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经济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经济体系

全球经济体系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区别联系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不同

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国民经济相互联系,取消限制和歧视,不断开放,最终形成使各个国家彼此依赖、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各个国家之间让渡一定的国家,政府之间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并建立统一的机构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最终使资金、商品、劳务、服务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更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中,经营者对利益的追求推动市场的不断扩大,超越国界的限制,通过信息、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是世界经济活动成为紧密的整体,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相比较,不同的是经济全球化主要是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发展趋势,使整个世界的经济贸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的主角不同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主要是各国政府和相应的统一组织进行协调和推动。各国政府和联盟组织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经济政策的协商和制定,将各国共同利益作为工作目标和要求,顾全大局,努力做到同时增加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发展,让其享受更多的经济福利。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重要角色,出于对利益的驱动和追求,对扩大海外市场,增加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都有强烈的愿望,在实现在其利益获取更多的利润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为经济全球化做出突出贡献,成为全球化的主角,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资金、服务、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不同

国际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个国家放弃了部分国家,同时为顾全大局,遵守互利共赢的原则,还要让渡经济的,强制解除海关门槛,实现零障碍等,给政府和国家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国际经济一体化也给各个国家的居民带来很多有利的方面,使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经济资源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地利用,在其他方面,如旅游、留学、出差等各方面都简化原来货币兑换等程序,使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关系更加密切,为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发展更加迅速,只是在一些经济权力方面与原来相比有些许削弱,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还是主要由公司自然地去完成和推进,并不影响政府和国家的权力,也不受到国际组织的统一管理和指导,其实现方式主要是依靠跨国公司的生产力的推动,市场作为媒介让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使经济发展的历程走向更崭新的一个阶段。

(四)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同

国家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和未来趋势,它们都在目前经济发展的状态下进行推进,但是发展的进程不尽相同。国际经济一体化在狭义的理解层面上,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大部分“一体化”的范围都比较小,所以国际经济一体化在当前阶段只是萌芽的阶段,并没有具体实现这一状态,并且距离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完全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相比,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渐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进口商品的不断增多等现象都提醒人们,我们处在开放的经济时代,也已经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态在不断向经济全球化的“完善”和“深入”方面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阶段和重要里程碑,不断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并不等通,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很大的必然联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实现国际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经阶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从政府、政策、制度等方面也为经济全球化的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方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理想和最高奋斗目标,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既定方向和最终结果。所以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两者之间在目前发展阶段具有必然的联系,并且不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二者相辅相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深入和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牵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率,协调世界经济发展的状态,促进世界经济及各方面的科学地、长期地发展,使世界经济相互融合,为世界和平和和谐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三、结束语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既有差别又有必然联系,二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会并存,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都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挑战和风险,但是更应该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作与融合给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带来的积极意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与外部经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认清经济发展的形势,把握时机,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特征。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体系范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性一体化 功能性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但是总结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一层本质的含义,即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并逐渐形成全球的经济统一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包括有三个阶段: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始阶段,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一直到冷战结束;生产的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扩大到世界范围。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世界贸易对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与生产全球化一道催生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的大循环当中,对外贸易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生产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国货币在金融市场上大量流通,形成了世界货币,并且资本也在国际上加快流动,先进的通信工具与发达的交易网络将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联接为一个整体。

2.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内在原因,即:

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使得一国的市场无法容纳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于是对利润的要求,迫使商品走向世界市场,从此由贸易全球化开始,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企业的逐利行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不断的新市场是企业低成本高利润运作的良好途径。各个国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造成一种结构性的市场失灵,但是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内部化的优势,将产品在地成本的国家生产,在高利润的国家售卖。这就促进了经济向全球化转型的加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近的几个国家,为了获得区域内的经济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为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一定区域进行自由流动和合理互补为宗旨而建立的跨国性的区域经济集团。按照各个组成国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与干预深度,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几个部分。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80年代获得飞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原因。分别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要求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客观上需要经济走向联合;竞争的加剧,促使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来进行贸易保护。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区域经济一体化属于制度性一体化,而经济全球化属于功能性一体化。具体地: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于相邻并且经济结构相近的国家,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以国家出面签订的协议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含有政治因素在内。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超越了的概念,不含有政治因素。因此,经济全球的政府干预程度最低,这也决定了其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那样的政府间的相互协作。

2)经济全球化是由企业带动的一种从下至上的微观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是企业逐步走出原有国境的离心运动;区域一体化则是由政府出面商定的,是从上而下的一种政治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企业主体在协定框架内的向心运动。因此,经济全球化又是功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制度性一体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也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关税同盟理论及产业结构相似理论等。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则来源于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等。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从本质上来说,区域化是区域主义的表现形式,全球化则是多边主义的表现形式。区域化行为认可或者默认“歧视原则”;而全球化则倡导“非歧视性原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相冲突的。区域化的核心在于强调区域的利益,通过区域间的各个国家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共同建立对区域外的一致壁垒,增强了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对抗能力。因此,不论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及内部协调机制来看,还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化的影响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这种客观的机制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冲突。

(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正如矛盾的双方,既有不相容之处,亦有共容之处。这共容之处就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深刻的矛盾,但是两者的目标和方向却是十分一致的,它们在本质上都强调生产要素、产品、服务的跨国界配置,最终都将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由单个国家向多国家的融合。

由于世界上国家众多,绝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一体化,更不用说更深层次的生产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通过地域上相近、制度上相似国家和地区的首先联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由分散的国家组成一个大经济体的可能性极小,但是由几大区域经济体来进化成经济全球化就相对容易一些。譬如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最终将形成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可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逐渐扩展。

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提供了范例和模式,这也会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形式?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在这其中,尤其是欧盟所做的巨大努力,正在为真正全球化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线。

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首先是在各经济区域实现的。正是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才有了实际的、超出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本质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不同的只是区域范围大小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以世贸组织所提倡的经济全球化和众多区域组织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都是促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即将世界经济打造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国际间经济分工,并将世界经济变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的一个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实行生产要素、资本的自由流动,不断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生产和金融的一体化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也努力在整个世界贸易中追求好处,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地区内的贸易只占三个成员国贸易总额的40%,所以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歧视性”规则,但是其仍然加速了世界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

并且,区域经济组织还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指导,这样,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将会得到更多的限制,其积极的作用将会得到弘扬,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努力,也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经济形态走向更高级的经济全球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田素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2]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3]薛誉华.区域化:全球化的阻力[J].世界经济, 2003, (2): 51-55.

[4]赵海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及联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9).

[5]袁经荣,康东升.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05).

全球经济体系范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问题、目标、风险、作用

Abstract: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knowledge economization of new economic era,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my domestic enterprise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real problem, at target, content, in more close to the advanced western financial management methods, mak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work really reflect the value the function of management, the article about this discussion.

Key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arget, risk,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知识经济化的新经济时代, 企业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不适应性,如财务管理目标不够合理, 在成本管理中涵盖的范畴偏窄, 对财务风险不够重视, 等等。目前, 我们的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特点, 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不断创新, 以适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思考

有许多人这样认为, 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 很长一段时间利润最大化被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合适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 当前以利润最大化为中心的目标正在变得过时。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过分地重视和维持短期财务成果, 可能使公司急功近利, 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 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 尤其是体现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的投资过少。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必须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

1.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缺陷。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上市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这些目标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 其定位的产权基础是“业主产权论”, 考虑的只是财务资本的产权所有者。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要求企业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重要因素, 对其财务管理的目标重新定位。(1) 在新经济时代, 一方面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 不同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均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要求。这一重大变化, 决定了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其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 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 例如债权人、 员工、 顾客等。从“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的观点出发,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重新确立。另一方面, 企业的财务信息“上网”后, 人们均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查阅到企业的财务信息, 大量的潜在股东都会实施对企业的投资计划, 企业股东的数量会扩大, 股权更趋分散, 因而“股东”的概念更趋模糊化。(2)在工业经济时代, 由于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实际排它性等原因, 使得企业的目标结构中的社会目标和经营目标之间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在新经济时代, 由于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有明显的差别。一方面, 知识资源具有共事性和转移性,因而企业的成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社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其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知识资本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能够解决工业经济时代因技术能力而无法解决的外部经济问题。这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关注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可能。

2、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思考。(1)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 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 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 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 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2)财务责任社会化。随着各国经营管理的绿色化倾向, 许多企业都开始将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之中。企业的财务工作对非计量的社会效益很重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 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 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因为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一个明显差别是知识具有可享性和可转移性, 它使得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 而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应用将又取决于社会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因而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 如保护顾客、 支付公平的工资、 保持公平的雇佣和安全的工作条件、 支持教育, 以及主动参与清洁空气与水源等环境问题。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能忽视。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公司营运所在地的社区及其他, 必须认识到决策对他们的影响。这样, 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 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重新思考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及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 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目前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 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 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此外, 企业财务管理中往往忽略了财务风险问题, 从而使企业损失增加。

1.加强财务管理中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无形资产的多少是一个企业真正实力大小的代表, 也是企业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 这就必然要求企业管理系统中重要子系统的财务管理, 以其价值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与之相适应, 改进和调整财务管理中忽视无形资产投资及其决策评价的内容, 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将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作为财务管理重要内容。(1)企业应注重无形资产预测研究。国外企业非常重视预测及调查研究, 据有关资料表明, 在 1947 年美国

大型企业中只有20% 开展技术预测, 而到1966 年已达到90%, 1970年则达到100%。当代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技术预测的费用大体占科研经费的1%, 而其中研究开发力量强,采用进攻型技术政策的大型工业公司则占到10%。开展技术预测创造的新产品的盈利,国外估计为技术预测投资的50倍。(2)加强无形资产投资的筹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但投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在大量的资金投入中, 国家给予的支持是有限的。在欧美, 研究开发资金的70%左右是靠企业自己解决的。我国每年的高新技术转化率大约为15%, 但发达国家的转化率为60%至80%,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资金。如何从宏观上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微观上如何吸引投资,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法, 以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是当今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3)重视人力资本的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员工队伍, 就有了获得财富的可能。传统会计模式下, 企业不需要在会计和财务系统中单独反映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 即使对人力资源方面投资也不进行资本化, 而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2.增强财务风险意识。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 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财务风险的存在, 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作出的, 离开了风险, 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报酬的高低, 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关系。一般来说, 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 收益也就越高。如风险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 同时也会因投资而取得风险报酬。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全球经济体系范文4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会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发展很快。今天,大家聚集一堂,以“无处不在的网络”与中国IT产业的发展战略为主题展开研讨。我相信,政府相关部门、业界人士及各方面专家之间,面对面地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因而,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在此,我代表信息产业部,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尤其是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覆盖范围最宽、应用领域最广的高新技术,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都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综合国力、抢占全球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点。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从目前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形势非常好。到今年八月份,我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八亿,达到8.0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6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4.3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23亿人,宽带接入用户7700万户。近两年,我们还积极推动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目前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98%,已有17个省份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大约96%的乡镇具备了上网条件。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的出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明显加快,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热潮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将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积极务实、因地制宜地推动信息化建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通信需求,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是日本、韩国政府首先提出来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它为人们勾画了一幅随时、随地、任何人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美好图景。这虽然只是对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但对于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当然,在我国建设这样的一个网络,必须从我们自己的现实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以推进。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我们将推动网络建设和改造升级,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构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立足国情,积极扩大网络覆盖,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努力保证人们都能够享受平等接入的权利。

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丰富的应用是关键。我们将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各种新业务新应用,努力为用户提供完善、丰富的接入手段,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通信业务,使信息技术和手段更好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群众。当前,我们正着力推动电信行业树立信息服务大行业观念,从传统的语音服务转向数据多媒体及各类信息服务,不断扩大和延伸产业链,主动为信息化建设做好服务和支撑。

第三,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安全是保障。我们将继续坚持“两手抓”,在抓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治理。按照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民主决策、高效透明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行业组织、企业和互联网用户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治理格局,继续推进“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支撑相结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阳光网络、绿色网络和文明网络。

第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重要因素。我们愿继续加强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民间机构在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和富有成效的合作。也希望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能够充分交流和探讨日本、韩国在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从而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全球经济体系范文5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

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最后,从整个世界范围和中长期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对于“全球化边缘国家”的经济打击将更大于“全球化中心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力量发展差异将在短期内继续扩大。金融危机同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一方面,金融危机标志着美独霸金融体系格局的结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三、世界政治、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正在加速

第一,尽管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等核心成员的对外政策制定,使政策的内向性有所加强,但主要国家仍表现出强烈的化危机为机遇的意愿,力争以改革国际金融机制为突破口,在国际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变革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再次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全球化时代跨国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增加了大国合作的紧迫性和可能性,G7等发达工业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已经难以独自应对,不得不在半年内连续召开两次G20峰会进行全球范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兴大国不但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架构中崭露头角,而且相互机制化合作意愿明显增强。

全球经济体系范文6

从主导责任来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经济体,代表全世界对全球经济的“信心”)、拥有美元的发钞权(目前实质上起着全球货币作用,代表全球经济的“信用”),其货币政策和货币工具的使用,对全球金融和经济起着至为关键的引导性作用。众所周知,美国的次级房贷是此次全球危机的起因,而其直接的政策因素就是美联储长期推行的低利率和高杠杆政策,由于美国的先行政策,其他国家的政策不得不跟随其后,从而引发了全球长达六七年的“金融创新扩张”繁荣,但也为全球危机埋下了祸根。

此次金融危机形成过程中,在“金融创新扩张”模式下,股票、债券、石油期货、房地产等,都成为金融衍生品而被不断地推高价格,当投资者信心丧失和后续资金难以维持时,最终必然导致崩溃的结果。发达国家极力推动金融自由化、金融投资活动全球化,使先行国家“创造”金融衍生品图利后进国家的图谋得逞,如同传销过程中的少数上家获得巨大利益,而众多的下家则被套牢的状况。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国家层面的“传销”图利模式,新兴国家由于轻信其金融资产的价值、参与其相关金融投资活动,成为了最终的接棒者而被套牢。

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体系,其各个层面的债务(政府债务、企业债务、消费者债务、金融机构债务)都应限定在理性范围。而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国债)、消费者信贷消费过度扩张、金融机构以隐瞒风险的方式大量销售各种投资产品,使美国成了全球的债务人,全球投资者成为了美国各种债券的风险承担者。由于全球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的乐观信赖(而美国也滥用了全球投资者的这种信赖),导致相关的投资者承受巨大的风险、遭受巨大的损失。危机过程中,债权人是最大的受损者,而相对受益的则是债务人。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而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经济体系的内在结构,是生产能力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从全球范围来看,相对于生产能力旺盛的需求不足表征为:全球经济所得中利润所占比重与工资收入所占比重的失调,工资收入的不足,必然引致需求不足的危机。众所周知,外国投资者之所以大量进入新兴国家,最主要的动因是新兴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而可以获得高利润率。从这一点来看,就可理解发达国家居民高消费,新兴国家居民低消费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除了通过资本获利之外,还可通过他们所控制的专利或国际标准、他们所设计的金融产品、适应他们制度的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获取高额利润,这些都是导致新兴国家低消费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