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1
1明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能独立地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因此,我们在长期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从培养方案、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多方面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搭建立体交叉平台。
2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强化临床能力和实践操作训练
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注重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合理压缩理论课程时间,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保持临床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基础课,增设与公共卫生、人文、法律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满堂灌式教学,重视引导启发性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应用型实践环节教学的应用[2];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员课堂传授式教学,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例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国内外知名临床专家专题报告、讲座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环节以临床训练为重点。充分的、高质量的临床实践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的培养方案严格规定学生第二学期起跟随导师组及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在二级学科内,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细化临床培养要求,建立出科考核制,确保培养质量。注重过程管理,建立多重考核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中固化程序,对研究生临床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具体规定各专业学生应轮转的临床科室、时间和应掌握的病种及相关技能,并在每个专业轮训结束后进行轮转考试。考核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轮转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更能看出其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现行的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对学位论文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的特点。在选题上,既不搞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降格为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是更注重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完成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
3主客观考核相辅佐、平时考查与毕业前考核相结合的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临床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核心,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和办法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5]。我院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建立题库,制定平时临床轮转出科考试与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评价体系,采用更为客观的人机对话答题和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考核,并在考核中充分引入临床病例,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公正、严格实施。
4建立临床医院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相结合的临床培训基地,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山东大学具有5所综合型附属医院和3所专科实习医院,开放床位7000余张,建有3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标准化病人(SP)教学队伍。此外,还和多所省内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20余个临床实践基地,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硬件保证。我校现有610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各医院的832位临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次,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
5完善管理体系
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2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口腔医学所包含的科目繁多、专业性强,这更对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1]。从2002年本专业招收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教研室提倡培养“以人文素质为体,专业技能为本,创新能力为魂”的创新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不断摸索与总结,现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如下:
1教学模式的创新:临床指导ABC模式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
首先,大多数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后要进入医院或诊所从事医疗工作,因此他们必须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具备过硬的临床专业技能,学会治病救人,应对复杂的临床工作。然而,每一个学生的情商水平、学习方法、发展目标等均不尽相同。同时,无论是临床教学还是理论指导,各个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本教研室对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采取临床指导ABC模式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的途径。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不同,将临床指导的教学模式划分为A、B、C三个类型[2-3]。承担A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主要为高级职称者,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懂得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水平高,并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科研背景,学术水平和专业造诣均比较高。承担B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为资深中级职称教师,已经从事多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讲课娴熟,运用自如,紧扣前沿进展,注重对概念、原理的扩展及应用。承担C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主要为青年教师,他们在临床指导中能够将知识讲透,对于难点和重点部分加以解释,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除此以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发展目标等不尽相同,根据学生的这些不同点将临床学习模式分为A、B、C三个类型。从研究生进入临床培养阶段后,教研室将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测试和分组。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培养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要做到全面负责,沟通交流,组织协调。作为研究生的直接导师,其主要任务有四:第一,讲授口腔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以及召开开题报告会和论文汇报会等。第二,与教学管理部门、临床指导教师一起参加和指导学生工作。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第三,参加学生部分活动,面对面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在与学生做有效沟通交流的同时就各种问题发表意见与看法,进行具体指导。第四,适时安排专题报告及读书报告。在研究生导师全面负责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ABC分类,实行临床指导ABC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出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多元化优秀人才。
2科研氛围的营造:教学与科研基本功培训
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表现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4]。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与医疗工作的希望。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技术,形成严谨的科研理念。研究生阶段短短三年时间内,如何统筹安排课程设置、临床轮转、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任务至关重要。针对实际情况,教研室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第一步,营造良好的互动式科教氛围,注重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渗透。将以(研讨会)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研究生读书报告、病例讨论、开题指导等活动中;第二步,灌输严谨的科研理念,掌握基本的科研技术与科研方法。主要通过导师指导、入室培训、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实现。是美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重要范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5]。国际上通常把针对某一新学科开设的课程称为学科型;而把为改善教学质量,将本以面授形式教学的现有课程或新开课程,以研讨方式开设的称为课程型[6]。本教研室主要开展课程型教学法。为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讨论课程每两周一次。具体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①根据本专业要求制定讨论专题。其内容可一部分由教师指定,另一部分从学生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中选出。②依据内容将讨论专题划分为若干子专题,每组负责一个子专题,并根据教师的指导进一步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进行必要的组内讨论和研究。实施阶段:根据专题内容具体分3次~5次完成,每次约1个小时。流程如下:①学生宣讲报告(约30min):子专题组的每个同学就所查阅的有关文献事先向小组长提交一份书面小结,由小组长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约20min),围绕主讲人的报告,听讲学生和老师自由发问,主讲人做出回答解释,同一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对子专题进行小结(约10min)。每次课完成1个~2个子专题的讨论。②总结:所有子专题学生汇报完毕后,由教师对讨论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该讨论专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③资料整理:在充分讨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由各组长负责将教师的总结与各子专题的书面小结及对应的文献资料一起装订成册,撰写研究报告和总结报告。
3人文底蕴的熏陶: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文是中外医学共有的属性。医疗行业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行业[7]。“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口腔医学认识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对待口腔疾病诊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但要治愈病症,还要最大限度减少痛苦;不但要减少痛苦,还要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治疗。社会呼唤的是既有高超技艺又有崇高医德医风的贴心口腔医生。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口腔医学研究生距离社会的要求充其量只是“半成品”。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始终贯穿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信念、意志和责任感,以积极、非功利的心态投入到科研活动和临床诊疗过程中,是培养口腔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核心所在[8]。教学组借鉴了古代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来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首先,以老师为师,定期召开研究生及老师联席座谈会。指导老师利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经验为年轻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以病人为师,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医患交流制度及回访制度。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对接诊患者100%做到医患交流不少于3分钟,对接诊患者回访率要求不低于50%,特殊病种要求100%回访。由临床指导老师不定期抽查回访其接诊病人,建立第三方评估考核体系。这种制度的建立保证了研究生与病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促使其对患者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在交流过程中也逐渐锻炼了其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社会为师:鼓励研究生走出本专业局限,能够走出去多见世面,多参与课外活动,多参加研讨会、学习班,多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交流,大力提倡并奖励研究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争取交流发言机会。本教研室自2002年开始招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毕业生均就职于三甲专科口腔医院或三甲医院口腔科,并在参加工作的五年内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其中40%已成为中层管理者甚至于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口腔医学的新兴专业,全体教研室成员不懈努力,致力于培养“以人文素质为体,专业技能为本,创新能力为魂”的高层次创新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口腔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翔,苏寒,孙卫斌.标准化临床分级考试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63-66.
[2]丁雪梅,甄良.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10.
[3]井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析———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探索和经验[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23-25.
[4]徐辉,周新文,厉松,等.浅谈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85-486.
[5]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55-57.
[6]王兴松.课程开课分析与管理[J].教育与现代化,2010(3):44-47.
[7]刘珂.基于SECI模型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2011,6(6):74-75.
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实习教育与管理 方案
1.制定详细的临床教学路径表
根据各个实习的不同科室,结合专科特色制订详细的临床教学路径表,以带教内容为横轴,以时间为竖轴,把需进行辅导的理论知识及示范操作项目细化,并对照执行,但未形成明确的实目标。在以前临床教学路径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目标教学管理理念,即明确实习期总目标,将实习目标按层次一一分解:总目标—科目标—周目标—若干小目标,保证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始终得到有效控制,临床教学路径与目标管理模式相结合,减少实习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明确了学生的实习期总目标及科室阶段性目标,要求带教教师和学生同时掌握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努力方向,共同完成临床实习,因此临床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带教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促进带教教师在课余时间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结合目标管理模式在硬件环境及师资力量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善人文教学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建立不同的临床实习形式
临床护理专业实习以专题报告、小组配合、专项强化、定点考核为主要形式,建立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护师参与专业培养计划,承担护理学实践教学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指南。培养具有宽广而深厚的护理学知识,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服务的专门人才。第一阶段:以短期参观、专题报告为主要形式。第二阶段:以小组学习为主,参与病房、护理学专业、临床业务学习。第三阶段:以专项训练为主要方式,参与临床护理查房,培养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发现临床护理中的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一种重点疾病,以一名临床护师和一名医师为培训小组,带领临床护理实习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参与医生查房、护理查房、病例讨论、诊疗方案评价监护、护理信息咨询、危重病患抢救等。带教临床护师和医师定期进行病例考核。
3.与实习医院建立紧密良好的管理制度
医院实习管理实行生产实习负责人制,医院设立实习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实习生,并在各科室设定护士长为主要负责人,管理本科室的实习工作,包括分配学生带教护士,考核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管理学生的考勤等。带教护士要求均为护师以上职称或工作三年以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认真带领学生实习。每周进行一次讲座与查房,认真指导学生书写护理病历,出科时每位护理学生必须写一份完整的护理病例。带教老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得放任自流;随时处理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向医院实习管理部门汇报。医院实习管理部门每月要下科室大查一次,查护士的带教情况与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包括专科能力、制度、操作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保证完成实纲要求内容。
4.与实习同学建立定期的联系和纪律检查制度
每个实习医院建立多个实习小组,一个实习单位有一个负责的同学,每个实习小组有一个组长定期向辅导员汇报实习情况和各个实习同学实习考评情况。由于考研、就业、人为等各种原因,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就不能保证生产实习时间及纪律,造成医院实习计划与实习效果相脱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质量。这就要求医院严格管理,制定《实习生管理制度》,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由带教老师负责监督,护士长考核,并把平时实习情况作为实习结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用于约束其行为。医院实习管理部门做到随时检查,每月大检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他们一些特殊照顾。比如,实习后期面临应聘问题,实习医院给予每位实习生参加两次大型的招聘会的机会,路途远的可以放宽天数,做好人性管理。由于医院对实习生要求严格,又关怀备至,确保了实习护理学生的实习质量。
我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所要注意的要点和方法,使今后的护理专业实习的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有了更加坚实的保证和更加全面的管理细则,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杨淑美,梁汉武,潘红,等.根据学生不同实习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8.
[2]张园园,段培蓓,陈璇,等.两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护理本科实习学生满意度比较[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56-258.
[3]倪水芹,李昱.实习护生综合能力测评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5):1295-1296.
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4
1“五星级医生”概念的提出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five star doctor)的概念,在医学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该概念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大众的需要,亦为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所谓“五星级医生”,即指未来医生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卫生保健提供者(Care Provider):即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
(2)医疗决策者(Decision Maker):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
(3)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即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主动、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
(4)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即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5)服务管理者(Service Manager):即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保健,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目前的社会背景和改革的必要性
夏真芳(海南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传统的医学教育观以医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与2l世纪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在培养模式上不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扶持不够。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很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时间和机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医学生的评价体系不适应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时代需要。
马金凤(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费用猛涨,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首先是资源的浪费,很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顾患者经济上是否能够承受,无节制地滥用医疗资源,开大方、用贵药、让患者做昂贵的检查或检验,这些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医药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是滥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极易形成耐药菌株, 使得细菌性感染越来越难对付。再者,在当前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把医院推向市场,这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人“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这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非患者身心的康复行为与现象的泛滥,无疑把这些不良现象与行为推向了极致。这是一种医学价值观的扭曲, 是医学教育的悲哀。
正是在这种现状下,首先第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百姓对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信任的危机,医患关系中的合作性与和谐性被弱化了,医疗纠纷与诉讼层出不穷。第二个后果,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很多不健康的风气也在盲目滋生,很多人在选择医生这个行业时,不再是所谓的“救死扶伤”,而是盲目追求高昂的经济收益。
谢娟(天津医科大学):
进入2l世纪以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营养不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再燃及新发现的传染病等世界疾病流行模式均在我国有所体现,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特别是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爆发和肆虐,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SARS危机突显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疾病人群意识淡漠以及发病早期的高感染率,迫使我们对过去的预防医学教育特别是针对临床医学生开展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反思。面向21世纪,我们究竟以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为宗旨,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瞬息万变的公共卫生形势呢?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正日益变成一个复杂的、依赖器械设备、按患病器官划分的专业性科学。医师所关心的是病人的某个器官的病理过程,即疾病而不是患病的人。临床分科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医疗的过程被“物化”,整体的预防医学观念被逐步淡化。基于提高临床服务质量的良好愿望和理念,确立适合我国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王任群(沈阳医学院):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近年来,“以人为本”、“医乃仁术”的呼声渐高。在国外,医学被看成是最高尚、最美好的技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医乃仁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这种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将彻底走出学科和服务高度分化的“象牙塔”,向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我国的医学教育要顺应卫生服务发展的特点以及未来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参照“五星级医生”的要求,培养未来的医生。
3“五星级医生”的特点
周少平(湘南学院):
我们所倡导的“五星级”服务标准是,以医生为首的医疗服务人员,都应当是人们的“健康保护士、健康管理员、健康指导师、健康理财人、健康协调者”,给所有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除了治病救人,还要通过自己的宣教和服务,让健康者永葆健康,生命之树常青;使亚健康者重返健康,再铸生命辉煌。同时还要考虑到客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借鉴汽车4S店的理念为客户提供终身全方位的立体服务。所以作为医生还应该是人们的健康管理员,为每位到访的客户建立永久健康档案,随时与客户联系,如随访征询、提醒提示、资讯传递等,为客户(甚至其亲友)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任何一位负责任的医生,对前来就诊的患者都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外,特别要了解其与体质和健康相关的信息。除病史外还要了解既往病史、婚育史、家族史等。这些费时耗财得到的重要信息,我们医院和医生为什么不能给予记录整理而保管保存呢?近来经常谈到“资源共享”,如此记录保存在案,不但复诊时本医院的首诊医生方便, 同时也为其他接诊医生提供了方便。现代社会中, 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许多国家人们的死因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像目前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都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何保健,如何养生,特别是如何看病等问题,作为医生都要经常不断地给前来求助者以耐心的讲解,所以医生还应该成为人们的健康指导师。
李嗣生(安徽省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培养的医师能全面系统地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并能根据病人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求,提供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师培养必须向广度与深度拓展。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医师具备有创造能力、专业能手的深度,更要求医师具备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包括数、理、化、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外语知识和电脑化情报信息知识)。
“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广度与深度并重,知识、素质、能力并重,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同时应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的,承担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服务的职责。
吴磊(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健康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合理的认知、良好的情绪和适应的行为。其中交谈是主要形式,而交谈又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必备条件。病人对医生是否满意往往并不根据医生所给予治疗的优劣,而是取决于医生是否具有同情心、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高尚的医德。良好的沟通可使病人感到受到重视、亲切、有信任感。
许珊丹(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对学生的评价要打破传统的“分数挂帅”做法,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一要考试方式多样化,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二可试行自主选择考试,即学有余力者可免修直接参加考试,打破课程结束统一考试模式。三要大力推行非考评价,即通过写专题报告、创新思维测评、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要使考试测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创新教育的外在着力点。根据学习态度、思想品德和操行表现对学生综合素质所起的巨大作用,探索一套科学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体系,以正确的导向来指导学生学习和综合发展。新的评价体系不能把“一切量化”当成绝对原则,因为有些方面是不能靠量化来说明的,如学习态度等,尤其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情况下,它易引起误导,不利于学生素质评价观念的更新。
马金凤(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02年初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出台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7 个领域的60 项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在承认各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强调了全球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我们在总结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和引进全科医学的观念基础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们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高效、经济、方便的基层服务体系。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队伍,这是社区服务持久、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认为“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对“五星级医生”的培养要求的形象化。
向兵(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要遵循全科医疗的原则,全科医疗是根据初级卫生保健的需求和社区可能利用的卫生资源,开展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基层医疗服务,是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是持续性的、协调性的第一线医疗服务。要遵循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原则。
刘婷婕(杭州师范学院):
根据对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的访谈结果,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比例较高;“营养与健康”方面,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该结果表明了现代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需求。
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5
【关键词】冠心病;甲状腺激素;检测分析
目前,临床上,冠心病是一种非常常见性的疾病[1]。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突出,然而发生冠心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也在不断上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地威胁。然而,据有关研究表明,冠心病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此,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和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在不同TSH水平下和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4月期间,一共收治了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为45例,女性为55例;患者的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4.2)岁;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对这些患者进行抽血检查,将13例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排除之后,剩下87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为此次的研究组。根据测试的不同TSH值,将这些患者分组为甲乙丙三组。
甲组:43例,TSH值在0.35uIU/ml-2.10uIU/ml;乙组:36例,TSH值在2.10uIU/ml-3.80uIU/ml;丙组:8例,TSH值在3.80uIU/ml-5.50uIU/ml。此外,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的研究对象要禁食12h以上,在次日的清晨进行血液采集,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时,要避免吃高脂类的食物。
甲状腺激素测试仪器:使用罗氏201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由罗氏公司提供原装试剂[3]。
检测的项目和正常值:游离甲状腺素FT4(11.5-22.7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6-6.5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35-5.5uIU/mL)。
血脂测试仪器:使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其配套试剂。
检测项目和正常值:总胆固醇TC(3.6-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5-3.36mmol/L)[4]。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5]。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冠心病患者甲状腺功能状态在100例冠心病患者中,其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有13例,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有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有7例,亚临床甲亢患者1例,亚临床甲减患者1例。
2.2研究组和对照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比较在TSH正常的冠心病组中,研究组:TSH:2.12Uiu/ml、FT4:18.2pmol/L、FT3:3.7pmol/L;对照组:TSH:1.81Uiu/ml、FT4:20.4pmol/L、FT3:5.3pmol/L;研究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研究组在不同TSH水平时血脂异常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目前,甲状腺激素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经过研究表明,很多心血管疾病都会使得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出现一定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其的病情会逐渐加重,此时其的甲状腺激素也会降低的非常明显。在甲状腺水平越低时,说明患者的病情越发严重,甲状腺水平升高,说明患者的病情减轻。所以,对冠心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患者疾病的轻重,同时也能够将预后情况反映出来。对于患者甲状腺水平异常,则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心脏的生理功能。如果患者体内出现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则会使得患者的代谢增加,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加重患者的心衰。
总之,在患者甲状腺水平出现下降时,患者细胞受体的结合点饱和度也会出现下降,其的代谢也会减慢,耗氧量出现下降,说明患者的病情减轻。甲状腺激素和血脂代谢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些冠心病患者中,对其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必要的监测,对疾病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敏,丁建东.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3,04:282-285.
[2]张娜,张文良,时景璞.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02:125-129.
[3]黄冉.111例冠心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分析[J].中外医疗,2011,20:46-47.
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lw881.com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