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防汛工作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防汛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防汛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防汛工作调研报告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披星戴月”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8月13日,在县人大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我委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主席和县人大代表,对照2020年九江市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问题排查汇总表,逐一到问题现场检查调研整改落实情况。现将涉及我县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饮用水源现状。全县乡镇级自来水厂14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7个,已经市、县政府批复水源地15个,其中浩山乡、东升镇两家水厂水源地保护区已划定上报,待批复。按照饮用水源地类型划分,我县乡镇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类型分别为:地下水型6个(龙城、东升、浩山、天红、芙蓉农场、浪溪)、河流型4个(棉船、黄岭(2个)、浩山(待批复))、湖库型7个(杨梓(3个)、东升(待批复)、上十岭、太平、黄花)。根据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要求,银龙水务公司依法对太平、天红、黄岭、上十岭、棉船诚信等5个水厂进行了收购,泉山水业公司已与县城供水管网并网,实行供水一体化。

2、反馈问题及整改情况。2020年7月17日,九江市环委会反馈我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共11个环境问题,其中涉及工业企业污染1个,农业面源污染2个,生活面源污染1个,其他问题7个。截止目前,反馈的1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7个,其他4个问题正在整改中。具体整改情况如下:

(1)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芙蓉农场瑞丰水业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有一家水泥制品厂、存在居民住宅、散养家禽和农作物种植;棉船诚信水厂水源地隔离防护栏、标识标牌、警示标志因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部损毁,尚未恢复等。

整改进度情况:芙蓉农场瑞丰水业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水泥制品厂已关停拆除,对保护区散养家禽及农作物进行了清除,并建设隔离防护设施;棉船诚信水厂水源地因处于防汛期间,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尚未完成,目前整改进度缓慢。

(2)水源保护区批建不相符。东升镇和黄岭吴家冲水源地现已停用,未履行停用报批手续;东升镇调整的水源地保护区尚未划定及批复。

整改进度情况:东升镇已经批复的水源地停用申请已上报,待调整的现行取水口划定批复保护区后,履行原水源地停用报批手续;黄岭吴家冲水源地正在办理停用报批手续。

(3)规范化建设有待提高。黄岭乡、黄花镇、杨梓镇等水源地未按要求规范设置标识标牌和隔离防护网等;上十岭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路口防护栏存在损坏。

整改进度情况:黄花镇、杨梓镇已按要求规范设置保护区标识标牌和隔离防护网;上十岭垦殖场已新建路口防护栏;目前黄岭乡正在整改中。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饮用水源保护意识不强。个别乡镇领导认识不够,一些乡镇没有制定管护措施和落实责任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不够,公众自觉参与保护饮用水源和健康安全饮水的意识还较淡薄。一些乡镇领导存在畏难情绪,导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滞后。

2、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不力。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标示标牌设置不规范,标牌损坏、字迹脱落,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没有建设隔离带,畜禽可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3、备用水源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乡镇的发展、人口增多和水资源紧缺,加强备用水源建设非常紧迫,但我县乡镇未建有备用水源地。

4、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不健全;相关部门与所在乡镇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大。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学习宣传力度。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加强对《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爱水、护水、节水意识,积极营造全民支持、参与、监督和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良好氛围。

2、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要进一步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识和防护隔离设施等,有序推进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尽快启动备用水源建设,确保饮水安全。

乡镇防汛工作调研报告范文2

一、全省现有农机抗旱能力现状

(一)近几年湖南气候特征

主要调查分析湖南地区旱灾的发生频率,旱灾的强度;耕地面积、其中旱土、水田各多少,常年需灌溉面积,其中自动灌溉面积,需机电灌溉面积多少,需一级提灌、二级提灌、三级提灌面积分别为多少;常年旱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减产和绝收面积和产量,受旱率、成灾率持续的时间,涉及的人口和家属。

近年来,**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春季低温干旱,夏旱和秋旱,特别是2007年的夏旱最为严重,全县受灾面积192.6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4.2亩,濒临绝产面积13.4万亩。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组织科技人员下村指导、抢修灌溉工程、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集中全县力量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全省现有农机抗旱能力现状强悍,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县的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总产达到58.4万吨,实现了受灾不减产的工作目标。

(二)现有农机抗旱能力情况

1、40千瓦以下机电提灌机埠108座,中小型流动提灌机具保有量50,小型、微型提灌机具保有量60;

2、从事抗旱服务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服务队有20支,其中人员情况,设备情况不够理想;

3、从事抗旱应急的小分队有10支,其中人员情况,设备情况不够理想;

4、抗旱机具维修保养方面情况还可以,维修保养人员和零配件供应基本能满足需要;

5、抗旱用柴油供应基本能满足需要。

(三)加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情况

1、需维修老机埠、提灌机具40台,需要资金投入1百万;

2、需新建机埠、新增提灌机具50台,需投入资金2百万;

3、需组建应急小分队10支,需投入购机、人员培训资金1百万;

4、机埠建设与农渠建设配套情况不够理想。

二、开展农机抗旱减灾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粮食安全生产的影响

需研究解决的有关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制约粮食生产发展

近年来,由于村集体和农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搞水利工程建设筹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导致水利工程欠帐较多,遇有灾害农民损失惨重。

(二)农机装备落后,缺少大型农机具,耕作水平较低

目前农民使用的农用拖拉机大部分是在30马力以下,在整地上缺少大机械,现有大机械马力不足,达不到标准化深松整地要求,影响到整地效果。

(三)农民素质差,种田水平低,先进技术没有实施到位

部分农民仍然沿袭陈旧的耕作方式,虽然县、乡多次举办培训班、电视技术讲座。但是有些农民就是不接受,有些应用了但是因为到位率较低,没有发挥出先进技术增产增收的作用。在推广水稻大棚育秧和深松整地上,有些农民就有抵触情绪,不接受。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加快现代农业作业区建设,抓好北岗现代化农业试点工作,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09年农机合作社要发展到10个,农机作业率达到95%以上,完成秋耕整地9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60万亩。同时,扎实推进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增加育秧总量,扩大机插面积,提高耕作水平。

五、几点建议

当前正是春播的关键时期,现就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要及时组织各级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查苗情、查墒性、查病虫情的“三查”活动,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苗情、不同墒情、不同地段,有针对性地制定田间管理方案,做好肥水管理,促使苗情转化升级,增强抗病抗灾能力,为全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2、全力抓好春播生产

当前已进入春播旺期,要把落实春播面积作为搞好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一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具体指导。在保证春播顺利进行的同时,继续抓好农资调供和市场监管,加强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

3、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吸取近年特大冻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深刻教训,加强与气象、抗旱防汛等部门的联系,加强业务交流和信息沟通,准确把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认真做好干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尽力降低灾害损失。

4、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

各级领导和各涉农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结构调整为中心,将春耕生产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农业部门要派出技术干部,包乡蹲点,协同各乡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春耕生产。

5、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各级领导和各涉农部门要尽力想办法,为广大群众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加强资金投入。

6、机埠管理采取科学管理机制,运作正常

7、以农业为重点,采取农业优先机制,保证抗旱柴油供应

8、抗旱减灾保障体系采取科学方式构建,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保障模式、运行机制采取严格的首问制度

乡镇防汛工作调研报告范文3

200年-200年三年间,我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查处“村官”职务犯罪案件37起,本文试对这些案件进行剖析,归纳特点,探寻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以遏制和预防同类案件的发生。

“村官”职务犯罪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从涉案类型看,近三分之二是挪用公款罪。在发案的37件案件中,挪用公款23件,占发案数的62%,贪污10件,占27%,受贿4件,占11%。

(二)从涉案金额看,有不断增大的趋势。10万元以下24件,10-100万元6件,100-200万元2件,200万元以上5件。随着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年来涉农犯罪案件案值日趋增大。莲都区塔下村原村民主任黄永豪伙同他人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高达270万元。

(三)从犯罪主体看,村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居多。其中,村民主任18人(其中村委副主任1人),党支部书记14人,出纳2人(其中1人是村委委员兼出纳),报帐员2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兼报帐员1人),会计1人。

(四)从判决结果看,量刑较为轻缓。在已经法院审理判决的27件案件中,判处实刑只有9人,而适用缓刑与免予刑事处分的有18人,其比例高达己判案件的三分之二。

(五)从受教育程度看,涉案“村官”绝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37起“村官”案件中,文盲1人,小学文化程度6人,初中文化程度20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9人,专科文化程度1人。

“村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监督制约机制缺失。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村子,党支部大多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的权力过大,为所欲为。有的村干部片面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认为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享有充分的自,不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当选村干部后作风霸道,骄横跋扈,搞个人说了算。如莲都某村王某某,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平常独断专行,在任职期间,随意支配村里的资金,用公款作质押在银行贷款自己搞营利,并经常拿着公家的钱送人情,随意借给亲戚朋友使用,村里经济帐目不公开,造成集体财产严重流失。再如,村级财务人员选用不规范,会计、出纳大都由村委会主任、书记根据个人喜好选用亲信担任,甚至自己“一肩挑”,给滥用权力、自管自支、自报自批提供了方便。财务审批不严格,账目设置不规范,设置多个账本、多个户头,不定期公布账务等等,导致莲都水阁街道办事处七百秧村、缙云东渡镇东渡村、遂昌湖山乡湖方村、庆元松源镇五一村、云和石塘镇规溪村等数个村两委的原党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共同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窝案串案的发生,案发前村民的上访不断,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土地征用政策不完善。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成为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农民利益冲突的焦点。土地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其价值不是按照土地的补偿费而定,而是根据市场或用途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不规范,给予“村官”一把可以自由伸缩的尺子,“村官”代表村民与征用方签订征用合同,以较低的价格出让土地给征用方,征用方把工程部分项目及附属工程承包权优先给予“村官”,达到其与投资商“互利共赢”,并使这些利益被披上“合法”的外衣。而土地价格的不规范,同样给“村官”挪用或贪污土地征用补偿款留下种种可以掩护的借口与漏洞。如云和县规溪村委原主任叶某某和原支书王某某,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移民、防汛、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移民、防汛、土地征用补偿费用23万余元,并非法收受工程承包人贿赂各1万元,分别因贪污和,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和9年。又如原庆元县五一村书记王某某、村委主任叶某某与报帐员李某某,未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在2至5月期间,曾二次将该村土地征用补偿款200万元借给商人郑某从事投资经营活动,并约定以1%计算收取利息,意图予以私分。

(三)轻缓刑事政策负面影响。一方面,有的领导对群众反映的村干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培养一个村干部不容易,只要其能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就当作是好干部,对诸如“村官”挪用公款行为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捂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一方面,近三年“村官”职务犯罪案件,有三分之二案件适用了有期徒刑宣告缓刑或免予刑事处分。如缙云县院查办的壶镇中兴村原村民主任吕某某挪用公款6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该县东渡镇东渡村原村民主任郑某某挪用公款128万元,因其有自首的从轻情节也被判处不满三年的缓刑,对此,村民群众议论不少。量刑中轻刑化趋势,对职务犯罪的威慑力弱化,使一些人认为“村官”犯罪成本不高,惩处风险不大,故铤而走险重蹈复辙。

(四)案发“村官”自身素质低下。由于村干部任期一般为三年,个别“村官”认为这不是铁饭碗,不如过一天算一天,当一天捞一天。在一些发案的村子,农村干部缺乏必备的基本素质,法制观念淡薄,目光短浅,往往被眼前利益所吸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有个别 人认为自己当选村干部是化了“血本”的,一旦当上了,村集体的财物就成了自己的,想花就花,想拿就拿,肆无忌惮,中饱私囊。尤其是对挪用村集体资金,不少“村官”压根儿就没想到是犯罪,总认为自己为村里保管资金,只要不少掉就行了,有时为某个项目自己挪用一下,或借给某个朋友应个急,不可能构成犯罪,直至立案查处,才追悔莫及。如遂昌县石练镇爱丰村原村民主任陆某某,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1至2月,先后五次擅自挪用滩坑电站移民土地征用补偿款40万元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其中37万元无力偿还,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又如松阳县古市镇上五木村村委主任叶某某是个文盲,利用职务便利侵吞集体资金2.5万元而被查办。

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要通过以案说法、以会代训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学法、知法、懂法、依法管理村务。要规范村干部的行为,结合实际制定规范的村干部管理办法,把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依法办事、确保稳定作为重点内容列入考核,强化村干部的业绩考核。要推行和建立村干部年度工作民主评议制度,组织村民对村干部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要对其予以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对不称职票超过半数的村干部,要及时予以调整。

(二)切实开展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促进村两委班子更好地为村民服务。要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大额资金的借用、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要由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要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要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村内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公开,透明操作。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要组织全体村民,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和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尤其是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切实加强对本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及时审核财务账目,有权否决并有义务向乡镇党委反映村干部的不合理开支。要强化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在乡镇党委、政府派员主持下,组织村民评议村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评议结果要与村干部的使用和补贴工资标准直接挂钩。

乡镇防汛工作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1-008-03

1 引 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方面,提出了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对策选择。

2 稳定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2.1 建立新型农业产业格局

调整农业结构主要指通过改变种植业结构和发展林、牧、副、渔业,使农业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提高农业生产率。要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区域种植结构,使不同地区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要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品牌优势、传统优势,选准调整的突破口,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必须把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放在首要位置,作为衡量农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从广度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品种多样化。要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特别是要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的生产。要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多种植经济作物,多生产肉、蛋、奶产品和水产品,可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进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

从深度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把发展乡镇企业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我国农民要自己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2.2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民增收有很大的潜在作用,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科技创新是唯一途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直接动力,高新技术也成为提高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关键。

我国目前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科技型农业技术创新基金,以扶持各种类型的科技型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有效地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农业企业进行投资。按照科学规划,在全国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建设一批由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研基地、技术工程中心等,主要承担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全国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构造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结合的新机制,围绕农业产业化,加快组织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制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的研究组织机构,建立市场导向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完善以公共投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配合,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与文化教育,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整体素质。

对各个地方而言,要根据农业发展需求支持重点科研单位,使其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研究中心,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利用生物技术拓宽食物生产领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当前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引进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新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结合本地特点,培育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和适宜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2.3 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来推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有效转移途径。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强化乡镇企业的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企业运作方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升级,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很大部分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从事简单劳动比较容易上手,这样也能使他们获得一份收入。另外,还要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兴办各种零售商业网点,积极发展该类商品的批发企业,鼓励乡镇企业进行城乡合作,兴办大中型商业企业。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兴办农村房地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鼓励各种修理业及其劳动服务业的开发和建设。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并将其作为乡镇企业的优势产业。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这样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而给其他地区造成的压力。实践表明,发展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便捷的载体。

3 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

3.1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进城务工。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各项歧视性政策,是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打破户籍藩篱,给予农民应有的国民待遇,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为此,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灵活创新的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形成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的经验,把农民工纳入社会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其平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各种补贴等。

3.2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之一。从长远看,应创新培训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搞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要把青壮年农民和即将成为农民的农村中学毕业生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提高劳动务工技能。政府可考虑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可考虑采用定向培训与非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培训,使定向的专业技能培训面向专门的行业和特定的企业、特定的岗位,而非定向的基本技能培训,则为专业技能培训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要逐步建立“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形成“培训――考核――就业”相衔接的运行机制,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前培训和相关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政府可通过为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提供一定量的资金,来降低学生的求学成本;也可鼓励运用市场方式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支持企业与各类组织合作进行的劳动力定向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已按人力资本特征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这使城市中素质较高的居民收入增加很快,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的收入则相对停滞增长。现阶段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强农民成人教育和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就业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农民工资性收入才有可能实现突破性增长。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沿海以出口导向型为基础的企业大批倒闭,农民工大量失业,没有一技之长的务工者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其掌握先进技术能力,在当前就成为巩固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手段。

3.3 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在我国形成了“市民”和“农民”两个不同的群体。农民、农业给城市居民和工业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农民进城务工后却未能与城里人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民工就医难、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应建立农民工用工长效管理机制和劳动保障制度,使农民工能进城、能留下、能稳定,使其在子女入学、购房、卫生医疗和社会活动等方面享受属地待遇。这既是对城市化建设劳动力需求的补充,更是相对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措施,也是社会稳定的要求。

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4月17日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民进城务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因此应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变化,以《劳动法》为“龙头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保护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一整套法律制度,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4 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4.1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目前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还很落后,债务负担沉重,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能力低下,虽然国家每年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使财政支农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但对于无论是地域还是人口都占绝对额的广大农村来说,每年的财政支农投入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展滞后,防汛救灾资金不足,防大涝、救大灾能力低下,农业生产风险高等问题依然突出,而这些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村的长治久安。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的农村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防汛救灾、农业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安全发展、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4.2 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

积极进行土地制度创新,让更多农民从土地财产中获得收益。农村土地是农民作为集体成员拥有的最重要财产。保证广大农民从土地使用或转让中获得相应的收入,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形成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可通过建立和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在坚持稳定土地权属、稳定承包关系和不改变基本用途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转移情况,按照土地经营使用的效益原则和“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探索建立不同的流转模式,(可以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农户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使有限的土地向种养能手和经营能手、专业大户乃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健全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机制。和所有权相比,农民其实更关心的是自己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支配土地。使用权的具体化、土地产权的明晰化对农民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因此,建议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明确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承包农户在合同有效期限内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减少因现行土地产权关系模糊而导致的不稳定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具有不断增值的资产功能。对于国家公益性建设用地,可采取征用的办法,但政府对土地的征用,除了要规范征地程序外,还应引入市场机制,将土地的市场价格作为对农民征地后的补偿依据,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补偿、安置费标准和劳动就业补偿标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征地纠纷调处裁决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权益。

4.3 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适时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在现阶段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中央财政的承受能力还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应根据地区之间差别区别对待,对富裕地区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政府负担的比例应相对大一些,以保证这些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最终承担起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出大头”、乃至“出全部”的责任。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应建立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等并存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社会保障不分所有制和劳动者从业性质,不论是务工经商还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从事非农产业活动,或者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均须参加。其资金来源由国家政策引导、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基本社会保障基金先由县级起步,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待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全国统筹,最后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陈艳,王雅鹏.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影响因素的贡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

[2] 朱道才.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制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