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商业规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商业规划书范文1
对于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来说,这是期盼了五年的喜事。而与“喜事”风格不甚相符的是,相关主管部门低调颁布,甚至看似更希望公众能“忽略”掉这个重大的转折。一面是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反对派见缝插针地寻找公布细节的“破绽”,甚至影响诸多媒体也站在“反对”的阵营;一面是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和主管部门痛心疾首,怕因媒体和公众的负面舆论错失掉生物技术战略发展的最好时机。对于影响公共利益却又深奥难懂的科学决策,老百姓有没有发言权?对于老百姓的饭碗里吃的是不是转基因水稻制成的大米,到底谁说了算?
【现在】证书颁布 低调还是偷偷摸摸?
【反对派】
代表组织:绿色和平
质疑1:如此重要的安全证书为何“偷偷摸摸”颁发?
《中国青年报》这样描述: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连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人员都没发觉。
质疑2:审核部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过于神秘。
作为评审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拥有数十名成员的庞大机构,平常人根本难以触及。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详细]
质疑3:论证的数据和详细步骤骤未公开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论,对转基因水稻的审批起码应该透明。”他通过博客和发表文章数次呼吁。不过,他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
质疑4:生态危机
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
质疑5:管理混乱
在推广转基因棉花时,因为管理混乱,棉花种子来源很杂,许多都没有得到正式的评估和批准,有人甚至说不出自己所种的棉花来源。人们担心,和穿在身上的棉花相比,最终要吃进嘴里的水稻,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引起不可知的危险。
质疑6:安全性
国内外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相左”的证据不断出现。
【支持派】
代表组织:转基因安全委员会
回应1:相关信息早已公布,证书颁发的“光明正大”。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杨晓光、彭于发今天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时对于媒体提出的“偷偷摸摸”转基因的说法进行澄清。此次获颁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两品系相关信息早在10月份就已在农业部专门网站上进行公布,是“光明正大”的。
回应2:安委会委员现身说法,转基因安全管理有四项基本原则。
作为备受外界媒体质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委员,黄大、彭于发、杨晓光现身说法,表示我国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要明确遵循:科学原则、个案原则、熟悉性原则和逐步完善的四项基本原则。
回应3:五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
因为在国际上存在着一定争议,在本次发放转基因水稻、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之前,农业部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认证,“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五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证书的限期均为2009年8月17日~2014年8月17日,种植地被分别限定在山东省和湖北省。
回应4:地少人多 转基因是唯一可取技术
我国制定的今后11年(2009年到2020年)的新增粮食一千亿斤的生产能力的规划,并认为目标“非常非常艰巨”。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的粮食要比现在增产10%,而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常规育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
回应5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可以用它做好事,也可以用它做坏事”,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和评价制度可以防止其有意或者无意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
【过去】艰难诞生 历时五年方才出炉
2001年:颁布 《安全管理条例》
明确定义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概念,同时规定研究、试验要取得安全证书;生产、加工要取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要取得经营许可证。要求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要有明显的标志。2002年3月20日,农业部又颁布了3个配套的管理办法。
相关部门对转基因水稻种植的许可,被认为是国家一个长期工程的必然结果。在2004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定为16个重大专项中的一个,总预算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4年:商业化 稻未获审批
2004年11月,国内媒体相继披露一个消息:转基因水稻可能很快在中国批准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大米很快就能端上中国人的饭桌。据黄季介绍,彼时,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申请确实摆在了农业部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
消息后引来一片质疑声。当时的绿色和平组织组织专家公开反对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水稻。有媒体更是直指部分研究转基因稻的科学家有谋私利的嫌疑,出于个人利益驱动而急于推动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虽然支持派的科学家纷纷高调宣传转基因稻经过严格实验证明是安全的,但转基因稻的商业化申请最终还是没有通过农业部的审批。
2005年:非法转基因稻流入市场
引发的国际国内关注,使得委员会的决定变得更具争议性。之后,据京华时报报道,2006年6月和11月,安委会每年两次的固定例会上又两次搁置了申请。
2007年:转基因16字方针调整
也有人注意到,早在2007年,关于转基因作物发展的16字方针已经从“科学规划,积极研究,稳步推进,加强管理”调整成“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这个转变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
2008年:转基因稻商业化提速
2008年4月,农业部已经完成为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而进行的调研。媒体报道,这次调研的结果是,认为应该“在科学、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原先过于复杂的审批程序,缩短转基因作物上市的过程”。此举被视为针对转基因水稻而作,标志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提速”。之后,农业部官员曾表示,生物安全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例会,会上每次都要讨论“是否批准转基因水稻”的问题,始终无法通过。当时(2008年)该委员会还是第二届,委员共有74名,有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转基因技术“出发点是好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危险是不能预计的”。
2009年:转基因 玉米、水稻获批安全生产
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近日获得了中国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安全批准,这项安全证书被形容为“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这意味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道路上又迈了一大步。
【将来】国人饭碗 没知情权和选择权?
■ 美国转基因西红柿早已商业化
其实早在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就已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而中国也不甘落后,番茄、棉花、大豆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并且一度在防治病虫害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 各国转基因水稻态度谨慎
但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了谨慎态度。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近日就此事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他表示,目前全球尚无一个国家允许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粮,即使是在转基因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此前我国也只有转基因棉花得到批准进行大规模生产。
■ 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已攻破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表示,该安全证书被形容为“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国家此次发放两张安全证书,是转基因水稻迈向商业化的第一步。
农业商业规划书范文2
关键词:上海郊区; 新市镇体系; 市镇商业中心; 社区商业体系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retailing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suburbs . Based on the new town system planning in Shanghai, the retailing development model of new towns was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goal, guideline, town-retailing center, community retailing system, park stores, and large-scale retailing facilities. Some policies that can promote the main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town were set down, including making and improving town retailing planning, investing the basic retailing facilitates by government, and planning the large modern consumption experiences and commercial park,etc.
Key words:Shanghai suburbs; new town system; town retailing center; community retailing systems
市镇商业是城镇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含市镇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体系、园区商业和农家店网络,以及为整个城市服务的大型商业设施等。2005年上海提出了“1966”新城镇体系,即1个中心城区,9个新城,约60个新市镇,约600个农村新村。其中,将上海郊区现有的103个镇和3个乡,归并和调整为61个新市镇,市镇商业面对新一轮调整和建设。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国外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卧城”、外围城市、半独立卫星城、卫星城、技术郊区、边缘城市等多种形式[1][2][3]。国际大都市的郊区化存在特定规律和模式,如法国巴黎[4]。商业郊区化是城市郊区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商业设施布局和商业经营存在一定的时差,即商业设施需要布局在先,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商业经营才能有效展开。因此,要求人们重视前期商业布局,否则将导致盲目发展、布局缺陷和社会资源浪费等[5][6][7][8]。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依据上海城镇体系规划和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遵循商业发展规律,试提出上海郊区新
市镇商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上海郊区商业的基本分析
(一)上海郊区行政区划和人口经济分布
根据上海现有行政区划,上海市郊区含中心城区结合部、近郊和远郊三个部分。2005年上海市共有19个区县,郊区部分有11个区县103个镇3个乡。其中,中心城区结合部的浦东新区、普陀区、宝山区和闵行区等,共有33个镇;近郊地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南汇区和奉贤区,共48个镇;远郊地区有金山区和崇明县,共22个镇和3个乡。2005年年末,上海郊区近郊地区和远郊地区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市的31.4%、37.2%和26.8%。上海的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区结合部,达267万人,占全市的46.9%。
(二)上海郊区各区县的购买力指数分析
购买力指数=该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该地区人口的比重。若某地区购买力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的商业吸引力较大,其他地区零售额流向该地区;若该指数小于1,说明零售额的流出。根据2005年数据,以常住人口为单位,计算得到郊区各区县的购买力指数。在城区结合部,浦东新区的购买力指数为0.99,接近1,自身平衡。普陀区、宝山区和闵行区的购买力指数在0.63-0.80之间,显然由于这些区靠近中心城区,部分消费直接流向中心城区繁华都市商业中心。近郊地区5个区的购买力指数0.83-0.95之间,其中南汇区最高为0.95,松江区为0.83。远郊地区,金山区的购买力指数为0.80,而崇明县的购买力指数仅为0.20。值得指出的是,在上述计算中,还涉及另外两个影响因素:一是农村常住人口的收入消费水平实际上要低于全市水平;二是近郊地区还有大量流动人口,每日也产生大量的消费。实际上,上述两个因素的实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充的。
(三)上海郊区各区县的人均零售面积分析
就人均零售面积角度看,上海郊区各区县发展不平衡。2005年部分近郊区的居民人均零售面积已经超过全市平均数,如嘉定区和松江区,而2005年该两个区的购买力指数远小于1,这表明商业零售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商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另外,近期未来郊区居民人均零售面积有一个急剧增加的趋势,如松江区、宝山区、南汇区和金山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按现有商业项目的建设速度,2007年上海郊区许多区的人均商业设施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因而,近期未来上海郊区商业的发展重点,不是推进商业设施的总量建设,而在于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以及加强商业设施相对薄弱的地区,如崇明县。
二、上海郊区新市镇的规划框架
根据上海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郊区镇和乡的数量有较大缩编,从103个镇和3个乡,缩编到约61个新市镇。这一轮调整中被撤销的市镇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归并到郊区新城建设中,如原嘉定区的安亭镇和南翔镇并入嘉定新城范围;二是溶入上海中心城区,由镇转变为街道,如原普陀区下属的各镇,以及浦东新区下属的部分镇;三是镇与镇合并,如金山的廊下镇。
上海61个新市镇,按主要产业依托,大体可划分为六种类型:(1)制造业服务型。围绕上海重点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市镇。如浦东新区唐镇,宝山区罗泾镇和月浦镇。(2)农业服务型。以农业园区等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贸易等延伸服务。如崇明向化镇,南汇老港镇等。(3)交通枢纽型。如华漕镇(上海综合交通枢纽),青浦赵巷镇和徐泾镇(西郊门户),浦东新区机场-施湾镇等。(4)旅游休闲型。如青浦朱家角镇、金山枫泾镇等。(5)科教服务型。依托大学园区、科研院所等资源,发展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科技研发等,如南汇惠南镇,奉贤海湾镇等。(6)中心城服务延伸型。承担中心城区人口疏导、外来人口承载等中心城向外延伸的居住服务功能。如嘉定江桥镇,青浦赵巷镇等。
上海61个新市镇,按人口规模划分,大体有三种类型:(1)规划人口规模大于20万,约有4个镇;(2)规划人口规模10-20万,约有10个镇。(3)人口规模在3-6万人。余下的大多数新市镇,总数约40多个。
上海郊区新市镇行政体系的调整,对于商业发展具有长期的影响。首先,缩编后市镇的单体规模更大,若规划恰当,有利于商业集聚和更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其次,这将引起商业的重新选址定位和调整发展;还有,将促进商业与依托产业和交通配套设施的互动发展。
三、上海郊区新市镇商业发展的模式
(一)新市镇商业发展的目标
根据上海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①,上海郊区商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以“城市化”引领郊区商业发展,合理布局,形成特色,有序建设,使郊区商业成为上海商业的重要支撑和增长亮点。
“十一五”期间,上海郊区新市镇商业发展主要有四个目标:(1)规划建设和完善新市镇商业中心。协调人口、产业、商业设施、资源和环境等经济要素,开展市镇商业中心建设的分类指导,高起点地规划重点区域和实施精品项目。(2)规范建设和完善社区商业体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建设形成“便利、便捷、安全”的社区生活中心和商业服务体系。(3)建设完善园区商业和若干大型商业设施。(4)建设完善“万村千乡”农家店网络,构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网络。
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努力完成20%市镇商业中心的建设,完成20%市镇社区商业改造和建设,即完成约12个市镇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体系的建设,平均每个区县1-2个。其中,力争有50%成为市镇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体系的示范区。
主要遵循的原则有:集聚的原则。通过商店集聚、人流客流集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和谐的原则。体现历史文化、产业特色、建筑风格、旅游景点、消费总量、商业功能和商业设施等方面的和谐。便民、利民和保障安全的原则。能够体现较高的信息化、连锁经营、标准化和服务规范。
(二)市镇商业中心的建设
市镇商业中心是指商业一定程度集聚,主要配置居民和村民日常生活消费所需的商业服务行业,提供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服务对象为本镇居民,以及附近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服务产业和科教园区)的商业中心。市镇商业中心应与公共服务中心、卫生医疗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等协调发展。
市镇商业中心适宜选择在地域中心、人流集中和交通便利的位置。若有轨道交通,应该与轨道交通站点相结合,不宜设置在大流量主要交通干道的两侧。市镇商业中心的形态布局,可采用块状形态,以小型购物中心、大卖场或百货店为中心,配置各类商业服务设施,也可采用商业街形式。若采用商业街的形式,应该处理好商业街和交通的关系,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商业步行街的形式。另外,根据交通位置、旅游资源、外来消费偏好,配置有针对性的具有特色的商业设施。若镇区人口大于20万,市镇商业中心与社区商业中心可以归并设置,或者分开设置。若镇区人口小于20万,市镇商业中心与社区商业中心一般归并设置。不同规模市镇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设置。
(三)市镇社区商业体系的建设
市镇社区商业体系包括社区商业中心,居住小区商业中心和街坊商业等。不同人口规模市镇商业的等级结构、功能和业态组合。在社区商业体系中,应加强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即逐步实现菜市场的“六个化”:购物环境商场化、商品价格大众化、主要商品品牌化、计量器具统一化、菜场设施人性化、管理规范统一化。构建社区商业体系,应该重视综合配套设施和推行服务规范。应相应配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场(库)。店招、店牌、灯光等形象设计宜统一规范设置,与社区的建筑风格相协调。菜市场、浴场、餐饮店等对居住有影响的商业网点应与住宅分开设置。菜市场应设置在运输车辆易进出、相对独立地段,并配有停车、卸货场地。社区商业的网点应证照齐全,合法经营,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地),具有电子支付设施,以及良好的服务规范。
(四)园区商业和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
对于上海市级和区级工业园区,市镇商业主管部门应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建设和完善工业园区的商业配套设施。工业园区的商业设施配套,应与所在市镇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体系的建设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于具有广域功能的大型商业设施,如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品牌直销店、物流中心等,应该由市、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有步骤的开发建设,应该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应该开展规范的《商业影响评估》。应该制止各市镇独立规划、按照各自的愿望盲目开发建设的状态。要防止郊区大型商业设施项目的盲目建设。
四、推进市镇商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市镇商业规划
2007年上海将完成61个新市镇和586个居民新村的城镇规划。在此基础上,市镇政府应制定相应商业发展规划。市镇商业规划可以适度超前,但应与市镇发展规模相协调,应防止商业房地产的盲目建设。在市镇商业规划中,应对建筑风格、店招、色彩、绿化、行道树、交通、人流动线、主要商家等,有全面的构想,并分步推进。
(二)加强政府对基础性商业设施的投入
基础型商业是指不能完全通过市场行为进行配置与调节,但是必须设置的业态业种,如菜市场、大众餐饮、大众理发、大众沐浴、维修、废品回收等。市镇政府应将这些商业设施,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以建设,拥有或控制这些商业设施的产权,确保居民基本需求。上海市政府应面向郊区城镇实施“商业实事”项目,如推进“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通过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将菜市场的标准化管理、卫生要求、商品品牌和连锁经营,向郊区城镇拓展。有条件的市镇,可拓展建设生鲜食品超市,为市镇居民提供更为便捷、规范和安全的消费服务。
(三)梳理和监控郊区大型商业项目
应加强对上海郊区的五大类大型商业设施项目的梳理、监控和管理,即郊区大型商业设施项目(购物中心、品牌直销店、旅游休闲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屠宰场;大型物流园区;废旧物品分拣场等。对于郊区大型商业项目的建设,上海市区(县)两级政府主管部门,要联手监督管理。要建立动态的管理系统,及时统计和监测上海郊区大型商业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情况,防治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四)策划建设大型现代体验型消费团地
上海郊区商业还应该具有为全市和长江三角洲消费者提供郊外休闲消费的功能。为了吸引外来客流和外来消费,同时为上海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新场所,在上海西南或西北通向浙江和江苏的交通干线枢纽点,或者未来与杭州大桥、崇明隧道相连的交通枢纽点,结合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策划建设大型现代体验型消费团地,集大型娱乐设施、品牌直销、旅游、文化体验、现代艺术、影剧院为一体的消费团地。
注释:
①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各区县“十一五”商业规划汇编[R].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编印,2005.
参考文献
[1] 陶希东.刘君德.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3(4):69-73.
[2] 吴国兵.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J].城市问题,1999(6):39-42.
[3] 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1997,(4):28-35.
[4] 黄威义.试析国家大城市巴黎郊区的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1998,7(1):59-65.
[5] 孙元欣.国外商业规划理论及评述[J].商业研究,2003(10):13-15.
[6] 保继刚,苏晓波,历时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5):427-436.
农业商业规划书范文3
近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程长羽、刘秉龙教授等人所著《白沟新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对白沟历史与现实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详尽介绍并分析了白沟的商业文化的特征及演进、白沟商业模式的内在结构、白沟人口与劳动者在白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白沟产业与行政结构特征分析等问题,并从理论角度概括出白沟发展模式――“山字型模式”,即以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管理的有机结合的管理方式为基础,利用市场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箱包经济”和“多元专业市场”两大支柱。以市场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市场化,最终建成能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保定东部的“次中心城市”。
一、以市场作为白沟经济发展的起点
历史上的白沟曾是北方有名的水陆码头,借助于海河、大清河,天津的货物源源不断地经白沟运往北京,这种与京、津地区的天然联系,在促进白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当地人的经商意识。早在改革开放以前白沟人就已经开始自发的寻找市场。上世纪80年代,白沟镇政府提出要重建白沟集贸市场,以商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设想。1982年,镇长带头集资兴建的白沟第一条商业街――笑蓉集贸市场开业以后,迅速带动了以箱包、小五金为主的当地手工业以及饮食服务行业的兴起,这些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集贸市场的发展。到2002年,白沟市场是以白笑蓉小商品市场和箱包交易城为主要经济支撑点,但“苯中毒”,事件使白沟经济主体箱包产业受到重创。但白沟人没有怨天尤人,200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整顿市场的同时把白沟放在北方、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坐标中,放到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大背景中,对白沟市场进行了新的发展规划,确立了“十大商城”的建设项目。服装城、小商品城、箱包交易城、国际箱包城、五金皮革城、五金机电灯饰建材城、精品鞋帽城、电子商贸城、服饰辅料城、汽配汽贸城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使市场档次从原来的集贸小市场一跃升级为拥有中央空调、消防喷淋、电视监控、自动扶梯等现代化设施及餐饮、休闲、娱乐等人性化设施的专业大商城。在寻找市场―建设市场―拯救市场的过程中,白沟市场获得了凤凰涅式的发展。不仅市场成交量和成交品种的迅猛增加,同时商业集聚效应促成了以白沟市场为核心,立足全国面向世界的白沟商圈。
二、以工业作为白沟经济发展的支点
依靠市场为载体发展商业,促进了白沟经济的迅猛发展,活跃了地方市场,也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但是,白沟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箱包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和经销上,必须走出一条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使箱包的生产本地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白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白沟人在完成商业的原始积累后,开始将商业富余资本向工业投入,首先控制了销售终端,再用“大工业支撑大市场”的方略,延伸了产业链条,控制了制造终端,进而实现了白沟市场繁荣和工业强大的良性循环发展。白沟的工业采取了集群式发展模式,即借助白沟这一特定区域长期形成的商圈、商气,利用白沟箱包生产与销售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为其服务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共同组成了箱包产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沟地域范围已有规模企业300多家,加工企业3000多家,个体加工户上万家;能生产33大类、上万个花色品种的箱包,年总产量近5亿只,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箱包生产基地之一。
白沟镇党委、政府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主动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大工业支撑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工业发展战略:到2012年,在产品结构方面,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0%左右;在技术结构方面,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创立1―2家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在组织结构方面,重点扶持和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力争产值达1000万元的大企业发展到20家,500万元的100家;在区域结构方面,重点建设好白沟万亩工业区。
三、以城市化作为白沟经济发展的目标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白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市场的快速扩大与升级往往会使城镇建设处于被动乃至出现一些无序或自发的状态。白沟镇党委、政府坚持市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是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科学的规划基础上并提出“规划是法,执法如山”的要求,避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二是分期实施,量力而行的原则。从一个农村小镇建设成现代化大型商镇,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还涉及土地征用、旧城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从2003年起,白沟按照“十大商城”的市场发展规划,年年有项目。与此同时,城镇建设也有序展开,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建设、建设和完善了休闲娱乐设施、兴建一批较高标准的住宅小区、对镇区西部10个村街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全面拆迁改造,使白沟的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富民强镇的原则。市场建设与城镇建设的本质是为民谋利,白沟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点,巧妙地把市场建设、城镇建设与农民的近期收益、长期收益结合起来。例如,以土地换资金,用土地换股权,不但解决了本地区的农民就业,使农民实现了身份向市民的转变,还使本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从传统的粮食收益转向了商业经营和商业租金收益。
白沟的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商业和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白沟镇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其第一阶段;随着第一阶段发展而导致的白沟经济规模、城区建设规模扩大而形成了白沟的第二阶段城市化进程。《白沟新路》把保定东部“次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的提出看作是白沟城市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保定市“一主三次”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试行)》的启动,标志着白沟的城市化发展已从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纳入到保定市整体规划新的发展阶段。按照规划要求,白沟与白洋淀温泉城将要建立保定东部“次中心城市”,强力打造保定东部经济增长板块。毫无疑问,这一规划的提出及其实施,是基于这一区域已经形成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白沟具备了商贸优势的实力,工业发展也有很大的潜力,在全国知名度很高;温泉城有温泉、水面资源,有旅游、休闲优势,特别是省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所以,两者优势结合,不是一个简单相加效应,而会产生乘数效应。从城镇到城市,对于白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化。作为原有经济功能的集合,并非直接就能形成新的聚集效应,探讨多元化经济功能集合中的新特点,是白沟作为“次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新认识的命题。
四、新白沟带来的新启示
经过30年的发展和积累,白沟已从农村式的商镇开始步入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其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农村城市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一,城市化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白沟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奇迹令世界瞩目。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是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与政治体制和社会的全面转型,市场化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更是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会向现代文化转变,传统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转化,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以经验积累为主的农业技术向以现代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技术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主体,要从传统的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具有较高现代知识的工业、商业劳动者,也就是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其二,城市化要以本地实际为依据。白沟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从一般理论模式或其他地区城市化的经验出发,而是事实求是以本地实际为依据。白沟的城市化并非与工业化同行,而是以商业化起步的,这是白沟镇党委、政府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的真实写照。因为白沟没有任何的自然资源优势,它的优势是无形资产,即历史上存留的农商文化,这种无形资产弥漫于民间,并凝聚于商镇的发展。所以,镇党委、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没有搬用别的模式,走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以商建镇,兴工强镇,品牌立镇”城市化路子。
其三,城市化要以政府谋划为主导。以商业起步的城市化进程,如果仅以市场布局为出发点,城市建设服从于市场建设,其结果城市发展会被动成为市场扩展的副产品。要摆脱这种困惑,必须坚持由地方政府统一谋划。从2003年开始,白沟镇党委、政府在市场的改造提升和工业区的拓展时,始终把白沟的城市化纳入统一规划之中。镇党委、政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集思广益,以保证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经济性、配套性。
其四,城市化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城市化是劳动者在素质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劳动者主导素质变化和身份变化而导致的经济发展过程。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史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过程的一种现象。与以前的历史文明发展相同之处在于,这个过程也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为主线,也是以劳动者劳动素质技能的发挥为基本条件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城市化首先应当是农业社会中的传统农业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为适应城市生活的现代工商业劳动者的过程。其次是作为工业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由普通工人向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转化的过程。第一个方面涉及到劳动者身份的转换,第二个方面的素质技能提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城市化的不断深化还要求城市主体的素质不断提高。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外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本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经营才能,从总体意义上讲,后者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白沟的农民是会经商的农民,他们在多重身份的统一中已经蕴含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将农民变化为市民、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从农业转向于商业与工业。白沟农民具备的商业素质和工业素质,在社会生产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深化,使经营商业和工业的收入替代了农业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努力引导和积极谋划,努力塑造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强化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促使农民旧有的小农意识转化为商人意识,农民心态转化为市民心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依据本地区人口的基本素质和比较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是白沟城市化的核心。
农业商业规划书范文4
园区核心A区地处重庆主城都市发达经济圈内。南接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邻重庆市空港工业园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4公里,离长江寸滩深水港码头6公里,临近龙头寺铁路枢纽站。与212、319国道、渝黔、渝邻高速路相连的210国道、市中环快速干道纵贯园区境内。园区具有便利的立体交通和区位优势。
经过十年的建设,园区已累计投资约21亿元用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的环境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崭新而文明的、宜于生产与生活的新型城区已显现出其雏形。其间,新增道路近28.5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55公顷,新铺设各类市政管网达96.99公里,实现了水、电、气、路、通讯、排污、雨水等八通,保证了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自2003年起,园区确立了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和市场农业为主的“四型农业”发展定位,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市场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因此而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位于核心A区内的中国(重庆)国际食品工业城是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已纳入“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和“重庆市渝北区十一五规划”。2006年4月,“中国(重庆)国际食品工业城”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授牌。项目规划面积约4.8平方公里,工程建设已于2005年启动,计划投资66亿元。规划建设中的“中国(重庆)国际食品工业城”既注重对高新技术农业成果的“孵化”作用,又把加工农业作为产业主导,大力发展乳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薯类制品、调味品、休闲保健食品、航空食品等产业族群。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最大程度整合重庆食品工业,推动我市食品工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食品产业基地。
园区的核心B区建设有面积达600多公顷的“万亩花卉生态园”,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示范。乡村文明、亲善自然、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此显露雏形。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园区核心C区,位于渝北区龙兴镇境内,总体规划面积2500.81公顷。主要规划功能包括高新生态农业区和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以及由相关产业衍生的商业服务、生活居住、行政办公、生态绿化等其他功能。
自2001年9月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园区相继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一、二、三轮项目的实施,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肯定和嘉许。园区建立了重庆智能农业信息网,完善了36个示范基地和17个电脑农业工作站,建立了6个农业专家大院,覆盖面包括主城周边和三峡库区部分区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科技支撑。自主研发的生猪、油菜、黄瓜、奶牛、马铃薯、辣椒等9个农业专家系统,获得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园区的核心区主要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引进、孵化和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示范区主要承担已经“熟化”的科研成果的示范和技术培训以及规模化推广;辐射区主要承担科研项目成果向外辐射扩散应用和生产加工企业所需农产品的原料来源。“三区”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园区强化“三区”联动效应,统筹规划“三区”建设,加快了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和商品转化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商业规划书范文5
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鹤集团)位于河南省鹤壁浚县王庄镇。5年前,这个以粮食加工为主的企业自拟了一个发展命题:以工业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很多人都不会想到,5年之后,这一命题竟能给这个偏远的小乡镇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
冬季的王庄田野,麦苗青青,一望无垠;坐落其中的中鹤集团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一个5.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和可容纳8万人居住的中鹤生态城正在兴起——这样的图景,正是中鹤命题的要义所在。
做强龙头
中鹤集团是一家肇始于田间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0.41亿元,前身为成立于1995年的河南淇雪淀粉有限公司。得天独厚的粮食资源和当地政府的关爱扶持,为中鹤集团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17年的辛勤耕耘,不负众望的中鹤集团,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个传奇。
由玉米深加工拓展到小麦、大豆的精深加工;由淇雪淀粉一家加工企业相继建起中鹤纯净粉业、中鹤营养面业、淇淇食品公司、中鹤谷朊粉公司、军威食用油公司等多家加工企业;产品种类由玉米淀粉拓展到麦芽糊精、饴糖、玉米蛋白粉、糖果、小麦专用粉、小麦淀粉、谷朊粉、营养调理挂面、速冻食品、腐竹等7大类20多个品种。17年的时间,中鹤集团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
特别是近几年,中鹤集团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展,规模迅速壮大。
为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鹤壁市依托中鹤集团规划了5.8平方公里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浚县粮深加工园区。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中鹤集团18家全资子公司全部布局园区,初步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小麦产业,年产专用面粉23万吨,年产小麦淀粉、谷朊粉15万吨,营养调理挂面10万吨,速冻食品10万吨,保鲜馒头9900万个;玉米产业,年产淀粉30万吨、麦芽糖浆8万吨、麦芽糖糊精5万吨;大豆产业,年产腐竹等豆制品3万吨。
如今,围绕中鹤集团,一个庞大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正在如火如荼地被打造着,说起未来的发展目标,中鹤集团总裁王安东胸有成竹:到2015年,中鹤农业产业化集群计划完成新增投资50亿元,建成集生产科研、加工销售、综合开发、仓储物流于一体且拥有铁路专用线的全国重要的粮深加工基地;中鹤农业产业化集群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50家,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农户7.5万户,吸纳农民工就业2万人;到2020年,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带动农户10万户,吸纳农民工就业3万人。
带动效应
在良好的农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鹤集团,强大之后自然不会忘记“根本”而独自前行。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鹤集团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努力把产业链延伸到田间,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在企业周边规划建设清洁安全粮源基地,既保证原材料的有效供应,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2008年~2009年,中鹤集团尝试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经营。王安东称,大批量土地流转,实现了农田万亩以上连方,这有利于加大科技化投入、节约成本,也为申请产区原粮的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提供了基础。
2010年年初,中鹤集团联合企业所在地部分农户建立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农机合作社——浚县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购置各类型农机具700多台套,培训发展农机手社员230名,带动入社农户3380余户,引导300多名农民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中鹤集团积极探索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每亩每年600公斤小麦的折价,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52万亩,采用机械化和组织化作业方式,大力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
在中鹤集团的蓝图规划里,这样的语言让人振奋:计划到2025年,流转土地1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0万亩形成绿色有机清洁粮源基地;打造成主导产业明确、功能区布局合理、产业发展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全面实现“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良性发展,率先在河南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伴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延伸,“做活物流,构建全链条经营生态”的产业体系也在中鹤集团应运而生。
不久的将来,中鹤集团将相继形成100万吨粮食收储能力,形成粮食、食品物流中心及配送系统;布局全国销售战略要点,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粮食周转物流港;开发销售终端,筹建前店后仓形式的“麦多超市”连锁店100家,实现田间到餐桌的直接对接。最终,中鹤集团形成12万亩清洁粮源生产基地,中鹤粉业铁路专用线和中鹤粮食、食品物流中心及配送系统“两条物流线”和玉米加工、小麦加工、大豆加工“三大产业链”。
可以预见的是,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完善,势必在中鹤集团的未来发展中发挥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新城切面
“现代农业、工业集群、人居社区”是中鹤集团致力打造的三个基本构成元素。
双向六车道水泥马路、绿色景观带、太阳能路灯,远处吊塔林立……步入现代时尚的中鹤生态城,这样的场景,在周围绿色田野的衬托下,显得清新优雅,妙不可言。
依托中鹤集团,中鹤生态城形成了卓尔不群的成长路线。据了解,中鹤生态城项目一期从2010年8月开工建设,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可供10个行政村村民迁住。按照规划,生态城内水电气暖、学校、医院、商业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此外,为了方便人们上下班,从安居社区到各个工厂之间,还配有班车代步。未来,这里人们的生活质量足以与城市人相媲美。
“每天,都有人在文化广场跳舞。”提起迁入新城的村民现在的生活,王安东自豪地说:“现在,我们这里呈现出一种土地积极流转、农民主动上楼、市民开心就业、居民幸福生活的新局面。”
王安东坦言,2011年之前,中鹤生态新城的建设也曾经历了无数非议。那一时期,国内没有可被模仿的样本,更没有“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第一次看到曙光,是在2011年1月8日,这一天,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中鹤集团调研,“心情忐忑”的中鹤集团高管,意外得到了卢展工的肯定和鼓励。“中鹤集团用企业运作的方式,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从农业角度讲,向前推搞规模经营,向后推搞深加工。不仅如此,它还横向推,搞新型城镇化,很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意义。”卢展工的肯定,为中鹤集团命题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农业商业规划书范文6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点的高效循环农业,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何从理念到现实、从单链循环到多链循环?如何让绿色“生态圈”运转得更加自主顺畅?“秸秆给奶牛当饲料,牛粪给食用菌做菌棒,废弃的菌棒可以变成有机肥还田。”门河镇党委副书记唐珂简练的一句话,让这个书面的链条变得生动起来。
园区企业培育循环链
记者在门河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内的连云港立旺牧业有限公司看到,一个蓝顶、四面敞开的奶牛“餐厅”里,百十头奶牛正在用餐。“它们吃的是什么?”记者问道。“奶牛吃的有1/4是青饲料,青饲料不但奶牛爱吃,营养也好。”牧业公司技术员戴志兵说。
这个3月动工建设的奶牛场,计划饲养规模为1000头,目前已有500头,每天有9台秸秆粉碎机为它们提供饲料。最近奶牛吃的是从附近农户那里收购来的花生秧,每天至少消耗4吨。400米长的围墙边堆满了花生秧。戴志兵说,奶牛场还建了青贮窖,以每栋牛舍114头奶牛计算,一个青贮窖储存的青饲料刚好够它们吃一年。
奶牛场的正对面是江苏浩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日产30吨的杏鲍菇基地。老板陈金勇边领记者参观边介绍说,一期工程有5栋空调出菇房已经基本建好并能使用。每天,直径11厘米、长18厘米的菌棒要用3万个。
当记者问及和奶牛场做邻居有什么好处时,陈金勇说,种植杏鲍菇废弃的菌棒可以当灭菌灶的燃料,也可以送到对面奶牛场做奶牛的饲料。不仅如此,他和几个股东今年上半年还在此建了占地三四十亩的双孢菇基地。在那里,牛粪也是宝贝,牛粪加上稻草,发酵后可以做双孢菇的培养基。
走出杏鲍菇基地,顺着园区内的主干道向北,500亩青玉甜瓜、千亩食用菌、300亩杭白菊等种植示范基地依次进入眼帘。如今,规划8000亩的园区已经建成3000亩。唐珂举例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废弃的培养基可以送到甜瓜、杭白菊等基地做肥料。这些基地比邻而居,更因循环而“结缘”,培育了一条“循环链”,在变废为宝的流动中相融互通。
变废为宝农户得实惠
“门河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小麦、花生、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约3.5万亩,光是秸秆量就能达到每年4万多吨。猪、牛、羊、禽的年出栏量是160万头(只),年产出粪便也有7万多吨。”门河镇党委书记王济富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农民按老习惯把秸秆烧掉,畜禽粪便大部分也是被直接废弃。
从2009年开始,镇里在原有食用菌园区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起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招商时,遵循能和已有项目形成循环的企业才能进园的原则。如今,园区内逐步形成了“牛—沼—菌”、“牛一菌—瓜”、“秸秆—菌(牛)—农作物”等多个循环链条,企业内、企业间和园区大循环已基本形成。
规划上的循环链条何以真正运转起来?王济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秸秆对农户而言是个负担,没有收益。现在,带棒子的玉米秸秆一吨能卖280元左右,加上没有运输成本,以一亩地收两吨计,能净收入四五百元。以前的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只有50元~100元,有项目后,最低流转费为600元,高的能有1000元。农民还能到企业打工,每月挣900元~1500元不等。仅杏鲍菇基地一家,常年用工就在250人左右。
“丽榆菇业”总经理、福建古田人张家雄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园区里栽植的100亩竹荪,每亩能收获竹荪干品39公斤,目前每公斤市场价是280元,100亩地的销售额能达到110万元。而今,正大集团旗下的“瑞光养殖”也已入园,12月底将正式投产。这个50万羽的养鸡场,预计每45天就有近1000立方米的由鸡粪和稻谷壳形成的垫料层产生,这些垫料发酵后是竹荪最好的培养基。
循环农业应得到鼓励
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郑建初告诉记者,循环农业分为种植业内部循环、种养结合循环、水域农田循环和多层复合循环等模式,门河镇的实践属于多层复合循环模式,几个循环链都很顺畅。
郑建初说,目前江苏省每年农作物秸秆总量有4000万吨,畜禽粪便有5300万吨,利用率均不到60%。如将浪费掉的40%利用起来,可为500万亩农田提供肥料。仅从废弃物的充分利用这个角度看,发展循环农业就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