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通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等)和文化空间。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具体可分为18大类:
(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三)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礼仪音乐等。
(四)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五)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六)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七)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八)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社区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诞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十七)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十八)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普查要涵盖镇所有村/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对本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载体,均需注意调查。
(二)代表性。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在一个地方范围内的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意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阶段(20*年3月26日至20*年3月30日)
1、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乐政办[20*]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建立*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落实普查经费,组织宣传活动。
2、召开普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举办普查业务培训班。
(二)实施普查阶段(20*年4月1日至20*年7月15日)
1、按照普查工作计划,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发动当地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对本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理清本地现存在项目的名称、分布区域、主要传承人等情况,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以下简称《线索表》),并在筛选的基础上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每行政村上报线索100条以上,每社区上报线索50条以上。
2、根据项目价值的大小、濒危状况、活动规律等,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分门别类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以及录音、录像工作,并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
3、镇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一览表》和《调查表》进行汇总,编篡成册,并依次编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三)总结上报(20*年7月16日至20*年7月31日)认真撰写并提交本地普查工作总结报告,其内容包括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分布状况、价值、传承人名录、对保护的设想等,做到条理清晰、图文结合、内容详实,本本地的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编普查成果,按照要求上报普查相关资料。
五、工作要求
(一)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意义和相关知识,广泛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文化站要切实承担起普查工作的牵头、组织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二)要以实地调查为主,调查记录要如实反映原貌,注意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动态、立体、原生态地保存。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专注、艰巨但是十分光荣的事业,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利用。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抢救和保护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如何做到合理利用和动态性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这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于开展时间较晚,概念较新,普遍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有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混淆
广大群众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完全缺乏必要的概念,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应该充分遵照全面、详细、有针对性地来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全面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工程,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有天然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的甚至是一种伴生现象,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其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其文化遗承的基础。
2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延续和传承
(1)《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文物法》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充分的保护
应该制定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其进行法律定位,使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相通和不可分割性,也可以采取对《文物法》进行修订,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内容,使其便于操作,有法可依。
(2)强调政府主导,进行全面普查,制定抢救方案和长远计划
应该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大政府的领导和投入,建立专门的机构和班子,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和长远规划。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有相通之处和内在的联系,为了使其在尽量少增加经费和机构的前提下有固定的班子专门开展工作,此项工作可以由政府职能部分牵头,同事责成各地博物馆负主要责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制定有效的目标任务开展抢救保护工作,这样就可以避免另外形成新的体系,加重财政负担。
(3)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介标准,成立专门的评审班子,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应该通过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完善的评价标准,以目标任务的形式,对每一个申报项目从申请、立项、批准、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全方位进行一条龙服务。政府文化管理和事业部门都应该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任务。
3 抢救、保护的本质在于传承和利用,实施动态保护,提升其文化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标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动态保护,其实质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使用和流通中得到不断的自觉抢救和开发利用,使其从根本上解决其使用价值与遗产价值的矛盾。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发掘其文化内涵,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其社会群众基础开始出现动摇,有的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口传心授,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一无文字记载,二无图形图画,三无学校培训和政府支持,多数是个体行为或者是走乡串镇,流动性强,个性差异大,随意性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未经过很好的组织和提炼,只是感性的和经验的简单积累,在理论上没有很好的总结和系统化,其实用性、艺术性、理论性、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均难以形成系统科学的立体形象。为此应该加大对它们的总结、梳理、归纳、提炼,使之上升到较高的理论高度,并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获得其在当前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保留并扩大其群众基础。
(2)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抢救、保护、利用三管齐下,拓展其进入市场的空间
政府应该责成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对其存在范围、技术含量、艺术价值、民间传人、经济利用价值等进行全面掌握,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作为制定抢救保护计划的有力依据。
(3)在符合抢救保护原则下的动态保护,应该严格尊重历史传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不能抛弃传统的主体而用现代的加以取代,应该是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传承方式,保护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努力使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项目保留原生态形式,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商业包装和开发。正确处理好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促进抢救、保护、利用、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4)动态保护不等于政府管理的缺位,而应该是政府管理工作的强化
单纯的抢救和保护只能在短期内维持这个项目的现状,暂时解决濒危的局面。但是,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不能让濒危项目躺在政府的怀抱里,把它作为避风港,那样的保护是被动的、消极的,只有把抢救保护放到市场的环境中去经受考验,实施动态保护,提高全社会的保护热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抢救、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才能提高广大手工工艺者的生产积极性,变被动抢救为自觉保护,并不断发扬光大。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3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涵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就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那部分档案。确切的说,即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它应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对于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它的档案还应当包括与“申遗”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档案文件材料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1.地方特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地方特色性主要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性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与文化独创性,而由这些地域独创文化活动而来的档案自然也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指向性,它们不只反映了某项文化活动的真实面貌,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化特征。
2.内容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断创造、发展、传承和积淀的成果,其类别涵盖了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艺能等人类文化最精华、最丰富、最具魅力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正是其物化的浓缩反映,其中承载文化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
3.载体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活态的文化形式,对它进行记录和捕捉的手段相较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更加多样复杂,因而其档案载体形式就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传统的文字记载即纸质档案外,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采用录音、影像记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来实现文化活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真实再现。
4.保管分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民间文化遗产,因而大量的一手档案材料流落在民间,多年来的保护不力使得很多珍贵档案已经下落不明。加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兴起时间不长,很多的人尤其是民间百姓的保护意识还很淡薄,档案损毁、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布更加分散,同时也给收集工作增添了更大的难度。
二、利津县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概述
近年来,利津县大力实施“特色文化”战略,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为之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保护,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各级党政组织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县政府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方案,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建立博物馆,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
(二)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推动了保护工作。
有一大批致力于利津县民俗民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不断挖掘、积极探索、精心钻研、著书立说,或追寻历史根源,或进行域内域外比较,或提出意见建议,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档案资料。
利津县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民俗民间文化传承活动,丰富了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文化空间,从而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工作原则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落实。各类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地宣传、继承、发扬和保护,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完整、不系统。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三是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考虑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其相关的档案是否得到妥善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笔者认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建档、真实完整、系统有序、分级保护、优化利用等五项主要原则。
(一)及时建档原则
及时建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及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二是及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与保护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同等重视,不可厚此薄彼。
(二)真实完整原则
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具有参考凭证价值的基本前提,而其完整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档案价值能否充分实现。因此,档案是否真实完整,将直接反映出档案工作的质量。
(三)系统有序原则
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即是对收集到的处于零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排列和编目,使之条理化,形成有序的体系,以便于查找和利用。
(四)分级保护原则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此处的“分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的级别划分;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级别的划分。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价值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级别进行分级管理。
(五)优化利用原则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4
一、高度重视,部署得力
我局对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十分重视,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组建了工作机构,明确了职责,细化了分工,各县也积极做好相关策划、组织协调和筹备工作,制定了活动方案,对辖区内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在活动中各县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头工作,从人力、财力、物力、精力上加大投入,创造条件,确保文化遗产日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全州各县在很短的时间内结合本地实际,拿出了各自富有特色、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为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圆满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乡镇领导对今年的“文化遗产日”也非常重视,积极给予配合,确保了“文化遗产日”的顺利开展。
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结合“文化遗产日”主题,我局十分注重在策划、创意上下功夫,站在发展的新高度,按照“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切合实际,效果明显”的要求,围绕主题,加强立意和策划,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展了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多种形式的系列宣传活动,增强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在活动期间我们着力开展文化遗产政策法规知识的宣传,广泛发放宣传资料,向社会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省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政策性文件和文化遗产知识。文化部门在城镇街道放置了20多块有关文化遗产和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名录和省级保护名录单位的展板,内容涉及我州国家、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各级文物保护点,有文字介绍,有图片展示,有音像资料,并安排了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同时在全县主要街道、文物景点设置、悬挂了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展板、标语和横幅60多条,发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知识问答》等宣传单10000多份,工作人员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有关知识进行现场讲解并答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演)30多场和文化遗产知识讲座10多场、吸引了大量群众的观看和参与。为增强宣传效果,福贡县还组织民间艺人到宣传现场展示传统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民众争相观看。为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贡山县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授课,对青少年进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教育,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文化遗产日”期间全州共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整个活动进展顺利,安全有序,成效显著,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影响广泛,效果良好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5
(一)部分群众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为相关单位在一段时间,因为对在群众中进行这一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不重视,使得现在的部分群众对于相关保护工作的重要程度缺乏必要的认识。许多人认为这样的保护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或是认为意义不大,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这样的情况对于开展保护工作是没有好处的。即便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结合了非遗的保护工作,效果也不会十分的明显。
(二)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不强
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遗产类的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特有的文化属性,在群众中有时很难取得相应的认同感。如一些地方的小戏种、民间的小手工艺品等,在群众中被认为是普通的生活元素,有的甚至因为缺乏爱好的群体已经在生活中消失。但是这是这种群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产生的不认同的感觉,造成了现在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消失。
(三)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非遗保护工作出现失真严重的现象
在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对相关的传统文化及其保护进行宣传的工作在许多的基层文化组中早已开始进行,但是在这种宣传工作中经常出现文化遗产失真的情况。这种失真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在活动中出现的商业元素造成的;二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出现的断裂情况造成的;三是因为适应群众活动特点时场地等因素对宣传工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对现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影响。
二、针对结合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在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工作中,利用实际的工作方法,积极地应对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一)利用新的传播媒体形式,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做好非遗保护宣传工作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利用新的传播媒体形式进行全面的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可以切实的提高群众对这一项重要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些新的传播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公交地铁的移动传媒、微信类的手机移动媒体等。如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保护部门可以制作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短片、动画片,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播放宣传,利用网络媒体受众面广的特点,扩大非遗保护工作宣传的受众面,吸引更多的群众深入的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的意识。这些新的传播媒体可以使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保护的意义,并参与到非遗保护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保护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时,活动的策划者应首先对进行宣传的特色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这些工作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艺术、文化等因素意义的挖掘,对文化遗产现状的了解及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在活动策划中,应注意抓住群众对艺术和文化的欣赏心理需求,在活动设计上充分使群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感受到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魅力,认识到自己身边曾经不被重视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实际上是具有历史、艺术、文化底蕴的不可复制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提高群众对身边存在的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三)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原工作,防止失真的情况出现
为防止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遗产出现失真的情况,因此,在文化遗产宣传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对文化遗产进行介绍和展示工作时,首先应尽量避免商业元素对文化遗产自身的影响,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商业元素只是活动的附加元素。同时活动还应做好文化遗产历史研究和民间调研工作,尽量还原文化遗产的原始状态,利用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和民间调研的成果,尽可能的消除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现象,还原出其本来的最具欣赏性的原始美感。最后要注意在展示活动中尽量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充足的空间,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展示。如果实在无法全面展示的,一定要做好介绍说明工作,使参加活动的群众对文化遗产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做好以上的三点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在非遗保护宣传工作中出现失真的情况。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6
Abstract: The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Guanzhong is diverse and distinct respectively, and i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e of Shaanxi Weinan reg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xistent way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of demonstration and valu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Guanzho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Guanzhong, and make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 the real value in today's society.
关键词: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Key words: eastern guanzhong;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demonstration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312-02
0 引言
关中东部是指渭河以北,黄龙山、乔山以南,石川河与黄河之间,包括韩城、澄城、合阳、大荔、白水、蒲城、富平、渭南及临潼等九县(市),也就是今天渭南市的行政区域。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造就了它既丰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见证。
1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意义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这几年还在不断增加。既然是“遗产”它在当挥的作用肯定不大,尤其是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下;既然得保护,说明这些遗产很多已经快消亡了。事实也是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项目在现代生活中,大部分已远离人们的视线。
现在对非遗的保护方式有很多种不统一的论调,但无论是说把非遗当作化石存起来还是当作产业来运作,都必须把它宣传开来,所以这些种类的项目的展示就是保护非遗首当其冲的任务。但展示这些无形的、口头的项目却并非易事。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有效的手段。可我们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不仅仅是简单的实物陈列,因为有许多内容是无法陈列的,如:民间传说、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虽然有难度,但我们却必须得找出合适的方式来展示,现代科技日益发展也为探索传统文化的新型的展示方式提供了可能。
2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体分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类型。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如:韩城行鼓为传统音乐项目,以行走表演为主要形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同州梆子、合阳跳戏等为传统戏剧,以搭台表演为主要形式;韩城秧歌为曲艺项目,以广场表演为主要形式;澄城刺绣为传统美术项目,以装饰美化生活用品为主要形式;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和蒲城杆火技艺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前者为生活日用品,后者为节日焰火表演。若不能使用合适的形态来展示这些项目,就无法体现出它们的重要价值,所以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形态是价值的载体。
3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态与价值体现
3.1 现状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状分为官方、民间、产业化应用三种形式。
官方的展示以实物展品和图片文字介绍为主。如:渭南市2010年9月对外开放的“渭南市非物质遗产博物馆”里面,陈列了来自九个县市的非物质遗产项目实物展品。其中有华县的皮影、澄城的刺绣、潼关的古战船等。渭南市还在2009年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网页中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从项目、法规、论著等方面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
民间的展示方式大多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如:华阴的老腔还是在各村搭台表演;秧歌还是在节日到村头热闹;刺绣还是出现在被面和枕巾上;面花还是在红白喜事时才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