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生态建设方案

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1

>>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玉器阴刻技术的微痕分析 桐柏县板栗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绿春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 桐柏县小流域治理措施 发展和提升河南省气象培训能力建设水平的思考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 桐柏县积极探索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桐柏县蔡正祥皮影戏班的考查 基于DEM的桐柏县地形因素分析与评价 关于河南省南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河南省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河南省柘城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思考 河南省乡村生态林建设模式与措施 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研究 桐柏县白莲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桐柏县:“四到位”落实秸秆禁烧 桐柏县森防管理工作研究 河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策略与探究 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构建与思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桐柏县人民政府.桐柏县生态城镇建设实施方案[EB/OL].[2011-03-17]./news/stcz/15023.shtml.

[4] 田中贵.河南桐柏:“生态立县”锁住淮河第一污染源[EB/OL].[2011-05-31]./society/2010-10/24/c_12694495.htm.

[5] 刁良梓.生态立县建设新桐柏[N].南阳日报,2010-05-27(14).

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2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比,乡村生态旅游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推陈出新,走向精品化,规模化。

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个性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共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农家乐形式,游客亲自参加农耕活动。

第二类是地域风情文化形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旅游乡村。

第三类是开发旅游农业形式,带游客参观农业的发展成果,向游客讲解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或者利用农业与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活动。但这些开发只是单一的依附于乡村原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开发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特色的单调活动,旅游产品主题不明朗,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

(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

乡村生态旅游必定要开发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对乡村生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乡村环境的意识,忽略了乡村环境的最大容忍度,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日渐下滑。由此,想要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必须根绝破坏乡村自然环境的行为,以避免环境被破坏后难以恢复。

(三)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

如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并且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便导致旅游区开发混乱、没有科学依据的建设、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行其是,缺乏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无人承担,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再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式

(一)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因此管理形式应与传统旅游管理形式相区分。仅仅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的可持续。想要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需要在管理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包含了整个农村生态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文明的生态建设和不断发展列在首位,利用法律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限定乡村的最大载客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达到当地居民共享旅游业经济的目的。

(二)规划在发展建设中先行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完善旅游的整体规划。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划方案,只是盲目开发旅游景区,最终会将旅游景区严重破坏。因此,旅游景区必须在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开发,遵循自然性和生态性原则,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以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可实施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从自然方面考虑,充分将人与自然融合;从社会方面考虑,创造出最利于生态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局面。

三、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一)不能以一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科学系统地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找到其发展的共性,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对其进行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体现其特色,要发展具有文化魅力和民族个性的旅游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其中寻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发展。并尽可能的激发游客的需求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地域经济不断发展。

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3

一、重要意义

乡村是羌族最原始最古老的羌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神秘的释比文化和羊皮鼓、口弦等一系列的原生态、舞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之一;同时村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各类野生动植物和特色中药材、野生蘑菇等);再者我村还拥有独特的旅游环境和丰厚旅游资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世外桃园。对乡村打造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是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乡人民政府、村两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理县、活力理县、和谐理县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理县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理县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好理县的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旅游休闲度假村(以下简称“度假村”)

2.发展定位

以理县享誉四川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文化情趣为一体的具有省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四川、阿坝州旅游的一个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省级知名、州内前茅的旅游目的地;创造特色乡村和集现代化旅游规划建设的州级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理县旅游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理县城乡总体规划,符合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相结合,景区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相结合。

(二)发展规划

将旅游度假村建设成为州级前茅的旅游休闲度假村,使之成为带动理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乡村增长极,进一步彰显理县的城市魅力,提升理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开放度,成为理县建设省际性现代特色乡村旅游的重大示范工程。

1.规划格局

旅游度假村将主要依托坪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原有丰厚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略微改建完善使之成为能留住游客的圣地。

(1)下寨古羌原址进一步修善。

(2)将村所属坪的草坪改建成为小型人工湖泊,在人工湖泊旁修建羌式木楼用以接待游客,作为供游客赏玩的娱乐的场所。在坪西面修建一处商贸居住区,用作游客居住和当地农民使用的商贸展销点。

(3)在坪西北方向有很多斜坡地,利用这些土地种植青草,作为滑草场。

(4)在坪的北偏西有一座山,此山山势斜缓,山上有一条河流,到了寒冬时节便大雪掩河,我们将此处作为滑雪场。

(5)在坪正北方向三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我们将其中两条河道可用作漂流.

(6)第三条河流将其改道至北偏东的山上流下,依就原有地形顺势而下形成较为宏大的瀑布。

(7)新寨背后500m处便另一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我们将其围建成为猎场,如金丝猴、野猪、野兔、野鸡等,可供游客赏玩。

(8)在村正东方向岔路口便有一座羌碉,在羌碉前方有一条小河,我们将修建一座木板桥(情人桥),在河对岸是一座圣山,通过情人桥,沿悬岩石梯而上变可上山许愿求神。另外我们将计划开展一年一次“转山会”,此“转山会”融合羌族释比祭山活动和原生态舞蹈,感受羌寨魅力、感受羌寨风情、感受浓郁的羌风特色、感受古羌文化的传承,游品别味风情,使游客能参与更多的休闲娱乐的项目。

2.投资建设平衡分析

经过测算,度假村前期开发总投资约500万元,预计10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3.实施步骤

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周期为5年,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2011—2012年),完成旅游度假村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规划。在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尽可能地谋求招商引资,完成各项建设资金的筹备。

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4

一、重要意义

*乡*村是*最原始最古老的羌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神秘的释比文化和羊皮鼓、口弦等一系列的原生态、舞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之一;同时*村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各类野生动植物和特色中药材、野生蘑菇等);再者我*村还拥有独特的旅游环境和丰厚旅游资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世外桃园。对*乡*村打造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是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乡人民政府、*村两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理县、活力理县、和谐理县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理县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理县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好理县的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旅游休闲度假村(以下简称“*度假村”)

2.发展定位

以理县享誉四川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文化情趣为一体的具有省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四川、阿坝州旅游的一个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省级知名、州内前茅的旅游目的地;创造特色乡村和集现代化旅游规划建设的州级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理县旅游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理县城乡总体规划,符合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相结合,景区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相结合。

(二)发展规划

将*旅游度假村建设成为州级前茅的旅游休闲度假村,使之成为带动理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乡村增长极,进一步彰显理县的城市魅力,提升理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开放度,成为理县建设省际性现代特色乡村旅游的重大示范工程。

1.规划格局

*旅游度假村将主要依托*坪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原有丰厚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略微改建完善使之成为能留住游客的圣地。

(1)*进一步修善。

(2)将*村所属*坪的草坪改建成为小型人工湖泊,在人工湖泊旁修建羌式木楼用以接待游客,作为供游客赏玩的娱乐的场所。在*面修建一处商贸居住区,用作游客居住和当地农民使用的商贸展销点。

(3)在*坪西北方向有很多斜坡地,利用这些土地种植青草,作为滑草场。

(4)在*坪的北偏西有一座山,此山山势斜缓,山上有一条河流,到了寒冬时节便大雪掩河,我们将此处作为滑雪场。

(5)在*坪正北方向三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我们将其中两条河道可用作漂流.

(6)第三条河流将其改道至北偏东的山上流下,依就原有地形顺势而下形成较为宏大的瀑布。

(7)*新寨背后500m处便另一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我们将其围建成为猎场,如金丝猴、野猪、野兔、野鸡等,可供游客赏玩。

(8)在*村正东方向岔路口便有一座羌碉,在羌碉前方有一条小河,我们将修建一座木板桥(情人桥),在河对岸是一座圣山,通过情人桥,沿悬岩石梯而上变可上山许愿求神。另外我们将计划开展一年一次“转山会”,此“转山会”融合羌族释比祭山活动和原生态舞蹈,感受羌寨魅力、感受羌寨风情、感受浓郁的羌风特色、感受古羌文化的传承,游*品别味风情,使游客能参与更多的休闲娱乐的项目。

2.投资建设平衡分析

经过测算,*度假村前期开发总投资约500万元,预计10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3.实施步骤

*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周期为5年,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2011—2012年),完成*旅游度假村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规划。在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尽可能地谋求招商引资,完成各项建设资金的筹备。

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5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2009年全县林业工作作一简要回顾,对2010年林业工作讲几点意见。一会儿,张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一、2009年林业工作简要回顾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林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建设大林业、成就大生态、支撑大*”为目标,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狠抓林业资源管护,全县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自去年8月份启动以来,全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林改的工作局面。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还山、还林、还利于民”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规范操作程序,有序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年来,县林业局与新闻、广电等部门紧密配合,先后投入宣传经费近100万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林改宣传活动。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知林改、人人谈林改、人人关注林改”浓厚氛围。全年组织业务培训会68场,累计培训干部达6000人次,参训群众达12.8万人次。通过系统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林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全县已有32个村制定了改革方案和林地承包方案,有20个村完成了外业勘界工作,完成集体林地勘界面积184.6万亩。

(二)造林绿化任务超额完成。2009年,全县累计投入造林资金3000多万元,直接向农民兑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808万元。全年完成植树造林14.4万亩,超过计划任务20%,其中人工造林4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暨“三个一百”工程完成植树90万株。改造国营林场低产劣质林地1200亩。全面开展道路两侧、重点村镇周围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在包茂高速公路黄蒿界、天赐湾境内长22公里两侧各100米的范围内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栽植常绿树种大苗20.6万株,绿化乡村公路82.3公里。在11个村实施“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完成植树11万株,身边增绿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三)林业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全年在南部山区栽植优质核桃1.04万亩,高枝嫁接改良山杏1.3万亩,引种长柄扁桃500亩,育苗5000亩,出圃苗木1.5亿株。加快高海则林沙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步伐,引进适生经济林新品种16个。县内兴办木材加工企业(个体户)52家。国营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大力发展绿化业务,不断开辟林场增收新途径。

(四)森林资源管护进一步加强。一年来,全县共组织开展林业政策宣传活动21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多人。坚持依法管理、严格审核,积极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年共审核征占用林地34宗,审批临时占用林地57宗,批准采伐林木1865m3。面对干旱天气,落实责任,加强预防,把森林草原火灾控制在最低水平,全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加强林木疫病检测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年检疫苗木1.2亿株,检疫木材1578m3,检疫林木种子86吨。严格林政执法,全年共查办林业违法案件104起,调解林地权属纠纷13起。狠抓封山禁牧工作,查处违法放牧案件532起,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林业建设和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造林绿化任务仍然很重,造林绿化后期管护不到位。目前全县仍有100多万亩荒山荒沙急需治理,而且林牧发展矛盾十分突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难度很大。个别地方盗伐林木、林地放牧、毁林种地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林业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热情和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林业建设施工阻力多,造林难度大。受土地升值影响,土地经营者或管理者的植树造林积极性不高,甚至百般阻挠林业建设的工程进度。四是集体林改进展缓慢。由于我县集体林地权属纠纷较多,林地确权工作困难。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10年林业工作安排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之年,也是贯彻落实中、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林业建设取得突破发展的关键一年。2010年全县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县委十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中、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大林业、成就大生态、支撑大*”的目标,按照“科技兴林、产业富民、依法治林、改革活林”的思路,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着重抓好植树造林、产业开发、资源管护三项工作,推进“生态立县”战略深入实施。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2010年全县林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年完成造林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万亩,飞播造林3万亩,育苗6000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4亿元。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是重点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是林业发展之本,富民是林业发展之基。只有兴林,不断增加森林资源,不断壮大林业产业,才能发挥林业巨大的经济效益,让务林人致富;只有富民,让务林人在林业建设中增收致富,分享林业发展成果,才能奠定兴林的良好社会基础。必须把兴林与富民结合起来,让栽树的人受益,让务林的人得利。坚持兴林富民,既要富农民群众,也要富林业职工,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林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二是切实解决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在生态建设中要注意发挥产业功能,在产业发展中要兼顾生态需求。要在生态条件较好的区域大力发展经济林,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着力营造生态公益林,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关键掌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单纯强调保护,对利用限制过多,林业只能是一潭死水,没有发展活力。我们必须要在严格保护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途径。林业部门要申请商品林采伐指标,有序推进农田防护林网改造,注重营造用材林。

四是努力把握好荒地造林与身边增绿的关系。对远离人群的荒山荒沙以营造灌木林为主进行绿化,这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面貌的重要举措;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要栽大树、栽好树,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身边增绿”活动,这是城乡居民崇尚绿色、追求绿色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生态名县”的客观要求。

五是力争衔接好生态建设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加强生态建设,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就必须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操守,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观念,是林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加强宣传教育,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010年是我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兴林富民的根本目标,全面推进各项林业工作,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按照市政府要求,今年我县必须全面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工作重心下沉到林改一线。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逐级夯实林改责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场)长是林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工作中要积极推行乡镇(场)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和林业技术员联合包组负责等制度。林业部门领导要包片负责,成立督查组深入乡村组一线指导林改工作,使林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二要搞好宣传培训。宣传部门要把林改作为今年的重点宣传内容之一,力争做到“报纸期期有图文、电视天天有声音”。林业部门要大力宣传林改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乡村林改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林改政策,引导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林改工作。林业部门和各乡镇(场)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农民意见,摸清摸透情况,找准存在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加强对林改业务人员的培训,要让他们吃透政策,了解现情,建设一支“政策清、业务精”的林改工作队伍。三要抓住工作重点。林改工作的重点在村组一级,乡村两级作为林改工作的实施主体,一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点抓好勘界确权这个主要环节,把功夫下在处理林权纠纷上。全县务必要在6月底前完成外业勘界和确权任务,9月底前完成建档发证工作,11月底前完成自查自验和总结完善工作。在工作中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权属清楚的先确权发证,权属不清楚的要明确主体后再发证,有纠纷的要做到先调处、后确权。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林改动态,各乡镇(场)林改办必须严格执行月报告制度,于每月20日前将本乡镇(场)林改最新进展情况上报县林改办。四要规范承包方案。林地承包方案事关每一位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县林改办和各乡镇(场)要按照省市的要求,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程序认真细化和规范林地承包方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家庭承包这个核心,充分征求群众个人意愿,确保方案符合政策、切合实际、公平合理,杜绝简单粗放、强迫命令和以会议记录代替承包方案的做法。对不按照政策、制定不合理、群众不满意的林地承包方案,要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重新制定,确保方案符合政策、切合实际、公平合理。

(二)深入开展造林绿化。一要完成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今年,天然林保护工程要完成3万亩飞播造林,播区流动沙地搭设条式障蔽,涉及到的乡村要积极配合,确保6月中旬完成造林任务。同时,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任务,加快国土绿化步伐。二要完成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工程任务4.6万亩。全面加强退耕区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稳得住、能成林、有效益、不反弹”。要及时、准确地完成2010年度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认真查处退耕还林案件,严肃处理政策兑现过程出现的优亲厚友、弄虚作假、贪赃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三要积极争取“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低产劣质林地改造,防止土地二次沙化,切实维护我县生态安全。四要启动20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项目。集中在城区周边和国营林场宜林地范围内栽植樟子松小苗,增加科技含量,公开竞价承包,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五要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包茂高速公路两侧18公里绿化任务,其中天赐湾至乔沟湾段两侧直观坡面栽植1米侧柏5.5万株,横山界至黄蒿界政府驻地两侧各100米范围内栽植1米樟子松5万株。乡村公路400公里两侧栽植白皮柳16万株。六要启动实施“万棵大树进县城、全面绿化张家畔镇”城市绿化工程。按照由县政府统一领导,林业局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实施的运行机制,计划两年移植大树2.5万株,其中今年移植10050株,主要集中在入城公路、在建街道、居民小区、机关学校及其它人动集中的场所。七要积极引导驻靖企业参与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根据《榆林市生态林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市政府今年2月27日召开的企业造林绿化座谈会精神,中省市驻靖企业今年要完成4万亩造林任务。油气开采企业主要以井区、厂区、井场道路绿化为主,其它企业主要在国营林场划定地块绿化为主。林业部门要提前与相关企业联系沟通,搞好作业设计,加强技术指导,及时检查验收并通报结果。八要努力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履责率。今年凡是城区居民、在校学生、县级机关(单位)和驻靖单位(企业)的适龄公民,都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城镇居民植树由张家畔镇政府组织,在校学生植树由教育局组织,林业部门要划定植树地块,并负责技术指导。为了节约成本,切实提高树苗成活率,提倡城镇居民和干部职工通过缴纳绿化费的方式履行植树义务,每人每年缴费标准不得低于150元。九要启动五台森林公园建设。完成公园入口大门门庭、主入口公路、环路森林景观带、生态休闲运动场建设,对森林观光淋浴区的树木进行保育管理,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建设步伐。

(三)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是维护生态体系稳定的基础,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保护才能发展的观念,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一要严格依法管理森林资源,认真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强大苗大树采挖管理,尽快建立良性的采伐管理机制。二要制定金鸡沙湿地、芦河湿地、海则滩湿地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制度,采取保护措施,落实保护责任。颁布《*县古树名木保护办法》,收集革命旧址、历史古迹周边生长的名木资料,建立名木档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尔德井村神树涧的千年古柳群。三要切实加强森林草原防火,落实防火责任制。乡镇(场)长为本辖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森林草原防火负总责。各乡镇(场)要及时成立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机构,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内要坚持领导带班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做到火灾“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搞好火源监测,定期开展火灾扑救应急预案演练,完成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力争“有火不成灾,有灾不扩大”,确保全年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四要着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切实抓好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的监测、检疫封锁和除治工作。加强松褐天牛、杨树病虫害、经济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推行联防、无公害防治,努力将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五要严密防范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查处违法采伐、非法狩猎、乱采滥挖和乱占林地等违法案件,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四)加快林业产业开发。林业工作既要立足于大地“增绿”,更要着眼于农民“增收”。必须在严格保护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和林业产业建设新途径。一要加快核桃基地建设。制定并出台《*县南部山区核桃基地建设实施办法》,今年在南部山区栽植优质核桃1万亩。二要推广山杏嫁接改良。继续在中、南部退耕还林区开展山杏嫁接改良,年内嫁接改良山杏1万亩。三要加快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步伐。全县育苗面积保持在6000亩左右,其中本年新育2000亩。积极引进适生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科学育苗技术,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完善市场服务机制。四要加快经济林树种引种推广。引种推广沙地桑、长柄扁桃等经济林树种,促使农民在从事林业生产中发家致富。五要加强灌木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利用灌木资源,推广灌木生物发电、灌木资源气化技术,解决灌木平茬的问题。

(五)狠抓封山禁牧工作。通过全县人民多年来的努力,我县封山禁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刮风扬沙等现象大为减少,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明显提高。目前,全县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14%。封山禁牧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促使草场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封山禁牧的实施推动养殖业由分散养殖向舍饲养殖、规模化养殖转变。我县羊子饲养量由禁牧前的51万只发展到2009年底的158.5万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经济产值达到7.07亿元。封山禁牧不仅没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而且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舍饲养畜富裕起来。但去年以来,我县的封山禁牧工作严重滑坡,不尽人意。乡村两级领导的认识错位、措施不力,甚至行政不作为,林业部门督查不够、方法不当、工作松懈是去年封山禁牧工作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和今年一段时期,全县要开展封山禁牧集中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落实好五个措施: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必须把封山禁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各乡镇(场)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场)封山禁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充实封山禁牧工作力量,打造一支精干的封山禁牧工作队伍。乡镇(场)与村(分场)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村(分场)与户签订保证书或承诺书,层层落实责任。二要加大对《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等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继续推行“以草定畜”和“档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认识,在全县掀起宣传封山禁牧、植树造林的新。三要严格执法。沙石峁和冯家峁两个森林警察大队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快查快处,依法打击自由放牧行为。在执法过程中遇到难缠户、钉子户,要即使会同公检法部门现场办公,严肃查处暴力抗法、袭警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加大扣减乡镇(场)封山禁牧责任金的力度,林业部门要掌握好证据,财政部门要及时兑现,严格落实扣减责任金政策。四要强化考核。县封山禁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联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县考核办对各乡镇(场)的封山禁牧工作做到“一周一检查、半月一曝光、一季度一通报”,该扣分的扣分,决不姑息。逐级落实封山禁牧领导责任制,采取打防结合、奖优罚劣的办法,从源头上抓好封山禁牧工作。五要加大、加重自由放牧的惩处力度,严格执行处罚上限标准,增加自由放牧的违法成本。全县的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严禁给违法放牧者说情、拉关系,这要作为一项工作纪律定下来,监察局要建立专项监察制度,及时查处违纪行为,为封山禁牧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

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巴彦淖尔 新农村新牧区 生态环境

巴彦淖尔市是的农业大市,也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油基地,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营造祖国北方生态防线,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过程中,滞后的农村生态文明,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基本情况

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首批启动的50个示范点,在2012年基本建成46个的基础上,2013年又有2个示范点开工建设。当前,正在抓好房屋装修、基础设施、环境绿化等工作。第二批启动的67个示范点,已有43个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各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选择适宜的建设类型,其中集镇发展型试点4个,中心村聚集型试点14个,旧村改造型试点24个,移民搬迁型试点1个。

各旗县在总结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进一步完善措施,全力推进建设。

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不搞统一模式,不搞整齐划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设计多种建设方案,供农民选择,该集中新建的就集中新建,该整治修善的就整治修善,尽可能遵循河套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特点和民俗文化,重点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五原县选择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居住相对集中的响导、红赛村,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危房改造项目,重点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用村民的话说,现在是“村庄不见柴草堆,汽车进村不起尘,住房院墙不见泥,下雪下雨不积水。”环境好了,心情愉快了,发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杭锦后旗选择居住分散、房屋质量差、复垦潜力大的蛮会一社,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建设集中居住的中心村,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耕地质量。磴口县永胜村示范点,在保留河套农民喜欢的“一砖到顶”红砖房的基础上,集中整治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泼、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畜禽乱跑的现象,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乌前旗公田村在园区内开辟集农耕文化和河套民俗的风情区域,提升了示范点的品味。乌拉特后旗在新居建设上重点突出蒙古游牧民族“蓝天白云”的传统特色。

在2013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各乡镇认真贯彻巴彦淖尔市委提出的“1359”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切实解决“脏、乱、差”的问题。针对巴彦淖尔市农村普遍存在的“五乱”(垃圾乱堆、污水乱泼、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畜禽乱跑)现象,集中开展了以“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活动。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旱厕、棚圈、禽舍等进行了彻底拆除;将柴草在远离农舍、公路的地方集中堆放,消除安全隐患;整修硬化村庄道路,并保持通畅;配备垃圾收集池(桶),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旗区)处理”的处置机制;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大量植绿补绿,责成专人负责管护。通过集中整治,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受传统观念影响,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置垃圾、排放污水现象非常普遍,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的要求相差很远。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车辆少,各种工业废料少,而面积又广大,污染情况并不是很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引进项目,较少考虑污染问题。

各级政府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产品质量,营造和谐环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科技文化知识欠缺,对工业污染转移和农村自身污染问题普遍认识不足。

(二)农村环境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有关农村生态环境的立法很不健全,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塑料薄膜污染、引用水源保护、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意义不大;对规模普遍减小、分布较为分散的乡镇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三)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不协调

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有限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环境日渐恶化的矛盾,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实际监管能力滞后的矛盾。

(四)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一些高污染企业正在向农村转移,农村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必须从城市工业污染、沿海工业污染中吸取教训,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环境保护下进行。大部分乡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应对污染的能力不强。随着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不仅造成环境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身心健康,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农村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治理起来的难度非常大。不但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巨大投入。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

(一)深入开展乡村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乡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将其变成新的可利用资源。比如乡村的秸秆,直接焚烧就是污染源,而综合利用后就能成为新的资源。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发出设备,将秸秆压实成型,以实现对秸秆的再利用。这一措施既减少了乡村环境污染,又开辟了乡村获取新能源的渠道,建议政府部门制定扶植政策,鼓励农户科学处理作物秸秆,以实现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可避免堆放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另外,对于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其他废弃有机物,也要鼓励农民综合利用。比如,废弃的菜叶可以当做畜禽饲料或用于积肥,对于废弃的农用薄膜也可通过适当的补贴政策尽可能地集中回收,以避免薄膜带来的污染,并使土地肥力不受影响。

(二)宣传科学养殖技术,减少养殖业的污染

要向农民宣传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逐渐实现乡村养殖集中化,规划建立乡村养殖小区。当农户养殖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就必须实行畜禽养殖环境与人居住环境严格分开的措施,这样才能避免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养殖小区有利于集中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堆肥,也能使人居环境不受养殖区域不良气味的影响,还能避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污染。

通过发展科学养殖,鼓励建设集中养殖小区,集中将畜禽粪污通过堆肥转化成有机肥料,可以有效地净化乡村人居住环境,也有利于发展乡村有机农业,培肥土地,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和谐发展,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美好。

已有的种植经验表明,施用有机肥来种植作物,作物的抗病力强,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的喷洒量,这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

(三)加大乡村公共设施投入,有效减少乡村的生活污染

要加大对乡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有关乡村垃圾的清运和处理设施的投入,以及乡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必须把城乡看做一个整体,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的治理,使之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必须切实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推动农民投工投劳,有效地减少乡村的生活污染,推进美好的乡村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美好的乡村,不仅关系到乡村居民,也关系到城市居民。乡村是城市居民的食品来源地,只有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了,食品安全的状况才会有根本的保证,城市人的食品消费才会有真正的安全保障,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事。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因此必须要完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乡村工业发展的基本评价体系之中。如果企业经营危害到乡村生态环境,那么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就要限制其发展,甚至要令其停产关门。

各地区都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要建立乡村土地开发保护制度,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要加强乡村环境监管,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乡村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乡村居民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爱护乡村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