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发展的意义

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连锁经营;商业银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1-0067-04

一、商业银业借鉴连锁经营模式的意义

1859年,世界上第一家颇具规模的连锁商店出现在杂货业,即乔治·吉尔曼等在纽约创办的大美国茶叶公司。该公司到1865年已经营了26家分店,全部在百老汇大街和华尔街一带经销茶叶。1869年,该公司改名为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并开始把它的连锁商店延伸到东北部,越过了阿巴拉契亚山脉。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初的正规连锁公司,因此连锁经营通常被认为起源于美国。在连锁经营模式出现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起来。

在国外,已有一些商业银行明确地将其定位为直营连锁银行。例如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盛行的“连锁银行制”,就是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达到控制这些银行的程度。这些银行的法律地位仍然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其业务和经营政策因控股而被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所控制,其业务和经营管理由这个人或这个集团决策控制。连锁银行制一般是围绕一个州或一个地区的大银行组织起来的,几个银行的董事会由一批人组成,以这种组织中的大银行为中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其与集团银行制的区别在于:连锁银行制没有股权公司的存在形式,无需成立控股公司。连锁银行制的作用和集团银行制一样,都是为了在连锁的范围内发挥分行的作用,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规避法律对设置分支机构的限制。

我国的商业银业同样可以考虑连锁经营式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地域、根据业务种类和产品设置部门,各经营部门在同一个总分行的领导下,采用类似的经营方式经营相似的金融产品,并且各部门之间根据总分行的规划统一标识、合理布局,符合指挥明确、命令统一、责权明确的原则,不存在体系内和体系外的恶性竞争。这在实质上已基本接近直营连锁经营。只是我国习惯上按组织形式笼统地称之为“总分行制”,尚未明确其是否具有连锁经营的性质。另一方面,与餐饮、零售等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方式的行业相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彻底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目前还存在着诸如管理层级间沟通不畅,横向沟通不足,反馈渠道受阻,协调统一困难等问题。这恰巧就是连锁经营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商业银行一般规模庞大,网点众多且分散,由于不同银行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并不大,业务处理技术也具有通用性,银行的竞争差异也就更多地取决于服务的质量和速度。典型的连锁企业同样具备这些特征,但是为什么这些连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遇到我国商业银行相同的管理困境?借鉴连锁经营模式理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连锁经营的优势及3S原则

(一)连锁经营的优势

连锁经营通过对成本、盈利能力的管理和控制,以期达到“整体计划、整体协作、整体管理和整体效益”的目标。其特点突出体现在对信息、人力、资金等方面的分解与整合,实现规模效益优势。集中化避免了人财物的交叉重叠,能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营运的工作效率。连锁经营最大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低成本运营,借助于信息技术打破地域局限,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二)连锁经营的3S原则

1.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这是指连锁经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方面实行统一、规范、制度化的管理。

采用连锁经营模式,让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有良好盈利性的经营模式或项目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是许多企业梦想的事情,但现实情况远非这么简单。标准化就是连锁经营的项目或盈利模式,通过一系列标准的管理、加盟、形象和商品操作形式来推广和拓展,使其达到管理和复制上的便利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不仅是推广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今后是否获得持续市场利益的根本保障。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总部加盟程序的标准化、单店管理方式上的标准化、企业形象的标准化以及商品或服务操作上的标准化等四个方面。这非常容易理解,因为连锁经营就是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做一件相同的事情,那么其操作上是否标准就将对连锁经营的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

2. 简单化(Simplification)。指作业流程简单化,作业岗位活动简单化,由此可以使员工节约精力,提高工作效益,以最小的时间和体力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益。在管理实践中,特许人一般都会对作业流程和岗位工作中的每一细节作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手册归纳出来。由于连锁经营企业的各环节、各岗位实行了“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后,从管理层面看,对每个环节每个工作岗位的管理都规范化和制度化了,不需要“一事一策”,只要按制度要求进行管理就行了。

3. 专业化(Specialization)。专业化是指连锁商店的营运必须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实施集中管理,从而将工作特定化和进一步专业化,追求独特和卓越,开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技巧及系统。专业化也表现在各个环节、岗位、人员的专业分工,使得采购、销售、送货、仓储、商品陈列、橱窗装潢、财务、促销、公共关系、经营决策等各个领域都有专人负责。

(三)连锁经营的四个层次统一

1. 企业识别系统及商标统一。企业识别系统包括连锁企业的招牌、标志、标准色、装潢、外观、卖场布局、员工服装等,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有利于消费者对连锁企业产生深刻的印象。不过这只是连锁经营最基础的统一,是表面形式的统一,如果没有内在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的统一,即使外表再一致,也不是连锁经营的实质。

2. 商品和服务统一。连锁企业对顾客提供统一的商品和服务,有利于使消费者对连锁企业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更能增强顾客的忠诚度。

3. 经营管理统一。这是连锁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统一,或者说是制度层面的统一。旗舰店建设是连锁企业复制其成功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旗舰店,就是将连锁企业形象设计的所有元素都完美地体现出来的一个标准店或样板店。旗舰店一词来自欧美大城市的品牌中心店的名称,一般是某商家或某品牌在某地区繁华地段、规模最大、同类产品最全、装修最豪华的商店。

4. 经营理念统一。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它是连锁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上的统一,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追求上的一致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借鉴连锁经营发展的思路

在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单个连锁门店之间联结方式的区别,连锁经营可以分为直营连锁(RC)、特许连锁(FC)和自由连锁(VC)三种类型。就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领域借鉴直营连锁的正规化管理方法或手段,而在社区银行发展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自由连锁的发展路径。

(一)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可以借鉴直营连锁企业

直营连锁是连锁经营领域的正规军,即由同一资本开办并且实施集中管理与统一经营的连锁经营模式。世界上第一家连锁企业大美国茶叶公司即是直营连锁企业。直营连锁可以有效地统一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统一经营战略、统一开发和运用整体性的事业。直营连锁符合大型企业组织上集权、经营上分权的基本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银行内部组织体系重建,直营连锁应该是各商业银行实行独立连锁经营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内部结构脱胎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传统体系实行统一法人制度,在组织层次上设立总行、一级分行直属分行、二级分行、县行及基层营业网点五个层次。这种传统的组织体系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经营层次少”的弊端。近些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扁平化,逐步取消或撤并二级分行、县行以及基层营业网点。简化指挥链,强化经营业绩,从而使权力系统和业务系统相对分离。形成了目前多级管理、多级经营的模式。这些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勾勒出直营连锁的轮廓,为商业银行内部直营连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实现商业银业管理上的统一,可以借鉴连锁经营的3S原则:统一化使企业在服务、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实现资源共享。制度化有利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与有序管理,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运营的最佳效果。标准化则从企业决策计划、经营管理、服务手段,到柜台陈列、职业用语等方面都规定了具有某企业特色的执行方式,整合与简化了工作流程,利于企业实行标准的流程管理,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服务。科学化是通过利用通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有效地实施信息控制,并及时得到反馈,调整和完善工作流程,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的商业银业不宜采取特许连锁模式

特许连锁是发达国家中发展较快、覆盖面最广的连锁类型。特许连锁是由一家主导企业把自己开发的产品、服务等营业系统,包括商标、商号、经营技术、营业区域等,以营业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企业在规定区域内的使用权或营业权。加盟企业则向主导企业交纳一定的营业权使用费,承担规定的义务。

特许连锁经营在商业、餐饮服务业等领域获得普遍成功,但并不适合商业银行采用:第一,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商业银业必须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进入银行业远比进入商业、餐饮服务业困难,因此商业银行特许连锁经营实际面临着加盟方无法入驻的现实。第二,商业银行往往资本雄厚、经营网点庞大且分布较广,因此商业银行在自身体系内进行增减分支机构的成本不高。

(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可采取自由连锁模式

自由连锁,又叫自愿连锁或合作连锁,是指分散的商业企业,既维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缔结永久性的连锁关系,使经营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事业共同化达到共享规模利益的一种连锁形式。

自由连锁适合商业银行间的经营合作与利益共享,在西方国家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也基本具备自由连锁的条件,在政策允许和注意控制市场风险的条件下,可以适度发展银业之间的自由连锁经营:

第一,商业银行通过混业经营,各金融部门、金融集团之间的业务交叉与合作机制初步形成。银行、证券与保险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银行业集团公司的组织式混业经营和资本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业务式混业经营同步发展。这些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关系为自由连锁经营奠定了基础。

第二,民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外资商业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国内金融体系日益开放,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面对着金融产品的更新、客户服务的变化、同业的竞争、技术的创新、金融法规的实施,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需灵活多变,尽可能实现业内协调和相对统一。自由连锁经营则是适应这一现实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三,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企业大规模、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银行和企业业务关系更加紧密。银行与企业两者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在市场环境中以经济往来利益为基础,平衡着资金供求关系。未来的银企关系必然走向多元化、集团化。新型的银企经济关系包含着多个主体的共同活动。作为资金供应方的各家银行,进行自由连锁经营统一运作是必然趋势。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连锁经营方面银行内部宜采用直营连锁,银行之间宜采用自由连锁。

四、对商业银行连锁经营的建议

(一)通过连锁经营思想,提升商业银行形象、改善管理水平

银行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企业,就应该从原来的行政约束中逐渐摆脱出来,注重经济效益的表现是发挥银行的优势,扬长避短。突出各自特色,并且每家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体系,其下属分支行的宣传性文字、企业形象标识和宣传品布局等也应规范统一,显示出以连锁分散宣传的方式达到整体形象的一致。应改变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方式,融入“信息化、程序化、效益化”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网络、通讯等信息手段优化商业银行系统工作流程,将信息控制作为优化管理的手段而非银行改革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连锁组织结构设计

根据商业银行连锁经营的需要,按综合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网络为平台,推进网点经营的独立化和标准化。以分理处、储蓄所为前台营业网点,以业务经理为连锁经营网络的中介,以职能管理和金融监督为后台支撑体系,合理组织银行的前后台业务操作,构造前后台协调有序的商业银行连锁组织。简化和共享各部门的复杂信息流,提高效率,力求显著降低经营成本,改进经营质量,提高工作绩效和企业效益,推行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和统一化,促使业务流程的简化和效率。协调并全面调度和分配银行物资与人力资源,减少内部交易环节和成本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对连锁分部的负责人实行委托制的契约式管理。应该在总部与连锁分部之间建立谈判机制,降低内部监督、控制和管理成本,实现双方责权均衡,构建双方相互依赖的连锁关系。

(三)借鉴连锁经营模式,重构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

应按照不同的经营状态和过程采取监督和控制等不同的管理方式。以任务为中心组成临时项目组对银行的流程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业务分析,明确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营绩效的关键问题,为企业经营指明正确方向,进而发挥组成部分的专长、集中优势,顺应多变的市场形势,及时开发和推销新的金融产品。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前台经营实行连锁经营性的集权与分权。商业银行连锁经营应避免过多部门化、层级化的控制,而强调在总部统一指挥的基础上,以流程为单位,强化流程自主管理,发挥连锁分行的积极主动性。应突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商业银行连锁业务整合。以金融信息化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商业银行连锁经营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银行网点的布局和信息网络优势,依靠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技术、信息化的服务和交易处理方式,缩短客户与银行联系的距离。把商业银业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顾客、同业机构、分销网络等纳入一个紧密的生产供应链中,并将供应链的各环节作为一个连续的、无缝进行的活动加以规划,组织并且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郑彦,刘威,陈梦.连锁经营管理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杨峰.我国商业银行连锁经营的选择与优化[J].特区经济,2010,(11).

[3]刘明杰,范明.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2

为加快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内涵特征

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是服务业企业(机构、商户)集中布局、服务业集群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空间和要素集约利用,促进大容量就业的服务业集聚区,是为城区和周边区域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功能区。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中心城市组团等共同组成了我省科学发展的载体体系。

中心商务功能区是在省辖市市区和未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金融、信息、研发、企业总部、中介服务及商业贸易等机构,拥有商务办公、会展(展示)、酒店、公寓、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能够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综合商务服务的城市功能区。

特色商业区是在省辖市市辖区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相关服务业企业,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为一定区域提供特色商贸服务和相关商务服务的服务业集聚区。

(二)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符合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对于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构建中原经济区支撑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将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周边发展。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城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城区经济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城区产业支撑,提升城区经济实力。

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创发展新优势。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构筑资本、技术、信息、人才集聚平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和研发基地,引进高端项目、高端机构、高端品牌和高端人才,形成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把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城区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的突破口,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努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为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城市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区域、功能定位。强化规划引导,增强规划前瞻性,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与其他重大规划紧密衔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根据各地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功能定位,分类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重点,有序组织实施,促进快速健康发展。

完善功能,集约节约。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经济、生态、人居复合,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产城互动,扩大就业。把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作为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依城促产、以产兴城,促进企业和机构集中布局,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创新机制,开放带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创新管理体制、商业运作模式和项目融资方式,完善支持政策,激发发展活力。加大开放招商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境内外资本,以开放促发展、促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成为中原经济区高端服务平台,每个省辖市和未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形成1个中心商务功能区,每个省辖市市辖区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培育1个业态先进、个性鲜明、集聚效应显著、拉动作用突出的特色商业区,成为城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到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成为中西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各市、县中心商务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商务功能进一步突出,特色商业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协调的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城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地位作用。突出强化金融、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和高端商务功能,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中原金融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地区性总部和分支机构,增强总部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会展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中部会展之都。进一步提升中介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咨询策划、研发设计、文化传播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加快龙湖中央商务区副中心建设,突出金融功能集聚。完善软硬配套设施,努力营造宜居宜业新环境。力争到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实现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00家,国内500强企业100家,各类金融机构150家,建设成为立足郑州、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高端商务商业中心和综合会展中心。

(二)积极推进省辖市和县(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结合城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突出商务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建设。省辖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原则上要结合新区建设,突出综合商务服务功能。引导省级金融保险分支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投融资平台等入驻,提高金融集聚服务水平。推动国内知名企业分支机构、运营中心和当地企业总部入驻。加快发展兼并重组、财务顾问、评估交易等企业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法律、认证认可、经纪、市场调查等各类专业服务。加快发展租赁、拍卖、典当服务,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会展业。同时,配套建设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具有产品展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业态、新功能的专业交易市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推动相近省辖市中心商务功能区联动发展,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县(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要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采取商务、商贸功能混合或分设等不同形式,统筹规划,明确目标,突出特色,满足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需要,尽快形成规模。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商贸优势,在巩固提升商贸功能的同时,逐步强化商务功能,重点围绕服务特色商品交易和主导产业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物流服务,建设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与特色产业配套联动、专业服务突出的中心商务功能区。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商业区。按照科学规划、挖掘内涵、强化特色、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文化休闲旅游区、特色交易市场和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生产业集聚区,扩大消费需求,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水平,突出特色化、专营化和规模化,建立健全业态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业态、品牌集聚,提升购物消费功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一批风格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区,充分挖掘独特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保护开发,统筹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人文景观,修缮保护标志性建筑、特色建筑,强化特色魅力,注重营造环境氛围和格调品位,合理布局符合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休闲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休闲旅游区。改造提升特色交易市场,沿产业链双向拓展交易范围,创新交易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发展壮大一批农副产品、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建材装饰等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特色交易市场。推动生产业集聚区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一批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围绕特色商业区主业,配套建设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设施,推动相关商务服务业发展。

(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设计。优化交通路网布局,大力发展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和公交接驳系统,完善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区域内市政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暖管网,修浚排水系统。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文体场所、绿地、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公共空间,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地下空间利用率,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强化生态建设,妥善处理开发改造、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高开发建设品质,创造优美舒适、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施。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健全工作机制,统筹研究、协调解决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建设发展中的具体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在规划、建设、管理上加强业务指导;省统计局要建立相应统计体系;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商务厅、文化厅、旅游局、工商局、地税局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领导机构,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在贯彻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强化规划引导。建立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省、市要加强对接,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各市、县组织编制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精准对接。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的审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对于各市上报的规划,省有关部门要加快工作进度,成熟一个,审批一个,推动实施一个。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按照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步实施,分块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三)推进开放招商。将开放招商作为推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的重要途径,突出招大引强,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重点在金融、商贸、文化、旅游、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尽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基础设施建设。

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近代;粤商;广西百色地区;商业贸易

[作者]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研究生。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1-0180-006

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郁江一右江上游的百色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人文条件,明末清初已成为滇、黔、桂三省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因其江河水系纵横贯通而成为大西南出海的航运枢纽。民国时期,到百色地区经商的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以粤商为最盛。活跃的商业贸易,促进了百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拟对粤商在百色地区的商贸活动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城镇化发展及文化与思想观念变迁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百色的地理优势

1、独特的地理位置。百色地处滇、黔、桂三省边区交通要道,东临南宁市,北与贵州接壤,西同云南交界,南和越南毗邻,是云贵的出海通道。明清时期,百色地区已发展成为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优越的经商地理位置招徕了各地商贾,尤其是擅长经商的大批粤籍商贾到右江定居,对沟通广东乃至华北和海外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促进了百色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便利的水陆交通。百色地区境内自古水系发达,水路陆路纵横交错。位于右江上游的百色镇,是桂黔滇三省交界处水路陆路交通枢纽。境内的右江贯穿百色镇东西,系郁江干流、西江支流。右江主源为西林县境内的驮娘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九龙山,流经剥隘河至百色镇境内为鹅江,与发源于凌云县水源洞的澄碧河汇合于百色大码头成为右江;右江流经田阳、田东、平果、武鸣等县,至邕宁县宋村与左江汇合成邕江。右江全长724公里,主要支流有西洋河、西平河、冷水河、八渡河、者仙河、乐里河、澄碧河、福禄河、百东河、龙须河、江城水、濑江及武鸣河等。据《水经・温水注》记载:“温水又东经增食县,有文象水注之,其水导源群舸句町县(即今西林县境)……历广郁至增食县注于郁水也。”考《汉书》体例,文象水应是百色右江源流以上的驮娘江、西洋江、八渡河、剥隘河、乐里河、澄碧河等主流河道,流人百色后成为右江,东南流向,为郁水上游;汉代的增食县包括今田东、田阳、平果、武鸣一带地方即汉代的郁林郡。西林普驮乡出土铜鼓上的羽人划舟和羽人祭祀水神图案也为我们提供了右江自古水系发达、水源丰富、水陆交通为主要交通渠道的证据。

因右江水流量大,四季可通航,百吨拖轮顺江而下可直通南宁、梧州、广州、南海和香港,于是各地商贾云集百色地区,尤以粤商为最,粤商深入百色地区各县。黄滨在《近代粤商渗入广西的商业路线和业务内容探微》一文认为:粤商渗入百色地区的水路主要是“从穗港抵西林县那劳街: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江、郁江、邕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市城区、横县、邕江抵南宁,从南宁溯右江掠隆安、平果、田东、田阳抵百色,由百色溯右江(澄碧河)进田林县定安圩,再由定安溯驮娘江孔道进入西林县那劳街。”这是滇黔烟土及其特产的引力所致;“从穗港抵那坡平孟街: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郁、邕诸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市城区、横县、邕江抵南宁,从南宁溯左江掠扶绥、崇左市江州、大新、靖西等县人平孟河抵那坡平盂街。”这是边埠贸易及其特产的引力所致。云贵烟土经广西运销的四条线路主要是:第一条路:云南烟土由云南的富州,经广西的镇边、靖西、龙州而人广东的钦州、廉州;第二条路:云南烟土由云南的广南府,富宁,经剥隘、六丰到百色,或由广南、黄草坝等地经西林、西隆到百色,黔土则由南龙(即安龙)、兴义、贞丰渡过红河,经旧州、乐里、黄兰到百色;第三条路:沿红水河经都安,或由武鸣经南宁,或由宾阳出玉林,或直到柳州转梧州出口;第四条路:由黔境入桂省南丹、宜北等地,集中柳州出口。通道虽多,但因天时地利之故,烟贩们大都喜欢经过百色,以百色为中转站。大批粤商进入百色地区,促进了百色地区商贸的发展,推动了百色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

3、丰富的土特产。百色地区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土特产资源等都很丰富。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气的有桐果、八角、银杏、青檀、杜仲、香果树、马尾树等树种;还出产桐油、茴油、茶油、茶辣、云耳、木耳、田七、灵芝、首乌、黄精、七叶一枝花、金银花等农副土特产品和名贵中草药材;野生动物也有一百多种,其中较有名气的是蛤蚧、麝香、果子狸、蛇类、山瑞、水鱼、穿山甲、黄精、野猪、水赖、锦鸡、鹧鸪、黄蜂、蜜蜂等,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狗熊、斑鹿、娃娃鱼、蜂猴、黑叶猴、猕猴、云豹、苏门羚、黑鹿、林麝、金猫、鸳鸯、南蛇等数十种。在没有生态保护意识的当年,这些珍贵动植物成为商贾赚钱的抢手货。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货源招徕了大批广东等地商客。

4、多民族杂居与相互融合。百色一带是壮族主要聚居地,壮族是百色的主体民族。自明清时期以来,为逃避战乱或经商,汉、瑶、苗、彝、仡佬、回等族人民相继从湘、滇、黔、川、粤等省迁入,散居在城镇、乡村中,形成小聚居、大分散、交错杂居的格局。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相互通婚,生产上相互学习,经济上相互交往,文化上相互交流,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5、地缘优势。百色地处桂、云、贵三省交界处,因右江便利的水路交通,山间陆路直通将桂、云、贵省连接起来,多条茶马古道绵延三省间。自古以来,百色一带就是三省商贩和土特产云集之地,地处右江中游的横山寨博易场,宋代时已闻名遐迩,远在中原的商人亦慕名而来,优越的地缘优势,成为粤商拓展商贸之地。粤桂滇黔商贾以百色地区为集散中心进行商贸互动。粤商源源不断运来洋纱、布匹、成衣、火油、香烟、盐巴、火柴、烟丝和其他日用品等,在百色地区出售,或在百色地区分装运往西北部的云贵,再收购百色地区及云贵山区盛产的山货如药材、烟土、茶叶、茶油、桐果、云耳、木耳、八角、牛皮、野猪、黄等集中装船后运往南宁、梧州、广州,再由广州转运往华北等地或出海,获取丰厚利润。百色粤东会馆中殿檐廊上的壁画“广州十三行”还清晰地记录着当年粤商贩卖土特产品给外商的盛况。后来,部分商人干脆坐地收购、批发、零售商品,百色城渐渐成了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靠近码头的澄碧河沿岸也就成了“街”。滇黔商贾也利用百色地区这个集散地,作为向广东和海外经销烟土的通道。而云集在百色地区的各地烟贩烟商,又把烟土从水路陆路运往南宁、梧州、运销广州、香港。因此,百色地区城成了滇、黔、桂三省鸦片烟的集散地。洋纱洋货的输入及烟土山货的输出,粤桂滇黔商贾各自在贸易交往互动中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二、粤商对百色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粤商进入百色地区定居后,积极开拓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商贸活动,为地处桂西的百色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对百色一带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长期影响;与此同时,粤商在经济活动和文化互动过程中,也受到当地壮族文化的影响。

1、粤商逐渐被“壮化”。百色地区由于壮族人口众多,不仅广大农村是壮族聚居地,而且城镇中壮族人口也占多数。粤语俗称白话,清朝中叶海禁大开之后,随着粤商移民从广州溯源而上到达右江。凡通舟楫之处,即有人使用白话。虽然进入桂西时间不长,但由于他们在官、商、文教方面的优势,很快就在通都大邑占了主导地位。只是这里是壮族生活的海洋,粤商生活在这样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在同壮族打交道,其语言、生活习俗及服饰自然会逐渐“壮化”。

2、粤商占主导地位。据方志记载:“边郡土人(壮族)不过菽粟布缕鸡豚蔬菜,随时贸易以谋朝夕”,而“视都会辐辏之区,……多异籍人盘踞圩场,垄断逐末,大抵利归于客民。”直至解放前,德保县城大商家也多为粤商。那坡县在光绪年间,县城五六家洋货匹头行,全是粤商开设。田阳县田州镇上最热闹的沿江码头上,粤东会馆气势最为雄伟。该县最重要的特产八角,主要即由粤商运销海外。田东县在光绪年间,城圩“市厘商贾,多粤东来,其次滇南,亦有他郡寄居者”百色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南岭丘陵的过渡地带,也为右江航道汽船、电船西进的终点站,县城为滇黔桂三省交会的最大的交通和商业枢纽,也为粤商在百色的最大聚居点。因为云集百色地区的商贾多是广东人,他们在各县县城建筑粤东会馆,百色城“中正街”(即解放前的“大街”,今“解放街”)上也建起岭南风格的骑楼商铺,由广东商人梁煜倡议集资兴建百色地区粤东会馆,供粤商投宿、聚会、洽谈生意及存放货物的场所,亦是粤籍人士寻求帮助之商会。百色地区镇志也记载道:解放前,百色地区城镇商人“以粤商为最多,次为南宁和湘闽”1933年时注册商户157家,粤商有六十五家,占总数的41.4%如果将未公开登记的住户有家数50%以上。粤商后裔估计,解放前,百色地区商人90%以上是粤商。据赵宗平1994年2月在广西百色地区市城区邓家港访得这个估计可能过高,理解为粤商占半数以上当是恰如其分的。百色地区以西,开始了攀登云贵高原的里程,地势逐渐梯起,水路削细,万山重叠,路径盘旋崎岖,马帮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然而粤商仍不辞险阻推进,将“无东不成市”局面推向偏僻深山的广西“省尾”西隆之地。凌云:道光、咸丰年间拥有商店、银庄、当铺百余家,铺号多为广东等外地客商开设经营,县城拥有雄伟的粤东会馆;光绪至民国年间,凌云的大烟帮“绝大部分是广东来的”。这一时期,凌乐镇较固定的商户先后有32家,粤商9家,桂商22家,但是城镇中最大行业苏杭绸庄和烟土庄几乎全部为粤商经营。赢利额以粤商商户最大,总计粤商发展资本是初来资本的9.38倍,而桂商该项仅为2.39倍;商业专业化水平也以粤商商户为最高,粤商商店的商业收入所占比重平均为83%。其他兼业经济仅占17%,而桂商该项则仅占66%,其余34%赖靠兼营农业或收地租。凌云也常有“滇黔大帮”抵达,但是,一般他们换购所需货品后即行返回,很少长驻,在经济上也受着粤商的支配。田林县早在1706年和1723年,旧州和百平街即建有广州会馆。民国时期乐里镇粤商聚居所在,还形成了一条“广东街”,笔者于2009年2月到田林县调查采访,得知田林旧县城旧州也有条“广东街”,广东街全长约一华里,旧时街道房门号仍赫然标着1-146号,建筑物已参杂着新建的火砖房。经召集该街道退休教师黄巨卿(77岁),并组织村党支书汤宇周(75岁)、街道居民何炳权(80岁)、街道居民彭巨昌(79岁)等人召开小型座谈会,几位当年亲历者反映说,当年旧州圩称为“隆街”,(壮语称“圩隆”),很繁华,是大烟的集散地,最繁华的中心地段在“幼稚园”(粤语命名),上截为油、盐市,圩尾是米行。从“幼稚园”读音推论该园应为粤籍所建,又从在旧州粤籍人士主要是经商推论该园应系粤商所建。能在一座小镇上建幼稚园,足见粤商在旧州人数之多及商业之繁荣、势力之庞大。旧州圩为六天一圩日,每逢圩日头一晚,广东商人、宾阳商帮和钦州廉州商帮运来盐巴、火柴、布匹、成衣、和其他日用品,在这边出售。还有的运到乐里和百色地区其他县镇,然后收购茶油、桐果、云耳、木耳、八角、牛皮、野猪、黄獠等运回广东等地。还有云贵马帮赶着马帮从陆路运来土烟和烟丝等,有些是步行挑担经贵阳、册亨、安隆、兴义过来。几位老人小时看到的广东街上的“粤东会馆”已经很破烂,五十年代初拆后改建“旧州中心小学”(后改为中学),还建有“关圣帝庙”,关圣帝是粤商祈求平安和财源兴旺而建造的。解放前,乡府和派出所搬到该庙址办公。这些外来的商客好些人在这里开“小日杂”商铺,还有经纪人、收购商转手给粤商,赚取差价。还有的在此成家繁衍后代,汤老先生和何老先生都是当年粤商第七代后裔。西林县壮苗等少数民族比例极高,而“城居民均系外来客籍”这些客籍当多为粤商。粤商在当地以其经济实力和活动能力,常常获得官府信任,取得征粮的差事。粤商越发村曾在粮差时与那劳的岑毓英(岑春煊父亲)发生冲突,竟能号令当地粤籍人员向那劳屯挑起械斗,竟使岑氏败走云南。足见粤商即便在最边远的山区县,势力之大亦举足轻重。乐业县在民国时期,“县之流寓生理者操粤语”。

为什么粤商能在桂西占据垄断地位呢?比起相邻诸省有何优势?

粤桂同属岭南,合称两广,越人文化同宗同源,文化上的亲近与接受度远胜于川滇黔湘诸省,粤商也因此更能得到桂西人民的认同,这是一种天然的优势。’云南贵州虽然也一样与广西接壤,‘但粤商借的是水路,畅行无阻,云贵却被高原山脉阻隔,道路难行,远不及水道便利。粤商无孔不入,“无东不成市”,比起主要生意不在此处的川商湘商,他们走得更远、更深入,更与官方紧密合作,牢牢地控制着桂西的经济命脉。沿海善贾的粤商先进的商品经济的潮流冲击,使得百色地区不成熟的小农社会自然经济很快被征服了。

3、商贸给百色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变迁。

人类学特别强调,“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各个因素者是相干的,其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粤商给百色地区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粤商建立的商业会馆成为百色地区近代城镇中重要的经济组织,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城镇地区行业甚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育都有显著的作用。即商品化的市场导致了百色地区一连串的变化。

第一,拉动了市场商品流通。粤商的涌入运来食盐、布匹、日用百货、洋纱、洋油等工业日用品,又收购、推销山货到华北和海外,丰富了百色地区的商品市场,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日用品的需求,繁荣了市场,稳定了社会秩序,打破了百色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壁垒。随着粤商收购数量的增大,商品经济的市场杠杆规律无形地推动山货特产等农副产品的价格随之上涨,从而刺激农民和小商业者的生产和商贸积极性,推动了百色地区商品经济的正常流通。民国期间的主要企

业由黄恒栈等几家企业发展到民国24年的572商户,286740元资本总额,其中:百色县139户155380元,恩隆(今田东)164户28230元,奉议(今田阳)76户11360元,恩阳59户30890元,果德(今平果)33户39000元,天保(今德保)44户5500元,靖西50户14980元,镇边(今那坡)7户1400元。农村集市贸易点由唐宋时期的几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圩场发展到抗战前的各县集市圩镇点121个。

第二,商贸互动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融合。“民族经济融合就是民族之间的经济通过相互交往、渗透,成为新的复合体。”。为了能顺利地在百色地区当地经商,一批批粤商定居百色地区。如玉林商帮、钦州廉州商帮、宾阳商帮等,与当地壮族、苗族通婚,繁衍生息,他们带来了商品经济意识,带来了粤东的文化。在共同的交往中,从商品交易到语言、思维、观念及生活习俗等都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复合体。不但粤人学会了说壮话,白话(粤语方言)也成为了地方商贸通用语言。据光绪二十年(公元1841年)罗文俊撰写的《重建百色粤东会馆》记载,粤东会馆始建由广东大商人梁煜领头兴建。此后,又于道光至同治年间两度进行大维修并扩建。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33l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是全国四大保留完好的粤东会馆之一。会馆座西向东,结构严谨,古建构架不费一钉一铆,全靠设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的榀梁架,整座建筑物雕梁画栋,屋脊上的四列各长十米的五彩琉璃瓷雕的立体屏幅,脊中高耸火焰宝珠,珠两旁分列腾龙、鳌鱼和麒麟,其中的泥塑、彩瓷、壁画等均以贝粉灰雕制成,体现了广东南邑石湾陶釉的艺术特色,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粤商辐射百色地区,粤东会馆见证着两广商贸的交流,是一个时代百色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

第三,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粤商与百色地区的商贸交流带动了为商业服务的手工业、内河航运、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细分工,如商业中,分为烟丝、糕酥、革履、药材、裁缝、理发、苦力等,工业分为五金、印刷、榨油、铁匠等,交通分为航运、民船、马帮等,这都是对粤通商所带来的变化。

第四,商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细分工,百色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商业暴发户,如“黄恒栈”商号的创始人黄嵩安对“黄恒栈”的经营,跨越了清代、民国两个时期,从肩挑贩卖、养猪、蒸酒、卖豆腐、代销熟烟等“小本经营开始,继而开设商店,坐地买卖,发展至大宗经营茴油土特产、日用百货、开工厂、搞水路运输,进行进出口贸易,最终发展到“商店遍及半个百色地区、右江流域各主要县城,远及南宁、梧州,省外的广州、香港”,拥有“大量资本财富,拥有四艘现代运输轮船,八台客货运输汽车以及数家工厂,其产业资本占当时广西私人资本第五位”的“右江地区头号资本主义大企业”。除了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之外,不能说与当时右江下游的奉议(今田阳县)那坡镇的湖(南)广(东)街的商贸没有关系,不能说湖广街商业的繁荣、购销的兴旺对“黄恒栈”没有启发和影响。

第五,商贸互动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传统文化带来的思维模式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右江地处云贵交界大石山区、丘陵地带,自古被称为“蛮烟瘴雨的不毛之地”,交通闭塞;右江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区,一千多年来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土司羁縻制度,以“土官治土民”,右江的社会文化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右江地区主要是小农经济,工业只有手工业、内河航运、商业、服务业等,实业不振,经济发展极其滞后。右江地区各族人民仍处在蒙昧、落后、闭塞的状态之中,影响和制约了右江经济、文化的发展。土司统治下的“愚民政策”,不让劳动人民读书识字,更别说经商。粤商的到来,给封闭保守的右江地区经济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粤商和右江各民族在频繁的商品交易过程中,生产生活产生了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互相融合,商品经济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封闭壁垒,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陈旧观念,右江人民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思维,拥有了相对开放包容的胸襟、能够融合外来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拥有了以往不曾有过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赢利与投资意识。人们了解并借助粤商的经商之道,创造条件以实现自身的盈利目标,从而促使少数民族的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也促进了右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如“黄恒栈”从那坡镇的市场行情中学会了分析市场动向、发展趋势和激烈竞争,看准方向,主动出击,扩大经营,改代销为自销、坐销,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摆脱别人的控制,独自担当风险,使得利润倍增,最终赚取大钱,这与粤商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

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商业区;景观生态设计

Abstract: The green ecological landscape system of commercial area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entit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City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Circle City good growth is inevitable, and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flect re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siness district;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于绿色生态环境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区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相互矛盾也愈加突出。总体环境的迅速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复杂。原始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自然融释, 即使在城市产生、兴起的农耕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选择、借用仍能使城市景观很好的融入自然。工业革命之后,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物的因素成为社会主导,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开始割裂,在城市系统内部, 甚至开始在总体景观上呈现与自然的不和谐特征,进入20世纪之后,城市病、环境污染、景观特色消失等问题更是接踵而来。商业区的发展伴随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 其形成及本质, 注定了该区域内经济、文化空间发展与绿色环境生态之间须臾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 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为基点和突破口, 寻求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及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在历史与现实中应该具有典范的意义。

商业区规划建设, 基础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它广义指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狭义指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空间。商业区的绿色生态环境, 包含了整个区域的内外物质空间、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生态, 并共同物化为景观总体, 而且是在漫长的演化中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逐步由乡村向城市积聚形成的, 实际是自然与人工相叠合的一个生态系统。它的演进, 是在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中, 由历史的合力相互作用形成, 其主体是人。因此,商业区景观表现为社会景观与物质景观的总和,其载体是物质景观, 两者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总体景观。所以, 它不仅仅指商业区的有形表现,还涵盖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有机统一。

商业区的生态景观由自然、社会、人工复合形成, 融会了城市居民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在外在表现上, 它占据了一定的环境空间, 拥有特定的生态要素, 综合形成了内在结构复杂、联系密切的整体, 从空间上构成了特定的区域生态景观模式。

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与条块分割, 使同处一个商业区的各城市间缺乏必要沟通, 地区资源缺乏系统高效的整合利用, 甚至还存在诸如环境污染跨境转移等问题, 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削弱。所以, 依托商业区域发展, 促进完善城市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应该能够成为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要妥善解决现存诸多问题, 必须充分利用、整合商业区域各生态环境要素, 达到可持续与构筑完整绿色生态系统的目标, 亟需以上述关系研究为基础, 而进行的商业区域生态景观系统的整合研究。面对错综的问题, 更加需要科学的方法, 传统单方面的策略, 如后于用地定性的景观规划设计, 修饰性的一层皮式景观设计, 以及纯视觉美学角度的景观设计等, 在当前都显示出相对整体的局限, 这暗示了观念更新的必要。

二、融合重视人文生态的商业城市区域景观

在景观的涵义中,景是自然及人工景观在客观世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形象信息,观则指这种信息通过感觉传到大脑皮层, 从而产生的一种实在的感受或联想、情感。景观包括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两个方面, 是主客观的统一。景观由景观要素组成, 两者关系相对而言。相对大的生存空间环境, 把多个城市组成的区域整体看作一个景观, 其中不同类别的城市即为景观要素, 如把城市作为独立景观, 又可把其中各功能区块视为景观要素。

就本质而言, 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 以及奠定在人性的基础上, 才能研究解决人类真正的需求。其实, 设计实际地面向人的全部生活,从根本意义上说, 就是向人类真正的需要和价值的回归。从长远来看, 商业区发展的基点必须占据人文的高度, 重视城市连绵区域的文化建构, 因为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的强力支撑, 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表现, 就景观本体而言, 景观中也必然包含着人的, 也即文化的因素。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 真正合理的、科学的景观设计, 应该是人性化的设计, 同时还应该是人文化的设计。所谓人性化, 就是注重人的本性, 回归人的本体; 所谓人文化, 就是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由此来看, 真正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景观设计, 至少还要考虑到,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否过大的搅乱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商业景观的审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生态景观设计首要解决的, 就是重新估价和定义人类中心主义, 把人类的伦理学, 尤其居于其核心地位的人文价值理念, 适度地推广和应用到非人类生命中去, 为非人类生物乃至环境建立一种跨类的生命观和伦理价值观。所以, 在商业景观生态整合设计研究中,以地域文化为基点的商业区人文生态研究, 应该是整个理论建构的基础。

针对商业区的长远发展, 该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以至管理, 都必须有文化的观念, 因为区域总体文化景观是该区域历史发展积累、积淀、更新的表现, 是人类聚居活动不断适应、改造自然的反映, 商业区的发展规划就理应有一个更加宏观、整体的视角。就单一城市而言, 城市文化特色反映了该区域社会行为、观念模式的特点, 是综合反映城市社会活动的文化概念, 表征了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同一商业区中的各城市由于地缘关系, 具备了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特性及经济发展模式, 并实际形成了互补整合的关系, 它综合反映了该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商业区整体的性质、规模, 必然影响到其中各城市的文化形态, 科学精神的拓展与人文底蕴的酝酿, 都会给它嵌入新的时代的烙印, 并进一步促成新的文化特征, 这些综合形成新的商业区域文化生态, 在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生长并与其融合之后, 商业区整体生态景观也得以构筑形成。

在大的区域环境尺度上, 将商业区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考虑, 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组成部分, 都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要素。引入生态学概念, 则可以表述为本底(基质)、廊道和斑块。这三个借用的概念中, 本底指范围广、连接度高, 且在景观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的要素, 它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 起到重要作用; 廊道是与本底有明显差别的带状景观, 具有分隔与联接不同景观区域的双重功能, 并拥有发散、渗透功能; 斑块作为相对概念, 是与周边地区风貌有所不同的小块非线性生态景观, 它对城市区域微气候调节, 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有助于建立景观的视觉秩序。

商业区域中的非物质人文景观, 是以前述物质景观的三个生态要素为载体, 通过人类活动形成并寄托在物质景观中的文化痕迹, 实际是一种高层设计理念, 是使商业区域景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灵魂。所以,商业区区域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在保持商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通过对自然、人工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合理建设, 赋予商业区以明晰、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特色应是该区域所独有, 而非与其他商业区所共享的。

商业区文化包括物化在自然, 或通过建筑物、构筑物等城市建设活动所表现出来, 并熔化形成的凝固的文化, 以及在城市生活中, 在教育、精神面貌、社会风尚等各个层面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商业文化是不同地域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经过多年传统积淀逐步形成的, 其中融入了数千年人类文化传承的基因, 不具备仿效性, 因此, 每个商业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生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商业区的文化特色就是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三、整合生态文化观念的商业区域景观设计

商业区发展的基础问题, 就是该区域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在这个系统中, 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都不可或缺。作为自然环境、人文文化两因素在人工整合之后的具体再现, 商业区域生态景观模式在空间上构成了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 把商业区作为完整生态系统来考虑, 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组成部分就相应形成了诸生态景观要素。以下从宏观、微观上分层

次研究区域景观构成。

作为面的景观要素(基质、本底), 商业区景观区域从字面理解大到地域综合体, 即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小到城市的开放空间、功能区块等。商业区景观区域实质指构成该区域主要景观风貌的各面状大型板块, 它范围广、连接度高, 在景观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 对区域生态系统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破坏或突变会引起系统的巨大失衡, 引起景观的不和谐或混乱。

四、结束语

在当代中国, 商业区景观生态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促使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及绿色生态系统建构的突破点, 它关系到商业区的本质内涵及未来成长。商业区在我国是新生事物, 从它发展的开始, 就厘清涵义, 借鉴先进经验, 促使其顺利成长并发挥应有作用, 是历史的机遇与责任, 而这些并不是单单依靠经济分析、战略空间布局规划就能解决的,有些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较好、期望值较高的区域, 在发展中并未如愿以偿, 而有些基础条件一般的区域却出人意料, 这说明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因素,与该区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也彰显了商业生态景观设计中整合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永鸿.景观设计的生态学理念[J].山西建筑,2006,32(16)

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5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和工作差距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同国外银行相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金融政策方面的差距。由于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利率尚未完成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个人理财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赘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二是运行机制的差距。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通常都归口在个人银行业务部,而具体理财业务通常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造成前台业务条块分割,无法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业务支持系统的差距。国内银行的数据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的,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导致理财业务的发展犹如“盲人摸象”,难以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相互间不能共享,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四是理财人员素质的差距。国内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后大都没有相应的专职的客户经理,高素质理财人员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国内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五是市场定位的差距。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趋向严重,提供的个人理财规划缺乏说服力,个人理财门槛偏高,大众化的个人理财业务菜单相对不足。六是理财思维的差距。理财的核心是在合理、安全的资产管理基础上,科学分配资产和收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但相当多的国内民众简单地将个人理财等同于个人投资,从而出现了过于保守、急功近利和面面俱到等片面理财思维现象,居民理财思维和意识的不成熟影响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如下几点有关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1.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细分目标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通过cRM系统的数据可知,温州农行14%的个人客户创造了91%以上的储蓄存款量,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细分,提供差别化服务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群体庞大,而银行内部服务资源却是有限的,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理财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把低端散户分流到到电子自助设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通过目标客户细分,筛选出不同类型的高端客户,我们可以在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综合产品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努力实现从出售金融产品向出售服务方案转变,客户不再是银行单一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银行综合理财方案的需求者,银行也不仅是提供客户单项产品服务,而应成为客户的长期支持者和合作伙伴。在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2.银行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合作,开展业务。当前,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但《商业银行法》规定,允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业务,因此,银行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深化理财业务而努力扩大客户群体、巩固客户基础。近年来,随着中信、光大、招商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壮大,国家有可能会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的严格限制而作出一些尝试,并且随着工行、建行、交行等基金管理公司的相继设立,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将会逐步改变,各个金融业务产品的交叉渗透逐步深入。

3.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提升理财业务品牌内涵。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要想有所突破,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产品创新是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研究分析客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个人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最佳组合。整合个人理财产品线,加强供应链管理。根据目前银行销售的开放式基金、各类保险产品、包汇结构性产品、黄金、信托、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委托贷款,以及各种融资类、结算类产品,针对客户需求分析结果,开发多系列的理财产品组合套餐,并借鉴国外金融市场的新产品优点,进行开发创新。

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6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产生于古代社会,其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已经与现代城市社会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对于现代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渊源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与根脉。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类日趋走向科学文明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的方向。但是,现代城市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必须建立在具有丰厚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根基,现代城市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体自己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这是产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据。因此,当一个城市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必须极为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精心地呵护、保养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真正体现出一个“人性城市”的鲜明特点。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所谓海派风格,就是指在一种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种风格个性,它是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在文化个性上那种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特点的典型体现。在上海各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中,有相当一大批资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如土山湾手工技艺、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灯彩等等。土山湾手工技艺是体现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一个典型项目。它的内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珂珞版、活铅字、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 等多种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它们最早虽然是来自西方,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上海民间手工工艺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属于此类情况。剪纸艺术最早源于北方,这门工艺传到上海后,当地的一些剪纸艺人逐渐改变了原来北方剪纸那种豪放、粗犷的风格,在剪纸艺术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细婉约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纸艺术。“黄杨木雕”最先产生于乐清,明清时期被世人所重视。这项技艺传入上海后,当地民众结合自身之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的木雕技艺并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