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调研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中村调研方案

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1

一、“城中村”改造的近期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保障机制。我们把“城中村”改造工作列入我区十五建设规划之中,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了“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下设有办公室,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该项工作的总指挥,并安排有丰富城区工作经验的副区长张立同志具体负责。“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同时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办公经费落实到位。“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正在着手研究制定之中。

(二)宣传发动,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改造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自市委书记到街道调研“城中村” 问题之后,我们就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尤其是深入到初步确定的两个试点村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先后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和试点村的村民大会,进行个别走访座谈20多人次,印发、张贴宣传标语50余条。街道干部还走村串户,向群众讲清楚市委市政府改造“城中村”的意义,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到目前为止,两个试点村都没有出现群众逆反心理和产生阻挠滋事的行为。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四)招商引资,吸引投资公司一起商榷改造试点村。从我区的财政状况、试点村的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状况等实际出发,只有通过招商引资这个途径才能进行试点村的改造。目前,汪大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有意向参与承办企业村项目的改造建设,立意投资有限公司有意向参与虎田村项目的改造建设。汪大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经对企业村改造项目进行周密调查后,现已初步形成项目建议书,计划投资1.5亿元和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上沙村的改造任务;立意公司多次对我市“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了调研,与我区进行了多次友好协商。该公司的股东一致同意在我市成立股份制开发企业,计划首期投资2个亿,选择包括虎田村在内的1—2个项目,参与我市“城中村”改造。该公司还表示在我市打造样板工程及标志性工程,力争创造全国“城中村”改造的“我市模式”。

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外城中村 乡村城市化改造 更新 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导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张,本来位于城郊的用地逐渐被用于城市建设,在这种大趋势下,那些原本聚居于此的村庄受到城市化的冲击,这些“外城中村”的再开发建设成为当今城市设计的一个新课题。所谓“外城中村”是指属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的农村,已列入城区长期发展框架的城郊村,这些农村拥有较多的可支配土地,保留着浓重的乡村形态,部分村落独特的资源优势可随着城市发展加以开发和利用。鉴于“外城中村”的特殊性,它的再开发建设不适宜遵循迁村并点的老路,而是应该深刻挖掘村庄的特点,并结合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开辟一条社区改造更新的新思路。

二、项目背景

东古城村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北城新区山头片区,地块位于红龙路西侧,距离玉溪市中心城区仅8公里的路程,是玉溪市城市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东古城村庄占地约320亩,现状住户582户,人口2112人,村中人口多为世代居住的本地人口,建筑大部分为宅基地上自建住宅,卫生所、小学等公共设施也配备完善,是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村庄。东古城所在的山头片区位于龙马山文化旅游区的辐射范围内,东古城改造项目作为旅游区规划的一部分,非常符合“外城中村”的特点,项目的实施对该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旅游配套建设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人居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强强联合,对促进旅游产业升级,丰富产业业态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三、改造更新的模式

对于东古城这种“外城中村”的改造更新需要寻求一种最适宜的模式,除了空间模式、社区形态等内容,更重要的它需要探讨一种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模式,这将直接影响规划成果的走向。

传统的改造模式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模式称为“全拆模式”,即对现状村庄采取全部拆除重建,完全改变村庄的原貌,利用其基地建设一个适应城市发展格局的全新社区。这种模式的初衷是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的樊篱,追求城镇空间资源配置的均衡,但是由此而带来的却是潜在的土地资源浪费,尤其是在玉溪市普通住宅类产品趋于饱和的大环境下,这种全拆模式很容易带来大量安置楼盘空置的后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较成熟村庄的居民搬迁安置意愿薄弱,整体拆迁的资金压力和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第二种模式称为“保留模式”,即基本保留村庄的原貌,只对部分建筑质量差的房屋进行拆除,并通过分配宅基地的方式进行补偿。这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相比,虽然大大减少了拆迁成本,但是对于城市形象的改变是消极的。村庄原本的肌理较为凌乱,与城市规划的新格局并不协调,再加上居民自发的改建加建行为缺乏统一的管理,会使城中村的整体形象每况愈下。

综合以上两种模式的利弊,我们提出一种更适合的更新改造模式,称之为“乡村城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细致的前期调研对建筑质量进行分类,对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进行分区规划,并根据拆迁的难度对新建区域进行分期建设,使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按合理的节奏按部就班的进行。这种模式既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面貌,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城市社区的概念逐步渗透,是一个实施力很强的改造模式。

四、改造更新的原则

“乡村城市化改造”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以东古城改造项目为例来阐述这两条原则。

1、规划必须放置于田林背景

东古城属于仍保留着浓重乡村形态的典型“外城中村”,农田是村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改造更新必须珍视被保留的农田,将东古城社区放置于约3000亩的田林背景下来思考社区的再生。新的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农村社区和田林用地一体,具体做法是引入生态农庄的概念。以东古城社区为中心,其周边辐射范围下的农田将作为生态农庄加以开发,引入生态农业示范区、农家乐体验区等项目,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东古城社区则会规划相应的配套建筑,建筑的规划尽量与农田的肌理相协调,达到社区形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依据人居环境质量选择“再生空间”。

“再生空间”是指可供改造更新的区域,小部分是现状的闲置用地,更大部分则需要通过拆除原有建筑来实现。建筑的拆除与保留需要经过详细的调研工作,对人居环境进行考察,并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与系统分析,最后再结合城市规划的思路划定拆除与保留的区域。这条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即“梳理、留存、整治、再生”。以东古城为例,对全村582户住宅进行调研,通过对房屋构造、建筑质量、组团规模、日照间距等的评估,将房屋分为三个等级。一类房屋多为近期新建的住宅,质量较好,外立面较新,这类房屋建议保留。二类房屋大多为砖房,传统民居结构,但年代较久,日照状况不佳,这类房屋可酌情拆除。三类房屋则以破败的土房为主,多为闲置已久无人居住的房屋,这类房屋建议拆除。以房屋分级为基本原则,再结合规划方案的思路,最终方案共拆除172户来实现空间再生。

五、改造更新的策略

1、新旧分区,分期发展

在上文所提到的“外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下,更新之后的社区将面临新旧并存的格局,为避免新旧建筑之间的冲突,规划方案必须合理分区,尽量避免新建筑对老建筑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拆迁的时序,为分期建设提供条件。通过对东古城房屋质量的分析,地块北侧和西侧分布较多三类及二类房屋,拆迁难度低,可以作为新建筑的发展用地。北侧和西侧两个区域恰好位于东古城两条主要道路一侧,道路即成为新旧区域的分界线。两块区域都靠近村庄边缘,北侧和东侧是农田,避免了新建建筑对保留住宅的日照影响。西侧区域比北侧区域拆迁难度更小,可以先行开发,北侧区域也可以由西向东有时序的进行开发。

2、增加公建,打造城镇中心

“外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是“乡村城市化改造”,更新的过程就是逐渐赋予乡村城市的功能结构。东古城本身就拥有较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但分布较为零散,建筑面貌陈旧,更新规划将村委会等职能部门迁址重建,选址在相对中心的位置,使其成为将来的城镇中心,代表东古城的形象。为强调城镇生活的完善性,并配合东古城所在区域文化旅游的主题,沿村庄联通公路的主要进村道路布置公共建筑,作为商业服务、公共娱乐等用途。沿街建筑以仿古为特色,主打云南民俗文化,形成富有趣味的民俗文化街。步行街区和城镇中心强化了村庄的城市特征,居住区与旅游地产结合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3、释放绿地,增加公共开放空间

传统村落的发展模式是自发式的生长模式,村庄之外是农田,村庄之内建房屋,房屋与房屋之间的间距也比较狭小,缺少必要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也是“外城中村”发展的一大弊端。现代化的城市社区除了注重住宅的建筑质量外,更加注重社区环境氛围的营造,绿地、广场、水体等开放空间成为衡量社区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考虑到“外城中村”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其逐步向成熟的现代化社区发展,就必须改变其拥挤的现状,释放更多的空间作为环境发展之用。在东古城的改造方案中,对于拆除旧建筑后形成的发展用地,筛选出那些用地面积相对较小,分布较分散的用地,这些用地不适宜建造成规模的建筑,因此可将它们改造成绿地或广场。在这些开放空间中适当新建一些小尺度的公建,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便民活动场地。

4、尊重传统,新建筑延续老宅文化

“外城中村”的改造更新与传统安置小区不同之处在于,“外城中村”保留着浓重的乡村形态,其改造过程是一个逐步由旧到新的转变过程,其中必然存在新旧文化的冲突。因此,“外城中村”的改造更新必须尊重传统,更新的部分要与保留的部分相互呼应,在文化上寻求一定的延续性,这样才能使更新的过程自然和谐。东古城中的老民居多为带独立院子的低层住宅,院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但是从节约土地的角度出发,新建的住宅以小高层为主,不可能实现家家有院子的条件。为了使新建筑延续老宅的院落文化,方案以相邻两栋楼为单位,利用楼间距形成相对私密的院子,尽可能还原院落的感觉。两栋住宅入口相对形成邻里空间,共享的庭院设有组团围墙及出入口,组团庭院在地面标高和景观配置上都有别于外部楼间空间,车行在邻里外解决,减少车辆及闲杂人员的干扰,形成相对私密的仅供组团居民享用的小场所。

六、结语

“外城中村”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它同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的扩张和村庄的留存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系,我们对于“外城中村”改造更新思路的探索正是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我们希望通过实际项目不断积累经验,在“外城中村”改造更新的领域中不断突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都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3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郑州市;城市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中村”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影响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城中村在资源利用、人文景观、城市规划、环境卫生、村民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化的内在要求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郑州市要想实现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实行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二、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经济社会意义

每一个快速实现城市化的城市几乎都存在着城中村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也可以说是存在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城中村问题对城市的协调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极大的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在郑州市,城区分布着数量较多且相对分散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对于郑州市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建设“文明郑州”、“和谐郑州”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因此可以说城中村改造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郑州市城市化快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

三、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一)现状概述

郑州市区原有124个行政村,下辖228个自然村,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城中村人口约30万。2003年,郑州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试行)》,2004年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土地、拆迁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开始对全市范围内的城中村着手改造工作。而且还在《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老城区现有城中村的整改任务要力争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2005年郑州市全面拉开了城中村改造工作。2007年市政府又下发《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郑政文(2007)103号),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城中村改造工作。截止目前,郑州市已批准95个村(组)(含144个自然村)实施改造,约占城中村总数的63%.其中,已实现集体土地转国有的有46个村(组)(含69个自然村),已完成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的有38个村(组),已通过招拍挂出让改造用地的有19个村(组)(含34个自然村)。

(二)郑州市刘砦村基本情况

刘砦村地处南阳路北段,属于惠济区,面积一共200多亩,有农户156户,农业人口296人,非农业人口366人;由于当前村正处在城中村改造时期,暂住人口不足500人,非特殊时期暂住人口可达到3000人左右。刘砦村共有党员38人,党小组一个,党员平均年龄45岁,35岁以下10人,学历为高中以上文凭的党员15人,每名党员都联系有帮扶户,帮助开展致富项目,共有联系户18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95%。

村原有的2个市场(刘砦综合市场、南阳路服装羊毛衫批发市场),由于城中村改造,不再经营,开发商对村集体有经济补偿,对每家每户拆迁安置也有不等的过渡费,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余元。目前,拆迁改造正在进行中。

四、郑州市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改造费用

来自专家的统计数据显示,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费用,仅三环以内就需要上千亿元的资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村居民对改造赔偿费用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带来的问题就是改造的难度更大了。刘砦村的改造费用高已经是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无法避免的难题了。

(二)拆迁安置问题

1.城中村的拆迁。“拆和建”现象是刘砦城中村随处可见的现象:一边是铲车挥舞着巨大的机械手臂拆掉早已人去楼空的房子;另一边却为了得到更多补偿,在本已拥挤不堪的街道边搭建脚手架将原有的房屋继续加高修建。这样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城中村改造的进程,因为拆迁补偿费用的巨大数目使得开发商望而怯步。

2.城中村居住人员的安置。除了原住民,城中村因为房屋比较老旧,所以房租相对较低,这吸引了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此租房。随着城中村的改建,很大一部分房屋会被拆掉,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在此租房住的人群,都面临着搬离的问题。客观说,如果城中村居民向外环流动的话,必然会提升外环的人气,但是对于这些人群而言,也势必会增加其经济压力。因此,从长远来看,做好城市中低收入者居住权利的保障工作,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郑州市城中村改造难题的出路。

(三)社会治安问题

不可否认,城中村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暂居地。刘砦村内的人口大致可分为村民、租户和商业经营者3类。郑州市外来人口的80%都居住于城中村。其中刘砦村非特殊期暂住人口可达到3000人左右,这些暂住人口来自五湖四海,流动性强,且成分复杂,不仅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困难,而且容易滋生违法犯罪事件。

五、有关郑州市刘砦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方案分析

(一)解决住房安置问题,保障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权。城中村除开原住民,还有很多的外来打工者选择在此租住,而这些人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其合法权益的保障,解决因为城中村改造为他们带来的住房问题。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加强廉租住房和周转房建设,以便保障他们能在搬离现居住地后能够有房可住。

(二)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保障城中村居民的再就业。城中村的改造必然会导致部分人群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因此势必要做好保障工作。针对就业安置问题,可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援助体系,将城中村改造中被征地居民进行划分,劳动年龄的居民可以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并且可以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增强其就业能力,使其尽快就业。此外,对于有条件的居民,也可以提供相应帮助,鼓励自主创业。

(三)做好规划工作,合理建设三环以外地区。城中村改造是郑州市城市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一定要做好规划工作,保障改造的顺利进行。首先,在城市整体的规划建设体系中应该将城中村改建纳入其中,与周边城区的建设一起做好统筹规划;其次,城中村改造中应该注意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筑风貌的合理继承和延续。因为城中村有些村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和人文景观,虽然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但是也应该注意对历史文化和传承的保护。除此以外,对于城市边缘区而言,是非常容易形成新的城中村的地带,因此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也应加强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建设,将其纳入整体,以避免成为新的“城中村”。(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继迁.我国“城中村”研究评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6(10):76~78.

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4

【摘要】城中村改造带给城中村村民的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的变化,更有着收支平衡、教育以及心理归属感等问题,这一系列的变化让他们的未来充满着无穷的未知数。如何让村民在城中村改造之后福利得到更好地提升,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福利 变化

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们整体的居环境,消除不和谐隐患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品味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社会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村民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护,村民们的生活质量能否得到真正的提升,是衡量“城中村”改造成败的关键。

一、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福利的变化

(一)家庭收支

实施整体的搬迁改造安置之后,村民统一搬进了按照城市标准建设的小区,这些小区水、电、气、暖、电梯等设施齐全,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在城中村改造之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和房屋出租,然而在改造之后由于缺乏原有的种植和养殖条件,同时也没有足够多的闲置房间出租,村民的农业收入以及房租收入也随之消失。在家庭开支上,村民原本可以部分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需品(如蔬菜、家禽)在改造之后要全部从市场上购买;住进小区楼房之后的水费、煤气费、暖气费、物业费等费用对村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教育

城中村改造之前,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存在着重重的阻碍因素:学校师资力量匮乏,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设施、设备资源紧张;政府对城中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等等。城中村改造之后,村民的子女的教育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教育资源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城中村村民子女成绩普遍不理想,城中村父母教育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城中村角色转变引起的,包括城中村子女由贫到富的转变,忽略了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城中村家长由忙到闲的转变,忽略了家庭榜样示范教育的重要性;城中村由破到新的转变,忽略了文化、精神的提高。

(三)娱乐方式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闲暇时刻的娱乐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对而言,城中村村民的闲暇时刻较多。改造前由于大部分村民或多或少都有土地,所以种花种草成了村民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打麻将打牌看电视是村民最经常的娱乐活动。而改造之后村民们都住进了社区,社区里自身配套的基础健身器材使得参加体育活动也成了村民的一项娱乐方式。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看书看包的人数也慢慢地增加。除此之外,上网、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也逐渐地丰富着村民的闲暇生活。

(四)心理归属感

经过城中村改造之后,城中村村民的居住环境整体得到提升,但很多固有的生活习惯却难以得到延续,如村民多喜欢走街串巷、与隔壁邻里聊天、打麻将或进行其他多种娱乐活动,但搬入新的社区,与老街坊联系不便,又对新社区服务难以接受和认同,造成心理空虚影响身心健康;其次,刚搬入新社区的城中村村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习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很难融合成为一个温馨的大集体。因此,在举办的各种社区活动中参与度也不高,难以洋溢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长此以往,有的村民会出现孤独、恐慌等负面的心理因素。

二、提高城中村改造村民福利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水平

为失去土地保障的“城中村”居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是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应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引导村民在土地补偿中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部分生活确实困难的居民,由民政部门给予其必要的最低生活保障;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关的就业的指导,多渠道地增加村民来源。

(二)制定对村民福利最具保障的拆迁补偿方案

首先,要结合拆迁改造政策执行的实际和群众需要,对当前的政策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对于拆迁合法建筑物,可以采用等面积复建补偿的原则,对于违章建筑房屋也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村民的经济利益;弥补因拆迁带来的租金损失,从而减少改造给村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修改完善政策要充分听取群各种意见,要使政策符合市场定价原则并能为大多数群众所接受。最后,要科学编制城中村一对一策的改造规划,实现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合理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推动产业发展、片区繁荣,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三)关注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首先,发挥政府在新屋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子女教育的指导作用,政府需要加大研究和调研工作,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法规,使教育政策法规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其次,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强化师资,保证教学;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构建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W风、校风。最后,发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深化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角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关注村民的思想变化

城中村改造迫使村民放弃种地,又砍断了其出租屋经济,使其搬进了城市住宅小区,但是并没有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所以要关注城中村常年民的心理变化。要更多地举办社区活动并鼓励村民们参加,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必经之路、幸福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一定要做好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保障城中村村民的利益,提高城中村村民的的福利水平, 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5

【关键词】 精品网络 互联网+ 微信群 深度覆盖 连接

在本次4G深度精细化覆盖研究方案中,我们首先对相关调研场景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工程设计项目组内部开展了基于微信现场调研的互联互动,从而达到完善4G网络深度覆盖的目的。

一、场景细分

国内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多元化的城市架构显现,密集型城区内的各类场景穿插导致无线环境日益复杂,而TD-LTE的频段较高,室内环境的穿透性不如GSM网络,因此要建设4G精品网络的前提就是对相关场景进行细分调研。具体如下:

1.1城中村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多数大中型城市都出现了城中村这种不可避免的建筑形态。城市的持续发展使得这些城中村周围高楼林立,外部信号遮挡严重,难以覆盖城中村内部,而城中村内部大多为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的低矮房屋,建筑物密集,没有统一规划,楼型不一且分布杂乱不规则,导致建设传统宏站时内部选址较为困难。同时,城中村楼间距极近导致虽然楼体普遍较矮,但楼间巷道狭长,内部存在较为严重的信号遮挡,特别是房屋底层以及巷道的信号强度会受到阴影衰落的影响急剧下降,造成城中村形成很多弱覆盖区域。

1.2中低层建筑群落

此类建筑群落类型主要为老式住宅小区、学校、洋房别墅区等。老式住宅小区相较于城中村有较为规则的分布,但楼间距基本不会太宽裕,且设施较为老化,同时虽然人口较为密集,业务密度却一般不会太高,故并不适合使用传统室分来覆盖,基本是采用在附近或小区内楼顶选址建设传统宏站来覆盖。但由于小区内楼间距较近以及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会造成部分宏站信号被遮挡,同时4G业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导致此类区域也会有存在弱覆盖,4G客户体验不佳的情况。洋房、别墅区基本为较为高档的小区,楼体不高、间距较大,用户密度较小可质量较高,而且此类小区往往新建在周边较为空旷的地段,因此周围经常难以选择到合适的传统宏站站址,小区内部又为了保持美观基本不可能建设传统宏站,故此类小区也会有存在部分弱覆盖的情况。

1.3高层建筑

主要指独栋或零星分布的高层建筑,其用途多为三星级以上酒店、写字楼、办公楼等。这样的建筑多数处于主城区,周围有一定数量的低楼层建筑且较为密集,由于楼体较周边高,故一般不采用传统宏站而采用室分来覆盖。但对于商业写字楼等场景,人员密集且业务需求量大,随着4G业务占比的不断提升,用户对数据流量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传统室分难以满足日益上升的流量需求。而对于酒店等场景,传统室分施工较复杂,若想对前期室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施工期间势必会对酒店顾客流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原有装修,因此物业协调上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施工可能难以顺利展开。

1.4高层建筑群落

主要指高层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如较大的高层住宅小区等。楼宇数量多,建设密度大,若在这些高层住宅周边选择站址采用传统宏站覆盖,往往也只能覆盖到该片高层住宅群落的少部分建筑,且底层与顶层往往覆盖效果不佳,造成覆盖盲区;若在住宅群落中间寻找合适传统宏站站址更是困难,往往一个传统宏站只能覆盖几幢楼的小部分区域,覆盖效果将会非常不理想;而若使用室分逐幢覆盖,则工程量巨大且造价昂贵,且信号覆盖仅仅只能覆盖到用户家门口,用户室内的覆盖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之前基本依靠周边传统宏站以及部分传统室分来覆盖,效果并不理想。

1.5大型场馆、购物中心等场景

此类建筑单层面积大,使用期间人员密集,业务量需求较大,随着4G业务量的不断上涨,使用传统室分覆盖将无法满足容量需求。而如购物中心等建筑场景,往往还有部分或全体处于地下,无法使用传统宏站来覆盖。

二、基于微信群调研

以上城中村、中低层建筑群落、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群落大型场馆、购物中心等各类场景是在调研过程中深度覆盖问题最为突出的,本文提出基于微信群调研的想法主要源于互联网思维,如今我们在各种场合、网络、书籍接触到最多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词汇可能就是“连接”,连接本身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我们的QQ、微信等工具首先就是为了满足人与人的连接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现在我们把人与服务、设备和内容源等连接起来,开始实现各种形式的互联互动。

本次深度精细化覆盖研究就是以微信群作为调研平台,信号满格城市,4G精品网络作为目标,充分利用现场勘察人员的碎片化时间(吃饭、逛街、休闲娱乐等空余时间),统计各类场景的深度弱覆盖区域。

深度覆盖调研步骤及其相关要求:

1、人员配置:以省会城市的4G无线网勘察人员为班底,扩大到整个项目组团队甚至朋友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发挥连接的重要性。

2、调研工具:现在手机按照系统主要分成两类Android和苹果IOS系统,利用手机自带功能来查询并测试信号强度,Android系统查信号强度步骤:设置―关于手机―网络里-信号强度;IOS系统查信号强度步骤:在拨号界面输入*3001#12345#*―拨号―在屏幕左上角显示信号强度。

3、调研标准和方式:本次调研信号强度的标准为大于-105dBm,若测试地点的电平值低于-105dBm,需按照要求利用手机自带的罗盘记录弱覆盖点的经纬度并用手机截图保存,安装高德或者百度地图,将弱覆盖点定位之后手机截图保存,并记录详细的地址和进行场景分类。

4、调研结果分析:现场发现弱覆盖的人员将所以信息上传至微信群共享,后台技术人员当天记录,并按月对记录内容和信息进行分析,作为本期工程建设需求或下一期网络建设规划的有效储备。

三、研究总结

以微信群为平台的4G深度精细化覆盖调研方式,主要优势特点如下:

1、此种调研方式是OTT结合MRP联弱覆盖测试的一个重要补充,进一步提高MR关联弱覆盖的正确概率,且能对网络优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丰富了网络优化的调研手段;

2、微信群内均为通过勘察专业培训的人员,数据采集简单、方便、实时、准确,只要发现深度弱覆盖区域,且具备建站条件,即可实时通过微信群发送上报;

3、所有已搜集的站点资源共享,信息记录之后全部共享作为储备,便于后期规划建设;

4、增加现场勘察人员对问题的敏感性,增加对整个网络架构和短板的熟悉度,增强整个团队对于后期规划的前瞻性。

5、思路可推广性,按照互联网+思维下的移动4G深度精细化覆盖研究的思路,我们可在微信群调研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相关专业的APP,可供全员下载安装,甚至可以发展非专业人员加入采集队伍。

通过此次研究,对于城区深度弱覆盖的数据采集将会有比较精确的掌握,随着研究方案的推进,对于后期4G精细化,精准化,精确化覆盖有了更好的把握,将会有效解决4G网络深度覆盖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对5G时代所要求的超密集组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曾国威.中国移动TD-LTE精品网深度覆盖优化研究.科技与创新,2015,第二期

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 城中村 失地农民 武汉市 补偿安置

随着武汉市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市政建设,各地城中村的改造纷至沓来。伴随着一系列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安置城中村内失地村民的问题成为了城中村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走访江堤街和姚家岭两地,试从对比两地发展现状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补偿安置措施。

一、城中村失地农民合理补偿安置的重要性

(一)城中村改造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对失地村民的合理安置是城中村改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城中村村民在改造前都是依赖房屋出租来获取经济来源,面临改造不但没有了房租收入,没有统一的安置就没有容身之地,村民根本无法在城市生存,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法保障,其他的权利形同虚设。姚家岭的改造是典型的失败例子,被拆迁的村落“脏、乱、差”,一片废墟。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今天的残局是因为村民不愿意配合拆迁办开展工作,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村民的安置问题没有着落;江堤街的一日参观却让我们看到一幅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画面,它的成功也大部分得益于合理的安置措施。

安置问题不解决,改造就没法开始,要想村民积极配合,就应当制定出合理的安置措施。武汉市城中村改造遵循“先改制,后改造”的方针,要改造就应当确立制度。解决失地村民的安置问题,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首要前提,是跨出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步骤,是推进城中村改造成功的决定因素。

(二)城市化进程快慢的重要基石

没有统一补偿安置措施的地区,农民就没有保障,政府与村民的周旋中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妥协,城中村改造的阻力巨大,减慢城市化进程。姚家岭村民反抗不合理的补偿标准,与市区仅一街之隔,繁荣与落后却恍如隔世;江堤街的村民早已实现“村改居”,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慢慢追上城镇居民。因此,制定合理的补偿安置措施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二、武汉市城中村村民补偿安置措施实施现状

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措施包括拆迁之前和改造完成后,在实地调研后总结出拆迁之前的安置主要体现在适用群体、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社保制度四个方面,改造完成后的安置主要包括回迁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

(一)拆迁之前的补偿安置措施

作为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两个不同程度的典例,江堤街和姚家岭在拆迁之前各执一套补偿安置措施。

1.使用群体管理制度

城中村的村民分为房屋所有者、邻村村民、城市居民和房屋租赁者,他们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是补偿安置的对象。

在江堤街,无论属于哪一种村民,只要个人愿意加入,所有人都可以被纳入安置对象,由江堤街村委会统一安排,但是非房屋所有者在改造完之后的管理设立专门的外来居民管理处。所有的村民得到保障,改造可以顺利进行。

在姚家岭,几个不同群体的安置措施不相同,只有房屋所有者按照城中村改造政策获得相应的补偿、得到相应安置,然而其他群体的住房问题是不能得到解决的,他们不在政策的考虑范围之内。不在补偿安置范畴的村民沦落为真正的失地农民,没有保障的村民自然不配合改造。

2.补偿标准确立制度

补偿标准主要体现在货币补贴上,从补偿水平来看,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依据拆迁办法制定的拆迁款计算公式为: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款=合法宅基地面积€渍厍患鄹?合法房屋建筑面积€追课葜刂眉鄹瘛?

目前是按照2004年的标准,但是这些年来武汉市的房价上升的速度大家有目共睹,依靠仅有的补偿要想让村民在武汉生存谈何容易,许多依靠房屋出租获得收入的村名失去了收入来源,补偿标准的确立至关重要。

江堤街严格按照国土规划局的实施办法,结合村民的实际情况,采用公开统一的补偿标准。所有的失地村民从村委会获取的相等金额的货币补偿,相对公平的标准让村民大力支持城中村改造,村民都说尽管改造过程比较困难,但改造完之后生活水平一定是更高层次的。

姚家岭目前的补贴标准是2005年之前的房子每平方米补贴4800元,2005年之后每平方米1200元。这只是明文规定的政策,看起来标准很统一,实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却不然,当地村民表明有关系的住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补偿,其他人的补偿却相对少很多,这种不公平严重阻碍改造的进行。

3.安置方式统一制度

安置方式主要分为建安置房回迁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江堤街改造的负责人根据当地特色,贯彻落实统一的安置方式,采取安置房回迁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法。在改造过程中,当地负责帮村民安排好住所,村民领取一定的补偿金额。虽然暂时安置房的条件一般,改造期间生活比较艰苦,改造后却安居乐业。

姚家岭目前根据当地的实况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的较多,但是也依然有建安置房回迁的声音存在。正是由于不能在安置方式上达成共识,2011年3月就已经开始的姚家岭改造至今依然是废墟一片,一年多之后拆迁工作没有完成,改造亦是遥遥无期,已经拆迁的住户在寻找新的住所问题上困难大。

4.社会保障完善制度

针对失地村民有一套不完善的社保制度,武汉市规定村民若要参必须一次性补缴保险费,包括10年的生活费、住院医疗费及13个月生活费标准的丧葬补助费。大部分人难以承担这大笔费用,只好放弃参保。

江堤街的社保制度也不完善,但是江堤街会通过加强其他方面的补偿来安置失地村民,上述的适用群体、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的制度安排合理,即使处于改造期的村民生活也比姚家岭村民安稳多倍。

事实上,姚家岭的村民一方面不了解社保制度,另一方面认识到这些制度完全起不到救济的作用,他们不愿意参保,无论是怎样的方式都很难保证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由于配套的补偿安置不完善,姚家岭村民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二)改造完成后的补偿安置措施

姚家岭目前仍处于拆迁阶段,不存在改造完成后的安置。江堤街是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典例,被称为“江堤模式”,目前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江堤街建立特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完善人性化管理模式。

1.回迁制度

目前江堤街的房子陆续建成,原来“脏、乱、差”局面的江堤街村被绿化花园小区般的单元房取代,以前的居民都可以回到改造完成的新家园。虽然许多家庭的房子面积没有以前大,他们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都是大大提高的。回到和商品房差别不大的改造房,居民的生活向现代化城市生活更靠近一步,人民安居乐业,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2.户籍制度

城中村改造以前,江堤街的村民都是农民,如今已经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村民向居民转变的制度不仅仅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物理形态”的变化,房子的改建是城市化的第一步,居民身份的转变却是更加本质层面的,这样的改革让居民真正开始融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来,做一名真正的受益者。

户籍制度不仅仅是居民称呼的变化,更多的是伴随身份转变时其他层次的提高。村民变市民,居民的社保水平开始纳入到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这向前跨越了很大一步。村民变市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在慢慢提升,文化层面的熏陶更是前所未有,以前村民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现在文娱场所随处可见。

3.就业制度

江堤街村的成功之处在后期发展方面成绩突出,村民不仅向市民转变,还有一个特色身份,村民变股民,符合条件的居民可以入股村集体的集团公司,解决村民失去土地后的经济来源之忧。这是江堤街村就业制度的最大特色,在就业方面,社区会为那些没有工作的居民提供工作岗位,比如社区保洁、园丁、保安等等,这样一举两得,无业居民既可以为社区做些贡献同时可以增加经济收入。

三、武汉市城中村村民补偿安置措施完善思路

相比姚家岭,江堤街的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反馈环节做得很好。它在为民办事,不但在拆迁环节考虑周到,在改造完成后依然致力于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改制、改造、发展”就是江堤街贯彻的六字方针。正是因为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都处理好了居民的安置问题才有了今天的“江堤模式”,为武汉市失地村民的补偿安置措施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发挥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政府责任

政府开展城中村改造的出发点是正确的,然而想要得到被改造者的的支持,失地村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维护。这就要求政府在改造前后不能只考虑城市面貌快速焕然一新而忽略弱势群体的利益,应当坚决反对强行拆迁、提倡文明拆迁。城中村改造中政府是主导者,只有政府带头,各方执行者才能在总方针的指导下维护村民的利益。因此,政府必须明确自身责任,执政为民,在改造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民众利益为主。

(二)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实现公平公正

当前政府给出的房屋重置价标准和宅基地区位补偿都沿用的是2004年出台的标准,即一等砖混结构房屋的重置价为710元/平方米,砖木一等房屋重置价为680元,平方米:宅基地区位价格则因地段的不同而有差别,其中中心一类城区的区位价格为2280元/平方米,二类地区的区位价格为1920元/平方米,三类地区的区位价格为1500元每平方米。如今房价上涨迅猛,应当经过民意调查确定可以保障村民生活水平的补偿标准,并且所有的群体都应该采用统一的补偿标准,严惩不当得利,实现公平公正。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成“村改居”计划

武汉城中村改造完成的地区致力于实现“村改居”的过渡,许多方面都逐步顺利步入城镇居民的轨道,然而社保制度不完善。各居委会可特地设立社会保障窗口,引进专业人才管理居民的各项社保事宜。具体的社保制度直接沿用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案,缴费率和养老金领取额度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核算。只有未来的保障措施一齐完善,城中村改造才能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