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障碍 形成原因 Logistic回归分析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与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这种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1]。相关研究证实,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是人格障碍的易感人群,有较高的发病率[2],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的诊断率要高于儿童和成人[3]。因心理健康问题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被诊断为人格障碍[4]。

临床证实,人格障碍与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进食障碍及癔症有较高共病率。为此,有人提出,潜在的人格特质可以解释心理疾病各症状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理解个体疾病及共病现象,如果各障碍间的共病存在共同的潜在人格特质,那么所描述疾病的临床特征能反映出是哪些人格特质在起作用[5]。因此,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研究发现,幼年期的家庭心理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主要作用,成年时的严重边缘型人格障碍多与童年期的情感虐待相关[6]。而国内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状况对人格障碍有影响[7]。因此我们在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长沙某综合性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人格障碍问卷调查,并从依恋和情感虐待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性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长沙市某综合性大学6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除明显乱填、漏填的无效问卷后获取的有效样本量为561例,回收率为88.63%。其中男生336例,女生207例(18人为缺失值);年龄为17―23岁,平均为19.90±0.98岁。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分别为243人和278人(40人为缺失值);家庭经济状况贫困者为113例,温饱者为356例,较富裕者为50例(42人为缺失值)。

1.2研究工具。

1.2.1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

该问卷由美国Hyler博士编制,包括107个条目,用于测评DSM-IV系统的12种人格障碍类型。国内应用的结果表明,PDQ-4+对人格障碍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特异度,适合于作为筛查量表使用[8]。

1.2.2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AAQ3.1)[9]

该问卷按五级评分制进行评分,共90个项目,每六个项目组成一个分测验,共15 个分测验。本研究选择其中13个分测验进行研究,即母爱缺失、父爱缺失、母亲拒绝、父亲拒绝、母亲角色倒置、父亲角色倒置、母亲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对母亲理想化、对父亲理想化、对父母影响的消极评价。

1.2.3儿童虐待史问卷[10]

该问卷共有28个条目,分为5个分量表。本研究选取情感虐待分量表进行分析,它由憎恶因子和忽视因子构成。儿童虐待史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回顾性儿童虐待史筛选调查的自评工具。

1.3研究程序。

在大学各年级辅导员的配合下,研究者以班级为单位,将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在课堂上发放给大学生,完成后当场收回。随后研究者将有效的测验数据输入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大学生在PDQ-4+各分量表的得分比较。

大学生在PDQ-4+各分量表的得分见表1。人格障碍诊断各分量表得分的家庭结构、城乡差异不显著,部分分量表在性别、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具体而言,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生型、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得分要高于女生,而女生(3.24±2.12)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得分要比男生(2.81±1.92)高,差异显著。在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中,较富裕组的大学生在型、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中的得分要高于贫困组和温饱组,而贫困组则在回避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人格障碍与总分中要高于温饱组和较富裕组。独生子女差异主要表现为型、回避型、强迫型和抑郁型人格障碍。

表1 大学生PDQ-4+得分的家庭经济状况、独生子女情况比较

注:*P

2.2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筛查状况。

统计结果发现,547名大学生中出现人格障碍倾向的人数为249名,其检出率为44.4%。关于各种人格障碍的具体人数和百分比见表2。人格障碍的检出率较高的前五位依次为表演型人格障碍(17.9%),强迫型人格障碍(13.6%),边缘型人格障碍(11.1%),自恋型人格障碍(9.1%),分裂型人格障碍(8.1%)。男女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与总的人格障碍筛查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这几项人格障碍的筛查率均比男生高。

表2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筛查率及性别比较

2.3大学生人格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依恋、情感虐待各均分比较。

依恋各分量表的得分比较见表3。除在父母亲的理想化分量表中,人格障碍组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分量表人格障碍组均要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格障碍组情感虐待得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非常显著。

表3 大学生人格障碍与正常组的依恋、情感虐待的均分比较

2.4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人格障碍的总筛查率为反应变量,社会学因素、依恋和情感虐待为解释变量,先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意义的变量(P

表4 社会学因素、依恋、情感虐待与人格障碍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比较大学生PDQ得分,发现男生型、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得分要高于女生,而女生(3.24±2.12)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得分要比男生(2.81±1.92)高,这与凌辉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1]。在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中,较富裕组的大学生在型、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中的得分要高于贫困组和温饱组,而贫困组则在回避型、被动攻击型和抑郁型人格障碍中的得分要高于温饱组和较富裕组。独生子女差异主要表现为型、回避型、强迫型和抑郁型人格障碍。

由于研究对象和筛查工具的不同,人格障碍的筛查率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在以PDQ-4+为调查工具的研究中,杨艳杰[12]等人发现其筛查率为0.9%―28%,其中以强迫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为首;傅文青[8]的结果显示其阳性率为8.1%―45.4%,最高的是强迫型(45.4%),其次为回避型(29.4%);凌辉[11]等人研究发现全体大学生样本12种人格障碍亚型的阳性检出率在1.2%―27.6%之间,最高为表演型(27.6%),最低为分裂样型(1.2%)。本研究中,大学生十二项人格障碍亚型的筛查率为0.9%―17.9%之间,最高是强迫型(13.6%),其次为边缘型(11.1%)、自恋型(9.1%)、分裂型(8.1%),最低为分裂样型(0.9%),总筛查率为44.4%。本文的研究与凌辉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另外本研究发现,女生在边缘型、依赖型与人格障碍筛查率上显著高于男生,可认为该校的女生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要高于男生。而临床观察发现,人格障碍男女患病率总体上无差别,但具体类型不一,型人格障碍以男性为多,表演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女性居多。

本研究发现,人格障碍组大学生与正常组大学生比较,在母爱缺失、父爱缺失、母亲拒绝、父亲拒绝等多个依恋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而在对父母的理想化分量表中结果却相反,周秋荣等人的研究发现这两组大学生仅在部分依恋因子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13]。另外,人格障碍组在父母的情感虐待上得分也显著高于正常组。早期经历被认为是引发精神疾病的最重要因素。童年期属于非安全型依恋者要比安全型依恋者更多的出现行为问题,即早期依恋与后期行为问题间密切关联。这些结果说明,早期依恋、父母的情感虐待与大学生当前人格障碍症状有一定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城乡、对父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母亲憎恶、父亲憎恶7个因素进入最终模型。Stone和Zanarini等人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在童年期多有被虐待的历史[14]。边缘型人格障碍组要比其他人格障碍组更易被照看者情感和身体虐待,以及非照看者待。照看者对他们多情感剥夺,反复无常,否定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让他们扮演一个家长的角色,不能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保护。Zanarini的研究证实,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四个,即女性、男性非照看者待、男性照看者情感拒绝和女性照看者反复无常的对待[14]。在本研究中,女性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与以上研究一致。对父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母亲憎恶、父亲憎恶这四个均为人格障碍的危险因子。有人试图将家庭情感暴力氛围和破坏性的依恋与躯体虐待、待相比,以确定哪个能更好地预测边缘型人格障碍。研究结果都发现,破坏性的依恋、情感暴力或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相关要高于躯体或待的[15]。也就是说,情感虐待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影响作用可能更大。儿童虐待是童年众多创伤经历中最主要的,而童年期的创伤通常与家庭功能失调是同步的,包括父母亲的精神病理、情感忽视和家庭破裂。儿童成长中,由父母亲所形成负性经历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注意的是,童年虐待并不是直接导致人格障碍的条件。负性事件虽然是精神疾病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大多数有创伤经历的孩子适应力强,而适应力较强的孩子具有适应性的人格特质,他们会更坚持自己的目标,这也就增加了他们形成安全依恋的可能性。所以,童年虐待对人格障碍所产生的影响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来理解。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对大学生患人格障碍的筛查工具单一,仅凭人格诊断问卷难以作出确定的诊断,应通过临床访谈和观察来确定,学校应对可能患有人格障碍的学生作进一步的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本文仅对总的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下一步的研究可细化到各类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影响人格障碍的因素较多,今后的研究应从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角度来探索其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313.

[2]Harrison,Barrow,Gask et al.Social determinants of GHQ score by postal survey.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edicine,1999,(21):283-288.

[3]Ekselius,L.,Tillfors,M.,Furmark,T.Et al.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DSM-IV and ICD-10 defined prevalence as related to sociodemographic profil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0):311-32.

[4]Benton,S.A.,Robertson,J.M.,Tseng,W.C.Et al.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 across 13 years.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2003,(34):66-72.

[5]Fowles,D.C.Psychophysi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A motivational approach.Psychophysiology,1988,(25):373-391.

[6]Alexandra philipsen,Matthias F,Limberger,et al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s a potentially aggravation factor in BPD.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8,(192):118-123.

[7]万方华,向寒英,程日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16-717.

[8]傅文青,姚树桥.2592例大学生人格诊断问卷(PDQ-4+)测试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21-623.

[9]李菲茗,傅根耀.成人依恋问卷(AAQ3.1)的初步试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654-655.

[10]李鹤展,张亚林,周永红等.儿童虐待史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93-695.

[11]凌辉,黄希庭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心理科学,2008,31,(2):277-281.

[12]杨艳杰,彭涛,王玉清.哈尔滨市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13-914.

[13]周秋蓉,凌辉,张建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早期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654-655.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2

由于当前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不良商家制造各种消费陷阱坑骗消费者。大学生是这些受骗的消费者中为数众多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对大学生遭遇消费陷阱的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在遭遇消费陷阱后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一)消费陷阱普遍存在

消费陷阱,简单的定义为卖家以不正当途径欺骗、诱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错误判断并作出回应,致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调查中81.73%的学生认为对消费陷阱有一些了解,16.35%的学生表示对消费陷阱不了解。60.58%的学生遇到过消费陷阱,其中一个月遇到一两次的学生占58.57%,几个月一次的学生占到35.71%,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遭遇消费陷阱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目前,大学生最常遭遇的消费陷阱主要有:手机消费陷阱、预付卡消费陷阱、促销赠券陷阱、服装鞋类陷阱、免费美容陷阱、网络电视购物陷阱、餐饮服务陷阱、通讯服务陷阱等。

(二)消费维权意识和能力弱

由于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遭遇消费陷阱后的态度也有所不同,26.09%的学生会通过一些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0.87%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够机智,把受骗当做教训;11.59%的学生则自认倒霉,忍气吞声;1.45%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二、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但主要来源是学校和家庭的灌输和教育,但在消费安全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似乎成为比较薄弱的环节。下面将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和社会等方面来探析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状况。

(一)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状况及分析

1.学校消费安全教育非常薄弱。据了解,学校对于消费安全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和宣传相关的知识,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少数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和辅导员的提醒。

2.家庭消费安全教育缺失严重。家庭教育在消费安全教育这一环节发挥的作用较小,大学生与父母之间思想认识水平、年龄的差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获取外界信息渠道的不同,都将影响到消费安全教育的效果。特别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家庭在消费安全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小。3.社会消费安全宣传不够。对于社会消费安全教育,大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媒体的宣传,通过媒体报道的事例和知识,提高自身消费安全防范意识。政府则在制度和法律上提供支持明显投入不够,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途径和量都严重不足。

(二)大学生消费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存在消费安全隐患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这种隐患产生的原因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相关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原因也对消费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及措施建议

提高大学生对消费陷阱的辨别能力,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主体和个体的价值观、消费观和行为控制能力等内容。本文的目标就是要构建“四位一体”的促进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的模式系统。

(一)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

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切入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为目的,加强消费安全教育力度,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灵活运作消费安全教育机制,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利用家庭、社会的有利的影响效果,完善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体系。

(二)构建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措施建议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教育;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21-02

面对新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挑战,国际间的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形成了一种知识的较劲、能力的较劲,创新素质的较劲,总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竞争,亦即是高校能否再就大批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然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其个人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中达到高度统一,只有具有良好个性并实使之正向释放和张扬,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人格的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责任感共同的发展。因此,个性化的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前者是基础。我们从个性教育的意义、目标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两者的联系。

一、高校个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1.个性教育的意义以及其包含的内容。大学生个性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提升大学生的个性为宗旨的教育。个性教育内容包括:(1)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并以挖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为主要目的。(2)培养良好个性素质(主要指人的个人特性和社会特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包括培养、强化人的良好个性以及预防不良个性。(3)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过程,使人的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4)教育特色化,加强实践教育环节。个性教育其实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在高等院校实施个性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首先,个性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大多数高校是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同样的选拔人才标准、同样的教师用同样的灌输式教学,教学与教育活动相差无几,实际上高校教育是以一种模式化的批量生产。但是进入21世纪,以网络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使得开展社会需求多样化,于是实施个性教育,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个性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开展以个性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中国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其次,个性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认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因此人的解放、个性的充分发展程度是判断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

2.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分析。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以及崇高的情感和意志,是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对民族和人类的未来作自己的贡献的一种强大内在动力。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级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处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承担自己历史使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而中国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变革所引起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的影响,在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发展的多重作用下其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面对价值取向,理论上重视社会价值,而实际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2)在奋斗目标上,个人意识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而社会意识逐渐淡漠。表现在现实中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缺少宽容和体谅。(3)在利益关系上,虽然承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要,但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落后,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严重扭曲,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滋生蔓延,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观念、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淡漠了,即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动机,另一方面不能分析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好坏,从而面对社会评价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指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发展的决定时,对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面的考虑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即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一种社会责任行为,并在社会环境中塑造一种对社会责任感赞同的社会评价氛围使大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最后培养形成社会责任感。

3.高校个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性思考。联合国21世纪教育教育委员会曾在1996年“21世纪人才素质讨论会”上提出现代人才素质的七点标准:其中第二点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六点是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第七点是具有和他人协调以及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充分表明了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人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个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目标是统一的、不矛盾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高校实施个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独特个性,又使其在正常自然的发展中符合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校个性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其一,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为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发展,社会责任感的造就是片面的、单调的,甚至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一味只讲服从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社会责任感最终只会创造出一个失落了精神家园的贫乏、混乱的社会。换个角度讲,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外部条件,个性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内部条件。大学生教育的个性化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二者良性互动是实现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

1.模型建立

2.对模型的分析与解释。以上模型说明:第一,个性教育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共同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同意是个性教育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结果。第二,模型中箭头指向是表示加强了所指向的内容,而双箭头表示双方互相推动向前发展。第三,个性教育最终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而良好个性包括个人特性和社会特性,这两个特性是互相作用、促进的;而良好的社会特性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条件。第四,个性教育中的社会特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个性形成要素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因此个人特性通过作用于社会特性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也成互相推动的作用。第五,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由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调节实现的;而丰富多才的、健康的个性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责任行为,并有助于自我调节的实现,最终达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第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更容易通过个性教育培养成为良好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以上论述可以表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应积极推动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性互动,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发展的需求,为新世纪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创造全新的机遇与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国飞.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10):82-83.

[2] 于洪良.试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4):43-44.

[3] 周本贞.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5):42-45.

[4] 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改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34.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生涯教育;“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徐冶琼(1986-),女,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团委副书记。(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32-02

2012年,随着2008级本科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高等教育中的第一批“90后”大学生群体即将结束“象牙塔”生活,与社会正面交锋,这也意味着我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个周期的实践与探索即将结束。近四年以来,高等教育学界不乏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分析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状分析,都要面向个性、独立、自信的“90后”大学生。要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针对其特点创新工作思路。笔者认为“生涯教育”将是做实“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口之一。

一、背景分析

在“90后”出生和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转型期的改革与阵痛决定了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时代差异。对于“90后”大学生,笔者不倾向于为其贴上性格“标签”,而认为是其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呈现出的特点。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呈现出如下群体特征:个人自主意识强、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弱;乐观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价值取向多元化,但不乏爱国热情;就业理想明晰,但实现过程模糊。

基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相应地需要调整。回顾近四年以来的现状,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呈现出如下新形势:第一,对正确处理学生价值多元化与核心价值观倡导之间的关系提出更高要求;第二,师生之间情感维系方式、交流渠道发生变化;第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监测、干预等工作更为紧迫;第四,对协调学生个性发展与群体性引导的诉求增强。

“生涯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着眼于人一生的发展,旨在将人的潜能、需要与社会关系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将“生涯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效地贴近实际,为“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二、“生涯教育”的内涵

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所,出版《职业选择》,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了“职业指导”这一术语,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由此也构建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最初的生涯教育雏形。[1]

1970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悉德尼·马兰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词。

目前,对“生涯教育”并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涯教育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点,以发挥学生天赋的才能、人尽其才为目标,包括个体一生的教育历程。

三、生涯教育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满足人们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上的需要,从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而“90后”大学生对个人需要的诉求更强。开展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作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了解、认识自我,分析自身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有利于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的精神需要,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生涯教育强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了解自我与分析环境相结合,这使得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既体现社会的主导性,又能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使“90后”大学生学会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条件下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向发展。

2.有利于运用“90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90后”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日益上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例如辅导员通过QQ、微博等平台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所学专业的优势与劣势、共同分享成长故事等,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正面引导。

另外,“90后”大学生普遍有主见、有个性,对“灌输式”教育往往持消极态度,更倾向于双向交流。而生涯教育强调尊重和平等,高校辅导员借助生涯教育平台,开展针对流,如引导学生根据霍兰德的类型理论判断各自的人格类型,并讨论相匹配的工作世界的特点及实现方式,可以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生涯教育可以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体验式”教育,既能贴近实际,避免流于说教,又有利于掌握学生个性特征,并运用其话语体系给予具体的引导。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首先,“90后”大学生普遍关心个人的发展问题,生涯教育可以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动地实现目标。

其次,生涯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强调教育的动态性,即生涯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将教育对象看作一个动态的个体,引导他们在不同阶段运用正确的方法,自觉、能动地对思想和行为做出调整。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理财;定量定性分析法;理财现状

法国亚兰在《幸福语录》中曾提到:“会赚钱的人,即使身无分文,也还有自身这个财产”。大学时段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而理财在于学会使用钱财,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个人理财,是人生规划里重要的一课,是事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我们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学以致用,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做好准备。我们正是要学会掌握和把握自身的财产。

一、大学生个人理财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今的大学生逐渐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收入、支出还是消费上来看,大学生的这些经济行为都影响着社会的投资结构,并且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前进的现在,我们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理应对他们消费观念进行塑造和培养。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将会有长足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人,必须要具备长远的目光,能够使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本课题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个人理财是很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投资理财抽样调查。我们采取的是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不同条件的大学生们发放问卷,来收集不同的数据。调查共填写问卷1125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为1075份。我们在107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发现不同收入来源以及这些不同来源收入的大小对大学生的投资理财有一定的影响.在1075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分别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父母(46.08%);2)兼职(31.62%);3)勤工俭学(12.27%);4)做投资项目(8.72%);5)其他(1.32%)结合数据与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收入来源途径/渠道不广,除了我们最常见的来自父母;勤工俭学;以及兼职以外,通过自己做投资项目(8.71%)和其他(1.32%)这一渠道的占比非常少,除了以上5种类型外没有其他途径。经分析,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有三点:1)学生本人缺乏探索与尝试新渠道的勇气;2)学校未发挥好作用,未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3)国家下放给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的财力不大或下放人数太少;

(二)大学生投资理财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法,将样本进行细分,按照不同收入来源的金额大小对大学生月均投资额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父母、兼职和勤工俭学的收入大小对月均投资额的影响。我们将收入分成了六个段0-400;400-8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对应的月收入在不同金额段的月均投资额不同,具体如下。综合所有数据,制作成直方图(见图1):根据数据来看,不论是收入来源于父母、兼职还是勤工俭学,都符合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即可支配金额的增加,每月大学生用于投资的金额也随之增加。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收入来源增长最快的点是在1200(元);即800-1200与1200-1600的过渡;在2000(元)时慢慢达到饱和,即1600-2000与2000-2400的过渡。可以推理,不同收入来源的金额在超过2400元后会进入一个增长更快的点,同时会产生一个新的饱和点。可见,随着大学生每月收入的增加,用于投资的月平均金额也随之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饱和,且有下降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由大学生的支出造成的。

(三)大学生支出与投资关系的回归分析。由于不同大学生支配自己收入的方式不同,使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金用于投资的数量不同,因此构成不同的投资偏好。

三、理财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通过对收入、支出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数据与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来找出理财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投资理财不足的原因分析

1、理财意识不高。通过收入来源的数据分析(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大学生通过做投资项目而取得收入这一占比仅为8.71%,这说明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不强,对理财工具的运用程度过低。除此之外,从表1-1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出,大学生的收入来源途径窄,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可支配资金,从而影响其投资程度。

2、盲目支出,无计划。1)通过对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回归分析,不难得出造成投资额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支出额,也就是说,支出的越多,使得剩余可支配资金减少,因而影响投资额的减少。下面我们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来进一步阐述是怎样的支出结构影响着投资额的变化,第二点如下:2)有效调查问卷数据中统计出大学生支出的具体流向(即其消费结构)以及每月除去日常消费剩余的可支配资金。得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如下:在淘宝等购物上的支出约占剩余可支配资金的54%;娱乐和旅游约占剩余可支配资金的32%;化妆品约占剩余可支配资金的10%,则剩余可支配资金放在投资理财约占比4%。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表现为不均衡体制,即没有计划的盲目支出。除了日常消费后的大量剩余可支配资金花费在购物与娱乐上,相比而言,话费在投资理财方面的支出甚少。为了更加强有力的说明大学生无计划的支出,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有大学生是否有记账习惯这一调查,以此数据来分析:其中,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占比18.71%;没有记账习惯的占比42.67%;有过,但后来放弃了的占比38.62%;且有记账习惯的学生中有96.67%是由投资理财习惯的,而有过但后来放弃的与没有记账习惯的学生具有投资理财习惯的总占比不达4%。可以发现,在107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占比不到1/4,但有投资理财行为的学生基本上都出自于有记账习惯的学生当中。结合剩余可支配资金的流向比例与记账习惯的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的盲目支出、没有计划性的支出对他们的投资理财有很大影响。

(二)对促进大学生理财投资的措施:

1、学生发挥作用。(1)培养记账习惯,理性消费。上面我们数据分析知,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中占比96.67%的学生有投资理财的习惯,我们大学生应培养这一习惯,让我们的花销有方向的流出,理性消费。(2)有计划的支出懂得节制。仅仅懂得记账是不够的,有节制是必要的;每天记账但是毫无节制支出,更谈不上理财了。(3)量入为出。在有节制之前,我们要先“量”好自己的收入,“为”好自己的支出,避免成为“负翁”。(4)活用理财工具创造收入,使“钱生钱再生钱”。

2、学校发挥作用。给学生开设一些投资理财的课程、发放专业理财册子、举办投资理财讲座。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投资理财知识;对积极参与者实施鼓励政策。比如对积极参与的学生颁发一些校级证书。为了检测效果,可以举办一些关于投资理财的比赛;建立网上理财知识讨论区。这不仅可以随时解决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疑惑,而且还能促进同等水平之间的学生与不同等水平之间的学生相互交流,扩大大学生的交友范围,制造一个以大学生校园理财为中心的群体。派专业人士在校园设点以供咨询,完善网上理财知识讨论区的弊端。网上知识讨论区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没有专业人士当面解说与辅导;在校园特设专业人士咨询点可以解除这一短处;增加对奖学金的金额来增加大学生的收入,以此来促进其投资理财。

3、国家发挥作用(加强)。在教育政策方面,可制定关于面向大学生投资理财知识普及程度的方针,监督学校有效实施。在金融机构方面,鼓励其重视大学生这一理财的潜在市场,更多的走进校园为在校学生讲解和宣传,为大学生分析理财意义和参与个人理财的好处。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财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个人理财的重视程度,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个人理财之中。如提供有关理财的工作(适合不同年级)。

作者:杨茜云 李其连 杨远航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学斌,胡小云,颜海勇,陆梅《当代大学生理财教育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2)

[2]汪康懋,金融与会计学学位论文《汪氏范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5-1

[3]才智,《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战线,2009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用电行为;用电优化模型;宿舍用电现状

1.绪论

1.1问题背景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合理用能不仅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还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随着四川文理学院事业的发展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内电力消耗直线上涨,电力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且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学院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来节约能源成为必然。

1.2问题叙述

因学院的主要电力消耗为宿舍、教室、路灯和图书馆,所以我们将根据其用电的实际情况与相关制约因素分析提出我校以合理用能、降低消耗、节约用能为目的的合理的用电管理模型。我们将分别从大学生的宿舍和教室、路灯和图书馆逐一进行分析及研究。

1.3问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现代大学生用电量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因用电不规范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改善四川文理学院用电管理模式构建节约型和谐校园,同时,减轻学校的财政负担,就需探索有效而领先的用电管理模式。为了防患于未然,增强大学生的合理用电意识,我们对大学生用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且这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规范自己用电行为,对电量浪费更敏感,更能体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大学生用电现状分析

2.1大学生用电行为的特点[1]

学生宿舍和教室用电行为既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紧密相连,也直接影响着高校节能减排行动的成效。当前大学生宿舍和教室节电、节能行为并不显著,具体表现在:用电行为遵从方便和舒适原则;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现象十分严重;个体较少购买节能、节电产品;宿舍成员间无明显的制止用电浪费行为;个体在管护“公”“私”电力设备上存在明显差异。

2.2阻碍大学生节电行为的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对电价不敏感。

四川文理学院现行水电管理制度规定,宿舍用电学生按市价统一购电,可以无限额购买。宿舍用电行为是与个人经济利益相关的用电行为,经济因素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来自于家庭提供的资金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满足自身需求的资本。按照宿舍现行“人均分摊”的支付方式及学生的一学期的生活费,学生个体一学期只需预付少量电费成本就可满足自身的电力需求。而在教室和图书馆,只要有学生上自习,其白炽灯全开,但无人对其做法感到不对。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对电费不敏感,价格杠杆就难以发挥激励学生节电的作用。

2.2.2制度监督不力。

水电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主体行为有极大影响,“球”行为大量存在,宿舍检查由学校或各学院组织,以定期检查的形式,由学生会相关人员负责检查,对于违规用电者,给予口头警告和收回所用电器。但部分宿舍成员因与其熟识,基于人情和面子,检查人员会将收回电器“还”给宿舍,从而使得宿舍检查成了“形式主义”,以致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仍十分普遍。教室和图书馆的用电管理不足,无人时或人少时,灯依然亮着。

2.2.3节电意识还未成为一种时尚。

高校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十分普遍。随着电子产品功能多样化,产品待机时间日益变短,“人不离机”、“通宵充电”等已是常态,能耗则越来越大。这也从反面证明,节电行动尚未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可持续、普遍执行的日常行为,而仅仅是参与节电志愿活动时的短暂行为,因而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3.大学生用电对策研究

3.1关于宿舍用电建议

3.1.1在保障学生基本用电需求的前提下,设定每个寝室的合理用电量,对于超额部分,实施阶梯式电价和最高限额,将超额部分用于奖励节电成效显著的寝室,把节电的要求和益处体现在具体的实效之中;

3.1.2制度方面,建立“权责明确、目标清晰、措施精细”的用电管理制度,采取“节约奖励、超额收费”的管理方式,并将宿舍的节电成效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激发学生节电节能的主动性。此外,学校、学院和学生团体三方加强合作,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的方式,做到独立检查,相互督查,监管学生违规用电,并将奖惩落到实处,责任归至个人;

3.1.3用电教育方面,发挥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优势,积极宣传科学用电知识,营造良好的节电氛围。学校校可以开设用电相关选修课和用电相关课题,组织环保调研工作,理论与实践平衡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节电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水平;

3.1.4团体组织方面,环保团体应设计和开展具有小、巧、精、智等特点的并具可操作性和容易见成效的节电活动,举办团体交流会和组织知识竞赛或节电户外活动,畅通信息传达和沟通渠道,提高活动参与度;

3.1.5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首先应认识到,环境已经处于危机状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自身的责任。大学生消费时,应考虑产品的节能指标和环保影响;宿舍内设立“节电提示语”,从现在做起,养成“人走灯灭”、“睡前断电源”等良好的用电行为习惯,舍友之间互相监督,主动协商,积极配合;宿舍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

3.2教室用电优化模型[2]

3.2.1模型假设。

3.2.1.1全校学生是否上自习是相互独立事件;

3.2.1.2假设教室所有的座位完好,且环境相同,不存在同学愿不愿意去坐的状况,每位同学仅占一个座位,且上自习的可能性为0.7;且每个宿舍区人数相等均为800人,而上自习的可能性为0.7,则每个宿舍区需要上自习的学生为560人;

3.2.1.3假设教室的灯管都完好,如果一个教室被使用,即将教室内所有灯管全部打开;

3.2.1.4假设仅考虑正常上课的情况,不考虑假期教室空闲、临近考试阶段紧张复习等因素;

3.2.1.5假设学校有8000名学生,分别住在10个宿舍区,现有的45个教室分为9个自习区,按顺序5个教室为1个区,即1,2,3,4,5为第1区,…,41,42,43,44,45为第9区;学生到各教室上自习的满意程度与到该教室的距离有关系。距离近,则满意程度高;距离远,则满意程度降低;

3.2.1.6假设学生从宿舍区到一个自习区的距离与到自习区任何教室的距离相同;

3.2.1.7假设每个同学满意度与选择自习教室的距离正相关,即选择与宿舍越近的教室上自习,满意程度越高。

3.2.2符号说明。

3.2.3定义满意度。

根据实际情况,只有宿舍区对自习区有满意程度,但是为了方便定义满意程度,根据相对比较法定义以下条件:。一般情况下,自习区相对于宿舍区而言有吸引力的指标:。由于自习区对宿舍区没有满意度,可以定义。

此时可以表示成:;

定义对的满意度的公式为:。

3.2.4建立产销非平衡模型。

各自习区都能容纳每个宿舍区上自习的学生。令,又学 生到哪个自习区上自习是模糊的,根据模糊集的概念,可以将满意度作为论域的隶属函数。给定阈值, 就可以确定集合。设,即当满意度时,该宿舍的需要上自习学生才会进教室上自习,。

把学生宿舍区看作产地,把自习区看作销地,各自习区的人均用电功率即为运输单价,各自习区的座位数即为销量,上自习的学生数即为产量。由于所有教室座位数多于上自习的学生人数,所以这是一个产销非平衡的问题,且销量大于产量,见宿舍区和自习区产销非平衡表4-4。在建立产销非平衡表时,首先需要通过阀值对产地与销地之间的运输情况进行筛选,只有当对的满意度大于0.8时,对才有运输。

根据产销非平衡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设第自习区的人均用电功率即运输问题中的单价为,用表示从到的运量,即宿舍区到自习区上自习的人数,即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求解时需要将产销非平衡问题转化为产销平衡问题。在产销平衡表中增加一个假想的学生宿舍,即运输中的销地,其产量即需要上自习的学生人数为6844-5600=1244人。而在单位运价表上,令从该假想产地到各销地的运价,即该假想学生宿舍中上自习的学生不需要消耗电量。

用表上数据求解模型,可以求得最优方案如下:每个自习区在满足自习人数的条件下,开放的教室应满足用电量最小的原则。B1有513名学生上自习;B2有590名学生上自习;B3有781名学生上自习;B4有720名学生上自习;B5有580名学生上自习; B6有1051名学生上自习;B7有786名学生上自习;B8有579名学生上自习;B9不开放。

3.3关于图书馆用电研究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现在是无论白天黑夜都是开着灯,有时候明明看得见,却依然开着灯,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铺张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图书馆的白炽灯使用光控,光控方式简单,安装维护非常方便且价格低廉,并能更有效的节约能源。因我们学校图书馆基本不开空调,所以不存在空调热气的电量损失。

3.4关于校园路灯优化模型[3]

3.4.1模型假设。

3.4.1.1假设路灯的高度相同,均为h,路灯之间均为a,道路宽度为d,路灯的功率为p;

3.4.1.2假设所有校园路灯都紧靠在路的边界线上,且照明效果都相同。光源是点光源。

3.4.1.3假设路灯对照明强度最小的A点(A点位于8个路灯中心,且路灯是在笔直道路的两旁)的影响,只需考虑A点周围最近的8个路灯,其它较远的路灯对其影响可忽略。

3.4.2模型的建立。

3.4.3模型的求解

若p=2000w,,d=10m,由MATLAB优化工具箱得到最优解:a=15.44m,h=6.88m。

4.总结

现代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在学校无节制的使用电力,其原因不仅是大学生自身,也是学校对相关方面的教育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有关。身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提高这种意识,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其次,学校方面也要为此下更大的功夫,让节约能源成为一种时尚,使当代大学生对其用电行为更加严谨。当今世界竞争激烈,能源是首要问题,我们要有危机感,这样才能使我国日益强大,赫然耸于世界名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顾金土.某高校大学生宿舍用电状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科普网,2015.

[2]肖立顺.教室用电资源优化问题[J].科技传播,2009.

[3]高尚.路灯安置优化问题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

基金项目:

四川文理学院2015年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关于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用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2015Z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