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蒙氏教育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蒙氏教育核心范文1
关键词:联盟类型;外部创新资源;开发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28-06
1、引言
现代企业在动态性较高的转型经济环境下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以致依靠自身资源和研发力量很难完成具有技术跃迁性质的创新活动。为了克服资源的局限,整合内外部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联盟的形式,通过企业间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研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战略联盟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供外部创新资源、扩充企业社会资本等。Burt强调联盟形成的网络就是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本。网络关系、网络伙伴与网络位置均有助于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类资源,以此促进技术创新活动。Hagedoom和Duysters认为联盟优势在于创造直接或间接的机会来获取关于合作伙伴的技能、技术、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信息,并通过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尽管已有研究为理解联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提供了不少有力的论点和证据。但是忽略了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中间行为过程研究。本文将采用以下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第一,引入企业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研究联盟类型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联盟理论提出战略联盟有助于企业高效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知识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力理论则认为企业能力的提高对技术创新活动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综合这两种理论,本文认为企业能力在联盟类型与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之间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第二,借助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不同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目前关于联盟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联盟作为提供外部创新资源的组织帮助企业增加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并以此促进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却忽视了现实中不同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机理的分析。从资源视角来说,市场联盟与技术联盟的优势资源分别为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禀赋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必然存在差异进而产生不同的创新效果。基于此,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包括联盟类型、企业能力和技术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整合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科学地解释联盟类型与企业能力在什么情境下选择突变创新,或渐进创新,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者高效地、合理地利用不同联盟类型的优势资源,均衡发展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2、基本概念及其测量
2.1 联盟类型及其测量
企业依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性与经营目标,选择和不同的合作伙伴组建战略联盟。Contractort和Lorange依据企业的参与动机将联盟分为两种类型:技术联盟(Technology Alliance)和市场联盟(Marketing Alliance)。技术联盟是企业通过知识外溢和学习机制在技术领域内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和制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战略联盟。市场联盟是企业以下游活动为合作范围而组成的一种联盟类型,以拓展新市场需求来促进企业的创新。Lavie指出不同联盟类型具有不同优势的资源禀赋。市场联盟和技术联盟的资源禀赋分别以市场资源(Marketing Resource)和技术资源(Technological Resource)为主。技术资源是指从技术创意到研发过程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主要分为编码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市场资源是指研发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如品牌、渠道、售后服务等。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对技术创新起着不同演化路径的作用,共同构筑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联盟是合作企业分享技术资源的有效平台。基于Rothaermel对技术资源的界定,测量:(1)从合作企业中获取需要的技术资源;(2)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改进;(3)与合作企业建立技术许可协议。市场联盟是合作企业共享各种市场资源的组织。依据Dussauge et a1.对市场资源的界定,测量:(1)与企业合作共同提升品牌形象;(2)与企业合作共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能力;(3)与企业合作降低销售成本。
2.2 企业能力的维度及其测量
企业能力是企业适应、协调、掌控内外环境,成功组织生产、开发、销售等各种经营活动的能力。从组织学习角度将其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开发能力(Exploitation Competence)和探索能力(ExplorationCompetence)。开发能力是从事提高效率、复制、选择和实施等活动的能力。借助开发能力,企业把自身的知识存量复制、应用在已有领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对知识存量的提炼和整合以及传统惯例的承袭来营造企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探索能力是从异、试验、柔性、冒险和创新等活动的能力。它涉及搜索新的组织实践和发现新技术、新事业、新流程以及新生产方式等各种活动。参照Hoang和Rothaermel对开发能力的测度,其指标为:(1)注重与核心产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2)资源投向成熟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3)注重提高现有产品开发技能;(4)注重构建现有客户问题化解能力;(5)为提高现有创新效率增加知识和技能。探索能力的指标应包括:(1)注重全新的制造技术与技能;(2)注重新产品研发技术与生产流程;(3)注重全新的管理与组织方法以提高创新效率;(4)已率先掌握某些新技术;(5)注重提升未知领域的创新技能。
2.3 技术创新方式的维度及其测量
为了能使联盟类型与企业能力形成恰当的匹配,我们选自Christensen et al.对创新的分类,即根据对企业经营的冲击程度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突变创新(Radical Inno-vation)。突变创新是运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科学技术与经营模式,以创新的产品、生产方式以及竞争形态,对市场与产业做出颠覆性的改造。它一般会改变人们惯性思维和生产方式,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显示出技术与现行实践的明显性分离的跃迁特征。渐进创新是通过改良和拓展现有技术来提升主流市场产品性能的创新,它会使现有的市场秩序、竞争格局得到维持和强化。其显著特征是在现有技术轨道和知识结构不发生质变的情况对知识存量进行整合与提炼,最终对现存的产品质量实现局部性且程度微弱的提升。参照Gima对渐进创新的界定,指标设定为:(1)式样/服务等方面创新的产品;(2)现有技术改进的产品/服务;(3)现有工艺流程改进的产品/服务。测量突变创新的指标为:(1)全新的产品/服务;(2)开创最新理念的业务;(3)开辟全新的市场。
3、理论分析与假设
3.1 联盟类型与开发能力、探索能力的关系
资源不仅是企业获利的基础,而且是企业能力产生的源泉。企业在更新资源获取、整合和应用等业务流程过程中,识别和筛选出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流程并将其制度化为组织惯例,一旦为各部门所接纳之后便演化成企业能力。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从不同演化路径影响着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开发能力的效应在于提高企业效率和产量,主要体现在企业既定技术轨道内资源整合与技术的再提炼等开发性活动中。由于技术轨道与市场稳定,开发性活动带有机械性特点,只是反复使用相同知识要素通过减少失败与错误来获得更快、更好的创新绩效。企业参与市场联盟的目的,要么共同分享现有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要么共同开拓新市场。随着市场资源共享程度加深,企业产品市场规模随之而扩大,原有的生产方式必须经过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之后才能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另外因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企业还应为此对产品进行局部的改进。当这类开发性活动呈现出高效率特征时,随即会被组织制度化为企业惯例而演变为开发能力。正如Barnett et al.所言,企业充分掌握市场新动向和新需求利于提炼现有知识和信息,增强开发能力。为此提出假设:
H1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倾向于提升开发能力。
H2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不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技术诀窍和技能等隐性知识是技术联盟中技术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Nonaka等人构建SECI模型,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以隐性知识为起点,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在化等四种方式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构成一个递进的新知识创造螺旋。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共享程度越高,创造新知识的趋势越强。企业之间知识转移和流动依靠的是组织学习活动。依据其依存知识的属性,March将组织学习活动分为开发性活动和探索性活动。开发性活动表现为企业通过提炼和改善现有知识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而探索性活动则为企业不断搜寻并试验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组织效率。只有凭借探索性活动,企业才能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源转移和共享程度越高,企业的探索性活动就越频繁。当这类资源的探索性活动表现出高效率的特征就会被组织制度化为一种惯例,进而演化为探索能力。由此提出假设:
H3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不倾向于提升开发能力。
H4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3.2 开发能力、探索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渐进创新目的是满足现有顾客或市场的需求,拓展现有知识和技能,改善主流产品和服务的属性,增强当前销售网络的效率。为此,进行渐进创新的企业必须完善其现有的生产技能,充分利用当前的知识存量,提高生产领域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开发能力表现的主要形式恰是完善、提炼和复制现有知识存量并高效运用到当前的生产领域。由于开发能力体现在将组织资源、注意力、行动集中在特定流程上,并随着这个流程经验的积累,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完善,所以此流程的创新绩效越来越好。显然,开发能力利于提高效率和产量,增强企业从事渐进创新的绩效,正如Benner和Michael指出,企业在工艺流程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促进其开展渐进创新行为。突变创新目的是为了满足新兴的顾客和市场的需要,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它能够提供新的设计,开拓新市场和新的销售渠道,是一种对新的组织惯例和新技术、业务、过程和产品方法的探索。突变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新知识要素以及彻底违背现有市场规则的新技术路线,具有探索、变革、实验和冒险的特征。对这类新知识的探寻和搜索属组织学习中探索行为的范畴。依据组织学习理论,探索能力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新领域内的探索依靠增加颠覆性变化丰富知识的积累;二是通过新领域内的探索增强组织整合能力,使企业生产大量的新产品。由此可见,企业探索活动范围拓展可以增添新的知识要素,提高搜寻新的有用整合的可能性。Corso et al.的研究指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对企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渐进创新要求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而突变创新对于探索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即“能力一刚性矛盾”(Capability-Rigidity Paradox),当企业致力长期效益的突变创新就会无暇顾及短期效益的渐进创新,由此,得出假设:
H5 开发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渐进创新。
H6 开发能力的提升不倾向选择突变创新。
H7 探索能力的提升不倾向选择渐进创新。
H8 探索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突变创新。
3.3 联盟类型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源理论认为,异质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Schumpter将创新视为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资源和能力必然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根本性影响。渐进创新是基于现有技术路线和知识存量结构的产品局部性改良和提升,仍保持着与现有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因而是“改良而非颠覆”。Christensen et al.认为其创新源头主要来自“市场推动”,即顾客对现有产品的评价和建议,反映出了顾客对现有产品在功能和属性上的改良要求。市场资源越丰富的企业越容易追踪和收集到顾客需求变动趋势的信息,并根据自己对顾客与市场竞争者的预先假设做出适当行为反应即回应性改良。参与市场联盟的企业随着市场资源的丰富和扩展,利于企业及时收集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和建议,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顾客缺乏远见”和“顾客短视行为”等因素存在,过分的关注顾客信息会受到“缺乏远见顾客”牵制导致企业忽视新技术发展方向和潜在的新市场需求,企业创新行为会更青睐渐进创新而抵制突变创新。正如Christensen et al.认为企业如果过分关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就会倾向于注重解决当期问题的渐进创新,而忽视突变创新。
突变创新是一种为了满足潜在顾客的需求而在新技术领域、市场环境下探索新工艺、新技术或开拓新市场的创新。它属于“科技推动”的创新,如个人创造发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其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呈现出突变与多变的特性,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已成为耗资巨大且困难重重的行为。获取互补性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策略。但是由于技术资源的独特性,企业难以通过价格机制直接从市场中获取。另外受制于高额成本,企业无法实施并购策略来弥补技术资源的缺口。技术联盟因此成为鉴于市场与企业之外的提供技术资源的最佳中间组织。联盟企业之间通过干中学、教中学实现大量隐形知识的交流和渗透,有意识地吸收对方异质知识并进行积累和整合以期创造出新知识,研制新技术产品。随着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的转移、整合与传播幅度越大,企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体系的构成速度越快,越利于驱动突变创新行为。另外,企业参与技术联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及提供自身的技术资源和专有知识给合作伙伴,企业必须平衡收益与成本问题。从资源资本化价值角度来看,突变创新收益远远大于渐进创新收益。所以企业从技术联盟中获取的技术资源会积极配置到突变创新行为之中。依据上述的论点,提出假设:
H9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倾向作用于渐进创新。
H10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不倾向作用于突变创新。
H11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不倾向作用于渐进创新。
H12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作用于突变创新。
综上所述,可以提出如图1的概念框架。
4、实证检验
4.1 数据收集
以重庆、成都、西安、深圳、北京、武汉等地企业为调查样本。样本企业涉及电子、IT、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等制造业产业。企业类型包含外商独资、合资、台资、港资以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本次调研是为了在企业层面上研究企业联盟资源合作、创新能力和创新战略行为,因此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了解企业整体状况的CE0和高层管理人员。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进行测量。在2010年1月至6月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2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52.2%。其中选择市场联盟的企业数目有106家,占总数的21.2%,选择技术联盟的企业有155家,占比为31%。
4.2 实证分析结果
基于变量的设置,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上述提出的假设。利用Amos 7.0分析软件求解方程组、测算路径系数以及解释模型中变量问的协方差,以确定本文提出各种假设关系的最终模型。
(1)模型验证结果
本文采用SPSS 15.0软件,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基础上对描述各变量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检验。其中,信度用Alpha值来衡量。一般认为α≥0.70就可认为信度分析结果合理。市场联盟、技术联盟、开发能力、探索能力、渐进创新、突变创新的Alpha值分别为0.7435、0.7513、0.8214、0.805l、0.7327、0.7533,说明所有因子的Alpha值均符合测量要求。效度测量值是在给定的Alpha值的前提,用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值的统计显著性表示,载荷值等于0.70表示该指标的一半的变异就可以由该因子解释,文中13个因子的载荷值均高于该临界值,这意味着每个变量的效度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另外,使用Amos 7.0软件包对预期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模型与实证数据的拟合情况良好。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即P、GFI、AGFI、NFI、IFI、TLI、CFI、RMSEA的值分别为0.107、0.923、0.81、0.947、0.957、0.901、0.951、0.025,上述数据均大于期望优度。
(2)假设验证结果与讨论
表1的内容是假设验证的结果,结果表明12个假设中有10个在统计上显著(P
联盟类型的不同资源属性对企业能力的影响获得部分证实。假设1、3、4均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倾向于提升企业的开发能力,而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这个结论反驳了Das et al.的关于市场联盟对企业能力无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并对于Song et al.的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假设2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市场资源对于企业能力的作用与企业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在企业发展初期,市场资源无论对开发能力或探索能力的发展均起到正向作用,到企业步入成熟期后,依据组织惰性理论,市场资源的丰富只会利于开发能力的发展而不利于探索能力的提升。
企业能力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获得了证实。假设5、6说明企业开发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推动渐进创新,对突变创新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假设7和8说明探索能力体现在试验、变异环节,重点在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创新幅度较大,因此探索能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实现突变创新。这个结果与Gima。的研究结论一致。
联盟类型对创新方式的影响获得了部分验证。假设9即源自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利于企业进行渐进创新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表明企业从市场联盟中获取的关于顾客和市场的资源越多,越容易准确掌握顾客对现有产品的评价和建议,能及时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与不足并进行改良和修正等渐进创新。假设10即市场联盟的形成不利于突变创新未得到数据的支持。此结果可能的原因为:在实践中,突变创新行为主要由前期设计与市场化两个阶段构成。当突变创新处于前期设计阶段时,市场资源对其创新产品的感知绩效呈负相关。但是当突变创新进入市场化阶段时,市场资源对其创新产品的感知绩效呈正相关。对于渐进创新来说,市场资源对于其前期设计与市场化均呈正相关。假设11、12即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对创新方式的影响均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
5、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以资源观为视角,分析不同联盟类型的资源禀赋如何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源自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有助于增强开发能力,而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则有利于提升探索能力。开发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渐进创新,探索能力的增强利于选择突变创新。由于优势资源禀赋的不同,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利于企业推行渐进创新,不利于企业实施突变创新。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有助于企业实行突变创新,而不利于企业从事渐进创新。
对比已有的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认为战略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以企业能力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因果关系。另外,不同联盟类型因为提供的资源特性的不同,所以对企业能力的影响机理和路径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Das et al.曾研究过技术联盟与市场联盟的差异性效应问题。他认为技术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市场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不明显。本文与Daset al.的观点一致的是:不同联盟类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以及技术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存在区别的是:本文研究发现,市场联盟对开发能力、渐进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对于探索能力、突变创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不同联盟类型会对技术创新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上述的研究结论中可得到如下企业策略启示:
蒙氏教育核心范文2
蒙氏阅读培训心得 篇【1】
有幸能在这个假期参加陈老师和王静老师的蒙氏教育指导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进一步学习蒙台梭利教学新理念,加深对整个蒙台梭利教学框架的好机会,带着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热忱我投入到这次紧张而又充实的培训中,一次次的培训虽然让我感到疲惫,但却痛并快乐着,它让我有着沉甸甸的收获。尤其在对感官教育的学习中更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是呀,日常生活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基础。的确,感官教育是蒙氏教育是蒙氏教育的精髓所在,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蒙氏教学中所提供的感官教具是开拓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孤立化、精确性、美观、自我控制及具有探索性的感官教具设计极具经典,它对帮助孩子整理感官的印象、扩大孩子的直觉领域、丰富感官经验、引导孩子自发性的自我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对这些感官教具并不陌生,但通过这次学习更让我深深体会到:
1.强烈的逻辑性
2.灵活地操作
3.创造性地工作
还有对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虽然我们不能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但我们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不会去伤害别人,不会被伤害;我们不能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但我们能使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同时学会被他人尊重。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社交场所,我们利用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鼓励幼儿积极与同伴交往,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与周围人打招呼;学习如何借他人物品;如何轮流等待;如何观看或参与他人的活动;如何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等,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环境;使幼儿乐于与他人交流、交往、分享、合作。
这是我在蒙氏学习中的点滴感触,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使我对蒙台梭利的精髓有更更丰富、更深刻地认识,相信这次的陈老师和王老师的蒙氏培训会在我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添上灿烂绚丽的一笔,也期待能参加下次的培训!
蒙氏阅读培训心得 篇【2】
一、蒙台梭利要求她的教师必须受专门的训练,以便实现她所提倡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1、教师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为此,她将教师这一名词改称为“指导员”。但教师的作用并不能因此而降低。她说,指导员的作用比一般人理解的要深入、重要得多,因为她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她要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成为儿童的观察者和引路人,而不仅是教会儿童一些知识。
2、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掌握技能更重要。教师的准备工作不能只靠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更重要的是具备道德方面的品质,如机警、稳重、耐性、爱心和谦逊,其中最重要的是时刻考虑到儿童。她指责传统的教育过多地考虑传授知识,忽视儿童个性的内部发展。
3、教师要相信儿童、热爱儿童
蒙台梭利说,生命的成长必须有“爱”的感觉,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得来的。儿童正是因为爱他的周围环境才产生了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在整个的敏感期,将自己和周围事物连接起来。这种爱不是一般理解的情绪感觉,而是一种爱的智慧,通过爱来吸取外界事物并且建构自己。正是这种爱,使儿童对周围环境有那样的热情和细致的观察态度,而成人则往往表现冷淡,视而不见。
蒙台梭利还反复强调教师对儿童要有信心,相信儿童迟早会表现出真正的天性。对各种类型的不正常的儿童都不能动摇信心。应当看到一个表现不同的儿童的精神状态,并相信当有兴趣的“工作”吸引他的时候,他会达到正常化。她号召:“要体验从儿童那里得到更大的精神快乐”,这就是教师的最高报酬。
4、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应当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活动,不要做儿童的仆人,替他们盥洗、穿衣、喂饭。儿童需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自己选择志愿,自己选择工作,并且坚持下去,尽最大努力,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当他战胜了力所能及的困难时,则将获得最大的快乐。这时,教师就会发现儿童有一个要发展的个性。当然,对于儿童的有害的表现,应毫不犹疑地去制止。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对儿童的活动应该加以禁止,而且要尽力避免这种禁止,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对于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尽的耐心,对他的成功要表示热情和欢迎。当发现儿童的动作缓慢时,成人如果不是去帮助他实现他最重要的心理需要,而是代替儿童所要完成的一切活动,这样就将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的最强大障碍。她对教育者提出的格言是:“在观察的同时要耐心等待”。
蒙氏阅读培训心得 篇【3】
蒙台梭利教育的根本是爱和尊重。爱是教育的核心,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蒙台梭利的教育就是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只有爱孩子,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蒙氏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赞许的微笑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亲切的拥抱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
蒙台梭利教育成功的核心经验是"教育跟着孩子走"。我们的教育不是死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随时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制定和改变我们的教学。
我对于蒙氏教育只是刚刚接触,了解和学习的并不很深入和透彻。通过本次学习我就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做以下简单的交流:
1、入园哭闹问题。我带的是托班对于这种问题比较的关注,之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为什么在入园的时候会出现哭闹的现象。现在我明白这是因为孩子在两岁半到三岁之间,正处于一个秩序的敏感期,当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就会破坏他原来的秩序,所以孩子就会出现分离焦虑。当孩子建立了新的秩序以后,他就不会再哭闹了,所以在这期间我们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添加一些他们认识熟悉的标示,比如自己的照片,来帮助孩子尽快的建立新的秩序。
蒙氏教育核心范文3
关键词: 蒙氏教育 蒙氏实操 教学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蒙氏教育法是由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开创的推广了百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教育理论及教育书籍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及各类培训机构,促进了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许多早教机构如红黄蓝亲子园、新爱婴早教中心、华夏爱婴早教中心等都引进了蒙氏教育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从2010年8月以来,徐州幼师进行课程改革,增添了选修课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两个课时理论教学;并投入大量资金开辟蒙氏实训室,配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文化教具1000余件。每周安排学生进行两次实训操作,通过实训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蒙氏教具的价值及特点,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的内涵,掌握指导幼儿操作蒙氏教具的教育教学技巧等。我因在求学期间接触和系统学习过蒙氏教育相关内容,并获得了亲子教育资格证,有幸担任了蒙氏公选课教学任务,借此机会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
2.研究目的
(1)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蒙氏教育的相关知识,其一是将蒙氏教育中强烈的逻辑性、灵活地操作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融入到未来日常的幼儿园教学中;其二是帮助学前教育学生和幼儿教师形成一种蕴含爱与责任,拥有独特与创新性教育思想和理想的精神,即不教的教育思想;以此适应现今亲子教育中对于蒙氏理论的应用。
(2)通过9张教学讲义的设计,平日的课堂教学实录和实训操作的课例分析等有效形式,系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弊端,运用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和反思、改进的循环方式,强化蒙氏公选课的教学效果。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蒙台梭利教育法简称蒙氏教育,由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办,她是世界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并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理》等著作,创设了一整套蒙台梭利教具。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其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观察、实验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性格和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她的教育理念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卓越、最科学、最完美的育儿经典”。
(三)研究内容与范围限定
本研究主要将蒙氏教育公选课本身和每个参加蒙氏公选课学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教学教案的书写、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的方式,不断强化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和观察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既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一门技能,又通过这种教学反馈形式解除理论教学的弊端。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的研究还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仅以幼师课堂为例,因此有区域限制,不能推广至其他地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简述如下:
(一)文献法
我系统地阅读过蒙台梭利的经典著作,又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图解蒙特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标准教具与制作》、《蒙台梭利育儿全书》、《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方法与训练指南》等;查阅中外有关文献资料37个,梳理结果为多数研究都是围绕蒙氏教育思想的分析为主,少数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向蒙氏数学教育的幼儿园实践探索,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观察法
每周在两次课堂活动中进行系统的事件取样观察,完整记录学生的蒙氏教具的实践操作情况,进行案例及课例分析,将有利于弥补课堂讲授的弊端,强化教学效果。
(三)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系统了解学生掌握蒙氏理论知识的情况。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法,适合理论和实践研究,这点很符合蒙氏教育公选课的特征。研究环境适用于课堂,教师可以边教学边研究,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不断强化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教案的书写、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的方式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讲义的设计与分析
1.蒙氏公选课的宣传资料,旨在帮助学生在每个学期未能够直接、简洁地了解下学期公选课的基本内容,快速做出选择。讲义内容包括蒙氏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蒙氏教育的现状及就业前景、蒙氏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此讲义每学期都有150名左右的学生选择该课程,可见所列内容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点,无须做大的修改。
2.蒙氏实训室管理条例,此内容适用于平日的教学管理。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修改如下:分为登记制度、管理制度及借还制度,其中明确规定蒙氏教具操作的内容,并新增了借还要求,比原本的条例更规范和明确,可操作性更强。
3.教学讲义,即一个学期需要学生掌握的蒙氏教育的基本内容。讲义分为六大部分:蒙台梭利教育概述、日常生活教育、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人文自然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发现,在讲义的设计中,因我的教学特长所限,前四部分讲义内容充实丰富,结合教具实操练习,学生的兴趣点非常多。相对薄弱的语言教育和人文自然教育因教具有限、内容冗杂,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兴趣。因此,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思路,进行课程的动静搭配,并对语言教育和人文自然教育的内容做了修改,让其与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相关,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变课堂为游戏化教学。如语言教育中与学生一起利用蒙氏语言教具——泥偶娃娃,创编故事,大家一起探索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训室实操案例分析
1.学生实操分析
除课堂的正常教学外,每周二、四还分批对学生进行蒙氏实训操作练习。因学校条件便利,设有专门的蒙氏实训室,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观察记录和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的操作得心应手,对数学教具的操作较差。分析如下:(1)日常生活教具,为衣饰架、两只捏、三只捏、倒铃铛、拧螺丝、清扫豆子、穿线板等,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延伸设计。(2)感官教具,形式多样、新鲜有趣,教具变化组合性较丰富,学生兴趣点浓厚。如在操作粉红塔时,既可以学小等差概念,又可以进行造型组合,学生练习时创新不断。(3)数学教具类型多样,对于幼儿学习早期数学基本概念,具有良好的启蒙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操作技巧差。究其原因发现,多数学生的基础数学概念差,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操作。
2.学生指导幼儿实操分析
蒙氏教育公选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蒙台梭利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蒙氏教具的操作,更好地实施幼儿园教学。在平日的实训操作中,我要求学生独立设计蒙氏教案,利用幼儿实训室操作时间,模拟教学,以便学生学以致用。可是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易出现以下问题:教学语言成人化、教学控制力度大、教学形式单一,这些恰恰与蒙氏教育中不教的教育、探索式的学习相违背。分析原因得知,模拟教学实践时间安排较少、教学辅导力度不够、学生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相违背等。因此,加强学生自身的蒙氏教具操作练习是首要要求,而后尽量多提供模拟机会,这样才能实践出真知。
(三)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选择题结果与分析
(1)蒙氏教育初知
问卷的第1题,即了解学生在选择该门课题时,是否已经听过或者多少了解一些有关蒙氏教育的知识。其中95.7%的学生听说过蒙氏教育,可见选择该课程的学生是有目的性的学习。
问卷中的第2题(多选题),旨在了解学生获知蒙氏教育的途径,统计数据见表格。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通过学前教育的专业课了解蒙氏教育的相关内容;其次是幼儿园实践、书籍、亲子教育机构,这些说明蒙氏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崇、就业市场前景好;再次宣传、培训,这些说明蒙氏教育的传播途径是多样的。
(2)蒙氏教育学知
问卷中的第3题,旨在了解通过学习蒙氏教育学生掌握蒙氏理论的基本情况。其中了解一点的选项35个,占52.2%,非常了解的选项32个,占47.8%。问卷中的第4题,考量学生对蒙氏教育是否是创新性的认同感,其中(是)选项67个,占95.7%,(不是)选项1个,占1.4%,(不知道)选项2个,占2.9%。由以上两个题目可知,大多数学生通过选修课还是很认同蒙氏教育这种教育理念的,同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蒙氏教育的理论及实操要求。
(3)蒙氏教育教学效果分析
问卷中的第五题,(满意)选项55个,占78.6%,(一般)选项15个,占21.4%。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同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少数学生认为一般,个别访谈了解得知,课程中基本理论太多,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实训室实践操作的实践太少,无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数据都为以后的教学效果分析提供了真实数据,也为下学期的备课提供了改进方向。
2.问答题结果与分析
问卷中唯一的问答题是:“你认为蒙氏教育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旨在了解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分析如下:
(1)不教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出示教具或材料时总反复强调,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语言提示,生怕幼儿不明白,掌握不好;教学想法多,操作材料多,不敢大胆实施,怕幼儿接受不了,低估幼儿的能力。这样,无形中使幼儿失去了更多操作、发现、探索和思考空间及机会,同时失去了通过交流、尝试、体验,自己克服困难,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提高的学习愿望,孩子们机械地、被动地完成教师指定的内容,体会不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无法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蒙氏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观察,实验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性格和能力。
(2)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兼有玩具和教学材料的特点,而且教具具有组合性、延伸性。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
(3)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有准备的环境”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和节奏;能够使儿童自由操作各种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的多寡适度;与成人环境有关联;能够保护儿童并让儿童有安全感;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自主学习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①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
(4)教师的作用
蒙台梭利通过教师守则对蒙氏教师进行规范,针对现代蒙氏教学,是否有“蒙氏教师初级资格证”应该是合格的蒙氏教师的先决条件;其次,应该结合新《纲要》中的要求,做幼儿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参与者,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用平等、谦逊的态度协助儿童的成长,使儿童在环境中自我学习、自我建构、自我完善;再次,运用蒙氏教育的先进理念,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探索开拓新的教育天地。
综上所述,蒙氏教育公选课的开设具有必要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理论和掌握实践的机会。然而教学相长,通过这三年的教学,我不断修正教学方案,希望更符合学生兴趣、更贴近市场需求,通过不懈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做一名优秀的蒙氏教师。
注释:
①李淑英.《了解蒙台梭利,了解蒙氏教育精髓》[J]父母必读,2005(3).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方法与训练指南[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7).
[2]吴金岭.图解蒙特梭利教育法[M].海潮出版社,2008(1).
[3]林丽,曲小溪,王玉廷,宋茂蕾.蒙台梭利标准教具与制作[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
[4]曹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陈萍.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8.
[6]鲍亚.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蒙氏教育核心范文4
关键词 蒙台梭利 传统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 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精神
(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相信儿童在成长中具有敏感期,“在敏感期,儿童学会自己适应和获得,这些获得就像闪亮的光束或供应能量的电池,就是这种感受性,使儿童能以一种特殊的、强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时期,所有的事情都是容易的。”
(2)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内在的生命力,通过与周围的环境接触,建立情感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吸收文化传统,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简称“吸收性心智”。由此蒙台梭利强调:“生长,是由内在的生理潜力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3)儿童通过自由“工作”实现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不是游戏而是“工作”,但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有本质上的区别,儿童是“为工作而工作”,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蒙台梭利所强调的自由“工作”并不是没有组织的“工作”,单单任凭儿童无组织的自由“工作”是无意义的,是一种浪费,“自由”要和“纪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教师是儿童的“引导者”。基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为“引导者”“观察者”的角色,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师被称为“导师”。教师需要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主动观察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对什么材料感兴趣,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情绪状态、专注程度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儿童的差异,对儿童实施正确的引导。
2 中国文化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相通之处
2.1 强调早期教育重要性
《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完整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其强调对于儿童要及早施教。其中写道“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对于儿童的教育要越早越好,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是施教的重要时机,同时,如果在小的时候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长大后自然就会拥有良好的习惯。而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具有“敏感期”,“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极其强烈的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很容易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只有抓住儿童早期重要阶段的教育,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2.2 强调教育适应自然规律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肯定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些同样表现在中国的教育上。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教育主张“不言之教”,即不去刻意改变学生的禀赋,而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思悟,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同蒙台梭利教育所强调的儿童“工作”所遵循的自由原则有一定的相同。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活动是满足每个儿童内在需要和适应每个儿童的发展节奏的最佳途径,儿童在“工作”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
2.3 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足以证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环境对儿童教育的作用有多么被重视。在墨子强调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也说的是,环境对一个人影响是深刻而重大的。蒙台梭利教育同样强调通过环境来影响儿童,蒙台梭利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这个有准备的环境里,要以儿童为本位,给儿童充分的安全感,给儿童自由和视觉美感、一定的限制和必要的秩序性。在这个环境中,儿童将学会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以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
3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3.1 将中国文化融入蒙氏课程
每一种优秀的教育模式都是深深根植本民族的文化之上,而源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注定与我国的(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文化的特点具有巨大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利用蒙台梭利教育资源,使之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相融合。众所周知,我们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根基。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蒙台梭利的课程。如设计出适合我国汉字特点,符合中文语言规律的教具和课程;设计出以我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活动课程;设计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又能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和科技创新的文化科学教育课程。从具体上来说,我们可以在蒙台梭利的语言课程上添加对诗歌的认识,根据中国语言中押韵的特点进行诗歌的设计,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和韵律。在蒙台梭利科学领域的课程中添加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认识,激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甚至可以,将自然教育与语言教育想融合,打破蒙台梭利教育内容的单一性,不但符合儿童的兴趣,也适合现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3.2 将中国传统玩具融入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核心范文5
19世纪时,由于汉学学科的建立,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翻译作品,它们基本出自汉学家之手。其中,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Mien , 1797 - 1873在翻译方面成果卓着,在他为数众多的译作中,不仅有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哲学宗教着述如《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地理类着作如《大唐西域记》,科技类作品如《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更有相当数量的戏曲小说作品。相比之下,其中《平山冷燕》、《玉娇梨》、《白蛇精记》等小说译作较为中国读者所了解,而对于他的戏曲翻译,人们则知之甚少。本文拟借助笔者对法文原始资料的梳理与发掘,尝试就儒莲初期的戏曲翻译活动及其源头进行一些探讨。
一、国内对儒莲的戏曲翻译的了解,一般多限于《灰阑记》、《赵氏孤儿》两种。事实上,在存留至今的大量儒莲亲笔书信中,也可看到若干与戏曲翻译相关的记载。例如,在笔者所见儒莲写给其同事、东方学家朱尔·莫勒((Jules Mohl, 1800-1876)的信件中,至少就有两封直接谈及此事。其一写于1831年11月17日,信中说:“我冒昧地将我们昨天一起读过中文版的这第二个剧本寄给你。如果它并未令福礼埃(Fauriel)先生不悦的话,我会抽空将同一集子里的剧本翻译出三十部来。”“三十部”看似随口一说的玩笑话,其实不然。儒莲手稿中存留的一份清单表明,他很可能的确有过一个较为庞大的戏曲翻译计划。这份手稿中法文并用,剧名后多附有点评:
剧目后的各种赞誉之词以及对剧目翻译状况的说明,都显示这份剧目清单很可能是其翻译计划中的部分备选剧目,而《单鞭夺架》后明确标注的“待译”字样更清晰地点出这份清单与翻译构想的紧密关联。
另一封相关书信因邮戳模糊,无法确认具体日期,但根据前后信件,大致可判定写于1832年初。信中谈及他近日正在生病,而“雪上加霜的是,我还有两部分要修改(我那部中国正剧的最后两部分)”。在正文结束之后,儒莲在附言中又补充道:“我从上周六以来在动手翻译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等它到了能对阁下拿得出手的程度,我会给您看的。”
显然,写信的1831-1832年间儒莲正对戏曲翻译热情高涨,他兴致勃勃地与朋友分享他正在阅读的戏曲作品,并积极开展着翻译工作。从时间上看,第二封信中所说“中国正剧”当指出版于1832年的《灰阑记》译本。而儒莲不仅在病中也惦记着要将译本改定出版,手头同时还兴致高昂地翻着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不过,不久之后面世的《灰阑记》己是包含唱段与念白的全译本,可见写信之时,儒莲虽还忙于修改,但译作离“拿得出手”的阶段也己为时不远。考虑到1832年《灰阑记》译本序言中称《看钱奴》等四部译作己经完成,而1834年《赵氏孤儿》全译本也旋即问世,想必儒莲此时在戏曲翻译上己有相当积累,工作也进入较为熟练自如的阶段。显然,这己不是最初的尝试与探索期,其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仍可向前追溯。
二、儒莲的戏曲翻译活动肇始于何时,此前似未见探讨。不过,据笔者所见的若干种材料看来,至少可以上溯到1829年。是年5月,有四名中国基督徒远渡重洋,来到巴黎遣使会总会学习,以备日后接受神职,回国传教。他们原定要在巴黎居住六七年,但由于“七月革命”爆发,法国政局动荡,最终于1830年11月被提前遣送回国。四人旅法期间,儒莲和他们有所接触,尤其与四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拉丁文水平较好的李若瑟多有交流。儒莲在着述中,曾几度提及与李若瑟的交往,其中有两处与戏曲翻译有关,其一为1834年《赵氏孤儿》译本序言。在该序言的一条注释中,儒莲称:
我经常有机会去咨询1829年来巴黎的四个中国人中最机灵的一个,李若瑟先生。不 过我从未在他那里得到过哪怕对一行诗句的解释。在1867年关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儒莲再度谈及1829年时与李若瑟的交往: 1829年,有几个中国基督徒来到巴黎,儒莲先生和他们中一人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他名叫李若瑟,比他的同伴们受过更多的教育,而且能流利地说拉丁语。儒莲起先想和他一同阅读一个中国喜剧,但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能读懂夹杂在对话中的那些唱段,并得知在他家乡,只有一两个读书人能理解中国诗歌。从《赵氏孤儿》序言上下文可知,注释中所提及的“诗句”实为剧本中的唱段。而1867年报告中的文字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显然,儒莲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至少不晚于李若瑟等人旅法时期,即1829年。那么,儒莲戏曲翻译初期,即1829年乃至更早的时期,其译稿大致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笔者有幸在法兰西研究院的图书馆中发现了若干种儒莲戏曲译作的手稿,因而得以尝试对儒莲的翻译作进一步考察。目前存留的手稿包括《赵氏孤儿》、《西厢记》、《看钱奴》、《货郎旦》四种。《赵氏孤儿》译本为残稿。包含了从楔子开始,到第一折后半部分“奈灵公听信谗言,任屠贼横行独步”的译文。《西厢记》存有两个不同时期的译稿,均为残本。
一份接近于1833年译文,为一至六折。另一份内容接近于1872 - 1880年刊印本的译文,仅包含第一折的一至四幕。《看钱奴》同样是两份译稿,页码完整,一份由剧情梗概及片段译文组成。另一份为剧本全译。《货郎旦》译稿一份,保存完整,但其中大部分唱段尚空缺待译。显然,这些手稿分属儒莲戏曲翻译的各个不同时期。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译本是法汉对照型,每段译文均先抄录中文原文,然后在每个汉字旁标注有读音、释义,然后是依据这些释义连缀而成的整句译文,如《赵氏孤儿》译稿。第二类是剧情梗概夹杂片段译文型,以第三人称叙述剧情,然后在某些段落暂停第三人称叙事,加入原作的译文片段。如《看钱奴》译稿一。第三类是唱段空缺型,对白部分译文基本完整,而在原作唱段处则留出空白,以待补充,如《货郎旦》译稿。第四类是完整翻译型,译文包含了全部唱段及念白,并附有较多注释。如《西厢记》及《看钱奴》译稿二。很显然,这些不同的手稿,产生于不同时期,反映了儒莲的戏曲翻译实践随语言能力提高而日渐推进的过程。《赵氏孤儿》译稿残本虽然被图书馆列入儒莲手稿“己刊稿”部分,但经笔者比对,发现与1834年出版的《赵氏孤儿》译本差距甚大,可见此残本并非1834年单行本的底稿,而是其戏曲翻译初期留存的另一版本。而其特殊的形态颇可帮助了解儒莲早期的戏曲翻译活动。
三、不过,以戏曲翻译为语言学习辅助手段的做法,仅仅是儒莲自发的偶然性行为,还是另有渊源呢?答案很可能是后者。以戏曲翻译作为学习中文的手段与方法的构想早在18世纪就由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专程提出。
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l666-1736)被公认为18世纪来华传教士中中文水平最高的一个,其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汉语札记》与《赵氏孤儿》。这两部着作虽然均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对于两者间的关联谈及者却甚少。不过,若从马若瑟晚年在华当时的境遇以及他与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 1683 -1745 )的交往中考察,当可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紧密关联。马若瑟在来华耶稣会士中,属于索隐派,由于其观点而被教廷视为异端,因而着作被禁止发表。此时他己近晚年,又被流放到广东,生活及研究条件很差,因而,马若瑟于1725年通过书信与巴黎东方学家傅尔蒙建立起联系之后,始终对傅尔蒙寄予厚望,希望使之接受并认可他的着作,以期通过傅尔蒙使其着作得以发表和传播。
在这样的期待下,他将自己最重要的着作《汉语札记》寄给了傅尔蒙。这份手稿于1730年2月11日抵达巴黎王家图书馆。当时他并不知道,傅尔蒙也写了一本中文语法书,题为《中国官话》,希望藉此证明自己在中文研究上的权威地位。因而他将马若瑟视为竞争对手,非但没有帮助马若瑟出版《汉语札记》,反而故意将其束之高阁。不知就里的马若瑟为了再次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在1731年寄去了《赵氏孤儿》译本及两封书信。正如鲁进在《马若瑟为什么翻译了<赵氏孤儿>》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马若瑟的《赵氏孤儿》译本并不是,至少不主要是出于文学或戏剧的考虑而作,它实际上是为了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而产生的一个副产品。不过,鲁文对于该译本究竟如何起到敦促作用不免语焉不详。实际上,细读马若瑟当年的书信,不难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解。据书信所述,当时随《赵氏孤儿》译本一同寄往欧洲的,是一盒毛笔,40卷《元曲选》和两封致傅尔蒙的信。其中一封只是简单的寒暄,意在向傅尔蒙介绍两位寄信人的情况。另一封长达九页的长信才是正文,其中用相当篇幅对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作了介绍。事实上,马若瑟信中所推荐的这一语言学习方法与其《汉语札记》中传达的语言学习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汉语札记》共包含三个部分,导言部分是对中文的语音语调汉字等做的一个概述。正文部分是将中文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进行了词法和句法的总结和举例。值得注意的是,马若瑟将口头语体的部分放在了前面,而他用以佐证的文本材料正是戏曲与小说。在“口语及通俗语体”的导论中马若瑟这样写道:中国的语言,不论是存留在古书中的,还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都有着它恰如其分的独特的美……我现在着手来阐述汉语的独特的气质及其内在的美感,并且将第一部分限于对这种高雅方言(译者注:指官话)的探讨—例如那些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说的那种语言……合宜的做法是首先指出我用以归纳总结出下文这些结论的某些作品;不过,有必要提到的只是其中最重要的那些。这些作品一言以蔽之,就是戏剧,和某些叫做小说的短小文章。首先要提到的是《元人百种》……可见马若瑟对于通俗语体的总结,并非来自日常生活,而源于口语体的文学经典,因为,在他看来,编写这部语言教程的目的在于让法国读者学到中国“上流社会”的口语表达方式。因而在他所选为语料和范本的作品中,《元人百种》才被放到了一个特定的地位上。不论是在导论中陈述的语言教学观,还是在书中挑选的实际例句,或是让傅尔蒙通过翻译《元曲选》进行中文学习的建议,都表明了他以经典文本,尤其是作为口语典范的戏剧文本为典范为主要依托开展语言学习的核心观念。
马若瑟的这种观念可以上溯到耶稣会的教学观与戏剧观。作为建立于16世纪的一个对抗宗教改革的教会组织,耶稣会对于教育非常重视,把教育视为争取青年、巩固天主教会影响的主要手段,因而其教育事业发展相当繁盛。1761-1762年法国议会下令关闭耶稣会学校,致使全国将近80%的男子中学被关闭。可见耶稣会在当时欧洲中等教育领域影响面之大。在教育上,耶稣会有两方面举措非常突出。其一是对于古典文化教育的重视,其二就是戏剧教育。“耶稣会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系统地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中,同时也借助它进行牧灵工作,为天主教信仰赢得更多的信众。戏剧也因此受到特别推崇。”尽管教会对于戏剧,在很长时间内所持的态度都是否定的,有关戏剧利弊问题的争论虽然在耶稣会内部也时有发生,但在耶稣会看来,戏剧的问题并非来自其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其没有正当利用。如果善加利用,戏剧也可以成为道德教化的利器。他们对戏剧的宽容及鼓励,以及在教育中对戏剧的运用,除了出于对戏剧所具备的道德教化作用的重视外,也因为这种形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古典语言及修辞。“文字的学习藉此得到了一种强烈的鼓舞,要令年轻人熟知拉丁语所有的奥秘,很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因而,对耶稣会而言,“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套真正的机制,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蒙氏教育核心范文6
[关键词]幼儿;区角游戏;方案;摩尔庄园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87-03[作者简介]刘蕾(1979―),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泰州市泰州学院附属幼儿园副园长,小学高级。
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传过来的点点滴滴,学习聆听幼儿说出来的字字句句,通过幼儿的信息生成无数的区角游戏内容。
一、区角设计概述
(一)设计核心理念
“生活”――幼儿学会自理、独立,获得生活的经验。
(二)设计背景
摩尔庄园:我的家、我的生活、我的小小世界。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但受年龄限制,幼儿认知以无意注意为主,观察能力较弱,更多通过感官和操作来认识事物、建立关系和体验情感。
小班幼儿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初步具备经验迁移的能力。“摩尔庄园”作为他们喜爱的动漫作品,模拟生活的真实场景,幼儿能够投入热情、主动参与。可以说,摩尔庄园的主题生成,源于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生活与兴趣。
(三)设计思路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出现了独立的倾向与需求,这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而在现代家庭结构下,幼儿自理、自立的需求往往被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所掩盖。为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该游戏,具体思路如下:以“摩尔庄园”为主题背景结合小班四月份教学计划主题“六个好宝贝”融合了蒙氏理念创设了“摩尔农庄”“么么公主的家”“拉姆甜心” 和“宝贝地盘”四个区角。
二、区角设计说明
(一)区角活动目标
1.幼儿在适宜的情境化环境中,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和灵活性。
2.幼儿会灵活地运用眼、耳、口、鼻、手、脚等感官,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会交往、自理和独立。
3.幼儿在与环境和同伴的互动中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二)各区角设置说明(如表1)
表1 各区角设置
区角名称 区角活动目标 区角设置说明
摩尔农庄 1.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发展平衡与协调性,练习对身体的控制。
2.探索轮胎的多种玩法,热爱户外运动 本区角立足“身体运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和灵活性,强调幼儿对环境的自由探索。在空间运用上,该区角设置在户外,体现了动静交替、避免干扰的原则
么么公主的家 1.重复生活经验,丰富感官体验。
2.扮演社会角色,获得交往技能 本区角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幼儿能够自主选择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游戏中练习基本生活技能,获得自信和满足
拉姆甜心 1.发展搓、捏、压、挤、切等精细动作,增强手眼协调。
2.装饰蛋糕,发挥创造力 制作蛋糕是幼儿极其感兴趣的活动,对不同质地材料的操作能够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制作蛋糕的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宝贝地盘 1.对图形、图案、颜色进行简单的排序、匹配、组合、镶嵌、黏合、构建,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2.在游戏中进行选择、操作、思考和表达,培养小班幼儿的主动性 融合了蒙氏理念,将蒙氏感官的学具(如音感钟、触觉板、扭纽扣等)投放在此区角,促进幼儿多种感官的协调发展,注重秩序与工作的价值
三、材料投放说明
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以及活动的内容进行投放,有序地选择与投放多样性、探索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及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操作材料。各区域所需材料(如表2):
表2 各区域所需材料及要求
区角名称 投放的材料 材料投放说明
摩尔农庄 轮胎(若干)、平衡木、木板等 投放的材料安全(无棱角)、变化性强(可以踩、跳、拖、拉、滚以及自由组合)
么么公主的家 梳妆台、各式发卡、假发、吹风机、高跟鞋、小床、图书、电话、娃娃、奶瓶、清洁小推车、晾衣架、服装、电熨斗、澡盆、牙刷等 投放的材料真实、多样化(满足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迁移生活经验)
拉姆甜心 彩色橡皮泥、油泥板、糨糊、一次性杯子、吸管、仿真蛋、水果磨具、彩色塑料棒、煤气灶、锅子、铲子、塑料刀、烤箱、厨师服装、各式盘子碗碟等 投放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但幼儿在家里无法实现的,通过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材料,满足了幼儿的愿望)
宝贝地盘 魔法小精灵(毛毛虫、塑料夹子、五官表情图、三色游戏、味觉瓶、音感钟、触觉板、扭纽扣、趣味拼图、放大镜、图片、多米诺积木、塑料螺丝等)。
快乐手工坊(彩色吸管、彩绳、涂鸦板、水彩笔、白色T恤衫、自制图形印章、颜料、颜料盘、皱纹纸、蜡光纸、自制衣服卡纸板) 投放的材料具有探索性(蒙氏操作材料本身独具的探索价值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的发展)和层次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操作)
四、游戏规则
规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区角游戏的规则制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的入区规则;另一方面是隐性的入区规则。
(一)显性的入区规则
根据每个区的特点,在每个区角我们制定了不同的区域卡,如:摩尔农庄区域标志设置为小花,么么公主的家区域标志设置为蝴蝶结,拉姆甜心区域标志设置为冰淇淋,宝贝地盘分为魔法小精灵和快乐手工坊,区域标志分别设置为放大镜和小巧手。让幼儿凭卡进区,不仅避免了乱、挤的现象,也增加了区域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明白这个区角只能几个人玩,如果人数满了就不能到这个区域角来玩了,如果你想玩其他的区域角必须把牌子拿下来到其他人数不足的区域玩。
(二)隐性的入区规则
在区域口我们还贴了小脚丫,让幼儿进区时把鞋子按顺序摆放在小脚丫上,另外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没有空的小脚丫,就知道这个区域满了,不能进去玩了。“小脚丫”的设计,是为了让幼儿养成轮流、等候的习惯,将规则意识的教育内容蕴含在服务的环境中。
(三)各区角游戏规则(如表3)
表3 各区角游戏规则
区角名称 游戏规则
摩尔农庄 1.轮胎可以自由选用,玩后要放回原处。
2.幼儿的人数在10人以内
么么公主的家 1.幼儿通过协商选择角色,中途可以更换。
2.游戏结束整理材料,放回原处。
3.幼儿的人数在8人以内
拉姆甜心 1.进入区域时要穿戴统一的围裙和帽子。
2.通过简单协商,自主分工,自主选择材料操作。
3.游戏结束后要将操作材料分放到相应的盒子里。
4.幼儿的人数在6人以内
宝贝地盘 1.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探索各种材料的用途,在游戏过程中自由协调,轮流使用。
2.在使用美工材料时要注意不乱撕、不乱画、不乱涂。
3.游戏结束时要把各种材料归类整齐摆放。
4.幼儿的人数在8人以内
当游戏结束时,有的幼儿满足,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于是和幼儿交流游戏的体会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一般采用集体、小组和个别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本次活动方案,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和个别相结合的交流评价形式,从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情节、激发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和争议三方面,有效引导幼儿自评和互评,为下次游戏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则民,洪晓琴.走进游戏 走近幼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