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1

1.1乡土特色

乡土特色是农庄休闲园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了乡土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置身其中去感受与体验。农庄休闲园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光客的青睐,就是因为具有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乡土”味道。从观光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来到农庄休闲园,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回归生活本质、体验自然真谛的生活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乡土农庄生活成为了观光客唯一能够感受生活的途径。因此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以“乡土”为主旨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丰乐农庄做得十分到位,其以中原乡土特色为基调,通过营造农村民俗文化特色氛围,构建起了以特色性、休闲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农业园区,增添了园区的景观特色,并让乡土特色与生态景观实现了良好的互补,相得益彰。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3总结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2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园 项目开发 永泰农夫山庄

0 引言

现代生态农业园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现代农业生态园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1]。

近几年来,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在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实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理想。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自然就成为了人们最好的选择。现代农业生态园独特的吸引力契合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1 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1.1 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阶段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园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方式,首先缘起于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可描述为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如表1所示。

1.2 现代生态农业园分布上的地域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从空间上,又可分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两种模式,依托自然型的距大城市较远,但是交通便利,可以以多个大城市作为目标市场,这种模式农业基础好,地貌类型全,可以有独立的自然景观作为依托,可以采取分散管理,保留其原由农村各级组织等管理方式[2]。依托城市型一般距离大城市较近,以一个大城市作为目标市场,通过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主要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采取独立封闭和集中管理的管理方式,其属性接近于人工主题公园,如下表2。

1.3 现代生态农业园经营过程的开发模式 随着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各地现代生态农业园呈现出多样的开发模式。从总体上看,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开发,呈现出以下发展规律:即从组织形式上,逐步由自发到有组织地发展;从产品构成上,逐步由单一品种向品种多样化发展;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上,逐步由低科技向高科技发展;在现代生态农业园项目的投资规模上,也逐步由从小到大的发展趋势[3]。各个经营过程中的开发模式不尽相同,存在着高科技农业园模式、综合性多功能农业园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农业主题公园模式、参与、体验、采购式农业园模式,各种模式主要特点,区位选择,投资规模及主题功能不尽相同,形成特色项目的旅游活动。

2 现代生态农业园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现代生态农业园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其发展的理念上遵循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存,并且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在满足人们对生态农业产品的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享受。在生态、人文、绿色、环保的理念指引下,构建多层次生态绿化带,绿色森林,草坪,花园,河流等丰富多彩的乡间村落风光。把自然的古朴村风与现代旅游文化相契合,提升乡土文明的观光游览价值,在给当地人们带来精神满足的同时也增加其经济收入。总的来讲,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 生态的原则 生态农业最注重的必定是环保,不能因为生态农业而造成别的地方的污染。现代城市工业污染已经使得很多地区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建设生态农业更要注重缓解这种环境的压力,做好城市的绿环过滤,坚持生态原则,要系统落实到生态农业的每一个步骤,从植物到农副产品到旅游景点都必须牢牢按照生态文明健康环保的原则进行。

2.2 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2.3 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现代生态农业园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2.4 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2.5 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6 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3 现代生态农业园开发实证研究――以“永泰农夫山庄”为例

“永泰农夫山庄”的创想源自网络上风靡已久的虚拟作物种植采摘游戏,通过与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下苏村协商,根据消费者需求细分为种植区,每块种植白菜、地瓜、荷兰豆等不同的时令瓜果蔬菜,通过租金租出,可选择自行种植自行收获、自行种植代为收获、代为种植自行收获三种管理方式,未被出租的地块由农庄安排农技员种植和收获,产品通过农超对接方式销售。对于采摘观赏区,消费者可在采摘区内自由采摘果蔬并购买,在观赏区内进行拍照和游玩等活动。

3.1 以生态农业为内核,充分挖掘乡村性资源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地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此蕴含着浓厚乡村性的农家乐是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根据下苏村资源情况,可开发以“农家”或“农庄”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农业园项目,如开发永泰农夫山庄旅游项目,游客在农家或者农庄中可以品尝当地自产的新鲜瓜果蔬菜和自养的鸡鸭牛兔羊;可以下到田地里插秧拔草翻田,体验干农活做农事的乐趣;可以利用原始器具制作美味食品,感受原汁原味的气息;可以住在设施完善的农屋之中,获得身心的放松。

3.2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观赏旅游产品,开发瓜果采摘品尝旅游产品 以花卉、苗木观赏为主要功能特点,一般以植花种树为主,也涉及到建筑、水景、树景等方面。按观赏植物种类可分为园、玫瑰园、牡丹园、桃园、梅园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广,品种繁多,今后应重点发展。瓜果采摘、品尝旅游农业产品在国外发展迅速,型式多样。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选择合适的景点,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农村的劳作和生活,下苏村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适合开展这类活动。

3.3 发掘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深挖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科技农业,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并提供观摩、学习、培训和交流的场所。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高科技农业园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的配套,要采用农业高科技形成农田工厂化、现代化,突出科技兴农、科技兴旅的特色。同时发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使游客参与体验农村生产生活和乡土民俗活动,在其中得到新、奇、乐的享受。游客可以到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感受乡土生活和民风民俗。永泰下苏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基础,今后可重点发展现代农居的民俗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01-04.

[2]谢浩,蔡鲁祥.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7):35-38.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3

关键词:开发规划理论;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

旅游在不少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但是由于缺少开发规划,不少生态旅游项目存在雷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开发规划理论,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发规划理论视野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一)景区旅游吸引力理论与吸引力规划

生态农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随着生态农业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以其为中心所构建的完善的商业体系,生态旅游的概念,也正式被提出。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通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不可获取支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复杂性相对较高,民众对于农业的兴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多不会采取主动选择的方式。故而,应当有效提升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开发,以增强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具体方式为:第一,区域景观规划与设计。生态景观虽然设计到自然景观,但是生态农业领域的景观,主要是以生态为基础,辅以大量人造景观环境。因此,景观的设计能否符合消费者心理,对于其吸引力的构建而言十分重要;第二,着重休憩点的建设。休憩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景观的品质的。重要的是,生态农业景观,多存在地域广大的特殊,并且地处郊区,因此休憩地的构建更为重要;第三,开发休闲产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体会,但由于与城市相差过大,较为容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生态农业,必须要有效转化休闲产业,从而实现的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生命力规划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近现代旅游发展中,较常提及的一种形式。任何旅游地,都涉及到生命周期问题。换言之,难以出现一个旅游地,可以长期、持续的用一种素材和方式经营。所以,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而言,必须有效结合时代背景,充分探讨不同产品与时代的契合性,从而寻求适合的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必然被时代所淘汰的产品,应当寻求方式进行转变,或快速将其抽离出市场,避免对剩余产品“生命力”造成影响。

(三)旅游地生态环境理论与承载力规划结合

生态环境,构建旅游“生命链条”,从而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而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承载力的规划。生态农业旅游目前是国内的热点项目,如此意味着大量游客会选择此类项目。而当区域承载力存在不足时,多会导致旅游地生命的快速下降。故此,应对环境、游路、设施、生态容量等因素,进行承载力的客观规划,有效结合市场环境,选择最为适合的承载力设置。

二、开发规划视野下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问题

从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自律性不够以及监管不力两大问题。以下具体来看。第一,自律性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上级监管和宏观调整,旅游区必须根据市场变化,选择适合发展方式。同时结合客观需求,有效提供游客真实、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只有如此,区域旅游市场才能逐渐开拓。另外,自律性补助还体现在区域管理服务上。景区没有根据市场的客观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方式。甚至可以认为,一些的景区的服务形同虚设,不仅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多会因为服务不到位,而开罪消费者,导致景区的社会评价每况愈下。第二,政府监督管理不力。政府作为旅游领域的集中管理单位,并未良好的履行职责。其主要问题在于:首先,相关部门过多。涉及到生态农业旅游的部门,除旅游局外,还包括农业、园林、国土资源等环境部门,以及行政管理的工商、税务等部门。过多部门的监管,可能会造成政策性冲突;其次,政府监督意识不够,并未以有效的监督,导致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一片狼藉”;最后,政府协调力不足,区域优势资源划分出现问题。特别是存在政绩压力的情况下,导致“有好事一窝蜂的哄上,有责任不见人影”。这样的政府管理模式,显然不会对区域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任何的正面影响。

(二)农业旅游的产品开发问题

在产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分别为同质化与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以下具体来看:第一,旅游产品同质化。大量同类旅游产品涌现在市场上,特别是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较为“火热”的环境里,产品同质化状况比比皆是。产品相似会加速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进而加速旅游产品的“生命衰竭”。另外,同类产品也存在着错误的社会发展导向,大量抄袭而来的生态农业景区,导致此类产品的发展受到严重局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仿制景区出现,去结合市场全新研制的景区,讲越来越少。经营者收益的局限,结合新型产品的紧缩,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将出现岌岌可危的境地。第二,市场契合性严重不足。从同质化的问题可发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着大量抄袭和仿制状况。以市场为根本,透过市场化发展协调产品研发机制,是无论任何商业模式,都必须采取的途径。但是,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目前存在着抄袭等问题,意味着创新力的严重不足。即使区域对此类产品进行深刻探讨,在缺乏消费者支持的情况下,也很构建出相对适合的旅游产品。一般认为,产品的研发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只有消费者才懂得自己的需求。而目前的状况,显然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背离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则。

(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运营问题

同样从两个方面来看,缺乏意识与导向性不足。第一,缺乏生态意识。生态环保是社会的主流发展理念,而生态农业旅游,也正是依据生态模式而形成竞争力。不过,从现状来看,此类旅游并未充分关注该需求。所以,也难以将需求转化为经济收入。通过一些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中所认识的生态,大多来自于自身的分析。第二,导向性不足。社会存在生态旅游需求,景区变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相关产品。不过在事实层面,大部分景区仅有宣传的噱头,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设计。虽然不可否认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天然契合性。但是,对于消费者的直观性仍旧不够。

三、基于开发规划理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完善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规划策略

第一,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发展规划。以政府为核心,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适合的发展模式。例如,引入区域生态农业对比等。政府在其中,也要明确市场契合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与同类型产品形成对比。像白云山附近,可以充分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突出在农家乐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文化。第二,提升区域自律性。寻求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自律性,必须要依托完善的制度,以及政府正确的监督。同时,加大区域旅游管理单位的教育深度,让其能够良好实现自律。因此,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引导行业成立协会进行监督十分必要。

(二)创新基于生态农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第一,开发复合功能。生态农业旅行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功能。在此技术长,也可以建设多类型的功能复合。比如,结合旅游需求实现农业生态文化的构建等。而考虑到可实现的复合种类过多,本文变不在此一一赘述。第二,提升低碳项目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在当前民众的认识中,低碳项目较比于环保项目更加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在低碳生态产品层面上。对此,要增强经营者意识,合理提升其发展视野,良好通过低碳项目,促进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例如,采取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

(三)优化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的经营策略

第一,实现品牌发展策略。品牌是让消费者深刻记忆景区的关键因素,形成品牌经营策略,有效构成商业发展优势。同时,景区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寻求适合的发展途径,实现差异化产品经营,进而得以在品牌的带动下,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事实上,由此也可以发现,民众对于旅游产品的精神认知,要高过于对于产品本身的感受,景区如何讲自身产品赋予深刻的精神内涵,并由此打动消费者,是当前所应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二,实现集中生态经营策略。生态属于市场同质产品,但是,将生态环保做到“极致”,超过其他景区,自然也能够奠定较强的发展优势。所以,景区应当考虑合理利用生态环保,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上做出基本考量,并以市场契合性为最终核心,有效实现多层面、多元化的市场生态环保经营方式。

四、结语

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开发规划理论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不仅是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才能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02).

[2]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1).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4

通过对睢县及其周围城市的分析,结合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依据林场的现状条件、景观资源和功能要求,对项目的景观定位为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区,以突出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设计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性、生态性、娱乐性、健康性的原则,对林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达到娱乐、健身、陶冶情操的目的,最终完善睢县的旅游体系,丰富县区生态系统格局,进而带动睢县经济社会的发展。1.1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强调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设计结合自然。材料采用以就地取材与废物利用的原则,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建立一个能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生态结构稳定和循环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再循环率,形成人工生态链,立体种养,从而实现绿色、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农业,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生态农业特色。例如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河道旁生态设计采用“鸭-鱼-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等。1.2体验农家生活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游客已不满足只欣赏独特的景观,而是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而农业生态园为这一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可提供农产品采摘、垂钓、认领种植养殖、农事活动等多种城市生活中不具备的体验活动。在观光农业园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间苗、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农业管理体验性活动,而且还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创造农家餐饮、娱乐、农家生活参与体验等更多活动。1.3满足功能需求考虑停车、内外交通衔接、入口管理、人流集散、餐饮等功能,还必须考虑设置娱乐和购物项目,吸引游客在此停留并产生一种流连忘返的心情。在不同景区围绕当地的民俗、农村文化,通过名诗名言、典故、匾额题名、雕塑等来点明主题,体现生态园区的品味高雅和意境美[2]。

2规划构思

2.1道路规划构思:步移景异、环环相扣在园区内,通过环环相扣的道路,设置不同的景观节点,无论是散步还是骑车,都是一路追绿、看绿、享受绿色,观赏绿色,美不胜收。走在绿色里,沿途可见到不同的植物,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增强幸福感。2.2分区规划构思:遵从自然、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遵从自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做到周到、体贴、细致,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2.3植物规划构思:生态群落、合理搭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创建一个拟自然的常绿阔叶林,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造景优势的前提下,合理处理物种种群和生态位关系,尽可能创建空间层次复杂、结构稳定、物种多样,充分体现季相变化、景观类型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人工植物群落。2.4文化规划构思:尊重传统、和谐发展通过重现、保留、借鉴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让农业生态园多方面、多方位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睢县的民风民俗之美、和谐之美。

3功能分区

在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和原农业生态园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与功能性更趋完善与合理。功能分区主要有休闲娱乐区、自采自乐区、滨河观赏区、生态保育区、蔬菜种植区(图1),其具体效果如图2。3.1休闲娱乐区采用“绿色”文化休闲方式,提倡创新多元活动。此区设置的绿色餐饮是农家乐(图3),通过生态园区的农副产品,让游人在这里品尝到农家的菜肴,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为了创造幽静的休闲氛围,远离园区周边的喧闹,增加了树下棋艺、休闲茶艺广场等主题景观节点。在林带内设置曲径通幽的小径,创造休闲绿色空间。设置运动健身区域,提供各种绿色运动健身项目,开辟了儿童娱乐区,融入科普教育元素,使青少年在游玩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科普知识。设置烧烤区,让人们在这里体验烧烤的乐趣。另外,还设计了枇杷园、海棠园、色叶园、望春园、雨竹园、飘香园等特色园区,让游人在此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在整体上为游客提供一个绿色、自然、休闲的景观场所。3.2自采自乐区以自然、绿色为背景,以农耕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和体验为载体,展现果树新品种花果的奇特景观,为游客提供品尝和购买的绿色果品,促进游客身心健康和知识增益[3-7]。对果园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建设,选择优良葡萄、苹果、梨、桃品种;采用果园间作套种、生草覆盖、科学修剪、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先进低残留高效农药、优良抗病虫新品种等,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新型林果采摘园区,实现林果生产、自助采摘、体验和游憩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统一,为游客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学习科普知识的新景点。3.3滨河观赏区以“生态”为背景,因地制宜,对驳岸采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场地内雨水径流进行疏导和控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之尽量汇集河道中,使河里有丰富的水源而保持宽阔的湖面景观,这样既能蓄水,也能排水,保证雨水过多时不至于发生内涝而影响园区农业生产和休闲服务经营;对河道水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设置水上活动项目以吸引游客;结合局部环境地形,合理开发休闲景点,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观光和娱乐体验需求,为游客提供近距离的亲近环境,其中有垂钓区、亲水平台、吊桥、休息花架等设施(图4、图5)。整体创造一个乐趣无穷的滨水空间。3.4生态保育区以自然、生态为背景,目的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资源。设置疏林草地区,为人们提供一个吸取大自然气息,领略大自然魅力的绿色场所。景观设计融入了江南园林的景观设计优秀理念,设置了百草园等景点。设置名优特色品种种植区域,建立爱心果树认养区等;设立“一叶亭”等景观亭,寓意“一叶落而知秋”。3.5蔬菜种植区考虑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园中蔬菜栽培种植区采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其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同时还能对周边农业生态观光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另外,留出部分的土地,出租给城里人,让他们种植自己想种的品种,“产出”归租赁者所有,让城市孩子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知识。结合生态园的滨河垂钓区,在果园区城里人在土地上劳作之余,既可以在湖上垂钓,还可以品尝自己种植的果蔬。

4园路的规划与设计

依照农业生态园景观规划思路,从农业生态园的功能出发,根据农业生态园现状,并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日常管理活动的需要,整体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规划。农业生态园道路规划布局应既不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美观。道路系统采用自然式,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严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农业生态园区主干道宽约6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主要为游览观赏而建,宽约1.5~2.0m(图6)。

5植物种植规划

生态园内的植物景观规划应在园区现状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园内农业生产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合理规划。选择本地的乡土树种,创造生态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营造相对安静、平和的绿色环境。植物上层以乔木为骨架,中下层以灌木为主,形成绿量充足的绿色基底,地被花卉以多年生宿根花卉为主,色彩丰富。主干道和园区的辅场所(如农家乐、管理房等等)周围绿化则以观花、观叶树为主,滨河区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全园植物造景整体布局目标是达到农业生产种植与景观植物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6绿色环保材料应用

以环保、节能为背景,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各种能源。在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并保护环境。积极为游人提供适用、健康的使用空间范围。例如推广应用透水性铺装,让整个园区的铺装成为一个“绿色海绵”,将雨水资源化,使雨水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雨洪灾害[8-9]。控制适当的照度标准,选用合理的照明方式等措施,从设计的各个环节突出农业生态园的绿色设计理念,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7结语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5

本文通过对沿黄生态涵养带郑州段建设现状的分析,发现资源环境、泥沙淤积、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问题,然后对黄河生态涵养带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保护水源、治理河道、科技支撑、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涵养带;黄河;郑州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沿黄生态涵养带是《中原经济区规划》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郑州段功能区长110km,代表断面为花园口。流经郑州的巩义市、上街区、荥阳市、惠济区、中牟县等地。

生态涵养带的生态价值在于节约资源、保护原有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涵养水体、保障生态平衡等。沿黄生态涵养带作为公共生态环境区域,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将原有物种的利用价值转化为公共利用资源,为郑州筑起一道生态屏障,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现状分析

1.1 水资源短缺

近年来,郑州水资源紧缺严重。分析2000年―2010年郑州各月平均降雨量可知,每年降水多集中在汛期7-9月,占全年总雨量的50-56%。相反在冬季,空气干燥,雨雪稀少,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雨量的4-5%,最多降雨量的月份与最少降雨量的月份降雨量之差可达1500mm以上(如图1所示)。根据水量平衡原则,局部地区总的水资源量等于当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和,而郑州市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除了依靠黄河水外,还来自于大气降雨,但是从郑州年降雨量来分析,各月降雨量很不均衡,降水时间的分布也不均匀,且年降水量较少,难以保证城市稳定供水。

图12000年―2010年累计各月平均降雨量

(作者根据郑州气象局网站提供的数据绘制)

1.2 泥沙淤积严重

根据2011年黄河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月分配图(如图2所示)可知,黄河郑州段在每年的6、7月降雨量增加时期,水、沙量急增,这样将造成泥沙的堆积,河道的加宽,植被景观遭到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相反,在1-5月,降水量少的时期,可能会出现黄河的断流、河面变窄、土地、湿地面积减少、破坏沿黄地带景观的价值等。黄河郑州段断面间距在黄河下游段排第五,但是冲淤量却是排到了第一,这对于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1]。另外,近年来花园口断面主槽有右移趋势,对于河道的治理同样造成影响。

图22011年黄河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月分配图

(作者根据黄河泥沙公报数据制作)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沿黄生态涵养带产业发展面临着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偏低、资源开采地区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近年来,生态涵养带在保障生态安全和涵养水源方面为郑州的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从总体上遏制住了粗放型生产模式,但立足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在短时间里还难以形成。在生态涵养带区位条件和当前产业结构水平下,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与制约依然存在。

2. 沿黄生态涵养带郑州段的规划设计

2.1生态湿地保护区

该区旨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条件,调节周边生态环境功能,涵养常年或者季节性天然积水地域,规划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该功能区以惠济区为建设中心,沿黄河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一条郑州市北部的绿色缎带。可选取适当区域进行旅游开发。

2.2林下经济产业区

该区主要集中在巩义、上街地区。落实郑州沿黄山区生态功能定位的同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在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对该区进行经济建设,主要结合菌种种植和禽类养殖两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内容包括生态养殖,森林资源保护,果树采摘,野生动物保护等。发展过程中应尊重生态规律,科学发展。

2.3生态农业区

该区位于中牟县,沿黄河生态农业区包括蔬菜种植、水产养殖、黄河特色农业、农业体验等内容。以完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为核心,提供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对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并结合项目开发,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面融合,从而达到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2.4黄河度假旅游带

整合沿黄周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建设,打造成绿色、文化、经济的旅游路线。规划分为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运动健身5大主题区。生态观光区在湿地保护区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建设,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好去处。科普教育区结合现有科研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普及黄河生态知识。休闲度假区分布在林下经济产业区和生态农业区,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会议等功能。文化体验区主力打造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展现地方特色。运动健身区项目包括开展垂钓、滑草、户外拓展训练等。

3 发展对策

3.1 保护水源

首先,政府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其次,提高水资源净化技术。确保生活用水的安全、卫生,产业用水的合理利用与排放,逐渐形成一个安全、绿色的可循环体系。最后,通过市民参与,加强节水意识,学习节水措施。

3.2 治理河道

对于黄河郑州段的泥土淤积、景观破坏,湿地减少等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加强黄河河道的治理,周边景观的建设,林地的扩充,水土的加固等等,从而减少黄河周边水土流失,土地等恶劣空间的存在,进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建设生态网络。

3.3 转变和提升产业结构

生态涵养带发展未来产业有两种方向: 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研发、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等低碳高端产业,二是积极发展富民型的旅游休闲生态农业及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强调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6

北到机场东线与咸宋路,南到渭河,西到机场西线,东到西铜高速,总面积95.3平方公里。规划内容包括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而建设用地范围为东到西咸界,西到机场西线,北到一道塬,南到渭河堤顶路,总面积29.5平方公里。规划区居住人口容量约为10.6万人。

规划期限近期2009~2014年,远期2015~2020年。

规划区发展规划

规划区内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为: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都市休闲产业及生态农业产业等无污染、低能耗、易于与周边环境融合的生态型产业。

规划区内不适宜发展高污染、高载能且与环境协调度较差的产业。

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为:北部旅游、中部产业、南部休闲的空间布局。

布局结构

规划区总体形成“一塬、三带”的布局结构

发展定位

规划区定位:是西安都市圈的重要产业组团,未来都市区东北部中心,集高新产业、文化旅游、都市休闲、生态度假等为一体的滨水特色的生态产业带。

建设用地布局结构

“两区、两心、四轴”空间布局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㈠对外交通

规划新建三条南北向快速交通干道,分别为:机场中线、秦汉大道,连接秦宫遗址、窑店和西安草滩、正阳大道和正阳大桥。以此加强规划区内部及其与西安、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联系。

㈡内部路网规划及停车场

规划区内路网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进行配置,形成“三横四纵”的道路交通骨架。

绿化及生态景观规划

㈠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通过渭河滨河绿带、咸铜铁路防护林带,以及南北向绿化带,形成“方格网状”多廊道绿地系统格局。

㈡规划分类

公共绿地:规划形成6处集中绿地、多处带状绿地、若干处组团绿地。

防护绿地:规划区内沿地形及交通走廊划分生态防护绿带: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防护绿带,宽度50米;铁路和高速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宽度为30—100米。

㈢生态景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