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范文1
目前,我国初高中学生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具有模块结构上的特点,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知识结构上多种多样,更加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的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初三到高一数学知识的无痕衔接。
二、初三学生在接受高一数学知识时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初三的教材内容相比较来看,高一的数学教材内容更加抽象,多是对于变量的研究,在计算和理论研究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多,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知识体系发生了变动,使得数学学科的知识点难度加大,习题量变得繁重复杂,解题也更加注重于技巧性。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对初高中教材的难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相比较来看初中数学教材降低的程度较大,高中生由于受高考的影响即使教材中的内容难度降低,教师还是会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使得高中的习题难度依然较大,也因此导致了初三学生在接受高一数学课程时显得十分吃力。
(二)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在课程安排上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进度缓慢,能够有时间对教材中的重点难题或者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和练习。而高中则不同,高中由于涉及到的学科增多,因此各学科在一周中所占的课程数量较少,而教学内容又相对较多,因此高中教师通常会提高教课的速度从而使知识点能够全部讲解完毕,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掌握薄弱之处也没有时间进行反复的强调,使得刚刚从初三升到高一的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够良好的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通常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习惯于跟着老师学,不善于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对课程的重点和考试的要点通常也都是教师归纳完毕后交给学生的,使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得不到训练,进入高一学习之后,由于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而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管理较少,使得学生普遍有些应付不来,有些学生只能完成当天的作业量,而忽视了预习、复习等环节,使初三学生在高一数学学习时的压力增加。
三、让初三学生在无痕中接受高一数学基础知识
(一)教师注重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过渡
初三学生在经过中考后到?_高中之后,将会信心满满的对待这个新的开始,但是高中数学学习中一开始接触到的集合与函数等问题将会使学生突然感到压力倍增,从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中间发挥调节的作用,积极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心理过渡。例如,在面对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时,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之间互相谈一谈对于高一数学中函数部分知识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传授学生一些学习函数的小方法、小窍门等,并且对于学生在函数以及因式分解等方面的疑问,应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教师在课后可以寻找有关函数方面的典型例题,与同学共同思考解答,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缓解紧张和焦虑的心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其能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对待高一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以“函数”方面知识为例
由于学生是刚由初三升到高一,对于初中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比较熟悉,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教材,教师应做好初高中教材课程的衔接研究,将高中教材初中化,才能够更好的让初三学生接受高一知识。初中的课堂比较生动灵活,而部分高中的教学课堂而过于规范严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立,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知识时,教师说:“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能够运用到函数。比如商场的促销活动,购买3只以上的茶壶则能够享受买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个茶杯)或者打九折的优惠活动,已知每个茶壶20元,每个茶杯5元,若想获得最大的实惠,则哪种优惠方法更加合算呢?”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生活相关内容十分感兴趣,纷纷跟上教师的思路,开始进行函数的学习。
(三)以“因式分解”知识为例
对于因式分解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项式乘法的逆思维的方式来探索因式分解中的新知识,“探索”的方式与“回忆”的方式正好相反,它是通过将多项式划分为几个整式的乘积方式进行运算,因此称为因式分解。例如[ma+mb+mc]中的每一项都具有[m],因此这里的[m]被称之为公因式,在将多项中式[ma+mb+mc]进行分解时,能够分解为[m]与[a+b+c]的乘积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被称为提公因式法。同时,在因式分解中还具有[a2-b2=(a+b)(a-b)]以及[a2+2ab+b2=(a+b)2],这两种因式分解的形式被称为是公式法。在学习高中函数时常常离不开因式分解的运用,例如,求函数[y=(x+1)(x-3)x+1]的定义域时,将可以通过初中因式分解的知识进行高中函数问题的解答,以此来更加良好深刻的学习高一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范文2
一、指导的积极作用
1.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获得具有能力的人才,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今的教育学习中,教育工作者偏向于对课本原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因此,加强对数学学习科学性的指导,开发创新性教育方式是适应新教育制度工作的,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方式的内在要求。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辅助,其中学生本身就是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挖掘学生能力,是实现学生自身资源价值的必要途径。教育工作始终是教与学互相结合的产物,单方面的教与学都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如今教育工作的新标准和新目的,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方法性和综合性解决问题标准较高,这更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科学法的指导工作,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其可以做到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学法的指导是适应学生潜力挖掘的需要。
3.合作交流的需要
任何学习活动中都有教师的智慧存在其中,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上。在教师传统的教学工作下,全部学生接受一个教学者的教育工作,对教师工作的要求较高,而内部间的沟通交流并不明显,而且显现出严重的缺失。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绩的提高与降低都无法追寻根本原因,只能自己盲目地探索和查找问题。通过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后,不仅可以针对每个人找出不同的成绩提高或降低的原因,而且可以把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整体,充分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互相借鉴学习经验,还可避免进入学习困难的误区等。
二、指导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初中生由小学到中学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课程的增多和内容的丰富使学生在学习中显得措手不及,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指导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各个指导并积累经验,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用鼓励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严格规定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教学工作中,还应该对课程的生动性和活跃性做出重要的改变,营造严谨又不失活跃的课堂气氛来缓解学生压力,使每个学生乐于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不断地有新收获,这些新收获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必要储备,学习方法的指导必然包括积累知识的方法指导。数学总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作用产生出不同的结果,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多样而且会区分简单和较难两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总能够节省时间并给解决问题带来学习乐趣。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教授学生巧妙的解题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性产生兴趣,而且可以充分激励学生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班里还可以定期举行内部学习方法讨论会,学生成绩各阶段的代表进行发言,讨论学习经验和方法,对不同意见进行重点分析和解决,并由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做出总结和科学性的指导,以保证全体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
学习的最佳效果是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教师发挥自身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学习能力。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应该制订出一套完备的学习计划与之相适应,平时成绩优秀的一些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拿不到高分,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平时不注意各类题型的记录和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做到只知其一不知其意的尴尬境地,无法对类似的题型做出准确的判断,在重要考试中很容易导致审题不清,不知将题归为哪一类的情况。而新的教学标准下,教师应该科学地对每位学生做出系统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数学学习的计划并积极总结和积累经验,使自身成绩持续稳定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利用新时代有力的教学条件并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心理过程,与周围师生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将数学科目学习转化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系统,加强指导工作的目标性、时效性,最终总结出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4.指导学生巩固知识
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化离不开作业练习的巩固与反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巩固知识的最好指导。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巩固方法主要是高强度的作业练习,学生课外要利用很多时间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对作业训练产生了厌恶感。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分类。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更偏向于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使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则应该体现细心与认真,使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在数学作业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争取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数学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小学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并根据它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空间的需要。
一、践行新课改理念,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几何知识有了兴趣,才能真正地去学习它、掌握它。首先,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其兴趣。因为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学生对身边的知识总是非常的感兴趣,我们只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几何知识时,就能培养他们对几何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点、线、面的认识”时,学生初开始接触几何,对点、线、面等知识一无所知,于是就利用教室、校园、家庭中找点、线、面,在实际事物中找点、线、面,学生认识到一切图形都是点、线、面构成的,当他们认识和掌握了几何的基本构成后,学习兴趣就自然而来。其次,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习的兴趣。几何中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动手,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时,就让他们自己动手量同学的身高,量课本的长度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的感知这些单位的长短,并且知道什么事物应该使用什么长度单位。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二、找准概念间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思维只有在它成为个体己有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领会或理解。所以,对新知识的理解必须依赖个体头脑中原有的基础知识。在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中,要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认为,要找到一些上位概念或下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支撑点,让其依附于上位或下位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前提。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内容中,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后学习的,也就是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只有充分了解知识的背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表象,再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从而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然后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来探究这三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把这些分散的图形串联到一起,构建一个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部分到整体、由简入难的过程,从而丰富了概念的外延,进一步理解了概念的本质特性。
三、加强对空间观念培养,探索几何图形特征
空间概念是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新大纲指出: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要求学生在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后,就能在头脑中再现它的形象;能够独立看懂所画出平面或立体图形,正确的说出它们的名称;能在各种图形或模型中,正确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图形,恰当的把它们进行分类。这个要求把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落实在教学的实处。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形象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如果把学习建立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数学规律,促进空间概念的形成。通过各种探究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就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时,为了让学生把实物、模型、表象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来探究长方体的属性,就给学生提供了方形纸板、刀板、小刀、透明胶等。在明确好操作要求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在活动中学生慢慢的掌握了长方体这个图形的特征。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了相关的知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运用图形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在几何图形中,概念的描述是严密的,但相关图形规则一般可以有多种形状。变式是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中的变化,它也是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实例。所有实例都是概念的正例,但表现出的非本质特征却有不同。就是因为概念所指的对象,除了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以外,还会表现出不同的非本质属性,因此,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可充分发挥变式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更有逻辑性的概念。例如:对于“直线互相垂直”这一概念,由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学生已经习惯于竖着理解,就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同时也习惯于水平方向画图。一旦变化了直线的方向或者位置,就会发生错误,这也是学生画错三角形的高、找错高的原因所在。所以,在教学“直线互相垂直”这个概念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让学生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进行抽象理解。在认识和画图三角形高时,不仅要在标准图形中操作,而且要在变式图形中操作,然后再引导学生来比较,找出它们异同的地方,进一步的帮助学生来理解“三角形的高”,明确“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 中职 美术设计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得一些独立发展的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日新月异的软件提供了绚丽多变的特技效果,给设计人员带来新的工作手段和观念。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既是艺术家,又是计算机创作专家,他的任务是把艺术设计创意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中职《美术设计基础》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为学好相关软件做好准备。课程包括内容较多,涉及美术知识范围较广,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该门课程应侧重以下几点:
一、分析课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计算机专业《美术设计基础》课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即“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每一部分内容中又有诸多的小分支,在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中,仅结构素描一项内容就要花大量时间才能掌握,而在本课中才安排十几课时,对于没有一点美术基础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能掌握一点皮毛就已经不错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准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和学生现状,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必须力求打破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重视具象绘画技巧”的教学模式,不能面面俱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特点,重视能力的训练。例如在“造型基础”这一章的教学中,以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解透视知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研究结构,对各种典型形体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再画复杂形体结构时就可通过简单形体的拼接轻而易举地做到。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学会突破难点,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学会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方法,力争在短时间里掌握设计基础知识。
二、学会感悟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要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对艺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就越能鉴别和欣赏艺术。多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培养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加大欣赏的“量”,另一方面又注意欣赏的“质”,教会学生如何感悟作品。我总是先让学生谈感受,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然后再透过学生的理解加以点评,这样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会动脑子,用心去感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审美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增加欣赏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也不高,所以美术设计的学习不能单纯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而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设计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每一部分我都增加了课本中没有的欣赏内容。如在“结构素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一些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的范画,光影素描虽然不是重点内容,但也要让学生了解,通过对比,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结构素描。在“构成基础”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欧洲近现代绘画作品,了解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众多艺术流派。从这些作品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构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对于理解构成、了解具象到抽象的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单了解历史是不够的,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真正走进设计,为此我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现代构成和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思维,点燃了灵感的火花,将学生逐渐领入设计的大门。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能力培训。美术设计是最离不开创新的,设计的精髓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设计。某些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设计就是计算机的应用技巧,满足于一些计算机图形处理的特殊效果,忽视了计算机设计创意的重要性。从计算机设计与创意的关系来看,人始终是第一性的。创作意念才是真正的主角,计算机只是辅助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一主题进行设计,启发学生对身边一些熟悉的产品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画出草图,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者从某一自然物象出发,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各种表现方法,这样做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喜欢人云亦云的毛病。通过欣赏作品和案例分析,他们养成了勤思考的好习惯。做练习时要求同一主题多种方案,启发学生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了某些学生的思维定势,这样设计出的东西才会有新意。经过这些强制性的训练,创新的意识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五、丰富表现手法,加强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似乎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轻而易举地做一名设计师,其实不然,美术设计的基本功才是做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能力,只不过当今的设计师更多的是使用鼠标作画笔,显示器作画纸,而一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集成了某些高难度的绘画技巧,使设计看起来更容易表现一些手绘难以达到的效果。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中,如网页制作、photoshop、3D等都要有美术基础才能学好,而美术设计也离不开这些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将计算机软件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用于设计实践,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总是结合相关软件的特点来讲解设计知识,练习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兼顾多种手法,手绘草图和计算机设计相结合。
总之,《美术设计基础》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用好相关软件的基础,是走进设计大门的钥匙。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范文5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在高一、二第一遍教学时,不要过多地减少课时,追求进度,要纠正只记公式、定理,然后就跳进讲题、做题,错了再讲,讲了还错的旋涡中。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讲了好几遍还出错”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毛病?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还未达到要求,只会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地简单模仿,题目稍微一改变就不会分析和解决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努力使每个孤立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讲题时要注重题目的分析,展现老师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好每个题目都要将条件和结论进行不同的修改和组合进行变式教学,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规范解题意识和思路,抓好审题的反思,思维定势的反思,解题后的反思,充分挖掘每道题的智力价值,变盲目性为自觉性。尽量不要固化题型,固化解法,固化模式,更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技巧。
另外:加快、加大分层次教学的进度和力度,因材施教;加快、加大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深度等同样对夯实基础起着推动作用。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数学高考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全面,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百分比,对支撑数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考查时保证较高的比例并保持必要的深度,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函数关系及性质,空间线、面关系,坐标方法的运用等内容的考查都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如函数内容在选择题、解答题中都做了重点考查,而且都有一定的深度,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
对能力考核的强化离不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建构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数学科高考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强调能力考核,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不能借口能力考核或理论联系实际而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学生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数学命题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也是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题中的一些失误,并不是因缺乏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感觉,而恰恰是因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存在某些欠缺,甚至有所偏废所致。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条理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知识的整体性,是切实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标志。高考命题总是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以检验学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有效地、灵活地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1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近年来,许多老师明确地认识到我国小学数学的在教学目的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为重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采用这种或那种教学方法,有些方法在某一具体情境中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中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比如:我们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用探究观察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曾经学过的长方形,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它们的面积也相等,从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底乘高。而在教学《约数倍数》时,你让学生再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什么是约数倍数。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深思熟虑,选择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以便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2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的两根强有力的支柱。数学基础知识立在明处而数学思想方法则藏在暗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抓一根丢一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用两根支柱的思想支配,理清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体系。尤其要把数学思想方法像数学知识一样,归纳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分析中去,弄清每一章节主要体现什么数学思想和运用什么数学方法。并深刻挖掘这些思想方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等,都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并受其指导。如果忽视这些过程就意味着失去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因此,在备课时,要重视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促使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比如:刚才说到的各种面积公式的推导,不是简单地通过实验观察说明每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图形进行割补、拼、摆,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然后根据操作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让他们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而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些推导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方法训练、数学思想的渗透。
3 精心设计练习
一节数学课一般至少要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因此备课一定要精心设计练习,要克服把教材练习原样搬上教案。练习应该是课堂的延伸,教师要根据需要自行补充体现练习的层次性、思考性、针对性。
4 要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还有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处在学生的位置上,预计他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六年级一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她先让学生找蝴蝶的另一半说明两侧完全重合。然后每个组发一些图片,其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让学生分分类。按照老师的预计,学生肯定是分两类,一类是两侧完全重合的轴对称图形,另一类不能完全重合。结果一上课,你猜学生怎么分,这个组说我们按颜色来分,那个组说我们按有生命和没有生命来分,等等,各种各样的分法,老师一下子就懵了,不知怎么引下去了。这就是对学生情况考虑不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