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创新对策

目前,农业旅游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特色和趣味的旅游形式,它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和生产文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农业旅游带给现代居民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释放自己,令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全身心贴近自然的生活。根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各类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数与经营收入都保持在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仅仅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的休闲农业旅游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运作模式依然以传统的产品模式为主,出现了用户研究滞后、产品品牌建设落后、产品营销模式陈旧、管理服务不规范等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不相符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改变当前农业旅游的被动发展状态。由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状况,对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加以探讨。

一、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及商业模式概述

(一)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1.大众休闲时代农业发展条件和机遇。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直线上升,增长速度飞快。从2014年刚刚出炉的中国成绩单中可以看出,我国2014年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已有7个省市的人均GDP破万。此外,我国居民在法定节假日上,共有125天公休假日,其中有10天的带薪假期。因此,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渴望也日益增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休闲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大力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参与的表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该文中提及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点。其中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发挥了生态优势,从而突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具有多样化、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途径。

3.有利于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农业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在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购买了文化和精神产品,充分享受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使得旅游者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旅游者进入乡村也带来了现代的思想与城市的文明,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现代农业旅游与商业模式

1.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运用的一种系统,充分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能够促进旅游者消费的服务。与一般的企业运营商业模式相比,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依托性、价值性、风险性和高要求性。首先,依托性体现在农业旅游领域内依托多个产业发展,满足其旅游者目的地旅游的精神需求;价值性体现在为农业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风险性则表现为旅游者需求的改变而造成的商业模式的多变性;高要求性是指农业旅游商业模式需要更好的产业策划、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更为广泛的参与以及合作,更需要品牌建设的加强。

2.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首先,在用户方面存在滞后性,策划与决策上无法跟随时展的脚步;其次,产品未形成品牌化,不具备本身的竞争优势与顾客体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第三,宣传和营销模式陈旧,缺乏“年轻态”。第四,非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导致服务存在偏差。对于旅游景区来讲,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必不可少,农村旅游景区更是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乡村居民没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于现代农业旅游的必要性。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体验和感受;其次,促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建立起具有文化内涵、精品以及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体系,扩大品牌影响效应;同时增强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以用户为核心,提高策划和决策的“数据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

(一)旅游发展环境策略

企业商业模式需要完善的内部管理作为保证,由此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导营造作用,首先,保护和扶持农业旅游资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涉农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进而做好相关扶持工作;其次,优化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利用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旅游区域内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规范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二)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

产品定位和开发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产品定位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产品的开发则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路。例如农业旅游当中所涉及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包装、文化旅游产品都是经过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之后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创意是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为主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从而造就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三)品牌营销策略

经过产品定位与开发后,农业旅游的发展就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巨大挑战。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农业旅游的区分度增大,从而彰显出地方特色与旅游项目特色,以避免出现雷同等现象。品牌营销策略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三个方面,进而增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市场运营策略

农业旅游的市场运营策略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和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在农业旅游发展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已经具有明确的分工。从农业旅游角度上说,农业旅游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而管理权则是依靠农户和相关企业,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管理上来,仅仅体现在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扶持。

(五)产业链发展策略

现代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一是围绕农业旅游产业,大力调整产业机构和发展相关服务业、交通业、物流业、加工业等,扩大产业链条,革新县域经济结构;二是以乡村建设为载体,建立农业旅游绿色食品、旅游产品开发等主体产业,打造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品牌;三是围绕旅游服务,建立涉及水果、畜牧、蔬菜等农村产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旅游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农业旅游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发展集聚式旅游,扩大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是整合空间内部资源,将多种旅游要素整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旅游产业链、价值链,最终建立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区。农业旅游集聚效应得以产生,主要源于当前情况下农业旅游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重构农业产业链条,创建以农业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点,对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现代农业旅游的重要基础,因此基础创新就是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设计。首先,消费者是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给不同的产品。其次,所开发的产品必须具备应用价值,并符合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对现有资源实施创新利用;最后,以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为核心,优化商业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模式优化体系,在给与消费者良好体验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商业与社会价值。

(三)产品升级与体验

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突显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创新,即产品升级、产品个性化设计以及增加体验活动。该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化需求,而是个性化、能够体现与众不同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因此在核心创新方面,首先,促进产品升级和个性化设计,其次,提高旅游者体验感受指数。

(四)打破农业旅游产品的空间限制

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保证基础产品和功能产品研发,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特定旅游资源更具主体性与功能性。同时,加大对发展产品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未来产品的研发,打造农业旅游高端品牌。其主要针对高收入旅游者。因此,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门别类,才能把握关键创新。

(五)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

根据农业旅游的实际关注点,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特色性、参与性、原始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首先要从细节入手,以流程再造为主要手段,以追求卓越为最终目标,努力开发高品种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从自然入手,以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为主要核心点,以热情、温馨、亲情等感受为最终目标,做到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孙金晶,卢凤君,金琰等.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园艺,2014(2)

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社区参与;商业模式;青溪古城;价值链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表明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旅游者为本,也须以旅游地居民为本,以促进城乡统筹、落实富民工程为战略思想。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将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主体,通过对旅游规划、开发、运营、管理和监督等决策与执行体系的广泛参与,在保证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可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可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收渠道,这正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在古镇旅游商业模式设计中引入社区参与理论,保证社区居民合理参与古镇旅游并分享发展利益,不仅是落实富民工程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旅游商业模式概述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按照学术上为多数人公认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根据旅游产业的特点,将其商业模式分为收入模式、投资分期、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开发模式及融资模式七大方面。

(二)旅游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总的来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对旅游开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网络化对旅游商业模式的影响;基于文化保护及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商业模式设计以及遗产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中商业模式的设计等。可见,在已有的旅游商业模式研究中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特别是社区参与理论的结合研究较少,这种研究及其发展趋势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人本化宗旨是相悖的。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以青溪古城为例,引入社区参与理论对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商业模式设计进行相应研究,以期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对促进我国古镇旅游朝着“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有所裨益。

二、青溪古城旅游开发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青溪古城概况

青溪古城隶属广元市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角,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美誉;同时,青溪古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川陕甘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区域,西北接大九寨生态旅游区,东南连川东南红色旅游区,并且是四川大九寨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进入唐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与东河口地震遗址相邻,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青溪古城凭借突出优势,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土特山珍、矿产加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2084万元,截止2007年已建成星级农家乐40余家,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的青竹江乡村旅游带,核心镇区――青溪古城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旅游接待能力。

(二)青溪古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参与规模较小,以个别参与为主,仍停留在自发参与阶段。(2)参与广度不足,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餐饮、住宿为主,有待进一步拓展。(3)参与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社区与旅游区息息相关的利益机制。(4)参与形式单一,以个体经营为主,有待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形式。

三、社区参与青溪古城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灾后重建的需要。青溪古城在5.12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基础设施损失巨大,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建筑的重建,更是居民生活信心的重建,如何做好居民安置、解决当地民生才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主要任务。在青溪古城灾后重建过程中,抓住恢复重建机遇,通过正确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古城旅游开发当中,是灾后重建中帮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重建家园重要途径,也是执行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重要举措。

2.丰富旅游产品的需要。体验社区文化和参与社区生活是古镇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通过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旅游,理解和支持古镇旅游开发,主动参与社区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也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

3.旅游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倡导社区充分参与到古镇开发中,确保社区和当地居民能获得各方利益,从而维护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的社会稳定,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保护本土文化的需要。青溪是著名的羌氐聚居地,羌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居民参与旅游的接待与开发,能够使居民认识到本地文化特别是羌氐文化的价值,从而提高对本土文化、羌氐文化的重视,有利羌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四、青溪古城旅游开发商业模式设计对策

根据青溪古城社区居民具体情况,针对青溪古城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从商业模式中的开发模式、融资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这四个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度最强的因素出发,对青溪古城旅游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保证社区居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古城旅游开发中来,从而实现社区利益最大化,保证青溪古城旅游不仅为旅游者所满意,更为社区居民所满意。

(一)开发模式

与众多旅游形式相比,以古镇旅游、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社区型旅游是社区居民最易参与、受益最多的旅游类型,在青溪古城旅游开发中,以“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开发理念为指导,依托历史悠久的古镇旅游资源和独具川北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提出“古城+乡村旅游+旅游地产+绿色产业+生态景区”的产业综合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古镇旅游和乡村旅游,让古城内外居民皆能最大化的受益于古城旅游的开发。

(二)融资模式

一般情况下,社区居民的投资能力和经验管理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在青溪古城旅游开发中,除了旅游地产这类资金投入大、经营管理难度高的项目以外,对于土特产生产加工、本地工艺品生产、民俗表演、民居客栈、特色餐馆等这类资金投入较小、经营管理简单的旅游项目则主要由政府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等形式,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对自家建筑的风貌改造和业态置换参与其中,让社区居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都能参加到古城旅游开发当中,并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融资模式。

(三)管理模式

旅游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机制的组织模式,合理的组织模式既能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主导作用,又能保证社区居民在旅游管理上的完全参与,同时又能弥补居民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的不足,从而保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结合青溪旅游开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入“政府主导、公司主体、居民参与收益”的旅游开发理念,将青溪古城旅游开发管理模式设计为“政府+公司+社区居民旅游协会”的三维一体的多元组织模式,提升社区参与的深度,让社区民居正在成为古城旅游开发的管理主体。(如图1)

图1青溪古城旅游管理组织结构示意图

(四)经营模式

根据青溪古城旅游开发特点,针对古城居民实际情况,将设计土地使用权出让模式、项目经营权出让模式、资产所有权出让模式、项目合作经营模式、项目独立经营模式等多种旅游经营模式,社区居民根据自身实际特点,以不同的形式产于到古城旅游项目经营中,从而更加拓宽了社区参与渠道,丰富了社区产于形式。

五、结语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基于社区参与理论的商业模式是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望更多研究者、规划者能够来探讨这一课题,扶持和推动这项意义重大的工程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参 考 文 献

[1]丁焕峰.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J].农村经济.2006(9):49~52

[2]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47~52

[3]王小莉,衣玮,林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遗址开发的商业模式探索[OL].绿维创景.2010

[4]秦其文,王兆峰,雷丽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开发模式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J].旅游研究.2010:41~47

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3

>> 我国加强数字内容产业监管的思考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分析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能力研究 数字内容产业技术问题研究 我国数字遗产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动画产业链中内容风格的问题解析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石油产业规制问题研究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银发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08-23].

[20]匿名.方正电子致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EB/OL].http:///news/News.aspx?id=11254[2010-10-1].

[22]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东亚模式及其借鉴[J].特区经济,2010(6):98-99.

[26]胡再华.数字内容产业特征、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0]韩洁平.数字内容产业成长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0.

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4

一、需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文化产业划分为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延伸产业与一般文化制造业等三个大的模块或者部分。文化内容产业是体现文化产品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它才是文化产业的重点内容。在一些国家,人们有时甚至把整个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追求达到“内容为王”的目标,以此来表达对文化内容(产业)及其地位的重视。我国目前在文化建设方面比较重传媒,这一点尤其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表现突出,但笔者认为,今后应该更加重视内容,或者至少内容与传媒两者并重。如果没有内容的话,相当于高速公路上跑着奥迪、奔驰,都是别人的汽车,等于给别人服务了。文化与经济、产业结合,应该树立内容为王的思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文化制造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偏大、传统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滞后以及文化内容产业激励不足等三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其一,我们的文化制造业占文化产业整体比重接近70%,文化内容产业所占的比重仅为8%左右,整体比例太小。或者说,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存在着以文化制造业为主的格局。文化产业制造业偏大的结果,明显与“内容为王”的全球发展理念是不适应的,也没有体现出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特性。其二,传统文化产业需要转型并实现规范化发展。以工艺美术、收藏和艺术品交易为例,其中存在着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企业化运作,整体的发展结构不稳定,交易模式落后。以我国7000万左右各类收藏人群的产品交易为例,如果按照每人每年平均10万元左右的交易额统计,估计每年拥有合计达7万亿元的艺术品和收藏品的交易额(这些几乎都是对私下交易的估算);但是,这些交易者很少正常纳税。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艺术投资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此外,包括画廊的经营也以赚取差价的交易服务为主,缺乏内在性的经纪服务与价值提升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传统的工艺美术产业也需要转型升级,包括应该将传统工艺、现代企业运作、品牌塑造和大师设计等结合起来,进行产业提升与完善发展模式。其三,我国文化内容的生产存在着激励不足、内容生产者收入偏低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在三个主要部分的产业结构中,传媒和平台产业的企业获利最多,而且多数是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从收入结构和商业模式上看,传媒和平台产业的范围还包括了电信运营商与网络技术公司的多数业务。其中的网络技术含门户、搜索技术、视频、社交、微博、硬件等都是媒介化的内容、内容下载平台、交流和消费的终端平台等。以音乐产业为例,中国移动的无线音乐平台年收入接近300亿元,而音乐创作与制作的企业(或者个人)的版权收入仅为20亿元左右,二者相去甚远。由此,传媒与平台产业的企业挤占了内容产业企业的收入空间,内容生产企业也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化经营所必要的盈利和积累。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产业无论是从产业的结构还是企业的发展角度,尤其是从促进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实力提升等角度来说,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传媒与平台产业的发展和扩张给内容产业的实力增长造成了很大的负激励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级政府无疑需要加强对文化内容生产企业的正向激励。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政策上把国有传媒企业作为政府的主要扶持对象,各级政府一直缺乏对内容生产为主的民营企业予以较大力度的支持,将导致文化内容产业跟不上大平台对内容的大量需求,也难以出现大制作的品牌化的内容产品,进而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不能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有效对策,那么下一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将难以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发展文化产业,最关键的要素是内容产业的发展及其驱动其他产业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以“内容为王”的理念来发挥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例如,影视节目内容和会展可以带动旅游,游戏和社交活动可以带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宽带服务,卡通形象可以促进玩具和文具的规模化开发和价值提升,新闻出版可以带动印刷业,体育娱乐带动场馆、体育设备、广告、球衣和各类消费。此外,电影和游戏等内容可以带动产业高端化和国际化。因此,内容驱动是一种文化产业及其作为引擎的基本方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内容产业的大发展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核心目标之一。当然,从整体上看,推动文化内容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内容产业自身的特性和与之相关的几个层次结构。一是需要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化,要求同时实现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质量提升,即生产多样性的原创内容和同时具备较高的质量即拥有品牌价值的精品内容。二是文化内容要照顾到不同的受众或者消费者层次,满足包括精英与大众、城乡、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等的需求,尤其是要提供能够满足青少年(含儿童)需求的高质量和多样性选择的文化内容产品。此外,还要关注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如个性化的大众群体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对象。所谓个性化的大众群体,就是不同的大众群体的选择可能属于同一种类别或者风格,但是所选择的具体内容产品和服务是不一样的。三是文化内容要同时体现引导型(提升型)和满足型的不同要求,即同时照顾到意识形态的普及宣传以及文化艺术素养提高的这一社会效益方面和市场化运作上满足直接需求这一经济效益方面的两个部分。四是文化内容产品要能够同时面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尤其是具有与产品相对应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能够解决中国文化内容产品的国际竞争地位和实质性消费问题,从而使对外来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在国内市场总体上的占比不会过高。五是解决应对传统演艺市场的萎缩、缺乏文化内容传承力的问题。即解决怎么样通过融合创新实现新发展,或者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问题。六是要解决文化内容的有效传播,即促进媒体和平台的广泛覆盖和内容产品向纵深领域的投送和传播。解决载体问题,一方面可以让更有内涵的文化内容产品进行传播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内容传播的力度。这里同时也就涉及到平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以保障传播体系整体上的影响力。

显然,从确立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目标的角度来说,丰富、发展和提升文化内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文化内容不仅是繁荣我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涵渗透和影响力;而且,在文化内容产业做好之后,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例如,通过内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有效提供,不仅可以持续延长产业链,而且可以通过艺术授权等做法来带动文化产业制造业乃至其它许多制造业门类的价值提升。

三、促进文化内容企业发展

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首先需要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要求。而这个重点就是推动品牌化的内容及其内容产业的大发展,其要求则是需要依靠文化内容的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需要依靠大批从事文化创意内容生产的民营企业的实力提升和规模化发展。由此,一方面,从事内容产业的文化生产企业需要具备打造产业链、塑造品牌的资金支持和可持续经营的相应实力;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内容生产的积极性,或者由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鼓励和激励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现在的情况是传媒和平台产业较为有钱,做内容产业的没钱,没钱就做不出大制作,就无法进行可持续经营。显然,无论是从国内的文化内容需求还是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角度来看,解决高水平的文化内容的生产机制,尤其是解决市场化的内容精品制作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问题,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事项。

从文化内容的生产经营主体的角度来看,在道理上,最好是由大型的传媒企业和平台企业来做内容产品的开发会更为合理。但是,在现实中,我国目前的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由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提供的。由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必然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因为内容产品的首次收入(如动画电视剧的播出授权收入)较低,做好产品的后续价值实现(如实现产业链形态的价值)很重要,也需要塑造品牌,并需要将产品和品牌进行系列化和持续化开发。但是,这些要求都依赖于企业的资金实力保障和能力的积累。从现状来看,多数的民营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却因为资金实力不足等原因而做不到持续化经营,由此也就不能保障内容产业的质量提升要求,更难以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容产品和品牌。就此而言,解决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机制问题,特别是壮大民营文化内容生产企 业的实力,对提升文化产 业竞争 力十分关键。

显然,要解决文化内容产业大发展的问题,必须加大对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于内容大制作和品牌化运作的扶持力度。要在文化产业领域扶持一部分民营龙头企业,笔者建议这些龙头企业,要以内容为主或者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容为主。由此,各级政府应当适当转变优惠政策的重点,对于文化企业的支持不应当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文化传媒企业,或者少数较大的民营文化企业,还应当重视扶持各种中小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包括促进和扶持各类文化内容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总之,制定和改革相应的发展文化内容产业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很重要。换句话说,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应当遵循以下的几个指导原则,以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与提升。首先,应该优先扶持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在扶持政策上特别是融资和贷款方面对内容生产企业予以倾斜对待。其次,对于文化内容生产企业一视同仁,民营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应当享有与国有传媒企业和国有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同等的待遇。再次,各级政府应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此外,在企业上市的政策上对传媒企业和内容生产企业区别对待,将内容产品的品牌经营水平和无形资产的增长幅度纳入总体的考虑范围之内,并由此制定特殊的上市准入门槛,保障文化内容生产企业的优先上市。最后,重点奖励品牌化的文化内容产品和扶持专注于文化内容生产的优秀企业,是实现有效激励的另一个视角。总之,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中小文化内容生产企业的角度来说,都需要共同努力并采取积极措施,以解决内容产业发展的难题,实现良性竞争与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化。

四、避免内容产品同质化竞争

在文化内容生产领域,同质化竞争依然很严重。文化内容产业领域需要加快解决同质化竞争,也需要加快打造品牌和提升质量。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中小文化内容生产企业的角度来说,都需要共同努力并采取积极措施,以解决同质化竞争的难题。

当然,文化内容生产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提升是改变同质化竞争的最基本的要素。综合目前文化内容生产企业的具体情形,我认为,可以采取下述的相关对策。第一,重视商业模式先行。所谓的商业模式先行,就是文化企业应该以商业模式作为立身之本,分析自身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者在整体上去模仿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必须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才能避免商业模式和产品上的雷同。而盲目跟风必然忽视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和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力。第二,应该更加注重利用产业链形态的价值实现或者产业链环节的独特地位的影响力。文化内容企业应当以产业链分析为起点,合理把握自身在产业链条中的上端的专业化定位,争取实现知识产业的延长利用价值。第三,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力求具有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体现出差异化的市场细分要求。第四,持续打造和提升品牌。品牌化,特别是结合无形资产开发的高端化和精品化产品和服务,是多数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的主要途径。显然,在品牌塑造方面,具有一定基础的文化企业不仅要重视往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化方向发展,还要避免高端和中低端品牌的混同,通过多品牌的设计,形成在品牌和产品上不同的定位和区隔。第五,注重专业化。专业化的要点就是深化资源的挖掘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同样是影视公司或者动漫企业,可以选择某个创意持续带动的专业化形态的产业链经营模式,即将同一种内容资源进行持续化的深化开发。它不是依靠多样性的创意,而是将一个创意做持续化的系列化延伸产品和服务开发,如通过电影、游戏、舞台剧和玩具等系列产品,形成一个由品牌带动的产业链。

当然,避免内容产业的同质化竞争也不是等同于转向标新立异。特别是对那些实力较强的文化内容生产企业的发展而言,它们也需要在同质化领域开展以专业化水平为依托的竞争和企业并购。可以说,可以通过良性竞争和资源整合来淘汰或者并购那些过于同质化、缺乏专业化水平的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可以促进内容产业的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五、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除了内容产业的瓶颈之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问题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在发展模式上比较单一,产品主要是以数量取胜,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和有实力的内容生产企业。另一方面,以文化产业集聚园作为发展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多漏洞,基本上没有实现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的目标。因此,以发展和提升内容产业为重点、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无疑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具体工作重点。

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5

受益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形成了一批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势必也会带动产业地产的发展。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蓄势待发的背后面临着产能过剩、研发能力、技术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品牌认知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以新兴产业为基础开发产业地产,长期来看对经济转型、企业战略转型都具有积极意义。

光伏产业就是我国整个战略新兴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在聚集了40多家光伏企业的浙江省开化县,曾经风光一时的光伏工业园,如今已是空城一座。因此,产业地产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将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与管理水平。同时,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也利于节约资源,避免重复生产,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系统也是有益的。

政策频出

在产业地产进退两难之际,《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培育10个产业集群和100个骨干企业;国家发改委《“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十报告也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搭建城市群规划和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些规划的出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势必会推动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要求编制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专项规划,引导产业用地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同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差别化政策,从土地资源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地产的发展,这对于以此为基础平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市场引导作用。而深圳市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6”文件的出台,则在地方性政策执行细则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深圳有可能成为全国率先享受到国土部等相关部门战略新兴产业用地优惠政策的城市。

产业地产之“文化”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方向。根据过去三年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在未来几年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看到,前不久武汉市推出了91个文化产业振兴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628.67亿元。这是中国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产业在国内将迎来飞速发展。就文化地产项目而言,武汉市的这些重大项目中,武汉客厅(100亿元)、江城大道城市综合体(300亿元)、中国知音城(100亿元)、世茂生杰嘉年华(400亿元)等项目均是由房企开发,或者与房地产业“沾边”的房企主导进行。

“文化地产”属于主题产业地产范畴,通过不同的文化产业类别,可以打造不同主题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可以整合相关产业的资源,使整个文化产业链上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可以通过这个产业地产平台,为文化产业相关公司、消费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品牌展示、交易平台。

《中国好声音》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思考其商业模式上的“制播分离”的变化,根据其“制播分离”商业模式变化之后产业链的关系开发对应性的功能配套,完成整个影视的拍摄、制作以及相对应动画、动漫等产业的整合,从而形成对应的影视主题产业地产,使整个影视文化产业链上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产业地产之“生态园区”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当下热点,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企业转型,这都是未来发展大势之一。国家有关政策显示,未来将从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以及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四大方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籍此,多家涉足废旧回收利用、水资源处理、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领域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这对于“生态园区”来讲,无疑是一个政策方面的利好。

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 苹果公司 商业模式 创新 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010 年 5 月,美国苹果公司以 2213.6 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苹果公司的成功,依靠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而是卓越的商业模式,即整合音乐播放器产业和音乐唱片产业,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通过为客户创造超额价值的方式来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模式把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外部要素都包括在内,从更广泛的角度阐释了企业创造价值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方法;而狭义的商业模式就是指公司价值创造的逻辑,其目的在于创造顾客价值,它存在于真实商业活动的背后,是企业战略在抽象层面的一个概念化描述,在公司商业过程执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认同商业模式是由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四部分组成。

二、苹果公司商业模式构成分析

1、在客户价值主张方面。价值主张是对客户真实需求的一种深入描述,简单来说就是对于顾客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笔者认为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能够准确捕捉并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如该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它将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等功能融于一身,为客户提供了超越一种价值的服务。

2、在盈利模式方面。盈利模式是指按照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目标利润。苹果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销售硬件、出售软件和内容的方式来控制整个产业链,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除此之外,苹果公司还将应用服务平台向第三方开放,通过联盟等方式获得不菲的分成收入。

3、在关键资源方面,苹果公司的关键资源首先在于其领导者具有独特的管理和营销思维,比起技术创新,更在意产品的外观以及客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其次,苹果公司也拥有一批非常有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是他们确保了苹果公司的产品能够时刻领先于对手,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4、在关键流程方面,苹果公司的关键流程表现在鼓励创新的公司制度、企业文化及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时尚、令人向往的产品,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叛逆、疯狂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苹果公司之所以能让所有人崇拜苹果的产品,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在产品营销方面采用“宗教式营销”的方式,使得消费者不单纯是使用苹果公司的产品,更对其产品形成一种崇拜的情感。

三、苹果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举措

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成功地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要素加以改变,最终提高公司在为顾客提供价值方面的能力。苹果公司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要求使用特定的相关资产来生产和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电脑高科技领域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其进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并凭借着在某一领域所获得的相对竞争优势推动资源的不断更新,一旦资源主要集中于领先技术,进一步的改良就会使该技术及其发展成为唯一经济的可行方式,因为竞争技术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而苹果公司正是在产品技术上不断创新,所以才有了更大的竞争力,并最后赢得整个市场。

2、建立清晰的产权结构。根据詹森和麦克林的研究,合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不仅包括与雇员,也包括与供应商、客户和债券人等的合约关系。成本和监督问题在所有这些合约中都存在。詹森和麦克林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该契约下,一个或多个(委托人)雇佣他人(人)基于自身利益执行某些服务,包括了向人授予某些决策权。而苹果公司在产权明晰方面所作的努力体现在其股权分割上,由于减少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有生产和业务活动开始步入正轨。

3、构建战略联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如果管理者不能谨慎处理好如何使企业成长壮大的问题,那么这个企业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衰落,而战略联盟通过将资源依赖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或相互关联的方式不仅能够弥补在资源方面的不足,还能够通过联盟体的实力来参与竞争。苹果公司正是通过价值链上多个企业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产业联盟的方式攫取了整个价值链的最大价值收入。

四、苹果公司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在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通过对苹果公司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我国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四方面启示。

1、不断优化商业模式构成。一方面要提出独特的价值主张。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新的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出来,我国企业要善于抓住这些新的市场机会,根据市场特点和顾客需求来创造崭新的商业模式。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时,应该坚持以客户需要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创新。通过对环境以及行业本质的深刻分析,来确定企业所服务顾客的隐性需求,然后提出企业独特的价值主张;另一方面要构建核心竞争优势来确保自身盈利模式的有效。盈利模式的关键是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就表现在它如何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我国企业要学会顺应形势,发掘自身优势,形成自身品牌的竞争优势,并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通过对客户的悉心照顾、独特的实施能力等行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

2、不断培养创新意识。我国的企业期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要树立创新意识,不要再做不成功的模仿设计,首先,产品设计本身就充满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造型法则与设计意图较难被解析。模仿的设计做不到创新和改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去抄袭别人的设计元素,结果只能是产品设计简化,产品质量降低。其次,模仿的产品只是利用了用户一时的不理智消费心理。一味模仿,无法将品牌深入人心。再者,把市场上畅销的产品作为模仿的对象,没有建立企业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整体规划方案。产品风格没有延续,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产品基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是应该被广泛认知和学习的。企业决不能为了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轻易模仿甚至抄袭那些成功的产品,这从长期战略上来看是有损企业根本利益的。企业可以通过研究成功企业的产品,学习和推理产品的研发过程。我国的企业研发往往集中在具体产业和产品发展上,而不是基础研究。

3、持续不断关注消费者需求。市场需要更富有创新意识、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有些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我国企业必须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和同类企业进行交流。很少消费者会购买同一个品牌的所有产品,厂商之间的产品必须是可以相互操作、无缝通信的,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内容和服务,价格越低就越有吸引力。我国的企业如果能够去研究、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很有可能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抓住商机,为企业发展带来机会和挑战。

4、培养战略联盟。成功的联盟不仅是以交叉许可安排、联合开发、合资经营、股权共享等联盟方式为基础的初始合作协议,还包括厂址选择、成本分摊、市场份额获得等通常的细节以及对知识创新、技术协同等方法进行设计。iPod从创建之初到不断地与多家公司创立联盟,推出一个又一个精致的产品,直至最后赢得整个市场,每一步都展现了创新的理念,每一步都体现了R&D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各要素运作的过程,与为什么企业存在交易成本考量类似,所有这些都关注的是什么引发了经济行为人相互连接的动机,或者说这样的连接是如何改善他们的经济产出的。知道这些动机当然是认识商业团体联合的一个关键部分。苹果公司通过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用户的横向、纵向联合,正是集成创新范式的典型特点。苹果公司的成功告诉我们,我国企业在产业发展上务必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发挥最大力量的产业联盟。

目前中国的企业正面临着整个环境的大变迁―――改革开放三十年快速工业化以及由此推动的城市化,使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对于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将面临更大的课题―――曾经的发展方式所能分享的红利越来越微薄,然而其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日渐显露。作为企业战略选择结果的一种反映――商业模式需要动态的适应环境、尤其是企业所处产业结构及位置的变化。 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对商业模式的重新思考、 调整乃至创新, 来实现对目前单纯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驱动、用环境换发展的模式的改变,尽快选择更合理与更适合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否则我们将离“彼岸”越来越远。

(作者:湘潭大学MBA,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盖雄雄.中小企业建构新媒渠商业模式的七个着力点[J].封面故事.2010(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