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

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文1

关键词 政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83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兼有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者的优点,能够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社区都需要共同发挥合力,而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1制定统筹规划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政府应当未雨绸缪,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前作好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为目的,将它纳入本市社会和经济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做好市政规划和建设规划,特别是新建居民小区、新城区建设、改造老居民区时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配套建设,对区域社区养老各类服务设施设置数量、规模、布局等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适应日益增多的养老服务需要,使其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

2进行政策扶持

政府对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进行政策调控和政策扶植。应建立适合多层次、多种类、多方式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政策,制定包括优惠、鼓励、法律责任及服务标准等相关政策与规定,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规范、激励与引导。对从事社区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上岗政策,确保服务专业化;规范服务标准,完善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监督和市场竞争。

3增加财政投人,促进资金供给多渠道

资金是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但当前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政策,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经费来源主要是少部分财政补贴和社会募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具有不稳定性和临时性,不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为了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依靠政府单方力量不足以应对,未来应该是政府、个人、企业多方共同筹资的模式,应建立多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筹措和运作机制,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方筹资,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3.1建立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相匹配的财政支持制度,设立专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

政府应当通过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规划,建立起对于居家养老的整体预算制度,从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预算资金,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专项资金,从而保证每年给予居家养老财政上的支持和持续投入,确保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专项社区养老资金可以有两个用途:(1)建设硬件设施;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硬件投入,大力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更新、扩建、改建或完善和提高工作,加快文体、娱乐设施的建设;(2)通过政府的补贴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社区为老服务。这两种用途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

3.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融投资

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还应该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发动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国外机构和个人等社会各界进行资金捐助;将福利彩票的收入按照比例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规定执行;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一些便民利民服务实行有偿服务,以弥补服务资金的短缺。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多种方式大力调动社会其他社会投资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力量,吸引社会各界通过筹集大量社会资金为民造福。

3.3完善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探索较为完善的财政激励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颁行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政策来引导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种类和水平的发展。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台规范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收费监管办法,同时以民政部门考核验收认定的等级标准确定指导价,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运用可以通过购买养老服务人员的公益岗位(包括完全购买和部分购买)的方式实现再就业和老年福利服务的双赢。

4建立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体系

我国社区老年服务起步晚,起点低,不仅老年服务的基础设施薄弱,从事社区老年服务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短缺。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专业素质较低,使得社区老年服务只是在表面的层次上发展。加快老年服务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为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推行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对进入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逐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凡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至少要取得县(市)级人社、民政部门经过一定时间的理论培训和实习考核,取得养老服务资格证,方能允许上岗的制度。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营养学、护理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更专业化、知识化。

5建立福利性、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鼓励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民政机构、宗教团体、公民个人等积极创办各类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类机构,以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这样就可以将政府力不从心直接承担的责任部分配由各类机构去承担,政府则由直接的社区老年服务的提供者角色,逐渐转变为监督者、规范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

6政府要完善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关于社区老年服务方面的法规、条例还很不健全,现有的政策法规也存在定义不够明确,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社区养老政策和法规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根本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所以,政府不仅要着力加大对社区老年服务的财政支持和资源分配,还要完善相关法规,进行制度安排,要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关于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规定社区老年服务中的各项管理制度、经营、组织办法等,明确社区老年服务的财政安排、监督和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立法上规定服务的对象,服务的标准,服务资金的来源,监督部门的建立及各种奖励性措施等,使服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法律上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且对已有的政策和法规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其真正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宏观规划、管理以及制定政策体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而且要协助整合社区资源、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岗位、进行相关服务人员培训等,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襄阳市科技局2014年科技计划研究专项课题“襄阳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鉴国.中国社区工作者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 詹成付.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文2

[关键词]城市 居家 养老服务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09-01

一、绿园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

居家养老是当今社会首选的养老方式,二道区把养老体系建设的重点全部整合于各方资源,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机制,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努力构建就近方便、分散灵活、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

1.采取公益服务。建立了一支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选派公益岗养老服务员对符合规定的“空巢”老人、低保老人,进行每天1―2小时入户免费服务。

2.展开低偿服务。组织药店、浴池、超市等社区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相应的优惠服务,从而方便与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3.宣传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学生、低龄老人与机关工作者等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主要为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帮助与照料。

4.进行有偿服务。提供服务热线,专业的服务经营公司和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上门服务,随时预订。主要对象为有一定经济能力并且拥有更高生活质量要求的老人。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1.日常生活服务。主要通过社区的养老服务员、专业的家政工作人员和广大志愿者来完成,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与照料方面的服务。如:为老人打扫房间卫生,做饭洗衣,购买东西等。

2.健康医疗服务。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与咨询,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结合的医疗服务,并建立医疗档案,为老人的健康做最大程度上的保障。

3.精神慰藉服务。由社区专职服务人员,社区义工与老人聊天谈心、读书读报,结合心理沟通进行精神慰藉的服务,达到心理疏道和情感沟通的效果。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

二道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引入评估机制,组织建立考核小组,从而加强了服务的监管。

1.评估服务对象。由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先向主管单位提出申请,由主管单位评估员对老人的家庭状况进行初步评定,其中包括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组成、健康情况等。通过具体情况设定护理等级。而其中需要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老人则会有指定单位复查,并进行资料存档。

2.记录服务需求。评估员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写出工作报告,并提出相应的需求建议,确定合适的项目与养老服务标准,也将保存下来作为之后工作的档案依据。

3.考评工作业绩。采取查询工作记录、看访服务对象等形式,对工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工作质量和客户的反馈信息、社会各界的反响等方面进行记录点评,作为下一步工作与奖惩原则的重要依据。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基层辅助

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在各种不同级别的范围内建立起符合当地具体情况且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当地的老年人提供丰富的养老服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这种模式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相一致,服务对象易接受;二是由各级机关单位推动,主办单位主管,从上到下一管到底;三是密切联系基层组织,容易得到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四是可以很快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信任。

(二)政府主导,中介组织运作

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且将其中的服务工作交给中介组织。如二道区尝试与吉林省夕阳红老年服务有限公司以合作的方式,政府处于服务工作事务之外,而全权由服务公司代管进行相关工作,政府在其中只履行一些宏观管理职能,如政策规划与制定、财政资助、监督和评估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过去政企一体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二是节约了政府实施过程的成本,减少了财政支出,使政府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方面去;三是有利于社会中相关服务组织的发展与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优势促进养老服务的进步;四是可以紧密联系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与需求,随时改变政策,推出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服务内容与项目。

(三)政府出资,市场运营

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文3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服务;老年人需求

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这两组数据均超过了联合国定义的10%和7%的老龄化社会指标。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加剧,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另一种变化,就是老年社会服务可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部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老年服务项目甚至多达数十种,从家居照顾到保健服务,从日常护理到情感慰藉,老年人口在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中能够享受到令人满足的服务。①

1.居家养老现状

1.1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居家养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作为一种运动兴起于英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就将养老的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一种社区照顾的模式。居家养老模式在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有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美国的“限制入院保护居家”模式,日本的“在宅服务”模式,瑞典的“福利包办居家养老”模式和新加坡的“居家安老”模式等。

我国于2008年1月29日,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联合推进《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居家养老开始在我国的全面推进。

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服务(饮食、起居、助浴、卫生清洁、代办等服务)、医疗保健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医疗协助等服务)、家政服务(安装维修、清洗、疏通等服务)和紧急救助类(设施安装等服务)服务等。服务体系存在一个准入机制和服务范围的限定,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居家养老的服务,而是要经过一些资格审查来确定能否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如有些社区把对象范围限定在70岁以上,或者是伤残、孤寡老人等。同时,社区自身普遍不足以提供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而通过帮忙找服务的形式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内容以照应老年人日常生活困难为主,且多数以自费服务的形式。

1.2居家养老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参考现有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虽然我国在08年由全国老龄办等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完善居家养老规划服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也相继制定了相应政策,但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标准和规范不明确。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将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二,资金和专业人员的不到位,资金来源主要以街道和社区为主,由于政府补贴投入有限,资金严重不足且缺少筹资渠道;同时还存在大量专业助老人员的流失,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等相关问题。所以应该注重形成多元化和多投资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培养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并防止专业人员的流失。

第三,机构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养老设施不完善,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需求与实际相背离,普遍不能达到理想的居家养老效果。所以应该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增加养老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和建设,通过多方协作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

第四,虽然在居家养老中有社区活动中心、聊天站、老年人食堂等政策服务,但是老年人接受到的服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被动性,而没有很好的表现出一种互动性。因此,居家养老应遵循“请出来”和“走进去”相结合的原则:把老年人从家里请到老年人中心或社区活动中心来,专业的助老人员进行个性化的上门服务。

2.老年服务的需求导向

2.1老年人的需求研究

英国著名学者布拉德肖(Bradshaw)认为,社会服务的历史就是承认社会需要和组织社会去满足需要的历史。②老年人群体也存在着其独特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生理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保障;第二层为安全的需求,如疾病、医疗保健等关乎人生安全的保障;第三层为社会交往的需求,如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第四层为尊重的需求,表现为自尊、权威、地位和社会支持;第五层为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为社会参与中的胜任感和成就感等。

当老年人退出劳动领域的时候,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中断,所以就需要相应的经济资助。同时,老年人受生理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或他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其中包括生活起居照顾、老年保健等。此外,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还意味着离开了熟悉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生活上会感到孤独寂寞,精神慰藉也成为老年生活的需要。这就在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层面上导致了老年服务需求的增加和老年社会服务的扩大。

老年社会福利是一种提供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政策,它与老年人的需要相联系,其功能是满足个体需要。③因此,关于确立老年服务的相关制度,就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其提供的内容应根据老年人的基本需要而确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老年人的需求导向是指:从老年人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来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个体的需要。

根据已有的实证调研得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呈现多样化,而实际供给较为单一。④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因人而异提供服务。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行的居家养老是一种自上而下式供给现有资源的服务,为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对于经济、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各异的老年人群体,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无法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匹配。

2.2需求导向的回应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构建需求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有利于化解老年人承担的社会风险,保障其生活需求,从而避免被社会所排斥,达到较好的社会融合,进而增加其社会资本,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纵观现有的关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需求评估与实际供给相违背的情况。

因此,社区要切实从不同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出发,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⑥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不能单凭供给来决定服务,而应该以需求来决定服务,所以,在评估老年人需求的同时,更应注重听取老年人的意见,了解其实际的需求,解决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

第一,继续发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优势。我国养老保障的一个制度创新是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国特色举措。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此外,还需增加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鼓励发展老年产业。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创新服务方式,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并在住宅服务、医疗保健、保险理财、旅游教育等方面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所需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第三,积极引导、培育老年服务相关的各类社会组织。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中介组织、社会服务组织来提供服务,此类社会组织在我国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其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等制度性的保障。促进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通过多方协作来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第四,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如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由于疾病等特殊身体状况,应以上门照料为主;低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应以社会参与为主,如社区活动、老年人互助、旅游教育等;中高龄老人在生活上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应以康复护理、日托服务为主,满足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的需求。

第五,与社区医院和公安部门等建立联动机制。医疗护理是居家养老中急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许多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就是因为缺乏医疗机构的入住,导致了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通过责任医师团队、健康档案等方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同时,居家养老还应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动平台。如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上,当发现老年人家中电话无人接听时,能够及时转接到110,让公安部门及时上门解决老人摔倒、发病等突发问题。

3.结语

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社区养老来兜底的全方位养老保障体系。”⑦

居家养老应达到的一个综合目标是:政府扶持,非政府组织运作与社会参与。政府扶持主要是通过投入资金来发挥其主导功能,包括承担管理、规划、推进和监督的职能;非政府组织运作主要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服务可以让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社团去做,同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而社会参与可以发挥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居家养老建设中去。在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应以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Bradshaw,J.The Taxonomy of Social Need.New Society,1972(496).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曹艳春,吴蓓,戴建兵.我国需求导向型老年社会福利内容确定与提供机制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2(8).

[4]高灵芝,刘雪.供需适配角度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2(5).

注解: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30-231.

②Bradshaw,J.The Taxonomy of Social Need.New Society,1972(496).

③曹艳春,吴蓓,戴建兵.我国需求导向型老年社会福利内容确定与提供机制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2(8).

④高灵芝,刘雪.供需适配角度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12(5).

⑤朱奕臻,侯志阳.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对策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4).

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文4

“一星期三次,每次都是两个小时。”

“都做些什么呀?”

“帮着整理房间、洗衣服,冬天还帮老头子洗澡,都是免费的。”

今年8月12日,杭州市上城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时,南星街道美政社区88岁的赵奶奶紧紧拉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丁晓芳的手说:“我们老年人生活在上城区,真当是有福气啊!”

据了解,自上城区政府推出系列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后,上城区已有2000多名老人,跟赵奶奶一样享受着由区政府买单的居家养老服务,安逸地过着他们的晚年生活。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受惠老人将达6000余人。

而他们之所以能过上如此安逸的晚年生活,与上城区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持续不懈的监督是分不开的。

数万老人无处养老

近年来,上城区的老龄化、高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十一五”期间老龄人口年均递增3%以上,成了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上城区委、区政府,虽然也推出了系列养老政策,但始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我们敬老院40个床位,申请入住的老人却有上千人,真是一床难求啊!”上城区小营巷第二敬老院院长陈娟英说,小营街道7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2万多,他们现在只能让85岁以上的老人入住。

据了解,上城区作为杭州的“老、小”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养老设施建设资源贫乏。2008年底,全区共有12家养老机构,床位数仅633张,最小的敬老院只有22张床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养老需求。这些养老机构除了规模小,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也不成熟。结果致使一些国家、福利机构投资管理的老年公寓,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千人求一床”的现象;而一些硬件设施、环境较好的民营养老机构,由于社会信任度相对较低,收费较高,又常出现入住率不高的现象,部分民营老年公寓经营初期的入住率仅30%左右。

为破解养老场地紧张和养老资源缺乏的困境,2006年,上城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尝试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可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尚处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仍然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服务知识,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较专业的服务。”在2009年的人代会上,贺晓卿代表直接指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全面摸底养老现状

人大代表的强烈呼声引起了上城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化养老问题被列入常委会2009年度的专题调研课题。

2009年上半年,上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全区6个街道的社区老年食堂、星光老年之家和老人公寓,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调研。

在横河公园旁的益寿园,调研组成员走进一位老人的房间,发现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竟然放了三四张床铺,再加上多数老人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陪护,结果这么小的一个房间里竟然要住六七个人。“人一多,屋里的空气就差。”住在四楼的王大爷说,“有时候想出去透透气,又走不动,要是有电梯就好了。”当调研组成员问及:“住在这儿,还有哪些不方便?”老人勉强地笑了笑说:“能住进来,已经很好了。要说有什么不便,最大的不便还是如厕问题,因为公共卫生间里都没有坐便器,年纪大了要蹲下去如厕有点困难。”

调研组了解后才得知,原来上城区的很多敬老院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其他建筑物改建而成的,房内基本上没有单独的卫生间,配套设施不齐全,老年人生活很不便。

在与街道、社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座谈交流时,他们也都谈到了养老服务设施少、散、档次不高,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问题。“上城区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不仅数量少,规模也偏小,已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内老人在家门口就近养老的需求。”调研中,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直言不讳。

调研时,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文成指出,“破解机构养老床位不足的关键在于投入,政府要下决心拿出一部分资源用于养老机构建设,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民营机构来投资经营养老院、敬老院”。

针对调研时发现的养老事业发展缺少规划,养老机构档次不高,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调研组向上城区政府提出了统筹规划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逐步扩大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面等建议。

收到区人大常委会的调研建议后,上城区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研究制定了推进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老年人福利事业向“投资多元化”方向发展。意见指出,凡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在每个床位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开办费的基础上,还将发放每人每月60元的床位补贴,并在房屋租赁、水电气煤等方面给予优惠。

通过政策引导,一批“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办养老服务实体相继在上城区成立,社会办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床位数占全区总量的70%左右。

监督催生养老新路子

“社会化养老任重道远,要依托区情,发展上城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共享上城区作为高品质中心城区的发展成果,这是政府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2009年11月,在区人大常委会对民政工作的评议会上,养老服务工作再次成为评议的热点。

评议会后,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迎难而上,突破瓶颈,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评议意见,并决定将跟踪监督评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将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情况列入2010年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内容。

2010年7月27日,上城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区政府关于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引导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

“目前一些零散的养老设施,是否可以通过资产置换,将小的集中置换成大的,或是通过一室多用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养老也要分层管理,政府要重点关注8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保障服务。”

“可以考虑建一些中高档敬老院,主要面向那些‘以房养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

“要加强对养老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为养老院配备专业服务人员。”

…………

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共提出了20多条意见建议,最后整理成科学制定区“十二五”养老服务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养老服务基础建设、丰富养老服务内涵等五方面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办理,要求破解养老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矛盾,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为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上城区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居家养老全覆盖工程,并制定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极具特色的养老新路子。随后,有关部门还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制定了统一的“菜单”,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司法维权、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6大类50个项目。同时,引进了一批信誉好、服务优的中介服务实体,培训了250余名专业护理人员,使养老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据了解,2010年共有15807人次享受了上城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经调查统计,老人们对服务“很满意”的达82%,“一般满意”的为15%。

目前,上城区已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试点区”。

上城夕阳无限好

今年8月12日,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就居家养老全覆盖工程进行了一次专题视察。

“只要老人一按‘居家宝’,20秒之内信息处理中心即可接到信号,了解老人的需求后,再转接到服务网点,第一时间为老人提供上门打扫卫生、买菜、送餐等各类服务。”在上羊市街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处理中心,负责人金涛边演示边介绍说,这个信息平台好比一个中心枢纽,上面既有所辖区域内服务老人的信息,包括居住地址、饮食喜好、家属联系方式、定点医院、健康状况等,也有家政服务、煤气站、法律援助服务队等各类服务单位的信息。

目前,上城区已为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一人一档的《养老服务对象信息表》,将分批向他们免费发放“居家宝”,通过养老服务信息处理中心连接后,这一“电子保姆”将可为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有效破解了上城区区域面积小、养老机构扩张受限的困境。

另据了解,近两年通过政府投入、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共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床位200余张,改造提升星光老年之家71个,建立“日托所”65家。

“在这儿蛮好的,一楼有卫生服务站,看病配药很方便。二楼是文化活动室,可以和社区居民一起唱唱歌,写写字,有的时候还能画上一幅,日子过得很舒心。”在水一方老人公寓的傅肖云老师说,他们在这里住得很安心,也很舒心。而益寿园的老人们,也如愿用上了电梯和坐便器,天气好的时候都能下楼到横河公园走走。

视察组成员充分肯定了上城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尤其是信息处理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全覆盖”进程,争取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文5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8年度责任目标的通知》(漯政[*8]50号文)要求,我局承担的重点工作目标有4项:1、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城乡低保工作,城镇月人均补差标准不低于95元,农村月人均补差标准不低于40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加快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步伐,将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65%,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元。3、大力推进退役士兵二次择业,即退役士兵如对所分单位不满意时,在45天内可重新提出自谋职业申请。4、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全年没有群众或企业投诉事件发生。承担的创新性工作目标有2项:1、建立优抚政策政务公开制度,增加社会透明度。2、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根据要求,我们对目标进展情况逐项进行了自查,现将目标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目标进展情况

(一)提高了城市低保补差水平和农村低保标准。

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认真做好*8年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市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一是以“健全制度、规范操作、提高素质、改善条件、促进公开”为目标,全面提高城乡低保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把城乡低保机构建设成为民政部门“为民解困”的窗口。各县区选定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规范化建设活动示范点。市民政局根据县区示范乡镇(街道办事处)活动开展情况,全市确定2—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全市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活动示范点,并积极向上级推荐作为全省规范化建设活动示范点。通过示范活动,带动全市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制度,做好年审复核认定工作,严格申请、审批工作程序,加强低保档案管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核减和停发144人、新增1624人;农村低保核减261人、新增1010人。三是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从*8年1月1日起,城市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标准在由不低于71元提高到不低于95元的基础上,再按每人每月30元的标准提高补助水平。农村低保由每人每月补差水平不低于30元提高到不低于40元,从第三季度起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截至目前,省下拨我市城市低保资金5943万元,市财配套全年城市低保资金730万元。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2882户47360人,前三季度共发放城市低保资金4869.6万元。省下拨我市农村低保资金1736.2万元,市、县区财政各按照每人每月6元的标准配套。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8980户68268人,前三季度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457.8万元。城乡低保资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

(二)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按照自愿的原则,认真做好五保供养对象的重新申报、审核工作,并建立健全五保对象个人档案。从*8年1月起,我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元。省下拨我市五保供养补助资金282.3万元,各县区转移支付五保供养资金已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并做到按季足额拨付。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1754人,其中集中供养7176人,分散供养4578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已达61%,超出省定目标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按标准按季度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219.32万元。

(三)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一是严格退役士兵的档案审查程序,坚持做到“三一致”,即:退伍证与档案一致、户口本与身份证一致、通知书与安置证一致。全市共接收*7年冬季退役士兵1336人(专业士官24人),其中符合安置政策482人。二是通过采取召开退役士兵座谈会、家长会、情况分析会等多种措施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三是顺利召开了全市退伍安置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四是对分配到市直各系统的城镇退役士兵在《*日报》进行公告。五是继续实行退役士兵二次择业,进一步拓宽了退役士兵就业渠道。六是运用法制手段,已将档案按照法定投递程序投至接收单位。

(四)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进一步简化了行政审批服务审批事项。经与市编办和行政服务中商讨,我局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由9项减少到5项。通过两次发文《市民政局关于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项目办理流程确认的报告》(漯民[*8]144、152号),对进驻项目的办理流程进行详细确认,简化办理程序,取消了地名命名、更名和行政区划变更等一些业务量少且不适合进驻的项目,并大大缩短了保留项目办理时限,其中:“社会团体筹备、成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办理时限由60天压缩为10个工作日;“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登记”办目由30个工作日确认为即办件,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成立了行政审批科,提高办事效率。在民间组织管理与区划地名科加挂行政审批服务科牌子,市编办批复的5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归并到行政审批服务科。行政审批服务科整建制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并实行了首席代表制。三是制定下发了《市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及考核办法》。四是实行了服务承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9月份,窗口实际接受咨询服务项目共56件,受理45件,办结45件,办结率为100%,提前办结率为100%,群众满意率为100%,没有发生投诉现象。

二、创新性工作目标进展情况

(一)建立优抚政策政务公开制度,增加社会透明度。

根据有关优抚安置政策和全市优抚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社会有关单位和优抚对象的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优抚政策政务公开有关内容,并下发至各县(区)、乡(镇)。通过公开优抚政策,让全社会监督优抚政策落实情况,让优抚对象明白自己应享有的权利、义务。

居家养老建设情况报告范文6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健康人、高危人群、患者提供综合、主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措施,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1]。实践表明,社区综合干预的方法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最佳手段。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已大范围实行[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为慢病患者进行有关防治慢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等;专业人员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及社区日托服务,引入老年慢病患者专业化服务[2-4]。因此,为探索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及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以更完善的模式及规范的流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干预性调查

2014-06与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内容上的实施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0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服务主体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上实施情况。抽样方法同前。

1.2对象

干预性调查研究对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老年人与同时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周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意识清醒;②同意参加本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③经三级医疗单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6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内容

以多种卫生服务主体为核心、利用多种卫生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管理协调体系中,对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实施卫生服务,并且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年检与监测。

1.3.2干预性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500位老年人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基线调查与干预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1.3.3横断面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6-06/2016-09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500位老年人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前。

1.3.4指标定义

1.3.4.1管理人数

最近1次随访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人数。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辖区内估算的慢病患病总人数×100%。

1.3.4.3控制人数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已管理的慢病人数×100%

1.3.4.5满意人数

问卷调查中对所有慢性病管理满意的人数。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理解各项调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调查员相互核查问卷填写内容,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者遗漏,及时改正错误;数据录入阶段,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录入的时候设置自动跳格、错误报值等功能,减少录入过程时的错误。在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数据录入时注意事项。数据录入过程中执行双输入录入法,并进行双录入实时校验,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改。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进一步进行逻辑查错和抽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21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和清理,保证数据质量。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描述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干预性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对基线495人进行干预,回收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7.4%;平均年龄为72±3.2岁。横断面研究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平均年龄为69.6±4.3岁。在不同服务主体中,慢病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上均衡,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情况

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后老年人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其中健康咨询提高31.7%,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31.2%,年检与监测提高32.3%,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慢病管理情况对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咨询高出11.7%,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出16.2%,年检与监测提高21.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9.7%,满意度提高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种综合社会、社区和家庭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5]。以家庭为基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干预,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带动影响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3.1.1实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内容实施效果显著

成都市郫县社区几家养老中心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5个维度上水平(健康知识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均显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满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数、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与管理前比较,加强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故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实施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促进了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慢病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并不断的规范服务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自我照顾能力下降[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破传统的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亲戚照顾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对象年龄层次不等,依存性较差,难以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优化性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则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数、控制率等都较高,可见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社区里获得定期、就近、方便、专业的健康护理照顾的服务,以减少其家庭依赖程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自身健康养老[10]。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具有着必然性[11]。

4参考文献

[1]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孙海燕,王峰,杜冰,等.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7.

[3]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0-14.

[4]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社区护理,2009,24(20):82-84.

[5]林军,赵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13,8(3):177-179.

[6]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吴江,张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1738.

[8]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况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11-316.

[10]黄方超,王玉环,张宏英.社区一居家式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服务内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56-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