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方案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查方案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查方案的概念

调查方案的概念范文1

近些年,STEM教育是全球科学教育改革中炙手可热的话题。美国2013年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将工程和技术明确地写进了科学教育中。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合理地运用STEM教育,是每一个科学教师都希望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的科学教学中,课堂的关注点已经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式科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已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思考和逻辑推理生成概念,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中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将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需求、性质等的科学概念融合,建构成科学的大概念,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STEM教育活动中融合了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4门学科,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设计一个适合学生研究的STEM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发地对已有经验提取和再内化,加强有效的部分概念,修改有问题的部分概念,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认知。

活动主题设计思路――以“设计保温杯”为例

唤醒儿童的前概念

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时,我们得先知道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感兴趣的一些内容,以此为基础唤醒孩子的前概念。由于学生日常积累的认知概念可能是肤浅的,或者是错误的,活动设计前,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的经验和概念。

在开展“设计保温杯”的教学设计之前,对我校四五年级学生对保温杯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认为好的保温杯应该具有美观、轻便、保温效果好、携带方便、结实、功能多这些特点(如图1),而谈到如何让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更好时,孩子们想到许多想法(如图2)。

调查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杯子夹层中添加泡沫、棉花、塑料等材料会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但是问他们选用什么材料最好,大部分学生说不出来;调查还显示出,大部分学生在思考时,仅仅考虑保温效果好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实际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如杯子的重量会不会增加、外形是否美观、成本是否增加等。

根据调查统计(如图3),发现孩子在4年级科学课中,有过对“热”的单元的学习,在生活中也有相关经验,但是对保温这一概念还不清晰,或者有许多片段式的小概念,还没有融合成一个科学大概念,并且运用的概念也很难和生活实际现象相联系。

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Dyasi教授在培训活动中指出,开展STEM活动时一个清晰的、学生感兴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非常重要。在“设计保温杯”课程中,我们围绕学生的前概念,设计出3个阶段的主题活动。

・设计一个保温杯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保温杯和保温的物品,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描述出影响物体保温效果的因素;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保温杯,并介绍保温杯的原理;再次修改自己小组的保温杯设计。

・如何将自己设计的保温杯制作出来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设计的基础上思考制作保温杯的可行性和需要准备的物品,制订工作计划。

・检测保温杯的效果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介绍自己保温杯的制作过程,从多个方面相互检测和评价彼此保温杯的实际效果。

制订活动中的学科维度

制订活动中的学科维度是设计STEM活动的重要步骤,也是体现STEM综合活动设计思路的有效方法。图4显示出在“设计保温杯”课程活动中所涉及的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及学科核心概念,这使得课程目标、方法和过程都一目了然。

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场”

让学习活动真正发生,需要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场,就是营造学习的氛围。而设计有深度参与性的话题则是学习场的核心。那么最好的话题就是学生认橛幸庖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设计保温杯”主题活动,一开始就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冬天即将到来,大家都会使用保温杯,什么样的保温杯好呢?”这样的话题是学生生活所需要的,也是STEM活动的特点之一。

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科学概念往往隐身于现象的背后,以物质或能量为载体,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呈现出来。在科学的STEM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实际现象把握其背后的科学概念呢?第一,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归纳出相关科学概念。第二,教师围绕核心概念以追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举例如下。

教师:刚才大家从多个角度评论了彼此设计的作品,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大家设计的保温杯,都有哪些共同的目的?

学生:都为了让保温杯更加保温。

教师:什么是保温呢?

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设计观点后,让他们归纳这些观点的相同点,学生则能抓住“保温”这个核心概念,进而教师可以请学生解释什么是保温,再一次引发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思考,将前概念调动起来。

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方案设计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索诺玛分校校长保尔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话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是活跃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而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构建相关概念,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局限。

在设计方案这一环节中,不少教师可能会担心孩子是否有能力进行设计。21世纪初期,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和德国波茨坦大学设计学院研究表明,设计思维并不一定是由专门的设计学校培养出来的,设计专业以外的普通人也拥有设计思维的天资和潜力,只是需要经过恰当的引导和训练。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塑造处于黄金时期。因此,在STEM活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对一个计划进行合理设计,制订研究方案,在学生设计活动时,学生自发帮助彼此,发现错误想法,搭建支架,促进彼此转变错误的想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认知。举例如下。

师生谈话:如果让你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效果好的保温杯,你会怎样设计?

(学生合作进行)

为学生创造展现小组设计方案的平台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设计活动之后,需要让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在相互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质疑,达成共识。相互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思维显性化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举例如下。

(将课前大家的设计作品挂在墙上)教师提问:我们每个小组都对保温杯进行了设计,我们请他们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你也可以对他们的方案提出一些建议或可行的想法。

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学中,不仅将学生设计的原版作品贴在教室周边,还为每组打印了相关设计的副本图片,让每个学生了解每一件作品。这样在对每件作品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学生交流起来也有理有据。为了让方案更精细化、可行化,在学生相互介绍和评价了彼此作品之后,提醒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设计作品,为制作保温杯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合理设计制作方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跨学科概念.核心慨念和自己的技术能力进行反思,并解决相关问题

在STEM活动中,问题作为核心,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要运用许多领域的概念知识,还要运用多种解决的技术能力。在学生准备活动方案时,往往会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原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会产生认知的需求。学生会自主地寻求新的知识,或者对原有知识产生质疑,从而重新建构原有的概念。e例如下。

师生谈话:刚才大家已经设计好自己小组的保温杯,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去制作这个保温杯?你们可以相互交流,指定一个可行的制作方案。

(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你们在制订计划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准备怎样解决?

学生汇报:材料问题――不知道哪种材料保温效果最好。

检测问题――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制作的杯子保温效果好不好?

颜色配比问题――不同的组员对颜色搭配有不同的意见。

技术问题――怎样切割泡沫?保温丝怎么做?可显示温度计怎么做?真空环境怎么制造出来?

可见,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自己没有接触过或者自己尚不知道的问题,引导学生查资料或者进行探究活动,自主解决这些相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活动的开展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建构科学概念。

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出核心概念

学生在方案的制订、保温杯制作及最终测试时,数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过程中学生运用测量、建模、计算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在归纳过程中提高其思维的严谨性。通过相互评测,结合自己的活动方案和最后结果,学生能够将在过程中的片段概念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大概念及概念联系网。举例如下。

师生谈话:在前段时间的学习和制作中,大家都已经制作出自己小组的保温杯,怎样评价每个小组的保温杯呢?

学生: (1)哪个组保温杯做得漂亮。

(2)哪个组保温效果好。

(5)哪个组的既轻便,又结实。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想出许多评价方法,可以让孩子们先使用自己的评价标准点评,而后教师依然要抓住核心问题“保温”这一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孩子都会以谁做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好作为评价依据,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相互检测,收集数据,用数据说话,找出最棒的保温杯,并再次点评,帮助学生归纳其保温效果好的原因。

相关思考

开展STEM活动中.数学.工程.技术和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在进行STEM活动时,要引导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组成研究小组,指定活动方案。这也是工程学中的核心思想,将作为整个活动的主线;而在活动整个过程开展中,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则贯穿整个活动,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科学则在活动开展中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直观载体和理论依据;技术为整个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开展活动所需要的条件

第一,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在对学生前概念调查统计后,应该为学生提供能够完成活动的材料和设施。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一个强大的概念框架,使他们能够组织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知识。

调查方案的概念范文2

然而每次检查审计档案或者翻阅审计档案,不难看出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标准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部分基层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的修养,对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评估认识不足,无从下手。

2.审计人员审前调查不足,缺乏对审计对象的深入调查,无法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3.审计人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逐渐形成经验主义、拿来主义,养成惰性。自以为经验丰富,拿以前方案照抄,甚至根本就不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全面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工作,是审计实施方案具备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前提条件,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的重要保证。提高审计实施方案质量必须对方案中涉及的相关审计理论和概念进行必须理解和强化,如此才能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规范性。以下是以某区财务收支审计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编制依据:是指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缘由。一般规范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局年度审计计划安排或者区政府交办审计事项要求,结合审前调查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可按照审前的调查情况填写。一般填写被审计单位的部门职责、领导职数、人员编制、财政拨款情况、支出项目。

审计目标:审计的定义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还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因此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可表述为“摸清家底,查清被审计单位各项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以及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重要性是一个审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重要性的判断应当根据具体环境作出,并受错报的支出金额或性质影响。有的单位支出较大,重要性水平也就较高;有的单位支出较小,重要性水平也就较低。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波动幅度。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可确定为支出金额的5%,即在单笔支出金额中大于总支出的5%时需重点关注。现在审计风险多为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

审计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一般可确定固有风险设为50%,根据内部控制情况,确定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如果控制风险设为50%,则检查风险=5%÷(50%×50%)=20%,即要求的保证程度为80%。

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看似简单但要用专业的术语表达也未必简单。一般使用的审计方法可表述为“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至于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其他填写项目如“审计范围、重要事项、审计步骤” 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此不一一赘述。

调查方案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旅游;培养方案;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4―0082―08

1 引言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接待、旅游、休闲课程(即HTLPs:hospitality,tourism,leisureprograms)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的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中国的旅游业同时起步。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和国家政策吸引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中国旅游教育逐渐形成从上至下的包括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和中职教育的金字塔体系。2009年,开设旅游课程的院校高达1733所,其中852所提供旅游高等教育课程,881所是中等旅游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在校生达到952400人。然而,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学生数量上的增长却带来了教育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要保证旅游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把教育评价或认证引入旅游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及其多维本质使得教育质量的评价十分困难和复杂,因此学界对教育质量的实证性调查研究成果很少。国外的研究主要是把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如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即MBNQA:the Malcom Baldridge NationalQuality Award)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米兹卡茨(Mizikaci)认为,只有修正全面质量管理的维度才能满足教育课程管理的需要。此外,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型,如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和应答评价需要进一步的提炼,方能适应高等教育课程质量评价的需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的开发需要运用全新的视野,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相关教育理论,来适应现代语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外部评价还是内部评价,有效的理论和实证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

自我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作为旅游培养方案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能够评价他们自己的培养方案,也可以充当同行评价者的角色,在既定的标准上评价其他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方案。从测评角度看,专业教师熟悉相关课程,能够评价课程的质量,并能验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以往的研究大量调查了旅游专业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旅游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但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专业教师却被大大忽视了。因此,调查旅游专业教师对给定的旅游专业培养方案的认知及其质量评估所持的基本观点,对测量、监控、确认和提高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要开发和验证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测评工具,并审视旅游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教师所评价的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各个维度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整合TQM理论和CIPP理论,确定旅游专业培养方案质量评价的维度;通过界定和验证旅游教育的多维本质,为审视每一个质量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提供学术的注解和视角;同时也可以为旅游本科院校以及外部的质量保证机构提供一个有效的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工具。

2 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理论模型

2.1 相关概念界定

质量。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IS08402:1994)”,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IS09000:2000)”,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众多质量概念中最为流行的定义。本文以IS09000质量定义为基础来构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的维度,即认同旅游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教育质量标准。本文采用霍顿(Houghton)的定义:教育质量标准是培养单位或培养方案对教育哲学(理念)、行政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全体、教学资源和专业特性等方面的基本陈述(essential statements)。这一定义是国际教育界比较认同的教育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概念。

教育质量维度。在国际上,旅游教育质量研究通常使用dimension一词,即本文中的维度。维度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旅游教育质量维度是评价主体评价旅游教育质量的空间范围和视角方位。

教育质量指标。西方学界主要通过界定、确认和验证教育质量指标来反映教育质量维度,并就“教育质量指标是描述教育运行预期结果和教育系统具体特征的具体陈述(concrete statements)”这一界定基本达成共识。

2.2 文献综述

文献梳理表明,国外主要是通过构建开发程序(construct development procedures),以构建三级维度(一级维度,即标准;二级维度,即用来反映和观测教育质量标准的维度;三级维度是教育质量指标,即具体的测试语句)的研究路径来开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进行两级构建。关(Kwan)和瓦尔克(Walker)的研究证实,通过两级构建(包括the higher-order construct和the second-order construct),可以确认教育质量每一维度的相对重要性。阿尔图尔基(Al-Turki)和杜发(Duffaa)运用CIPP模型对典型学术部门绩效测量(performance measures)进行两级构建,开发出了学术部门绩效测量模型。

林永柏总结国内外教育质量概念的流变、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教育质量概念的描述维度做出了准确归纳。林的研究认为,无论怎样认识教育质量,都需要清晰界定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诸多维度以及每一维度所对应的指标。诸如评价和认证类的质量测评应该根据有效的、相关的、可测量的和可操作的标准和指标来实施。

从质量评价发展演变角度看,CIPP模型对教育质量评价产生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质量评价。CIPP模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实施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大要素评价以及反馈评价,让政策制定者理解教育现象中的过程与结果。在商业领域,MBNQA模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商业质量管理模型。2004年,基于MBNQA基础的教育标准建立,包括7大维度:领导;战略管理;学生、利益相关

第二步:工具构建。研究小组运用先导测试(pilot test)和专家验证来进一步修正和确认工具中的测试语句,以便进一步评估和纯化量表。结合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指标所生成的80个项目,通过先导测试再次纯化量表。量表项目(即测试语句)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方式以“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很同意”分别赋值1、2、3、4、5分。2009年10月,65名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教师为量表的80个项目打分。在这一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根据回收问卷的回答情况,把没有回答或感觉难以回答的问题项目加以删除;对保留的项目进行项目总体(itemIto-total)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值大于0.3)和内部一致性分析(Cronbach’sα值大于0.7)。通过先导测试,筛选了量表中的项目,把80个项目缩减为68个,形成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初级评价工具。

第三步:计量属性评价。把收集的样本进行两次EFA(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EFA分析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对旅游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进行初步验证。

4 实证研究

4.1 问卷调查与样本收集

样本数据来源于35所旅游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搜索中国高等学校网,研究小组根据中国旅游年鉴统计开设了旅游专业本科院校的情况,随机抽取了成立旅游管理院系的35所本科院校名单。通过相关校(院)系网站,获得了部分教师的个人邮箱。2009年10~11月,研究小组通过电子邮件(E-mail)形式把问卷发给这35所高等院校的479名旅游专业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4.9%。其中,男179名,女84名;本科138人、硕士83人和博士42人;工作1~3年的教师98人,4~6年的74人,7~9年的55人,10年以上的36人。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获得每个测量题项与因子之间(指标与要素之间)的因子载荷量(FactorLoading)。因子载荷量越高,表明测量题项与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对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运用主轴法,采取斜交旋转,来萃取因子,最后保留因子荷载量最大而且在0.5以上的55个变量。利用相关系数矩阵,在55个变量构面找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个数(因为篇幅所限,相关系数矩阵省略)。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测量题项中因子荷载小于0.5的应予以删除,标准2(教学与学习)和标准3(课程)应合并成为一个标准,萃取出的公共因子有12个,而不是初级模型中的18个。

第二步,运用相同的方法对55项观测变量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55项观测变量经萃取形成6大公共因子,形成修正后的旅游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型。所有观测维度变量的平均值大于3,说明旅游专业教师对旅游本科培养方案的观测维度都持积极评价;6大公共因子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的有效预测因子,解释变异量在51.85%至66.86%之间。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8至0.95之间,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结构的有效性强,每个指标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量均大于0.5的临界值(表3和表4)。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严格的建构开发程序基础上,可以把CIPP模型和MBNQA模型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发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价模型。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包括6大标准(战略管理、课程与指导、资源、师资、学生业绩、行政管理),在这些标准之下形成12个观测维度(远景、使命、目的和目标;自我提高;课程;教学与学习;资源与管理;教学空间;教师质量;教师业绩;学生和毕业生业绩;校友反馈;行政管理能力;学生管理)(表4),并在相应的维度下生成55个测量指标(表3)。作为一种测评工具,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修正模型得到初步验证,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的评判提供了初步的概念性和指导性意见。

在考虑了CIPP要素的基础上,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评估工具(修正模型)重新界定了旅游课程质量的诸多维度,并把这些维度转化为有形的、可用来描述和测评这一教育体系期望结果的观测项目。此外,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评估工具(修正模型)还引入了MBNQA模型中的维度,这与目前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过程中运用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也是一致的。

对课程和教与学标准的进一步强调是与课程和指导原则相一致的。课程、教学与学习三者相互补充和促进,这些关键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绩,也相应地影响教育机构的质量业绩。课程与指导是Tedqual和ACPHA两大评价模型中强调的一大标准,包括课程内容与设计,也包括教学、学习和评价3方面。

具体来说,本研究考察了旅游专业教师对旅游培养方案质量不同维度的重要性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方案质量标准都有很高的因子荷载(表3)。被调查者认为,这6大质量标准对培养方案的质量具有显著意义。被调查者相信,CIPP模型中的输入(如课程与师资)和过程(如指导),在决定培养方案质量上是重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支持“课程质量、有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提高是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方面”这一观点。旅游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确认,培养方案应该优先考虑课程、教学与学习和师资的质量管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什么是一个好的旅游教师,什么是一个好的学习体验,什么是一个全面的学习体验”。研究结果还表明,一个成功的旅游本科培养方案,关键在于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和研究者的学术队伍的质量。“教师的资历、研究活动和产业经验反映在所教的课程中,就更加重要。”

研究结果还表明,战略规划和行政管理对质量有重要影响。传统的评价理论不太强调战略管理和领导能力对质量的影响,但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把这些要素作为测评的变量。这验证了基于TMQ(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质量模型中的核心要素(如领导者忠诚、战略管理、工作管理和自我完善机制)在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中的积极作用。学生、毕业生和校友的业绩反映了教育的结果。这个产出因素在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模型中被认为是学生业绩,要评价学生产出的情况,学生业绩应属于培养方案质量评价和认知工具中的一个范畴。

在6大标准中,被调查者认为,资源是影响培养方案质量相对次要的一个维度,这一结论与佩雷达(Pereda)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有:资源是教育输入的基础,但资源本身不能自动转化为好的学习体验,不能保证旅游教育的质量;很多旅游专业教师认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应以实践为导向,大多课程都能提供实习的机会,旅游本科培养方案的内在资源对方案全面质量的影响可能要相对小一些。

调查方案的概念范文4

提出了一个用于服装虚拟营销和展示的新型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旨在提供一个操作环境,以直观、人性化方式为展示设计的不同阶段提供支持。首先,本研究为师生提出了一个计算机辅助服装展示设计系统框架。该框架指的是实用工具箱和目前的商业软件功能,以及符合服装展示教学的实用要求。其次,本文描述了基于过程的服装展示设计系统(PCDDS)的机构和功能,以及展示设计的工作流程,这个系统被称为基于过程的服装展示设计系统(PCDDS)。该系统提供了一个操作环境,以直观的人性化方式支持展示和设计过程,为设计新手提供指导以完成虚拟展示设计,更好地理解概念、原则和相关知识。最后,运用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进行了用户评估,使用PCDDS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整个展示设计过程从概念化到特定设计方案评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虚拟营销;展示设计过程;展示设计系统;评估

0引言

在服装虚拟营销和展示(CVMD)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少使用三维(3D)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如3DsMaxandMaya)以营造概念阶段的橱窗或店内展示。与传统的纸制图片相比,3D工具可以快速营造3D模型,用摄影质量形成仿真图像,从不同视角呈现展示。这对于提升设计质量,执行设计创意,以及改善师生在设计方面的沟通起到了关键作用。3D工具其应用在服装展示设计方面也有缺陷[1-3]。本研究为师生提出了一个计算机辅助服装展示设计系统框架。该框架指的是实用工具箱和目前的商业软件功能,以及符合服装展示教学的实用要求。这个系统被称为基于过程的服装展示设计系统(PCDDS)[4]。该系统提供了一个操作环境,以直观的人性化方式支持展示和设计过程,为设计新手提供指导以完成虚拟展示设计,更好地理解概念、原则和相关知识。该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基于概念设计过程的系统功能和交互技术,旨在帮助设计新手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

(2)系统强调设计创意在最初概念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故事板模块支持设计草图和照片的下载和组织,支持文本编辑用以呈现学生设计者的设计创意,以及为他们提供快速形成3D展示场景的指导。

(3)突出了人类工程学以及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为顾客从视觉上描述了活动空间,以及勾画了浏览商品时遵循的路线。该特征帮助学生根据人体平均尺码进行展示空间的合理设计,因此提高了空间布局的有效性[5-7]。

(4)该系统可以对设计不同阶段或不同展示方案的录制和浏览。运用截屏功能支持不同设计阶段的录制,然后通过动画逐一放映。该功能对不同设计阶段的解构或者不同设计过程的录制进行了阐释,有助于对一系列展示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

1展示设计过程

对一个设计过程的不同解释取决于如何界定一个设计的视角,并应用于不同的设计学科。Dym等主张,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设计者形成设计创意、评估思路、确定细节。Westerman列举了创意过程的不同阶段,如问题的定义、概念的生成和组织、结果的视觉模拟、产品设计生成价值的评价。本研究综合了展示设计教学过程以及生成过程的操作模型:提出概念设计中展示设计过程的六大阶段。即设计主题决定和分析,概念生成,概念组织,概念评估,具体设计方案展示,评估。评估是设计过程的要素,与其他设计阶段相互作用。概念和具体设计可行性评估对于改进设计方案更为重要[8]。因此,我们的模型有两个评估阶段。在确认展示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多次对设计进行评估和修订。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在下述的各段落中进行表述。主题的决定和分析是展示设计课程规划的主要论题,为学生(设计者)确定了规划程序的方向。决定和阐明展示主题后,要求学生从互联网或杂志和图库等其他设计相关材料中寻找灵感。该阶段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设计信息,并据此提炼设计要素。概念生成和组织是展示设计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要求学生基于检索信息以及问题域提取一个准确的设计理念。而且学生必须形成与概念相关的一些设计创意。随后根据不同方法(如整合、概括、归纳),将这些设计创意进行分类,以便确定不同设计创意之间的关系,识别形成特征,建立设计理念。概念评估旨在选择或优化基于既定要求和设计主题的设计创意和概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决定理念及概念中的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评估,摒弃薄弱概念,或将其合并入其他的概念中,而恰当的概念保留下来,或与其他细节内容一起进行开发。特定的设计方案包括基于设计理念进行重新设想和重新建立。在展示设计培训中,要求学生将先前阶段形成的理念转化为3D结构形式。学生们通常从最初的设计理念中找出多种可选择方案。在具体方案评估阶段,通过理念评审会以及师生研讨,选择正确的设计方案。

2系统设计

2.1系统结构

展示服装设计的具体方案反映设计理念的提炼过程,通过:①固定装置、服装及装饰元素的放置;②环境的细节内容添加;③用以提升展示空间的美感和人体工程学效果。为了支持销售空间的展示和布置,建立三大模块(即模型数据库模块、展示设计模块、场景截图及动画模块),在形成、编辑和组织3D展示元素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此外,建立评价模块,进行展示效果分析,帮助学生选择最优方案。随后,根据设计过程不同阶段的需求,系统由五大模块组成:故事板模块、模型数据库模块、展示设计模块、场景截图和动画模块、评估模块。

2.2系统各模块的功能

2.2.1模型数据库模块

该模块由一个空间界面数据库、一个服装数据库和一个展示家具数据库组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下载、更新和管理模型文件。空间界面数据库由不同类型的模型组成,如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围绕着空间区域,装饰了空间实体。展示家具数据库包括各种桌子、柜台、货架、书架、人体模型,除此之外还有道具。服装数据库由男装、女装和童装子库组成。各子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营销类别。例如,女装可以分为外套、套装、衬衫、裤子等。不可再分为具体子类的展示元素并入所有类属下的“其他”子类别。由于服装是一个可延伸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拉伸、展开、折叠,可以用穿戴、悬挂、堆叠以及搁置的方式进行展示。因此,该模块在服装模型收藏中提供了不同展示效果的3D模型。学生或老师可以更新收藏,以建立基于他们具体要求的模型数据库。

2.2.2故事板模块

该模块支持文本编辑以及下载、处理、复制、删除图片,用图形或文本呈现和表述思路。随后,在形成3D展示场景之前,学生或老师可以输入各种图像(如之前所画草图、图表、空间规划以及其他信息图片),并用文本编辑功能为图像加注。他们还可以给展示场景的截图加注,来帮助他们录制关键设计思路。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可以用故事板模块呈现设计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理念、基本视觉营销以及展示知识。通过呈现展示要素(如服装、道具以及其他源自不同灵感的材料),学生们可以界定他们的工作,分析和评论其他学生的展示,用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交流[11]。

2.2.3展示设计模块

该模块是实现展示设计的最重要的交互平台。这一模块包括三大主要功能。

(1)在3D环境中布置展示元素。根据销售空间中的地面以及空间规划,用户只需点击或拖动模型数据库支持的窗口类型的操作,就可以布置展示元素。他们使用诸如选择、平移、旋转之类的基本交互工具,可以组织展示元素。为了从视觉上展示活动空间和浏览路线,系统已经添加另外两大功能,即交通空间工具以及流通路线工具。交通空间的计算基于人体肩膀的平均宽度以及适当的活动空间量。该功能帮助用户判断顾客活动空间的合理性。流通路线可以解释为顾客浏览商品经由的路线。路线标记功能帮助用户基于空间布局形成几个可能的浏览路线,并确定空间布局与顾客浏览路线之间的合理性[10-11]。当用户在工具栏中点击流通路线工具,鼠标左键点击顶视图时,用户可以用不同颜色划线。

(2)展示元素的呈现功能。为了模仿一个真实的营销环境,该模块中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可以为任何3D物体添加纹理或颜色。颜色填充功能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调色板和预设RGB调色板。一旦用户选择某种颜色,系统可以立刻更换选中物体的颜色。纹理菜单提供了四个纹理类型:木纹、大理石、砖墙以及帆布。用户还可以从外部文件中输入其他类型的纹理。

(3)三大漫游类型,如步行、旋转和浏览。漫游功能可以让用户便利地观察展示场景和物体。方向键用来控制方向,这样用户可以前后左右平移。点击Alt+left控制任何角度的左转右转,点击Alt+right进行拖放,用户可以全方位观察展示场景。

2.2.4场景截图及动画模块

随着展示设计的推进,通常要求学生形成多维设计布局图或调整原始设计方案。为了保持大量的可能设计选项,同时浏览这些方案,使用屏幕截图及动画功能可以在透视图中捕捉当前场景。设置播放速度参数以灵活观察设计效果[8-11]。该界面演示了用户可以录制和回放捕捉到的设计方案。简而言之,该功能的目的是帮助老师或学生录制、解构和分析关键设计要素以及设计方案,提高不同场景或设计效果的比较与评估的速度。

2.2.5评估模块

影响店面形象展示效果的变量:商品布置,商品展示,展示主题,次序,设备布置,交通和通道设计,固定装置或行李架,卖场的视觉氛围,整体或局部感观。这些因素的内容将在随后文中进行讨论。由于设计方案的评估,在不同设计阶段或项目中存在不同设计标准和视角,用户还可以规定新标准。因此,用户既可以使用预设评价,也可以规定一套新标准,然后在概念评估窗口使用语意区分的方法对各项目进行评价。语意区分技术是一种评分量表,设计用于计算概念的内涵意义。内涵意义用来衍生出对给出概念所持态度。在对各项目进行评价后,系统进行一则简单的算术运算,以在评价时评估概念变量[12-13]。为确保变量的内容效度,我们回顾了店面形象综述,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我们采用了两大明确划分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从相关店面形象文献中提取了影响展示效果的维度和子维度。在第二阶段中,由专家对维度进行检测,以得到最终维度集。下面,对各阶段中使用的方法进行讨论。提取影响展示效果的维度和子维度:提取维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店面设计和展示效果诸因素的影响。步骤如下:①从相关店面形象文献中编写一个维度清单;②确认出现的维度;③编写各维度包括的子维度清单。

2.3展示设计工作流程

根据展示设计过程以及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下载二维(2D)设计图片以及3D模型。用户根据方案设计的先后顺序下载2D图片到故事板。用户可以在故事板中完成简单的图片和文字编辑。随后,用3DsMax或Maya软件输出形成的3D模型,转换为网格文件形式,分类存储在数据库中[14]。

(2)创制展示场景。基于故事板的方案设计的先后顺序,用户可以从分类收藏中预览服装、家具以及装饰元素,随后选择这些项目,并将其插入3D背景中。通过交互工具,在空间中安放布置展示的元素,然后赋予3D模型以诸如颜色和纹理等特征。

(3)浏览场景截图和动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捕捉3D场景。他们还可以录制重要的设计步骤或不同设计方案,用动画功能浏览一系列场景截图[16]。

(4)展示场景评估。在展示设计的不同阶段,用户可以评估展示计划。他们通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及尝试不同的视角观察展示元素和空间,评估提出的理念。他们使用预设标准对理念进行评价,或用语意区分的方法规定各项目。

3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展示设计过程计算机辅助的服装虚拟营销和展示教学工具。该工具由五大核心模块组成:故事板模块、模型数据库模块、展示设计模块、场景截图及动画模块、评估模块。评价结果表明,与人工设计相比,使用五大模块可以帮助师生更有效地进行概念设计过程。在服装虚拟营销教与学方面,交互展示设计工具对师生具有极大价值,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可用性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多数参加者对完成四项任务的易用性和耗时表示满意,但是他们在完成第一项任务上的满意度存在极大差异。基于与教师进行的访谈,我们进行了总结,使用PCDDS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改善虚拟营销和展示过程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访谈还帮助我们确定了PCDDS和其他3D辅助设计软件(如3DsMax)之间在教学情景方面的差异。从学生的试验报告中获得的数据表明,培训中使用PCDDS加深了学生对于虚拟展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展示设计效度,增强了学习趣味性。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多数学生对学习效度表示满意,部分学生持不同观点。

作者:朱晓炜 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2]李文,马纯永.虚拟城市仿真平台日照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11):27-28.

[3]郑芳圃,三维参数化标准件库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3):28-30.

[4]吴新媛,章翔峰.三维参数化CAD系统产品通用建库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机械制造,2008(6):7-9.

[5]徐文鹏,陆国栋,王剑,等.三维服装CAD中几何约束表达及其求解技术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5):4-9.

[6]王媚.面向服装CAD的三维人体建模与变形技术研究及实现[D].杭州:浙江大学,2006.

[7]陈亮,赵曙光,张丽娟,等.虚拟三维服装展示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热点[J].纺织学报,2010(10):34-36.

[14]赵蔚,段红.虚拟现实软件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2):13-14.

调查方案的概念范文5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从调研,广场环境分析,广场人群活动模式分析、设计任务书的制定与完善、方案的生成到方案成果的完整表达。在此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洞察力,以问题为切入点来思考建筑,以环境行为分析为出发点设计建筑,着重关注场所与居民活动、建筑与人的社会活动的关联,激发学生对社区活动中心的社会性、人文性思考,让学生认知到影响建筑的社会、城市、文化因素和其他广泛的相关因素,而非孤立的理解建筑。

二、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设计任务书只提基本要求,即用地现状及红线、设计目标和成果,不再具化每项设计内容,而社区活动中心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加以编写、细化完善。此外,依据调研结果,学生还需对社区中心周边的广场区域进行合理改造。由此,教学方式一开始就要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扮演引导者,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以调研的方式,以问题为切入点去思考建筑,设计建筑。学生则需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并进行系列目标问题的思考,关注建筑的介入将会对现有场地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居民行为产生的改变,思考如何既能较好地延续居民日常行为模式,又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求。

(二)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

设计以两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首先需要调研阳光广场和月光广场所在的城市位置,解读河西新城与老城区的关系。其次,分析广场与城市空间结构、景观结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的对应关系;调研广场周边的学校、医院、市级体育馆、商场公共设施。深入解读环境信息,把握场地内道路、绿化、建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构思的形成做好前期准备。再次,详细了解广场人群活动与使用情况。以周末与工作日为对比,观察并记录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各个时段广场人群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活动模式。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数据采集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时段、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各自的活动特征,细致分类,并鼓励学生多交流,了解被访者对广场现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社区中心提供哪些公共服务等,从而为建筑功能的确定及场地改造提供有力依据。此外,每个小组依据不同问题与各自的兴趣点,设计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场活动人群进行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应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人数不低于100人。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并梳理观察记录内容,绘制分析图,撰写文字小结。

2.案例参观

教师列出市区多个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区活动中心,让学生参观调研,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空间特点,着重了解使用者的感受与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

3.阶段成果

此阶段成果要求每组完成一张设计图,并将调研内容、分析结果、解决方法进行ppt汇报。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展开讨论,进一步补充完善。

(三)建筑方案的生成

1.设计任务书的完善

在完成调研参观后,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整理互联网信息,完成多种资料及数据的收集。在基于调研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确定建筑合理具体的功能设置,制定出完整的设计任务书。

2.方案的生成

方案初始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调研分析结果,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广场人群的行为分析、建筑功能与环境的互动研究,思考方案的形体生成及平面布局,勾画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草模,形成设计构思和方向。在此阶段,教学着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性的尝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每组学生需要对各自的方案构思进行详细讲解,即方案一开始应对的是哪些问题,如何从问题入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一步步推导出方案设计。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均可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直接对方案进行优劣评价,而是依据不同方案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对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帮助学生确立方案发展方向与目标。设计过程中,草模与草图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方案之初,要求制作基地模型进行场地与环境的分析,制作工作模型推敲建筑体块与场地的关系、空间体量关系,直观地理解建筑空间。随着方案的深入,工作模型的制作更加细致,不仅要反映建筑的结构关系,也要表达建筑分隔与围护界面的材料选择。此外,现场调研贯穿方案生成的全过程,学生还将通过不断的调研、思考来积累关于设计的理性认识,甚至将草图与草模带到广场与居民交流,征求建议与意见。当然,与高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教学对学生在空间建构、材料建造、结构选型等方面的要求有所节制,重点还在于思维方法、设计方法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本文来自于《高等建筑教育》杂志。《高等建筑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三、评价体系

过去设计基础课考核评价重结果,以最后的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而设计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问题,重新制定了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从方案构思到设计完成的全过程,包括现场调研、调研成果汇报、方案过程中的草图与草模、最终设计成果等,并将此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依据。新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促使学生关注设计的全过程,注重设计能力的提高,而非仅仅是设计成果图纸与模型表现的技巧。

四、结语

调查方案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社会调查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08-04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课程由社会科学学院的专业教师主讲,最初是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全学分制改革之后面向经管类所有专业学生开放供选修。本文将在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价值与特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该课程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的情况,结合当前实践教学中尚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价值与特性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抽样、测量与问卷、访谈与观察、稻荽理与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即基本能够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社会调查是从事公共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方法,这是由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公共管理是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有效的公共管理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事实、社会问题的扎实调查、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扎实、科学的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状,分析社会问题及产生的根源,才能为高水平的公共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其二,社会调查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系统地培养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技术方法运用自如,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培养计划上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蕴含于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与集中实践环节之中,比如社会调查方法、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术、专题调研实习、统计分析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这是较为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环节,能为后续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实际上,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之所以重要与其课程特点密不可分。首先,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社会调查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因为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探索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的途径与方式,其旨在让学生“获得‘如何了解事物,而不是知道什么事物’的探究能力”。 [1]要真正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并以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这就要求教师将教育的重心转到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这就要求学生抛弃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并就感兴趣的或重要的社会现象展开调查,在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恰当的结论。

其次,从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社会调查方法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特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社会调查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领域实际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能。课堂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社会调查是一种怎样的方法,而实践环节的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因此,实践环节设计就成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验、实践体验为主’,鼓励学生‘像研究者那样’参与社会调查实践”。[3]

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要同时兼具“领队人”、“教练员”、“裁判员”的角色。首先,教师要精心组织实践环节的总方案,并提出每个实践环节的明确目标与要求;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具体的调查方法,实现每个实践环节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给予合理考核。

(一)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方案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依循的设计思想是:完全按照社会调查方法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实际社会调查过程的前后环节,在每一部分的教学中都设计出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活动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学生完全被“卷入”到社会调查的实践中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学边干,既增长理论知识,又增强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本课程专门设计了六个实训环节:确定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概念操作化、问卷设计与发放、实地深入访谈、撰写调研报告。本课程还要求学生组成规模为3-5人的小组,各小组以某一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社会调查研究,撰写3000字的调研报告,并上台汇报交流调研成果。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取“重过程、有激励”的科学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比率为:课堂学习表现20%(读书笔记与作业10%+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10%)+调研报告20%+课程考试60%。其中在试卷方面,考虑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性特点,教师尽量避免出那些学生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分的题目,而是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题和实践操作题,如要求学生当场设计问卷、拟定研究计划、设计抽样方案等。

(二)实践各环节的具体要求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时,教师不仅会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与要求,而且还会特别注重一些细节的设计以强化学习效果。

1.选题

在讲授选择调查课题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先根据课程理论学习了解到的选题标准来拟出自己的调查课题,然后在小组范围内充分讨论,筛选出一个大家公认的选题作为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主题,供教师进行评价与引导。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由于常常需要经过激烈讨论和争辩才能决定最终的题目,这在无形之中达到了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既然选题是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的,学生认同该题目,其后续参与的积极性相对会高。

2.设计研究方案

在确定好选题之后,学生需要设计好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制订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进度等方面的内容。

3.概念操作化

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理论难度较大,同时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它是把研究的核心概念转化为可实际测量的指标的桥梁。一方面,教师在解释概念、变量、指标的内涵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概念操作化的步骤与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尝试对自己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之后,教师一一进行具体地指导,这能为后续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4.问卷设计与发放

在概念操作化的基础上,学生要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技能,科学地设计一份题目数量不少于15道的问卷。在讨论课上,教师把所有的组两两配对,让配对的两组学生互相做对方的问卷进行模拟试调查,指出问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共同完善。问卷修改完成后去实地发放,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发放50份问卷。当然,在问卷发放之前,还涉及抽样方案的选择。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本小组调查课题的需要,提出理想的抽样方案,并说明这些抽样方案的优缺点各是什么,最后对各小组的抽样设计方案进行评比。

5.实地深入访谈

在课堂讲授深入访谈法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访谈提纲,现场请学生模拟一对一访谈和集体访谈,并进行点评。访谈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是在教师讲授深入访谈的技巧之前,第二批是在教师讲授深入访谈的技巧之后。对比前后两批学生的访谈过程与质量,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深入访谈的认识,让学生真正掌握深入访谈的技巧。我们要求学生在课题的实地调查中必须深入访谈2个相关的研究对象,每次访谈时间不少于30分钟。

6.撰写调研报告

在整理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拟写调研报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在SPSS或Excel中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简单的统计分析。撰写的研究报告必须要素具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分析有据、有图有表。最后,学生还需制成PPT在讨论课上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特意设计学生提问与点评环节,让学生当专家,最后由一批学生评委打分确认名次,排名前三的小组学生的实践环节得分为优。

通过这六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将课程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完全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轮的教学,课程组教师发现社会调查方法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时偏少,课程周期短,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几年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我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是3学分、48学时,但后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被降低到2学分,压缩为32学时。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丰富,至少包括导论、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与操作化、抽样、问卷、访谈、定量资料分析、定性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基本章节。以社会研究方法专家风笑天教授的教材为例,全书共有13章。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安排多次讨论课进行实践环节的交流。32个学时对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来说的确捉襟见肘。而且,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个学期分成两个学段,每个学段为8周。让一个初学者在8周之内掌握调查方法并完整地开展一个研究,难度十分大。时间过于紧凑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实际调查的开展都有些仓促,这势必会影响到课程学习的效果。

(二)经费缺乏,实践基地少,削弱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由于没有任何经费,学生开展调研的费用,包括复印问卷、往返交通、购买调研小礼品等都是自己支付。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在选题时往往局限于与大学生有关的现实问题,而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相关社会问题则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在抽样时,很难做到真正的随机抽样,而只是采取街头偶遇抽样的方法,而且抽取的样本数量也很有限,从而降低了样本的代表性。即使小部分学生选择与公共管理专业有关的课题,但由于课题涉及相关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学生缺乏社会关系与经验,去调查时经常被拒之门外。尽管学院已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但实际上双方的合作关系还不足以深厚到乐意接待学生去其组织中进行深入调查。因此,学生收集到的Y料不仅代表性不够,而且数量也十分有限,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即信度与效度较低。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研究性学习能力不高,降低了学习效果

虽然学生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总体较感兴趣,但随着调查各环节实际工作的展开,其难度逐渐增加。这就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部分学生这时表现出了疲倦和懈怠,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撑高质量的学习。此外,受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被动听课、死记硬背复习迎考的套路,而对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自主探索,独立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们普遍感到不适应。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消极应对、敷衍了事,还有些学生混在组里,“搭便车”不出力,教师也奈何不了他们。

(四)班级规模大,教师工作量大,无法持续确保指导水平

在2013年之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只作为社会科学学院内部相关专业的必修课,选修人数与班级规模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自2014年实施全学分制改革之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作为学科基础平台课,面向所有经管类各专业开放,修读该课程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在教师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个班级的学生从50个左右增加到100个左右。由于该课程需要学生组队参与实践环节,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而且在课堂上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大班教学不仅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翻倍,而且课堂交流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四、优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优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优化课程安排,增强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持续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从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发展态势来看,再给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增加学分与学时数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增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消化吸收并落于实践。比如,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后续还有现代城市管理、城市社区治理、城市危机管理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与现实关联度较大的课程,可以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研究报告。此外,还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安排与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有关的实习。实际上,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分别在第四、五个学期末安排有专题调研实习、统计分析实习。这就要梳理清楚相关课程的关系,形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师应该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沟通,使学生在多门课程中能不断地得到训练。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不断提升理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考虑到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与实践环节中,有必要使用互动教学法和小组研讨法,教师必须变“依赖式”教学方法为“参与式”教学方法。比如,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而教师每次提前布置下一章课的2-3道思考题。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用来请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做一定的调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还要求学生以自愿原则形成小组,小组之间的研讨、交流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吸收、巩固、加深学生所学的知识,这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还可以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选用一些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在“抽样”那一章,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社会调查研究领域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深刻地把握抽样的基本原理;在“访谈”那一章,可以使用情景预设法,事先设置某种情景,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现场深入访谈。对于某些教学任务特别重的章节,如“测量与操作化”一章,还可以使用翻转课堂法,围绕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拍摄10-15分钟的微视频,事先要求学生观看学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三)优化实践环节的实施路径,提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科学性

首先,持续优化社会调查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尤其是优化每个具体实践环节的实施路径。教师在安排学生分步骤完成从选择课题、拟订方案、操作化核心概念、编制并发放问卷、深入访谈、分析资料到撰写调研报告、交流研究成果的一整套实践任务中,关键是要注意“游戏规则”细节的设计,避免学生“捣浆糊”。比如,在问卷发放环节,教师不可能完全现场监督学生调查情况,有些学生偷懒就自己或让同学胡乱填问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问卷发放过程中留下一些影像资料,以证明调查过程的真实性。其次,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资源保障机制。有条件的话,增加课程组教师数量,实现小班化教学。再次,加强与实地基地的合作,可与相关组织定期策划一些社会调查研究项目,由专业教师牵头,让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子项目,为学生创造正常开展调查的机会。

(四)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首先,要提升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而能够积极、认真、踏实地参与到社会调查方法各实践环节中去。其次,创新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机制。比如,组队时注意不同班级、个性、成绩等多样化的搭配组合;团队运作时可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会议轮流主讲制、成员末位淘汰制等,使团队能够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独到的作用。最后,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监督与评价。一方面,教师可聘用研究生作为助教,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对实践过程与实践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对异常情况必须加以严肃教育与整改;另一方面,教要对学生实践结果、调查报告等进行合理评价,判断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对于未达到教学效果的应予以及时、适当地补充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世勇. 以探究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调查方法”教学改革[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