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人文学科。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吸收外界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最为通常使用的中文和汉字知识则是在语文课上获取的,高中的语文课程更是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知识水平。

可是, 现实生活中,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很多学生都不是很喜欢这门课,同时也被认为是效果最差、提升最慢的一门课。真正能说会道、文笔好的同学简直是凤毛麟角。想要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使其能娴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行,高中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点见解,力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之路。

一、课前精心设计教案

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不做“拿来主义”者,照本宣科。而是要做到认真了解课型、精心设计目标。同一模块,不同课型,问题目标要有侧重。例如,在《项脊轩志》和《陈情表》两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侧重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戏剧和观看影片的方式,让他们体会到戏剧的魅力,同时培养鉴赏能力,以期提高文化品位。

二、夯实自身专业知识基础,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就要求了我们更高的专业素质,我们不仅要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使博大精深的语文散发出非凡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学习和传承到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和精髓的东西;还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多听课,多看讲座,多学习名师的绝招,在教学技艺上精益求精,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有所发挥,不局限于课本上。

另外,我们还应该要做一个有反思力的语文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对每一堂课自我反省,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日常教学行为。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使其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工具,通过语言沟通,可以传递文化,从而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但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并不都是那么精彩,比如文言文,会让部分学生觉得无聊枯燥,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幽默、形象、生动、精炼,并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生动形象而富于直观性、规范准确而富有科学性,充满情感而富有节奏感,还不乏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高耗低效。这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之后依然存在的严峻现实。想要让语文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教师就要狠下一番功夫,不再咬着课本不放,就教材而讲教材,而是要整合教材内容,精心备课。体裁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曾说:“文本研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但是“文本研习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多样化得教学方式。比如开展朗诵比赛,用声音的形式呈现文本的意义,总之,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要把握尺度,要适度,而不能把课堂变成哗众取宠的地方。

五、重视课堂互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也就是俗称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了课堂的全部时间,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学生一言不发,或走神,或打瞌睡,致使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

教师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够教学相长,才能够更好地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全部学生,不论个人成绩好坏,都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另外,在因材施教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认识到全面发展是普遍性、因材施教是特殊性。我们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特定的人为特定的社会发展服务。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做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必能为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排忧解难。

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影响到学生精神文明进步的步伐。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千方百计地为优化高中语文教学而奋斗。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亟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宋文雅.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6)

[2]刘艳斌.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J].科技创新导报,2009,(09)

[3]陈翠琴.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分析 [J].科教文汇,2008(11)(中旬刊):104

[4]杨文玫.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的四种误区 [J].教学月刊,2007(10)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文2

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面临不少压力和困难,但是广大教师还是应该千方百计地创新教学思路和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千方百计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着重论述了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有效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

高中语文的教学相比小学、初中阶段更显其任务的艰巨和时间的紧迫,这其实给教师、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要面临高考与升学,因此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淖,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意义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思路和策略,无疑符合当下的潮流和趋势。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的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制订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淡化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授课、讲述与点拨必须“少而精”,要尽可能地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动手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与意识。

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以适当减少自己的讲授时间,让学生们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教师可以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语文教材与课程的主要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然后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讨论和思考;最后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他们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研读,然后对重点、难点进行系统分解,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核心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组成小组,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以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教材的关键点。类似这样的策略能够做到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路径,更是学生们需要的。坚持这样的策略,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翱翔在高中语文课堂里,教师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就会更加容易。

二、开展“探索式教学”,塑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高中语文教学讲求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语文知识不是死板的“纸上谈兵”,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使用。所以,要想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必须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真正活跃起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采用“探索式教学”的方法,即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进度及教学计划安排,定期制定探索课目,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点的考验,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例如,在开始语文课程的讲授前,教师可以预先设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探索类问题。诸如“这堂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哪些”“这堂课的学习难点在哪里”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带着疑惑进入课程的学习。之后,教师留出专门的“问题探究时间”,让学生们按照问题的要求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答案。类似这样的探索式教学方法,其实包含问题探索、课堂环境营造、探索方法思索等多种内容,其根本诉求是引导学生在探索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学习的乐趣,并且调节课堂的气氛。当语文课堂气氛越发活跃、愉快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劲头也会随之“水涨船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自然得以提升。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展电教多媒体模式下的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时,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展示。要知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多媒体技术变革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听不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教案与教材,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来。这样一来,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变得十分简单,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有趣。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是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真正研读起来仍然充满实践价值。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本来就存在极为复杂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存在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可选择的思路与策略不一而足、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能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相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12)

【2】赵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3】刘宏亮.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培养【J】.中国教师,2009(S2)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文3

一、研读课标更新观念

首先,明确选修课程的性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该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的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和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根据这些规定,对于选修课程可以这样理解:选修课既是国家课程,又是由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开发、自主实施、自主管理的地方课程。因此,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也是研发者;既要积极探讨选修课程的设计开发,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还要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师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合作者,因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课程有选择权。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不是记住课本或者老师的结论,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不仅仅要掌握字词句,而且要获取学习知识的能力,探求学问的方法。所以,选修课程的开设,打破了过去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统一、课本统一、进度统一,乃至作业统一、考试统一这样非常单一的局面,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多样化,在方式上体现个性化。由此可见,选修课的实施,集中体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那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选修课程的性质就是师生协作、共同参与、自主发挥、积极探索的新型课程。

其次,要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宄。“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别……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表明,选修课除了与必修课一起共同肩负“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基本任务,体现基础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选课的权利,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应用知识、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切实的发展。

必修课注重共性和基础,而选修课则体现个性和特长。选修课程的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再次,要准确把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尺度,特别是要避免出现“将大学课程下放”的倾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附录中列举了一些示例。这些课程的名称 看上去类似大学课程。但是,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这些规定,就为教师开发设计以及教授选修课,划定了一个标准线。也就是说,选修课既是整体课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既不隶属于必修课,也不是大学课程的简化重复。仍然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宄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积极参与注重实践

第一,开发和设计选修课。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在开发和设计选修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和情感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既定计划,又要重视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也就是说,在完成设计好教学目标,预期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为师生在授课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非预设性的问题留下空间。打破以书本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因此,选修课程的课堂上,允许出现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也允许出现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课程资源的优势。比如泉州地区就可以利用九日山摩崖石刻、洛阳桥蔡襄遗迹、弘一法师遗迹等条件,开设“书法艺术鉴赏课”。三是要结合本校的硬件设施。比如“中外戏剧选读”就要观摩影视作品,这就会涉及电教设备的问题。四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都有差异,对选修课的要求就不同。如“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对学生文言文的基础和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求都比较高,在一级达标学校的开设效果会比非达标学校的效果好。

第二,指导学生选课。一是要帮助学生结合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就业情况来选课。要让学生明白选课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去考虑未来的社会发展。如社会对某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未来走向、高校招生的情况等等。二是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个性、特长和潜能、家庭背景会对学生未来是否从事艺术类专业有较大影响。三是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学校的选修课制度以及家长期望,尽可能地协调好个人愿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消除可能出现的影响选修课的矛盾。

第三,教授选修课。一是要制定符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操作可行的教学计划,这是授课的前提。二是要注意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如“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就要同时并用课前自学、课堂讨论、分析交流等方法。三是要遵循“先学后讲”的教学顺序,学生有权选课,那么,授课过程也应该先经过学生自主地学习、探宄,老师再进行点拨。四是要注重互动交流。选修课具有比必修课更灵活的特点,授课过程就更有必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和探讨。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改的前提是存在着问题,课改的过程也会出现问题。对于语文选修课程来说也不例外。

第一,教学评价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学分制与高考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教学评价方式上采用学分制。学分制必须以选修课制度为基础和前提,在内容、层次、进度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体现了人文性、多样性、差异性、过程性原则。高考虽然受到不少批评、指责甚至诅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在短时间内,高考为高校选拨人才和对高中教学评价乃至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地位难以动摇;没有人能够提出代替高考的有效办法。高考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公平性的优点,但更明显地体现了结论性、功利性原则。因此,二者的矛盾不言而喻。在课程改革走在高考改革前面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使学分制与高考步调一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现在的“教学大纲”被“考试说明”架空这样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呼吁高考改革要尽快实施的同时,要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加强研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具体的评价方法,落实学分制评价制度。

我个人认为,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是选修课能否落实,而选修课能否落实的关键是学分制能否施行。

第二,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管理能力。选修课使学生有了选课的权利,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由原来考虑如何上好课,变成目前如何吸引学生来听课,这样势必出现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的局面。这既是挑战一一教师过去“统一”要求下的“顺从”也是机遇--必须在选择中学会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成长。同时,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选修课打乱了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管理秩序,将出现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局面;这也促使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提高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第三,社会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特别是选修课,将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不仅要解决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要迎接忽视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目的观和价值观的强烈挑战;特别重要的也是特别困难的是,这涉及政策、财力和招生等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通俗地说,选修课要求全社会“洗脑”。那么,能否获得社会的支持,就是选修课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转变观念,积极地、主动地、努力地抛弃重课堂教学而轻社会实践的思想,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课改的步伐。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文4

【摘 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状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设计,分解知识点具体运用教材,进而优化课堂结构。有意识地探索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和方法,这在当前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推进,原有的“勤劳加汗水”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好“减法”,怎样做足“加法”,是当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是由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的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状况。即便进行多次课程改革,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忽略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课堂进入放任无序的状态。教师没有发挥好课堂上引导者的作用,没有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一堂课结束了教师没有给学生什么,学生也没有从本课中收获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尤其一些青年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时常会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的问题牵制,忽略了课前预设的实施,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都是费力不讨好。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是由高中语文学科的教材特点决定的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课文材料有较强的主观性,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的发挥程度影响着对教材的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继承和发挥了传统教材的长处,注重了各个专题和每篇课文间的有机联系,能把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和思想道德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学生怎样通过教材获得知识、学习方法和技能,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

三、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就是教师独立地创造性的“教”,学生独立地创造性的“学”。我个人认为“减负”,更深层次的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达到“增效”的效果。尽管教与学没有定法,但是只要我们肯专研,就会找到高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做足“加法”

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对这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的预设。教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课前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教师可检测掌握一手材料,预习的形式可以有口头、预习学案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再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结果,再次调整教学设计。通过优化了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分解知识点,做好“减法”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为例,第一单元是欣赏小说,教学应该注重从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关注全文,深入学习文本内容。这时候就需要做好“减法”,分知识点进行教学。《老人与海》中的“大海”等环境富有象征意义,对老人来说是生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物个性形成和展示的一个大背景、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把小说的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典型的课文中,把每个知识点讲透,把与知识点相关的高考题型讲全,何愁不“增效”。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效率

新课前的精彩导入,教师要精心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扎实的课堂教学,应该由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在合作探究环节,应注重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研讨,来生成新的问题,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促进各小组学习目标的完成。另外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锻炼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意义

高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从功利的角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从长远的角度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新理论的课程改革即将在神州大地破土而出,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也是适应新课标教学理念、教材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更是把学生从耗时长、效果低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能力去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丰富多彩的“减负增效”的策略和方法有待于我去发现。“减负增效”绝对不是一种口号和形式,在做了“减负”的尝试,“增效”就成了教育教学中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晓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2]任志鸿.《高中语文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专题网站和大量的网络课件,出现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但它们基本上是将传统语文课程“网络化”,即只是把网络当作一种表现传统语文课程的媒介。这些表明当前高中语文网络教学无疑仍停留在低层次上。要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志着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始。高中语文新课标指明了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应当运用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来指导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1.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在选择内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并能跨越时空进行动态交互和资源共享,这些是传统语文教学所无法具备的优势。但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作用仅仅是为一部分语文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备课资料和现成的教案、课件、试题、素材。网络课件也只是将课本内容搬到了网络上。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没有选取到合适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应依据网络环境的特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适合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关注、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今天的学生是明天国家的建设者、决策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现在的高中学生,已不再把自己的思维视野束缚于学校里,已开始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注国家的发展,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够坚定和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大多数高中学生喜欢上网,而网络中各种观点充斥其间,对学生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利用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优势,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和守法等网民应具备的基本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能启迪学生思考的人物和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紧密地结合起来。

1.2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社区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了社区资源的概念,它包括了学校和学生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人物、事件、实物;在课程内容选取方面,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也给予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了解家庭过去生活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社区资源,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整理成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在计算机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专题网站与其他学校学生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与别人沟通、交流和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1.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研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增加了大量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并与现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们涉及面广现实意义重大,如单靠课本上提供的素材和教师理解,要想让学生对它们有所感悟是相当困难的,而网络中丰富的内容及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给自我意识已初步形成、能相对独立地思考和判断的高中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去搜寻资料,去判别别人的观点,去体验、感悟、探究所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身边的变化,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国家及社会的进步都是极为有用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才有自己想去好好学习语文的劲头;而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是让学生在语文网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增强学生的信息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进一步的自主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2.1 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网络具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表现方式,这是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动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网络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技术,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的“网灌”课。网络课堂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实现的方式也不是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教学内容反而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过于花哨的呈现方式会使网络技术喧宾夺主,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学校网络的软硬件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网络技术,只有当使用网络技术能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和难点内容、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时,我们才使用它。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书本、黑板、投影、网络各自的优势,让他们,扬长避短,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2.2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网络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信息技术能力及他们与其他成员交流、协作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中的收获。因此,在网络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的标准,而应更多地看学生是否能自主地学习,能否与其他成员交流协作,分享资源和成果,能否独立地思考并有一定的学习成果作为主要标准。而这些正好适合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所要求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原则,高中语文新课标主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它在强调考查学生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掌握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目标的同时,还考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评价标准的改革,为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灵活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范文6

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课前精心准备是成功教学的充分条件

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案

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教师仅凭一笔,一本,一嘴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俗话说的好: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了解课型,精心设计目标,同一模块,不同课型,问题目标要有侧重。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的教学中,我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精心的选择教学素材,设计教学重难点。《项脊轩志》和《陈情表》两课重点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课可以通过聆听戏剧和观看影片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戏剧的魅力,培养鉴赏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而“旧日时光”的三首友情诗,重点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要。

学生课前精心预习,排查疑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路。在以前的教学中,在每节课老师都会说,把下一课预习一下,但是预习什么,该怎么预习,学生对此是一个茫然的状态,传统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两遍,把生字认识了就行了,其实不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同时要求“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所以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收集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等,在《我与地坛》一课的预习中,在布置学生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外,我还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收集北京的天坛,故宫等建筑物的图片,了解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了解它们的轶事,目的在于,利用课外的时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或者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作家的名篇,积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主体产生了位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是课堂教学这个舞台的指挥员,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设计课堂教学,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理诚老师说:“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个性,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关键在于能不能个性的阅读研究文本,能不能个性地科学地收集与运用参考资料,能不能个性地科学地整合教材课程,能不能在人格上真正的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与个性写作的权利。”

(1)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性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高耗低效。这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之后依然存在的严峻现实。如何让语文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教师就要下一番苦功夫,整合教材内容,体裁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老师不必咬着课本不放,就教材而讲教材。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说:“文本研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但是“文本研习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多样化得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落日》一文中,要指导学生学习通讯的一般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新闻线索,让学生懂的如何寻找新闻写作的价值,并要求课外写作简单的消息、通讯,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各自得成果。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吟诵青春》专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可采用分组朗诵,或朗诵会的形式,使学生把文本解读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声音的形式呈现文本的意义。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习文本”,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题目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通过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探究的习惯。

再次、作业形式多元化――成功教学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