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学产生的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学产生的条件范文1
一、艺术融合的现象
(一)艺术融合的基本含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艺术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艺术门类之间凸显出相通相融的特点,反映了一种艺术融合的现象。艺术教学原则中的艺术融合包括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以及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方面的融合,它具体是指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方法,在某一艺术课程或该艺术课程某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其他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程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便有效地提高艺术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艺术融合的本质特征
艺术融合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艺术学科方面,各艺术形式之间具有可融合的学科属性,这种能够交互穿插的本质特征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二是在心理学方面,由于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共同规律、共同审美特征,可以激起人的心理通感本能,即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感受,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艺术通感的作用;三是在教育学方面,艺术课堂知识的传授需要艺术之间的相互整合,从而有效实施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二、艺术融合原则在教学中体现
艺术教学的融合原则需要付诸艺术教学实践,在国内外,一些教师利用各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质,以多种艺术融合的形式进行课堂内容的传授,例如:
(一)欣赏课中的情景创设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一所中学的艺术欣赏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看一幅画,然后让学生用小提琴来演奏这幅画所传达的意境,最后教师告诉大家,有一位作曲家正是根据这幅画写了一首作品。当教师播放这一作品时,学生惊奇地发现作曲家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极其相似,于是顿时领悟到,色彩斑斓的画面是完全可以用奇妙的音符组合来表达的。这种在艺术教学中实施的情景创设融合原则,使受教育者在所能提供的艺术环境中获得了知识的积累、情感的陶冶,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音乐课中的通感融合
北京某中学一位教师在上一堂音乐课时,先播放了钢琴曲《月光》,然后让学生在纸上写出或者画出自己对月亮的印象,学生的画各有特色,而所写诗句有的引自唐诗,有的则是自己创作的新诗。接着,教师让学生为所听的曲子命名,其中一部分学生竟准确地说出印象派诗人魏尔伦《月光》的名字。通过这种艺术教学中通感融合的方式,教师巧妙地把音乐、画面、诗词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中懂得了音符所表达的意境同样是可以用线条、色彩、诗句来描绘的。
三、艺术融合原则在教学中实施的困境
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表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对艺术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而言,艺术融合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受到了一定阻碍,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一)教师艺术修养偏低
在艺术教学的实施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在艺术课堂上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由于自身的知识层面比较狭隘,艺术修养相对偏低,在授课时只会涉及该门艺术知识的讲解与传达,却不懂得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会贯通,不能很好地利用艺术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原则,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加工和创造性更新。这就使得艺术教学的形式存在局限性,导致艺术融合原则不能有效实施。
(二)艺术教材内容单一
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艺术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单一性的现象,各艺术学科之间没有达到穿插融合的效果。例如,音乐教材的内容只关乎音乐方面的知识,而美术教材的内容只涉及美术方面的论述,这种艺术学科之间的独立分割,不仅阻碍了艺术融合原则的有效实施,也造成了学生艺术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很多学生在这种单调、枯燥的艺术形式培养下,不能很好地领会所传授知识的精髓,甚至觉得学习起来很吃力,从而产生厌倦、排斥的心理。
(三)艺术教学设施落后
艺术融合原则有效实施的另一个基础条件是教学资源的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设施上存在严重的落后现象,甚至一些专门的艺术院校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艺术融合课堂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设施,如果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导致学生在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中不能感受良好的艺术氛围。教师即使想要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自主融合的目的,但由于物质环境的缺失,也就很难实现,所以造成了艺术融合原则在教学实施的困境。
四、促进艺术融合原则有效实施的策略
针对艺术教学中存在的现状,要使艺术融合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起到融为一体、短时高效、丰富多彩的作用,需要找出有效的途径来加以改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艺术修养
艺术教师必须具备足够广泛的艺术修养,以便能清楚地看出正在进行的教学工作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否则很难做到各艺术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例如在美术课中,教师要学会适当地引入音罚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教师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主动了解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关知识,学会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倡导、遵循并巧妙地运用艺术融合的原则,改变单调、机械的艺术课堂。
(二)融合艺术教材内容
艺术课教材的所选内容及其编排方式等,必须为艺术教学遵循的艺术融合原则提供广泛的空间。由于艺术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就使得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例如上生物课时,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学习,画鸟时,就让学生了解鸟类;上植物课时,可以教学生摄影;上历史课时,则用戏剧来让学生了解历史,等等。这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学生很好地获得艺术方面的知识,促进艺术融合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三)完善艺术教学设施
要想在艺术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艺术融合的原则,高校必须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由于艺术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加以阐释,因此对于高校教学设施的安排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高校不仅需要提供美术课堂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还需要具备音乐授课内容的教学条件,通过音乐与美术教学设备的融合,使课堂内容的传授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全面促进艺术融合在艺术教学原则中的充分运用。
五、总结
艺术学产生的条件范文2
一、两大体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内涵
艺术学科体系由关于人类艺术实践的全部知识构成的。正如马采先生所说:“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造、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这是艺术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艺术学的意义。”②整个学科体系基本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
1.艺术史论体系
如果把艺术学科比作一幢大厦,那么艺术史论体系则是整幢大厦的基石。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艺术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消亡。人类艺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伴相生。考古学的发现证明,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艺术实践活动,直到今天,艺术实践在人类社会任何一个发展时期从未间断过,而且正在继续,并将一直继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超越万年的艺术史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艺术遗产,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这些都为今天和以后的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和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艺术史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中的第一块基石。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学科体系中艺术史部分主要包括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人类艺术通史,如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等;以及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门类艺术史,如中外音乐史、中国书画史、西方美术史、中外雕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戏剧史、中外舞蹈史、中外电影史等。艺术理论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起源、本质、特征、功能等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归纳、概括和抽象。艺术学理论体系主要研究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分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等内容,具体学科包括艺术学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艺术史论体系奠定了艺术学科体系的基础,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的血脉和灵魂。没有艺术史论体系,艺术学科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
艺术史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实践规律的基础上为艺术创作与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进一步推动人类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和繁荣,进而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以陶冶,人格更加完善。艺术史论研究最终要回到艺术创作实践中,没有对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的关注,艺术史论研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如果说艺术史论体系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逻辑起点,那么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则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旨归。具体而言,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包括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设计艺术、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各门类艺术创作规律、创作技法、创作方式的研究。
作为一个整体,艺术学科体系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具体到每一个门类艺术学科,其内涵也主要由这两个部分组成。如美术学科体系里既包括中外美术史、文物鉴定与修复、民间美术研究等史论研究内容,也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等美术应用研究与实践等部分相关学科。戏剧戏曲学科包含戏剧戏曲发展史论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为戏剧戏曲编导、表演舞台实践的教学与科研。前者是戏剧戏曲学的主导、核心部分,侧重于学习、研究中外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比较研究,兼及剧场建设、舞台设计、戏剧管理,着眼于从案头艺术、舞台艺术、综合艺术等不同角度,对中西戏剧戏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后者是前者的衍生与辅助环节,包括剧本编辑理论与实践、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舞台设计、灯光技术、化妆技术等具体内容。
艺术设计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史论和艺术设计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前者主要研究艺术设计历史脉络、艺术发展规律、美学流派表现、理论方法呈现等内容。后者主要包括艺术设计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规律的学习、设计素描、色彩课程的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等内容。电影学科包括电影历史及理论与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电影历史及理论系统,主要研究电影艺术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美学思潮、理论方法等内容。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主要包含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和电影艺术制作技巧的提升两大范畴,涵盖了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动画、管理等全部的电影制作部门。此外,音乐学、舞蹈学、书法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其他门类艺术学学科体系内涵也同样主要由史论体系和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二、四大部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外延
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包括所有关于艺术史论体系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一般艺术学、特殊艺术学、边缘艺术学、新兴艺术学四大部类。一般艺术学即探索人类整体艺术实践活动普遍规律的学科,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关于艺术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学科。特殊艺术学即门类艺术学,包括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及最具民族特色的书法学等。边缘艺术学即艺术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形成的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法学、宗教艺术学、比较艺术学等艺术学边缘学科。新兴艺术学即探索和研究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3D、激光全息等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产生的诸如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动画艺术、立体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的学科。
艺术学产生的条件范文3
这里,在概念内涵上我们首先要把这里所说的“先锋意识”同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及其理论区别开来。自本世纪初以来先锋派崇尚者及实践者们尽管所持具体观点各异,哲学流派背景错落纷杂,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象学甚至老庄哲学等都被其所采携,但在求奇索怪这一层面上却殊途同归。虽然不能否认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确有出色的专门家的存在,但一般来说,对一切传统模式的极端反叛构成了他们“独创性”的主要艺术趣味,从总体上看类似迪尚把小便池以《喷泉》命名后提交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也就基本上反映了该艺术思潮的艺术追求。毫无疑问,这种具有强烈消解色彩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实践和理论当然不会成为我们散发清新朝气的崭新艺术学的催化剂,不论从外表还是内里都无法看出两者有太多相接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先锋意识”,指的是主体在理论施事前在大脑中所孕育的一种运动的积极的充分的能动的观念,它包含丰富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内容,并深刻地在整个理论思维生长过程中发生着影响。显然,这更接近“先锋”一词的原始意义,而在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前和建构中做为一种认知态度的存在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拥有这种“先锋意识”呢?在众多考察视角之中,我们可以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向度来审视:一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文化环境变迁的运动关系来看;二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当前大文化条件下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关系来看。
必须承认,虽然与整个宇宙时空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十分短促,但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确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过程不仅仍在蓬勃地继续着,而且在量的积累上也越来越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来完成的。进入20世纪以来,原来需用千年百年才发生较大流变的诸多传统文化模式受到了革命性冲击,发韧于欧洲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生革命循环模式已经可以用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了。在人类文化模式遽变的状态下,包括传统艺术及文艺理论在内的所有人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重新受到了现实的拷问以求证其文化生存权力。幸运的是,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物理基础的电视艺术(含电视剧艺术)在新的大众文化角逐中不仅没有落得下风,反而取得了不俗的话语权力。而在这种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之所以要有一种先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不由它自己所决定,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生产力水平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表层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包括哲学、美学、文化学等等在内的全部人类精神产品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类文化现象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而存在的。恩格斯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电视剧艺术实践及其理论是文化嬗变的产物,而文化嬗变又根本上是受生产力的推动才得以进行的。因此,在缤纷的艺术部落中由于先锋性生产力因素的介入而获得多种优势从而兼具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属性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具有一种内涵丰富的先锋意识就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它所存在的环境对它的必然规定。
横向地看,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对“先锋意识”的要求在与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相较中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我们知道,人类庞大的艺术殿堂中珍藏着无数瑰宝,有的历史极为悠远,从原始社会绵延至今,如歌咏、舞蹈;有的在早期艺术形态发育并不充分,后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如书法、篆刻;有的本来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手段的产生而产生的,如电影、电视。无疑,在这个艺术大家族里,电视艺术是诞生较晚但却发展最快的一个。它所具有的文化先锋色彩不仅在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雕塑、建筑等
传统艺术相比时可以直接地感觉得到,而且从技术支持层面上看同与其相差不大的电影艺术、电脑艺术以及其它融入更多新科技因素的艺术相比,从目前看它仍然拥有领先一步的受众认同感。这一地位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电视本体对作为当代社会群体主体的“人”的更胜一筹的适应能力决定的。作为电视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剧艺术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其艺术实践同姊妹艺术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态相比在先锋性内容上也要更特殊一些。以综合艺术面貌出现的电视剧从接受视角看比传统的电影方式有着获取更便利、选择方式更灵活和审美持续时间更长等一系列新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种几乎集中了所有传统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现代艺术体裁。电视剧的创造过程得到了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因素的积极介入,而每一艺术样式自身亦处于时刻运动状态之中。这样,不断变化着的其它艺术动态便会在电视剧的生产中体现出来,电视剧艺术本体亦酝酿了更多的先锋意识生长点,而这同时也就必然提高了电视剧艺术学构造理论神经的反应能力。
二
那么,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整体把握的自觉性。
这里所说的整体把握包括两部分: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与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做为一个紧密整体来把握;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内部众多组成因素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电视剧艺术学所生长的文化环境是一个随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复杂组织体,电视剧艺术学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任何其它成分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电视剧本体的衍变脉络发生影响。同时,电视剧本体也处于一种由许多艺术因素和非艺术因素所共同组成的极具综合性的交融状态,其组成因素的任何变动亦会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提供新的切入点。电视剧的外部因素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大环境,其内部各要素则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不论对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对待之。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体眼光必须是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所施为的。可以说,能否自觉地运用不同方法对电视剧实践做整体的分析和梳理是电视剧艺术理论最终能否全面而扎实地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联系实践的敏锐性。
电视剧是一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事业,简单停留在纯文本层面上是不能够对其有太多助益的。而理论的特点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易于走近它的书面性内容循环,正如电视文艺理论家曾庆瑞先生指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科学,在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的时候,容易封闭自足,容易满足于自我欣赏,而脱离实践,不少的学科都有这样的教训。”在艺术实践中,电视剧与其它艺术相比起来的综合特征十分明显,它的实践内容也更为丰富,这就必然要求电视剧的艺术理论要更紧密地联系实践。我们不仅在考察电视剧的艺术本质、艺术哲学、艺术史等宏观内容时随时要以实践做为立论行文的根本,而且在探求诸如电视剧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管理等应用行为突出的电视剧本体形态时更要强化一种敏锐的实践观念。对电视剧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了有着灵敏的实践感应度的理论触角,才能真正为电视剧艺术学大厦的崛起做出大的贡献。
三、文化适应的主动性。
在科学技术和物质创造都取得巨大进步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被改变。如前文所述,在新的人类文化条件下所有人文现象都要受到现实的重新拷问以求证其话语权力,历史将迫使种种艺术形态为其存在的理由注入新的规定性,如果艺术不能合理地调整自身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适应状态,那它就会随时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之中,这就是说,艺术本体应该有主动更新价值取向的能力,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在艺术文化和信息文化的历史新背景下保持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稳定和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用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思维去适应文化的流变过程。在文化适应上的消极被动心态是殊为有害的,不少所谓“不景气”的艺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由于环境的变迁等外力因素使其容光不再,实际上从深层看相当大程度上是该艺术模式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较差造成的。电视剧艺术从目前看无疑是在文艺实践中较为出色的弄潮者,但不可忘掉的是,电视剧理论时刻要怀有一种文化竞争者的危机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剧时代以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迷惘者的角色出现。
四、贴近大众的积极性。
与文化适应相伴,电视剧艺术学还要特别注意明确其同广大受众之间正确的关系。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我们在讨论电视剧艺术学种种属性时须臾不能被忘记的。可以说,如果不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生力军而昭显于当世,电视剧是不可能有着如现在一般旺盛的生命力的。在理论施事中切勿把这项鲜活的理论形态搞成一种只为“精英”们所瞻阅的书斋文本,在这方面理论界的教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许多人文科学理论的阐释方面,有相当多的理论被搞成了逻辑水平不高但又艰涩费解不知所云的半成品。电视剧与广大受众贴近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接受价值的高低,而电视剧理论
对大众文化切入程度的深浅又直接影响到了电视剧艺术实践正确的方向感的树立。电视剧艺术理论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氛围之中去,不仅可以了解社会受众对电视剧艺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水平,而且又可以捕捉社会心理对艺术生产的新的审美需求,从而得到丰富的文化给养。
五、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艺术学产生的条件范文4
【关键词】艺术学院;资料室;读者服务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特点更加鲜明的时代,处身于这一时代的我国高等院校所承担的育人责任更加神圣而艰巨,聚焦于高校艺术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看,不仅需要一线教学岗位教师的积极奉献,亦离不开资料室这个阵地作用的发挥。高校艺术学院资料室具体承担着及时了解掌握艺术专业最新的信息动态,获取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信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者快捷获取教学和科研信息的能力的责任,要使高校资料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就必须积极提高资料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做好资料收集工作的基础上,树立以满足读者需要为本的服务思想,积极主动的与读者建立和谐关系,在一点一滴、一时一事中都能够做到尊重读者、理解读者、关心读者,满足读者,做读者的知心朋友和贴心的服务员。
一、从艺术学院资料室建设所面临的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看加强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艺术专业作为综合院校的基础学科已经普遍发展起来,而且,适应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艺术专业学科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艺术专业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物质支撑,而资料室建设就是物质制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学院的专业性很强,而资料室作为艺术学院的教学科研第一线,不仅能够充分了解艺术专业的有关信息资源及教师科研人员的需要,而且能够及时收集艺术专业的最新文献信息,并能够将这些文献资料和信息资源以最直接和最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以全面满足艺术学院师生教学和科研所需,使其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做到有效提高艺术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艺术学院资料室往往具有系统、直接、集中、精深等特点,这使得其自身拥有了较高的专业性、较强的指导性和较深的研究性,因而,成为了艺术灵感的不竭之源和艺术发展的坚实之基。所以,加强艺术院校资料室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院系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大学的学校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
特别是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连年扩招学生的情况下,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数量也几乎在连年递增,院级资料室服务的对象当然也是连年递增的,这就使资料室工作“量”的矛盾凸显。艺术院校资料室有别于校级图书馆,它不仅拥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各种资料,而且具有工作重点突出的为教学和科研搜集、汇编专业性文献资料,并主动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相关的文献资料服务。院级资料室要在教学、科研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能,这就要求其必须在做好初级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做好高级服务,即在做好一次文献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加工整理、编制出教学和科研所需的专题书目、题录、索引为读者提供二次文献服务,甚至三次服务。加强和完善院级资料室的建设和服务管理,以此促进院系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必须注意到,所有的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那么,基础建设要夯实,这只不过是在为满足读者服务创造适合的硬件条件,相应的软件条件是什么?当然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对读者的服务工作。
二、艺术院校资料室管理人员读者服务工作中表现出的问题及其原因
从艺术院校资料室管理人员读者服务工作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惯性、惰性、自私性三个方面:惯性问题的表现是因循守旧,凭经验办事,满足于在过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缺乏创新思维,不能够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读者服务的实践中不思创新方法,或欠思考和欠实践与方法的创新。惰性问题的表现是对做好资料室读者服务工作的认识不足,满足于一般化工作状态,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私性问题是工作中由个人喜好出发,或从个人心情出发,愿意做时,或在心情好的情况下,就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否则则相反,甚至于情绪化的对待读者,重于计较个人得失。
资料室管理人员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其根源:一是受图书资料室机制所限。图书资料室作为学校图书馆的延伸部分或补充部分的客观现实,给管理者和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错觉,以为图书资料室的读者服务工作做得好坏无关紧要,因为还有学校图书馆可为读者所利用,在自己的这个工作环节做好做差都无足轻重。二是受经费短缺所限。经费短缺是制约艺术院系图书资料室发展、提高服务质量的“瓶颈”。近年来,购书经费虽有所增长,但书价增长的幅度更大,导致期刊订阅量下降,书籍复本率降低。与此同时,由于书价上涨,教师、科研人员个人购置专业书籍、期刊数量减少,对系资料室采购专业书刊依赖性增大。这样,使院系资料室规模扩展与读者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三是受对内服务模式所限。目前艺术院系图书资料室处于维持状态,仅具有流通、阅览功能,处于“借借还还”的被动服务状态;因循守旧,强调的是对内服务,读者群体相对固定在教师、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班学生;信息资料来源渠道单一,“活资料”较少;情报功能较弱;藏书利用率下降,使得如何在一定规模的读者群体内提高藏书利用率成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而且,由于藏书的更新较少,随着固定读者逐渐熟悉本系的藏书情况,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将转向新的馆藏,使得图书资料管理员从不忠实读者服务工作到逐渐的强化读者服务工作做好做坏无关紧要的想法,缺乏进取的危机感和动力。四是图书资料管理员素质不足。目前,艺术院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较低,特别表现在艺术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方面,专业素养的不足,必定造成工作实践中的能力不足。
三、加强艺术院校图书资料室读者服务工作的对策
1.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艺术院校图书资料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做好艺术院校读者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以创造最佳工作绩效。针对艺术学院资料室说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将图书资料室建成读者之家,全心全意为读者提供服务。
2.打牢为读者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根基
藏书建设是资料室的立足之基,加强藏书建设是做好资料室阅览工作的前提。艺术学院资料室在进行藏书建设时,要针对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学生用书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及时充分地掌握师生需求,以“缺什么,补什么”为选书、购书原则,以艺学院相关专业的有关文献收藏为重点,着力保证专业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并注意资料室的特色藏书建设,加深藏书的纵深方向,力争建设一个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藏书体系。要做好图书的进库验收、登记、分类上架工作,并及时向读者告知新书书目,推荐优秀图书给读者,调查了解读者需求,将收集到的读者意见反馈给有关领导或相关业务人员。积极了解教学、科研动态,配合教学科研工作,全面系统地收集与本院系各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编制专题索引,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和定题服务。做好室内卫生保持、整架、倒架、破损图书修补、书标和条码补贴等内务性工作,并合理安排开放时间。资料室的读者服务工作应该建章建制,实行透明化和有序化管理。
3.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探索更能满足读者需要的新方法
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艺术院校图书室读者服务工作也需要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基础上,采用新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全开架服务要继续做好。艺术学院资料室应突破传统,采用开架阅览方式为师生提供文献资料,做到“藏阅统一”,使师生可以直接查阅书刊,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书架上自由选取,从而方便浏览、借阅。但资料室采取开架阅览方式,往往容易产生乱架、污损、丢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对资料室从相应管理环节上加大措施力度。同时,更应注重调查研究,向读者求教问计,以满足读者需要为目的,以为读者解决索取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创新点,不断探索为读者服务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艺术学产生的条件范文5
现今,为了防止教师和学生上课的随意性,有些艺术学院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得很“条理规范”,甚至把讲课、备课的要求方式和时间、作业尺寸、绘画形式、作业标准、评分标准都制定得很详细,要求教师按规定进行教学。教学督导处在检查各个班级的教学时也是以同样的标准,检查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这种教条式管理,扼杀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探索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师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种艺术教学管理方法亟需改革,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使艺术教学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才更符合当今艺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
二、艺术教学要注重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形式和风格潮起潮落。艺术教学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要求以及宽松、灵活的教育教学空间。现代教学的研究讨论型、双向交流型教学机制介入势在必行。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宽松、灵活的教育教学空间内,才会更好地进入艺术学习与理解的状态。在自由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容易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而学生也能更自主地找到学习研究的方向,并且迸发出智慧,以克服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教学管理要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工作学习空间,让教师和学生有宽松、放松的状态,以激发他们的主动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追求他们的真“爱”。这样才会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三、艺术教学管理需要尊重师生的个性
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相比于其他的群体,往往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由于长期个性化的工作特点而养成的职业习惯。艺术学习和创作常常是个体独立完成的事,尤其在美术创作方面更是如此。艺术生往往不想被别人左右,更不愿走别人给他设计好的路,他们更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和学习,越是有才气的画家和学子,越具独立性和个性。由于每个人艺术修养、艺术追求、艺术水平的不同,艺术呈现也各不相同。因此,艺术教师和学生的这种个性感,用统一的教学管理是极不适用的。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艺术的风格流派正是由于艺术家追求个性的精神才相继产生的,这也是艺术教学和管理应提倡和保护的。
四、艺术院校要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方式和创造的自由。教学环境的民主、开放和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应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所选择的个性化表达方式,这有利于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探索的积极性,调动主客观因素进行试验、发现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对于新观念的接受度和使用欲望,从而使知识不断更新,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艺术院校应实行多元化教学形式
当今时代,相对狭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已经不适应教学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和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因此艺术院校在艺术教学管理中需建构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应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追求和喜好,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尽可能给学生一定研究和表现的空间,避免“一刀切”。其次,学习内容也不该限于课本,可广泛拓宽和吸取知识,甚至打破专业壁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建构自己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此外,应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比如构成教学、意象教学、超现实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和演示教学,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空间。艺术教学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营造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如色彩课,课程打破材料界线,学生可根据需要,使用油画颜料、水粉颜料、水彩颜料,丙烯颜料等,甚至多种材料穿插重新组合。创作题材不局限在单一的对象,静物、人物、风景、花卉等都可以作为色彩研究的方向。课堂也不受空间环境限制,有时在校园、有时在博物馆。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学校教学管理设计制订大的框架不应事无巨细,应该便于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六、结语
艺术学产生的条件范文6
关键词 奥尔夫 艺术课程 综合教育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看起来是对人的微观行为的教导,是人的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全身心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足作用。这既是艺术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孩子是教学的中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奥尔夫说过:“走遍世界的是理念本身。”以下的比较更能看出其中的共同之处。
奥尔夫认为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综合艺术课程所要求的艺术能力是:体验、感知、想象、交流、合作、表现、创造、评价、反思等能力。与奥尔夫一样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培养健全的、富有个性的人。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大量地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或根据身体动作用音乐的音响来表现的教学。其在动作教学上的重要原则是:尽可能的全身性的和大的动作活动。这样,孩子们充分的参与着、感受着音乐,教师也可以十分投入的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当我们都被解放出来后,就可以去体验好的音乐和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行为、独立性、交流和合作意识,感情的发展和描述情感和经历的能力这句话的意义了。艺术课程通过可生成的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综合的艺术手段,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会艺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概况起来看。综合性艺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为目标。而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具体我们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特点和综合性艺术课程的理念、特点方面作如下比较:
一、奥尔夫
1、创造性是奥尔夫教育的灵魂。
奥尔夫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大好时机使一个人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这对人的一生将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
2、体验与感知贯穿教学始终。
奥尔夫的每节课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充分体验、感知艺术意趣。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3、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教育的重要内容。
奥尔夫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仅仅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全面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这正是综合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所规定的内容。
4、培养艺术欣赏与批评能力。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贯穿在所有的课例中,老师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引导大家去做总结,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欣赏、批评的层面,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艺术课程
1、以人为本的艺术学习
艺术课程着力改变以往艺术学习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的方式,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能力和艺术经验,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启蒙每个人的真性情,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2、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活动,这些艺术活动都围绕着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的主题,营造一种可生成的艺术教学环境。要求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对教师广泛开发教育资源、调动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艺术课程强调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有机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学生的艺术能力,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创意,热情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可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全新的师生关系。
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艺术教学应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学生营造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艺术能力需要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综合性艺术课程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联系起来,使艺术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使艺术创作强化艺术感知,使艺术反思对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做出梳理和评价,并为进一步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3、面向全体、关注个性
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综合性艺术课程给予所有学生公平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
4、艺术活动与游戏的互动
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更能使他们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