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时代教育评价

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1

关键词:引导;体验;提升;中国古代文学;改革

作者简介:林琼(1975-),女,湖南临澧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讲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FRjg1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7-02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主干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来看,该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自身具有的特点使其教学难度较大。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近代大约3000年,并涉及史学、哲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教师要驾驭自如,融会贯通,有一定的难度。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用文言所写,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与今天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覆盖面广、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的特性,开设该课程的高校普遍安排了四个学期、200节左右的课时进行教学。即便如此仍不足以将这么丰富的内容讲透,不足以去介绍赏析大量的名家名作,而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又难以落到实处,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拓展研究的人数很少,学生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采取的是以讲授中国文学史为重点,穿插具体的名家作品鉴赏分析。这样以史为纲,以作品为辅的教学,实为舍本逐末,往往只能应付考试,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古代诗词、散文的写作能力,但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和课时不足又限制了作品选的阅读和教学。实际情况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没有详细读过四大名著,更不用说通读《诗经》、《史记》、《儒林外史》这些经典原著了,就连所选取的教材之一——《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未能全部阅读。为了应对考试,有些学生把文学史背得很熟,但是让他们解读文学作品却一知半解,很多人连古文的断句阅读、繁体字的辨认等基本功都不具备,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实在令人堪忧。

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往往考查的是学生识记的能力,而不是理解分析、创作的能力;二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图书馆里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屈指可数,比如《金瓶梅》、《牡丹亭》等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没有,网上也难以查到原著;三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较多,学生课余学习阅读的时间少,兴趣低。由上观之,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文学教学与现实需要的契合要求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即时效益,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学习古文没用,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该课程日益受到冷落。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要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写作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之后,中学教学中古代文学篇目增多,教学内容较以往变化很大,很多以往未入选的名篇如今已列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而许多以前精读的优秀作品却已经删去。这就促使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从教多年的教师,不能数十年就讲几篇重复的作品,必须在对文学作品的选讲和详略处理上作出调整。

然而,很多老师仍然习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未能真正得到贯彻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学受到的影响也很明显,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变革的动力。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被引入课堂,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吸引。但是由于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很多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不过是把原先的黑板板书变作了ppt课件,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用视频代替课堂教学,至于如何有效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仍然是有待努力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已经引起了众多高校的关注。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以摆脱困境,很多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教师也着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和实践。纵观各高校研究的内容,笔者宏观来看发现,很多高校开始思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结合: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做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的高校还尝试把区域民族文化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联系在一起等等。具体的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互动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创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思考;还有吟诵、背诵式教学方法的回归和强化。的确,这些教学改革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摆脱困境,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听课观摩等方式,笔者发现,这些改革的措施往往停留在理论探索中,尚未有明显的实践效果。

三、构建“引导、体验、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和评价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各个阶段和各种体裁的重点作品,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文学思潮、流派、突出的文学现象等。除了知识目标之外,有的高校还提出了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情感目标——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然而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必须对此进行重新审视和大胆改革。经过摸索和实践,提出了构建“引导、体验、提升”三位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评价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像某些学科一样,直接传授某种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利用古代文学中的丰富资源,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学习兴趣。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积极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巧妙地融汇古今,关注现实。例如在讲解《三国演义》时,可以结合目前网络热门小说《水煮三国》等,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自己的政治、交际甚至军事等才能。诸如此类的引导应该不难做到,尤其是在古代小说的教学中。再如《儒林外史》的科举制度可以和当下万众追捧的公务员考试相结合,从科举制度对士林的摧残,进而认识到不顾专业、不顾个性地投身公务员考试的盲目性。这样学生会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对自己素质培养、对了解社会和人性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在优秀作品的学习体验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针对以往教师“一言堂”、学生满课抄的状况,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恰当引导,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教学中,笔者做过如下尝试,用“作者想通过《西游记》表达什么思想观点”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问题初看容易,分析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如不了解心学对明朝中期思潮的影响,没有阅读原著,没有关注作品的回目中暗示,则很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实际教学情况是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最后教师点评分析,知识点的理解也落到实处。根据教学内容思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目标始终不能忽略。诸如诗词、散文的作品教学,也不能由教师全盘包揽讲授,而是让学生先自行分析它的思想、艺术特色,再由教师点评、补充、总结。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制作课件,就某个作家某部作品中的一个具体内容上台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则因势利导,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落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使“中国古代文学”课能提升每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切实落实小班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能为减少教学成本或节约师资而简单地合班教学。班额过大,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开展起来就显得时间不够充裕,不利于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体验则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秀。

第二,增加课时,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从湖南文理学院近三年的教学实际来看,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原先的每期54课时减少到每期45课时,呈减少趋势。这对于内涵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来看,实为不可取之举。课时的减少势必使得诸多优秀作品的内容无法被深入了解,更谈不上探讨其艺术价值。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得压缩作品分析的课时,只做简单的文学史介绍。根据调查和实践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借鉴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安排一定的课时用于学生课堂自学引导和讨论,确保学生的阅读量。

此外,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和专业选修课统筹安排,必要时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加以深化补充,如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原著精读”2学期,总计64学时。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师资等情况开设如唐诗宋词选读、红楼梦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互为补充。

第三,改革评价方式,以考核促进提高教学改革效果。比如平时成绩的考核不仅仅是看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还应该把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发言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查点,以此来营造积极参与的学术氛围。在学生成绩中,占比重较大的期末考核成绩不仅仅来自于对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或者某部经典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还应该增加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创作古诗词或者小品文,以考试促进创作能力的培养。关于古代文学教学,很多高校或教师都建议增加诗词、古文背诵量,但是背诵的效果不容易检查,往往流于空想,如果在考试中加入默写诗词古文的内容,势必能引导学生加强平时对作品的记忆。再如仿效研究生入学考试,增加未精讲作品的赏析,考查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就可以促使学生平时加强自读能力的培养。

从长远来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以电子作业、学生互评、教师答疑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论怎样,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和教学团队长期建设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戴建业.买椟还珠——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

[2]张昌红.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J].教育探索,

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2

21日全天,主题是《走进新时代,做个会创造幸福的好教师》。通过张老师的分享,我知道了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内心。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垂范、立德、树人是作为教师的三个基本形象。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只有教育能力提升起来,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新教师,要时刻学习,提升自己,启智日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爱与尊重;学会整合,化解矛盾与问题;学会转变思维,静待花开。

做一个清晰知晓教育本质的教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享受工作,爱孩子。用行为带动能力,用能力增强信用,用信用提升人格,用人格增加财富。教师是实施教育的核心责任人,教师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要培养孩子过上一种完整幸福的生活。作为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主体参与,分层指导。

做一个有德行的教师。用德来规范和约束孩子的品行。教师也要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是人生的一场修行,正身树德,教书育人。作为新时代教师要有新时代意识,育人意识,学习意识,未来意识和修德意识。

做一个有课堂魅力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善用课堂改革,不断创立新视角去教学。

做一个有境界的新教师,多积累,多反思,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22日全天,主题是《高校教学的设计与组织》。通过梁老师的分享,明确了自己在备课和上课是的不足之处,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上课案例,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思路,有了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思想改变。

备课。备课的重点在备教材,备目标,备教学。要了解单元编排体例及目的,了解单元内容结构及分析,进行跨单元知识立体整合。要清楚课程目标要求,清楚单元教学目标。要准备好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在这其中,要透彻梳理教材,其后要准确剖析学生学情。

上课。在上课中,要明确目标,快速有效地进入导入。把课堂还给学生,善用小组,教师只是进行指导和点拨。要及时进行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3

一、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现实回应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交汇点上,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上,全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因素依旧存在,贫富差距、贸易保护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正在不断威胁世界人民的安全。而就国内的形势来看,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全面了解与深刻体会,他们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不断加强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不仅是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及时回应,更是提高小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体现,为小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举措

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我国教育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因此,重视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世情教育,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安全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保障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安全领域内涵深刻、边界清晰、层次分明,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两个层次,其中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属于高级层次,而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核安全处于基础层次。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了国家安全治理应该遵循的思维,为学校实施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同时,加强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也是对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落实与践行。

二、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困境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在2018年4月正式以文件形式提出,距今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仍在探索与完善中,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面临许多现实困境。

(一)缺乏对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充分重视

在当前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并没有形成层次性、系统性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少学校缺乏对国家安全教育的充分重视,导致国家安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一些小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薄弱,对国家安全概念模糊,加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将国家安全教育付诸实践就举步维艰。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帮助小学生了解中国版图,并结合中国的名胜古迹加深小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与民族认同感。但教材仅停留在了解与欣赏层面,并未重点围绕“国家”概念增强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难以唤起小学生对个人生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情感认知。

(二)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对比国家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强制性与系统性,国家安全教育作为新时代被重点关注的教育却缺乏健全与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机制。从学科建设上看,德才兼备的国家安全教育学科带头人较少,课程建设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动力;从内容上看,国家安全教育还未被正式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大纲之中,缺乏全国或地方性的教材、多媒体资料以及相应的资源;从方式上看,国家安全教育的渠道与形式较为单一,仅局限于教师传统讲授以及单纯宣讲;从考核上看,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细致的评价标准,没有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日常考查之中。因此,国家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体现得不明显,不利于达到其教育目标。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围绕我国法律展开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等国情介绍。其中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提到了宪法第二章的规定,公民具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但该内容仅有一页,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好与公民其他义务的辨析,课程结构简单,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考评机制,难以引起小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三)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并非仅限于学校,而需要协调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就目前的教育来看,部分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当作学校的事情,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的重要作用,未形成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当前各学段小学生教育都积极推行综合实践课程,提倡“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但一些学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依旧停留在校内的简单宣讲,小学生难以切身体会国家安全的意义与重要价值,更难以将保卫国家安全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行动。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文明富强的发展历史,旨在培育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丰富且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形式也往往局限于学校课堂,未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如红色基地、博物馆等,学生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三、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为切实推进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实施对策。

(一)融合国情教学与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国情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国情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将国情教学与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能有效促进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深入研读现有教材,寻找教材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国情教学中。此外,教师在国情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创设情境,通过反映国家安全形势的相关资料和新闻,拓展学生思维,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融会贯通。

(二)把握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规律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基础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品质,核心要义是坚定“四个自信”,实践平台是追梦圆梦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学校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规律,培养小学生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促进小学生对党、对国家形成理性认知,常怀真挚情感。在推进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使小学生坚定对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度认同,自觉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拥护者。

(三)统筹推进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

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4

关键字: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策略

一、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目标和内容

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化学教学活动当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所向,化学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意识,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相互协作,共同配合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情况,另外一个方面还应该重视学生团结合作,交流,创新探究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提升。既要科学的对学习效果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过程当中的考核。既要关注每一个学习个体的成长进步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评价效果。毫无疑问化学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面。

1.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对于化学的教学工作而言,应该要注重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业目标灌输到每一个知识点的传输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能够对身边常见的事物的物质组成拥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熟悉他们的性质并运用化学符号表示出来,掌握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知识。另外一个方面评价考核的重点还应该涵盖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自己动手设计并操作一些小实验,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1.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化学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原因在于这是对学习过程和尊重学生个体的最本质需要。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对科学不断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生能够主动的发现生活当中的化学问题,对信息和信息加工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起他们的探索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初中化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业目标上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需要不断的保持和增加。在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市方面,需要让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过程。在关注社会方面,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与化学相关的社会活动当中,并产生正确的决策意识。在热爱祖国方面,需要形成真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教学方式的评价方法和策略

2.1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能够引导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取得硕果,有赖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时代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导向性,他们的成功开展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面,课堂教学评价效果与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学活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当中吸取知识,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则能够有效地帮我们有效的推进教育改革。既要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拥有一个清晰的评价,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价值观念方面的成长情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要鼓励学生学会不断的反思和及时的进行自我评价。

2.2对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的评价。

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效科学的课堂评价方式一方面要包含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考核,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效率性。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面是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知识点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选取,能否抓住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设计科学与否直接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前一定要详细的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并结合班级内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情况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调整,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解析,最终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实践经验,就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展开探讨,具体的分析了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目标和内容,化学教学方式的评价方法和策略。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于光磊;上海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5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也是教育大县,多年来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2020年文科成绩更是步上新的台阶。在这些中高考成绩面前,我们的中小学体育美育工作也是突飞猛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齐心协力辛苦工作下,我们的体育美育工作多次得到上级好评,并且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今年以来,中办、国办连续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加快我县中小学体育美育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有几点建议:

一、省市县各级政府出台落实具体措施

《意见》按照两个时间节点明确发展目标。一是到2022年,即通过两年的努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著增强。二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体育美育体系。具体到每个省市县,都会有具体的实际情况,建议各级政府出台具体措施。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条件改善力度

从落实减负和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角度,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角度,结合当前的疫情防控,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

和教育内容需要大幅度改革,加快示范性引导。体育是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美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艺术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和体验,同时要学会专项的艺术特长。

教改关键是是移风易俗、转变观念,要让全社会认识到体育和美育对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存在师资队伍不足不专业问题,基层学校尤其是县城中小学存在场地器材不足问题,在项目实施中,受制于土地指标的严重制约,县级政府都难以为力。

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 历史;教育教学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何在?笔者试图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

    [2]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应树立这些观念。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有人说,面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把自己造就成一种创新型全能型教师。[3]也就是说,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型的教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教育思想端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二)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教师及其教法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已日趋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运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五)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符合型教师。

    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注意教科研,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历史人格。

    (一)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今正处于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知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 培养学生健全的历史人格。个体历史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容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总之,需要健全的历史人格。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应具备如下要求: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承文明,这种传承文明包括传授历史知识、优秀文化遗产、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也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汲取,等等,这就需要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也意味着需要创新,因为实施创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优秀教育传统和成果的发展。而且,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历史教学应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突出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注重实际运用,并在实际运用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