票功能,如有因儿童超高、老年人年龄不够等原因需要补票,手持检票机可自动生成收款二维码,由游客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实现现场补票功能。检票人员不触碰现金,避免财务渎职问题。

(2)门控器判断。通过票面信息识读,扫描器将扫描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并上传,在后台管理系统根据系统指令与所读取的信息进行统一判断,确定是否允许通过、抬闸。主要通过门控器实现验证操作。所谓门控器,就是门禁系统的主要识别动作系统之一,是控制核心单片机的主要部分,核心为一个24MHz主频的51单片机,存储容量为480KB。一般运用RS485通信协议监测各个马鞍体,监测扫描器是否有检票动作,并采用RS232协议与计算机通信。所有售票信息,存放于门控器中,当游客检票时实现查行动作,验证不通过怎禁止抬闸,如验证正确,则给与准入抬闸命令。

(3)计算机与系统预留信息比对。上传信息如与售票信息(含预定信息等)相匹配,符合开闸要求,门控器自动识别开启执行命令;如果不符合开闸要求,则提出禁止开闸指令。闸道管理人员看到不予通过信息出现时,应予以制止游客进入。

(4)验证说明。根据计算机判断指令,在闸机界面进行反馈,验证通过或禁止进入信息,并在检票机上进行图像反馈。

(5)闸机作用。通过计算机判定,此票有效,则准予抬闸;如果闸机未能验证通过,则根据票面显示状态予以反馈,如:票已使用、该票不存在、无效票等。

(6)游客持票入场检票识读。检票只需将条码门票、手机显示二维码、身份证等具有门票信息存储介质,平铺于闸机读码器上方,由光电识读设备读取。读取信息提交门控器判断,门控器将识别票面信息并与出票机房数据比对,执行通过或拒绝命令。

5.3 票务监控流程

每天定时汇总统计入园及售票游客数据,并向相关职能管理人员定时发送,如遇黄金周等特殊高峰期,可增加发送密集程度。由景区管理人员根据激增游客量,采取应急措施。

后台服务器自行统计门票销售、入场日报表、门票分类报表等信息,定时生成报表,提供景区负责人与相关业务部门参考。

6 结语

就这套门禁系统硬件的基础功能来说,国内部分旅游景区通过多年的运行,系统基本稳定。以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为例,该景区门禁系统目前来说可以成为国内一流水准,其门禁外包、功能配套拥有了国内最先进的设计里面,完全符合本文设计思路与功能配置。从硬件来说,游客通行速率极快,同时验证通过率及准确率极高;第二,其后台系统,通过服务器进行分析,能够第一时间自动生成景区各项分类报表、汇总报表,能够为景区日常运营分析,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第三,其门禁外包极具景区风格特色,达到了口碑传播硬件效果。同时,广东片区欢乐谷、东部华侨城、锦绣中华;华东片区徐州潘安湖湿地片区、冠世榴园、三孔景区;山西乌金山欢乐世界、大同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等景区均已采取此类门禁系统设计思路,目前来看整体运营平稳,取得了大量意外收获。

参考文献

[1]陈有君.基于“3S”的大理风景区数字化建设与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8).

[2]游鹎澹李苏剑,张益强,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95-121.

[3]张波.智能化门禁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河南科学,2004(1).

[4]李华丰.景区电子门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5.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文3

[关键词]旅游景区 发展策略 营销策略

一、引言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系列文件出台后,海南旅游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给各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传统的旅游业正在发生改变,如,观光型旅游为主向度假型旅游转变;散客旅游和家庭旅游在旅游者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游客在旅游中要求更多的满足感等。作为景区来说,也需要转变经营观念,提高服务水平,以便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海南省已有1A级以上景区36家,其中国家5A级2家,4A级13家,3A级15家,此外,还有很多没有被评级的景区。自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来海南岛旅游,也带动了各旅游景区人气的上升与收入的增加。据资料显示,2011年1月~9月,亚龙湾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40.9万人次,涨幅近3倍;南山文化旅游区、大小洞天旅游区分别接待游客260.79万人次、80.39万人次,同比增长8.1%、11.7%;呀喏达景区接待游客80.71万人次,同比增长7.4%;槟榔谷接待游客61.33万人次,同比增长55.7%。应该说,海南各景区旅游火爆的原因,除了海南独有的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外,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支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这些外在的优势可以助推景区收益的增加,但是真正要吸引游客成为“回头客”,使游客成为价值型客户的,应该是景区自身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体现在景区项目的特色化与多样化、服务的一流化、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我们在肯定各景区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发现正因为发展过快,一些问题也越发显得突出了。

1.景区功能仍显单一,没有摆脱门票经济的瓶颈

2012年春节期间的初一至初四,四天内南山景区共接待游客3.61万人次,同比增长23.78%,门票收入389.14万元,同比增长28.34%;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同比增长31.6%,门票收入140万元,同比增长36.5%;天涯海角景区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同比增长15.8%,门票收入273.44万元,同比增长78.24%。毋庸置疑,门票收入,无疑是各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以游客人数的增加,来获取景区收入的增加,这种模式对未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业来讲,并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2.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娱乐项目相对较少

很多景区依托的仍然主要是自然资源,能够让游客参与的娱乐项目相对较少;此外,景区还没有将海南特有的海洋文化、热带原始森林文化、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充分挖掘,使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稍显欠缺。

3.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海南有部分景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来宣传与推介景区,但是,就总体而言,海南各景区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强。有些景区在国内知名度还可以,但是,在国际上却默默无闻,这与国际旅游岛很不相符。

4.景区在规划与建设上,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

景区管理不善,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的通病还相当突出。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意破坏生态环境,价格竞争带来的普遍服务质量低下等情况屡见不鲜。

三、海南旅游景区的发展策略

本文拟从景区的运营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景区业务多元化、周围交通的便捷性以及景区营销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运营流程优化与再造

景区应该对日常管理流程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进行重新分析与讨论,运用流程再造的理论,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对景区的运营管理进行优化与再造。一是设计从游客到达景区大门到离开景区为止的全过程、全覆盖的运营流程体系。如,游客在购买门票时,关于售票窗口位置的显著性、购票须知、排队等候区的设计等,使游客能够清晰明了,这样可以既可以使景区保持良好的秩序,同时又可以减少由于人多而发生的不良事件。二是景区的游览路线以及各种标识应该醒目且表达清楚,鉴于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景区标识可以同时用汉语、英语、俄语来表示。三是建立无障碍通道,为一些特殊游客提供专门的服务。四是在突发事件方面应建立应急与处理机制。最后,流程设计的再好,离不开员工的具体实施,景区应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只有把服务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层面,提供更为人性化和艺术化的服务,才能使游客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2.业务多元化与旅游产品升级

景区的经营应该多元化,要从传统的观光型景区向观光、休闲、度假型复合景区转变。景区业务可以扩展到“食、住、行、游、文化娱乐”等五个方面。景区的收入除景区门票外,还有客运索道收入、酒店食宿收入、娱乐项目收入等。产品升级指旅游价值链各环节创新旅游产品的品种、功能、形式等,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单位旅游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景区在景点的设计与开发上,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突出民族风情、民俗体验,增加游客互动、体验式旅游活动项目。

3.交通便捷性

景区的周围交通是否便捷,也是影响景区运营的重要因素。这方面,景区要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与其他旅游景区的合作,改善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易达性。随着人们对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需求,很多游客采取自驾游、自助游的方式。路况的好坏,以及沿途的标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景区在这方面要充当好交通引导员的角色,标识应该规范、醒目、易懂。

4.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在营销组合中既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又是企业竞争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可以采取的产品策略一是开发标准化旅游项目。这些旅游项目多是景区不需要太多额外投入但是有可靠质量保证的旅游项目,如景区内常规景点的观光、参观;二是提供特色产品(项目)。如, 南山寺祈福法会、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活动、海南黎族、苗族的重大传统节日“三月三”等节庆活动。特色产品能够满足部分游客对体验式、度假式旅游方式的需求。

(2)促销策略。促销的目的是赢得潜在游客的注意,激发游客的参与渴望,刺激游客的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行为。促销策略可以选择的一是广告促销。可供选择的广告媒体有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要说明的是,由于网络在传递信息的快速性与广度性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应该加强景区网站的建设。与此同时,配合媒体强势广告,实施“五个一”宣传工程,即一系列电视专题片、一系列丛书、一系列电子出版物、一系列宣传手册、一系演出、一系列主题活动,整合传播,实现最佳的广告效果。二是公关宣传。宣传景区形象,以便为景区及其旅游资源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首先,利用主要客源地举行的国际旅游会议和大型会展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其次,在岛内召开的各项重要会议或赛事上进行宣传,提高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分销策略。分销渠道有两种类型,即直接分销和间接分销。作为旅游景区来说,直接分销,指景区直接向游客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不需要任何中间商或商,其具体方式有如上门推销、会议推广、设立办事处、景区网站上的售票等;间接分销是指利用旅游经销商、商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去完成。相对于直接分销来说,间接分销这种营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分销渠道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等多种特性,面向大众旅游市场迅速及时地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景区应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度、信誉度较高的旅行社进行合作,建立优质、高效的分销渠道。

(4)价格策略。定价是营销工具中最有力的策略。景区可以采取的价格策略之一是差别定价法,比如,针对本地游客以及老年人的优惠票价与外地游客的全额票价;在旅游的淡季与旺季采取差别定价的方式;对于常规旅游项目与特色旅游项目的差别定价等等。既可以体现质优价高的原则,又能够疏导游客的入园时间,避免景区服务与管理压力过重;价格策略之二是针对某项旅游项目与旅游纪念品的定价应该标准化,景区要加强对价格对监管力度,防止景区内个别商铺或项目承包方漫天要价,一旦发生“欺客”,“宰客”的现象,受损的是景区的整体形象。

四、结论

海南各旅游景区在政策以及自身资源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旅游竞争的激烈性,景区需要注重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将景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加强营销的力度与针对性,使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文4

关键词:风景区;门票价格;定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F714.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景区门票持续上涨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1日

自2004年本世纪国内景区门票第一轮涨价潮以来,我国旅游景区上演了一次次涨价降价风波。其中,九寨沟上调80元,武当山上调40元,张家界上调99元,黄龙山景区上调70元,少林寺山上调60元,青海湖上调30元,黄河壶口瀑布山已经由37元涨到100元。上述景点门票价格的平均上涨幅度为87.34%。门票价格无论对于旅游景区还是广大游客来说都是影响颇深的因素。近年来,各地频繁召开的门票价格听证会以及政府和社会对门票价格的高度关注,充分显示出门票定价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景区门票的定价不仅要满足景区经营方的利润最优目标,还应符合景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社会福利目标。因此,我国旅游从业者如果想改变旅游市场定价混乱、恶性竞争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多维度的景区门票定价机制,实现旅游市场健康高速发展。

一、从国外定价机制得到的启发

国外旅游业发展日益成熟,旅游相关理论也日益完善。对国外旅游门票理论的梳理可以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理论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随着国家经济

与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在一步步摸索中日益发展与完善起来的。因此,国外旅游门票也经历了从低价竞争策略到人性化的旅游者和社会公众阶段。

James Nicholas和Arthur C.Nelson认为旅游者进入景区就对景区服务产生了消费,游客应该直接进行缴费――“谁使用谁付费”。国外的学者之后明确了收取门票的合理性,然后关于门票的定价高低、涨价与否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差别定价可以实现景区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如果价格上涨的同时,景区的客流量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然而,只要将门票价格的上调幅度调控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景区的游客量不仅不会发生滑跌,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增加景区收入。而另一些学者出于对社会公平的考虑认为不应该提高门票价格。Thomas A.More(1999)认为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效率公平和经济;另一方面是公共产品的提供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目的本身所代表的景区属性。到了21世纪,国外门票价格理论的研究日益科学理性,他们认为门票价格的上涨不能作为管理的唯一工具和依托因素,至少不能够单独使用,应该综合使用多维度的定价方法。

二、我国景区门票定价常用的方法

(一)平均成本定价法。它是最为普通的门票制定方法。旅游景区的特点是建设成本高、经营成本较低,而且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若单纯以边际成本定价,景区部门损失很大。需要国家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按平均成本法可以适当减少这种损失。平均成本定价的损失要小于边际成本定价损失。平均成本定价能兼顾生产和消费双方的利益,既最大限度地保护旅游者的应有权益,同时又保障景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旅游景区不是一般生产企业,用此方法定价考虑的影响因素比较少,只考虑了平均成本,这种定价方法不能反映景区本身资源价值和内部的服务水平,此法的运用无疑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二)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法。旅游景区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法所决定的自然资源价格是凝结在自然资源上的人类劳动价值和自然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综合体现。它的主要内容如下:社会成本是整个社会从事某种活动时所付出的总的机会成本。社会边际成本是指社会为增加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付出的费用或代价。社会边际成本由三部分构成: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AC)、边际环境成本(MEC)。边际生产成本突出了资源价格受自然资源稀缺性的影响;边际环境成本代表因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造成的全部环境损失。传统的门票价格分为边际生产成本、利润、税金三部分。这种定价方法从理论上反映了收获利用单位自然资源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弥补了传统的定价方法中忽视资源利用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三)旅行成本法。它是通过游客旅行成本来间接推断旅游景区价值的一种方法。用它来制定门票,是把旅游景区的旅游价值看作是人们接受景区服务的支付意愿。旅行成本法具体是通过对游客旅游的成本资料、景区游客统计资料和诸如人口等社会经济学统计资料的收集,从而得到旅行成本与旅游率之间的旅游经验曲线。旅游成本法最早应用于环境服务价值评估,用它来进行景区票价的制定能综合考虑景区价值和市场需求,真实地反映景区的市场价值,数据的收集比较简单,但是旅游价格需求曲线的得出比较麻烦,而且由于旅行成本法本身受各出发点居民对景区的价值了解程度的影响,因此消费者剩余的核算结果一般比实际偏小。

(四)两部定价法。两部收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游客参观景区或获取某种服务的使用权而支付的固定费用,这部分费用与消费数量无关;二是与消费数量直接相关的使用费。当主要游客有多种类型时,对景区来说,单一的两部收费制对旅游景区来说并不是最佳的选择,景区一般会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两部收费制,以此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进行自我选择的需要。对于高需求的旅游者类型来说,由于购买数量比较大,较低门票的定价方式是其更乐意接受的;而对于低需求的旅游者类型来说,由于购买数量不大,或只是偶尔购买,则门票价格高点他们也能接受。

这几种定价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理论、不同考虑因素对景区票价的制定进行了阐述。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也各有优点和不足。

三、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我们既要保证风景名胜区作为公共资源被消费时所具备的非排他性,又应该基于可持续的原则对其实施合理的保护。上述国内主要景点的调价行动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各景区所在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或景区管理机构给出了基本相似的调价原因和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控制游客数量。国内部分景点的游客数量过多,已经超过其最佳接待量。事实证明:通过提高门票价格减少了游客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景区面临的压力。但门票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景区的公共性,在确定门票价格时应该将营运成本和公共性维护进行综合考虑。

(二)补充维修资金。我国拥有一百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每年只拨款不到千万,每个风景区分到的专项维修费用非常有限。通过提高门票价格以补充维修基金也是景区的无奈之举。但主要问题在于专项维修资金的落实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大部分景区管理部门在落实维修专项资金上比较到位,但也有部分景区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其他费用开支占了门票收入的大部分,而维修费用的比例反而不高:如湖南省某世界遗产景区的门票价格为108元,其中只有8元用于景区资源保护;湖北省某世界遗产景区每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职工的工资支出和扶贫工作,用于遗产保护的金额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调高了门票价格,专项维修基金也不可能增加太多。维修基金紧张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三)体现资源价值。有的景区领导觉得现行的门票价格太低,不能体现其景区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而且认为过低的产品价格已经导致了景区收支的严重不平衡,进而影响景区的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最终受害的还是旅游消费者本身。但是,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不应该仅凭商业价值来决定景区的门票价格。至于相对较低的票价导致的景区入不敷出的客观现实,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逐步给予补偿,力求通过低票价维持和体现公共资源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大众性。

在上述门票涨价理由中,游客数量过多和维修资金的不足是现阶段景区面临的实际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景区管理部门和游客之间对于门票上涨幅度的期望存在反差。

四、建立我国多维度的旅游门票定价机制

(一)基于利润最优目标定价。随着旅游产业逐渐成熟,门票收入开始向产业收入转变,游客有超过90%的消费用于门票之外的旅游产业。将门票收入和产业收入的概念进行延伸,景区收入最优定价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种,即以门票利润最大化制定门票价格和以产业利润最大化制定门票价格。

景区产业利润最优定价方式通过门票价格低于基于门票收益最大化的价格,增加了游客数量,带动了景区相关产业消费,促进了景区总利润的增加。所以,在景区门票价格制定中,不应以门票利润最优为标准,景区产业利润最大化才是合理的追求目标,这包括门票收入、餐饮收入、娱乐住宿、购物消费等方面。景区基于产业利润最优的门票定价固然能带来低价门票和高额收益,但这种定价方式依赖于游客消费水平。旅游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为有消费能力的游客提供完美的体验来实现产业经济。西湖公园收取门票时杭州旅游总收入为不到300亿元,免票后那一年杭州旅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河南举办的“免费游”活动,为河南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网。这些景区门票低价甚至免费的案例,充分验证了基于产业利润最优定价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生态承载力目标定价。“生态旅游”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我国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风景旅游区较多。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态旅游的兴起,引起了水体污染、森林植被覆盖度降低、固体垃圾堆积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景区的经营者具有较短的经营期限,资源的公共性与使用的私有性之间将导致资源过度使用。在环境保护中引入市场补偿机制,并最终形成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大生态补偿体系。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定价方式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生态保护资金,同时也与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紧密相关。在国外,“生态补偿”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购买模式、市场模式和生态产品认证计划。这些生态补偿合约是否满足了各方的利益,在新的利益机制上是否形成均衡,对于生态类景区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我国的旅游定价仅处于初始阶段,未来的趋势一定是这种模式,其必将适用于我国生态景区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社会福利最优目标定价。门票价格上涨引发争议的旅游景区,大都是具有社会福利功能的准公共物品类景区圈。景区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得景区在定价时必须考虑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门票的定价如果高于社会中低等收入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形成进入门槛与社会福利相违。

低价甚至免费的景区资源获取,会提高游客的效用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工作生活,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公共景区免门票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实行低价门票的景点也越来越多。从景区票价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景区门票价格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初期旅游景区处于欠开发状态,故收取较低的门票价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的门票价格逐渐上升;当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景区将逐渐走向公共性和去门票经济。

(四)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我们可以把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也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第一阶段运营初期;第二阶段盈亏平衡期;第三阶段优势竞争期。而且在现今的景区门票定价研究中,还未曾出现把景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门票价格研究出发点的先例。如,旅游景区运营初期,由于旅游游览设施和通讯等网络尚不完善,只能提供一种或者几种局部的游览感受,并未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服务网络,这时游客尚未对此景区产生一定忠诚度,客流量远远低于景区的可容纳量,因此旅游景区摊到游客每人身上的成本就会很高。与其他同类资源的景区相比,在同等票价水平下,运营初期的旅游景区明显处于劣势的地位。

(五)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多维度定价机制应用。在门票定价实践中,基于利润最优目标的定价方法适用于旅游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如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聚集区等。这种定价方法由于更注重产业经济的盈利能力,需要以增加游客数量来实现景区产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故景区门票价格不能设置过高。基于生态承载力目标的定价方法适用于具有很强公众使用性(游客数量多)和生态脆弱性(景区承载力弱)的景区,如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这种定价方式使用门票价格作为景区进入门槛,以减少游客数量来满足生态承载力标准。虽然使用门票价格调控游客数量的方法易于操作,但是过高的门票价格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偏离利润最优的游客数量使景区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基于社会福利最优目标的定价适用于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景区,如具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具有调节城市生活压力的城市公园、具有公众集会性质的城市广场等。这种定价方式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景区资源大都由政府或社会购买,故此种景区大都采用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兴萍.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初探[J].山东文学,2008.11.

[2]赵雅萍,吴丰林.北京市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变迁、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3]孟晓峰.当前中国景区门票定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4]苏建军,李小丽,黄解宇.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进展综述[J].价格月刊,2009.2.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文5

关键词:漂流型景区;容量;控制;模式

1引言

景区的空间容量是旅游规划、运营和监管都需要涉及的重要问题,而游客容量控制则是旅游体验、旅游安全和生态维护的关键。学者普遍认为旅游空间容量是一个阈值,这个阈值范围就在其最大环境容量和最适环境容量之间,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旅游地应在此数值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

近年国内旅游漂流项目开发较多,由于漂流项目具有不可控性,常常出现景区过度利用和游客安全事故。因而漂流型景区的游客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准确地掌握和预测游客量的变化则是游客控制的关键。

2现有容量计算方法

在我国的一些标准规范里,如《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都提出了景区空间容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景区游客容量计算方法的改进建议。但现有的规范和研究多为普适性的计算方法,且仅仅是从总量上进行控制,在漂流型景区中难以真正适用。

2.1空间容量计算法

目前国内的空间容量的计算方法,基本可用数学公式归纳表述如下:

面容量计算法:

C=A/A0×T/T0

其中:C指基本景区空间日总容量;A指景区的空间容量;A0指人均基本空间标准(若计算旅游合理容量,则用合理空间标准);T是指景区开放时间;T0。指人次平均游览时间。

线容量计算法:

C=B/B0×T/F0

其中:C同上;B指旅游通道长度;B0指游客人均最低占用游道长度;F0是指人均每次通过旅游通道时间。

但这两种计算方法未考虑景区不同时刻游客分布不均和同一时刻景区内各景点间人数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学者对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完善:黄山羊认为在计算景区游客日容量应采用求小算法C=minCi,其中Ci为景区内第i个景点的日空间容量;宋子千则提出了“峰值指标”的概念,设峰值指标为K,高峰游客人数为r,日接待总量为R,则有峰值指标K=r/R,同时引入旅游高峰时期游客人数限定C0(t),景区游客日容量C=C0(t)/K。

2.2设施容量计算法

把床位、交通、游乐设施等作为旅游容量计算参考标准的计算方法,把床位作为限制性因子,其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为:

TEC=B×O1D

其中,B为景区床位数,O为某个时段(通常为一个月),D游客平均住宿天数,TEC为某个时段游客总容量。

把交通作为限制因子,其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为:

TEC=M×N×J1T

其中,M为旅游服务的最大车辆数,N为每辆车可乘游客数,J平均工作服务时间,T车辆服务时间。

把游乐设施作为限制因子,其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为:

C=M×N×T1T0。

其中,M为某种游览设施数量,N为单位游览设施可供游览人数,T为景区开放时间,T0为平均游览时间。

2.3其他计算方法

还有部分学者从经济、环境和心理等方面对游客容量控制进行了探讨和计算的尝试。现有的容量计算方法主要是对景区日总容量或一段时间内的游客总容量进行控制,而通常景区运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实时对内部的各节点和环节进行容量控制,且通常景区容量会由多种限制因素组成。尤其漂流型景区具有旺季游客量极大和游客流动速度快等特点,仅从日总容量控制仅能够为营运前的规划、工作计划和主管部门的营运监管提供依据,而无法解决景区营运中由于游客容量时点或节点性超载出现的突况。

3漂流型景区容量控制方法――系统容量控制法

容量计算所得出的数据通常是为规划、经营、监管提供依据,最终目的是为营运服务,所以漂流型景区游客容量控制应以运营为中心,建立由营运前规划控制、运营中实时控制、运营后结果监管3个过程组成的容量控制系统。

在运营前和运营后利用总容量数据作为规划、监管监督的依据和标准,在运营中利用实时容量控制法对漂流游客进行管理,从而真正地达到景区容量有效控制的目的。

图1漂流型景区容量控制系统

3.1实时容量控制

对于漂流型景区来说,景区入口是最重要的容量控制节点,而漂流艇数量则是最主要的容量限制因素,这两个关键点需要做到实时监控。

3.1.1入口滞留游客的实时监控

漂流是季节性极强的旅游项目,通常在6~10月为漂流型景区的旅游旺季,这段时间往往会出现旅游客的井喷式增长。作为景区游客控制的关键节点,景区入口的游客控制和疏导工作十分重要。

在旺季游客购票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若不能及时购票往往会爆发景区与游客之间的矛盾。对于入口滞留游客需要做到提前告知、及时疏导。若漂流景区关闭时间为t,每次漂流时长为R1,游客人均购票时长为T1,那么为保证购票游客都能漂流,宜将停止售票时间定为t-R1,而在停止售票之的t1时间就需要开始对剩余时间能够购票游客数量S1进行预测,当S1=[t1-(t-R1)]/T1大于滞留游客数量时,就要及时对滞留游客进行疏导。

3.1.2起漂点漂流艇数量实时监控

除了对入口游客购票容量进行实时监控,做为漂流型景区游客容量最重要的控制因素,漂流艇数量则是限制漂流型景区游客容量的关键因素。在t-R时间起漂点游船可容纳游客数量必须要大于已购票游客的数量,这就要求景区在起漂点进行提前预测、控制。

若将漂流艇从终点运回起点所需时长为R2,在最后一批漂流艇发船之前t2时间就需要用设施容量法对剩余时间游客容量S2进行预测,周转率Z2=[t2-(t-R1)]/(R2+R1)。若平均每艘游艇最大可容纳N人,游艇总量M,那么在t2-(t-R1)时间内游客容量S2=M・N・Z2。当已购票未人数与滞留游客数量之和大于S2时,起漂点就要及时通知入口对游客容量控制,从而避免出现游客购票后无法漂流的情况。

3.2日容量控制

对于漂流型景区运营管理而言需要做到容量的实时控制,而对在项目规划、景区监管方面,就需要对景区合理日容量进行测算,以便为漂流项目规划、建设、经营计划、监管控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决定漂流型景区游客日容量的主要节点有3个,分别是入口、漂流线和出口。而入口售票窗口数量、漂流线游船容量和出口换洗间数量决定了景区能够容纳游客的日容量。

入口容量把售票窗口作为限制因子,其数学模型为:

C1=(T-Ti)1To1×F

其中,C1为入口日总容量,F为售票窗口数量,To1为单个窗口人均购票时长,景区开放时间为T,景区停止购票时间为Ti。

决定漂流线容量的关键因素是水域的面积和漂流的时长,其数学模型为:

C2=So1Soi×to1-tO21R1+R2×N

其中,C2为漂流线日总容量,So为水域面积,Soi每艘漂流艇所需面积,R1为每次漂流时长,R2为漂流艇从终点运回起漂点时长,to1为第一批游客开始漂流时间,tO2为最后一批游客到达终点的时间,每首漂流艇最大可容纳N人。

出口把换洗间数量作为其限制因子,其数学模型为:

C3=ti1-t1TO2×F2

其中,C3为出口日总容量,F2为换洗间数量,TO2为单个游客换洗时长,ti1第一批游客到达出口时间,t为景区关闭时间。

为保证景区不会出现局部节点超负荷的情况,漂流型景区日总容量宜采用黄山羊提出的日容量求小算法C=min Ci,日容量的合理值应该取入口、漂流线和出口中的3个日总容量中的最小值。

4结语

漂流项目受季节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在旺季游客数量常常会出现井喷式增长,旅游安全也难以把控,游客容量控制就成为了漂流类型景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尽管一些国家规范给出了旅游空间容量的计算方式,有部分学者都也对旅游容量的算法进行了研究,但多数仍停留在数学方法的层面,而缺乏较为系统的游客容量控制体系的研究,对具体的类型景区更是缺乏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漂流型景区的特殊性,从景区规划、运营、监管的角度出发,将游客容量控制分为了实时控制和总量控制两个部分,在漂流项目运营前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监管中宜采用总量控制法,在漂流项目运营过程中宜采用实时控制法。同时,根据漂流景区的游客流动特点改进计算方法,使之更适合漂流型景区的现实情况,从而达到游客容量有效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山羊.对旅游空间容量计算方法的数学思考[J].旅游学刊,2010,25(8):77~80.

[2] 宋子千.峰值指标:旅游空间容量估算的一种新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1~3.

[3] 张伟国.环形景区旅游空间容量预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4] 王响雷.旅游景区空间容量控制方法新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303~306.

[5] 黄山羊.旅游空间日容量周转率改正[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94~96.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范文6

关键词:景区;城镇;联动发展;规划

一、引言

我国现已培育出一批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走遍国内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看”完了国内的知名景区,有着浓厚的旅游兴趣、有钱有闲的旅游消费者是不是得被迫走出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很显然,景区的“门票经济”不足以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慕“景区之名”而来的单一旅游动机不足以引发旅游者的再次购买动机。因此,我们在旅游规划时必须打破把发展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开发景区的认识,借景区的名气把周边的城市化水平提上位,大到中心城市,小到小城镇。

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娱乐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其深度的体验性与旅游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娱乐活动在旅游产品中的地位更能体现旅游的审美、愉悦特性。将娱乐业与旅游相结合也就是要求景区与城市、城镇联动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例子。本文将旅游区的联动发展分为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两种模式,并对这两种联动模式的规划战略进行了初探。

二、文献回顾

朱红红(2009)将景区分成观光型、娱乐型、信息型、享乐型四类。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盈利模式不同。观光型产品在初兴旅游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门票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及旅游市场的成熟完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规划者在规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景区产品的延伸,分期规划,旅游景区逐渐从观光型向娱乐型、休闲度假型等深层次体验类产品及商务型、修学型、康体健身型等针对特定需求的旅游产品发展;盈利模式也由门票单一型转向多元化,门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餐饮、住宿、娱乐等成为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现实是,目前开发商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镇化的现象也不鲜见(王衍用,2006)。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导致旅游规划的城市规划化和旅游景区的城镇化与园林化。具体表现一是把局部当作全部,忽视了旅游规划分层逐级展开的特性、战略规划的领先地位。规划师缺乏旅游市场意识,对旅游者的需求及特征了解不多,从具体地段的研究与空间分割人手,强调一种技术性的推衍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风景区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和思考,忽略旅游地的软件开发建设;二是沿袭城市规划思维,以城市与园林的体系框架进行盲目套用,多数是把城市公园建设手法移植到风景区开发建设中。

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风景区规划体制所致。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比较早,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编制与实施体系,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加之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技术运作与认定标准较为熟练。而旅游规划即使是在国外也尚未定型,国内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严格的规划编制与认定体系,理论体系多借鉴于别的学科,技术方法处于探索阶段。

为了既保障景观与建筑的协调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我们可以将当地特色娱乐体验活动延伸到景区外,将景区周边城镇的娱乐活动与景区游览进行对接,延长目的地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区联动发展规划战略

(一)全城旅游开发

全城旅游概念是由绍兴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全城旅游旨在突破传统景区(点)范畴,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城旅一体”的理念,调动一切能为景区旅游所用的城市资源,将城市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并鼓励游客以主动的态度,以景点为线索辐射全城的纵览性旅游方式去发现城市之美,融入城市生活,创造城市文化,获得与城市共知的完美体验。与景区(点)相比,全城旅游既是一个由单体到综合体的形态变化,又是一个由硬件设施建设到质量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既是从景区旅游到城市旅游,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升级,又是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过去我们衡量旅游业发展好坏的标准是游客有多少、门票收入多少,而景区对城市的经济贡献有多大却考虑甚少。现在我们有必要衡量一下旅游为武汉城市的价值提升了多少,即实行从门票经济向旅游城市效益的转变。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景区长久的生计,而企图通过涨门票来提高收入的途径不仅不能解决景区运营面临的长期问题,而且不利于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试想,如果游客都不肯来旅游,或者城市只是旅游的过客,城市又哪来的旅游经济。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将城市景区作为游客到来的吸引物,利用城市的包容力,即城市旅游功能来留住客人。换言之,就是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打造,做深做透文化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文章,真正体现城市旅游的内涵。而在我国,长沙算是全城旅游的一个典范。

1.长沙知名景区

长沙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长沙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又极具特色,“山、水、洲、城”(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色,是长沙最鲜明、最独特的个性所在。岳麓山作为伟人的求学地而备受世人的追捧;美丽的湘江孕育了浓厚的湖湘文化;十里长洲一一橘子洲更是重点,凸现出以“山、水、洲、城“为自然景观基础的“人杰而地灵“的长沙市旅游形象;历史文化名城则是影响长沙市旅游形象的主要因子,其形象标志性景观一一天心阁、岳麓书院、岳麓山、马王堆文物、贾谊帮居、走马楼简犊、开福寺、白沙井等。但是仅靠这些景区并不足以造就如今声名远扬的长沙。

2.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

长沙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依托颇具特色的休闲娱乐业基础,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和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长沙休闲产业,把长沙打造成我国中部休闲娱乐文化之都。

近几年,歌厅、足浴、酒吧等休闲娱乐活动已成为长沙市民生活的热门之选。城市旅游功能强大,有以解放路等为主的酒吧一条街、以黄兴南路等为主的购物一条街、以太平街和潮宗街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一条街、以坡子街等为主的饮食文化一条街、以麓山南路等为主的科技文化艺术一条街、以大剧院等为主的演艺一条街、以海底世界和世界之窗等为主的游乐一条街,以芙蓉路和韶山路等为主的娱乐休闲一条街、以潇湘大道和湘江大道为主的湘江风光带和水上旅游线。

湖南大剧院和大剧院是长沙剧场两大领航旗舰。来自五湖四海的顶尖级演出团体经常光临这里举行盛大晚会。明星大腕是这里的常客,而湘籍著名艺术家更是常来这里倾吐乡音、乡韵与乡情。电视湘军已成为全国电视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电视剧《洽同学少年》、《雍正王朝》、《还珠格格》风靡全国,《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名震中外,收视率居高不下。

3.旅游业与娱乐业的整合

长沙旅游业与娱乐休闲业的完美结合是全程旅游发展的典范,可以说目前旅游者去长沙旅游的动机已很难分清是去看风景还是去感受娱乐氛围,二者相辅相成,完备的旅游六要素构成了一个联动的旅游系统,从根本上体现了旅游的体验性和愉悦性。

(二)旅游依托型城镇规划

旅游依托型城镇是指本身并不具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拥有毗邻景区的优良区位,利用较完善的设施条件,逐渐成为景区游客的主要集散地、食宿地、购物地和信息交汇地的小城镇。区域旅游城镇体系中,这类小城镇往往成为景区最经济、最有效的依托,其旅游开发因此是一种紧密依附于景区的功能互补型开发。然而,由于统筹规划及管理不力,往往导致以下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景区及周边旅游设施的无序化建设使景区“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趋势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景区氛围及生态环境质量;而另一方面,旅游依托小城镇因开发粗放、设施简陋难以吸引游客驻留消费,小城镇社区不能在较大程度上共享景区发展带来的利益。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和景区相互作用的角度,构建二者珠联璧合、联动互促的紧密协作关系,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树立整合开发观,统筹规划并严格实施和监控

小城镇建设规划、景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区域专项规划,都分别从不同侧面对景区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联动开发的实施产生影响及制约,其中以小城镇建设规划与景区规划最为直接。在小城镇确立为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的重点后,适应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相关规划都应从整合联动的角度,进行统筹谋划,并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例如,鉴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对一些可能造成较大污染的乡镇企业发展应严加控制。同时,对旅游业发展可能对小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冲击,应寄予高度重视,从规划编制和管理控制上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和引导开发商、经营者、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行为。景区、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及其连接通道是一有机的整体,宜在整合开发观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常见的现象是对连接通道建设的忽视,从而影响到旅游者的整体体验水平。

2.旅游者活动规律导向下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

旅游者从客源地出发,途经旅游集散地到旅游地完成整个游览过程,有其自身需求特征和活动规律,并非外界主观意愿所能改变。要把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发展放在旅游区域布局中整体考虑,重点处理好小城镇和中心城市以及重点旅游城市的功能配合和功能对接,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不能贪大求全,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景区旅游吸引强度、游览时间及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在区域旅游城镇体系中的地位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特征。探究游客旅游活动规律和需求特点,并通过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导向下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能够保证区域旅游系统各部分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前提下,又从整体上实现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

3.适应游客深度体验需求,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系统

特色是区域旅游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地域文化是区域旅游特色的灵魂和内蕴。在景区和旅游依托型小城镇联动开发中,对地域文化个性的挖掘和传承就成为凸显当地旅游特色的关键因素。而且,这种地域文化个性的表现不应局限于一些符号化的表层视觉形式,更应自然地渗透进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的每一部分和各个环节。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在强化与景区功能互补的基本层次的同时,应从城镇风貌和文化内涵上尽力体现当地个性特色,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本土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受现代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影响,大多小城镇基本上已呈现出千城一面的风貌特征。这种类型的旅游依托小城镇从整体上作大的改观已不太可能,只能从其内涵上下功夫,围绕特色、周到的旅游服务作文章。而对于地处中西部偏远地区的许多小城镇来说,传统风貌犹存,民族风格仍在,淳朴亲切的乡野民俗仍能较深刻地感受得到,如果有毗邻高品位景区的优良区位或在旅游热线上,则可从整体上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小城镇景观,形成与景区的吸引叠加之效。

4.凝聚多方合力,促进区域旅游系统全面发展

对景区和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实施联动开发,涉及旅游业与当地相关产业问千丝万缕的联系,牵扯到当地政府、景区管理部门、景区开发商、旅游企业、城镇社区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多重博弈,可谓错综复杂。在统一的形象导向下,要求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对相关产业要素实施有机整合,通过有效调节各方内在矛盾,构建和谐的旅游地人地和人际关系,以共塑鲜明统一的旅游形象,努力克服一流景区、二流乃至三流服务城镇的不相称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在于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发展意识,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构建紧密的利益纽带,辐之以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保障,激发联动开发的动力,凝聚各利益主体合力,谋求景区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间联动互促,不断推进区域旅游系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将旅游业培养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而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期,旅游产业转型也是目前摆在旅游产业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而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区域旅游将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区域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就是景区与城镇联动发展,即全城旅游开发和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发展。其实质则是实现景区吸引力所带来的“拉客”效应和城镇旅游功能所产生的“留客”效应的对接。景区与城镇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区域的旅游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毛长义,艾南山,胡国林,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与景区联动开发初探[J],城镇建设,2007(8),31-35

[2]翟彦华,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的和谐互动[J],城镇建设,2009(9),99―101

[3]王衍用,关注旅游规划中的城镇化趋势[J],理论研究,2006(7),38-39

[4]余求根,长沙市现代旅游业发展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5]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J],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6]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1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