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文1

一、整体方向

完善我行信贷条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的支持力度。

(一)受众群体。疫情前经营正常、受疫情冲击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

(二)适用范围。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

(三)延期内容。贷款期限能延尽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供分期还本,利息平摊至后续还款日等差异化支持,还本还息日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

(四)延期要求。要求客户签署“稳岗承诺书”,企业贷款延期期间,应当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二、具体执行标准

(一)延期还本付息标准。根据客户延期还本、付息申请,结合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和经营状况,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客户经理应合理评估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并预期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给出合理分析理由。

一是客户目前有能力正常还息,且企业受疫情影响不大,预期客户未来有足够的还本付息能力。可以采取利率优惠政策进行引导,贷款到期后为客户办理无还本续贷。涉及担保的需要与客户及担保人协商处理,保持有效担保或提供替代。

二是客户受疫情影响较大,客户暂时无付息能力。在本期贷款到期前,为客户办理延期付息,可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办理利息分期偿还,分摊还款压力,延期付息期间免收罚息。延期付息最长可延至贷款到期前,如客户贷款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到期,需综合考量为客户办理无还本续贷,结合企业情况合理制定续贷后的还本付息计划。

三是客户生意已经严重受到疫情影响,不确定未来是否可持续经营。先采取短期延息的方式,由客户经理和风控人员重点关注,充分利用好给客户办理延期付息的时间,研究是否可以对这部分客户经营进行资源整合,帮助客户逐步实现还息能力。

(二)还本付息计划方案。可根据客户受疫情影响情况和经营状况为客户制定个性化还本付息方案,以下方案供参考:

一是由按月还息改为按季还息,减缓客户还款压力,扶持客户渡过疫情难关。

二是前三个月无需还息,此三个月利息均摊至剩余月份数归还,减缓客户还款压力,扶持客户渡过疫情难关。

三是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与现金流情况,在贷款到期前自由确定还息日期,2020年9月30日前到期的贷款需在到期前一次性归还本金与利息。

还本日期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合理安排还本付息时间,避免集中到期。

三、注意事项

(一)延本延息期间注意落实担保方式延续问题,保证有效担保安排或提供替代安排。

(二)要求建立延期还本付息专项台账,进行专项统计,密切监测贷款质量变化,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提前做好预案。

(三)制定差异化还本付息计划,避免集中到期。

四、工作要求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文2

“振兴实体经济”有了辽宁方案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辽宁曾经实体经济优势明显、底蕴厚重,然而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大,未能完成年初预期的增长目标,稳增长压力较大,如何行动?全省上下瞩目。《报告》作出了明确回答。

让实体经济撑起稳增长大计。《报告》提出“抓好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目标导向明确。辽宁将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抓好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

支持工业企业再立潮头、当好先锋。《报告》部署实施“四类帮扶”“三项工程”,支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工业平稳运行。即:“围绕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开展解困帮扶,围绕因环保问题被关停企业开展整改帮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对接帮扶,围绕中小微企业开展精准帮扶”,瞄准了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抓好民营工业企业‘大做强’‘小升规’‘个转企’三项工程”,摆出了扶持不同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的抓手。

支持消费服务领域企业尽其所为。振兴实体经济,理所应当包括服务业企业。所以,《报告》提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空间。大力拓展养老、医疗、旅游、教育培训、体育、文化等新消费领域,引导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消费品和食品工业发展,增加辽宁产品有效供给,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外贸企业发挥好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报告》提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实体经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落实国家鼓励出口政策,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推广‘互联网+外贸’服务新模式。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通关效率。”

引导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报告》提出:“深入开展项目年活动,抓好招商引资。发挥民间投资主力军作用,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用足用好开发性金融产品,保障重大项目尽快落地。”《报告》还直接安排了一批重点企业项目,如:开工建设华晨宝马X3、恒力炼化一体化、兵器华锦石化改扩建、燃料乙醇等项目,积极推进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续建,等等。

去年,针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企业数量减少的现实问题,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多个行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到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市场、资金和人才3个方面。上述措施,正是省政府在这些调研基础上的应对选择,且不仅限于此。

《报告》还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积极引进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命名表彰百名优秀企业家、百名杰出科技工作者、百名辽宁‘大工匠’,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

“抓好实体经济”赢得了代表和声

来自基层和企业的代表,不仅对《报告》部署“抓好实体经济”频频点赞,而且真诚地提出了完善建议。

来自鞍山市千山区的一些代表,切身感受了多年参与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的艰难。他们认为,更加关注和支持本地企业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来自海城市的代表建议,抓好实体经济,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要全面提升产业、城市、环境三方面竞争力,构建新的产业生态体系;要坚决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化建设;要加强金融对企业的支持、与产业的融合,让金融为实体企业发展创造环境,本身也汛蟪晌产业;要强化传统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再现活力;要抓好对外开放,为企业提供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平台、环境。

来自辽宁忠大集团的代表提出,企业转型升级关键在技术创新,留住人才是核心;同时建议延长企业使用产业引导基金的周期。

……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文3

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 北京领导决策信息中心联合推荐

案例背景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实施“111骨干人才工程”、“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全民技能工程等,不断壮大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009年8月,河南省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全面落实《备忘录》,2010年10月11日,河南省出台了《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3年,要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00万人次、失业人员转岗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基本建立适应各类劳动者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此外,《方案》要求理顺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活动,鼓励企业开展评选企业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等符合内部发展需要的奖励活动。数据显示,2010年前9个月,河南实施特别职业培训97.6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180多万人,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得到发挥,2010年以来全省新增城镇就业102.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

案例内容

为落实《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河南省于2月18日制定了《河南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方案》指出,河南省2011年将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4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7万人。

三改一抓、六路并进

2011年是河南“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之年。在工作着力点上,该省把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带动全局的关键举措。在推进措施上,该省坚持“三改一抓”、“六路并进”。“三改一抓”即: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公办学校的经费供给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抓好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项目,全面提升职业培训能力。所谓“六路并进”,即把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民政部门的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残联的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六方面动员起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资源共享、齐头并进。

职业技能培训六大重点方向

《方案》确定了六个重点培训方向: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00万人,退役士兵、残疾人以及其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培训60万人;围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职业教育强县(市)要实现“90%以上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连续3个月以上的职业培训”目标;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全年培训20万人;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抓好“雨露计划”工程,全年培训20万人;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提升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全年培训20万人;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10万人,带动60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重点扶持培训规模上万示范基地

《方案》指出,在优惠政策上,河南省将对年培训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的示范基地进行重点扶持,给予奖励引导资金和配套资金。经费使用上,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将统筹使用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将依法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低于20%。将确保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全额用于学校发展,逐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为了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方案》还指出,各地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范围,确保职业技能培训效果。

案例评估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是缓解就业矛盾、促进人力资源转化的一项关键举措。早在2009年,人保部就与河南省签署了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旨在推动中部地区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加速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河南省以此为契机,“三改一抓”、“六路并进”,全面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尽管目前其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政策措施刚刚推出,更多还仅限于规划层面,但可以预见,其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创业带动就业等,开展全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的一整套做法和模式的文本意义,将为全国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重要借鉴。

相关链接

河北、广东加速向职教强省迈进

7月12日,河北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要达到50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25万名,在岗职工普遍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为此,河北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

6月27日,广东省颁发了有关该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决定》和《规划纲要》。《决定》指出,“十二五”期间,广东将投入20亿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实训中心建设和技师学院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面建成高水平集约化的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省情速递

?荩最近,广东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将专项安排2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贷款贴息、担保贴息、以奖代补、股权债权投资等。

?荩近日,山西省出台《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工作的意见》,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应安排到基层锻炼工作,时间为两年。今后没有或者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的省、市直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和“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都要到基层工作锻炼。

?荩7月23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该省将适时启动地理省情动态监测,为中原经济区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动态监测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规范整合现有的土地、矿产、环境等自然资源数据;对农村地籍调查及土地综合整治、违法占地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等。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文4

中韩两国都是从制度上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放在同等位置的国家之一,因此,传统医学在两国占据的比重及作用比较大。最近,全世界对于传统医学特别是天然药物的认识逐步升温,借此,中国和韩国试图向外扩展传统医学。两国都发表了天然药物开发相关的中长期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如中国发表了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及产业化开发、创新药物及中药现代化等具体的项目;韩国则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并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笔者在本文重点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天然药物开发政策,从而挖掘有合作潜能的领域。

1 中国中药新药开发政策[1]

中国是传承并不断发展其传统医学的典型国家之一。但是,在世界传统医药市场上中国所占据的比重却很少,部分传统药物还需靠一些跨国企业倒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实施了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尤其加强了中药现代化工程。1996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九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之后,1998年实施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得到了“九五”计划的优先支持。1999年,国家科技部发表了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实施方案,同年仿制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也被反映到“973”计划里面。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表了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后来此专项被选定为“十五”计划优先扶持项目。2002年,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把中医药产业视为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医药走向世界需得到包括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等的中医药现代科学证明,为此,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表了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标准化等计划。

2 韩国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2]

韩国从制度上同样重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并重视天然物新药的开发。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是在如下情况下实施的:第一,在传统医药领域拥有相对的优势;第二,相比新药开发主流趋势的化学合成,基于天然物成分物质的新药开发成功率更高;第三,利用天然物的新药开发属于高附加值领域,有利于确保国家竞争力。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主要在天然物科学研究所、药学大学、企业研究所里进行,最近,韩医科大学和韩医学研究院也开始了部分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天然物研究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科学技术部的“G7项目(先导技术开发事业)”和保健福祉部的“保健医疗技术研究开发事业”等成为了其典型。韩国政府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2000.1.12)和相关实施令(2000.8.17),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2000-2005)”。

韩国的“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至2010年开发5种以上的天然物新药,实现天然药物国家战略层次上的产业化。其最核心内容还是天然物新药开发,而天然药物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产业是新药开发的最终目标。“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确定了第一阶段(2001-2005)、第二阶段(2006-2007)、第三阶段(2008-2010)、最终(2010以后)等4个阶段性目标,见表1。 表1 “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的阶段性目标(略)

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领域重点课题可以概括为培育天然物科学、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等。其中培育天然物科学部分包括人才培养、扩建设施、挖掘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天然物成分D/B、制定政府相关制度、实施国际规格化等建设天然药物平台相关的领域。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部分主要集中于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体研究能力、毒性试验、临床前试验、创新新药开发技术等实质性的新药开发技术和产业化。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部分包括持续开发新药候选物质、剂型研究及具体的工程研究、临床试验、新药开发、开拓世界市场等新药产业化所需的具体程序。

以上天然物新药开发工作主管部门为保健福祉部,而合作部门包括教育人力资源部、产业资源部、科技部、海洋水产部、农林部、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等。实质性的研究参与机关包括各级大学、研究所、企业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关包括汉城大学天然物科学研究所等;事业管理机关为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

3 中国和韩国的相关政策对比

中国的中药新药开发通过中药现代化工程来实现。这个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建设事业,它贯穿GAP-GLP-GCP-GMP-GSP等认证体系,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领域。在这种巨大的平台建设过程中,中药新药开发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中国的中药现代化过程远远超过了单纯意义上的中药新药开发。

韩国尽管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却不像中国系统规划的发展计划,只是聚焦于新药开发;也没有像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那样独立的政府部门,只是在韩国保健福祉部内设立了韩方政策处,因此,大部分的天然物政策包含了很多一般性新药开发的概念。在韩国,实质性的新药开发事业由汉城大学药学院下属的天然物研究所主导。

中国和韩国各自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一般情况下,中国的计划都能如期推进下去,相关政策的适用也非常活跃;相反,韩国的考虑因素太多,很难按照计划完成。实际上,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如期完成率仅为整个计划的32.7%。

SWOT分析是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的非常重要的先行工作。从两国天然物新药开发SWOT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传统知识,国家也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创新;韩国则善于利用IT、BT等相关技术进行融合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见表2。表2 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新药研究开发SWOT分析对比(略)

4 结语

目前,世界大部分的传统医药市场被拥有跨国企业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占据着。中国和韩国在传统医学领域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不仅形成了竞争关系,也意味着诸多合作的可能性。虽然中国的研究开发规模比较大,但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能力比较差,所以很难开拓市场。相反,韩国拥有应用化、产业化优势。所以,两国应更进一步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关系。最近,中韩两国政府在天然产物新药开发领域开展了一些示范性的合作项目,这预示着双方合作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文5

一、基本情况

(一)围绕发展战略,突出“一个中心”

我县始终把发展放在全县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发展作为推动质量兴县工作的中心,并以此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县域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县质量总体水平,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不断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组织动员,确保“三个到位”

2012年是我县继2005年开展质量兴县工作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质量兴县工作的关键之年。我县在全面总结过去质量兴县工作的基础上,周密筹划,有序推进,确保做到以下“三个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到位。新一届政府产生后,县政府迅速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质量兴县工作,成立了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同志为成员,组织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并在县质监局设立了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质量兴县工作的组织领导。

2.迅速动员部署,思想统一到位。在全市质量兴市工作会议后,我县立即着手开展了新一轮的质量兴县工作,召开了全县质量兴县工作动员大会,统一了部门的思想认识,在全县形成了上下一致、人人重视质量兴县工作的良好氛围。

3.制定实施方案,责任落实到位。为确保质量兴县工作顺利开展,我县先后下发了《县质量兴县实施方案》、《县县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县质量兴县工作任务分解表》等相关文件,并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在《工作规则》中明确了质量兴县机构的工作职责;在《任务分解表》中明确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为开展好我县的质量兴县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文件依据。

(三)落实保障机制,做到“两个确保”

实施质量兴县工作是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我县在研究部署质量兴县工作之初,就把保障机制问题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做到“四有”,即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欠发达、后发展,财力比较薄弱。县政府保障落实办事机构的工作经费。通过保障机制等措施,确保我县质量兴县工作不走过场,并对质量兴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一种氛围”

新一轮质量兴县工作启动后,我县通过采取悬挂横幅标语、广播电视宣传、报刊专栏、发放有关材料、编发专刊简报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努力在全县营造质量兴县的浓厚氛围。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部门和单位共悬挂宣传横幅36条,发放咨询资料3000多份,在《今日报》制作专题1期,编发简报6期,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有关质量兴县工作稿件5篇。

(五)强化整体推进,实现“四个提升”

1.强化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我县加大了对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等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方面:实现监督抽查合格率由2011年的86.6%提高到2012年的88.7%,较2011年提高了近2.1个百分点;8家主工业产品企业,100%获得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证;1家需经强制性认证产品的企业也获得了3C认证证书;主工业产品企业建档率和监管率均达到了100%。农产品质量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指标合格率达到了100%;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了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并建立了县、乡两级检测体系;我县有6家企业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认证率超70%。食品质量方面:2012年,我县开展了针对大米、饮料、桶装水、米粉、食品添加剂、茶叶等食品行业的监督抽查行动,抽查合格率达94.55%,较2011年的95.64%提高了3.1个多百分点;全县28大类32家食品企业100%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为进一步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管,2012年我县还先后开展了打击无证生产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等专项行动。此外,我县还加强了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开展了2家企业申报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推荐工作;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创建工作;开展了争创名牌产品工作,并制定了县名牌培育规划。

2.强化监督管理,工程质量全面提升。2012年,我县加大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城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干线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农村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列入国家计划的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单元工程合格率均达到了100%,优良率达60%以上,未发生工程重大事故。我县工程建设严格坚持开展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创建省优质建设工程奖工作。

3.强化理念建设,服务质量显著提升。2012年,我县积极引导服务性企业增强服务意识,推行服务行业社会承诺和顾客满意制度。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广泛开展服务标准化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努力打造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游客满意的良好旅游环境。在窗口行业广泛开展“文明示范窗口”活动,使我县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医疗、金融、通讯、邮政、餐饮、社区服务等社会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旅游业还实现了零投诉。

4.强化监管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2年,我县不断完善环保制度,建立健全了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全面落实全封山决策,控制森林火灾发生,强化林政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运输木材以及有组织的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效保护我县的绿水青山。全县环境保护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均达到了预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100%;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342公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质量兴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经济发展制约的影响,我县的质量兴县工作起步比较晚;二是极少数单位和企业重视程度还不够,质量意识还不强,质量兴县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三是由于我县是农业大县,工业欠发达,企业名牌战略推进不够强,品牌竞争能力有等进一步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县将根据省、市工作部署以及《质量兴县实施方案》的要求,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工作机制,建立和落实质量奖励措施,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园活动,确保质量兴县工作运转有序,2013年将重点推进名牌战略实施和标准化战略推进工作。

(二)对质量兴县工作任务作进一步的分解,并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成员单位。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范文6

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全力实施“五大工程”和“四大工程包”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加快完善项目前期手续。实行代办制、领办制、即办制,组织各地对属地项目进行梳理和夯实,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共完成项目审批339项、核准36项、备案38项,节能审批324项。同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着力解决征拆、融资等关键难题,有力保证了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长春至珲春城际、靖宇至松江河铁路开通运营,长春至白城等6个在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长春至西巴彦花等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敦化至白河等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工作。白城机场已竣工,长春龙嘉机场二期扩建完成航站楼桩基础工程,松原机场完成航站区土石方工程;延吉机场迁建等3个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同时,加快组织推进水利、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是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沟通和衔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12.4亿元。积极协调国开行、农发行,已签约并已投放专项建设基金105.9亿元。清理国家存量资金5.4亿元,调整用于127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定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建立了PPP项目库,搭建了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

四是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力度。共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56个。转化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66个。

五是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了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已试运行。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

立足全省产业特点和优势,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增动力,精心谋划,加强引导,不断积蓄吉林省发展动能。

一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光电子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初步具备了中试规模的科研生产能力,吉林大学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签署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共建协议。“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印发了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起步发展。

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9大重点产业行动计划、20个创新发展工程,全力推进阿达木单克隆抗体、连续法玄武岩纤维、无人机等100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振兴发展,一汽大众年产百万台EA211发动机项目建成投产,奥迪Q工厂项目进展顺利,DY项目正式落户吉林市。积极推进生物质经济“十大工程”。

三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增效。深入实施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十个重点领域,实施服务业十大重点工程、推动建设100个重大项目,组织服务业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基础工作,开展了调研、座谈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将于近期形成。

四是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快推进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哈达山水利枢纽、松原灌区等农林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稳步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突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长春市和吉林市逐步建立了冬春蔬菜储备制度,极大地丰富了吉林省冬春蔬菜市场。

五是创业创新加快推进。出台了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政策统筹。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服、众筹等新支撑平台,支持长春摆渡创业工场、长春高新区原创驿站、辽源东北袜业大学生科技园等一批众创空间建设。在此引领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东中西三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围绕构建“六大体系”,谋划了100个10亿元以上的“五大先导工程”重大项目,明确任务分工和推进措施;编制的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即将下发,重点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农业向规模优质高效转型、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服务业向现代集聚协同转型、城市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着力构建五大高地,实现中部率先隆起;扎实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十大工程及50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二是积极推动城镇化改革试点。长春市、吉林市等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顺利,抚松县、梨树县、林海镇列入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实施了奢岭镇、金珠镇等18个重点城镇扩权试点和东丰县、敦化市等5个生态城镇化试点。积极开展申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吉林省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获得国家资金支持10亿元,15个城市建成廊体25.67公里。白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各项工程已经启动。

三是扎实推进示范城镇建设。22个示范城镇共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社区29个,累计转移农业人口7.8万人,建成农业园区62个,建成工业园区24个,落户企业1384家,初步形成了“三集中、城乡双向一体化、就地城镇化、整体推进、引入战略投资者建设、产城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7种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全面启动了10个城区老工业区和30个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已搬迁改造城区老工业区重点企业100多户。长春热电一厂、晨鸣纸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完成异地迁建,并同步实现转型升级。大成集团、轨道客车装备、冀东水泥等重点企业搬迁改造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并举

坚持“管住增量”与“化解存量”并举,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吉林省节能目标责任和减碳目标责任落实情况受到国家通报表扬。

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监管,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和能耗“对标”工作。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审核能源消费总量39.7万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有效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洮南市顺利通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审,延吉市、通榆县等2个县(市)列入国家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试点。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在榆树市选取5个村开展“生态能源村”试点建设。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吉林市、白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评审。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保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禁塑令”。

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吉林化工园区、长春经开区、延吉高新区等3个园区获得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批复。全面推进了吉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

五是启动实施生态移民试点。通榆县开展了向海保护区核心区边界划定,目前,正在编制核心区移民规划。

科学编制吉林省“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发展系统深入调研,汇集各方面力量,全力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一是加强前期课题研究。按照开门编规划的要求,委托国家知名研究院所和省内相关单位,完成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59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完成了吉林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工作。

二是充分与国家对接。贯彻落实中央“十三五”规划编制理念,规划纲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始终。在框架和篇章结构上与国家基本一致。在指标设置上,吉林省设置了27个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全部按国家要求设置。

三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召开了部门、地区、专家学者、大企业等各层面的座谈会,通过省人大财经委和省政协经科委平台,广泛征求了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级专家咨询论证会。同时,利用网络开展了“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