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1
今天召开全县全面深化改革动员会暨改革联络员培训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改革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县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7年改革各项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担当作为,务实重干,着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今天的会议上印发了2017年全县改革要点、重点改革项目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点、改革工作分类考核办法等多份文件,明确了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等下,市改革办副主任陈红同志还将就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专题辅导,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切实提升改革工作能力与水平。下面,就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凝聚改革共识
过去的一年,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改革考核中由第三名上升为第二名,一批事关**发展的重大改革项目取得突破,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从整体来看,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集聚各方力量,有序有力推进各项改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和纪律检查体制等各方面改革都有新进展、新成效,公车改革、不动产登记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改革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我县参与承担的14项中央和省级改革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县内自选的农旅融合、环龙感湖生态保护区域协作、招商引资、大别山金融工程、县域“四个全面”考评机制等改革特色创新项目亮点凸显,并形成相关制度性成果。教育、医疗、保险等民生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是从区域来看,小池改革走在前列。2016年,小池获批全省首家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省、市、县均出台了支持小池改革发展的文件,成立了省、市、县、镇四级参与的推进小池省级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晓东省长、雪荣书记亲自领衔小池改革示范区建设项目。一年来,小池扎实推进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创建,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跨江合作、生态保护等各项改革走向深入,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在今年3月31日召开的全市推进小池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小池改革发展推进会上,市委刘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各乡镇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均取得明显成效。在去年的乡镇全面深化改革单项考核中,小池、独山、停前位居全县前三名,改革工作值得肯定。
三是从重点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并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五个专项行动方案》,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房产局、县金融办、县改革办等部门主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率先完成省市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的各项目标任务,房产库存平均去化周期稳中有降,“放管服”、“营改增”、商事等改革扎实推进,累计为企业减税5000多万元,企业成本明显下降,市场主体、精准扶贫、基础建设等补短板工作有效推进。
虽然我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客观上来分析,存在改革牵涉面广、改革成本过高、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导致部分改革进展缓慢。从主观上来分析,主要表现为“四个不”。一是不想改。一些同志对改革存在模糊认识,错误地认为,改革是高大上,基层发挥的余地不大,与自己关系不大,喊喊口号、表表态就行了,因此被动地等待改革、消极地对待改革,根本没想在改革上有所作为。二是不敢改。一些领导干部求稳怕乱的心理占上风,担不了风险,下不定决心,使不出狠劲,一味求稳怕乱,不敢担当作为,不敢直面困难和问题,改革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只作浅表性、纸面上改革,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取得突破。三是不会改。主要表现是改革和工作“两张皮”,脱离了具体工作,导致改革无从谈起。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僵化、能力不强,把握不了改革的方向,找不准改革的重点,理不清改革的思路,遇事只会三斧头,推进改革无从下手,出了问题又束手无策。四是不平衡。部分单位抓改革工作力度不大,对改革研究和抓落实不够;有的工作表面化,对工作任务没有拿出具体实施方案,任务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没有实行项目化管理;有的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把改革当口号,改革工作落实在总结材料、统计数据和表格上,具体的改革成效不明显;有的仍将一般性工作、改良混同于改革,导致改革质效不高,群众获得感不强。这些问题,在很多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认真研究,逐项解决。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三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33次,审议改革文件220份,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从“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走向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新阶段。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会议12次,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相继召开会议9次,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工作。4月10日,县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九次会议,县委马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全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改革部署上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确保改革方向不偏、举措不乱、力度不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形成更多有影响力的改革特色和亮点。
二、把握关键,精准发力,提升改革质效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关键之年必须拿出关键举措。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抓改革工作,首先要把今年的改革任务落实好。要把握关键,精准发力,使实劲、出狠招,以强有力举措推进各项改革,确保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现在不少干部不知道怎么改革,根本原因就在于问题意识不强、问题导向不明,发现问题不领先,分析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耐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从头到尾,自始至终,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问题出现在哪里,就改到哪里;哪个方面的困难最大,哪个方面的矛盾最多,哪个方面的群众反映最强烈,就从这个方面率先改革、突破。要始终聚焦问题,对于中央和省市确定的改革试点和已经出台方案的改革任务,必须在第一时间予以实施,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抓好上级改革政策落地生根的同时,更要立足**实际,善于创造微观搞活的小气候,推进一批接地气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比如,很多乡镇发展面临资金瓶颈,筹资难、融资难,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乡镇投融资体制机制,盘活资产资源,运用市场化方式破解资金难题,为乡镇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再比如,张湖原种场,存在管理体制不畅、欠资压力巨大、社会稳定压力大等长期积压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破解。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抓改革抓落实的靶向。现在问题摆在眼前了,如果视而不见,还不知道改,就讲不过去了,就要问责。
二是要压实年度任务。要围绕落实全县改革要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和14个重点项目,进一步细化、压实改革任务。特别是各专项领导小组牵头单位要迅速行动,抓紧制定具体的改革要点或改革实施方案,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要进行深入研究,增强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确定的每一项年度改革任务,都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细化、量化、固化,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改革任务重、涉及部门多的改革项目,牵头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促进落实。各地各部门也要迅速制定本地本部门的改革要点或实施方案,确保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的实施举措。
三是要围绕重点突破。要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今年全县的改革重点,就是年度要点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其中,小池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创建的1个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1个全县重点综合改革项目、10个县级重点专项改革项目又是重中之重。对省市改革项目,要确保按照上级要求的质量和进度扎实推进,不折不扣实施到位,做出可圈可点的成绩,做出可以复制的经验,做出可以推广的模式,力争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对全县重点综合改革项目,也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要集聚力量,探索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对10个县级重点专项改革项目,要立足**实际,认真研究、统筹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落实,确保推一项、改一项、成一项,真正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
四是要实行项目管理。现在每一项改革,都会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需要各方面配合支持。要建立以改革项目为中心的运行体系,实行项目化管理。各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县直各单位要认领、细化、分解今年的改革工作要点和重点,形成具体改革项目,严格按照立项审批、方案起草、组织实施、督察考评、验收结项等程序来落实。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要转化为具体的改革项目,明确内容举措、明确时间节点、明确专班责任,项目化推进。某个项目明确由某个专项领导小组、某个部门负责后,其他专项小组和部门都要无条件配合,互相补台,“同台唱戏”,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能讲级别、讲层次。对改革项目的推进要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责任包保、销号管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要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工作衔接、改革台账等制度,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运行配套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工作体系高效运转。
三、明确责任,强化担当,促进改革落实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抓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各地各部门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一是要各负其责。各改革专项小组是全面深化改革“作战指挥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操盘手。县委主要是统筹协调、全面部署,每一个专项小组地位十分关键,承担了改革项目的具体推进工作,责任很重。特别是12个专项领导小组牵头单位,要切实找准自身定位,认真研究相关领域重要改革问题,提出本领域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协调推动有关专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各参与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积极主动,敢于担当。各地各部门改革联络员要切实发挥沟通联络作用,及时向县改革办报送本地本部门推进改革的工作方案、改革举措、改革动态、存在的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宣传部门要注重挖掘,多宣传推介我县改革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不断扩大我县改革的影响力。
二是要做好结合。改革不能孤岛化、碎片化,不能脱离于工作实际,要融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县十大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进各项工作。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四大行动”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四大行动”,抓紧抓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夯实**发展底盘。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突出问题,推出一些立竿见影的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改革获得感。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紧盯年度精准脱贫目标,落实扶贫攻坚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脱贫任务。
三是要担当作为。发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担当。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涉险滩、闯急流的关键时期,“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如果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怕担责任、怕担风险,定然是一事无成。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履行改革职责,勇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发扬迎难而上、敢干敢为的担当精神,把本单位摆进去、把本地方摆进去、把本人摆进去,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2
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一方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大胆试、大胆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重大改革举措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把握大局、慎之又慎、稳中求进。两相结合,才能做到行之有效、行之久远,积小胜为大胜。
与过去相比,今天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正因如此,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坚持整体推进。只有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产生协调共振,形成改革合力。
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无法取得全面成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任务艰巨。然而,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越应该下更大力气去凝聚共识。做好“求同”与“存异”,在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就能有效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为改革扫路清障。
把蓝图变成现实,离不开领导责任的落实。贯彻落实全会决定,关键是要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抓好落实和推进工作,务求必成。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抓好涉及本地区本部门重大改革措施的组织实施,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强化监督检查,抓好跟踪督办,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发展方式转变;制度约束;难点;突破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一到实质问题时却举步维艰。其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制度使然。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放弃政府主导经济模式,这意味着让各级政府放弃与此模式相关的巨大利益,必将经历一场深刻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钥匙在政府手中,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取向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故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是政府转型,而这涉及更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障碍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的约束,突破障碍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前提下的制度创新,而需要攻坚的难点是调整利益格局。因此,制度创新主题应该围绕利益调整展开。其总体思路是展开以“理顺利益关系”为指导方针下的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利益协调”的新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阻力,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其“理顺利益关系”的途径分别是以政治体制改革消除体制障碍和以政绩导向调整来激发改革新动力。
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调整,制度约束是利益调整的关键障碍,消除制度约束的根本途径须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深化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它涉及不同主体(包括改革者自身)利益的重新划分,其最大难题是如何理顺不同经济主体(中央与地方、不同行政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政府与企业、老板与工人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理顺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投资体制改革需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深化改革的进程与政府改革的取向密切相关,而政府改革成功的关键是通过理顺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减小社会冲突成本,形成推动改革新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不同群体的积极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行为主体(各级政府、企业、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深化改革的利益调整带来的不同主体利益得失变化,必然会导致各主体间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冲突。维护既得利益将是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决非通过宣传、号召或政策能够解决的,必须从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由于“理顺利益关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的,而制度需要由人来制定并且由人来执行的。制度本身也是参与制定制度的不同利益群体力量博弈的结果,它通常代表的是强势群体的意志。若强势群体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则由其主导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必然只会对少数人有利,就很难达到“理顺”的初衷。最典型的实例是:近年来,在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出台实施细则、颁布各种文件获取部门利益,设置寻租机会、创造产生腐败条件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在经济改革的放权分税制调动地方抓经济积极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中央各部门为与地方争利出台的条条框框限制也日益增多。于是跑部立项,跑部钱进又盛行起来;创业、投资和企业经营,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单位繁多和重复的注册登记、审批、年检、检查、执法、收费、罚款等等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多年,但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冲突愈演愈烈,而每次获益最大的都是强势主体的实践已经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是消除各种体制障碍的根本途径,而政治权力的平等也是确保经济利益公平或协调的基本条件,绕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改革是难以推动,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并成为强势主体的情况下,经济体制的制度改革才能真正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并最大限度地“理顺利益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加速党内政治民主进程。例如,稳步推进基层干部的人事制度改革(乡镇县甚至市级选举),可确保政权掌握在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公仆”手中,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程,让民主和法制去监督“公仆们”按人民的意志执政,才能从根本上和其他影响改革的体制障碍。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涉及利益重大调整的其他制度改革(例如,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才能凝聚民心、重建改革的社会基础、推动公众与政府在改革问题上形成良性互动、激发改革热情、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然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理顺利益关系”的另一途径可从完善政绩导向标准入手。
发展方式转变的钥匙掌握在政府手中,它转变的起步归根结底是从政府官员的改革取向开始的。而政绩导向对政府官员的改革取向有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改革需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成员来推动,并且需要有相应地利益激励机制来确保其参与改革的动力的认识,可以通过改变政绩导向标准来改变改革动力取向,使其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用利益协调机制引导政府官员在满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这既可确保其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经济整体发展效益。例如,将GDP政绩标准改为民意民生为主的标准,建立上级考核和民意考核相结合并透明化的机制,这将会使激励动力导向发生重大方向转变,将引导地方政府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这个最终目标正确联系起来,也就把政府自身利益建立在与民众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使改善民生顺乎民意成为政绩导向的新动力。事实上,让民众满意本来就是作为“人民公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民众满意度政绩标准导向将从根本上改变前面所述的“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却更严重了”的弊端。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确保按科学发展观谋发展的动力机制,又能防范或制止那些借发展之名,谋求局部私利的不良行为。一方面,上级考核可以制约那些只追求自身短期局部利益而影响长远全局利益的行为,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的实施及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民意考核是实施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它可以制约那些只重GDP数字的表面功夫,而忽视改善民生实际内容的行为,确保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落到实处。而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和考核透明度的科学化可以防范暗箱操作,保证公平公正。这样就可有效保证地方政府官员在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局部利益与中央全局利益及民众利益前提下谋发展的积极性。
以“民意”作为政绩指标,是更全面、更科学的动力导向指标,它是上级政府为“理顺利益关系”而引导下级政府的改革取向、实施宏观调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最便捷的指挥棒。为了让民众满意,在制定政策和法律及工作的时候就必然关注民众的利益,这就使官员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形成深化改革的共识和合力。
当然,要充分估计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并始终把握“利益协调”和“形成合力”的大方向。利益调整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会遇到某些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对。即使利益的蛋糕不断在做大,也不可能让所有群体的利益分配比例同时增加,总会有得有失。在无法兼顾所有群体利益的情况下,保证改革稳步推进并且阻力最小的方案是:在充分兼顾不同群体改革利益诉求的前提下,改革的取向需更多的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事实上,只有让利益的天平向大多数人倾斜,改革才能得到最广泛的社会支持,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形成推动改革延续不断直到成功的强大合力。另外,为了防止“民意”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在照顾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也尊重少数人的基本利益,以达到社会各利益群体间冲突最大限度地协调,并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32-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成为一个耀眼的新亮点。这个总目标深刻反映了当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同时综合考虑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在现代文明世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如果没有人民参与治理,仅仅是权力参与治理,政府参与治理,这个治理体系就不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中心内容就是让人民群众参与治理过程,只有人民参与治理过程,才有望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什么叫公平正义的社会呢?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中国改革的基本目标。过去三十年是以经济为中心构建改革发展,未来三十年,要搞一个公正的社会主义,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公正的体系很重要。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依法治国体系的形成,在当今世界,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标志、基本特征就是法制国家,法大于权,法大于人,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下一步的改革重点要使权力服从于宪法体制、法律体制,绝不能让权力超过宪法。依法治国提了很多年,是能不能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国家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了法大于权,法大于人,每个机构,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必须在法律体系下生活,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而生活。我们说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说它的治理体系要现代化,治理体系就是说要有法律社会体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核心意义就是权力治理,十以来,一直在搞政府职能转变,这次提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层面来强调的,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办法更得当。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域。
1.政府的限权、放权和分权。第一点,限权,政府的限权就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过去政府对于市场、社会干预过多,政府是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是全覆盖的,这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力。所以说我们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在半年时间内取消了好多,有200多项,以后还要取消,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政府该管的要管好,政府不该管的不要管,管不好的也尽量下放,所以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中心内容,第一条就是限权。能不能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对政府权力形成有效限制,不使政府错位、缺位和越位,是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第二点,放权,下放权力,十以来我们一直在做。什么叫下放权力呢?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好两种关系,一种就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给地方放权,地方有能力承接这个权力。第二个,就是地方政府要处理好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权力下放到哪一级,都要认真研究。所以放权的时候,就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下一步,要研究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央政府给你下放权力,比如市场监管权力,公共管理方面的权力,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力,你干不好,是不行的。放权有两个标准,一个就是要使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第二个必须权责一致,责任明确,这是未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三点,分权,分权就是权力转移,权力向社会组织的转移。分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向社会转移权力的时候,社会必须有能力承接。现在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组织的运作空间很小,这是下一步分权,权力转移的主要地方。未来中国改革必须加快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路,使社会组织有能力来承接政府所转移的职能。
2.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形成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过去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政府,中国未来的改革要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良好的公共服务,光靠政府一家是不够的,必须发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局面。治理的主体是政府,但是未来的发展中要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原因是中国社会现在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型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风险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复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前所未有的艰巨。中国进入风险社会有四大标志,第一个是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一旦政府的威信,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都在下降。这一次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的一个重要内涵就在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反对权力腐败,使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大幅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控制能力和治理能力也会相对提高。第二个标志,公共机构的责任能力在下降。如果公共机构的监管能力下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就会大幅度增加,都有可能把我们带入风险社会。第三个标志,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任何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整套能指导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不在状态,好多人自说自话,自我满足,这对社会主义发展是有害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有害的,所以现在急需形成一套指导中国发展的,对中国未来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因为没有理论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思想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中华民族要崛起,精神的崛起比物质的崛起更重要,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究,任务更重,能不能实现2020年的目标,能不能在2020年取得决定性的改革成果,应该理论先行。第四个标志,社会的多样化。主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崛起,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特别是80后、90后,他们的主体意识、个体意识在增强,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增强的一个社会后果就是社会的多样化,社会多样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主体意识的崛起,变成多元化社会,再用过去那种治理方式治理现代社会已经不行了。
3.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概念中,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现在提决定性作用,虽然差两个字,但是意义大不相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还有不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比如政府,因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句话留下了空间,必须改。第二个原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从现实来看,主要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使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间,可以说起主导作用。这次明确提出,以后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先锋的、前卫的、正确的表述。这个表述就决定了将来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在扩大,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在扩大,标志着政府的干预减少,这也是三中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未来改革15大领域,60项具体方面,能不能改革到位,与政府职能转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政府职能转变它涉及到。
参考文献
[1]秦贞婷. 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5
“转型”“升级”“调结构”“重民生”这些热点词汇,依旧高频率地出现在2011年河南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之中。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界点上,回顾过去5年的发展成果,河南发现:发展的成果与发展的困难,同样明晰。
尽管河南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创新高,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河南的下一步,世界在关注,河南在思考。
由河南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兴起于此时,并凝结了巨大的地方激情。
可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的大势,河南要做好“中原经济区”的文章,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没有高瞻远瞩的思路不行,没有强劲有效的载体不行,没有敢作敢为的“求变”决心更不行。
其实,河南在“十一五”期间,一直在谋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嬗变,但未取得转折性的进步。这也预示了“调结构、促转型”的艰难和迫切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面上看是由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增长方式转换成低消耗、高效率、环保的增长方式,但是这只是一个现象,深层次原因是增长机制的转换。
这将意味着,由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转变为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将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共荣目标。仍然要靠变革。
改革的路径,很容易被抽象成第一推动力的结果,就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健全所说的:“来自政府体制内部裂变的强力,仍是推进改革步伐的最重要力量。”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河南将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资源性产业价格和要素市场等进行改革。
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已成为共识。诸多代表、委员和专家指出,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推进体制改革,都应以改革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以改革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
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河南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代表、委员们认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当前要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打破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形势越是困难复杂,越要深入推进改革。代表、委员们认为,前30年的改革,我国的主要使命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较快增长,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这期间,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但是再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遇到很多障碍,如资源可持续供给、环境、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这就需要深化改革来解决。
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血液中心副主任程四国认为,当前,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空间。河南省现在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在抢抓机遇上争得主动。
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朱诚身说,在当前形势复杂困难时期,唯有改革,才能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激发向上的活力。“我们必须从体制完善的角度去消除偏差产生的土壤,为经济增长有效转化为人民幸福提供常规性体制支撑”。
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最终需要和公众的社会期望并轨。只有满足公众对推进改革的预期,才能凝聚起最大的社会合力。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近年来,河南省无论是在国企改革重组上,还是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力度大,成效明显。作为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因素,河南省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还可更大有作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超越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清河说,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下大工夫改革创新,才能破除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代表、委员们在讨论时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电、气、水等产品价格改革,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必须建立、调整、完善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加强监管、引入竞争、完善市场机制的相关措施。
以机制创新破解要素制约。“当前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难题是资金、土地、人才(技术)。”河南省人大代表、焦作市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杜宇认为,要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土地、人力资源保障等瓶颈问题,加快要素保障机制创新,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6
步入深水区,改革难度日益凸显。很多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改革智慧来解决。比如金融领域的“影子银行”问题,如何既不破坏市场的创新积极性,又做到有效防控风险,这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以最近广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为例,从监管层的有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持开放态度,重要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为整个金融系统注入活力,形成了倒逼银行改革的动力。但3月出台的有关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文件,表明在金融监控这方面,监管机构同样存在较大顾虑。再如国企改革如何做到进退有序,混合所有制如何激发国企和民企的积极性以及简政放权怎么杜绝明放暗管、避重就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大难度,需要改革勇气。
毋庸置疑,改革没有回头路。无论是破解改革中新出现的矛盾,还是化解历史积累问题,都只能依靠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
可以说,当前的改革是在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矛盾的过程中与时间赛跑,根本不可能停顿,更不可能挂倒档。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的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保增长、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以期为改革最大可能赢取时间。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改革停滞不前或倒退,势必对好不容易形成的改革共识造成损害,挫伤改革推动者的积极性、打击改革支持者的激情。
与时间赛跑,意味着改革进程中要尽可能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改革效率。不少专家提到的改革顺序优先性问题,就是力图找准改革突破口,牵好改革的“牛鼻子”,形成以点带面的有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