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范文1
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含有〆-H的有机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较活泼,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例如:甲苯中〆-H在光照条件下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乙酸中〆-H在磷的作用下与卤素发生异裂型取代反应。其原因是甲苯中C-H键极性弱,易发生均裂,乙醇中C-H键极性弱,易发生异裂。烯烃含有π键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而苯虽然也含有π键,但它不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其原因是二者π键的键能不同。乙烷能发生均裂型自由基取代,乙炔能与AgNO3发生异裂反应,而乙烯却不易发生均裂型自由基取代,也不易发生异裂取代乙烷:C-H乙烯:C-H乙炔:C-HSP3-SSP2-SSP-S
二、用内因和外因关系认识有机反应的复杂性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有机反应的内因,即结构决定性质;反应试剂、催化剂及温度等反应条件是外因。同一有机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的有机反应,例如:甲苯在光照下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即甲基上的氢被取代;而甲苯在卤化铁作用下与卤素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即苯环上的氢被取代。又如: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发生亲核取代生成乙醇;与NaOH醇溶液发生消除反应生成乙烯。不同类有机化合物可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例如:酚、羧酸、吡咯等显弱酸性;胺、吡啶、喹啉等显弱碱性;芳烃、杂环化合物均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等。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范文2
对于脂环烃的结构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而直观地演示出来,同时由最简单的不含有任何取代基的脂环骨架开始讲解。将含有最少碳原子数的脂环———环丙烷,到氮原子数逐渐增多的环丁烷、环戊烷和环己烷放在一起比较,结构明了,易于掌握。知识的变化总是由简单向复杂、由少向多进行,掌握的技巧也应该和这一变化规律相适应。同样是脂环烃,当碳原子数再增多和环上连有各种不同的取代基时,结构也就显而易见了。以上都只限于结构只含有单一环状饱和烃的情况,那么更复杂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适当提示,采用启发式和互动教学模式结合的形式,来引入复杂的螺环和桥环的结构。它们中一是两个环共用一个碳原子、另一是两个环共用两个桥头碳原子。学生根据提示写出化合物的结构,印象更深刻。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同分异构现象,这使得有机化合物数目庞大,并且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数目以几何级的形式增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可能穷尽众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讲授,只能抓住重点,教给学生认识结构的方法,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知晓了化合物的结构是不够的,如何命名是灵活运用化合物所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结构和命名联系紧密,通常是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可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互动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脂环烃命名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适合用“授生以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命名的正确与否关键是取决于学生对命名规则的掌握程度,命名的正确率高说明学生灵活掌握了命名的规则,知道不同情况所适用的不同细则。这些规则包括选主链的规则、确定官能团和支链位置的编号规则、确定构型的顺/反或Z/E规则、正确书写规则等,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为正确命名而约定俗成的标准,丁是丁、卯是卯,没有讨巧可言。学生学习时要理解透彻这些规则的内涵、牢固地记住并在应用时做到熟练灵活。因此,在教授脂环烃的命名时,要将规则中涉及的内容用多媒体全部列出来,清晰明了,并对照规则向学生阐明。这一过程中使用实例教学和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初学这些规则,一下全部记住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将命名规则清楚醒目地放映出来,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实例教学更有代表性,在讲解实例时又可深化对规则的理解,帮助更好地记忆。互动教学模式的使用是在教师实例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在练习中使用所学规则,结合教师现场批改,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之。学好脂环烃命名的关键之处就是全面、准确地记清楚规则,掌握这一知识点无捷径可走,唯有反复诵记,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
一、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制备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所含官能团息息相关。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结构决定性质,在知道化合物的结构后,就可以据此推测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有机化学中讨论某一类物质的性质时也会涉及物理性质,但重点研究的还是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所以在此只讨论从物质结构分析化学性质的方法。一是找出具有反应活性的原子、基团或官能团,然后进行讨论。筛选的化学活性部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官能团本身,其二是受官能团影响较大的周围原子或基团。如环烯烃的化学活性部位就是C=C和受C=C影响较大的α-H;二是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理论分析分子活性部位的结构特点,结合反应的普遍规律,推测该活性部位具有的性质。以1-甲基环戊烯的性质为例,环上C=C结构中π键的弱稳定性和电子云在双键平面的上下分布能推测出C=C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甲基的作用使C=C上电子云分布不均,进一步导致极性亲电试剂加成时具有不对称性。从结构预测性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理论;三是将抽象化、概念中的物质具体化,比如,亲电试剂包括浓硫酸、卤素、水、氢卤酸等。另外,C=C也容易被氧化剂氧化,生成链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开链化合物,根据产物的结构不同进行分析,可知用作氧化剂的物质的氧化性强弱。又如环二烯烃,由于具有共轭双键和环状结构,所以能够发生双烯合成反应,是合成含有六元环的双环化合物的好方法。学生因此从本质上掌握了反应特点,遇到相关结构就能触类旁通。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涵盖的内容比较多,若想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学,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难以有效完成的。知识容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点。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体现在随堂练习和复习的时候,即练即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从而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有机化合物制备包含的内容是:某一化合物可以利用哪些原料和试剂、通过哪些反应得到,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机物制备涉及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丰富,有些用于作原料的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原理都是在后续章节中进行学习的内容,如制备环烯烃,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以脂环醇为原料、在脱水剂的作用下加热消去一个水分子得到目标物烯烃,但醇类的性质、消去反应等知识的学习被安排在烯烃章节之后,因此在讲授环烯烃制备时只能从反应事实上讲解。化合物制备的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策略是直接讲授反应事实,无需纠缠反应的原理。
二、有机物的反应机理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工科专业的教学中没有作重点要求,但是仍然需要讲解透彻,因为很多的化学性质中涉及的有机反应在讲明了机理后才更利于学生掌握。有机反应机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其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使学生认识反应机理对于有机物化学性质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关键。多媒体教学也是一种促进教学直观化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以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相结合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好地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单纯地讲解机理是很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在教授反应机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烯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的时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抽象的电子转移过程表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模拟其过程,制作成直观的动画,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和亲电试剂的进攻过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准确。此外在课堂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多给学生随堂练习的时间,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疑难,使之顺利掌握知识。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范文3
一、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应围绕重难点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是实现新教材理念的重要途径.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中学过的内容,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具体体现,如果通过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实验,再设计实验装置验证产物、设计装置进行实验改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
例如,在讲“金属与水的反应”时,教学重点是金属钠与水、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学难点是金属钠与水、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设计和评价.故而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1.学生完成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列出你所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讨论分别解释所得现象;猜测产物,用理论具体分析,写出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设计实验装置收集并证明反应生成了氢气;对改进装置进行评价.
2.分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如何产生水蒸气?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条件是什么?产物是什么?如何收集气体?探究性设计实验装置并交流;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演示实验(师生合作);分析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对资料上的改进装置进行评价.
“实践出真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钠与水反应的原理,现象明显,记忆深刻,再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检验氢气,拓宽思维,灵活变通.对于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设计实验装置,再实验,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能力.
二、有机化合物的学习,要把握知识体系进行横向联系
有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往往前后关联,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前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进行纵向把关与横向沟通,从而提升知识记忆的品质.
例如,在讲“苯酚”时,笔者从分析苯酚的结构入手,与学过的乙醇对比,有了乙醇知识作为复习铺垫,笔者让学生预测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了明确知识预测是否正确,我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总结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进入巩固练习环节.
教学设计:
分析苯酚的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复习苯和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温故知新;预测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探究;实验验证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总结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总结;典型题目巩固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后巩固.
对于苯酚这节课的安排,以酚的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结合乙醇从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再对比两者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拓展,使学生在认识该反应实质的基础上,不断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苯酚的性质以达到有效教学.
三、化学理论的教学,需针对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或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一种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主张对同一要点在不同层次、不同情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
对于化学键的教学,笔者就以NaCl的形成过程为主线,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拓展,使学生在认识该反应实质的基础上,不断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离子键的实质.以下材料呈现为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提供了帮助.
教学设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原子结构出发: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稳定结构;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范文4
一、 类比迁移,触类旁通
所谓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不同物质在某一方面具有的相似性,把一种物质的某些性质类比迁移到另一种或另一类物质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若能巧妙地运用类比思维,能使陌生问题变得熟悉,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合成与推断等题时,对陌生物质往往有的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只要我们熟练理解简单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将该物质与熟知的含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相类比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例1 有关图1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B. 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 mol NaOH反应
C. 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类比联想乙烯、甲烷的特征反应可知A正确;类比乙酸乙酯、苯酚的性质可知B正确;类比乙烯的化学性质比较容易判断C正确;有机物能与NaHCO3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含-COOH,就不难判断D错误了。
二、 有序思考,严谨周密
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思考问题时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并且条理清晰、思维严密,即有序思维。应用有序思维在解决有机化学问题时,主要用于解决书写同分异构体以及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等题型。书写同分异构体一般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类别异构的顺序思考,同时考虑碳链的对称性和等效性,以免重复或遗漏。
例2 某有机物B结构简式为,其符合以下3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个。
(1) 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2) 与B有相同官能团;(3) 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解析:根据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思路,首先据条件(1)可确定碳架含邻二取代苯环;据条件(2)可以确定官能团为羧基和醇羟基;据条件(3)可知不含酚羟基。可得B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三、 逆向突破,克服定势
逆向思维即打破常规思维,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探究,由结果反推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主要适用于有机推断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型综合应用题。
例3 图2中的A、B、C、D、E、F、G均为有机物。
据图2回答问题:
(1) D的化学名称是 ;
(2)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3) B的分子式是: ,
A的结构简式是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
(4) 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工业用途 。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有机推断题,信息主要集中于框图中,宜用逆向推断的方法突破。易知以G(乙烯)为突破口逐步逆推知D为乙醇,C为乙酸,F为乙酸乙酯,由E逆推B为,结合反应①条件逆推得A为。这样就能顺利解决其余问题。
有机合成与推断应熟练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一般突破口可以是特征反应条件、特征转化关系、特征数字等。同时还需细心审题,严格按题目要求作答,以防会的做不对。
例4 已知:
①
②
写出以苯酚和乙醇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例如下:
解析:根据逆合成分析法可知
将上述过程倒过来并注明合适的反应条件即可得到相应的合成路线如下:
四、 多向发散,殊途同归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克服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由于引入官能团方法的多样性,在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案时,就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如有机合成中引入羟基的方法有多种:烯烃的水化、卤代烃的水解、酯的水解、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等。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5 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消耗相同状况下的氧气是混合气体体积的2.4倍,则甲烷和乙烯的体积比是
A. 1∶1 B. 1∶3 C. 2∶3 D. 3∶2
解法1:关系式法
设甲烷和乙烯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由CH4~2O2,C2H4~3O2,易知甲烷和乙烯分别耗氧2x、3y,则2x+3y=2.4(x+y)。可解得x∶y=3∶2。
解法2:十字交叉法
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1mol混合气体消耗2.4molO2。1molCH4消耗2molO2,
1molCH2 CH2消耗3molO2。则
五、 空间想象,顺势迁移
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键、晶体结构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学习化学还必须注重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例6 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的有
A. 乙烷 B. 甲苯 C. 氟苯 D. 四氯乙烯
解析:共平面问题是近年来高考热点,这类题切入点是平面型结构。中学化学中常见平面型分子有乙烯、苯和甲醛等。这些分子结构中的氢原子位置即使被其他原子取代,替代的原子仍共平面。所以,在学习有机化学的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烃的分子构型:甲烷呈正四面体构型、乙烯平面形分子、乙炔直线型分子、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A、B分子均无平面形结构单元,易知答案选C、D。
六、 等效转化,柳暗花明
所谓等效转化思维即等价转化的方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适用于解决化学平衡、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以及看似缺数据的计算等问题。
例7 甲苯(C7H8)和甘油(C3H8O3)组成的混合物中,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那么可以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A. 5% B. 8.7% C. 17.4% D. 无法确定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范文5
在新课程教材中,有的内容会在必修和选修中同时出现,但是承载的功能不同。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体现课程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乙醇的化学性质”在人教版必修2和选修5中两次出现。表1从课标要求、教材呈现内容方面进行了比较。
鉴于“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必修和选修阶段的不同要求,必修阶段学习乙醇化学性质时,一般都会与生产生活进行密切联系。选修阶段,课程要求突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同时乙醇也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乙醇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经过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初步确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很多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紧密,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第一,了解醇类的分类,能区分芳香醇、酚类。第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从乙醇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突出表现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从乙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性质。让学生在掌握乙醇的学习中,应用提升,从乙醇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乙醇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的学习,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
3.难点的突破: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让学生掌握在乙醇的化学性质学习中,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进而掌握其他醇类的化学性质。
五、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乙醇消去反应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乙醇消去产物的验证。
2.情境激学法:展示多种醇类应用的图片,通过大量醇类物质,激发学生对这一类物质而不是某种物质的关注。承接了必修教材,体现化学的社会价值。
3.类比迁移法: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学习中,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见文后图表)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瞻前”与“顾后”,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从必修阶段“关注乙醇的性质和应用”向更加“关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转变,突出化学学科“结构决定性质”的重要特点和学科思想。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范文6
关键词: 先学后教 探究式教学 同课异构
2014年12月23日,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在霞浦一中举行,五位教师针对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同课异构活动,五位开课教师都展示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体现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和学生的互动积极,重难点突破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不同教师体现出不同风格特点。下面以张坚老师使用的“先学后教”模式和左友松老师使用的“探究教学”模式做对比,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
表1 教师基本信息
两位教师所在学校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学生层次差别不大,同时两位教师今年均不在高一任教,均使用借班上课。
1.课前准备
1.1课程要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根据鲁科版必修模块有机化学的特点,通过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两条线进行编排,在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有机化学科学素养。
听课对象是霞浦一中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查询、检索和整理能力,在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并且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乙醇、乙酸等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有初步认识,但未学习过烃的知识。
1.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体会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时以甲烷及烷烃的结构特点为例,知道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能够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拼装烷烃的模型,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组装有机分子的模型的实践活动,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校性,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1.3教学方法
1.3.1“先学后教”教学法
“先学后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由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参与,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特点是学生先“学”(看书并检测看书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自学为主,以学定教。
其基本环节为学生课前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中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进行点评,最后当堂巩固。
1.3.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通过教师的课堂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其基本环节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或实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再进行反思和提高。
2.课堂实录
以下两位老师的上课,“先学后教”教学法以“先”代表,“探究式”教学法以“探”代表,学生以“学”代表。
2.1复习旧课
两位教师均使用语言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引导回忆甲烷的性质。
2.2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先:通过课前发放导学案,学生在前一天晚上依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已经了解本节课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在上课开始的PPT上直接打出本节课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学:已经自学完成,知道本节课需要上什么内容,不需要老师引入。
探:提出问题,甲烷的性质由什么决定?结构决定性质。制造悬念。
学:对甲烷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感到好奇,对新课充满兴趣。
2.3新知学习
先:发放检测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自学情况进行作答。教师不做讲解,由学生自行处理。学生完成课前检测后,小组内开始讨论,得出小组内的共同意见。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将本组内的意见板演到黑板上,各小组继续讨论。本部分完成“自学检测、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几个环节,基本未使用PPT。
学:老师未传授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不清楚的地方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对与不对都需要自己探索,虽然不知道结论是否正确,但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协作完成。
探:教师通过精美的PPT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电子式引出结构式、结构简式教学,以及展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依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通过课堂学案表,依教材内容进行活动探究。
学:老师讲得非常精彩,认真预习和认真听讲的同学收获很大,不认真或课前未预习过的同学,只好顺着老师,听多少是多少,以待课后巩固。
2.4活动探究
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结果,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用桌面模型进行组装,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小组内讨论交流个人的看法,对前一个阶段认识进行纠正。教师并未讲解,由学生自行组装。
学: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和同学间的协作,逐步消除原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教师未讲解,拼出了各种奇怪的模型。
探:实施活动探究二,进行猜想和假设,用桌面上的模型组装丁烷的结构,通过学生组装出的结构模型,讲解丁烷、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教师细致讲解,学生认真学习。
学: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两种类型的丁烷结构,待老师讲解后,学会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时间关系,目标比较明确,完成丁烷结构,未进行发散,以拼出其他模型。
2.5难点突破
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做的模型,通过实物展台和PPT,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想,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索,提出质疑或咨询,教师一一分析和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学:通过展示和老师讲解,发现自己原先的看法正确还是错误,由于是亲自动手探究,并在未知情况下进行思索,当正确结果出现后,印象深刻,消除存在疑惑。
探: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PPT形式展示,不同结构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二氯甲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学生根据老师上课中传授的知识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消除学生疑惑。
学:刚学完丁烷,老师又推出其他结构,用本节课现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学生认真听讲,消除疑惑。
2.6当堂巩固
先:发放当堂巩固练习,本练习对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有效,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提高和延伸,结束练习后,继续小组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最后消除完全部疑问后小结,不布置课后作业。
学:新发的练习难度加大,需要认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后,经过老师的点评,对本节课的收获很大,课后没有作业,负荷降低。
探:教师通过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高,以练习形式进行巩固和小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进行知识巩固和提升。
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家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后作业。
3.课后反思
美国科学研究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说过:当学生面临困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时,通过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断成长,就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当他们养成探索的习惯时,他们就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容量大,光名词,如“烃”、“结构式”、“结构简式”、“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等就达三十多个,学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了解课内知识,难度较大。
“先学后教”教学法,学生通过课前教师发放的导学案自主学习,可以将本节内容消化大部分,然后课内,教师通过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点拨时,激励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无论正确与否,教师均不急于发表意见,以免限制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使课堂呈现“思维活跃,反馈畅通、小组协作、不断创新”的局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启迪。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虽然整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严密的课堂环节,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置于生动、开放、多元、探究的环境中,学生全方位得到获取知识体验的方式,以及通过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体会到探索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寻求真理、认真探索的精神,并重现历史上科学发现的过程。全体学生均能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把探究式教学有机融入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化学方法,体验发现过程,锻炼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教学整个过程来看,课堂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密度适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课堂讨论,老师讲授时机把握较为准确、恰当,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较好,对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学后教”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散性好,“探究性”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条理清晰,通过本节课教学,两位教师均达到了自己最初的教学设想,同时让我们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需要教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启发和发散。
参考文献:
[1]王安康.关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