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

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文1

目前,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读也不同。虽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4]我们从“学”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三个视角进一步细化,探析其内涵,见图1。

二、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沿革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脉络,追溯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不同时期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如图2。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基于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显著特征是构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探共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从情景、协作、会话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问题体现教学的精髓。

实施模式:见图3

2.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吸纳“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双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奥德瑞、乔潘等人的5E循环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研究计划》──70年代早期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科学计划,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课程计划模式。[6]它包括五个阶段:吸引阶段(engagement)、探索阶段(exploration)、解释阶段(explanation)、融合阶段(elaboration)、评价阶段(evaluation)。5E循环教学就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课题。该模式从学生“做”科学,对学习的渴望,寻找机会协作并实现合作;通过做科学,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担危险以及展现正确的怀疑、批判等意愿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知识、理论。

实施模式:见图4

(2)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是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6]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具体实施如图5。

四、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将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我们开展“抽水马桶节水研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如今进入楼房居住的人愈来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大量的自来水被用作冲洗马桶而流失掉了,怎样用适当的水完成冲洗工作,既对家庭经济实惠,又为国家节省更多资源呢?

探究问题:冲水马桶节水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时间进程、人员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及方案用宏观概念图全部拟订出来,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组织研究活动:按图7进行分工实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语

概念图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用它来解读探究式教学,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理解其内涵、历史发展及实践模式。将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确,轻松地把握探究过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Joseph.D.Novak&D.B.Gowin(1984).LearningHowtoLearn.NewYorkand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lein,S.P.,Kuh,G.D.,Chun,M.,Hamilton,L.,&Shavelson,R.(2005).Anapproachtomeasuringcognitiveoutcomesacros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6,(3):251~276.

[3]Yin,Y.,Vanides,J.,Ruiz-Primo,M.A.,Ayala,C.C.,&Shavelson,R.J.(2005).ComparisonofTwoConcept-MappingTechniques:ImplicationsforScoring,InterpretationandUse.?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2,(2):166~184.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6]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98~99.

[7]刘红.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4):25~28.

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文2

关键词:艺术领域课程;内涵;基本理念

一、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内涵

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概念界定的文献比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杨敏的《幼儿园艺术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艺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等)为主要目标的各项活动的整体计划,它应该和其他子课程一起,围绕着总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指向课程的总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二是在《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研究简介》中,笔者认为,它是统整音乐、美术、文学三门学科,以各门学科的核心概念为主要依据,将其相关联处加以整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三是在《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与策略》中,笔者认为,综合艺术课程是在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中,注重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强调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这三种定义各有各的侧重点,前者侧重审美素养,后两者侧重各学科间的渗透性和整合性。基于上述的定义,我们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有了初步的界定: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是以音乐、美术、文学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等)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最终归宿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二、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基本理念

尽管人们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人们对艺术领域课程领域基本理念的把握却是一致的,其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

不管是一个人的幼年时代,还是整个人类的早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都是融为一体的,而且这些艺术活动还与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等紧密联系。这种多艺术形式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为活泼多样。所以,幼儿艺术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幼儿营造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二)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两个层面:即内容的完整和过程的完整。所谓内容的完整是指幼儿园开设艺术活动内容的本身应全面。这在调查中不难发现,节奏乐、音乐欣赏以及美术欣赏活动在许多幼儿园是很薄弱甚至是被砍掉的内容。这种内容的薄弱性和不全面性必然会限制幼儿艺术能力的充分发展。所谓过程的完整性是指幼儿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感知、艺术创造和艺术反思。传统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一大误区是删除了在艺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感知、欣赏和评价,仅仅教授幼儿创作和演唱,而此处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则是把幼儿视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扮演三种相互交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造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感知和接受艺术大师和同伴的作品,在接受中得到启发和创新。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联想基础之上,或是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

(三)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

现代幼儿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以幼儿的发展为本”,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成为精英式的教育,基础教育必须使每个幼儿享有学习的机会,必须为每个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全面的基础。面向每个幼儿,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有利条件。面向每个幼儿,还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

(四)主张开展具有游戏性的艺术活动

1.在游戏中,幼儿得到大量机会“扮演”或“进入”不同的角色,而角色的扮演就无形地发展了其艺术对话才能,这种对话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艺术感受,另一方面促进其语言智能的发展。

2.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频繁地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这种自我表现相当大一部分又是与视觉艺术形象或造型能力紧密联系的,久而久之,幼儿的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交流智能会得到同步发展。

3.在游戏中,幼儿有许多机会得到节奏的训练,使他们的音乐和舞蹈才能得到发展,无形中丰富了他们追随音乐的直觉能力和音乐智能。

4.在游戏中,幼儿能频繁地得到“建构”事物的机会,而“建构”又总是与手的动作和工艺紧密联系的。很多时候,“建构”还必须与他人合作,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幼儿的身体动感智能、空间智能和人际交流智能。

参考文献:

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文3

共通职能,也称为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在很多文献中也被称为关键技能或核心技能或通用能力等等,本文根据作者在台湾的访学成果采用共通职能这一概念。2011年,美国主要学习训练专业机构与人力资本开发专家学者,聚集在佛罗里达州研讨辩证,最后共识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职场工作中,最须要学习训练发展的关键职能,主要有三大块12个类项:第一大块是学习与创新能力(learningandinnovation),包括思维的方法(criticalthinking)与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能力、创意(creativity)与创新(innov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第二大块是数位科技能力(digitalliteracy),包括:知识智慧力(informationliteracy)、媒体智慧力(inter-netofthingsliteracy,IOTliteracy);第三大块是生活与职涯能力(lifeandcareercapabilities),包括:弹性与适应力(flexi-bilityandadaptability)、自发力与自律力(initiativeandself-direction)、社会力与跨文化能力(social&cross-cul-turalskills)、生产力与成败责任承担力(productivity&ac-countability)、领导力与应变力(leadership&responsibility)。2010年5月20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式向全国发文推广全国职业核心能力CVCC认证项目。它包括如下模块: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延伸核心能力(礼仪训练,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该中心把共通职能又称关键能力,是专业能力之外、广泛需要且可以让学习者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的、可迁移的基本能力,本文采用此概念。

二、台湾以学生为本位的共通职能培育的做法(以健行科技大学为例)

健行科技大学推动三项职能:特殊职能、专业职能和共通职能,他们把共通职能进行以下步骤的推广:

1、校级:把共通职能融入通识核心课程

针对共通职能,健行科技大学推动大学入门系列活动和通识核心课程,大一新生入学辅导时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活动,包括大学入门、引导学生去做UCAN测试,让同学了解未来要认知的内容,再配合通识的导览讲座,让学生知道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未来就业的趋势、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态度(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并搭配读书会、文艺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做相关职能的养成。开设了《生命教育》、《历史与文明》领域的通识核心课程,融入职能相关的课程单元,例如动机职能与行为职能,加强专业能力。

2、院级:把共通职能课程作为院必修课和专业能力会考课程

健行科技大学的课程类型分为共同必修、院必修、专业必修、通识选修四部分,其中院必修课程为5学分,而这些课程大部分是体现共通职能的课程。

3、系级:共通职能融入专业课程,每门实务课程均导入共通职能雷达图

重新定义各系核心能力与学地图,明确定位各系人才培养定位,避免模糊化。其次,对各工作岗位的供需和前瞻性进行研究分析,使各系培育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及产业的需求。推动共通职能融入一般课程,每门课程导入共通职能雷达图。

三、现代商务服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共通职能

1、卓越院校与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

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14〕18号)和《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湘教发〔2014〕50号)有关“实施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打造湖南职教品牌,建设一批起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院校,带动湖南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能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被选为第一批“卓越职业院校”建设,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作为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群立项,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由商务英语、物流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文秘、商务日语等专业组成。

2、现代商务服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共通职能

众所周知,商科人才主要从事与经济、贸易相关的工作,企业和社会所要求的商科人才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敏锐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商务沟通能力、企业社会责任担当能力、创新(创业)商业思维能力、商业资讯科技应用能力、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敏于发现机遇、善于创造市场等能力。也就是说,商科类的同学,除了教授经济的专业之外,亦应教导其“童叟无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基本价值规范。

四、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共通职能课程设计与开发

相比其他较传统和技术型的专业群,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通识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现代商务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要统一对通识教育价值引领的认识,制度回应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平衡和融合,结合教育实践开设特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手段,是学生从学校习得文化的综合,通识教育的共通职能实施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课程。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根据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群选修课程。在专业教育特色突出、通识教育师资匮乏的现实条件下,根据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岗位,以及商贸服务中的会计、税务、外贸、营销、商务秘书等具体服务领域的共性要求,针对诚信、文明、精敬的职业道德培养,重点打造《商务礼仪》、《商务职场伦理》,针对专业群学生实务能力综合运用的需求,开设《商务专题设计》、《个人发展》等课程。《商务职场伦理》:希望学生了解企业伦理的理论基础与实务运作,教学生“伦理分析”,如何整理伦理议题以及如何建构公司企业伦理的机制,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是违法的、不能做的,包括企业内部伦理和外部伦理。《个人发展》: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知己(认识自我),包括能力、兴趣、价值观、角色、职涯心理测试种类的汇整、以及商业机构等内容;知彼(认识大学及工作世界),包括大学专业、职业、产业等介绍,以及工作伦理的相关议题讨论;知己与知彼(生涯计划与决策),包括生涯目标、决策技巧、专业与工作、计划与行动策略、个人履历、面试技巧等项目。

五、结语

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文4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共同显示”,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在拉丁语中它有“典型范例”的意思。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理论。尽管库恩在使用“范式”一词时,前后常常有差异,但他仍然表达了一个基本思想: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手段、方法、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就此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疑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元”问题与“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也有其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目标、技术与方法论等,这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基于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界定为:由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规律、体系等方面共同约定或者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共同的目标和规范、共有的信念。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合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支配地位的看法,包括对“为什么说”、“说什么”、“如何说”等根本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涵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即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并不仅仅只是形而上层面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规律,还蕴含形而下的应用操作层面,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内涵和特征,所以能够成为联结、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与话语实践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范式变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因为理念是主观观念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反映,包括对事物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的理性认识。形而上理念层面的主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价值观念和标准所形成的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功能、作用、目标以及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等宏观的问题。理念受观念的制约,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涉实践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话语传播、话语形式、话语交往、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权分配等微观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两个层面中,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发生变化。一旦理念发生变化,那么,整个范式便发生一次“格式塔转换”。范式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实践的指针。只要实践在变,理论就得变,只要理论在不断创新,范式就得不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不同的范式之间拥有不同的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社会背景。因此,范式的转换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的整体性的革命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常常困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是:他们发现用自己的职业话语与受教育者对话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效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时,就必须进行概念、方法和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催生其范式的转换,重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诉求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话语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观念起统领作用的核心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理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厘定问题,也就是确定、指认、廓清其本体的问题;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对现实的反思,是以其对“本体”的寻求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厘定是建立在对本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原追问的基础上。从本体来看,人是语言的存在物,“惟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显而易见,无论是话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体都是“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原来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直接体现。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话语指向终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由其社会职能决定。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的原点。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必须反映和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背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为支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应确立以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与理想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相统一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彰显“平等”“和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人文情怀。要把话语创新置于真实的人和社会生活背景下,以引领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规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话语体系,在融合“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拓宽主体间的对话语境,从而向受教育者说出可理解和信赖、能听懂和信服的语言,实现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最终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界融合”。

    (二)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内容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核心。从逻辑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从学科设置的宗旨看,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围绕理论一级学科的指向而展开,体现出其意识形态性。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有非意识形态的属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过去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纠缠中超越出来,其非意识形态的一面凸显出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围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把政治性内容的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使政治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相融合,把整体性、全局性的宏观话语内容与个别的、具体的微观话语内容结合起来,以扩大和融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共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在于“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为此,要结合当今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问题,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生活等领域的话语资源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话语,在坚持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宽话语内容的外延,使每一个新生的领域都能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推进其现代性转换的同时,要不断拓展其内涵,延长其概念的解释链条,在此基础上创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还要注重吸纳非本体的话语资源,以世界眼光和科学态度,充分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概念,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性范畴和话语具体化、学科化,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耦合和对接,以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文5

【关键词】TPACK 英语写作 教学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是明确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写作教学中来成为了焦点。TPACK框架为基于网络教学的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概念界定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由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在Shulman提出的的PCK(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TPACK框架描述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应具备的知识,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简称TK)。其中复合因素包括: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CK)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TPK)。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以下几个特征:(1)动态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要素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关系。(2)融合性。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拼接,而是知识间的深度融合。(3)情景性。TPACK反映的是具体的教学情景下,从实际教学问题着手结合适当的信息技术。TPACK还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境脉(Context)知识。境脉中包含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如课堂的物理特征,学校的理念与期望,教师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心理、社会的特征等。TPACK强调教师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知识三种核心知识有机融合起来,生成的一种知识。TPACK框架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教学法和英语写作内容知识三者融合起来进行的有效教学。

TPACK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学科知识分析

英语写作包括遣词、造句、段落、篇章结构、语法、文体等,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直接反映其英语语言掌握程度的高低,同时也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写作理论知识、大量的阅读、写作练习和及时的评价反馈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理想的英语写作过程是课堂进行写作知识、技巧的讲解、范文分析,课下完成阅读、写作练习,教师的及时反馈,学生的反复修改,最终定稿,逐渐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借助他人和学习辅助工具,在学习的实践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来获得知识。英语写作应该以学生为写作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主动构建。

2.教学法知识应用

英语写作教学应运用以过程为导向的写作教学法,把写作视为一个循环式的认知过程,强调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把写作分为四个阶段:写前准备、初稿、修改和定稿,学生可能在初稿,重写,编辑,定稿等环节循环、反复,而不单是从最后的终稿来改进写作,从根本上避免失误,提高写作能力。同时采取形成性评价,关注写作过程,达到促学的目的。

3.技术知识应用

我校引进了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测评中心的写作自动评价系统Writing Roadmap。这是一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性评价写作工具。WRM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语料库为基本标准,提供并实施6个维度的写作评价标准:内容、结构、语体、词汇、句法、规范。对学生习作提供多种在线写作指导、即时评分和诊断报告,引入不仅是工具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进了评价标准。英语写作课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加大写作训练。学生在打草稿、修改、重写、编辑的写作过程中与系统互动,并且得到及时反馈,结合教师讲评,学生反复修改,内化评价标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使形成性评价进入写作教学成为可能。

4.自动评价系统融入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

自动评价系统融入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首先,教师和学生要接受WRM的教学技术培训,了解系统功能,写作评价标准,使学生习得、内化写作标准。充分认识自动评价系统的作用,是辅助教师、学生写作实践和形成性写作评价工具。

其次,WRM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会对拼写、语法自动检测,也会对内容、结构方面给予指导,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系统提示,按个人的需要进行修改,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评价、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系统的辅助功能还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从关注语言形式到注重语言的内容。系统的即时反馈打分功能激发学生不断修改作文的热情。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过程教学法和形成性评价为指导。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必要性。要具备全面、系统的英语写作知识,较高的计算机技能和有效的写作教学法,能够运用最新的写作教学方法通过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分系统将写作评价标准、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TPACK框架下的英语写作教学,首先是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要设计好系统中的作文题目,组织和帮助学生讨论写作评价标准,系统反馈后同伴互评、教师反馈,学生针对反馈反复修改作文,进而内化作文的标准。同时实现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育人过程。其次,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和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反复改写的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及时反馈不断完善写作技能。更多的写作练习实践使知识的建构逐步完整。还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减少了焦虑和紧张感,学生能够自主、轻松地完成写作任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TPACK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知识框架,有利于教师将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和教学法创造性地融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认知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search(1987).

[2]Thompson A. D & Mishra P. ,“Breaking News: TPCK Becomes TPACK!”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7).

[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4]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5]B.S.布鲁姆:《教育评价》丘渊、王刚、夏孝川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

[7]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融合教育核心概念界定范文6

【关键词】STSE教育 两个方向 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7-02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日益突出,很多教育同仁都提倡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STSE教育,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初中物理教育就成为其首选载体。初中物理是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第一课堂,也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最初一步,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STSE教育呢?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学者们对STSE教育的界定并不统一,基础教育工作者对STSE教育的看法也各不相同。那么,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STSE教育,开展那一个方向的STSE教育就成为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从STSE教育的由来、涵义、及其与初中物理教育的结合等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STSE教育的由来

STSE教育来源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STS思想和继而在教育领域开展的STS教育,STSE教育是STS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科学、技术和社会即STS思想最早兴起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后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由于二战后,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一些全球问题,诸如能源短缺、人口增长、战争技术、核能源应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思考中,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并非只带来益处还会带来祸害。由此人们开始思考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即STS。随着STS思想的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步认识到在教育领域开展STS教育的必要,因此STS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STS教育没有明确的界定,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虽然,对STS教育下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较为困难,但仍然有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STS教育理念,对STS教育作了界定。我国学者赵学漱认为“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紊养的人才。STS教育中的“科学”提供知识,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是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值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第一重要的,“技术”只是它的物化,“社会”是指它的应用,都隶属于“科学”之下。”[1]STS教育着眼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兼容,提倡以人为本,重视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STS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教育观。其核心是强调受教育者从小关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担当起建设可持续发展国家的重任,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STSE教育的两个方向

STS是英文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社会 (Society)的缩写。而STSE中的字母“E”代表什么呢?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环境(Environment),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是情感教育(Emotion education),比如,朱f雄主编的《物理教育展望》一书对STSE教育的解释是“STSE,即把情感教育(Emotion education)加入到STS教育中来的简称。”[2]因此,STSE代表了两个方向,即(科学・社会・技术・环境)与(科学・社会・技术・情感)。

首先从(科学・社会・技术・环境)方面来看STSE教育。二战之前,人们总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可是二战后,科技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核能开发引起核污染问题,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了STSE 问题。STSE 教育就是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保证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一种的科学教育。初中物理教育中的STSE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精神和态度,使其明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

其次从(科学・社会・技术・情感)方面来看STSE教育。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不喜欢学,中学物理课堂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堂之一,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背景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使学生觉得物理学习枯燥无味,只是对概念与规律的死记硬背,机械的应对题山题海,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感到疲倦,中考的单一评价方式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了信心,更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物理世界的好奇心,缺乏探索的愉悦情感。基于(科学・社会・技术・情感)方面的STSE教育,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倡在教育中以社会教育为背景,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此外,基于(科学・社会・技术・情感)方面的STSE教育也提倡在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旨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人文情感教育。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以“00”后为主体的中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的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呼吁情感回归的声音越来越高。而在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时间强调的是科学功能与应用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很少涉及到科学本身的意义及人文价值,久而久之,学生成为了接纳纯粹科学知识的的容器,导致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从当前来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表现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我为重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缺乏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心灵脆弱。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情感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中重之又重的部分。

综上所述,STSE教育的“E”无论是“环境”还是“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都应引起重视。初中学生刚开始物理课程的学习,可塑性强,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并加强 STSE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三、STSE教育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结合

(一)STSE教育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物理教学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育工作者编写新教材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标准的编写从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各个方面都渗透着STSE教育思想。首先,课程基本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中就体现了STSE教育思想的(科学・社会・技术・环境)方面。其次,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强调知识与技能、结果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行并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培养学生敢想敢做、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都蕴涵了STSE 教育的思想。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只要将物理向生活和环境,以及人文情感方向延伸,给学生的智慧和思想以倾向性的触发,既能体现STSE 教育思想,又有益于完成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学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丰富的STSE教育内容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物理教学中的 STSE 教育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即使在物理教科书上也有不少体现。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版)为例,从(科学・社会・技术・环境)方面来看STSE教育内容。有噪音的危害问题、水循环问题、惯性与交通问题、电冰箱与臭氧层、能量与能源问题、内能利用与污染问题、电器使用问题、核能与核辐射问题等。

从(科学・社会・技术・情感)方面来看STSE教育内容,有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瑞利从空气中发现了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海市蜃楼、飞出地球、漂浮在死海等。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学家顽强、坚韧、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情怀,利用饶有趣味的物理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感、社会情感、人文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学者对STSE教育作何界定,STSE教育的两个方面(科学・社会・技术・环境)与(科学・社会・技术・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同等重要,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认真的渗透STSE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学漱.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8~80.

[2]朱f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1.

[3]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