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1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2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71-01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所谓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究其本质是新时期所需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标准。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综合各大教育学刊的理论,概括为听说读写思,是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审美品质等的有机整合。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理论体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值得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了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积累整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言语体验,使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又着重强调交际工具,这就把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锁定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水平的提升。要求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形象产生直觉体验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感悟、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运用基本的语言逻辑规律,分析归纳、概括整合获取的文学信息,丰富自己对生活和文学的感受与理解,并自觉反思和重建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领悟和欣赏评价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美,鉴别赏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风格的文学名作,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并运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而其中的人文性就包含了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理解、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文化意识,根据已有的言语经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开阔文化视野,包容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同时在传递本民族文化的时候能够增加或者摒弃一些东西。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阅读
文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材料主要以课本为主,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要从某一点切入,深入下去。譬如读《春》,就让学生感受富有韵味的语言;读《爱莲说》,就让学生W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读《背影》,就让学生体会父子情深。教材中涉及课外的地方教师要做好拓展延伸的工作,若是能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更是可收“一石多鸟”之效。例如在学生学过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引导学生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此长期坚持,对于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二)重视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有效思考。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假问题、浅思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掌握不到位,或者课时少、时间紧,便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甚至小组合作学习等也只是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讲清楚,又不能全都讲清楚。“求异”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中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若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会打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重视表达
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随着学生知识视野的逐渐开阔,他们会迫切地想运用丰富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抓住此时学生“想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也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如课上的续写仿写等。
三、结语
总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在领悟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创设健康轻松的语文情景,帮助学生扎实文化基础,健全思维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5.
[2]何方.论“语文素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16-17.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3
关键词:高职 语文学科 课程 改革 方法
当前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驱使下,高职语文类课程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有的学校干脆就砍掉了这些课程。语文类课程既没有“思政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课”的尚方宝剑,因此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得到学生的喜欢、变成为学生上大学的必修之课,就必须进行深刻的课程改革,且这种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语文类课程尴尬处境原因的探究
1、高等职业教育“工具意识”的影响。
教育的“工具意识”是仅仅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功能,在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重视传递“工具”而忽视了人文教化,教育的“工具意识”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被加强。在“工具意识”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日益偏向于智力和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教化,是强调文化的“工具价值”而忽视甚至挤压文化的精神价值。
2、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局限。
高职院校采取“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瞄准职业或职业岗位的需求、强调职业技能的“专才”教育定位的理解,往往因为注重强调学生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呈现了明显忽略的倾向。多数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定位,使各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一落千丈,使高职语文教育陷入了困境。
3、语文类课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落伍。
有人称大学语文类课程为“高四”语文,认为大学的语文类课程是高中语文的延续,教学模式、方法都沿袭初高中的教学,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和我国当前空前繁华的学术研究脱节甚远。虽然几易教材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仍然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教材存在着通病,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注重知识的传播却忽视了文化的传承。
4、大学生群体的功利化思维。
学生的功利化思维与整个社会对待语文类课程的态度密切相关。在确定语文类课程的功能时,人们通常会从表达的功能去考虑,忽视了语文对人的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不是可以简单养成的,语文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就是文化的作用。
5、社会文化视角缺失。
文化不是一种实用工具,而是通过具体的人来体现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大学语文类课程作为这种传递文化价值的载体在逐渐衰败之时不得不让我们看到这种衰败的背后社会文化视角的日益缺失。
二、高职语文类课程开设根本目的的探究
1、高职语文学科是一门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职业性是高职语文学科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高职语文类学科是为高职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
2、语文学科的教育内涵十分丰富。
语文学科不仅是对人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包括文化价值,它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增强人的想象力,发展创造力,培养思辨能力,将人塑造为较为完整的人,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人,而是全面的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的高素质的人。
3、语文学科具有“载道”特征,这决定了语文教育还兼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
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仅仅只靠每周3节或4节的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而语文的“载德”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来实现的。因此,高职语文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又一个重要动力,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共建大学文化氛围的不可缺失的通识教育课程。
三、高职语文类课程改革出路的探究
1、强化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高职语文类学科应明确课程定位,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注重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创新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己任。 2、改变对高职教育及其培养人才规格的认识。
高职教育虽然是以面向生产一线和基层管理岗位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使命,但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精神品质的事实,高职院校还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办学根本任务。
3、改变高职语文类课程的“西宫”地位为“正宫”,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一个人只有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各类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语文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是传承人类文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武器,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不断拓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拓展性和应用性。
要充分利用文本内容丰富多彩的优势,把“单一型”变为“综合型”的新课程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科分界,兼顾语文的审美性、历史性、思想性,达到文史哲融通的境界。这样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实有效地培养起来,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才能冲出以往的尴尬困境。
5、要对语文类课程本身进行全新的定位和改革,切实地从教学出发,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1)在教学中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精神诉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采取传统的黑板与现代的多媒体相结合,增强动感和形象思维,扩充授课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
(4)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高职语文类学科的内容要在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素质和能力训练,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摆在首位,结合专业特点,凸现职业指向,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教学。
6、要协调好文化素养熏陶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关系。
要突破在教育中存在的“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养”的错位和扭曲,加强从语文知识向文化素质的内化。要由知识的梳理到人文精神的解读,从文本的情感感染到思想的深层解剖,必须兼顾文化素养的提升和语文学科基础技能的学习,不能有所偏颇。以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加强语言文字的表达,以“精神成人”为核心,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语文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育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教与学,更不是在自身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不断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就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教育者更要在这样一个不利环境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真正将语文类学科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江景平 周钟鸣 朱萍华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非中文专业)探索之一[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2、江景平 周钟鸣 朱萍华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非中文专业)探索之二[J].中国教育导刊,2005(7)。
3、董渊 和谐社会语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8(18)。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4
一、群文阅读是充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1.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都是以之为基础的。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集群的教学,它利用文本集群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来指导学生展开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这要比单篇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教读《阿房宫赋》,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赋体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教师增选王粲《登楼赋》、苏辙《墨竹赋》、欧阳修《秋声赋》等与之构成文本集群,通过“精读+略读”的导读模式,围绕赋体文体式章法、语言修辞等层面来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并开展名句活用、好句赏析、佳句改写、辞格运用仿写等多样化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的。
2.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基于单元结构的教学,文本集群教学要比单一文本的零敲碎打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教学更强调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思维深度的提升。
教读《跑警报》时,教师选编了一个文本集群——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其中包含有《五味》《手把肉》《故乡的食物》《昆明食菌》《四方食事》等,组织学生阅读,围绕“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是什么”来展开研读探究。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获得如下认知:汪氏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风俗人情、知识考据、人生哲理三方面,而汪氏美食散文的人生哲理又表现为对和谐、宽容、宁静的诗意生活的崇尚。在群文比较阅读中求得共性,即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这是训练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可行途径。
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托文本集群的内在有机关联,更集中地落实审美鉴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例如教读高适《塞上听吹笛》一诗,教师针对该诗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选择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杜甫《吹笛》等诗歌构建文本集群。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杜甫的“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些都运用了通感手法,化实为虚,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诗人把笛曲名(如《关山月》《梅花落》等)拆分,提取曲题中的名词,诸如“关山”“月”“梅花”等,将之转化为意象,与其它实在意象相融,构成虚拟的场景,生动地传达了听曲的体会。这三首诗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而侧重点各有不同:李诗表达的是去国怀乡的悲愁;杜诗传达的是羁旅漂泊、感时伤世、怀念故园之愁;高诗抒发的是战士的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
4.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据其高度聚合力的单元结构优势,在围绕某一共同点的基础上,经由文本纵横比较阅读与探究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例如教读李密的《陈情表》,围绕如何正确认识晋武帝的“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展开探究。将其与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以及《晋书·孝友传·李密传》构成文本集群展开比较阅读,探讨两文忠孝思想的内涵。通过开展课堂即兴辩论、课后随笔写作等方式来理解《陈情表》的陈情艺术,认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共生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
只读不写,只写不读,都无法真正夯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然要贯穿读写共生的实践过程。读与写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双翼。“读写共生”实践,意味着写作话题源自阅读活动,因读而生写,因写而促读。读一个文本集群,写作对象可以是针对多个文本之间相互联系而衍生的规律性知识,也可以是针对某一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特色。
“读写共生”实践活动中的“写”,要写些什么?可以是篇章写作,如基于文本内容的扩写、缩写、改写、续写、读后感、文学短评、专题研究论文等;也可以是片段写作,如基于语言积累的句段仿写、赏析、评点等。
“读写共生”,强调读与写的相辅相成,若就活动侧重点而言,又可细分为读而写之写作,和为写而读之写作。前者指向深化和细化阅读的写作,后者是指向写作技能的阅读能力训练。教读《阿房宫赋》,为解决知人论世的问题,教师引入互文本《唐才子传·杜牧传》供学生阅读,设计一道读写结合的训练题,阅读《唐才子传·杜牧传》后,试用80 字左右,以“杜牧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再引入两首咏史怀古诗——唐代胡曾的《阿房宫》、清代丁尧臣的《咏阿房宫》,让学生以书面文字简要评析两诗主旨的异同;又让学生扩展阅读《上知己文章启》,让学生以“简要分析本文主旨”的论述题来写一段阅读体会,进一步明确杜牧写作《阿房宫赋》的意图。这样的群文阅读,于读中写,以写促读,其交互并进的活动过程涵盖了信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评价性阅读等实践活动,这一系列的“读中写”,是偏向于对主文本《阿房宫赋》的深度理解的。而若基于《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的史论笔法,让学生学习借鉴这种讽喻性构思来写作议论文,则是主要指向写作技能的写的训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5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1.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而且要激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用于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相互穿插、彼此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
2.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
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语文与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的相加式的总和,也绝不是语言文字与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的配伍式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利用语文、科学、艺术以及脑科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师生通过一系列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共同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言语实践,是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活动及时内化课堂学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通过“参观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出见闻和感受,调查方音、方言、谚语、俗语,调查和整理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调查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给有关的报刊投稿”,使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能,旨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应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之间的内在整合。在三者之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核心,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自主学习的两翼。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元认知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由学生自行设计主题和组织专题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开发,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对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与写作。
2.利用一切有益于语文教学的资源
利用一切有益于语文教学的资源,提升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很少有纯语文学科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地运用文章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和教育学、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软化”学科边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跨学科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语文课程体系。
3.倡导学生课内外活学活用
倡导活学活用,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言语能力是在“言语—语言—言语”教学模式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实践中逐渐生成与发展的。教师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听、说、读、写、思、问、做的时间、场合和条件。只有当学生将教材内容在言语实践中内化为自己丰富的言语营养时,学生的言语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与渐次发展。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丰富的言语营养。还要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6
(一)基于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低年段的语文教学重点都落在识字、写字教学上,对于“口语交际”这个领域探索较少,而且通常一个训练内容由单节课时来完成,训练难成体系,强化不够。
(二)基于我校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需求
语文学科,一直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个性化教学改革初期,就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率先在校内发挥了引领与示范的作用。而口语教学领域的探索,又使语文教学改革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在我校“语文学科个性化教学改革三年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语文学科要建设一套具有个性化教学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低年段着重在口语交际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历程
立足中日比较研究,我们借鉴并引进了一个日本的口语交际单元,设计并实施了二年级《我说你画》口语交际单元,并且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行动研究。
(一)研究问题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聚焦,我们确立了两个问题,作为我们开展研究的“突破口”。
1.口语交际大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突破
2.个性化教学理念下,低年级口语交际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突破
(二)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三)实施情况
1.实施情况概述
组建了以二年语文组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语文学科委员进行指导,年组全体教师分工进行开发与实施。
2.使用新的教学资源
(1)录音笔的使用
上学期,我在“相互打听对方的宝物”口语交际单元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了录音笔来辅助教学。我们欣喜地发现,录音笔的采用是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新的衍生点。
在这个单元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沿用这一做法。小组游戏时,采用录音笔对讨论的过程进行声音的采集;集体交流时,通过原音重现,促进交流与评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更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媒体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2)移动白板的使用
实践中发现,利用移动白板可以更好地保证集体交流的效果。白板的使用将学生的活动区域变得更加开放,学生围在一起,注意力更易集中,思维也就随之变得更为灵活,倾听、交流互动的效果更好。
3.注重交际礼仪的培养
我国“课标”中对低年段“交际礼仪”的描述是: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而在日本的教师指导材料中提到:在小组交流时,适时地回应、质疑、表情、神态等,其中包括发言的音量、理解、规矩等。这样的要求显然更加细致、明确,更易于操作。长久关注这些细节,学生必然会形成良好的修养。
上学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开发了“声音标准”,一学期下来,学生逐渐养成了控制音量的习惯。受此启发,我们还开发了“几级音量图”,自主设计了“我的音量”和“我会听”的班级提示牌。
三、研究的结论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考虑的要素
1.目标定位不高,旨在鲜明准确
2.训练任务不重,旨在循序渐进
3.交际礼仪不多,旨在形成素养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关注的几方面
1.重视情境创设,交际活动具有趣味性
2.重视儿童特点,学习指南具有实效性
3.重视双向互动,交际活动具有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