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

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改进

根据本人多年财务会计学的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感到吃力,原因除了这门课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基础会计不扎实等问题外,教学模式与方法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本文通过对目前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现状分析,提出当前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及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目前《财务会计学》采取集中理论教学辅之实验教学的模式,从这一模式的形式看,基本可以满足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中表现出种种弊端。在理论教学中,基本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因为大课教学,所以和学生的互动时间有限,只能提问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其他一些学生就没有机会。这样的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纠正,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学生放弃进一步努力学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财会专业老师紧缺,使得实验课授课班级的人数也都在60 人以上,加上一些带实验课的老师自己本身不是很懂,结果导致实验课呈现一种“放羊式”的状况。除此之外,《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由此可以总结出目前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程序不完善和教学方法单一等。

二、《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1.明确《财务会计学》教学目标

改进《财务会计学》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明确其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考虑市场需求因素及学生的层差,根据市场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针对不同层差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市场既需要从事高层次学术研究的财会人才,也需要从事实际操作的实践性人才。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在培养财会专业学生时应该分层次培养。因此,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后就应该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对后面的选择有所准备,在学生开始学习《财务会计学》之前给予他们选择学术型还是应用型模式的机会。对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让其选择理论偏重的教学班,这些学生主要从一本班级选择,同时选择三本中一些优秀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重点加强理论教学,结合部分实训联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部分学术型后备人才。对于其他同学,则根据市场需要大批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侧重实践内容的培训。因此,高校应该确定明确的《财务会计学》教学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少数学术型高层次财会后备人才和大部分应用型高素质财会专门人才。

2.实施集中理论授课辅以分组讨论的教学程序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财会教师紧缺的情况,所以财会专业学生大多是大班上课,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师生讨论的机会有限,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很少,从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以致最后放弃了学习。尤其对于《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程,由于内容多、课时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本文作者建议在集中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每20 个人左右分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人在英国学习期间,曾经修过他们开设的《financial accounting 3》,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采用的就是“集中理论授课加分组讨论”这种教学程序,在这一过程中,我能够很好地与老师交流,及时解决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收到很好的教学成效。为此,本文作者建议,在我们的《财务会计学》教学中也采用这一教学程序,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在集中教学环节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在讨论课上老师与学生互提问题,相互解答,这样可以把所学理论很好的理解了,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入的认识,也可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工作导向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是指以实际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动力。针对《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程及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任务,在授课过程中讲授各种岗位所需要的财会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运用所学的这些财会知识及技能来解决问题,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对比总结教学法。对比总结教学法是指对于《财务会计学》中一些具有相似性的知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3)案例教学法。针对《财务会计学》每一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选择相关的财会案例辅助理解理论内容。案例的选择应符合会计教学的应用性及可操作性特点,所以案例内容应该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同时案例应该反映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因此,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会计职业实际情景特征,让学生感受真实事件,体验会计职业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查询、分析、研究、解释相关信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得出科学、合理结论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学的整体思想和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讲练结合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是指老师的“讲”与学生的“练”之间的配合,“讲”是指教师为学生深入讲解《财务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知识,“练”是指学生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练习题进行实际练习操作。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财会处理的相关原理和各个知识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内容。这样,通过不断的“讲—练”过程,使学生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感兴趣,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最终达到掌握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知识的目的。

课题名称:

本文系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我校财会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G3126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郝桂岩.《财务会计学》教法创新研究[J].财会教育,2012(6):116-117.

[2]李青.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实践的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6):78-79.

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基础会计学》课程 会计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该课程的学习对财务管理专业和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该课程的几点建议。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

1.《基础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经济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是其拓展知识面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某些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如果有一定的会计实习经验,能够实现跨专业就业,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某些低就业率专业的就业率。第二,对于某些有意学习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学》课程为其开辟了了解和钻研其他财会知识的途径。

(2)《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其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第一,《基础会计学》是财会专业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学好《基础会计学》,就好似要进入大厦的顶部却连入门的途径都没有掌握,这样会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造成障碍,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第二,从更现实的角度看,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通过《基础会计学》的考试,因此,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能为其取得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奠定基础,减少难度。

总之,《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对财会专业和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尤其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考核,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2.《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

《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结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着重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基于此,《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1)《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方面课程的入门课,基础性强。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着重阐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使学生领会财务会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流程。

(2)《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本科课程涉及会计相关的基本理论、概念非常多,理论性很强;

(3)《基础会计学》是一门连续性很强的课程。《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从而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熟悉会计的基本流程。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依照会计操作流程去加工生成会计信息,例如账务处理过程有填制凭证、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结账、生成报表等, 课程章节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课程内容和教学都表现很强的连续性。

总之,《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物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将这些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企业发生的业务和会计处理流程,二者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颇。由于课程的这些特点,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较高的授课水平,而且也要求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基础会计学》课程重要性和特点的认识,目前《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授过程中不注重强化会计基础知识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整个课程贯穿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些教师认为其非常容易而忽视了这些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实际上如果不把基本的会计知识讲深讲透,学生就掌握不了坚实的系统的基础理论。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计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

2.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会计学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依据,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不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缺乏全面理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备考试之需。此外,《基础会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或者只有理论教学而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此外,授课教师理论知识掌握非常好,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缺少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

3.没有注意《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其各个章节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容易忽视其各个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前面的知识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无法把《基础会计学》各个知识点系统的联系起来,达不到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匮乏的现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合理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要点。例如,在讲授财务报表那一章的内容时,可以用企业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或者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同期财务报表为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纵向和横向财务报表比较,不但能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且能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开设《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后续学习或就业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应注重讲授会计基础知识

注重会计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注重会计基本理论的教学,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原则和基本特点等内容,这些内容是掌握基础会计的基础。第二,注重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这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账簿的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方法、财产的清查方法、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基础会计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是会计的基础知识,故需要切实掌握。

对于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应确保教学课时,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轻描谈写,一带而过,而应当加入适当的例子进行分析,系统深入讲授,例如关于“资产的含义”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表述资产的定义,而应运用资产的本质特征,结合实物进行举例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抽象的书本知识理解具体的实例。当然,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等原因,对于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不可能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全部都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但在基础会计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会计主体、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重要的会计观念,必要时还应该介绍一定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掌握、运用”三者结合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使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程序、方法,二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分析能力。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做到:第一,对于《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要讲透,例如,在讲授“借贷记账法的定义”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个概念,而且要结合书中的例题,讲清楚“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涵义以及借贷记账法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看到借贷记账法定义的同时,联想到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果我们只是作为硬性规定让学生死记硬背,不通过例题给学生解释清楚具体如何操作,学生对这个问题就会总是一知半解,也不利于学生对会计的深入理解掌握。第二,对于书本上所说的流程和操作顺序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而且要通过实际操作使其能够运用,例如,在讲会计凭证的填制时,书本上有很多的条条框框,教师如果仅仅拿着书本给学生读一遍,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每个学生发一张会计凭证,让他们一边学习书本上的规定,一边在自己的会计凭证上填制,就能让他们在学习书本的时候还掌握的如何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计学基础教学仅使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理论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使学生学会科学、规范、熟练地运用,培养应用能力。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应注意以会计账户、记账方法等为主要内容,加强的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上会计实验课,让他们了解并熟练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基本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每个学生复印一张会计凭证,一张各种格式的账页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基本操作,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

3.要注意《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各个章节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其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讲授某一章节时要注意与其他章节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授时,首先,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会计学基础的总体知识构架。把握好知识的总体框架,才能理清讲授的思路,提高教学效果。会计学基础的内容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讲授会计基本理论,是课程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是会计方法,介绍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第三部分是会计方法的总结,主要介绍账户分类和会计核算程序;第四部分是会计工作组织的相关问题。这几个部分是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不能跳过某些内容直接讲后面的内容,更不能本末倒置,而只能循序渐进,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其次,注意讲清知识的内在关系。在把握会计学基础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各章节以及各个具体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中不能将相互联系的内容割裂开来,就事论事,而应将教学内容串联为一个知识整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会计学的内在规律,也能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例如,教师应讲清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的关系;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试算平衡、会计报表的关系;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销及财务成果核算的业务处理的关系;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处理程序之间的关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各环节的关系。

4.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同而多种多样。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我认为会计学基础教学应较多地运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序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利用图表进行会计教学一种教学方法。图解法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系统全面的特点,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解教学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基础上,进行系统归纳,合理设计。图解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例如在讲授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时,我们可以用“T”型账户图反映借贷的方向和金额,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在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填制时,可以画出这两个表的大概结构并进行填制,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立体。在讲解会计凭证的各种分类时,最后通过将账户分类图示展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可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基础会计学》里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对外报告等内容不仅是规则性很强的工作,同时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案例、“小组讨论”等模式,培养初学者的职业判断兴趣,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地推行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结合基础会计的课程特点,并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选题要小而精,有一定的研究性。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时,可以通过演示一张有多处填制错误的会计凭证,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案例资料请同学判断演示的会计凭证的错误之处,应如何正确的填制该项经济业务。通过趣味性、探讨性的案例,使学生将会计理论、方法与会计实务操作联系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旨在通过改进《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课程是研究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专业基础课,学习该课程不仅能为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而且能为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拓展新的途径。此外,《基础会计学》课程还存在基础性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连续性很强等特点。本文从《基础会计学》的重要性和特点出发,研究探讨了会计学基础教学改进的建议,强调本科会计学基础教学应注意加强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教学,应注重“理解、掌握、运用”相结合,教学中应把握好知识的总体框架,讲清知识的内在关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亚兰涂利平 罗 杰: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改思路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0-43

[2]梁星梁美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1, 15(3):20-24

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软件工程(会计学) 复合型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云会计等概念或名称的出现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在管理学科下,目前设置有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审计电算化)等专业。与此同时,在大连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设有软件工程(会计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在质疑声中走过多年,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道路上创新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及隐含的问题

“软件工程+会计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趋向于两个方向的培养,即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和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其人才培养都具备一些特点和不足。

(一)专业的新颖性

相比授予管理学位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在工科背景下探寻出的一种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创新模式,是将软件工程技术赋予会计行业背景,使其具有了专业生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软件工程+背景方向培养模式的新颖性决定了该专业在目前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在目前环境下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为高考报考时的“无目的填报”和就业、考研时“尴尬专业定位”。目前,软件工程(会计学)主要是授予工学学位,被认为是计算机类专业,因此报考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时不能填报会计岗位。但是,我们要坚信背景方向的复合培养模式具有时代先进性,适应了当前和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二)学科复合性和交叉性

软件工程(会计学)横跨工科和管理学科,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语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要求,而软件工程(会计学)的复合性完全符合了这个要求。

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软件工程和会计学复合性及交叉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受学分限制,复合型课程数目和学时数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往往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易呈现“两张皮、无交叉”;(3)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队伍薄弱;(4)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将两者有效进行结合的意识;(5)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高端有效需求还比较弱,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

(三)专业课程的难度性

1.课程设置的难度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其设置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1)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课程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2)目前在高校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3)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4)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更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2.课程学习的难度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这是因为:(1)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2)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3.学习思维的跨度性。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法适度地转化学科意识,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四)课程学习的基础性

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类和会计类的核心课程,课程量大,学分高,难度较大,但是并不是“难不可攀”。因为开设的是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考核难度性较大和专业深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占较少比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和很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且,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课程之上,更深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五)课程学习易出现“尴尬现象”

软件工程(会计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最佳效果是培养出“强计算机、强会计”的人才,但没有学科思维跨度和因兴趣偏向,易造成“强会计、弱计算机”和“强计算机、弱会计”,最差效果是“弱会计、弱计算机”。因此,在学习中切忌只关注某一个方面,或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在课余时间自我充电,注重专业的深度,防止这种“尴尬现象”的产生。

(六)就业前景乐观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财会管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管理、高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IT行业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等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运用及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

(七)专业继续深造可扩展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作为复合型专业,其毕业生在进行继续深造时可选择的专业面较大,包括:(1)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其中最适合的研究方向为会计学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2)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3)会计专业硕士(MPACC);(4)软件工程专业下的企业信息化方向(学术和专硕皆可);(5)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学等。

(八)应用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交叉性课程进行理论上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培养出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优化“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提升专业认知

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软件工程与行业背景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都应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从哪个学科复合而来的会计信息化毕业生,都应该可以和传统学科专业一样,在毕业时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时可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和复合性,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创建应用型特色班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有大部分学生从事会计软件相关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还可以仿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大型软件工程共建会计信息化特色班,在每个学期1-2门课程由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进行授课,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接轨,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信息化工程师。

(三)推进双学位式培养模式

鉴于本科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相关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缓解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的尴尬局面。

(四)适时转换学科的思维模式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中,应学会在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中进行思维的灵活转变,对计算机学科中的结构化知识加强记忆并总结出规律,对管理学科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应加强理解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时,应防止“两张皮”和单一地偏向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将计算机的思想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而且,在进行交叉性课程学习时,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

(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软件工程(会计学)的课程较多且难度较大,但是学科基础知识足以撑起学科的框架和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应“眼高手低”,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而失去专业的学习兴趣。

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人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在市场经济与我国技工荒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工己经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重点。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肩负着为培养职业人才的使命。其中会计学科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是通过采用实践分析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会计知识和技能,形成实践教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在职业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备受青睐,通过实践教学加强高职学生实践教学能力也成为研究的方向。

一、高职会计学科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调查分析

高职学生会计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职会计学科中开展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着深刻的必然性。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对甘肃省高职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的会计学科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和分析工具本次问卷以某大学财务会计专业和某大学审计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以SPSS15.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对会计学科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可程度非常高,对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体评价以及子项目案例教学、企业实习方式均达到了4分以上,属于最重要的范畴,而其他两个子项目角色模拟和示范模拟也都在3.5分以上,属于重要范畴。我们可以认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学科教育中非常受欢迎,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尽管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受到学生青睐,然而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分析得到我国高职会计学科的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现状与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实习、角色模拟、示范模拟、案例教学四项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现象。因此,高职会计学科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差异明显,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

二、以案例与实践教学为核心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

作为培养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职在会计学科教育中加强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能力培养是毋庸质疑的。案例与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给予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一个仿真的经验,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面对情境中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通过案例呈现出问题的情境,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其实施步骤如下:

(一)构建概念框架

案例与实践分析是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案例与实践分析之前,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案例与实践分析过程中所必需的概念框架,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当前理论讲解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讲授式讲解策略。会计教学中倡导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否定讲授教学,它能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能力。二是自学式概念学习策略。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讲授过程中知识量是有限的,对于案例与实践分析所需要的知识则是大容量的,因此在为学生构建理论基础的脚手架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指定相应的参考文献,让其通过自学来构建案例与实践分析和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基础。

(二)形成问题质疑

在案例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过程中的情境原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调动参与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一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策略。会计案例的篇幅长短不一,有的案例短小精炼,而有的案例由于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而篇幅较长,长的可以达到几十页。那么以文字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形成疑难无疑是最好的呈现方式。二是虚拟电子案例呈现策略。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视觉时。在案例教学的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案例情境创设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影像、声音和文字等载体对案例情境进行优化创设。如在财务项目选择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项目选择的背景以及项目实施后的前景,把死案例变成了活情境,促使学生在虚拟的案例情境中形成对财务问题的质疑。

(三)自主解决问题

以案例与实践教学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是一种过程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走进案例情境参与案例的整个分析和讨论过程才有可能提高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能力。案例与实践分析的首要环节是通读案例,进入案例所提供的情境,以企业管理者身份了解案例所揭示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背景,通过查找资料,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案例情境结合起来,分析案例中错综复杂的事件,分析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权衡互相制约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详尽分析每一方案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发展和不足,实施该方案的必要条件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综合分析以后并选出最佳方案。

(四)合作分析

讨论是案例与实践分析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形成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关键步骤。一是小组讨论:在案例自主分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后能基本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对案例的分析很有可能不全面,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而且在分析过程中碰到阻碍是在所难免的。二是全班讨论:全班就案例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在讨论中,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所在组的观点向全班陈述后就相关问题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学生的提问,就自己所找到的问题进行自由提问。与此同时,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犹如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案例教学所涉及的问题都应该由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观点不一致,可以展开辩论,而教师这位“导演”则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五)总结反思

在案例与实践分析结束后总结反思,能提高高职学生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师这位“导演”必须做好案例分析的总结和评价工作,但是必须注意不要做出结论,因为案例往往是开放式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做出不同的结论,而且得出案例结论并不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通过案例与实践分析学会分析方法,获得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生也要在案例与实践分析结束之后,做好总结和分析工作,经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后自己对案例问题的理解怎样,经过案例与实践分析以后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还不足要陆续反思。

总之,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国家和社会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职会计学科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培养会计人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也能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贾永海.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6(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文5

一、会计人才从“管账型”转向“管理型”的现实呼唤

2010年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为2011年,并力争于2012年起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因此,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招聘或培养一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端财务人才以满足这一形势发展的需求。然而,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大,企业所面临的商业机会与企业可以雇佣到的合格管理人才之间的不平衡变得日趋严重。那些能为企业CEO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推动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开始成为企业间争夺的宝贵资源。

事实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企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呈现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多元化,这促使我国企业会计实务工作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企业高级财会人才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 而是更能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创造性的运用,以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为企业创造财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迫切需要财务功底扎实且具备战略管理理念的财务人员,使得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从以“管账”为中心转向以“管理”为重点,正是对国内企业目前所期待的战略管理型会计人才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然而据有关统计,目前国内高级会计人才却不足40万人,且大多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为主要专业技能,真正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却高达300万人,其中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管理型会计人才更加奇缺。对于会计教育机构、学习会计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说,都必须清醒认识到“财务‘管账型’会计已经日趋饱和,辅助决策的‘管理型’会计却是供不应求”这一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做账型会计人员已不为企业所缺,只有那些能创造性地把数据变成信息,形成预案,并能设计一个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帮助的会计专业人员,才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适应这一时势的需要,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应该是具备极强创新管理意识与创新管理能力的优秀的精通管理的专业人员,他们通过设计和评估企业流程,监控、反映、报告和预测企业经营成果,执行和监控企业内部控制,以及收集、分析和整合企业信息来实现驱动经济价值的目标,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良好运转、规避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必备特征:创新能力

会计人才是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否具备构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特征,关系到组织竞争能力的强弱。与传统管账型会计人才相比,管理型会计人才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服务对象方面 管账型会计人才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其职能主要发挥在对外报告会计方面;而管理型会计人才着重为企业管理部门有效地改善生产经营进行最优化决策并及时地提供有用的财务与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其职能主要发挥在对内报告会计方面。

(二)工作重点方面 管账型会计人才主要面向过去,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其工作重点在于管账;管理型会计人才则主要面向未来,创造性地利用有关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其工作重点在于管理。

(三)工作程序与方法方面 管账型会计人才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比较固定的内容,其工作过程和结果要受到有关会计规范的约束;管理型会计人才则主要对企业自身服务,他们所采用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并不必受到统一会计规范的约束。

因此,相对于传统管账型会计人才而言,管理型会计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管账型会计人才比较注重记录、核算和报告等常规的账务处理工作,更注重为报表使用者服务,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会计法规制度等的制约。而管理型会计人才需要从商业的各个角度考虑问题,比较注重核算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实际相融合,更注重为管理者服务。即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服务目标是为决策者的管理活动提供帮助,而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型会计人才能力发挥的精髓在于知识的活用,知识的活用即意味着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创新能力已成为会计学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就创新能力的塑造而言,当前会计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培养目标是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纲领,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当前我国会计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表明,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为目标,把学习与掌握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这种目标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唯一性,即能够顺利地通过课程考试以最终获得毕业文凭。现实的情况是,会计学专业的各种考试层出不穷,那些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斐然,但却不知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会计知识,更别说创造性地灵活加工和再造会计知识。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身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挖掘,导致为社会输送的会计学专业学生面对复杂多样的管理活动时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 首先,从总体上看,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比重偏高。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过多且内容僵化教条则会淡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的课程设置不足,这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再次,会计本身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也很局限,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组织所需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少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学生很难跳出书本知识的禁锢,从经济学、管理学等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和理解会计, 从而缺乏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管理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僵化 过去,会计课程教学的内容有些是制度加解释,有些则过分强调计算能力的训练。为了满足管账型人才对法规制度精神的领会,会计某些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偏重制度解释,轻视理论分析,过分依赖会计准则和制度,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相关财会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拓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和研究社会理论界和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而且会影响学生深入思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了满足管账型人才对管账报账的技能需求,会计某些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偏重计算能力的训练,忽视诸如方法的来龙去脉、体系的严密性、隐含于各种程序的观点和理念、管理问题解决方案等内容的讲授,而这恰恰是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所需的最有生机、最能激发潜质、最具创造性的部分。

从会计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有益的互动。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持知识的话语权,使得知识单向流动,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把学生看做说教的对象,学生成为看客和听众,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机会。传统的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专制”模式,“教”垄断着教学过程,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受固定答案的控制和支配,结果使得学生缺乏主见,盲目随从。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严重缺失,不仅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还使有些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因不受关注和正确引导而被扼杀。

(四)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从对会计学生接受教育的评价方式来看,传统的书面闭卷式的考试是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对教材或教师讲义的掌握或者是记忆程度,鼓励对既有知识和成果的接受,而不鼓励甚至排斥独立思考,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是考分,而不是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对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活动激励不足,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创新的能力,忽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因此,采用单一静态的书面应试指标,即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会计人员必须能够迅速地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并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特别是管理型会计工作在组织中的各个层级,从高层管理者到支持层面的会计和财务专家,他们不仅应该具备在会计和财务报告、预算编制、决策支持、风险和业绩管理、内部控制和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更应该具备创造性地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

(一)明确培养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高校会计学教育应转变以传承为目的和主要特征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目标的创造教育思想,及时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调整办学模式、办学方向,在市场需求取向的定位下,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在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积极探索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围绕打好基础、培养创新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创造硬件条件,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以培养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完善课程设置 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各高校会计学专业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拓宽课程设置。当前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校会计专业应增设相关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懂财会理论,又懂管理、懂决策、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进行拓展,最大限度地完善会计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的特点,都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关。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各高校会计学专业应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 为了培养具有相对宽广知识面的会计人才,会计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与创新。在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深化,打破传统思维习惯,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课程资源应来自书本、网络和实践活动等。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把能反映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知识载体所承载的有效知识交互使用,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前沿文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知识环境里进行交叉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造性地提出学生自己的观点。如,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应该将会计学的相关课程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根据要讲授的内容选取合适的、贯穿某个知识点的案例,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发现等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空间,增强学生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四)创新教育评价方式 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以创新的教育评价方式为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被动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具体可以在会计学专业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将学生参加校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等活动取得的创新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授予学分。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潜力、创新实践等构建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来对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测评,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源动力。

[本文系中南大学2010年党建研究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中南大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中大党组字〔2010〕12号)、2008年新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第五批立项项目“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学学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探讨

一、《会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概念和科目名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入学学习的专业课就是《会计基础》,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甚至存在个别学生听不懂而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的现象。至于科目名称,很多学生存在概念不清,容易混淆的情况。比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很多同学往往区分不了它们的不同点。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会计科目的名称,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和运用,练习题稍微变了形式,换一种形式考查,就往往用错了会计科目。

(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一些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介绍会计的基本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业务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会计的实践教学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才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觉得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对实践教学有抵触。

(三)部分教师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会计基础》这门课理论内容比较多,如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易懂,直观明了。然而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映,教师上课沉闷,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对学习兴趣不高。

二、《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学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后续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对概念没有透彻理解,对会计原理和会计科目混淆不清,对账务处理不熟悉,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知识没有感性认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介绍会计的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账务问题。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手工做账,模拟真账练习等实践教学方式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实战能力,对具体的账务处理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由于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调,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参与课程程度不高,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居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形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改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针对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教师应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精讲课本理论知识

第一,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所以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述,把基本概念讲清讲透,给学生打好基础。因此要求每个上课教师要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把理论讲透。

第二,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把课本重点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对于初学者理解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这要求教师授课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精确的讲授。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也不能轻视实践教学,只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锻炼职业能力,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笔者所在的学校会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会计综合实操》,这门课程是《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会计综合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实训室里面采取真账实操的形式进行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通过这个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让学生增强了实操能力,也加深了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教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应尽量使得课件生动,图文并茂,多用图表法,对于一些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最好附上与课程有关的小视频,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第二,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要和学生有效互动,不照本宣科,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学习效果也大大加强,这样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周成银.《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