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校园网综合布线
校园网正逐渐成为各学校必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其规模和应用水平将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学校准备利用暑期组建校园网,特别是校园网基础设施的铺设更是难得的好时机。要想组建高性能、低成本的校园网,综合布线的好坏至关重要好的综合布线系统如同给校园网打了一个好的地基。
综合布线目标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线路基础。它使语音与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结构化布线设计应该满足以下目标。
1、满足要求,兼顾发展布线设计必须能够满足学校各楼宇、实验室、图书馆等的主要业务需求,并能兼顾未来的发展需要。
2、易于扩展,预留空间符合当前和以后的信息传输需要,保证较好的扩展性和足够的升级空间。
3、遵从标准,采用星型布线系统设计遵从国际(ISO/IEC11801)标准和邮电部、建设部标准,布线系统采用国际标准建议的星型拓扑结构。
4、高质传输,适应面广布线系统应该能够支持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如ISDN、B-ISDN、ATM等)的高质量传输,并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电脑及网络产品的需要。
5、统一出口,线路规范布线系统的信息出口采用国际标准的RJ-45插座,以统一的线路规格和设备接口,使任意信息点都能接插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网络终端、电话机、传真机等,以支持话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信息的传输。
6、预备互连、国际接轨布线系统符合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的要求,以便与国内国际其他网络互联。
综合布线原则及方式
1、性价比原则选择的线缆、接插件、其他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电气性能,而且价格适中;
2、实用性原则设计、选择的系统应满足用户在现在和未来10至15年内对通信线路的要求;
3、灵活性原则做到信息口设备合理,可即插即用;
4、扩充性原则尽可能采用易于扩展的结构和接插件;
5、易管理原则便于管理,有统一标识,方便配线、跳线。
机房的布线系统直接影响到未来机房的功能,一般布线系统要求布线距离尽量短而整齐,排列有序。具体的方式有“田”字形和“井”字形两种:“田”字形较适用于环形机房布局,“井”字形较适用于纵横式机房布局,它的位置可安排在地板下,也可吊顶安装,各有特点。
综合布线要点
1、地板布线最常见的布线方式,充分利用了地板下的空间,要注意地板下的漏水、鼠害和散热,还应保证在每个机柜下方开凿相应的穿线孔(包括地板和线槽)。
2、吊顶布线特别适合于经常需要布线的机房,此方式中吊顶内包含了各种电源布线、弱电布线,在每个机柜上方开凿相应的穿线孔(包括地板和线槽),当然也要注意漏水、鼠害和散热。具体布线的内容有:电源布线、弱电布线和接地布线。其中电源布线和弱电布线均放在金属布线槽内,具体的金属槽尺寸可根据线量的多少并考虑一定的发展余地(一般为100×50或50×50)。电源线槽和弱电线槽之间的距离应保持至少5厘米以上,不能互相穿越,以防止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
(1)电源布线:在新机房装修进行电源布线时,应根据整个机房的布局和UPS的容量来安排,在规划中的每个机柜和设备附近,安排相应的电源插座,插座的容量应根据接入设备的功率来定,并留有一定的冗余,一般为10A或15A。电吹南呔队Ω莸缭床遄娜萘坎⒘粲幸欢ǖ娜萘俊?br>
(2)弱电布线:弱电布线中主要包括同轴细缆、五类网线和电话线等,布线时应注意在每个机柜、设备后面都要有相应的线缆,并应考虑以后的发展需要,各种线缆应分门别类用尼龙编织带捆扎好。
3、接地布线由于新机房内部都是高性能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故对接地应有严格要求;接地也是消除公共阻抗、防止电容耦合干扰、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保证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措施。在机房地板下应布置信号接地用的铜排,以供机房内各种接地需要,铜排再以专线方式接入该处的弱电信号接地系统。
4、综合布线重点显然,综合布线重点就是“光缆”。很多校园网络在园区架设或地埋室外多模光纤,为千兆网和ATM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提供了高带宽(10Mbps~622Mbps)、高传输性、高抗干扰能力支持。光缆按芯数分为四芯、六芯、八芯三种;按铺设方式分为架空、直埋两种;按支持的距离分为多模(2公里以内)、单模(2公里到几十公里)。其接续方式常见的是:熔接、研磨、压接。常用的光纤产品有:光缆、光纤耦合器、光纤终端器、各种接口形式的光纤跳线、光纤接续设备。
综合布线方案
以交换式千兆以太网作为校园网的主干,按10M/100M交换式子网方式接入(如图)。校园网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多级物理星型结构、点到点连接,任何一条线路故障均不影响其他线路的正常运行。网络采用分散式三层交换体系,二级交换机具有第三级交换能力,主干线路压力小,而且全部实现百兆交换入室。三级交换机可以堆叠,能将一个主干和桌面交换机组成一个整体,提供足够的交换口,可扩展性好。
1、主干网选用千兆以太网,其第三层以太网路由器交换机大都满足IEEE802.3Z标准,技术成熟,具有流量优先机制能有效保证多媒体传输时的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
2、千兆以太网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在ATM技术成熟时,可平滑集成到ATM网络中,作为ATM网的边缘子网。
3、工作组子网可选用100M交换模式。使用户终端独占100M带宽的数据交换。在核心交换机与工作组交换机之间,采用100Mbps传输带宽,当使用全双工时,传输带宽为200Mbps。
综合布线过程
1、布线前询问客户网络需求,现场勘察建筑,根据建筑平面图等资料结算线材的用量,信息插座的数目和机柜定位、数量,做出综合布线调研报告。根据前期勘察数据做出布线材料预算表、工程进度安排表。
2、布线中协调施工队与学校进行职责商谈,提出布线许可,主要是钻孔、走线、信息插座定位、机柜定位、做线缆标识等。安装信息模块、配线架及机柜内部。
3、测试线路测试是在完工后用专用仪器按EIA/TIATSB-67《非屏蔽双绞线系统与性能验收规范》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并提交测试报告。信息点测试一般采用12点测试仪,主要测试通断情况。深度测试用美国FlukeDSP-100线缆测试仪,根据TSB-67标准,对接线图(WireMap)、长度(Length)、衰减量(Attenuation)、近端串扰(NEXT)、传播延迟(PropagationDelay)五方面数据测试,可打印出详细的测试报告。
4、布线后链路测试后,选择若干节点,联接网络设备进行联通测试并提交。施工后打印出测试报告,学校以测试报告为标准对整个布线作出判断和结论。在施工质量达到合同要求、性能测试合格和软件验收合格的前提下,双方签字认定工程验收合格。
(1)网络硬件系统验收:校方可以在线路测试和系统联调阶段派技术人员参加测试验收。也可在施工方提交测试报告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复测验收。
(2)网络软件系统验收:检查应配置软件是否齐全,并逐一进行操作检验。软件应运行畅通,圆满实现各种功能。
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对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而言,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只有将技能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在《谈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说: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素质有多种,在各种素质中有一个基本素质,这就是文化素质。而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简而言之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汲取生活智慧,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人生,从而成为现今信息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是凝集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谐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继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今高职院校需要将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思想资料,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的途径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侧重高级技能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职业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秉承“科技与人文相融、能力与素质同步、学校与职场对接”的理念,采用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开展职业文化素质课程。
(一)重点开设文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重点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名著导读、中国历史导读、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诗词欣赏、艺术欣赏、书法、中国民俗民风等人文类课程。这些课程能浓缩文化艺术之精义,便于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基本掌握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全貌,而且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二)限选与专业有关的文化必修课
例如,法律文秘专业应该围绕法律文秘专业必备的技能素质,开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古文品读、师爷文化、书法、儒家文化等课程。学生在夯实技能的同时,能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精华,使秘书职业技能成为“有根之树”,文化素养这个“根”深,职业技能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
(三)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制度化地举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非常有必要。如定期请一些名家来学校讲座,或者请一些艺术家现场指导有艺术爱好的学生。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这些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散发着知识的魅力,使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气场”,这种“气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知识容量也越来越丰富,学生利用信息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教育阵地,弘扬传统文化,以构筑传统文化宝库,拓宽知识视野为目标,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为原则,规范管理校园网络,形成内容丰富多样,氛围自由的网上教育系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由外在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接受。
(一)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读什么决定着想什么”。在内容上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才能对其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图书馆是传统的文化传播窗口,而现在,校园网络也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二者各有优势。图书馆资源与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开发利用网上图书馆,可以建设“名著必读”“名曲欣赏”“理论精华”“史学点滴”“民俗大观”“书画博览”等栏目,真正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精品汇萃的网上文化宝库,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学习平台,拓宽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开辟BBS讨论空间
在形式上开辟BBS讨论空间,推动网上文化活动。BBS是学生提供倾诉、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学校教育者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开展一些“网上文化沙龙”等交流活动,教师可以以平等身份介入,就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适当引导。
三、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一位教师选择《相信未来》为大家做朗诵示范,等教师满含深情的朗诵结束后,台下学生都被震撼了。诗歌传递的那种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对真理的热爱,对生命的热情,对未来的坚信,使每位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件事对笔者触动很大,深刻意识到文化是心灵净化的源泉,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纵观中国教育历史,从整理《诗经》的大教育家孔子,到以杰出的教育家北大校长为代表那些大学教授,处处可见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他们以特有的人格魅力熏染着学生,实现了育人的目标。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的肩上一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在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业务能力之外,也要在教师队伍中常规化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或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等。通过不同方式加强教师承传传统文化参与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在课堂教育中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达到“春雨化人”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体验,而不是强硬灌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尽量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其中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不能忽视。学生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热爱的校园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传播性。所以,在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以社团活动作为依托,在课外活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才艺表演、国学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学生社会调研活动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认为弘扬传统文化非热情所不能,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一份虔心的热爱,弘扬之说就无从谈起。故而,要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调研活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家乡文化做起,以其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这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进而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而且能够实现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合二为一,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了从“教”到“学”“做”的教育过程。
弘扬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大学生,是中国当代各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高职院校则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建立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模式,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要义渗透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使其升华为师生的文化自觉,源自内心的文化追求,通过营造富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原,《199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4卷第3期。
2.俞步松,《略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2期。
3.崔芸、林宇健,《基于网络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党史文苑》,2010年8月下半月。
4.曾文斗,《夯实基础着眼创新———浅议“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3
对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几点认识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延伸
ERP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白银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
基于VC++的图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网站设计行业与高教相关课程整合问题思考
Dul数据恢复方法及其原理浅析
城市轨道交通与对外交通可视化联运信息共享系统研究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存储模块的设计
隧道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新形势下军区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村人口密集集市移动通信突发话务动态调度系统方案设计——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新庄、和盛等乡镇集市为例
色彩的精细化调整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及技巧
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标准化构架
浅谈生物制药厂房的蒸汽输送系统
生物制药工艺用水的管道设计
对抗干扰扼流变压器原理分析适配器的制作测试
振动诊断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铁路货车重载轴承的结构、原理及检修常见问题分析
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综合发射能力实现六大跃升
兰州市安宁区“农家乐”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快甘肃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规划区范围内农民建房问题的调研报告
浅议甘肃物流发展特点及对策
运用供求理论浅析“三鹿事件”引起我国乳制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化工销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动画浏览器在嵌入式系统上的实现
浅谈铁路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在机务段的应用
基于.NET局域网文件传输程序的研究与开发
基于单片机的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
200升自动灌装线码垛部分程序改进
CORDIC算法研究及其硬件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架构电子政务平台
石化企业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信息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浅谈校园网络故障的基本解决方法
浅谈自适应均衡器结构的研究
浅谈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影响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姚泽恩
卷首语
试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
用工需求减少下农民工外出务工形势分析——基于天水市农民工劳务输出数据资料分析
健全社区民主政治机制之我见
论高等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精神实质
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统领安全监察工作
甘肃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与转型模式选择
高校共青团要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上有所作为
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以新疆X市为例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综述
浅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基于JSP的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谈Flas设计在教学课件中的应用
宽带IP城域网建设思考
网络安全与防范技术
浅谈铁路货运超偏载安全检测监控系统
浅析医用无线呼叫系统
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4
Abstract: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the backbon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technology involves specialty courses which related to electronics,computer software,computer hardware techn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it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course starts from the university status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some of the measures.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分析;教学方法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analysis;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91-01
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
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2.1 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2 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 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库
一、研究现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检索快速化、呈现多媒体化、组织超链接化的特点。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了研究。2003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网络教学。目前,全世界85%的大学拥有自己的网站,其中的1/4推出了网络教育课程。2002年美国99%的公立学校连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教学的比例达到77%;政府建立了教育资源门户网站,解决资源共享问题;目前远程教育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达4.9万个,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英国1989年开始在所有的高校中实施CTI计划,目前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彻底变革,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影响巨大。目前,美国GEM教育资源库、澳大利亚教育网络EdNA、加拿大CAREO教育资源库是三个典型教育资源库,其数据系统有两大优势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000年我国校园网建设掀起热潮,专家们提出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口号,资源库建设被正式纳入议事日程。目前我国已有38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网络教学项目,但是主要是高校和中小学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应用相对比较滞后,硬件建设远重于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高、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的教学应用研究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开发途径、质量、标准化研究、实用性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对此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5年高职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一点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
1.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建成一个代表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水平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该教学资源库由教学资源和资源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
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依托校园网,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
(2)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以五年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家畜繁殖》为对象进行教学资源内容开发。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家畜繁殖工(三级)职业资格标准为要求,开发《家畜繁殖》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拟建成以下二级库。
①媒体素材库:包括繁殖工(三级)职业标准以及技术标准、工作流程、作业规范。主要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等文本;企业工作场景、校内教学条件等图片、音频、视频和flas等
②网络课件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
③文献资料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相关文献资料电子稿,以及专业教师、企业与学生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④事件案例库:企业案例以及企业网站链接、其他职教教学资源网站链接等
⑤试题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的相关试题、试卷。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本项目研究思路在课程建设中,探索以技能培养为主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2.研究过程:在解读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将书本专业知识与企业实用技术有机结合;将电脑技术与文本知识有机融合;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建立一个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的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3.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法、行动研究法。
四、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还非常落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五年制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相对较晚,就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使我们的资源开发工作在一个高起点上开始。
2.创新之处:
本课题教学资源开发应该做到:一是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在资源内容建设方面要按照项目教学和“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的改革目标,体现家畜繁殖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认真研究职业岗位需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具有开放共享性。三提高教育性与服务性。围绕专业课程教学需求,让广大师生能方便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能通过一个友好、简单明了的导航与操作界面,通过简单的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简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付宁.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1-42.
[2]程文豪.著作权保护与学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1-45.
[3]孟祥志.高校教学资源库及其设计与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1-47.
[4]李新宇.中职汽修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1-45.
[5]郭晓宁.东城区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及相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1-39.
[6]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109.
[7]张一春,祝智庭.知识管理技术与e-Learning资源库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5):53-58.
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闻本位;新闻旨趣
百年历史,总逾千家,发行达3000万份,占全国报纸发行的三分之一。这一系列让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似乎丝毫不能掩盖其质的不如人意,威猛排头兵的强悍不能改变参差不齐和普遍嬴弱的现实,高校校报仍似“鸡肋”,欲追赶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尚待时日。
如同成功的“三级跳”也依赖于助跑、右脚踏板、右脚踏道、左脚踏道、落地这一系列动作的完美协调和表现,高校校报要想在质量上实现“三级跳”,回归新闻本位,改革报道方式将是最合适且最具操作性的突破口。
一、助跑:回归新闻本位,化“鸡肋”为“鱼翅”
我们常在某些校报上看到这样不合理的现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专业调研报告等出现在版面,文学副刊占据整版,再不行就用图片凑版,各类小花小草的图案穿插于文字间,不知其义。笔者认为,校报应回归新闻本位,这是其实现超越的前提。理由如下:
1.当下,整个社会媒体大环境的特点是:社会群体的多样化导致了新闻传播“小众化”,传媒市场细分。一项覆盖中国60个主要城市的报纸读者调查显示,在各城市日报平均阅读率排名前3位的报纸几乎都是当地报纸。[1]校报面对的是最细分和最精准的市场,即学院师生、家长、主管部门领导、兄弟院校等,一般直接发送或邮寄至读者手中。它是最具有“地方性”的报纸,新闻的接近性在校报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这一点将成为其获取注意力的最有力保证,有利于高校的媒体诉求和舆论引导。
2.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各院校均有专门的文学报刊杂志,占用校报版面发表文学作品纯属重复投入。即使是副刊,也应尽量淡化其文学色彩。
3.工作指导性的通知、报告、计划、总结等公文完全可用高校内部网络或办公系统统一,刊于校报缺乏可读性。而且,校报一般为每期4版,这么珍贵的版面资源,用来刊载无人问津的内容纯属浪费。
高校校报只有回归新闻本位,以采带编,给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新闻,关注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帮助其消除不确定性,展现高校校园内的变动,贯彻实施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方可使校报实现由“鸡肋”到“鱼翅”的飞跃。
二、踏板:改变新闻旨趣,化“旧闻”为“新闻”
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即使做到了新闻本位,打开高校校报,看到的却普遍是“旧闻”的堆积,篮球赛、运动会、颁奖晚会,或是这个领导出席会议、那个领导检查工作,许多内容是早已周知、参与的活动或校园网络新闻的翻版,读者大多已在校园网上浏览过,时效性的缺失使因接近性优势而集聚的注意力消耗怠尽。高校校报亟待改变的是对新闻报道内容和方式的认识与取舍,以深度报道提高受众关注度,缓解时效性缺失的困局。
“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rests),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动作方向。”[2]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深度报道的高速发展是新闻界的主体意识使然,那么高校校报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残酷挤压下,在读者对信息深度和广度的需求变化中,更应拾起这一助力剂。
高校校报主要面对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士,这一群体具有较高智识,对事实不仅满足于知道“what”,还要求知道“why”和“how”,深度报道正好能满足受众需求,同时避免与网络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尽管活动主题一致,细节总有差异,深度报道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资源,化“旧闻”为“新闻”,弥补其不足。
三、踏道:甄别新闻线索,化“废”为“宝”
甄别新闻线索是跳跃的第一步。“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3]甄别有鉴别、区别、选择淘汰之意,与发现、寻找有本质区别,它应该是“发现、寻找”后应完成的工作环节。甄别新闻线索需要在以各种途径获取的新闻线索中确定其新闻价值的高低,从而确定其报道方式,哪些可用简讯,哪些用消息,哪些用通讯,哪些用评论,哪些用深度等,应明确区分。
高校校报有其自身特点和独特的媒体环境,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社区报”。高校校园是人群高密度聚集地,配套完善且自成体系,师生日常社交生活、教学活动均以校园为主要场域进行。共同的地缘基础和生活环境,带来共同利益关注点,也形成了共享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校报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其能全方位服务于特定受众,坚持校本原则,塑造师生归属认同感,增加师生依赖感。
全方位服务于特定受众就意味着不能光在政策、会议中找新闻线索,更应靠两条腿去“跑”、到人多的地方去找、到师生常去的BBS或Q群去发现线索,甄别线索。高校校园的场域集中也给记者的采写带来了便利,一是免去长途奔波之累,二是各部门间相互熟悉,便于沟通。
如笔者某次与营销专业教师聊天时得知其正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训,主要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关注大学生消费情况,凭借新闻敏感性笔者意识到“好料”到了口边。于是,笔者跟踪调查过程,结束后,刊发《谁在为学生生活费买单?》为题的校园调查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0年第2期第3版,引起师生广泛关注。之后,《南方日报》、《清远日报》分别全文转载。
四、再踏道:强调新闻策划,化“新闻”为“欣闻”
目前,高校校报多为对开4版,版面资源非常有限,加上出版周期长,若想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其有别于当下日报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借鉴日报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校报的新闻策划方式。根据笔者编辑校报的经验,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可遵循下列原则:
1.大文章做大,小文章做小,兼顾广度与深度。高校校报应将普遍关注的、与最广大受众的利益相关的新闻信息做大,以通讯、深度等方式进行报道;将部分关注、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内容做小,以简讯、一句话新闻等方式进行报道。切忌打开报纸,满眼的“豆腐块”,或均是“鸿篇巨制”。
2.校报深度报道宜用组合文体。为避免整版被某大篇幅稿件占据,策划校报深度报道时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形成消息、评论、访谈、记者手记、图片、表格等文体组合,丰富版面内容,避免单 调。
3.多层面挖掘事件或活动的细节,多故事,少综述。高校校报对各类事件或活动的报道多以综述的形式进行,大场景的描绘多,细节的捕捉少,而读者感兴趣的恰恰是事件或活动中的小故事、小插曲、小感动。这需要在策划环节引以重视,并最终落实在新闻采写中。以校运会为例,这是各高校每年的常规项目,如只是对其进行概述或全景扫描,读者会看不到感兴趣的信息点,而以精神瞬间或片断管窥全貌,反而能引起读者认同和共鸣。
4.强化报道创新,巧用主题策划。常规化的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平庸的校报内容只会遭到读者的冷遇,某些高校校报曾遇到过创办一段时间后部分师生从不曾阅读的尴尬。报道创新要求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并随时吸取各级各类媒体的精华,为我所用。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0年策划的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访谈、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策划的的人才培养与就业系列报道均是以某项工作的开展为核心,发散式挖掘校内新闻资源,选择合适且优秀的样本,形成的系列报道;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0年第7期第2版的成果报道《校园功勋薄》,某校报的新生报道《“将爱进行到底”》等,则是主题策划后的独立报道。
五、落地:丰富版面语言,化“阅读”为“悦读”
所有的策划或报道最终均是以版面内容体现出来,“落地”为版面语言。一份版式糟糕的报纸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更别提阅读了。然而,纵观当下各高校校报的版面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丰富版式语言,提高版面质量:
1.重视稿件组合。一份报纸本身就是一种稿件组合,好的稿件组合既能方便读者阅读,又能提供审美愉悦。以54cm×34cm尺寸的“瘦报”为例,大约能容纳纯文字稿件6500字左右,或是5000字加两到三张图片,稿件组合宜遵循“4+2”或“5+2”结构,使版面保持着更高的机动性与活力。
2.遵循视觉规律,营造视觉中心。各版面应以字体、字号等形成版面层次感,为读者巧设视觉层级,同时,在各视觉层级中营造视觉中心,以视觉中心文字或图片引领整个版面的内容。作为高校校报,担负着育人职能,风格应定位于严肃端庄、简洁大方,应字体简单,线条流畅。
3.色调和谐。色彩丰富并不一代表和谐,现在诸多高校校报在色彩运用上存在较多失误,整个版面没有形成主色调,过于杂乱,让读者无所适从,甚至视觉紧张。高校校报版面色彩的使用在无特殊情况的时候,不宜过于灰暗或过于艳丽,以整洁节制为宜,这是其区别于大众化报纸及专业类报刊的特征之一。
4.文图配合,两者均衡。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浅阅读是普遍趋势,高校校报也应考虑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图片满足“观看欲望”,以文字实现逻辑叙事,达到两者的均衡,既避免泛视觉化,也丰富版面语言。
各高校校报均有自己版式语言的风格,这与报道的文字风格一起构成了校报风格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更具体地讲,从报头、报眉、报眼到标题、头条、倒头条的设计,从字体、字号到分隔线的使用,都是从形式上确保了校报的视觉传达效果,是实现从“阅读”到“悦读”这一跨越的关键,如同经过一系列动作后终于完美地“落地”,顺利完成“三级跳”。
参考文献
[1]地区性报纸占中国报业市场主导地位[J].新闻与成才,1999(6).
[2]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