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药学专业 无机化学 校本教材 编写 规则

[作者简介]孙敬(1964- ),女,辽宁朝阳人,通辽职业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药学无机化学教学法。(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50-02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由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迅猛,应运而生的高职教材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几年内出版了大量高职教材,其中不乏高质量的好教材。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差异,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同,技能侧重不同,要求掌握程度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统一标准。为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通辽职业学院化工学院无机教研室根据教学实践探索,编写出对外服务于企业的需求与发展、对内适应于学生具体情况的高职药学专业的无机化学校本教材。

一、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校本教材编写的思路

教育部曾就高职教材的建设问题明确提出,高职理论课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弱化其理论性,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应明确具体,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讲,所有课程的体系都是对教材内容的筛选、组织、实施的体系。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任务是为学生学习药学专业课做准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基础。因此,在无机化学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专业课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就业岗位需要从业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从专业角度出发,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围绕必需的知识点组织、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

二、成立长期相对稳定的校本教材编写组

药学无机化学为学生学习药学专业课做准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在成立校本教材编写组时,吸纳专业课教师和医药企业专家参与,编写组成员以承担药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为主,由承担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课程教学的教师和药厂的行家共同组成。编写组成员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负责教材内容的制定、编写、试用、跟踪、反馈、修正直至定稿。

三、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校本教材编写的细则

1.依据岗位和专业课的需要筛选教材的知识点。高职药学无机化学教材内容的确定程序是由药企的专家提供其需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承担药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决定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药学专业课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无机化学是专业课的基础,为其他专业课打基础,其知识点决定于专业课。根据专业课内容的具体需要,确定无机化学课程必须包括原子、分子结构;溶液、胶体溶液及表面现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和还原和配位化合物等内容。这是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实用为准”的原则,在编写过程中要弱化理论,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专业课的实用性,即根据专业课的需要,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做到所选知识点是必需的、实用的。

2.知识点明确具体、重点突出、够用为度。围绕所选择的每一个知识点组织、编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具体。重点就是专业课所需要的具体内容,目标就是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水准。这是一章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最终教学目标,其余内容均为其服务。核心内容是一章的教学重点,要精讲细讲,深入剖析,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其深度以专业课够用为准,其广度以专业课及学生将来的继续教育够用为度。如酸碱平衡一章,其核心内容是缓冲溶液,包括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配制,属重点剖析的范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如。其中关于弱电解质溶液的pH计算,只推导出一元弱酸、弱碱pH的计算公式,在后续课程及后续教育中即已够用,对教材中出现的公式,如缓冲溶液的pH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中的P=KbB 、Tb=KbbB 、Tf=KfbB 等,只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使用,对其理论推导不做要求。根据专业课的需要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力争做到深浅适中、宽广适度、简明适用。

3.调整难易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每一章的知识体系中,内容均以核心内容为中心主线进行展开,包括的内容均为核心内容必须用到的,为最终教学目标做铺垫、做准备,并完成最终教学目标的任务。整章内容的安排、组织,要自成体系,每课节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并呈现出先易后难的自然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酸碱平衡一章教材的先后顺序是酸碱质子理论、水的离解平衡、溶液的酸碱性和pH、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近似计算、酸碱指示剂、缓冲溶液,教材内容从前到后,难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均以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为起点,甚至以初中化学的内容为起点,使教学起点尽可能低,内容简单扼要,便于学生接受。

4.增加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材的每一章知识体系,要根据其内容适当补充医药学方面的应用或意义,如在渗透压部分增加了与医药有关的渗透浓度、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及其应用。在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及缓冲溶液在医药学上的意义中增加了实验室配制缓冲溶液的常用简便方法,介绍了人体血液中的主要缓冲系等。通过对实际应用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机化学在医药学中是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以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考虑到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者流动性的增强,要求就业者不断继续学习和回归教育,具备扎实的基础素质、较大的可塑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到专业技术发展变化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以及毕业生职业岗位转换的客观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元素知识在药学的专业课中很少用到,类似这样的内容,要进行筛选、整理,并作为选学或自学内容,保证学生在知识上不存在缺陷,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此,全部元素知识在教材中只用了两个专题: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使教材既突出了无机化学在药学中的实用性,又为学生在技能培养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校本教材编写的注意事项及特点

1.教材的内容准确、规范、具有时代性。从教材总体来讲,其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基础,侧重于化学专业;另一部分是药学专业和岗位应用,两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但其各自的倾向不同,侧重点不同,如在溶液的组成方面,常用物质的量浓度用cB表示,但在渗透内容中又引入了渗透浓度cos,二者的表示方式、计算方法、常用单位类似,甚至有时得出的数值也相同,但却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应遵循双重规则,即化学专业的规则和药学专业和岗位工作中的常用规则。但无论哪一部分内容都应确保语言文字使用的正确、流畅,名词概念的准确和严密,专业术语的规范;还要吸纳一些与药学有关的最新发展成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反映前沿,确保教材内容的严谨、规范、准确,又赋予时代气息。

2.灵活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组织编写的校本教材,其内容相对来讲较少,但针对性较强,编写是针对在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为区域性经济服务。当地方产业布局发生变化,或学校服务区域发生变化时,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的改变,及时调整校本教材的内容,因此校本教材每次印刷量都不是很大,以便随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的不同及时调整。可以说校本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实用。

[参考文献]

[1]黄南珍.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1)改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2)改革教学手段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3)改革考核方式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

[3]刘国福,李慧,熊艳,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初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9):20-21.

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物理化学;综合能力;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一起被称为“四大化学”[1]。物理化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物理化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罗蒙诺索夫于18世纪中叶提出。物理化学同时又是一门十分时新的学科,与纳米材料、燃料电池、胶体化学等当下研究热点课题密切相关。物理化学具有内容抽象、公式繁多、逻辑性强特点[2],这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困难。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和定理,但对公式的具体内涵不理解,导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物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且与许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衍生了许多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强调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3]。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人在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为高校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几点参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推理复杂和计算繁琐的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理论多是对化学现象的理性认识,这些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需要理性认识作为基础,因为理性认识能指导感性认识[4]。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获取感性认识,可以提高对于理论的理解,此外对理论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知层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如“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观察生活。在课堂上,我们依据学生们观察的生活现象,进行接龙形式的比拼,并对胜出的学生在平时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规定了具体的竞赛答题格式,如:洗衣粉去除油污的现象与表面活性有关;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与渗透压有关;有落汤鸡而没有落汤鸭的说法与表面疏水性有关。同学们在活动中有较强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兴趣,此外还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准确理解和运用物理化学概念和规律的能力。理解从实质来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吃透课本知识,二是运用知识。物理化学课程概念众多且容易混淆,因此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们要求学生区分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所掌握的内容熟练应用于实际。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5]。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章节内容理解较为困难,许多概念容易混淆。例如,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应过程中加入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因此不会改变平衡常数即产物的组成是固定的,但实际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往往能提高特定产物的选择性。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概念有比较好的理解。热力学研究的是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而催化剂的加入改变的是反应的速度是动力学的范畴,实际过程中往往在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停止反应,因此能提高产物选择性。物理化学课程与其他化工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加深对物理化学概念的理解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有益。

3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理论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气氛经常会变得比较沉闷。在学生看来,物理化学的学习就只是简单的背公式,而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不敢也不愿意提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不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其次,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要对他们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态度表示肯定,并且要耐心的给予他们解答。最后,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树立自信,不要让他们觉得别人都能理解而自己不能理解而感到羞愧。在当前本科生教学中,大学老师不如高中老师那样频繁地与学生接触,当学生遇到问题不一定能及时寻求到老师的帮助。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学习氛围。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小组做出了贡献,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学生们通过协作,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通过这类有趣的项目,对许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极为紧密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验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难以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实验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第二部分则主要锻炼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第一部分教学主要包括常用仪器的用途、原理和操作方法,使学生对常用实验仪器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部分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操作,我们鼓励学生抛开实验讲义,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交予指导老师以确定实验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学会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并解答学生的提问。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设计实验方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对课程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知识创新在于教育。只有那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驾驭新知识、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成就[5]。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还对学生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有较大帮助。现今,有大量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保研、考研或留学,从事科研工作,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在物理化学教学的同时,本人也承担了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催化,其中大部分课题与物理化学知识联系紧密。借助实际课题案例,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表面现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引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微乳液体系中木质素自表面活化降解”,让学生了解一些最新的发展动态。此外,对于对该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跟随相关课题的博士或老师参与课题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验设计和实施。在教学中,我们还会引入“webofscience”等科学数据库,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了解物理化学在当前研究热点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语

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综合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改革不应该是成为一句空谈,而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对于老师而言,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巧,并勤于学习。对学生而言,要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最新学科动态。

参考文献

[1]方涛,王玉峰,孙墨珑,等.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化工时刊,2015(5):42-44.

[2]刘长久,李延伟,刘勇平.《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22.

[3]钟秉林.认真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改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0(8):6-8.

[4]文军,王冬梅,叶玉蕾.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J].经营管理者,2011(6):53-53.

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教学探索;生物功能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98-02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成立于2011年,专业成立时间短,国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非常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降解与吸收材料》、《生物材料学》、《无机生物材料》等。其中,《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界定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探讨其讲授方法、发展其教学规划、增强该课程的培养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课题。《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是一门交叉课程,医学、生命科学、化学及材料等学科专业均有开设,相互之间密切相连,其研究与开发兼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需求。此课程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中开设,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的概念、分类、结构、应用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兴趣,提高其自主思考、创新能力。相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相关研究尚短,理论不成熟、系统,且内容众多、繁琐,而该课程开课学时仅32学时。这样的课时设置给我们的授课带来了极大难度。如何上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该课程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将是该课程授课教师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作者从事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凸显其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中的作用,介绍相关见解和体会如下。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素质、能力之间构效关系的建立

课程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直观材料,是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学习的基本要素。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选择合适的讲授内容,应遵循原则如下:

1.课程内容是否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课程内容预示着成功了一半。本教学中部分章节重点讲述人工器官、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如牙科材料、眼科材料、医用缝合线等,贴近生活中的应用,一下子拉近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大家的距离,在让学生感觉有趣的情况下引发他们的思考,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击溃社会、校园传播的“读书无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

2.课程内容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本专业为生物功能材料,致力于生物功能材料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密切联系“生物”、“功能”、“材料”三概念。选择一本《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材,并不意味着本教材所有内容均需详细讲解,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重点讲解,不相关的则可只言片语带过。如绪论中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由来的讲解,可用0.5学时或更少的时间讲述;而对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评价及其应用,则需重点讲述。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讲授课程内容,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应用讲解。

3.课程内容是否紧跟学术前沿?《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部分章节对典型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了讲解,如聚乳酸、聚磷酸酯等。本科学生主要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一定程度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化学、材料合成方法、技术的发展知之甚少。讲授《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时,适当介绍相关材料研究的最新热点,如聚乳酸的合成方法、特殊的性能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课程内容与开设课时是否匹配?针对课时较少的现状,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讲述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其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再次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工器官、医疗诊断、药物缓控释、组织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接着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改性;最后依据前面信息,总结关系规律,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对该课程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有了初步了解,又没有因为课程过难或过多给学生造成负担。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探讨

众所周知,大学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高谈阔论,学生按部就班,到了考试周就划重点,疯狂背,及格就万事大吉,但这并不是我们设计的目标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真真正正地学到知识。因此,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应使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可具体、直观、生动地表达抽象的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比如,制作材料合成、加工、性能表征及应用的视频,打破传统的“说―听”教学模式。新的方法是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主动学,让学习效率更高。材料包括材料的组成、材料的性能、材料的使用,三者之间环环相扣,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一种材料的产生,更能锻炼同学们的整体思维。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更多的是课余时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探讨性的问题,鼓励同学们成立小组相互讨论,引导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到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增加自己的眼见,丰富知识。使同学们在课堂学的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讲到一种材料,如硅胶,可以作为隆胸的材料等。通过具体实际的例证说明此种材料的用途,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认真地做笔记,在做笔记的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展互动式教学,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紧密沟通交流。作者在课堂上采取提问、讨论与学生上讲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容性与安全性知识点时,在课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补牙时使用劣质材料,则会导致牙齿发炎、疼痛,分析其原因、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下次上课时,可让学生先就自己的结论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纠正或补充。这样既促使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语

以上就是我们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让学习的效率更高。更好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稳扎、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优秀专业人才,而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改革和创新才是动力源泉与保证。

参考文献:

[1]喻湘华,鄢国平,李亮,郭庆忠,杜飞鹏,郭俊芳,张桥.材料化学专业生物医用高分子课程教学探索[J].教改论坛,2012,26(1):58-59.

[2]赵长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文5

本期杂志,小编邀请了三位就读于天津大学工学院的同学,为大家现身说法。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王文毅

上了大学之后,每当我和高中同学说起自己专业是化工时,几乎都被误解为化学,这时,我常常会用做菜的例子来解释两者的差别。如果把做菜比作做实验,那么化学专业研究的是什么食材搭配什么食材才好吃,或者说多少食材A搭配多少食材B才好吃,它研究的是“为什么”(Why)。而化工专业研究的是这次做的是这个味道,下次如何能做出相同的味道。这次在家用小锅做两三个人量味道很好,下次在食堂用大锅做几十个人的分量如何能够保持同样的味道。总之,化工研究的是“怎么办”(How)。从一个角度来说,化学是在实验室中用试管做实验探索。化工则是用比一间屋子还大的容器来实验。它研究的是在安全、环保、稳定和节能的条件下得到最大产量。

我们专业课程十分繁重,除了必修的化学类课程外,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等成了我们的专业课,这些课都是在推导公式,要求数学和物理知识。为实验课打下基础。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化工设计这堂课,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给我们讲解许多实际问题。如今,国内许多化工厂的工艺要么是国外已经淘汰的,要么是花了重金从国外买的新工艺,自己的技术很少。比如,我国每年用于从国外进口芯片的外汇甚至高于石油进口。但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并未达到预期。化学工程师的匮乏就是原因之一。

老师提到,我们的化工厂之所以常常伴随着污染,一部分原因是有的地方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利益,不注重或者根本就不治理污染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就在技术上。这也是我们化工人应当注意的地方,治理污染常常需要花很多钱,我们如果能研发出成本很低的治污技术,或者说研发出整个生产过程中,只产生一点或者根本不产生污染物的生产工艺,那么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会好很多。化工虽然会产生污染,但处理污染,还是得靠化工。老师的讲课让我情绪高涨,也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国内的化工存在技术落后、污染重的情况,因此我们化工人任重而道远,国内哪儿有不足,我们今后就朝改进它的方向奋斗。

我们的专业最有趣的,是实验课。我们的实验课程很多,能够给同学们提供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有趣的化学现象,进一步提升了对化学的兴趣。学院有许多优秀的导师,我们可以在大二之后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这些都调动了我的积极性。

大三、大四学年,我们分别设计了换热器和精馏塔,之前学习的那些枯燥的公式和规则,此刻突然变得有用起来。同时,理论课也远比前两学年少,我们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在大三学年末,我与同学组队参加了全国化工设计大赛,比赛中,我们要设计从生产到防污的全套工艺流程。设计常见的设备同时考虑它们的布置,同时设计自动化控制方案,还得为工厂选址以及做经济核算。我们不仅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还学习了有趣的三维画图软件。大大丰富了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请到了学校里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做指导老师,并且,我们还得到了国内最好的精馏技术老师的指导。这次比赛收获很大,我们综合运用了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还从老师那儿学到了实际的工程经验。更让人难忘的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历程。同时,可喜的是,这个比赛中我们的指导老师,现在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

现在我们已经大四,我的同学中有的签约了宝洁之类的日化行业,有的选择进石化等企业,还有的选择出国深造,而我保送了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我希望继续深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从老师那儿学得实际经验。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刘芃宏

经历了惊心动魄万分紧张的高考之后,根据估计的分数和我的兴趣爱好,我决定填报工科专业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可是当我拿起填报志愿指导书时,各式各样的专业名称让我眼花缭乱。在基本了解各专业的概要介绍后,我填写了六个志愿专业,最后又因为调剂的原因,我误打误撞成为一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学子。

一踏入校门,系主任和老师们就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专业介绍。广为人知的是,工程科学分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能源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几大下属分支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但严格地讲,它又不能完全归属于传统意义上对工程科学的分支。它是在多个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交叉、融合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分支,也是生产需求牵引、工程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过控专业的前身叫做化工机械,顾名思义,它是化工和机械的结合产物。天津大学等一些化工比较强势的高校将过控专业划归在化工学院,而山东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则将过控专业划归在机械学院,这和学校的定位有关。1998年开始,教育部根据发展要求将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充分考虑到自动化控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而更名的。

至此,过控专业主要研究加工制造流程性材料的由过程单元设备和机泵群通过管路、阀等连成的机电仪监控一体化的连续性复杂系统的定位进一步明确。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专业,这些特点决定了过控专业的课业负担也是比较重的,比如我们要学习基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有专业基础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等,也有专业核心的工程材料、过程装备控制工程、化工流体机械、化工设备设计、现代化工设备制造技术和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以及许许多多的基础课和专业实验。

刚开始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是比较枯燥的,我也觉得毫无目的性,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我发现大多数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条件都与基础的数学和物理有关,所以按部就班的学习是有必要的。总而言之,我们既要学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知识,也要学习化学工程类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本专业独特的知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不自觉地学习和应用自动化控制、焊接和防腐等专业的内容。我们的确是走在一条交叉学科的康庄大道上。

学即有所用,正是因为过控专业的同学们掌握了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有很多的用武之地。

许多年前。刚从苏联引进这一专业时,本专业毕业生们被企业戏称为“万金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应用范围之广。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条件的反应,设备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设备的支持,再好的工艺都是纸上谈兵。

近些年来。实现大型炼油设备的设计、制造成为关键。农业是一国之本。而化肥的生产过程与设备也是过控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煤化工,新兴的生物质能、核能都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泛的应用领域决定了过控专业的良好就业情况。在最新出炉的《麦可思2012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我们过控专业的就业率高居前列。常见的石油、化工、冶金、重工、发电(火力发电/核电)、制药、食品、橡胶制品等企业,自然是一部分同学的好去处。而一些地区的特种设备检验所,管道运输部门,设计院也需要过控专业的学生。在一些航天、海船等方面的科研院所也有我们过控学长学姐们的身影。就这样,一批批的过控学子们斗志昂扬。去拥抱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过控专业的美好未来。

制药工程专业 谭清杰

经过了高考的洗礼,我们的人生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我想,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后,大家会纷纷对报什么专业,哪个专业好和学的专业毕业后如何就业等问题感到迷茫。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才得知自己被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录取。我当时对制药工程这个专业完全不知道。非常担心以后学了这个专业怎么就业,我自己能学会这些东西吗。就这样怀揣着这些疑问我上了大学。

我现在是一名大四学生。经过这三年专业课的培养,我从一个门外汉到变得非常喜爱我的专业,以身为一名制药人而骄傲。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型交叉学科,作为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我们专业偏向于工程,它是奠定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业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样研究药物的药理药效,而是致力于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刚开始步入大学,我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大学里很随意,学习完全靠自己,我对要学习的专业也是一头雾水,由于我们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双语教学。我们所上的物理化学、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工程、药物化学等课程都是双语教学,老师的PPT都是英文,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课下多花时间复习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我们经常是既买中文教材又买英文教材。两份教材同时看有助于我们理解。

对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我在开始的时候也很头疼,特别是高等数学,它里面的概念和高中时所接触的概念大相径庭。我记得当时我除了上课认真听老师所讲的课,记好笔记,课下还经常和老师、同学探讨问题。总之,对于大学的学习我们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去问老师、同学,不要像高中那样指望着老师主动给你讲,毕竟大学里的老师都比较忙,还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大一、大二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学习了许多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大三的时候我们开始涉及专业课。我们是一个以工程为主的专业。制药工程设立在化工学院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在于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而是要研究如何将药品生产实现工业化,因此我们接触到的专业课程是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这些课程都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而我们知道实际药厂的生产都是由一个个化工单元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制药工程是在传统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的学科。

我们学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在本科生阶段并不区分方向,在研究生阶段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以及药物制剂方向。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很乐观。对于本科生而言,可以从事药品检测与分析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医药代表的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以至于制药专业在本科就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都选择读研继续深造,还有少部分人选择出国深造。以我们系为例,全系一共58人,每年大约能保研11人,而这58人中大约有4-5名同学选择出国,工作同学大约有10个左右,剩下的同学就是考研。研究生毕业后是可以进入药物研发部门、进入工程设计公司、从事药品质量保证等工作。

从茫然不知到投身制药工程专业,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从对制药专业的一无所知到爱上这个专业,我以身为一名制药人而自豪!

问题1:报考化工类专业对身体有没有要求?

答案:化工类专业对眼睛有一定的要求,色弱和色盲不能报考。因为化学做实验时要经常分辨试剂的颜色,以鉴定成分和纯度。

问题2:化工类专业是否适合女生报考?

回答:一般的化工院系,男女比例差不多在2:1。当然,在就业的时候,由于某些岗位的特殊要求,使男生的需求量要远远要高于女生,导致女生在就业中产生一定的压力,但也并不是太大的难题。

问题3:化工行业的就业环境据说比较差。而且不安全?

回答:近几年化工行业的工作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是国家对企业的严格要求,凡是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另外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从经营的角度选择新工艺,严格管理与控制。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听到的化工厂的危险事故,往往是由于违章操作导致的,如果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实施,事故发生的几率很小。

无机化学最新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台湾;科技;合作模式;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124-04

1.台湾科技对外合作的主要模式

1.1台、加模式

1997年10月,台湾“国科会”(NSC)与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备忘录》,台湾“驻加科技组”于1999年8月成立,推动签署多种科技合作协议,奠定了台加科技合作的架构性基础。在政党轮替后,台湾当局更加重视与加拿大的科技合作,双方不断推动专题研究合作计划、举办各种专题合作研讨会、设立杰出研究讲座、加强青年研究人才的交流。台、加合作领域涵盖毫微米组件及硅晶加工技术、光电材料、无机化学、分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技术、土木结构工程、航天科技、材料科技、农业科技和信息科技等。NRC也培训台湾园区高科技厂商员工,实现产业间的实质研发合作。多年来台加双方在不同科技领域中有着众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台湾引以自豪的“台、加模式”。2007年11月12日台、加第三度签署为期五年的合作备忘录,强化双方在科技和商业上的合作。

1.2三角模式

目前,台湾的半导体、计算机、无线通信设备、光电子产品产量占据世界重要地位,但是岛内加工出口经济的起飞,基本建立在自日本进口机械设备与零部件――在台湾加工、制造、生产――再对美国出口销售的“三角贸易循环模式”上,美国、日本多年来一直是台湾技术的主要来源地,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大企业也在台湾设厂、下订单,为台湾的科技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资金,所以代工也是台湾与美国、日本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旧的“三角模式”因台湾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美国市场的障碍越来越难以成为带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于是台湾企业将从美国市场获得的订单转移至大陆生产据点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往美国,逐步形成“四角循环模式”并将取代“三角模式”①。

1.3项目模式

即运用自身优势项目,妥善规划整合岛内人力、设备与经费资源,形成科研联合团队以提高科研竞争力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台湾自2003年参与欧盟“第六期架构计划”后,促进了岛内研究团队的联合,也事实上推动了台湾与欧盟的科技交流合作。台湾以项目参与为突破口,目前基本实现了推动与欧盟科技联合计划(JRPs)、推动台湾与欧盟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举办台湾与欧盟科技合作研讨会、提高台湾与欧盟重要科技人士交流互访频率、建立台湾与欧盟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培育机制和争取欧盟邀请台湾卓越学者及杰出研究人员担任欧盟联合研究计划审查人等六个行动目标。

1.4输出模式

台湾对东南亚国家和“邦交国”的科技合作,前者主要出于地缘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贸层面实质效益的考虑(图1),后者主要出于保住现有“国际空间”的考虑。由于东南亚国家和“邦交国”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与台湾相差较大,所以台湾主要是技术上的“输出模式”,并力图拥有合作议题的主导权,如《台、越科技合作整体规划书》就提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经费投入较多、知识上较占优势的一方对于合作议题往往有较高的主导权,我方推动与欧美国家的科技合作之时,合作议题往往由对方主导;然而,我方推动与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时,我方即享有很高的议题主导权”②。台湾与“邦交国”的科技合作,主要措施有成立“台湾资通讯国际合作策略联盟”以及提供技术设备等。相比“邦交国”,台湾对东南亚国家的重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台湾采取“由点而面”的推动策略,首先择定重点国家、重点合作单位和领域,再推动人员交流、训练,栽培未来的合作伙伴,举办双方学术研讨会,然后推动共同研究计划并将该领域的合作扩展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对于东盟国家,台“国科会”与“行政院”评估后决定优先推动台越科技合作,并于2004年7月设立驻越南科技组。台湾的科研机构也积极配合推动,如“国研院仪科中心”持续办理“国际科学仪器技术研习班”,邀请亚太科技合作协会会员国推荐优秀科技人员前去参与研习。

1.5民间模式

近年来两岸科技界交流活动方兴未艾,主要措施有:推动交流互访;开展学术活动;举办科技会展;成立对口机构;开放专利申请;延揽对岸人才等。尤其是台商高技术企业到大陆的投资持续升温,从2005年6月底的数据来看,电子产业方面,台湾上市(上柜)638家电子公司就有455家在大陆投资设厂,占整体上市(上柜)公司的71.3%③。两岸高科技合作交流机制在个别产品上也已经起步,如2005年7月间两岸在“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上达成共识,共同推动TD―SCDMA作为两岸第三代手机标准规格并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双方决定建立常态稳定交流机制,但两岸在TD―SCDMA方面的合作窗口,大陆方面为民间性行业组织,而台湾方面由于当局设立了许多障碍,只能由基金会作为合作伙伴。从2005年到2009年,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已经在北京、南京、重庆和台北等地成功举办了五届,为两岸信息产业界搭建了技术标准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两岸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在不断深入,但应当看到,主要还局限于“民间模式”,实质性的合作研发还仅占总体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的10%左右,这远远不能满足两岸科技产业共同发展的实际需求。台湾政、企、学、研各界对执政时期的技术管制政策普遍表示反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台湾民意对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局限于“民间模式”的不满意,以及对两岸加大科技交流合作力度的认同与期望。

2.台湾科技对外合作机制

台湾与部分国家和地区有由职能部门签署的为数众多的科技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台湾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主要通过互设的“代表处”和“办事处”的协调、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交流、人才的流动以及相互间企业的投资来实现。经过多年的运作和完善,台湾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执行体系和多元的合作方式,科技对外合作机制日趋成熟。

2.1执行体系

台湾对外科技合作的执行机构主要有:行政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中介机构。

2.1.1行政部门。“行政院”是台湾制订科技政策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科技发展主管行政机构“科学委员会”(简称“国科会”,NSC)和幕僚机构“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与“科技顾问组”。“国科会”主要职能是制订整体科技发展的政策、策略、方针、计划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实际承当科技对外合作的工作来看,最主要的部门有“国科会”及下辖各科技园区管理局、驻外科技组,以及“经济部”、“外交部”、“农委会”等。“国科会”在海外共有16个科技组,其功能包括协助推动台湾与驻地双方和多方(如国际组织)科技交流合作事宜;协助推荐或吸引驻地高科技人才来台讲学、创业或投资;搜集驻地科技信息,提供岛内参考;联系与服务驻地华裔科技学人及学会等团体;协助联系与服务该会补助的研究及进修人员④。

2.1.2研究机构。台湾具有官方背景的科技研究机构分为四类。一是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二是各“部”、“会”、“署”及“官营企业”的研究机构,如“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糖业研究所等,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或相关政策研究;三是财团法人设立的研究机构或基金会,如工业技术研究院、资讯工业策进会等;四是军方的研究机构,以中山科学研究院为核心。在基础研究方面,以“中央研究院”最为重要,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及人文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在国际合作和高科技应用研究方面,以工业技术研究院最为重要,该院成立于1973年,属财团法人性质,但院长和董事长均须“行政院”聘请,该院承担应用研究、加速产业发展,跟踪全球科技发展的热点、进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最终通过产品、设备和专利来推动进一步的产业发展。30多年来工研院始终是台湾科技产业的推手,其协助成立的企业超过140家,台积电和联电即是其衍生出来的企业;工研院培育出超过19000名的杰出院友遍布全球,其中业界CEO超过60位。目前该院国际“策略伙伴”不断增加,如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以色列贸工部,美国Stanford、MIT、Microsoft,德国FhG,澳大利亚CSIRO,日本NTT、AIST等。

2.1.3高等院校。台湾的高等院校有众多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时培养专业人才,各院校科技专业特色突出,与岛外科技合作十分频繁,最有代表性的是“台清交”:台湾大学以生物科学、物理科学的研究作为四大发展目标中的两个,研究成果显著;交通大学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因电子、电机教学研究成绩突出而闻名,台湾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计算机及第一部机器人,均由该校研制成功,号称“台湾科技起飞的领航员”;“清华大学”在信息、生物、化学、天文等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其育成中心连年被“经济部”评为全岛最优,累积培育了70多家的厂商,其中包括8家上市(上柜)公司,横跨了IC设计、无线通讯、化学材料、生命科技等领域,总市值超过五百亿元新台币。

2.1.4科技企业。台湾科技研究人才资源不足,原创性技术相对缺乏。近年来台湾各高科技产业的跨国大企业,除了加强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之外,也不断“走出去”,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台湾重点支持的“两兆产业”IC业和光电业的大企业的表现抢眼,如台积电、联电、友达、奇美等,通过跨国投资设厂、兼并收购、国际营销等,使产业链不断延伸,技术不断升级。为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台湾当局还出台了许多配套优惠措施,如《鼓励业者赴“有邦交国家”投资补助办法》,《财团法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办理民间业者赴“有邦交国家”投资授信保证处理办法》等。

2.1.5中介机构。在台湾的对外科技合作中,其各种协会和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如“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发展协会”、亚东关系协会科技交流委员会以及各种同业公会等。协会和商会组织各种国际科技研讨会和峰会,组团出外交流、参会,并提供许多科技最新动态。另外,国际性的商业协会也将台湾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拥有2600个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会员的“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于1996年1月在台湾成立了办事处,通过这个协会在世界各国的办事机构、商业活动和提供的服务,台湾的半导体企业直接获得了交易机会。台湾本土也形成一整套的中介机构,包括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人才中介、管理咨询、金融、各类评估和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提供法律、财务管理等服务的其他中介机构。

2.2合作方式

从台湾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看,主要有企业对外投资、科技情报收集、签订合作协议、对外技术贸易、举办科技展会、国际征才计划和园区招商引资等。

2.2.1企业对外投资。台湾在技术水平上与美国、日本仍有相当差距,厂商每年要支付数目庞大的专利费,所以台湾厂商的资本输出客观上有获取技术的动机。为了掌握先进技术,除了加强自主研发外,台湾部分集团大企业主动开展对外投资,更快捷地获取先进技术,同时排除贸易壁垒。台湾当局也大力倡导企业到发达国家和东南亚等地的新兴市场投资。

2.2.2科技情报收集。“国科会”通过设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组收集科技发展信息,编辑《台美加科技简讯》、《国际科技合作简讯》等材料。台湾工业研究院在台湾科技情报收集和科技国际交流合作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该院一直着力于掌握海外科技资源,积极拓展新兴国际业务,在美国硅谷、柏林、莫斯科、东京等四个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设置营运据点,其驻外单位充分利用当地科技资源,汇整摘要当地的实时技术发展信息,提供给岛内机构与厂商,以便快速掌握国际技术动态,“东京办事处”、“美国办事处”、“欧洲与俄罗斯办事处”汇编《前瞻科技快报》与《产业技术动向》等刊物,提供国际产业技术动向的参考。此外,该院与“经济部”技术处维持长久的伙伴关系,提供国际科技资源并整合科技项目计划。

2.2.3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不完全统计,台湾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双方科技“协定”、“协议”、“备忘录”(主要是由其职能部门“国科会”签订)超过60个,与美国签有《台美科技合作协议》、《台美生物医学合作研究计划纲领》等,与日本签有《台日博士生暑期研习计划》、《台日青年研究人员暑期短期参访计划》等,与加拿大签有《科技合作协议备忘录》,与英国签有《台英科学合作备忘录》,与法国签有《幽兰计划协议》、《台法合作研究协议》、《台法科技基金协议》等,与德国签有《台德科学合作协定》、《台德学术交换协议》等。台湾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签订的科技合作备忘录更是不胜枚举,基本形成了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架构。

2.2.4对外技术贸易。技术贸易是台湾对外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技术的对外依赖度较高。台湾主要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技术来源国引进技术,据“经济部”统计,自1987以来台湾从美国和日本两国引进技术的金额稳定在技术引进总金额的62%~81%,其中在2003年最高时达到了81%,台湾产业技术自岛外引进数额不断扩大,说明了岛内厂商在技术吸收力方面逐渐增加,并反映了产业对国际技术的迫切需求。台湾向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输出技术,同时也向发达国家出口部分应用技术,其技术主要输出地有美国、泰国和中国大陆等,台湾技术出口历年的情况变化很大,相当分散并呈现波状趋势,输出额在2000年以后增加明显,但技术贸易逆差每年以15%左右的平均逆差增长率持续扩大。

2.2.5举办科技展会。台湾每年要举办众多的国际技术交流研讨会、展示会,其科技从业人员每年也要参加众多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会议和展示会。如:从2005年起,“经济部”与“国防部”、“教育部”、“国科会”、“农委会”共同主办“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2007年“经济部”工业局积极推出“行动台湾应用推动计划”,吸引岛外知名WiMAX设备商来台洽谈商机,同时岛内的Keystone厂商及WiMAX设备生产商也希望进行技术合作,将相关的技术设备引进岛内、实现本地化并用于行动台湾计划的网络建构及行动应用服务之上。

2.2.6国际征才计划。台湾2002年《延聘海外科技人才来台服务的政策与措施摘要》⑤,并实施几个征才计划,一是“伯乐计划”,于2005年5月起执行,每年提供25~30名海外资深或退休台裔人才(“伯乐人才”)返台短期咨询及参访人才需求单位,以促进其返台长期服务的意愿,凭借伯乐人才丰富的学识与经验,为岛内注入创新研发的新能量,提升台湾竞争优势。二是“海星策略”,意思是多触角地网罗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海星策略”包括“候鸟计划”、“菁英留学计划”与“千里马计划”等,“候鸟计划”(即“科技台湾探索”)鼓励海外第二代学子归台参与岛内活动,同时建立台湾研究人员与国际接轨的渠道,已于2005~2007年举办三届。此外,台湾“工研院”自2003年起每年都进行海外人才延揽与培育,延揽具有5年以上专业经验的高科技人才,领域包涵信息与通讯、电子与光电、纳米与材料化工、能源与环境、生技与医药、先进制造与系统等。工研院还推出一系列“国际合作咨商人才培训计划”,培育专业素养高、国际化的谈判专才,以实现资源的累积与传承。

2.2.7园区招商引资。台湾目前已经形成“北、中、南”三大产业聚落。最早的新竹科学园区于1980年成立,已设立了400多家高科技公司,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硅谷、产值上万亿元新台币的全球第二大“IC聚落”,产业范围涵盖集成电路(IC)、通讯、计算机暨周边产业、光电、精密机械及生物科技6大产业领域。另两个园区是台中的“云林科技园区”和南部的“台南科技工业园区”,主要复制新竹园区的成功经验,但以光电等产业为主导产业。近年来,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园区当地企业最重要的采购商,并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此外,国际跨国公司也为当地培养大量的人才,部分本土专家从跨国公司走出来,衍生出许多新企业。目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已由“突破台湾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本地区科技生根、产业升级”逐渐演变为“把地区的科技产业推向世界舞台,创造出独步全球的产业竞争力,在全球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结语

通过对台湾科技对外合作的不同模式、执行机构和多元方式的全面梳理,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其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思路和侧重点,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台湾科技实力增强、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些经验,供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借鉴。在第二次政党轮替后,台湾在科技对外合作方面有什么新的策略和动向,也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注释:

①李非.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台湾研究2006,(4).

②台湾“驻越南代表处科技组”组长王裕隆,《台越科技合作整体规划书》2006年3月15日.

③石正方:《台湾企业集团大陆投资现况与策略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06,(2).

④“国科会”.驻外科技组的分布和功能[EB/OL].nsc.gov.tw/INT/ct.asp?xItem=5426&CtNode=1220.

⑤台湾“驻洛杉矶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EB/OL].省略/overseaspolic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