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数学学习; 知识迁移;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16-001
我们在数学课后作业和测试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刚学习过的知识,老师刚刚讲解过的题目和方法,一转眼,在做跟其相似的问题时便觉得很困难。而老师也常常认为是我们学习不够认真或者审题不够细致导致的。但是笔者认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学习中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或者在数学中不会运用知识迁移理论导致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数学这门复杂的学科中运用知识迁移理论呢,接下来笔者就该方面作一些简单探讨。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概述及作用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知识迁移理论的含义为: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而知识迁移能力则指的是我们运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用来解决一些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和素质。知识迁移能力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知识迁移能力的高低直接衡量着我们解决问题和创造力高低。若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运用知识迁移理论的能力增强了,那么与之相对的我们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相应提高[1]。
二、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运用知识迁移理论
(一)善于捕捉教材中各类知识的相似之处
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及不等式跟二次函数是中考考试难点,也是常见的高中试题,但是只要我们细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两个内容之间存在很大联系。
例如我们在求解二次函数跟X轴的交点问题时,其实就是求当y=0时x对应值,换而言之即将二次函数问题转换成相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判断二次函数跟x轴是否有交点时,同样也是利用与之相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进行求解的。又如:求圆锥曲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它和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存在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圆与直线关系中的一些求证方法运用到圆锥曲线的相关问题中去,构建出圆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学习圆锥曲线时便可以让学生在之前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和探究,再进行证明,逐渐深入地探求更复杂曲线的性质。
又如在我们学习数学中的逻辑时,它和我们学过的集合问题有很多相通之处,一个命题是另一个命题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时,它对应着两个集合之间存在着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模长的求取,和平面向量的相关问题也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三维问题,另一个属于二维问题而已。
(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自身知识迁移能力
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记忆知识新要点,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参与度明显得到提高,再加上教师予以适时的指导,有助于增加学习迁移的概率,并同时降低错误的发生率。由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字面意思来看,以往教师向学生主动给出正确解题方法和正确答案的方式显然并不符合这种模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自主探究式学习更加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这种过程能够增加正迁移的发生概率。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曲线方程和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椭圆这一章时,便可以利用现学知识对以往知识进行验证,借助多媒体、黑板板书进行演示,从而营造出问题情景,并以此为主导促进自己和其他学生、自己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学习前,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绳子、硬纸板、图钉等,动手模拟曲线运动,然后观察曲线形状,自主发现椭圆轨迹特征“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值”,进而探索出椭圆的定义。然后,我们便可以依照之前直线方程推导方法来求导出椭圆标准方程,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信心的提升,让我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迁移[2]。
(三)数理结合,有效地将物理知识和数学几何学等内容整合起来
在学习数学几何相关知识时,还可以注意将本身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不仅要注意将数学内部各个分支之间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应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物理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自身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中。如:可以将数学中的矢量运算、三角函数、几何关系等知识跟物理知识的交变电流、机械波、简谐振动等物理现象描述方法放在一起,实现横向的比较和横向的迁移。
(四)利用相同要素,促进解题方法、思路和技巧的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密切观察例题及习题中的相同因素,并全面剖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隐秘联系,全面、清晰、正确地认识两者间关系。同时,在对例题和习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寻找相似”的学习思维,有针对、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多题同解”,以此来提高自己解法、思路和技巧迁移的能力。
例如题组:
上述组题在解法的同一性方面,主要体现为都需要借助不等式≥2ab进行解答。
三、总结
总之,由于知识迁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具有充分有效的特点,在学习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作为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我们要学会遵循知识迁移理论,有效地将知识迁移理论运用在数学学习中,促使自身更好掌握新的数学知识,提高自身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范文2
A4B5C7D9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66.已知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B函数的图象可由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C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D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77.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在数学领域成就显著,以其名命名的函数,称为狄利克雷函数,则关于函数有以下四个命题:①; ②函数是偶函数;③任意一个非零有理数,对任意恒成立;④存在三个点,使得为等边三角形.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1B2C3D4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88.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10B20C40D60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99.已知、是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是椭圆上关于轴对称的两点,直线、的斜率分别为,若椭圆的离心率为,则的最小值为( )ABC1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010.在棱长为6的正方体中,是的中点,点是面所在的平面内的动点,且满足,则三棱锥的体积值是( )A36B24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111.已知函数,若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212.已知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在轴上方),满足,,则以为圆心且与抛物线准线相切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AB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填空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1313.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值为 .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414.在中,,若为外接圆的圆心(即满足),则的值为 .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515.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若数列的前项和为5,则 .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616.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与抛物线的准线的的交点为,点在抛物线的准线上的射影为,若,则抛物线的方程为 .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在中,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已知.17.求的值;18.求的面积.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8如图所示,在三棱柱中,为正方形,为菱形,,平面平面.
19.求证:;20.设点、分别是,的中点,试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1.求二面角的余弦值.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1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是椭圆上的一点,从原点向圆作两条切线,分别交椭圆于,.
22.若点在第一象限,且直线,互相垂直,求圆的方程;23.若直线,的斜率存在,并记为,求的值;24.试问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值;若不是,说明理由.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0设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上顶点为,过与垂直的直线交轴负半轴于点,且.25.求椭圆的离心率;26.若过、、三点的圆恰好与直线相切,求椭圆的方程;27.过的直线与(2)中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则的内切圆的面积是否存在值?若存在,求出这个值及此时的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1已知,设函数.28.存在,使得是在上的值,求的取值范围;29.对任意恒成立时,的值为1,求的取值范围.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2请考生在22、23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已知圆锥曲线(为参数)和定点,、是此圆锥曲线的左、右焦点,以原点为极点,以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30.求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31.经过点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交此圆锥曲线于、两点,求的值.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23选修4-5:不等式选讲设.32.解不等式;33.若存在实数满足,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3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解析
,作函数的图象,它与直线交点的横坐标为和,由图象知不等式的解集为.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解题思路
利用绝对值不等式求解易错点
本题易在应用函数图像性质时发生错误。23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解析
函数的图象是过点的直线,当且仅当函数与直线有公共点时,存在题设的.由图象知,的取值范围为.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解题思路
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范文3
异质同构理论是科学与艺术理论活动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引导方向,在这个方向下,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科学和艺术活动的要素组合而增强感知能力,通过相互的渗透而培养互动能力,再由实践展示而提升自身的综合发展,使幼儿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艺术学科整合的魅力。
一、要素组合,增强感知
两个学科的整合首先要从关键要素的整合开始,对于科学,幼儿教师需要把握真实、规律以及时代感等要素,对于艺术则要把握鉴赏、气息等因素,通过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使幼儿们的接触更加全面,从而增强感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将这些要素进行巧妙整合,使幼儿们能够尽快掌握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带领幼儿们练习画画时,基于异质同构的理论下,教师会让他们根据引导进行发挥和想象。如画大海,教师会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小朋友们,请问大海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下面大家来画一画你心中的大海,并且说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幼儿们画完后,教师开始提问,“我的大海是绿色的,因为它受到了污染。”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接着教师又会进行要素的结合提问:“很好,那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想让我们的大海变得清澈透明,需要怎样的做法呢?”“不扔垃圾。”“用高科技把垃圾从大海里捞出来。”“很好,下面请大家画一画,把你想象中的样子画出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对要素进行组合和引导时,教师从来都不会吝啬鼓励性的话语,使幼儿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对画画和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幼儿们掌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从而增强了对科学和艺术活动的整体感知。
二、相互渗透,培养能力
科学和艺术的整合需要两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科学能够为艺术带来方向上的指引,艺术能够为科学带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活动中将科学与艺术进行相互渗透,让幼儿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增长科学知识和艺术美感,从而在自身中形成独特的气质。例如,在手工区角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们进行小制作和小发明。针对小制作中的要求,教师会教幼儿们用简单的材料做出有意义的雏形,并带领他们进行体会。同时,在活动时教师会引导幼儿们制作小垃圾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身边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样式,并组织他们进行鉴赏:“小朋友们,下面请大家将手里的小制作进行介绍。”“我制作的是一个小小的垃圾桶,用饮料瓶做出来的,垃圾桶外面我用彩纸粘的,我的垃圾桶携带很方便,走到哪都能随身携带,不用随地乱扔。”接着,教师会用一些垃圾桶的图片,让幼儿们进行评选:“大家说说,谁的垃圾桶做得最漂亮?你最喜欢哪个垃圾桶?”“我喜欢小鸭子的,因为我觉得很可爱。”“我喜欢超人的,因为它很时尚。”尽管幼儿们的表达话语不是很恰当,但从言语中教师能分析出他们喜欢的原因以及对艺术鉴赏的程度。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点拨,从幼儿们薄弱的地方入手,系统性地训练和培养,逐渐将科学和艺术活动进行巧妙地整合,提升他们的活动能力。
三、实践展示,综合发展
实践展示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主体部分仍然是基于异质同构基础上的科学艺术整合方向。在活动中,对幼儿们进行互动实践的展示,让他们在展示中思考,通过自身的实际与展示的实践进行比较,能使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让自己进步得更快,综合地进行发展。比如,在带领幼儿们进行户外活动时,教师会选取一些比较有科学气息的小活动来引导他们,并通过对幼儿们的教诲,激发他们内心存在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实践展示的方式,在活动中让他们对自己做过的保护动物的故事进行讲述,事件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但是故事必须是自己真正参与的,并且说感受的同时,能将自己看见的小动物画下来。“我在花丛中看见一只蝴蝶被粘在了蜘蛛网上,我把它救了下来,并且把它放飞了。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了帮助小动物的快乐。”这位幼儿在讲述的同时,将自己画的小蝴蝶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将科学和艺术活动进行结合,在锻炼幼儿们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科学艺术活动的整合,对幼儿的活动起到了展示和引导作用。通过实践的展示和引导,能使幼儿们相互学习,共同努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以幼儿为主体,认真思考研究幼儿的内心世界。在幼儿阶段的学习,正是幼儿们树立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要结合异质同构理论,让幼儿们充分地接受知识,使他们不仅受到教育,更要在教育中得到收获,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范文4
关键词:围岩松动圈;锚杆支护;参数选择;煤矿巷道
中图分类号:U455.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锚杆支护在煤矿巷道的支护中,是一种应用形式最多的支护方式。应用锚杆支护,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锚杆支护的参数,如何达到既经济合理,又能取得较好的安全支护效果,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运用围岩松动圈理论,以锚杆支护机理为基础,合理选择锚杆支护的参数,能够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二、围岩松动圈的理论概念
矿井下的岩体,在开挖前是处于原始的应力平衡状态,当开挖后这种平衡状态就会遭到破坏和打破,使得由单向应力状态变为双向应力状态,并且在巷道周围产生了应力集中。而巷道周边变为单向应力状态,其径向应力σr下降为零,切向应力σt集中。当围岩集中应力σt小于岩体强度时,围岩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当围岩集中应力σt大于岩体强度时,围岩就会产生破裂松动,并由巷道周边开始向深部发展。这种破裂松动,深入围岩深部的距离称为围岩松动区的厚度,这个破裂区则称之为围岩松动圈。
三、围岩分类与松动圈的测定方法
围岩松动圈是由围岩应力和围岩强度所决定的,所以各煤矿的地质条件不同,其围岩松动圈的参数也不尽相同。确定围岩松动圈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现场实测。我们可以采用围岩裂隙探测仪,根据声波波速和振幅,从而做出巷道围岩岩体声速振幅变化曲线,就很容易地确定了松动圈的范围。而对于采准巷道来说,测站间隔可达到50m以上,每个测站可设置几条测线,每个测线布置6~8个测孔即可。顶板测孔要垂直顶板层理方向,其它测孔可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测孔长度,按煤层柱状图来确定,一般为2~3m,其钻孔钻好后用水将孔冲洗干净,并将探头插入钻孔,注水封闭后即可测试(实例见图1、图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并结合单位实测资料进行围岩详细分类。一般情况下,都将围岩分成三类,即稳定围岩(松动圈LP ≤40cm)、中等稳定围岩(40cm <LP ≤150cm)和不稳定围岩(LP>150cm)。按此分类,制定具体的支护方案与措施。
四、巷道锚杆支护机理
一般在现有的支护条件下,试图采用支护手段来阻止围岩的松动破坏而是不可能的。支护的的主要作用就是限制围岩松动圈形成过程中破碎力所造成的有害变形。锚杆支护要达到较好的支护效果,其布置及参数必须充分考虑到松动圈内岩体的变形及破坏情况。利用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通过巷道周边的数根锚杆稳固,使岩体互相挤压,形成一个接近原岩强度的组合承载结构,这样既锚固围岩的表层和防止冒落,又可利用岩体本身强度实现稳定的支护效果。因此,锚杆支护参数的选择,必须适应围岩松动圈岩体的特性,这样才是确定松动圈参数与选择锚杆支护的基本依据。如此施工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五、锚杆支护参数的合理选择
1、稳定围岩
由于松动圈围岩的自重有限,锚杆将不起较大的作用。因此,对于整体性好、耐风化的围岩可不进行支护,必要时可用单一的喷射混凝土来支护。这种工程实践表明,其混凝土的最大厚度以不超过20cm为宜。在节省材料的同时,也能起到稳定的支护作用。
2、中等稳定围岩
通过现场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这时围岩碎胀变形比较明显,其围岩的收敛变形将使巷道岩体表层产生裂缝或破坏,因而必须用锚杆来控制其变形。锚杆锚固端为松动圈以外的岩体,锚固端位于塑性区。所以采用悬吊理论来合理确定锚杆参数,使得锚杆能充分起到拉伸、挤压、加固作用,从而使松动圈内岩体保持稳定状态。
(1)锚杆长度确定。
L = LP+ L1+ L2
式中:L——锚杆长度m;
LP——围岩松动圈厚度,m;
L1——锚杆锚入松动圈以外稳定围岩的深度,可取0.2~0.3m;
L2——锚杆在巷道中外露长度,m。
(2)锚杆间排距确定。选取锚杆间排距相等时,则锚杆锚固力应满足以下条件:
Qmin≥LP·D2·γ
D≤[Qmin /(LP·γ)]1/2
式中:D ——锚杆间排距,m;
Qmin——锚杆最小锚固力,kN;
γ——围岩的重力密度,kN/m3。
(3)锚杆直径确定。按照每根锚杆悬吊的岩石重量来计算锚杆直径。
D2·LP·γ≤ πd2[σ]/4
d≥2D[(LP·γ)/(π[σ])] 1/2
式中: d ——锚杆直径,mm;
[σ]——锚杆体许用应力,N/mm2。
3、不稳定围岩
在岩石松动圈大于1.5m 时,巷道围岩的收敛变形较大,这时支护除要有一定的支护强度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可缩性。从现场实践表明,此时可采用锚喷网支护结构,其锚杆参数选择原理与上述相同。如松动圈厚度较大,锚杆过长也安装不易,且承受较大的拉力,锚固效果可能不好。因此,在层状岩层结构下,选择较坚硬的岩层作为锚杆的锚固点,并在巷道表面布置金属网进行喷层处理,这样会取得理想的支护效果。
六、结语
在巷道进行支护时,应根据围岩松动圈理论,并通过测定来确定围岩岩石的稳定性与硬度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锚杆及其相应的支护形式。这样,既能在现有的支护投资条件下达到安全支护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支护材料。
参考文献:
[1]岳翰,贾悦谦,严志才.井巷锚杆及锚喷支护技术[M].太原:山西出版社,1982.
[2]董方庭,宋宏伟,郭志宏.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J].煤炭学报,1994,19 (1):21-32.
[3]靖洪文.回采巷道锚喷支护问题探讨与实践.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5.3
[4]侯朝炯,郭励生,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范文5
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网络名词、概念和结构图等学习的兴趣不大,但对组网实操有着很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这门学科,但是几节课下来,兴趣已被消磨殆尽。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不能再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机械地授课,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训,真正把实用网络技术学到手。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分别阐述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统一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必需的技能(组建简单网络和管理网络),同时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理论知识,以利于他们以后的知识更新。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通过可操作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如今,各个中职学校使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材大同小异,教材中先理论、后实训,教材的开始就是网络层次模型、拓扑结构、Tcp/IP协议等系列抽象的理论,学生没有结合具体的实践,随着这些理论知识的逐步深入,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后续的实训教学也受到影响。
因此,从教材内容上,教师在教学初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化和更新,以教材中的主要实训内容为主干,将为实训服务的理论知识有重点地、有目的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确实是有用的。因此教学重心应向网络实训、网络设备应用和调试等方向转移,所以,实训内容不能滞后于理论讲解,更应将理论内容穿插在实训部分中,以实训操作中遇到的现象映射出相关原理。比如,引导对网络组建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组网技术知识,推荐对Windows网络管理感兴趣的学生研究活动目录设计和Windows域管理。对服务器管理感兴趣的学生从配置使用FTP、WWW、文件服务器等方面进行指导。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把课堂模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但部分理论课完全可以在机房中进行,这样学生对网络的组成、对网络设备和网络传输介质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比如让学生学会如何做水晶头,如何组建一个小型的对等网等技能,就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训(实训包括实地实训和模拟实训);而要顺利地进行实训学生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理论和原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知识链一环套一环,那就需要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和统一有深入的理解。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
第一,理论课模式。(1)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验证理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印象。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拓扑结构概念时,可以结合本校校园网的拓扑图和一些实物照片,来阐述为什么会有各种拓扑结构,不同的结构中的优缺点等。(2)对学生进行分组,授课时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厌学的情绪,改善理论教学的效果。(3)充分发挥课件和模拟软件的作用,特别是带有演示效果的课件或模拟软件,更好地吸引学生眼球。制作课件的目的是能够将一些理论的东西更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而采用的一种演示方式,但是,课件的展示更多的应该采用动画。比如,在讲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时,可以采用某种交换机模拟软件,模拟出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直观地演示出交换机中MAC地址表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4)理论内容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信息素养来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比如数据通信原理、广域网技术等,这些知识点对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影响不大,可以留到后期给学生简单地讲授,或结合一些考证的需要、考证的试题给学生讲授这类型的知识,效果会更好。
第二,实训课模式。(1)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实用部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网络应用案例和任务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根据中职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把组件网络和管理企业局域网,基本的双绞线制作、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器材的安装、设置和使用,Windows NT服务器、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的安装和使用等作为实训课的重点,让学生在一年的课程学习后,能感觉到自己独立动手做出点东西来。(2)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一些客户需求,以一个网络工程项目为课题让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从拓扑图的制作到设备和传输介质的选择上全部由学生来完成,在完成一个项目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将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比老师讲多少遍都有效。(3)注重实验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在实训课程中,学生会碰到理论上想不到的问题和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因此,不管实训是否成功,每次的实训报告都是一种及时总结的必要手段,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以便于完善整个过程。
四、教学评价
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73-02
从上世纪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的学习理论层出不穷,近100年来,教育方式的变革日新月异,远远超出了以往几千年的积累。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重大进步,诞生出多媒体技术教育模式,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突破原有的旧模式,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使我们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新的整合,可变抽象为形象等等。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些观点恰好能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知识特点。
1关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
1.1建构主义知识观和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它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这些特点与信息技术简直不谋而合。
按照这种观点,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这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最终答案,随时都会有新的假设出现(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必需要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生要对知识报有“不迷信权威、不形成定时思维”的态度)。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的知识总有其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对知识要活学活用,信息技术需要创新)。
1.2建构主义学习观和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来完成;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和学习也同样如此。例如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体系,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一个哪怕是小程序的项目;另外,在信息技术中,很多项目的完成都需要团队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会得到完善和扩大。
1.3建构主义教学观和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作为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我们的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加强引导性,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应如此。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应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改造和完善。
2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说是一个经历了岁月考验的学习理论。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虽然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多种定义都共同认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都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1)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2)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3)个体责任;(4)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5)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人,生活在社会中,在这个集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存在。不管是竞争也好,依赖也罢,群体总会产生互赖的关系。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言,他们也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能够自我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
(1)他们可以实现智慧的分布和共享: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对活动任务进行分解,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侧面的子任务,这样学习小组就可以共同进行单个学生无法完成的复杂探究任务。围绕某个探究主题,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们彼此交流探究成果,分享经验感受,共同贡献于集体任务,达到共同建构知识的目的。(2)他们可以进行认知整合和思想改进:通过协作互动,学习者可以表达多元化的理解,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交流争论,从而达到观点整合和思想改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反思,帮助他们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知识,发展多视角的理解。(3)他们的思维能慢慢地外显化和精致化:为了和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必须首先将自己的思路及观点明确化,并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进行自我解释。这样,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策略都被外显化和精致化了,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反思监控,提高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质量。
建构-合作学习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这种学习模式通常会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被使用。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学习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知识得到弥补和加强,并且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实践,使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建构;因为学习成员之间的认知差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而在合作学习的同时,学习成员间情感、知识的交流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这种学习模式是现在学校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也具有极为广大的前景。
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因此,合理组织学习小组,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科学的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和引导,让合作学习趋于理性化,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的发挥它应有的功效是我们应该长期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