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工作涉及范围广,具有多病种、多学科、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且护理风险贯穿始终,它要求护理人员要利用有限资料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对患者进行救护。院前急救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比院内护理更多更复杂,因此更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小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1 院前急救中存在的护理风险:
1.1物品方面
1.1.1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足或使用不当
由于现场救护的紧急性和复杂性,救护车上的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或者未及时补充,导致物品失效、仪器不能正常使用,延误抢救时机。
1.1.2急救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不善
由于当班护士未及时检查或仪器本身的潜在事故造成的风险,未设专人保管、固定地点放置、按时清点、按时消毒、定期检查保证易在外出使用中出故障。
1.2.人员方面
1.2.1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
院前急救场所大多在家里或马路边,急救要求准确、迅速但由于人手有限、环境复杂再加上精神紧张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护士操作不顺利等都会延误抢救时间。由于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过程,如果急救技术不熟练或不及时或采取了错误的治疗手段就会致护患关系矛盾激化。
1.2.2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观念、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院前急救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护理人员不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告知或较少告知。
1.2.3出诊不及时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薄或者由于司机、担架出车速度慢,或是路上交通阻塞等原因致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拖延,延误了患者的抢救时间,从而导致纠纷。
1.2.4工作责任心差
院前急救时,工作中有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大意,出诊时对病人的病情变化未及时观察。转送途中未能进行有效护理,也易造成医疗纠纷。
1.2.5护患沟通不够,服务意识欠佳
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欠到位,在现场救护时,未能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病人的需求,一味追求自己工作的方便,与患者沟通不到位,从而引发医疗纠纷等。
1.3环境方面
1.3.1院前急救环境简陋
院前急救中常处的环境较差,缺乏相对完善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稍有不慎和疏忽,就会造成医疗事故。
1.3.2院前急救中的环境复杂
院前急救现场环境杂乱无章易导致医护人员的损伤;救治过程中由于病人或其他人的不理智行为, 受到围攻、殴打等,救治现场的放射性损伤, 爆炸物、燃烧物所致损伤; .转送病人途中发生突发灾害、交通事故等。
1.4.管理因素
1.4.1人员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的医院存在院前急救人员的年龄过大,或年资过低的问题,年龄过大不利于出车抬病人等重体力的劳动,年资过低体力虽好但经验不足。出诊中易引发纠纷。
1.4.2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的医院对急诊制度的制定较为重视,对院前急救的制度的及流程常容易被忽视,且常忽略了工作中的督导。因此也容易造成了院前急救中护理风险。
2 管理策略:
2.1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院前急救护理中,患者大部分为危重患者,护理人员急救素质的提高对抢救急、危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使其熟练掌握心脑肺复苏技术、静脉注射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常用技术,加强常见急症的抢救流程的培训和演练,缩短抢救时间,确保护士在复杂的情况中仍能冷静工作。
2.2提高法律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管理者要在结合法律和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由于院前急救有很强的技术性、服务性、复杂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提高在岗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
3.3 加强急救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加强院前急救中物品的管理和及时的更新,急救车辆和物品的管理,急救车辆和物品应实行“五固定”制度,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保管、定时查对、定期消毒。急救仪器应随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并粘贴标签指导操作;同时加强急救车辆及物品的终末消毒,避免患者因细菌侵袭而感染。使用安全的型医疗器械和先进的防护用品,有效减少护理人员的锐器刺伤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该在现有条件下,考虑护理人员的安全性,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尽力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3.4健全院前急救的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院前急救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并使之人人知晓并在工作中参照执行,使院前急救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减少了无效操作,缩短了抢救时间。并对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持续改进。制定危机处理方案,找出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对策。
3.5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沟通技巧
合理调配院前急救人员的人员结构,尽可能地做到能力与体力的平衡。调配年纪轻,体力好,业务强的护理人员参与一线的院前急救工作,是院前急救中护理风险的一大保障。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加强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学习,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更新服务理念以主动式服务代替被动式服务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减少护理风险。
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策略
0.引言
信用卡业务是各银行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重要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的利润结构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我国当前的信用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银行发卡量不断的增加,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各商业银行竞争的一个利润点。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信用卡风险的特征及类型分析
1.1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征分析
信用卡风险是在业务当中由于特定因素所引发的持卡人及发卡银行等遭遇到的非正常经济随时可能性。从信用卡风险自身的特征上来看主要有涉及的环节较多,以及风险很难被发现,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强等方面的特征。从风险难以发现的特征上来看,由于违法分子通过信用卡作案有着较长的潜伏期,故此在风险的隐患上就不容易被及时的发现,倘若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来获得真卡来进行消费也不容易被发现。
1.2信用卡风险的类型分析
信用卡的风险类型也是比较多样化,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信用风险,也就是持卡人进行的恶意透支风险,这也是信用卡风险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风险。另外还有操作风险,这一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操作是通过电子化进行的,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倘若是工作上没有谨慎就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特约商户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操作,还有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还有就是和社会人员进行的勾结作案。这些方面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损失。
2.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1当前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在风险管理的技术以及理念层面相对比较滞后,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针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另外在差别化的理念方面比较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辩证关系没有得到深化认识。还有就是在信用体系方面以及法律环境方面没有得到健全,而风险管理的体制漏洞还相对比较多,存在着恶意竞争以及盲目扩张的情况,在内控机制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化,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的方式,没有运用模型来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或者是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而在信用卡的各利益主体风险意识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处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对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决策,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质量提升。
2.2解决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通过以上对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就需要对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首先笔者以为要能够构建个人征信体系,这样就能够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个人信用风险得以有效防范,从而推动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能够对公民个人信用的记录明确化的体现,并能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指数得以提升。为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实效和准确,信用机构就要能够和各商业银行或信用卡中心建立密切联系,进而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就能够在个人征信体系上得到完善,对恶意透支的风险得到避免。
再者就是要能够通过信用评分的模型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在这一方案的实施下能够客观准确的对客户的消费表现情况得到体现,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对风险得到控制。从信用评分的模型构建程序上来看,主要是定义研究目标,然后进行选取样本,尽量的减小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接着进行准备数据并加以处理,分析和选择、转换变量,最后选择适当你的建模方法。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以及实施监控维护等就能够完成这一科学的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
另外就是要能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加强完善,对风险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授信管理制度最为主要的核心就是对信用额度的合理化分配,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客户还款的能力以及意愿加以区分。所以为能够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就要在信用的分配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资信审核风险评分模型充分利用之外,在银行方面也要能够积极的构建风险收益评分模型。这样就能够对决策者进行授信决策的实施上更加的科学合理,从而提升整体的收益。
最后就是要能够在信用卡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上要能够进一步健全完善,从立法的层面就要严格的实施,尽快的出台诸多公正资信报告法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能够制定信用信息的交易规范,构建企业自有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法律当中进行明确个人隐私的范畴,提升社会信息化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准。并要对公平获得授信权利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不能对特定的性别或者是年龄等进行歧视,要采取统一化的标准进行信贷审批政策的实施。与此同时还要能够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只有从全面问题考虑上得到了加强,才能够促进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所以在信用卡这一中间业务的发展上要能进一步的得到加强,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将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夏,张泽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4,(16)
[2]黄亭.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04)
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管理;管理对策
工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特别是经济管理,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对于施工企业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有着很大影响。特别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难度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管理的风险类型也愈发复杂,管理难度更高,因此文中将主要分析企业工程经济与管理风险类型以及实际的管理策略,作为工作优化的依据。
一、工程经济风险类型分析
(一)竞标过程中的压价风险
招投标是当前我国工程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而在建筑行业的实际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方会以价格作为主要的衡量要素,所以相互压价的情况也是必然存在的,在合理范畴下,最低价中标无可厚非,但是已经有许多投标方意识到了价格上的优势,进而采取非合理的压价手段中标,并且利用其他手段去谋取暴利,这便是竞标过程中的压价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一方面可以总结为市场环境的影响,供需不平衡,投标方的竞争过于激烈,所以为了达成中标目标,许多参与竞标的企业便会大幅度压价,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求得中标资格,但是以这样的方式中标,竞标成功的投标方为了赢得更多利益,就必然会采取某些手段,例如钻合同漏洞去抬价或是增加收费项。另一方面是许多业主自身对招标要求的认知过于单一,缺乏风险意识,意识不到恶意压价的投标方有着怎样的目的。许多业主都会主观认为竞标的本质便是竞价行为,目的就是压价,自身也在谋求更低的成本。而且市场规章也并未十分明确的阐述压价的合理范畴,对业主的约束不到位,所以受命于业主的施工企业普遍处于弱势,甚至有部分业主会迫使施工企业让利垫资,而施工企业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所以在层层剥削的压价机制下,竞标行为自然会逐渐走向只看价格的错误方向。但是最终如果因此出现投资方钻合同漏洞抬价增,加收费或是工程质量不合格导致的工程事故,其所引发的经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预估的,甚至涉及多方的利益及发展。
(二)图量与招标工程的清单的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企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出于业务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许多企业都通常会在招标过程中进行自主的设计,并且以此为基础去对工程清单量进行计算,但是这样的主观规划,通常会有许多漏洞。企业的设计规划并不细致,也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自然更容易出现各类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于企业竞标相关清单与实际的施工图量存在偏差,前者会相对较多而后者则不足,这便很容易导致风险出现,因为相关的规定作出,实际工程量超出清单量的部分,都必须要由企业自身去承担,即是说这部分的资金支出,自然会导致经济损失出现,这样的趋势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三)工程清单项目与计量规则偏差
这样的偏差,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在实际招标的过程中,许多的业主都并不会提供非常具体的计量标准,也不会明确的阐述清单工程量,最为常见的方法,是由承包商自身去根据前期设计的招标图去进行计算,也不会进行验证,不够具体可靠,自然会导致误差出现。另一方面工程清单项目实际的内容难免会与计量规范存在微小的误差,所以在投标过程中,特别是在报价环节,许多企业都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误差。在这样的前提下,报价过程自然更容易出现失误。
二、工程施工管理的风险
(一)工程施工方案的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档案的设计,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其作为前期产生的文件,设计过程很容易受到不同条件要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施工需求的变动。例如施工的启动资金、施工设备、现场水文地理信息以及施工的技术规范标准等等。不仅如此,如果是在水中开展施工作业,还要考虑到航道、洪水、涨潮等要素。鉴于当前许多企业普遍都采用“四新”技术方案,对于变动要素的应对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依然会遇到诸多不便,鉴于技术要求很高,施工的复杂性也更高,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也自然更高。
(二)安全与质量的风险
在施工当中,安全与质量隐患,会直接影响施工成果。例如施工人员操作不够规范、业主工期要求过紧等,都可能导致施工受阻或是彻底停滞,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一旦出现严重的施工事故更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与名誉损失。而且培训体系不够健全,也会导致施工人员队伍素养不足,引发安全事故。这种风险,不但可能导致工期的延误,同时也可能导致项目的进度规划被打乱,或是引起合同纠纷。
(三)劳务分包以及合同风险
劳务分包,是当前在工程领域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材料的采购任务也包含在可分包的范围内,但是由于工程施工材料的用量越来越大,或者受到资金或是其他客观严肃的限制,所以一般很难一次完成采购,在多次的采买过程中,市场价格行情会产生浮动,这显然不利于对于成本的控制,而且如果对于价格浮动的预测不够精准,最终成本很可能远远超出前期预算。加之因气候变动以及设备检修等原因所导致的不时停工,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经济损失。鉴于部分业主并不具备平等互利的“双赢”理念,普遍会盲目执着的追求低价,在合同条件中甚至会将过多的成本制约风险转嫁给承包商,以不合理的风险制约条款企图维护自身利益,这样的条件对于承包商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工程经济管理中应对风险的措施
(一)明确工程经济管理的内涵
要做好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要明确工程工期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且要做到及时、合理的去进行处理。但是长久以来,因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进度的掌控几乎成为了每个项目的管理核心。但是却通常会忽视质量与安全管理,在这样的管理思想下,一旦出现施工风险,后果是无法预估的,企业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趋势下,企业对于效益的认知也更加明确,了解到了工期与效益之间真正的关系,所以就要遵循基本有利原则去进行施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以及企业发展。此外必须要把经济的管理与工程相关技术的管理结合起来。目前工程项目有很多的问题,施工方案缺少比较,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大多工程造价师都不会参与其中,从而就不能够进行专业化的经济学分析。所以要把二者真正的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体现出工程经济管理优势,起到互补作用。
(二)强化员工队伍的经济风险意识
许多企业与员工都会认为经济风险管理是要独立由财会管理部门去完成,但实际上工程体系复杂,环环相扣,每个相关部门、岗位甚至是个人,都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因此便要树立起内部员工队伍全员的经济风险意识,要认真做好统筹规划,掌控全局。为此必须要明确管理规章中的经济风险相关权责,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社会效益诉求与企业的效益诉求达成统一,确保在出现工程施工问题或是故障时有人出面负责,避免出现责任纠纷。
(三)进行工程经济管理体系建设
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工程体系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性,首先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合理且完整的组织架构。企业为了满足投标需求,企业首先应当成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而且为了有效提升工程经济管理力度,必须要在体现管理部门独立性的同时关联起各个其他部门的业务,积极开展业务交流,以确保工程成本预算以及风险预估的结果更加准确。此外鉴于当前很多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作业层都是整合起来的,所以很容易导致责任的混杂,所以有必要进行区分,以确保两者独立性。为避免管理过程出现漏洞,以及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经济管理相关的部门必须要事先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监管体系。可以合理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工程项目竞标,开放外部单位参与投标的权限,以达成审核的目标,筛选出资质最优且价位最低的投标单位进行合作。而且每个施工阶段,都要开展管理工作总结会议,对于当前施工阶段发现的经济风险进行分析,并且为后续的工作做好规划。
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信用卡;管理
信用卡是现代社会日益普及的非现金交易付款方式,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便民服务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其引起的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呈现日益扩大趋势,严重阻碍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一、信用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养卡”公司滋生。“养卡”公司,就是在规定还款日前先替持卡人将欠款还清,使信用卡在账户记录方面显示正常还款,再通过POS机刷卡、以虚假消费方式将垫付现金“套”出来。“养卡”公司利用银行免息期,不仅保证持卡人有正常信用记录,而且将银行的钱套取出来放贷以谋取高额利润。
(二)恶意套现的地下融资暗流悄然出现。恶意套现表现为持卡人不通过正常合法渠道取现,而是与特约商户或某“贷款公司”合作,通过POS机将信用额度内资金全部或部分提取,并给特约商户低于银行借款利息费的手续费来套现。随着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虚拟交易进行非法套现等行为也悄然出现。
(三)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增长,坏账风险增加。一方面,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激烈,银行为追求营销业绩,过度降低发卡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申请者资信审查流于形式,增加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无法对持卡人现金用途及流转方向跟踪, 无法判断资金流向, 增加银行经营风险,造成期末应偿还信贷总额不断增加,不仅提高银行坏账率, 而且增加信用卡违约率。
(四)造成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一方面,不法分子以虚假身份证明、单位证明和不实财产证明、收入证明等资料申请较高额度信用卡并刷卡套现,造成银行和信用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另一方面,为获得信用评级高分,提供不实的收入证明申请信用卡,不仅误导信用卡审批者决策,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且破坏社会信用环境。
二、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卡发卡门槛低。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份额,信用卡发放、审核宽松,只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填写基本情况即可申请信用卡。信用卡在办理审查宽松,增加信用卡贷后管理难度,加大恶意透支和经济案件发生,为银行带来巨大潜在风险。
(二)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缺乏严格执行力度,征信数据获知渠道有限,导致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动态跟踪信息不完整,且参考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报告准确性、全面性、即时性都有待提高,导致银行信用卡管理能力明显削弱,不能为识别客户真实信息,制定授信额度提供有效依据,产生信用风险。
(三)持卡人缺乏对信用卡相关知识的了解。一些持卡人对逾期费用、滞纳金等不了解,造成不及时还款甚至超期未还,导致利息增加,影响信用记录,产生信用风险,且持卡人风险意识不强,密码设置简单;在消费时未留意交易内容;输入密码未遮挡等,容易造成信用卡被盗刷,产生信用风险。
(四)技术系统落后。目前,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已不断改革创新,但进程缓慢,导致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无法将挂失卡卡号及相关信息立即发送到全国各地进行布控,正是挂失与布控过程中存在时间差让盗用者有机可乘,造成信用卡的使用存在资金风险隐患。
三、信用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发卡行加大对信用卡的审查力度。发卡行应加大对信用卡申领、发放的审查力度,分析客户财力证明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严格根据信用卡审批政策进行授信,增强发卡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严格控制信用卡最高授信额度。
(二)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体系。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体系支撑,完整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信用卡业务至关重要。完善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健全信用卡防范机制,有效支持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便于发卡行掌握借款人负债能力及还款记录,从而有效控制授信风险。
(三)加强对持卡者的教育和宣传。第一,持卡者要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刷卡时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视线范围;在输入密码时,采取遮挡措施,并仔细核对金额。在刷卡前估量还款能力,避免无法还款,造成“以卡养卡”恶性循环。第二,净化信用卡环境,首先依靠社会媒体加大对信用宣传力度,号召公民诚信守法;其次扩大普法知识范围,熟知信用卡知识及风险防范措施;最后加大对信用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懂法用法,减少信用卡欺诈风险。
(四)完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银行信息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力度,当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内部系统应在全国范围内收到相关挂失信息,若该信用卡使用便立刻锁定,直至该信用卡补办,从而有效控制信用卡被盗刷的风险,保证持卡人资金安全。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信息业相结合并不断创新的产物,为公民提供便利的消费体验,我们应积极探索并完善信用卡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为公民提供便捷可靠的消费工具。
参考文献:
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欺诈;内部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08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信用卡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其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至2005年,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由于其本身无固定场所、单笔金额较小等特性,决定了其风险性。因此,对信用卡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有效管理,有助于实现我国信用卡的健康发展。
1 我国信用卡风险的主要形式
1.1 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指通过虚假申请、伪造信用卡、冒领冒用信用卡、恶意透支以及套现等方式诈骗银行而造成银行经济损失的风险。其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伪卡交易、虚假申请、互联网欺诈、失窃卡及未达卡等。
现在很多犯罪分子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就是银行卡,其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犯罪形式多种多样。各类大案、要案经常发生,不仅给银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声誉风险。2012年,我国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1.41亿元,比2011年下降5.1%,2013年,我国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1.31亿元,比2012年下降7.1%,其中,国内信用卡互联网欺诈损失金额1 411.3万元,比2012年增长23.4%;互联网欺诈损失占比为10.8%,比2012年增长2.7%。从欺诈类型来看,2013年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五位的包括伪卡、虚假申请、互联网欺诈、失窃卡和未达卡。与2012年相比,创新业务欺诈的损失金额和占比呈增长态势。2014年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1.5亿元,环比增长15%。
1.2 内部控制风险
近年来,金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屡有大案发生。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提高从业人员的内部控制防范意识,加强信用卡产品条线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积极防范内外勾结作案等形式的内控风险事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1.3 操作风险
信用卡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相关人员的疏忽或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正确操作而引起的风险,相关人员主要包括银行从业人员和特约商户工作人员,其学历、性格、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态度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操作风险,包括违章操作和失误操作。操作风险具体表现在授信前未详细分析信用状况、授信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授信和授信后疏于风险管理。
1.4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上各种指标、国家政策走向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给发卡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变化等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信用卡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同时,信用卡风险也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真实经济周期观点认为,当经济环境良好时,持卡人对信用的需求和还款能力都在上涨,这期间的业务风险也大大降低。
2 降低我国信用卡风险的对策
2.1 提高相关利益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
虽然银行间在信用卡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竞争,但各银行都存在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问题,要加强行业自律,为信用卡业务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目前已建立银行业协会――银行卡委员会,在规范信用卡业务的运营环境,制止和纠正恶性竞争,确保信用卡业务的良性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银行间要加强交流,互相分享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讨论信用卡风险的新形式和新措施,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意见,维护银行业的整体利益。同时,要增强银行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用风险。
2.2 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培养全员的风险意识,做好银行风险文化建设,将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业务环节和层次中。同时,完善银行的制度体系,加强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使责任落实到岗位,使银行业务的发展有规可依,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的长效机制,使风险文化建设成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2.3 建立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应对机制
首先,深化对不同机构的差异化管理,加强对高风险机构资产质量的控制。对于高风险机构,应提高其整体的风险掌控能力,扩展优质的资产市场,积极扩大正常透支消费规模。可利用一些动态资料,监控持卡人的账户活动,预防风险转化。其次,探索质量指标风险弹性管理机制。根据资产质量标准净值,设置合理的浮动范围,引导各行各级信用卡机构,强化风险资源的优化作用,使风险和效益达到合适的比例。
3 结 语
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密切相关。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卡管理的风险性,避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认真把握、平衡风险与收益,使信用卡产业走出高质量的科学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Edward M Lewis.An Introduction to Credit Scoring[M].Znd ed.San Rafael,CA:The Athena Press,1992.
[2]刘红儒.信用卡经营与操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分析;对策
煤机企业依托煤炭企业而生,大多数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走过来的,不少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方式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法律防范意识淡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合同管理中潜在风险存在几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订立合同大约40亿份,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中涉及合同纠纷的多达350万件。可见,能否实施有效管理把好合同关,是现化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围绕近年来煤机企业合同管理进行深入分析,防范和控制合同管理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
1.合同管理是企业信誉的保障
合同是企业对市场的承诺,其履行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良好的合同管理可以提高合同履约率,体现企业的诚信,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使企业更牢固地立足市场。
2.合同管理是企业效益的基础
强化合同管理,一方面可以推动合同顺利履行,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使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降低法律风险,提高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煤机企业合同管理的特点
1.合同数量少、标的额大。煤机企业的用户主要是大中型煤炭企业,煤矿设备的特性使得煤机制造合同数量不多、标的额大。
2.合同管理内容庞杂。一个煤机设备制造项目所涉及的合同包括机械设计、材料采购、部件外委加工、销售等类型,这些合同的内容各不相同。一个项目需要签订几种不同类型的合同,每种类型的合同往往又会签订数个合同,内容庞杂。
3.合同履行周期长,条款变更复杂。煤机设备制造周期一般有几个月,甚至更长,相应合同的履行也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征。在此期间,客户可能多次提出新的要求,不可避免涉及条款的变更,合同相对复杂。
三、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合同作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产生法律风险的根源。一般将合同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合同签署阶段、合同履行阶段、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合同风险隐含在整个合同管理流程中,基于煤机企业合同的特性,尤其在合同履行阶段最为显现。
(一)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
1.疏于对合同对方的全面尽职调查
对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和合法资质、资信状况以及履约能力的缺乏调查了解,对其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给予过高评价。
第一,欠缺对合同对方主体资格审核。与法人的职能部门以及分公司非独立法人签订合同等不具有主体资格,并且没有明确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将造成对方在企业合同管理履行无必要或者纠纷发生后主张合同无效。第二,欠缺对合同对方合法资质的审核。忽视对方的工商执照及是否参加当年企业年检以及对方相关许可资质证件等。第三,欠缺对资信情况的动态审核。对对方的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等缺乏动态跟踪了解,加大回款风险。
2.合同文本的内容和条款可能存在的不严密、不明确或表述不当
比较典型的表现在违约责任规定不清晰。绝大多数企业存在对违约责任条款约定缺失或者无意义的问题,导致法律赋予任意性权利的丧失,等于放弃了争取可以明确数额,有效及时争取挽回损失的权利。
(二)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
1.对合同签字人的合法资格审查不清
合同签字人是委托人的,必须出具委托证明,证明其权限及期限。否则将造成对方在企业合同管理履行无必要或者纠纷发生后主张合同无效。
2.合同印章管理不当
主要表现在为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或者携带印章外出订立合同。或者公司公章借出而且长期未予收回销毁,使其他人有机会利用公章对外签订合同。
3.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
对于多页合同,只在末页盖章,未盖骑缝章,存在合同文本篡改换页风险。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对于煤机企业来说,由于合同履行周期长,存在于此阶段的风险尤为突出。
1.合同变更风险
(1)合同内容的变更。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因对方是老客户而碍于人情关系或者盲目相信对方,只是口头协议,未按照合同订立程序签订书面合同进行变更,结果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2)合同主体的变更。在合同对方发生兼(合)并、分立、改制、破产或其他重大变化时,合同主管部门应及时通过合同主体变更等方式确认新的合同主体,以免合同无法履行。
2.标的物验收风险
按合同属于接受标的物的,合同主管(承办)部门应在合同规定的检验期间内,及时会同使用单位、合同管理、财务、技术、法律等部门(单位),进行数量、质量等全面验收或检验,通过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必须及时通知对方,取得对方签字或盖章的依据,或通过其他可举证方式固定证据。属于交付标的物的,合同主管(承办)部门应在检验期内取得通过对方验收的书面依据。否则事后发生争议时易因查无所据而承担损失。
3.货款结算风险
主要体现在应收款项。在履约过程中,未及时掌握对方情况,当对方出现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及其他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债务履行能力的等情形时,导致回款困难。
(四)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此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即对合同业务未建立合同档案;或对合同文本、业务往来的各种文件、原始记账凭证、单据等资料保存不全等。使得合同发生纠纷时因证据不足等原因导致债权灭失或举证不能。
四、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
1.从业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淡薄
受国有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合同管理从业人员合同法律意识淡薄,签约随意性较大。如时常发生不签订合同,或补签合同现象;人情合同、关系合同比重较大;法制观念淡薄,擅自搞人情担保,给企业造成损失;合同签订程序倒置,削弱了合同管理部门的把关作用,使其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在合同验收、履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2.对合同管理缺乏深刻认识
企业合同管理是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履行、变更、中止、终止或解除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一旦合同签订了,就束之高阁了,甚至忘记了合同履行过程是实现权利义务的过程,而仅仅把它看成是生产过程。
五、防范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对策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经营风险不可能完成避免,但法律风险事前是可防可控的。企业要以合同管理作为企业防范内部法律风险的重点和突破口,有效地化解企业经营风险、规范并净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
1.加强培训,增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坚持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这不但可以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也提高了其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2.整章建制,把好合同审查关
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包括合同审查制度、合同会签和审批制度、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监督检查制度、合同纠纷调处制度、合同归档制度等一整套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3.监督履行,做好合同结算管理
合同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在履约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对方情况,有经营不善或破产、改制、兼并等主体变更嫌疑前,采取适当措施积极催收;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等情形时,应中止履行合同,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如果对方未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提供适当担保的,可以解除合同;对欠款不还的,应适时提讼,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4.降低风险,及时处理违约纠纷
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生违约情形,要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并特别注意诉讼时效问题,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5.强化管理,推动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合同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一些企业集团已将合同管理系统软件广泛应用于合同管理工作中,并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该软件提供了格式文本,设置了清晰的合同审批流程,明确了合同审批过程的责任,落实了法律部门对合同的主管权限,使法律程序成为合同签订的必经程序和结束程序,守住了开始和结束这两个最为重要的责任关口,杜绝了许多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
西方谚语说:“财富的一半来自合同”。现代企业要加大依法治企力度,重点突出企业合同管理,规范经济运行,从源头上入手,降低各种法律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雷俊卿.合同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杜莹芬.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陈霞,陈琴.以内控建设为契机规范合同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6(10):45-47.
[4]陶志明.合同管理在会计事前监督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8(6):64-65.
[5]杨积红.浅谈企业合同管理的规范与风险预防[J].煤炭经济研究,2007(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