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预算管理 发展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日益变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遵循着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基本原则,而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均面临持续提升盈利能力的压力。要实现经营效益的可持续增长,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继续强化预算管理。
商业银行作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最终追求目标的企业,预算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规划及内部管理控制、引导商业银行上下协调一致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主要以年度的静态预算为主,以辅助滚动监测调整为辅。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一年为单位的预算编制,一般预算目标确定后不再进行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会对于预算的执行进度跟踪监测,分析行业环境变化对于本单位预算产生的影响。
第二,预算指标在以体现价值创造能力的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构建预算指标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大部分采用了全面反映价值创造能力,准确衡量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要求的预算指标。涵盖范围主要有:风险成本、税务成本、资金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资本成本等。
第三,责任预算体系是以分支机构预算为主,部门、产品预算为辅。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分级预算,以分支机构为预算责任对象,同时预算目标分解、资源配置以及绩效考评等都是以分支机构为责任对象。而近些年开始,商业银行逐步辅以多维度的预算管理,出现了分产品预算和分部门预算甚至分条线预算等。
第四,预算管理系统逐步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对预算管理的支持。预算管理是一项覆盖面广涉及到全系统上下各个业务层面,从预算的编制到管理监测,再到执行后的评价工作都必不可免的使用大量的数据和一套固定的管理程序,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整个预算管理体系变得有效率,预算管理效果得到初步改善。
第五,大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来搭建绩效考核体系,将预算的执行结果将资源配置联系起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使全行的绩效考核体现战略目标,也很好的引导了分支机构和部门、产品、条线预算执行进度,进一步保障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从编制到执行和业绩考核都有所改进,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国内银行的预算管理水平依然不平衡,有些商业银行仍然以净利润为核心实行分级管理,要通过预算管理来实现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促成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并真正实现现代化的预算管理体制仍然任重道远。
总结我国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制度实践的历程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健全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已基本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影子,但与经营管理的市场化不断深入的外部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正确制定经营战略,并深入分析和掌握各类预算指标本身的性质以及相互关系,从而以对应具体经营活动与经营成果为前提,突出管理主线,多方面综合平衡,区分责任范围,分维度分层次建立健全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实现预算指标与经营战略的有效匹配。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流程。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全面预算,它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预算有机组成的一个预算体系,全面预算的各个子预算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关系,服务于统一的预算目标,最后都归并于预计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因此,各项子预算的编制,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应充分考虑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影响。预算目标一旦确定,商业银行就要根据各项子预算之间的约束与关联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编制全面预算,并据以开展财务计划管理)从预算编制的程序来看,可以是自上而下,也可以是自下而上,或是二者结合进行,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编制方法。一般来说,下级行的预算是上级行预算的细化,但又并非是简单的分解;同时,下级行的预算必须对上级行的预算负责。当然,以上探讨的各个子预算是一般意义上各商业银行均须建立的预算组成部分,实践中,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定位有所不同,同一商业银行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发展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架子预算体系。
再次,预算管理的技术支持是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效率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预算管理系统建设、核算体系配合和预算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更好的适应预算管理复杂性增强和难度的逐渐提高,从而为促进商业银行预算管理水平提高打下坚实的技术支持基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系统,为预算管理提供电子化的支持手段,努力实现预算管理的流程化和系统化。要在核算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预算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在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要与预算管理相配套。还要积极围绕促进预算管理职能,发挥预算管理技术系统支持,形成完整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决策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第四,选择复杂预算管理方法的恰当应用途径和适用方式。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中应用的预算管理方法虽然数量众多,但是要更为有效的运用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水平向适应的预算管理方法,可以为商业银行预算管理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持。在熟练运用经营预测、预算编制和经营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要继续深入探索绩效管理方法、全局规划战略和成本管理方法的恰当应用。积极为应用符合本行需要的预算管理方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完善部门职能分工。要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实际水平,正确选择可用的预算管理方法,防止脱离实际的盲目的追求复杂预算管理方法。
第五,目标明确的积极推进预算管理精细化的实施。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有利于协调商业银行的全部机构、部门和岗位围绕整体的经营目标而开展的经营行为。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仍然不高,普遍采用分支机构的责任预算管理体系,分机构、分部门、分产品的条块结合的责任预算管理体系还米有广泛的建立,推进预算精细化的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
第六,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统一行使预算管理的职能。综合考虑预算管理对于链接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各项经营活动,促进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为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首先解决目前预算管理职能不同程度分散的问题,将与预算管理相关的主要职能集中到特定的组织机构来行使。在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部门等预算管理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使其正常运转;其次将分散于财务会计、资产负债、信贷管理等相关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能统一集中到预算管理机构行使,并将各自的责权利关系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以解决多头管理、自身管理职责和管理方式不清等问题。目前,预算管理的流程化、集约化经营形式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为统一预算管理职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部门分工的实际状况,要顺利完成设计不同部门利益调整的机构设立和职能统一过程,必须要有高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
最后,加强组织保障和考核激励,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实践部分,是决定预算管理成败的关键环节。为确保全面预算能够得到严肃执行,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并建立配套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对应,在每一预算管理层次,都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严格落实和监控预算的执行,并及时反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分析。由于预算的编制是以当时做出的预测判断为依据,因此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对于这些偏差影响,预算编制部门应及时审视评估,并决定是否按程序对预算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持预算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偏差分析来激励和约束预算执行人,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范文3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卜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视域 跨境人民币业务 发展 创新
一、前言
商业银行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基础平台,其各项业务的发展都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全新业务板块,谁能够抢先进行业务创新,就能够为抢先为其他行业提供创新的业务,就能够取得发展的先机和优势,进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视域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创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视域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分析
(一)商业银行视域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境内机构能够将所得的境外直接投资利润以人民币汇回境内,并且商业银行能够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项目或者企业发放人民币带快,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支持境内机构以人民币的形式直接和境外进行投资,开辟了境外人民币直接回流的全新渠道,可以说在商业银行视域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突破。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明确的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跨境人民币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在面临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多元化的国际化业务,就应该改进对国际业务的服务能力,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银行市场也应该不断的开放,并借助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机遇,开辟全新的盈利空间,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三)人民币升值为商业银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契机
人民币的汇率在持续的双边波动中始终保持每年增长3%-5%的趋势发展,中长期的人民币升值等够更加容易的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以及贸易结算业务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刺激个人以及企业对人民币比的需求,人民币能够更加容易的成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因此,人民币升值为商业银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三、商业银行视域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建议
(一)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利用境内外利差以及汇差等进行套利,例如创新开展人民币境外衍生产品、跨境人民币投资融资业务、人民币对外担保业务等,通过开展这些业务,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这种创新业务的空间能够随着套利行为的逐步出现以及增多出现逐渐缩小的管制行为。
(二)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构建境外分支机构、咨询公司、外部评级公司等,积极的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这样能够不断的提高对境外风险的识别能力,然后通过和资产转让、银行贷款等和境外银行进行合作,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水平;其次,积极的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增强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政策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研究,并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中的非法金融活动等进行监测与控制,避免因为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过程中,为非法金融活动提供温床;再者,商业银行在积极展开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时,应该充分的发挥金融市场市商的职能,不断的参与期权、掉期、远期等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汇率风险。
(三)提高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境外的人民币市场还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因此其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其他金融业务的不断涌现对跨境人民币市场产生冲击。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预防其他金融创新给人民币市场带来冲击,商业银行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时,应该不断的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同时应该提高对境外人民币市场风险的预判能力,创新资产负债管理的动态预警系统,创建衍生产品价格、汇率、利率等为主要变量,然后适当的引入资产管理工具,最终实现精细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四)培养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应该创建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由于境外人民币业务尚且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并没有先例或者可循的经验,对商业银行的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银行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培养一支对境外人民币业务创新具有敏锐嗅觉,对境外人民币市场具有较强判断、研究、分析等能力,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不断的推动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快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金融大国的前提条件,境外人民币业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自其开展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平台,同时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住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创新,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冯毅.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11,25(48):21-23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
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新晨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