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1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课标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经过十年使用,教育部门发现一些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坚持了“三个面向”的方针,按照民主、科学的程序进行。此次修订工作经历了开展实验情况的调研、确定修订的原则和重点、加强力量,建立机制、组织开展修订工作、广泛征求意见等阶段,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部对落实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开展全员学习和培训,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二是根据修订后印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科书的修订和审查工作。三是要指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四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五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部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宣传、培训和教研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2

[摘要]“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前行,既有赞美和鲜花,也有困难和险阻,随着改革的全面推开和重点突破,课程改革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已经由原本的改革探索逐渐变成一种教育常态,成为政府和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二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推动力仍然是行政。

五年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跨越了特色发展与系统反思两个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与高中两个学段课程改革的衔接,通过一系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文件,构建了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力系统和制度保障,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课改典型持续涌现,广大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明显,对教与学的研究持续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明显提高,应该说,五年的课改在促进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然而,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比如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难题未得到根本性缓解等,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进入“十二五”,要想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既需要观念方面的深层次变革,也需要体制和立法等方面的强有力保障,毕竟课程改革已经到了真正的攻坚阶段,在新时期,需要有新的思想和魄力去推动。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G423.07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3-0003-11

一、概念界定与背景分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念界定:义务教育与高中两个学段改革开始衔接

本文中所论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学段的课程改革。

北京市自2001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自2007年开始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在“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学段的课程改革开始同步,两个学段之间开始了衔接,所以,本文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涵盖了两个学段的全口径改革。同时。鉴于两个学段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在推进策略还是实施方案上都有明显区别,在涉及某些具体改革举措、问题论述时,也尝试分开来进行表述。

2.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规定与要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虽遇众多问题。但必须坚持

不管课程有多少定义,有多宽广的外延和内涵,它从来不是教师或学生的随意性心理构建物,而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所以,国家和政府自然会对课程改革的政策及落实有明确而直观的规定和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件还进一步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一大批全面体现德育要求、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变化,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不可否认,在改革进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推进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课程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服务保障体系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评价、管理制度不配套:课程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上述问题真实存在,不可回避,但继续深化推进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从此方面讲。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可能废止,只能逐步改进”。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3

一、人教社新版教材源自多年的教材研究和教学实践

此次新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修订版。自2001年秋季,人教版首批14个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通过审查,并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进入全国29个国家实验区进行实验。在实验期间,人教社不间断地对教材实验情况进行追踪、研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小修订。因此,这次教材大修订是过去十一年新课改以来教材实验工作的自然延续,或者叫做成果结晶,可谓“十年磨一剑”。

十一年的教材实验为这次教材修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是多年的教材研究基础,其二是教学实践基础。

人教社进行教材研究、编写与实验一贯坚持科研为先,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多项“十一五”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如:“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标准的研究与开发”“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国外中小学教材中中国内容的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与评价的实验研究”“中小学探究式学习指导策略实证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课题,对修订教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例如,“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课题,各学科课题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工具,对把握教材内容选择的深度和广度十分有用;“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课题,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实现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人教版教材的特色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提高了教材研究和编写人员的学术素养,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十一年来,为了获取教材实验的第一手信息,人教社的编辑每年都要深入实验区作跟踪回访,到教室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直接了解教师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论坛、企业微博等多种媒介与广大师生保持密切交流。同时,人教社还定期组织、参与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材交流研讨活动,如实验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现场课评比、课件评比等,邀请各实验区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并利用这样的机会交流研讨,征求教材实验的相关信息。多年来,人教社收集到大量来自实验区教师、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和建议。每年的例行修订,都会将其中的合理化建议落实在教材中。

为教师和学生服好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好平台,是人教社一以贯之的理念。与教师沟通的渠道通畅了,来自一线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形成良性互动。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第一,为了使教师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人教社精心组织了由教材编者、优秀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等组成的教材培训专家讲师团,每年寒暑假,分赴全国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宣讲教材,答疑解惑,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十年中,组织培训15 343场次,培训教师367万多人次。第二,人教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专门设立了针对实验区的课题资助项目,对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开放,研究内容与教科书、教学密切相关。目前已经结题的课题项目已经达到245个。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实践性研究成果,为教科书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实验区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的成长。

二、新版教材保留了原有优势,而且特色更加鲜明

2011年下半年,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大修订全面展开。2012年1月底,小学阶段的数学、音乐、美术、英语起始年级教材,体育(教师用书)第一册,初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理、历史与社会、外语(英、日、俄)、音乐、美术、艺术起始年级教材,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送教育部审查。2012年4月底送审教材全部通过审查。

过去十一年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人教版教材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教材与课程标准有较高的适切度;教材的学科齐全,体系完善,结构设计严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活泼生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装帧设计简约美观;有丰富的配套教学资源等。此次修订,修订人员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五大关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相关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修订后的教材,除继续保持和发扬上述优势外,还在教材内容上,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使教材的特色更加鲜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标准;坚持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段以及学科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新版教科书,强化基础,有效减负,具有视觉美感

新修订的人教版教科书在今年秋季与广大师生们见面。据了解,这也是人教社建社62年以来编写出版的第11套中小学通用教科书。众多教研专家和优秀教师在认真研读新修订的人教版教科书之后,一直认为这套新教科书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接地气”。

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更加突出。在教材的框架设计、内容选择上有意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教材研究和编写者的文化自觉。例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科教材都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下足了功夫。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在“文明探源”这一单元中,对中华文明的起源给予更为详尽的讲述;《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阅读与思考 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增加了对于我国古代方程组解法的全面介绍,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教材的基础性更加强化。经过精选后的教材内容,在容量和难度上得到控制,“双基”落实,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来自于各个方面,就教材本身来说,知识点与年级配置的不合理、基础知识过于隐性化和简单化、教学内容过多过深等,都会使学生感到“难学”,这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方面。修订后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

例如,《生物》重视对核心概念的表述,必要时做更加详细透彻的讲解。《物理》删去了声学部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节内容。还根据课标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原教材的“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简整合为一节“磁现象磁场”。

教材的逻辑性更加鲜明。一本教科书内在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科书中所展现的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是否能够完美的结合。其实,这也是教科书编写研究永恒的主题。例如,初中《数学》对于核心的数学概念和重要思想方法等,注意循序渐进地安排,让学生有螺旋上升地反复接触的机会,为学生铺设合理、有效的数学认知台阶。初中《英语》在听、说、读、写各项知识和技能中都渗透了学习策略的活动,除了提供单元学习成果检测活动外,更侧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材的时代性更加凸显。与时俱进,充实新知,体现时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动态,是教材修订的一个着力点。例如,《地理》注意体现我国和世界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最新发展变化。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在21世纪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了之前经济发展缓慢的形象。因此,新教材以“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框题讲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印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其软件外包产业在全球占绝对优势。为体现印度经济发展这种新的变化,新教材重新编写了“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业”这一内容。

教材的版式设计更加有特色。在“快乐阅读”版式设计理念的指引下,修订后的教材版面设计疏朗大方,图文位置编排适当,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此次教材修订,人教社聘请了国内著名的书籍装帧专家,为人教版教材量身打造了一套美工和版面网络系统,并根据新的版面网格系统重新设计各类图像,使页面更清爽、美观。

总之,人教版新修订教材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也继续保持自身数十年来的优秀传统,努力做到三个“实”,即扎实,夯实基础;平实,注重衔接;朴实,讲求实效。

四、“植根教育,服务教育”,做好人教社新版教材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实验和修订的同时,人教社自身各项事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材和教育图书建设基地,综合实力在全国500多家出版机构中名列前茅。2010年12月18日,人教社成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实现了从事业单位向文化企业的身份转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人教社总编辑韦志榕表示,尽管经营体制发生了变化,但是人教社有几点是永远不变的。第一,“植根教育、服务教育”的出版宗旨不变。也就是说,人教社的所有企业行为都是围绕着更好地服务教育这一主题的,会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第二,人教社的科研传统仍然保持不变,教材出版的基础是课程和教材的科研工作,人教社的另外一块牌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的科研课题。科研是我们编好教材的基础。第三,人教社的主业仍保持不变,即中小学教材出版,这也是人教社服务教育最直接的体现。第四,人教社与各省市教育教研部门、一线教师的密切关系将保持不变。

五、肩负责任,精诚合作,服务重庆基础教育

重庆出版集团是经国务院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由重庆市委主管、市政府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其前身是1950年组建的西南人民出版社,当初的职责就是租型人教版教材,印供含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西南地区,是重庆市经营中小学教材的主体单位。

在60年的教材经营工作中,重庆出版集团始终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服务教育造福学子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始终坚持把优质的人教版教材在最需要它的时刻送递到万千学子手中;始终坚持把“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已连续30多年实现了我市中小学教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赢得了教育部门的信任与称赞。

2001年后,国家启动中小学课程改革,重庆市的教材经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面对新的形势,重庆出版集团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指导下,成立了教育出版中心,建立了一支从事教材市场、印制、培训的专业队伍,使教材工作从单纯的印制发货向侧重市场推广服务的转变。在人教社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出版集团在做好市场推广的同时,每年组织培训重庆市的中小学教师,帮助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标准、掌握运用新教材。

2001年至今,重庆出版集团联合重庆市教科院,集中人力、物力,轮流对全市义务教育以及高中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人教社也派出最强的专家团队支援重庆,培训的重点是对新课改的理解、课程标准的把握、新教材的教学重难点等。

更为重要的是,为促进全市城区与边远地区教育公平,自课程改革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与重庆出版集团紧密合作,先后派出数百名专家,不畏辛劳来到重庆的30多个区县,包括城口、巫溪、黔江等偏远区县,进行教师培训。通过反复深入的、大面积的、有重点的教材培训,无数中小学教师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体系结构特点,借鉴了全国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在多版本教材的比较中,各级教育部门也深刻体会到了人教版品牌教材的研发、编写与普适优势;在不断接受更多资讯的同时,更加认同人教版教材,认同重庆出版集团的服务。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反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和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新世纪物理课堂教学需要进行质性变革,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从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入模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入模式。

在物理课堂上,首先是提出探究问题,从学生亲临的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他们容易引起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根据新课程理念,探究的问题应着眼于课堂、实验室、多用教室、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培养学生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出发,发现和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明确探究的问题,运用科学的语言对现象、问题进行表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现象、问题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用自制教具和开发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例1,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找来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积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力求自然,最好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主动感受到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2,在“物体的摆动”的案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并且为每个学生分配一项任务。组内的一位学生即材料管理员到材料台取来一段绳子、一把剪子、一卷胶带和几个半径重量各不相同的摆球。每组学生要利用这些材料完成下述工作:

①建造一个单摆;

②把铅笔用胶带固定在桌面上,把单摆挂在铅笔上使其能自由摆动;

③测量单摆在30s内的摆动次数。每组的记录员把测定结果记在课堂数据表上。

教师请学生们检查一下全班各组的数据。由于每组记录的摆动次数都不一样。所以一场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的热烈讨论开始了。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物理教学实施中,作为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根据已制订好的探究计划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获取信息、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获信息、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结果,并进行解释。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同一个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案例我们可设计种方案,第一方案是完整的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一猜想或假设一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一评估一交流;第二方案是将“猜想与假设”要素与“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要素相融合,即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实验一分析与论证;第三种方案则是简化的现场操作过程,即提出问题一猜想―辩论。具体采用哪种方案就视教学实际而定。

例3,如在“放射性的发现”案例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后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①贝克勒尔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②他做出了怎样的假设?依据是什么?

③他是如何设计实验的?实验中为何要在黑纸包和铀盐之间夹一块玻璃?

④是什么原因使他否定了原来的假设?

⑤整个过程中他一共犯了几个错误?

⑥有人认为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是因为运气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⑦在上述探索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⑧通过这段历史的了解,你对科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因此,虽然这是以阅读、分析和讨论文章等间接学习知识的形式为主,但它符合科学探究的本质,同样也是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一种途径。

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尾模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尾模式。在物理课堂上,当学生做完物理探究实验后,教师应及时分析探究结果,评价探究结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分析加工,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我们的教学经验表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分析了探究结果并非完成了探究过程,关键是要思考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有哪些启示?整个过程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进?等等。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说,这些分析、评价和反思都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在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中,始终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探究问题的提出与探究假设的形成,到探究计划的制订与探究实验的进行,再到探究结果的分析与探究结论的评价。

从科学探究的知识来说,探究可以是物理学科知识,也可以是相关学科知识,应该体现学科知识之间渗透与融合;从科学探究的时间来说,探究可以选取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也可以选取某一段时问;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说,探究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几个环节;从科学探究中师生的关系来说,探究过程应该充满了师生间的互动,体现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参考文献: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 加强课程管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

1.1 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国家课程方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2 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管理。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省教育厅负责全省地方课程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地方课程的开发、管理,市、县(区)地方课程必须报给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或选用。校本课程一般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可以开展讲义。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鼓励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本地风土人情、本地特色相结合。学校要根据要求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出统筹安排,确保课时。

2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1 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学校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课时安排和课程评价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2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优化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力。

2.3 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进一步加强教研指导,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切实纠正盲目增加内容和难度的倾向。积极开展送课下乡、优质课评选与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深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3 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3.1 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地要根据省教育厅《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做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科学、公平、公正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健全诚信机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不断提升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省里将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电子信息系统,推进评价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3.2 深入推进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到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加强对中考改革的评估和指导,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选拔的高校招生模式,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3.3 积极推进学校和教师评价制度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政绩观,切实改变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健全完善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承担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纳入教师评价范畴。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1 充实优化教师队伍。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特别要多形式、多渠道配备好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要优先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使农村学校能够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进一步实施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大力推进城区教师支援农村,实施“送培下乡”和“跟岗学习”,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

4.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总结新课程培训工作经验,针对教师发展需要,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改进培训模式,提倡以参与式为主的多元培训模式,避免单纯理论说教,增强培训的过程性体验,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扩大培训规模。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6

一、过程梳理不清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简单“复制”,让学生通过梳理,理顺来龙去脉,理清学习思路,理出解题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数学“摆一摆,想一想”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题:你能用3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摆出的只能是一位数或两位数。要解决这一问题,要理清两个问题:即摆法和顺序。摆法是将3个圆片分解,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数相加,从而确定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顺序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从大到小。即0+3=3,1+2=3,2+1=3,3+0=3。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出的数依次是:3,12。21,30。当然,也可以从大到小,30,21,12,3。这一方法和过程要让学生多陈述,让更多的学生来陈述,通过多表述,逐步理出头绪,理清做这类题的方法和思路,切不可一带而过,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二、方法提炼不透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跳出这一例子。通过某一例子,找到解决这一类型问题的方法。不能只着眼于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放眼解决“一类问题”。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旋转和平移”一节。要准确判定一个图形如小房子、小鱼等在方格纸(纸上画的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正方形格)中平移了几格,就要总结图形在方格纸中平移多少怎样看,看什么,以谁为基准的问题。不能笼统地看一个图形平移多少。而是要看组成图形的某一点或某一条线平移多少,是竖直平稳还是水平方向平移。可抓住一个点来判断,看这一点平移几格,则该图形平移几格;也可以把组成图形的边为准,竖直平移看某一横边,水平方向平移以某一纵边为基准,基准边移动几格,则该图形移动几格。这一方法的得出,需要教师引导,由学生发现、总结、概括而来。

三、主体定位不准

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教导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往往把握不准,做了学生能做的事。而真正需要教师指导帮助、指点迷津时,教师往往没有搞清楚,弄明白,没有能够发挥本应有的作用。有研究人员指出: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学力增强,学习呈现“271”现象:学习内容方面,20%的知识学生自已能够学会,70%的知识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学会,而只有10%的知识需要教师指导学会。因此,教师应该在关键处、焦点处、疑点处、盲点处下工夫,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指点、指明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放不下,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过多的传授与干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力求教师的教最小化,学生的学最大化。

四、学力估计不足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简单问题,将学生估计得过高;过于高难问题,对学生又估计得过低。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除法.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节。商末尾有零的除法,如60÷3,810÷9 ,2100÷7 …… 这类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很简单的。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商的最高位确定不准,商的位数写的不准,商末尾0的个数判断不准。由于对学生估计过高,对可能问题估计不足,过程设计较粗糙,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教师备课时准备细腻些,深入些,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交流,多总结,多提炼,这类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又如在学习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在教师引导学生对词的大意及情境充分理解后,教师提出:谁能用你熟悉的曲子,将这首词唱出来?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事实上,有名学生真的用自己熟悉的曲子《生日快乐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的曲调将这首词唱出,赢得了满堂喝彩。陶行知说:“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咀嚼一下,还的确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