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会展旅游;发展现状;IPA模型;广州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93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3
1 引 言
1.1 研究基础:会展和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是指在举办会展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旅游活动。会展旅游的核心与基础是会展活动,但是“会展业”却不能等同于“会展旅游业”,从形态上来说,会展旅游业是结合了会展与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新兴业态。
第一,会展旅游者并不完全就是会展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不少企业与单位机构为了表彰员工的工作业绩,通常会针对员工开展奖励旅游活动,并且可以携带家属共同旅游。很明显,后者是会展旅游者,但却未必参与会展活动。与此相同,陪伴商务旅游者出行的家属也在此范畴内。
第二,参加会展活动的人不完全是会展旅游者。例如,本来就是会展举办所在地的与会人员就不包含在会展旅游者范畴内。
本文的研究基础必须建立在区分会展业和会展旅游业之上,因为受众不同,其关注点也不同,只有准确定义与划分二者,在研究过程中制定、分析、评价各种政策时才有针对性。此外,在设计影响因子并建立模型时还应将实际参会者(即各参展商)和不参加会务的会展旅游者等因素考虑在内。
1.2 研究方法:IPA矩阵模型
IPA,是指“重要性―绩效分析”,一般使用于分析某个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在现代旅游业和会展业的相关研究当中,通过运用该方法来分析模型中的不同影响因子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与绩效,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判断依据。
IPA将“重要性”与“绩效”以两个坐标方向表示,并以数字1到5表示各个分值区间。根据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与“绩效”均值,可以确定并划分各自的位置,在坐标轴上区分出四个象限(如图1所示)。象限I:高重要性、高绩效,继续保持;象限II:重要性不大、绩效高,控制并减少投入;象限III:重要性不大、绩效不高,减少关注;象限IV:高重要性、绩效低,需要解决问题、重点发展。
从模型可以知道,IPA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量化各个影响因子,区分不同象限的因子位置,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状况。一般而言,决策者通过IPA模型,有助于分析判断,哪些因素须重点或优先发展,哪些因素可减少投入或关注。
2 广州市会展旅游业分析评价――构建IPA模型
2.1 广州会展旅游业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
2.1.1 建立评价维度
建立IPA模型,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说明调查目的和对象;第二部分是确定类会展旅游业影响因子,并运用Likert五级量表,请受访者对八类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及绩效进行评价。
第一类是“城市旅游景点资源”,即广州作为目的地城市所拥有的相关会展旅游资源,这既包括针对普通旅游者的景点资源,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特色饮食”“旅游节庆活动”等,也包括针对会展旅游者的“会展场馆和会议中心等”。
第二类是“城市基础设施”。涵盖广州的会展和旅游相关行业企业秩序、会展和旅游交通情况、社会治安现状等涉及城市基础建设的因素。
第三类是“产业链”。在产业链条上,会展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上下游产业包括了会展业、旅游业、交通业等相关行业,产业链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会展旅游产业的发展。例如上下游产业的相关因素包括“酒店(宾馆)业接待能力”“餐饮业供应能力”“展览期间周边旅游休闲娱乐设施”等。
第四类是“政府的政策与效率”。在众多研究者看来,这也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综观我国各会展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在当地会展业的发展中,政府一般不直接涉及市场运作,但却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倾斜性的政策来推动产业发展。对于当地的会展组委会及主办方来说,是否选择某个展览举办地,除了注重举办地城市本身的硬件条件外,还要考虑会展的申办程序和手续,这就涉及到政府的管理。
第五类是“物价及费用因素”。即当地的消费与成本问题。在一般意义上,会展旅游者的价格敏感度不高,这与观光度假旅游者有明显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展业的消费者完全不考虑价格成本因素。事实上,现有研究表明,主客体双方即会展旅游者及会展旅游组织者,在决策时都非常看重各种相关“费用”。
第六类是“城市形象及社会环境”。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吸引会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第七类是“文化因素”。城市文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和市民素质,在重视体验感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文化因素将影响旅游者的内心体验。
第八类是“人力资源因素”。高素质专业化的会展旅游人才队伍以及培养这种中高级人才的学校、机构和组织构成了决定广州会展旅游产业形象强弱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广州会展行业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针对会展管理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是会展业拥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笔者将规范化的“认证制度”作为研究内容之一。
2.1.2 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的重要性评价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包括八类调查内容;请受访者从城市旅游景点资源、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链、政府的政策与效率、物价及费用、城市形象及社会环境、文化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等八方面对影响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
影响因子重要性汇总散点图如图2所示。
2.1.3 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当前绩效
针对广州会展旅游业建立的IPA模型,对以上各个影响因子的重要性首先进行了评价,再根据评价维度中类共93个影响因子的当前绩效开展评价。
影响因子当前绩效汇总散点图如图3所示。
2.2 影响因子的IPA矩阵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各类因素的重要性及绩效,再通过IPA方法对本研究中各大类因素的影响因子所处的位置进行观测,形成矩阵图(见图4)。
从图4的IPA矩阵中可以看出,第II象限中没有任何因素,我们暂不讨论。第1、8大类在第III象限,表明其重要性和绩效值都较低,因此不必给予过多关注。可以得知,广州的城市资源要素和费用因素的重要性一般,不必优先考虑。
从图4还可以看到,其余六个大类的重要性都高于平均水平,但第2、4、6大类由于当前绩效较好,落在了第I象限,即“继续保持”。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链等条件对于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广州在这些方面的绩效也不错,应当继续保持优势。
矩阵图还表明,第3、5、7大类在第IV象限,需要“加大力量、集中发展”。会展行业企业组织管理、政府的政策与效率及人力资源因素是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广州在这些方面的比较优势尚不明显,今后应当加大发展力度。
3 结论与建议
调查及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会展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经历了萌芽期后已经进入了发展期,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与酒店业、餐饮业、交通业等上下游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关系,为进一步培育与扩展会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发展广州的会展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协同创新。
3.1 突出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
第一,完善法规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广州市必须加快完善会展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优质的会展旅游环境。会展旅游业是近十几年来新兴的交叉业态,在我国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关联性强与复杂性大的特点:在体系建设上既不能与当前其他行业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又不能简单混合各行业规范。就全国层面来看,尚无法规以上的立法,截至2014年初,广州市仅有少数几件地方法规性文件。虽然广州市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广州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但是在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上仍显不足,必须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当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展览轻会议、会展与旅游脱节、品牌培育薄弱、管理科学和教育滞后等问题,使会展旅游管理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良好局面。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广州市会展旅游管理职能,成立会展旅游管理的相关机构,明确职能管理归属,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效能。
第二,加强政策指导,扶持产业发展。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等目标定位,也提出了广州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2009年9月,广州市海珠区制订了《扶持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广州市琶洲地区的展会进行政策优惠;2010年10月,广州市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创办的、当前广州没有同行业及同类题材的、展览面积达5 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展提供补贴。上述举措有力支持了广州会展行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将会展与旅游相结合,会展管理部门与旅游局应联合起来,明确广州市会展旅游业的定位及目标,尽快出台促进会展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意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会展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围绕品牌建设制定推动会展旅游项目加快发展的具体扶持办法。政府加强指导,支持行业的多元化市场经营,鼓励会展旅游向深层次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3.2 全面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行业协会的建立与支持。会展旅游行业协会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根据本行业企业的相关特点,应主动制定为全行业所接受的行业规范包括地方标准。行规及标准的制定应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对行业内的企业具有约束性。
此外,行业协会还应完成行业统计的相关职能,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行业协会应该是本行业数据集散中心,是行业内各企业相互沟通的协作平台。所有加入协会成为会员的会展旅游企业都有义务面向协会提供本企业可公开的信息、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协会要做好纵向与横向联系工作,纵向方面,代表本行业的利益向政府反映多数企业的诉求并向企业传达政府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和要求;横向方面,协会要促进会员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消除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影响较大的是广州琶洲会展促进会及其相关网站“广州琶洲会展经济网”,该会自2007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广州(海珠・琶洲)会展经济论坛”,每届规模为300~500人,2013年起升级为琶洲论坛,由官办向民办官助模式转变,有效推动了会展业与会展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3.3 塑造知名会展旅游企业品牌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会展主题要有品牌,旅游活动要有特色。目前广州市缺乏规范成熟的专门会展旅游企业,更缺少具有知名度的企业品牌。会展旅游公司要注意品牌效应,利用主办或承办各种重要展会的机会来展现自身实力,突出品牌特色。在开展会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要建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活动全程使用统一的、有特色的标识,注重培训与教育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输出企业文化,并保持互动。品牌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坚持,高知名度的品牌更是来之不易,它将给会展旅游企业带来持久的生命力,从而促进所在城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3.4 加快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的招生统计表明,广州市开设会展及旅游相关专业的大学包括了重点本科大学、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学校等大专院校,但对于会展旅游人才培养与教学,表现出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尚缺乏有力的保障,从而造成掌握会展旅游复合技能的从业人员供给不足。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交叉业态,需要既懂会展又掌握旅游业务的精英从业人员。因此,相关院校应该加强会展旅游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并且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协同育人,逐步构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旭,马耀峰.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3).
[2]樊小兰.会展旅游研究综述[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2).
[3]李力,余构雄.近十年来国内会展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旅游论坛,2010(6).
[4]范智军.信息化视角下的会展旅游业发展路径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5(11).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2
引言
农业旅游包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村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文化资源等。是以通过农业旅游为介质的设计与构建,内涵规划,把农业的建设、高效的管理、农艺的展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让普通的消费群体全面认识和感受休闲农业旅游和农业文化的魅力和魅力。而休闲农业旅游是全面利用农业的资源,一从内在为中心而开展的,是由农村的独特风光及环境、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农事劳作而制定的,从而极大程度的参与性的一项旅游游玩活动。
一、开发者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全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凭借着对农业旅游的浅薄认识,进而从效益观入手盲目的花大成本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大规模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使原有的乡村乡土自然气息消失殆尽,从本质上就扭曲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内涵。而有些地区只是把休闲农业旅游作为独有的亮点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不去思量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护,这种方式也就仅仅是让消费者走入自然,感受大天然的美好,却忽视了休闲农业旅游更深层次含义,效果事倍功半。
二、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休闲农业旅游吸引游客采用的是生态农业景观,和传统的传统农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在能够有效实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的同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并在此期间不以破坏环境为前提下形成的,它能够实现自然环境和经济产业相互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它会比原来的旅游模式更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旅游产品必须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休闲农业产品的设计和规划,必须在保持农业生态旅游的人文历史和原神态自然性,依据现实历史的真实性和自然性的前提下,对农业旅游产品进行适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的创造,并依据它独特的特色进行有效分配,从而创造出一种能够使技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的休闲旅游活动环境。
(三)休闲旅游的项目具有多层次多样性
各个地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制定地区特色,全方面的表现独有的自然资源文化民俗等。以提供给旅客们丰富的多彩多姿的服务。以此刺激农业旅游过程中游客消费购买欲望,在满足了游客住、食、行、娱、购的最基本要求下,休闲旅游项目还可以在此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到日常的农业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亲自感受、、体验到农业生态的特色之处还可以看到农业生产的劳动果实。从管管旅游的一专项一购物一特色的多层次活动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层次日渐丰富化并且变化多样。
(四)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农业休闲旅游资源不仅仅包含自然资源,它还包含了人文资源,在让游客体验浓浓的民间文化环境同时全方位体验自然殊的农耕文化及采摘文化,让游客自己通过自身体验的经历和感受农业旅游的奥妙奇特之处。
三、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全体筹划的不全和进展水平不平衡
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在标准的指导上有很大的不足之处,进展不平衡。如今正处在一个较为简单,扩散,还有一些疏漏的开发阶层,暂时没有成为品牌效益、规模效益的程度。农村的休闲旅游的服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还是在资本缺乏、观念和生活习性、政策和其他因素的约束。目前只可以满足于游客的基本需求,活动单点,游而不乐。离我们制定愉快舒适的休闲农村旅游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甚至有些观光游玩地点接待设施中出现卫生状况问题,游客因为住宿和饮食的卫生问题不能满足,从而使旅游者不再光顾,这就严重的影响着旅游者游玩观赏的时间。旅游的发展水平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品味不相匹配,从而严重的制约了当地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休闲农业旅游的优点没有转化成为产业的优点,但是我们一旦将这些优点转化过来这就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旅游开发不够广度,产品特点不够鲜明
目前而言,农家乐模式的农业旅游还是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其中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将观光和娱乐作为主打,而度假村,团体旅游,商务型的休闲较为少见,旅游项目较为简单乏味,目前绝大部分的休闲农业旅游仍然是将农业的自由采摘,提供垂钓场所,观赏采摘茶园、品尝农家饭菜,农业旅游观光等为中心,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仍然是旅游项目的来源,这就需要很强的时节性和时令性限制,久而久之其他旅游区也成为相同模式的旅游产地,对当地特有的特色开现和挖掘严重不足,没有一个鲜明的旅游重点特色项目,这是很难去满足如今旅客旅游多样化的游玩需求。
(三)休闲农业旅游投入资金过少,基本设施设备不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这就产生旅游开展资本较少,而农业休闲旅游的开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旅游区的各项维护、服务设施的建设甚至需要折本的后期管理和维护。资本的不足这就促使一些已经开展的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地区旅游配套的设施不全面,也很不完善,比如环境卫生、公共厕所、旅游区道路、通讯设施、停车场、休息站等设施建设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不了旅客的需求。当前大部分的农村休闲旅游场所都没有特定的旅行游玩交通车,少许游乐场地只提供了较为简单的住宿和饮食设施,而这些就直接的影响了旅游客的游玩心情,留不住客源,也间接地影响了农村旅游开展的速度和质量。
(四)休闲农业旅游管理人才的不足,接待旅客的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开放式的,服务人员接待旅客的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在农业休闲旅游的经营机构中,许多管理层面的人员由于没有经过指导的乡镇干部担当或是由当地的农民去接待,在管理方面不是很规范,没有经过较为全面的旅游专业方面的教育,而这类人才缺乏。还有一点旅游地区的经营者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缺少一定的有效系统培训,在职的人员服务意识也需要提高。
(五)交通不便,宣传不够很难产生名牌效益
在我国大多数的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生产功能的延续,还是在一个辅助的地位,这就促使了人们对于市场的竞争方面和宣传方面没有重视。有些旅游地点是在交通不便的农村,虽然这些地点有优秀的的资源环境条件,可是游客到达不了,交通的阻碍,严重的影响了发展。
四、国家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策及解决办法
首先为当地旅游的发展创造一个优秀的的环境气氛,而当地的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农业旅游业发展协调服务,对项目制定立项条件、申请程序、管理制度等事项应以明确。制定农业旅游项目发展优惠政策和行业管理规范。政府通过一些手段对农业旅游提供帮助和支持。我国有些条件较好的的地方政府,其中包括区(县)乡(镇)的政府甚至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为提升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村原有现貌、改变农村的产业组织的重要事情进行筹划,进行有效的规划安排并进行指导,而且政府以及资金的帮扶。
第二,必须对旅游的环境和接待的质量进行提升。在此为了提高各方面人士为主的农业旅客的服务,必需加大加强在岗从业人员的技能服务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提升服务意识的同时也需要提高旅游的设施,将农村生活习惯中的不足和不好之处进行修改,比如衣冠不整,礼貌不周,随地乱扔的等,其中更应该加强改变农村人员对服务就是低人一等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项目大部分地区还是分布在农村、城郊地区,基础的设备设施不完善,甚至落后,应该对道路、餐厅、住宿、通讯、公共厕所等一些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改善旧农村中的不好的方面。农业旅游在岗的从业人员必需了解到旅客大部分来自城镇的居民,必需在住、行、食满足城镇居民甚至是国外友人对卫生、安全的需求的基本条件上,还要凸出体现娱、游、购等的农村特色。
五、结束语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3
论文摘要: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莆田旅游产业现状!提出应树立区域旅游的发展观,并主要从政府作用。旅游产品开发、交通设施、人才和企业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莆田是历史文化名城,妈祖文化的故乡。作为闽台文化交流的窗口,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莆田接待境内外游客2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3.8亿元,占全市GDP的10.3 % ,创汇10365万美元。在打造和推广妈祖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旅游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和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作为旅游资源得人独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蓄田市,旅游兴市的目标还未能实现。本文试用SWOT分析法分析蓄田旅游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指对产业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 和挑战(threats)进行全而评估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swoT分析法对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是旅游规划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是旅游发展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1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es)
(1)莆田旅游资源独特,文化积淀丰厚。莆田在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中一位。资源分布密度之大为全国同级城市少有。既有“东方麦加”之誊的媚洲妈祖庙,“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媚洲黄金沙滩,“福建二绝之一”的九鲤湖和“小武夷”麦刹.岩,又有南拳发源地南少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清殿、木兰破和广化寺释迎文佛塔,另外,独特而又丰富的莆阳民俗民情,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基石。
(2)旅游区位和客源市场优势。莆田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繁荣带东部,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台湾同胞中80%的人祖籍福建,70%的人信奉妈祖[2],每年有10多万台湾信众前往媚洲岛朝拜妈祖。此外,莆田有343.6公里海岸线,有媚洲湾、秀屿港深水港口,福厦高速公路以及筹建中的莆田火车站,交通便捷。妈祖信众分布在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达2亿多人。充分发挥媚洲岛的旅游功能,将成为莆田较为稳定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
2.莆田发展旅游业的劣势(weaknesses)
莆田旅游产业的总体现状可以概括为“潜力大,能力小”。“潜力大”指的是莆田旅游资源丰富、区位良好、文化类型多样、得人独厚;“能力小”指的是莆田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
(1)交通运力不足,缺乏规范。一个城市交通集散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等)的发达程度是这个城市良好形象最直接的表征。莆田市新旧汽车站相距甚近,空间容量小。双体日和假期交通拥挤、卫生状况不理想的现状削弱了城市的旅游形象,遏制了出游者的旅游动机:此外,缺乏通往景区的旅游专车和市区内高档次的旅游公交车。可以说,交通条件的低档次、低水平是制约莆田旅游发展的瓶颈。
(2)旅游产品中一,促销乏力。目前莆田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放在“妈祖文化品牌”上,尤以妈祖朝勤旅游为重,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度假体闲型旅游产品。由于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感知较难切入,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山水型品牌来得。虽然媚洲岛与武夷山于1992年同时定位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但以山水型为主的武夷山不管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质量上都远远胜过媚洲岛。过分重视中一品牌使得莆田一些垄断性极强的旅游资源如南少林、三一教祖祠的开发因缺乏深度而严重削弱其应有的吸引力。再者,在旅游产品营销方而也大多因资金不足而缺乏竞争力。
(3旅游产业素质不高。第一,旅游发展的体量较小,莆田旅游业虽然在近两年都是呈百分十几的比例增长,但若从全省范围上看,2002年旅游收入只占福建省的5.6%,旅游接待人次仅仅占全省的6.1 %。从发展相对量上看,远远不及福州和厦门,1998年到现在每年的旅游附加值增长率不及0.1 %。同时一个史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目前莆田仅仅是福州、厦门两大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附带景点,一个过站。第一,资木市场运作乏力。目前甭田基木上是靠政府则政投入发展旅游,社会集资和民营企业的投入很有限,大量民间闲散的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二,产业内部呈现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标准食宿设施仅有1000多标间,主要旅游风景区没有一个标准星级酒店;旅游线路中一,精品景点吸引力不强;缺乏专门的旅游购物商业街;旅游娱乐设施少,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体闲设施,如网球场、赛马场等,难以吸引游客在景区逗留过夜;全市大大小小旅行社有13家,但缺乏龙头企业,它们各自为政,不愿意整合资源和资金优势而陷入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限制了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4)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城市存在的制约因素区域旅游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其所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莆田市存在诸多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不强。全市GDP总量占全省份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农业所占比重偏大,则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则力调度紧张,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这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发展力度。
3.机遇与挑战并存(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将达16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近2万亿美元;体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泞产业和现代的信急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第四大客源国。这不但是世界各国家发展旅游的好时机,也是中国各省市发展旅游的好机遇。莆田市政府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其中一个便是旅游产业。但我们也应看到:莆田作为港口城市,还存在诸多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其次,莆田市在对台区位上有绝对优势,然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莆田市位于两大旅游城市福州和厦门之间,这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阴影效应”势必会造成旅游业的倾向性发展;再者,以后的几年内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虽仍将快速发展,但莆田的客源主要为港澳台同胞以及临近城市的妈祖信徒,客源结构的中一将是旅游发展的另一大挑战。拓展客源市场,将是莆田今后旅游营销的着力点。
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1.树立大区域旅游发展观
莆田虽有独特的妈祖文化旅游品牌,但山于莆田位于福州和厦门之间,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替代性竞争,使得莆田许多风光资源难以显示资源优势,如媚洲岛海滨风光吸引力受厦门鼓浪屿影响,永兴岩受福州鼓山等名山影响。因此在考虑莆田市旅游的资源、产品和市场开发时,应树立大区域旅游的发展观,联动福厦漳泉地区整合资源优势和促销力量,通过借景、借道、借力来强化自己的优势。如可以凭借秀屿码头,借惠安肖肝炼汕厂和崇武之景,开发南日岛海岛景观;借永泰青石山来捆绑促销大洋生态风景区永兴岩。
2.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1)加大领导力度。旅游业对地方GDP的贡献是显形的。甭P}应成立山大旅游企业、外事办、文化局、宣传部等部门领导、旅游专家及各新闻中-位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门负责全市旅游重大问题的决策、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旅游政策的制定及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管理。旅游产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加强产业管理应做到“二协调一理顺”:第一,协调市旅游局和各旅游景区管委会的关系,权责分明,树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第一,协调旅游产业各有关部门的关系,树立协作意识。第二,协调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的关系,旅游节的筹办应逐步山政府性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第四,理顺各景区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现状,实现高效、科学、统一合理的管理。
(3)加大投入。政府应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投入。投入的资金一作政府联动各旅游企业、媒体、相关部门整体促销之用,一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之需,三作出台权威性旅游详规之费,四作急需旅游项目投资之先期资本。
3.拓展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湄洲岛、九鲤湖、永兴岩和南少林这些资源地域性特别突出,应开发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对于媚洲岛4A级旅游区要按国家A级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深度开发,改造完善,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参与性,在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上发挥效能,努力将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成国家级旅游精品;九鲤湖湖美瀑秀,永兴岩林茂岩奇,生态环境良好,应对九鲤湖、永兴岩进行环境因子(如负氧离子)测试、评价,发展生态和康体体闲旅游;南少林以武术文化为主,应走文化旅游之路,注重南北武术文化的互动。
(2)选择一定地域开发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财力和技术力量,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旅游产品。在通入性好、人气叶的地域开发如“船模展览馆”、“圣地海洋馆”、“鞋业一条街”、“妈祖风味小吃一条街”、“武术文化商业街”等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3)改变节庆旅游的运作模式。莆田通过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以及武术节、摄影节等,不但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旅游促销提供了展示平台。但若从经济效用上看节庆的运作,并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筹办节庆能够招商引资,但节庆旅游的发展效用远比“招商引资”大得多。笔者认为应改变目前由政府某一职能部门筹办节庆的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既要产生良好的城市轰动效应,也要创造经济效益。
4.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企业的建设
(1)全面启动交通建设工程。交通已成为阻碍莆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应在原有的“三纵三横”公路主框架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一级港口秀屿港的优势,增设豪华型的游船和高档游艇;同时因景制宜,修建一批景区内车道、人行道,增设旅游专车;迁建旧车站,启动甭田铁路建设工程,提高运力,增强连通性。在各交通集散地设置导游触摸器、旅游广告牌,出售精美旅游交通图;在主干道视觉通达区安置旅游景区指示牌,彻底改变目前少、乱、差的交通局面。
(2)整合旅行社,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生产企业。目前莆田的旅行社,存在小、散、弱状况,应加快旅行社部门的资源和技术整合,从小规模分散的企业组织整合为一大企业集团,发挥资金和人才集聚效应,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其规模化发育程度。此外,应鼓励和培植一些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开发和生产有莆田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品,丰富旅游购物品的多样性。
5.加强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经济总体的落后从某种程度说是人才的落后。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泞致的马太效应,其实是一种颠倒的“技术转让”。今后几十年旅游产业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莆田要发展旅游业,提升竞争力,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以科技兴旅游。
(1)立足本上培养人才。应充分发挥莆田学院在人才培养、旅游开发与规划及决策咨询等方而的作用,为人才落根木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人才体制市场化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而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灵活的用人制度。
(3)加强旅游局、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本市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培训各旅游企业管理干部,推进人才开发与经济、教育、科技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詹毅.立即行动起来掀起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新高 潮[EB/OL]. ptta.com.cn/szjh.htm,2003-03-25
[2]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3. 355
[3]中国旅游年鉴编委会.2002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
国旅游出版社,2003.178.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4
目前我国大型的会展活动越来越多,并且会展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会展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会展行业不断的兴旺,会展教育已经满足不了会展行业的需求了,因此一定要加强高职旅游会展专业人才的培训。本文对会展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我国高职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
一、会展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会展行业的发展背景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自从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后,我国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大型的展会。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3000多个不同类型的展览会,其展览总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总共创造了100多亿元的经济价值。全国性会展网络正在逐步的形成,并且正在迈向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中。目前我国会展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收入,尽管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家,但其收入和地位是完全不匹配的,因此我国一定要重视会展经济的发展。
(二)会展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一些外企越来越看好会展行业的发展,国外一些较为发达的会展行业公司寻找与我国合作的项目。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因此带来了新的投资和投入,同时也有了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经营方式。但由于我国会展行业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我国展览场馆越来越多,但是其布局和结构并不够科学,同时还存在重复建设等现象。会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导致一些企业把资金和精力放在一些比较细小的事情上,根本不注重去组织展览的观众,并且服务也不到位,使展览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目前会展行业越来越被国家政府所重视,每个城市都积极的发展会展行业,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我国会展行业专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会展能力还不够强,因此我国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会展行业整体素质。
二、高职旅游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旅游会展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并且一般都是从管理和经贸等专业转型过来的,同时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都满足不了当前旅游会展行业的需求,因此一定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依照旅游会展行业发展的状态去设置高校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可以采取渐进阶梯式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适应旅游会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要在高校内设置与旅游会展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次,在对基础理论进行学习的时候,学校应该不断的安排学生与旅游会展行业进行接触,通过实践让学生知道一些旅游会展操作性的知识。最后,可以安排学生到旅游会展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了解更多企业文化以及工作技巧等,让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旅游会展专业培养的目标。
(二)构建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
我国教育部将会展专业作为目录外的专业,同时在一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并且专业设置时间也很短,因此不管在师资上面还是课程设置上面都不够完善,根本达不到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我国旅游会展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兴岗位也在不断的出现,因此对旅游会展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并且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面都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才瓶颈”等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满足不了旅游会展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并且要不断的完善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设置,从而使旅游会展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效的结合。
我国旅游会展学科还不够成熟,并且应用性也不够强,因此一定要构件科学的课程体系,这也是旅游会展学科建立的核心任务,同时高职院校要将课程内容落实到实践当中。旅游会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中会涉及到很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要将实践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逐渐的实现旅游会展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结语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洛阳市;旅游业;经济增长;因子分析;协整分析;Granager检验;误差修正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1 洛阳经济增长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综述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以及洛阳市“旅游强市”和“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战略确定,旅游业发展对于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1999到2012年,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及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2%及17.7%,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洛阳市旅游接待人数由1999年的934.3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7 765万人,其中接待国内游客由926.6万人增长到7 703.72万人、入境游客从1999年的7.76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61.3万人。
如图2所示,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从1999年的45.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02.7亿元,其中旅游创汇收入从1999年的2 702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7 950万美元,其中2003年因非典原因导致旅游创汇大幅下降,其余年份均保持较快增长。
1.2 洛阳市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综述
洛阳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繁荣,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又借助收入、创汇、就业以及产业关联等渠道效应带动当地经济联动反应,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如图3所示,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期间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增加的。截止2012年旅游总收入占洛阳市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3.42%及41.55%,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洛阳市经济增长已具有显著作用。同样经济增长对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促进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2 洛阳市经济增长及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析
本节通过因子分析,选取8个反应旅游业基本发展水平及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分别为:X1-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2-旅游创汇收入,X3-国内游客总人次,X4-国内游客总花费,X5-国内生产总值GDP,X6-第三产业GDP,X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X8-星级酒店数。指标选取参考了《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的指标设置,并根据地方统计数据进行指标筛选,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洛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提取公共因子,并对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两个主因子F1、F2。如表1所示,第一主因子F1代表旅游基本发展水平,由X1-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2-旅游创汇收入、X4-国内游客总花费、X3-国内游客总人次等四个指标决定。第二个主因子F2代表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主要由X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X5-国内生产总值GDP、X6-第三产业GDP、X8-星级酒店数决定。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城市两主因子F1、F2得分以及综合得分F,如表2所示。
从因子得分可以看出洛阳市在代表旅游基本发展水平因子F1和总因子F的得分在全省18个地级市中均高居首位,可见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及领先地位,这与洛阳市优秀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历史、“国际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旅游业在洛阳市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的不断提升,洛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在代表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子F2中,可以发现洛阳市排名在全省属于中等偏下,这与洛阳全省第二的经济总量是不相符的,也与洛阳领先于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这说明,洛阳市旅游接待能力跟不上洛阳市旅游接待人数的规模,也不符合促进洛阳市旅游收入的要求。与洛阳市庞大的旅游市场相适应,洛阳应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业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及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旅游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创新和生产能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
3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3.1 数据说明
鉴于洛阳市旅游总收入收录入统计年鉴始于1999年,本文选取1999――2012年共1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洛阳市统计年鉴》(2000――2012)、《洛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选取洛阳市旅游总收入Y反映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选取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变量做对数处理,最终获得LNY、LNGDP为变量符号的两组新序列,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数据。
3.2 平稳性检验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考虑到本文选取样本区间较小,而KPSS检验在选择较低的滞后截断参数时,对小样本的检验较为有效,本文主要依据KPSS统计量判断数据平稳性,谱密度估计采用Bartlett形式核函数,带宽参数由Newey-West方法确定,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单位根检验结果所示,无论是LNY、LNGDP水平的时间序列还是两者的一阶差分DLNY、DLNGDP的时间序列,均在1%、5%、10%显著水平上无法拒绝为平稳时间序列的原假设,因此,时序LNY、LNGDP均服从I(0)过程,是平稳序列,可以进一步进行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单位根检验。
3.3 E-G协整检验
根据E-G两步协整模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OLS估计,得到以下结果:
LNYt=-2.415+1.038LNGDPt
(-6.570) (19.898)
R2=0.9706 R2adjust=0.9681
DW=0.9681 F=395.9174
然后对方程的残差序列ε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结果显示,在5%、10%水平上,模型设立比较合理,可以得出结论: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即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方程系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整体的解释力较强,回归系数给出了洛阳市旅游总收入与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弹性关系,即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就相应地增加1.038个百分点,可以说明地区经济增长对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3.4 Grana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及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关系是否符合时间上的因果作用关系,本文通过Granager因果关系检验做进一步证明。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Granager因果检验结果可知,从滞后长度2至滞后长度4,不存在从序列LNY到序列LNGDP的单向因果关系,却存在从序列LNGDP到序列LNY的单向因果关系,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洛阳市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而旅游业发展对洛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比较有限的。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洛阳作为一个工业且是重工业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产业的支撑,且洛阳市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阶段,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有限的。
3.5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协整关系及之前得出的回归方程只是解释了洛阳市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能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为了研究二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需要建立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误差模型。针对之前回归模型:
LNYt=c0+c1LNGDPt+εt
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LNYt=c0+c1LNGDPt+c1ecmt-1+εt
ecmt-1=LNYt-1-c0-c1LNGDPt-1
模型把长期和短期均衡调节同时考虑进去,其特点是把表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项c1ecmt作为解释变量放在模型中,描述对均衡偏离的一种长期调节,c1反映的是调整幅度。因此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的短期变动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于短期经济增长变动(即LNGDP)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前一期旅游总收入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即ecmt)的影响。由于序列LNY与序列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估计方程为:
LNYt=0.228+0.815LNGDPt-0.618ecmt
(4.560) (6.379) (-4.296)
R2=0.6501 R2adjust=0.5801
从回归结果可知,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的修正机制,反映了两个变量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经济变化超过均衡水平时,短期波动将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趋近,调整幅度为61.8%。同时,旅游总收入受滞后1期的经济增量的影响,即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就增加0.815个百分点,模型中的R2adjust=0.5801,说明经济增长的变化及误差修正项仅能解释旅游收入变化的58.01%,说明影响洛阳市旅游收入的变量还有许多未被包含入模型中。
4 结论
本文以洛阳市1999――2012年周期内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E-G协整模型、Grana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对洛阳市旅游总收入及地区生产总值进行长期及短期均衡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如下:
(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期分析看,洛阳市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就相应地增加1.038个百分点。可见洛阳市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该市旅游业快速增长的保证。
(2)Grana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洛阳市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单向Granager原因,而不存在旅游业到经济增长的Granager因果关系,说明洛阳市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加强。作为旅游城市,洛阳市应适时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力度,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增加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在全部生产总值中的分量,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
(3)在短期内当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618的调整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说明短期内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亦存在有均衡关系,且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就相应地增加0.815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7):32-34.
[2]赵金昭.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3]张小军.河南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71-5473,5476.
[4]洛阳市统计局.洛阳市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马佳.洛阳旅游的问题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市场论坛,2011(07):81-82.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全域旅游;互联网+;四川藏区;旅游营销模式
一、引言
四川50%以上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都分布在藏区。四川藏区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是四川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201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推动藏区旅游业发展。当前,旅游业已成为四川藏区最具潜力、最具优势、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之一[1]。“十三五”期间,四川藏区将重点打造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和川藏318/317国道“最美景观”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路。随着2016年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藏区甘孜、阿坝旅游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区域。甘孜州着力推进全域山地旅游,打造东方户外胜地,阿坝州突出“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建设。然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政策优势的四川藏区,2015年旅游总收入仅为四川全省旅游收入的10.34%,旅游结构性矛盾突出,旅游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旅游营销滞后,无法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当前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信息的海量增长以及旅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旅游”俨然成为当下旅游发展的新常态。面对旅游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国家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战略的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业亟需依托互联网,创新营销方式,开展智慧旅游营销,推动藏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关于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旅游营销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茹永梅(2016)以福建三明宁泰景区为例,提出构建基于游客行为的服务与营销模型以及基于LBS(LocationBasedService)的智慧旅游服务与营销模型,推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智慧旅游营销[2]。张红英(2015)对灵山景区游客的智慧旅游需求特征进行调查并提出智慧旅游营销策略[3]。任睿智(2015)以智慧旅游为背景,以天山景区为例,提出整合微营销平台,即系统地协同微信、微博特点,开展微营销[4]。徐仕强(2015)以贵州铜仁为例,基于智慧旅游视野下游客市场特征,提出推进旅游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建设、旅游营销视角由企业向客户转变和重视新型营销媒介建设三方面的营销策略[5]。相比国内而言,上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便开始了基于互联网的旅游营销研究。YouchengWang等(2004)探讨了互联网对旅游营销的支撑作用,并提出虚拟旅游社区[6]。Dae-YoungKim等(2007)分析了旅游互联网营销的制约因素,并基于消费者行为提出旅游网站服务须个性化[7]。SoonjinChoi等(2007)以澳门各旅游网站为例,建议基于不同目标客户群提供针对性营销内容[8]。随着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关于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营销,仅少数学者对此做了相关研究。曹晗(2016)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O2O营销模式进行分析,并以“北京旅游网”为例,为旅游目的地O2O平台营销方案设计提出建议[9]。马静静(2016)在全域旅游视角下,从旅游产品营销变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出发,提出变革营销理念与营销模式,以期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既定目标的达成[10]。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智慧旅游营销的相关研究多针对特定景区,但缺乏对四川藏区智慧旅游营销的特定研究。同时较少从本质上探究“互联网+”战略对旅游营销的影响,进而导致现有研究提出的营销模式科学性不足。此外,由于全域旅游提出时间较短,现有研究总体偏少,所以对当前全域旅游实践的理论支撑不足。因此,基于上述研究的不足,结合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全域旅游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模式创新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全域旅游时代四川藏区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1.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四川藏区地处川、藏、滇、甘、青五省区结合部,行政区域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幅员面积25.4万平方公里,全域藏族人口145.1万人,是仅次于的全国第二大藏区。该区域拥有九寨沟、黄龙等世界级、高品位旅游资源,同时作为藏汉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走廊与主要通道,也是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该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近年来,随着支持藏区发展利好政策的不断实施,区域旅游交通和接待设施明显改善,区域旅游业发展实现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2015年,四川藏区旅游总收入达392.96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甘孜州从2012年开始,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每年增度均为25%以上,2015年达到30%以上,渐成“井喷”之势,全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3.8%,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1%。旅游业逐渐成为四川藏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支撑、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城乡提升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区域知名度的重要载体。2016年,甘孜、阿坝作为全国全域旅游首批试点区域,两地积极盘活区域内世界级旅游资源,创新机制体制,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但由于四川藏区旅游资源开发较晚,前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汶川大地震以及其他历史原因,目前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体现为开发方式落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以及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等[11]。2.全域旅游时代四川藏区旅游营销现状分析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实际,四川藏区阿坝州、甘孜州分别于2012年、2013年先后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构想。近年来,为推动藏区全域旅游战略实施,积极实施多元营销,不断拓展旅游市场:一是积极参加各类节会、论坛、展会等,传递藏区旅游好声音。借博鳌亚洲论坛、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西部自驾游博览会、全球网络运营商大会等系列活动,利用全球财富论坛、亚丁机场通航等重大事件,向外传递藏区旅游好声音,借西博会,全球财富论坛和央企、港澳企业入川等活动,向参会企业推介藏区旅游招商项目,扩大藏区旅游影响力。二是主动承办各类旅游节、体育旅游赛事活动,提升藏区旅游知名度。阿坝州近年来举办了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九寨沟国际冰瀑旅游节、红叶生态旅游节、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高山兰花节等多项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甘孜州推出山地旅游节、康巴艺术节、康定国际情歌节等,并连续承办甘孜环贡嘎山国际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等,通过事件营销,极大地提升了四川藏区旅游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三是加大力度向外推介藏区旅游资源,树立藏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近年来,地方政府先后赴北京、广东、杭州、中国台湾进行藏区重点旅游项目招商推介会。同时,深入上海、成都、重庆、兰州、西安等重要客源地市场,开展走访、座谈、推介、公众咨询等活动,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宣传,逐步树立起四川藏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四是开门邀请媒体与游客体验,传递藏区安全畅通、舒适宜游的旅游信息。2014年5月3日,藏区毕棚沟、黄河九曲第一弯、金川河谷、甲居藏寨、雅加埂红石滩、亚拉雪山、中路藏寨七处美景入围首批14个四川最美的观景拍摄点。同时,举办“5•17我要去九寨—美丽九寨行”活动,掀起初夏九寨游。此外,开展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送优惠活动。藏区旅游在震后利用国内外媒体和游客的镜头,凝聚正能量,传递旅游新信息。五是积极探索智慧旅游营销,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其中阿坝州构建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发挥阿坝文旅等电商企业的平台作用,形成了智慧营销矩阵和集微信服务、微博服务、游客数据分析服务、营销活动服务提供后台支撑的智慧营销云平台,拓展散客分销渠道,扩大宣传影响力。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四川藏区已开展的上述营销模式已取得积极效果,但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新兴旅游产品宣传、旅游资源全球化推广等方面仍较为薄弱。“互联网+”战略下,四川藏区旅游在自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旅游精准营销等方面才起步,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需要。面对全域旅游、“互联网+旅游”等新一轮发展契机,四川藏区亟需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四、全域旅游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模式分析
结合四川藏区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全域旅游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建议重点开展自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区域整体营销、新兴旅游产品营销以及海外营销,丰富和完善藏区旅游营销新渠道,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1.自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Web2.0应用不断深入,自媒体营销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它包括微博、博客、微信等形式,具有“共享媒体”、无时空限制以及社交属性等特点。相比电视、报纸等传统营销平台撒网式信息推送,自媒体营销用平民化的语言与粉丝实现双向互动,增强用户体验感,拉近景区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此外,自媒体营销高效低廉,移动互联时代下易于传播、分享[12]。当前,藏区各旅游景区已构建微信、微博营销平台,随着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体验经济时代下,自媒体的特点与属性决定了自媒体营销是未来藏区旅游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四川藏区可借鉴唐书转提出的旅游景区自媒体营销PLEIMO(Position-Listen-Engage-Integrate-Measure-Optimize)模型,即定位-倾听和参与-整合-测量-优化模型[12],开展旅游自媒体营销。定位方面(Position),四川藏区各景区可根据自身高品位的自然风光或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设定景区微信或微博,并个性化运营。倾听和参与方面(ListenandEngage),以话题为媒介,与游客互动,听取游客旅游心得,挖掘用户潜在旅游偏好,并主动根据游客需求推荐旅游信息、提供旅游服务。整合方面(In-tegrate),藏区旅游企业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旅游资源和微信、微博平台,传播统一旅游品牌。测量方面(Measure),采集自媒体中的粉丝数、用户评论、转发量等指标,挖掘基于自媒体平台所实现的宣传效果。优化方面(Optimize),基于测量效果,不断改进。“九寨沟小萝莉”爆红网络,即为自媒体旅游营销的成功案例。2.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战略”下,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四川藏区可以积极探索与腾讯、百度、京东等合作,整合腾讯网、京东旅行、百度旅游等优质全媒体资源,通过全面、覆盖式传播渠道,将四川藏区优势旅游资源优化组合,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同时,构建四川藏区旅游网络营销联盟,通过建立四川藏区旅游频道、制作四川藏区旅游专题、无限量四川藏区旅游资讯、进行旅游深度报道、联动微博、微信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四川藏区旅游的网络宣传。此外,基于腾讯、阿里、百度等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挖掘能力,分析客户群体偏好意愿、行为特征、消费习惯等多维数据信息,进而勾勒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的用户旅游产品解决方案,实现精准营销。再者,与阿里巴巴、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合作,打造四川藏区旅游官方旗舰店,对区域内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进行品牌传播与产品的线上销售,为游客提供景点门票、旅游路线、旅游特产、酒店等产品的在线预订服务,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对外促销,适时推出专题、优惠、促销、团购、秒杀等活动。3.区域整体营销长期以来,四川藏区三地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甘孜州旅游经济总量仅约为阿坝州的三分之一左右,区域旅游发展协同度不够,缺乏整体营销,藏区旅游品牌效应尚未显现。基于此,建议在政府引导下推进区域旅游整体营销,这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题中之义。四川藏区建立合作联系机制,成立统一的旅游营销宣传领导小组,统一旅游宣传主题、制作统一的旅游形象宣传片、协同开展旅游文化节和各类旅游体育赛事活动、联合参加国内外各大旅游节、旅游论坛,协同推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旅游项目合作,共同打造“中国最美藏区”,实现藏区各州县旅游业协同发展。此外,四川藏区应积极推进成阿、成甘、成绵、渝阿及川甘青藏区域旅游合作,开展联合宣传营销,逐步建立起以各大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国际重要旅游客源地为支撑点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传播架构。4.新兴旅游产品营销汶川大地震后,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灾后重建中打造的一大批精品村寨和新兴旅游景区相比九寨、黄龙等传统优势景区,知名度不高,亟待培育。全域旅游背景下,为使四川藏区旅游百花齐放,须加大新兴旅游产品营销力度。对新兴旅游产品,重点瞄准对口援建省市和周边区域的客源市场,合理确定旅游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丰富、完善旅游产品品类,并与传统优势景区组合营销,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扩大四川藏区新兴旅游产品知名度。5.海外营销四川藏区是四川省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藏区入境游人数和入境游收入总体偏低,对四川省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支撑作用不足。2014年,甘孜州、阿坝州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9.29万、14.83万,分别占两地总旅游人数的1.16%和0.52%,实现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为17965万美元、3197.38万美元。因此,依托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快四川藏区旅游国际目的地建设,提高入境游人数与收入,是全域旅游背景下推进藏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川藏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离不开全球化营销。区域内重点景区可与中国台湾以及韩国、英国等重点入境旅游客源地旅行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互利双赢合作;与亚太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韩国等旅游资源富集国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加强与UNWTO、WTTC、PATA等三大国际旅游组织交流合作。此外,发挥传统媒体、Tsichuan多语种网站作用,积极运用Youtube(优兔)、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等营销平台体系,以及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携程等O-TA营销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营销推广藏区系列旅游产品。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