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海绵城市;池州;城市绿地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8-0041-02
随着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活动的加强,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活动越来越剧烈,近年来,中国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城市水问题。北方许多城市处于缺水的困境之中;而南方地区很多城市内涝问题严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就是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2015年4月,财政部网站公布了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16个城市名单,池州是其中之一。
1.城市内涝原因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回到大气中,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排人湖泊海洋。但是,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这种自然循环,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持续不断地快速增加,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从而导致地表径流的不断增加,加大内涝威胁。无法流人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人市政排水系统,但地表径流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2.海绵城市建设机制
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的建筑多,绿地少,排水及雨水收集系统不发达等情况都造成了城市内涝防治以及雨洪控制利用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的热点问题,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雨水排放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要求,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实践新型雨洪管理的理念,将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城市绿地景观相结合设计,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LID)”。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比如: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湿度;降低噪声等,同时绿地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化城市都有许多的城市问题,比如内涝。这与城市具有建筑物多、绿地少、路面硬化度高等特点有关,同时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缺失有关,如绿地、河湖多数仅仅是景观,不少城市的河湖风华不似当年,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下水道再完善,河道承接能力不足,内涝依然不可根治。土壤成为城市的稀有资源,绿地系统蓄水性弱,硬化路面渗水性差,城市之肺不能正常呼吸。
3.池州概况及其城市绿地现状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池州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2015年池州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池州市具有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称号,绿地面积大,三面环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池州市区的主要水系,清溪河、平天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平天湖景区缺乏好的管理,很多地方植物情况比较糟糕;清溪河作为市区的重要河道,两岸的居住区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河道驳岸多是用的硬质材料建造,周边绿地都高于道路,绿地不能储存很多水分,雨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水循环不合理。
4.池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设计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重建一个城市,而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使城市绿地切实的发挥其生态作用。对于池州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绿地建设设计方案:
(1)在城市绿地建设时,统筹考虑绿地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大力推行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湿地公园,提高绿地的蓄水能力。在绿地或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其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2)城市广场及商业区等活动场地,一般面积较大、硬化程度较高,可以大力推行透水路面、植草沟、生态树池、建立生态滞留区等,同时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储存下渗雨水,就近用于绿化浇洒等。
(3)在居住区可以大力推行屋顶绿化、竖向绿化、家庭绿地等,增加蓄水面积。在有条件的小区(家庭),可以试行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减少自来水的需求。
(4)对于城市道路,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人绿化带进行储存、人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5)在整个城市的绿地建设中,不应该把一块块的绿地孤立对待,整个城市的所有绿地应该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能够联系,整个城市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大的“海绵体”,起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德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物联网;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84-02
0 引 言
物联网产业已被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学习与掌握物联网的技术理论、发展方向及其行业应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目前,许多本科(如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和高职院校(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物联网技术专业。随着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开设,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也在不断完善,物联网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的迫切问题。然而,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差异,技术标准选择的不同,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统一的方案,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构建基于专业特色的物联网实践基地。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实现了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
1.2 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感知控制主要通过感知设备来对物获取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联网中的硬件系统,这个环节需要电子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芯片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物的信息被感知到,就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环节对数据进行分析、控制,从而进行应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因此需要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人员;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涉及到系统分析,因此需要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人员。
综上所述,物联网人才需求可以概况为三类[1]:
(1)电子设备技术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感知设备或芯片设计等。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IT网络管理和应用等。
(3)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系统集成与开发、物联网管理与应用等。
2 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要求
2.1 结合专业群建设 构建有特色的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着显著的行业或专业特征,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能力,江苏省各高职院校以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展专业群建设。因此,物联网专业的建设能够与专业群建设相结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特色专业中去,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2.2 培训师资力量 提升教学质量
物联网技术涵盖了多学科,涉及多专业领域,因此要通过培训各专业教师,加大物联网师资的培养力度。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由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和覆盖面都比较大,通过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思维习惯。
2.3 满足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 高职院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构建
3.1 建设目标
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基于真实的行业或者领域应用,符合企业的实际应用和需求。通过项目化应用环境,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物联网基本架构的实现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了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服务层。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实现基本架构,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实现过程。
3.3 关键技术的实现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实现,主要应体现相关专业教学特点。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ZigBee技术、组网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及智能软件开发技术等。通过关键技术的实现,实践基地才能满足相关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
3.4 具体行业应用案例的实现
物联网应用的领域非常之广,其中典型的应用案例有智慧校园、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监控、智能装备制造及智慧城市等。各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应与具体的行业应用相结合,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选择具体的行业应用案例。以实践基地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的实现,完善实验实训的相关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行业竞争力,也可提升学校品牌。
3.5 实践基地应能满足分组教学的需要
物联网实践基地应包含多个实验系统来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环境,将学生实施分组,不同分组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交替进行。不仅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而且更多地促进了分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加全面。
3.6 实践基地应有较强的扩展性能
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逐渐地扩大,具体的行业案例也会改变或增加。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践基地的扩展、升级及改造。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提出了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物联网的基本架构,满足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更要通过行业案例的具体实现,明显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效应。
参 考 文 献
[1]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2]付永贵.基于分组教学的高校物联网实验室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65-67.
[3] 海涛,王钧, 廖炜斌,等.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技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9):166-169.
德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综合课程设计;项目角色划分;协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参考文献:
德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4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时候,专门制定了《江苏省宜兴中学主体教育特色建设方案》,从“主体德育、多元课程、生本课堂、人本管理、人文校园”五个方面,为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勾画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确立了“树立大课程观,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优势互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有机统一;教学做研相互融合”的指导思想,决定对我校开发最早、植根于宜兴地域文化的《陶艺欣赏与制作》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引领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提升和体系的完善。为此,我们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制定了《“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方案》,申报2012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我校申报这一项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首先,学校所在地陶都宜兴,有着6000多年的制陶历史,凝聚着先民智慧的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享誉海内外。尤其是紫砂手工成型技艺,更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最具宜兴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可以植根于这一地域文化沃土,利用宜兴巨大的紫砂创作人才和研究人才优势,获得健康发展,并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我校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于2000年秋季开设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丰富完善,已经形成从教学大纲到校本教材,从硬件环境到课程实施、学分评定的比较完善的课程形态。陶艺课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课程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报道。
其三,“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六期教研课题《植根于紫砂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任务,课题已于2009年高质量通过立项单位组织的专家组的现场结题鉴定。
其四,我校是南师大的附属中学,可以充分利用南师大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科研优势和实践经验,制订科学的《“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并在建设过程中,获得自始至终的高水平学术指导。
当然,“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玩泥巴,也不是为了培养紫砂工艺师,我们所看重的是玩泥巴背后的文化,看重这种文化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并且通过它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所以在一开始就把“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定位为:以最具宜兴地域特色的紫砂文化为基础,通过构建以“紫砂文化艺术”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子集群,探索利用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和规律,探索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策略与规律,从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且致力于把基地建成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研发中心的中型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我们努力在下列方面取得成果:
一、突出文化融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把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文化传统、地域文化特色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特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调体验学习,突出文化认同感、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与原有的校本课程体系相融合、同时又突出基地建设主题的校本课程群,并借助子课程群的建设,扩大“紫砂文化艺术”课程基地的影响力,提高课程基地建设的社会效能。
四、通过基地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五、探索普通高中与地方研究所、高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机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课程基地的软、硬件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确定了“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群的四个重点研发方向。
紫砂与文学: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文大家对紫砂壶及紫砂文化的吟咏赞美;紫砂壶铭文的哲学和文学意涵赏析;紫砂文化的地域印记和密码解读;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交相辉映等。
紫砂与科学:紫砂原矿的氧化物组成;紫砂成品的化学晶体结构;紫砂材料晶体结构与数学、化学的关系;紫砂陶色泽与特殊金属氧化物及含量的关系;紫砂材料烧制过程中主要的热变化;紫砂材料烧制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紫砂材料的低导热性与物理学的关系;紫砂表面“水色”与物理光学的关系等。
紫砂与艺术:紫砂文化的艺术特质;紫砂文化与诗、书、画、印的关系;历代紫砂艺术大家与书画名家的联合创作;紫砂文化内生特质及与其他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等。
紫砂的国际传播:紫砂文化艺术的域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域外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对紫砂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
德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5
一、突出亮点,优化海洋文化特色教学环境
营造海洋文化特色教学环境是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的一项亮点工程。海头高级中学在课程基地创建过程中,不断创新举措,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学校进一步丰富海洋文化长廊,开展丰富的海洋文化特色活动。学校定期举办“海之韵”艺术节、“海之星”科技节、“海之馨”读书节、“海之帆”体育节。学校精心打造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海之恋”合唱团、海贝文学社、海菜花剪纸社、海棠书画社、浪花工艺社、海娃沥粉画社等学生社团活动异彩纷呈,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种展示能力、促进发展的机会。
二、夯实基点,稳步推进基地模型建构工程
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保证。项目获批之后,学校迅速成立海洋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发展中心和课程基地场馆建设领导小组,建设外聘专家工作室、校内专家工作室、学术报告厅、教研组沙龙会所、多媒体放映室。随着课程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将海洋文化展览馆从里到外做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整改,不仅对原有的主馆进行全面装修和展区调整,而且还新增展品介绍和灯光效果来满足参观者的需求。新展馆宽敞明亮,展品丰富。展馆面积400平方米,共有各类标本4000多件。这些展品中有学生制作品300件,教师编制校本教材30本。新展馆馆内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学校海洋文化特色,使参与活动者从这里就能对海洋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学校创新举措,在校内又建设了一个特色德育基地――根土文化馆,以德育课程为中心,向在校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各届校友征集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同地域的泥土,取样装瓶,分地区陈列在根土文化馆内,配以丰富的文字图片介绍,向参观者介绍不同地域特色文化知识,对参观者进行“根的教育”。
三、找准焦点,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自主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焦点。学校建立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支持平台,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网际交流合作,新增三个现代化微机房,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基地开展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基地进行考察学习。先后走访了日本独资企业神仙紫菜厂、赣榆县东方育苗场、渔业博物馆、海州湾海珍品养殖场等地,还考察了柘汪临港产业区和赣榆港区。学校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将在高一年级开始设立“海事预科班”,为学生成长搭建又一个平台。
四、围绕重点,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高一年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活动中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学会调查访问的技巧。以海洋为主题开展的调查访问活动,为学生的兴趣、情感、个性养成奠定基础,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取知识,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形成丰富、鲜明的个性,同时也实现普及海洋知识,树立海洋意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的目的。高二年级要求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分析中,通过活动,手脑并用,使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学生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的广度,挖掘其深度。教师创设鲜明特色的教学情境,围绕活动的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进行物质或非物质的构建,在分析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动机。高三年级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主动地规划设计,提出有建设性的创意活动。这种创意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创新节点,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
课程基地师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师资的选择。采用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派两种方式,选择26位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和兼职教师。第二阶段,师资的培训。先后对选派教师进行五次培训。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如选题指导课、方案设计课、方法指导课等,然后根据培训内容进行课堂实践,同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录像,最后再研讨交流优势和不足。第三个阶段,学会独立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参加培训的教师已经能够按照课程基地建设的要求,开发和海洋文化有关的课程资源,力求课程资源主题化、系列化,并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具有层级结构的课程体系。
六、强化热点,探索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
德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6
1.目的:
大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既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提升了学生就业素质,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共同把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学生认识企业、职业与社会的一个窗口,以及企业了解人才信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一个平台。建设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在企业文化中,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培养学生的敬业、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意义:
(1)建立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实践育人,完善了大学教育的育人机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集体主结合作精神教育、诚信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所接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避免传统的实践基地的局限性。以往的实践基地是只是单纯的学生专生实习的场所,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场所同时建成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规范的教育。
(3)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全面迅速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大学生在踏进校门之后,除了要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外,最需要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建立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期间了解企业发展的历史、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围绕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人的职业生涯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即从职场需要和大学生就业、生存、发展需要双方为着眼点,开展敬业、忠诚、守信等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二、国内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现状:新一轮的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改革研究,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研究的新课题,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但在实践尤其是基地建设模式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实施和改革方案。趋势: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知识经济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同志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向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嘱托。“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证其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措施。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实践基地建设,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三、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1)通过建立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活、深入理解理论提供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理论到实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与社会的接触,增强了教学活动中所传授的理论观点对学生的影响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从而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意识,锤炼学生思想,提高了学生素质,增强了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建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并以此新模式作为手段和新平台,为推动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建设的实用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四、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研究内容:
(1)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资源拓展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就是要充分整合我们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对大学生校企共育的有效合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2)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培养。就是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来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院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院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共同完成。
(3)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开展,重点要解决的是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
2.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