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危机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危机的作用

经济危机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作用

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下,不仅使美国遭到了创伤,还为全世界的经济带来了灾难。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还是没有阻止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目前已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重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警示作用,提高警惕,主义防范风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深入且全面的了解金融危机、创建应对多元化的国际金融形势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将危机的基本现象和特征都显示了出来。这里的生产过程并不是绝对的生产过程,是相对性的生产过剩。马克思表示:总体来讲,其矛盾主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具有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并不重视价值和其中的剩余价值,也不重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另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并且最大程度的是资本价值得到增值,它的性质就是将现有的资本价值最大限度的达到增值。这种资本主义私人占据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产生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矛盾的原因。马克思的最终结论是:不能将资本主义生产当做绝对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性的物质生产条件在某个时期中做出合适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思想在不同的层次研究了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表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危机的表现,也就是社会性生产和私人生产占有的矛盾,这个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在此基础上爆发金融危机。马克思表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改善的,它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2.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

马克思在不少著作中都表示经济危机爆发具有周期性,在世界贸易初期,从1815年-1847年,每隔五年一个周期;从1847年-1867年,每隔十年一个周期。马克思还详细的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阶段,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回涨。危机作为周期的重要阶段,不仅是一个周期的重点,也是一个周期的起点。

马克思还表示,经济周期的基础就是更新固定资产。所以,在整个社会中,危机很有可能成为下个周期的全新物质基础。这就表示,更新固定资产成为物质基础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萧条的时候,资本家就会进行全新的投资,将设备进行全面更新,以此促进经济的复苏,为经济回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因为技术更新迅速,所以就要缩短固定资产的更新时间,要不然就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所以,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也具有有效的缩短趋势。

3.信用制度作用

信用制度不仅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噶站。经济危机就是在信用急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促进并且强化了危机的进程。信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债务的延伸和发展,改变了商品的市场。马克思认为,虽然偶然的实物借贷比货币更早出现,但是它并不是产生信用的基础,货币支付矛盾的积累促进了信用的发展。货币危机只能连续的进行支付或抵制支付,才能够使其获得发展,如果这个机构被扰乱,那么货币就会从纯粹的计算货币变为坚硬货币。在此背景下,货币中支付作用中的矛盾就会爆发。

信用使社会生产过剩进程进一步的发展,也激发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信用自身是资本主义生产周期中阶段变更的前提,促进危机其不是真正的原因。马克思表示,信用制度能够使具有伸缩性的再生产进一步强化,在信用和竞争中,资本积累能够扩展资本量、增长生产能力和产品、积累劳动贫困者,加大社会收入差距等。信用是商业过度投机和生产过剩的支撑点,在膨胀中进一步放大了消费能力。当买卖出现问题,不能进行货币支付的时候,就会发生经济危机。扩展信用,使商品生产和流通创新了传统的流通手段,从而实现了进一步扩展的正效应,但是也产生了泡沫经济的负效应。信用中具有潜在性的经济危机发生性,这个就是信用生产过剩和商业投机过度的表现。马克思表示信用不是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它促进了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爆发危机的步伐加快了。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1.改革经济体制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表示,生产和消费两者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前提。由于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和人民支付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社会生产角度分析,消费需求不是最终的需求,而是社会生产的起点。那么,如果没有需求,社会中就不会有生产,扩大需求能够有效降低经济危机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这次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并没有将金融体制交给市场,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联性,中国亦是如此,所以就要改革和完善经济金融体制,能够有效避免金融体系起起落落的影响。

2.创新经济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对社会各阶层进行了调整,需求不足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还要使用有效的措施,提高社会工作人群的收入,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相关利益的问题,比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等,将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只要将这些问题都解决,才能够改变消费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两者的矛盾,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够井然有序。

3.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创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具备条件的市场机制具有有效的基础性作用,这点应该予以肯定。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一系列的缺点,在西方经济学中,这种称为失效。不断积累这种失效,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首先,降低政府干预机率,如果市场能够在此领域发挥自身的作用,那么政府就不要干预;另外,只要是市场不能作用或者失效的领域,政府就应该补位。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要深入到达市场不能抵达的领域,进行合适的干预,降低宏观经济的冲击;最后,政府要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提高改革经济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扩大国内需求途径和方式,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

三、结束语

马克思有着众多的经济理论,其危机理论是最受争议和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马克思没有完整的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所以只能通过后人对其的著作进行分析、总结,以此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结论。不管怎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和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倩.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商,2013(13):160-160.

经济危机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会计工作;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地位;概述;作用

会计核算职能是依据国家制度,利用专业的会计知识,对经济活动进行汇总,能够为经济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依据。通过分析会计的涵义能够得知,会计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计算,同时也是提供财务信息、经济管理信息的系统。

一、会计核算的概述

会计核算是在国家财经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一系列政策、制度、纪律等,对已经开展的经济活动使用经费展开计算。会计核算分为三个步骤:事前核算、事中核算、事后核算。在开展核算工作时,首先应该分析核算资料、确定资料的精准性。在核算过程中还应该监督经济活动的进展,最终对核算耗费、经济活动、计划等。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融入会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处理国家经济、企业经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到宏观经济和企业之间的经济水平。会计核算工作是从企业资金角度出发,通过债表、利益表等业务收入支表,对企业的生产经济展开核算,同国民经济的核算流量、价值量要求吻合。会计核算账户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记账方式一致,其区别主要是会计核算属于宏观会计,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社会会计。

二、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地位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计算、计量的推动,会计工作采用的是专业的方法,将各类物质的价值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核算价值成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需要将发展总量、资源消耗量、资源利用率等经济指标计算出来,是会计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工作也显得至关重要,经济管理人士也逐渐意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企业只是将会计工作作为企业财务工作开展的辅助工具,部分财务人员甚至认为,会计工作就只是记下账务、核对员工的工资,没能将会计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少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认为记错帐没多大影响,认为财务工作并没有人重视。随着国家出台《会计》政策,在国民经济中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能够促使各界认识到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将会计工作的地位发挥出来。

三、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会计核算工作同会计经济监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监督和核算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严格来说,在实际的应用中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和核算工作开展的保障。核算和监督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发挥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将经济活动及时、快速的反映出来,以此提升经济效益。若是没有完整的核算资料、就无法为监督工作提供依据。

(一)管理监督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的压力会导致会计工作人员无法按照正常流程开展会计工作,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全力支持会计工作,在操作中确保将会计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实施对企业经济的监督管理。大部分的行政负责人并非经济管理专业出生,因此本身的会计知识、会计制度不够严谨,一些不符合财务工作范围内的业务也强加给会计工作人员,企业应该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不断完善职工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此确保会计工作的稳定开展。《会计法》的颁布预示着会计工作得到了落实,《会计法》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但是针对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却没有规范。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会计监督职能不属于会计本身的延枝,是在没有任何监督条件下,赋予财务工作人员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应该出台一些规范财务会计流程的法规、确保财务会计在企业经济中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进行确保国民企业经济核算工作的稳定开展。

(二)经济预测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也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而影响着会计职能。会计工作不单单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也逐渐朝着经济情况分析、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等方面发展。随着管理者对会计工作要求的不断增加,会计核算逐渐渗透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内。例如:会计工作事前核算指的是预测经济前景,并且参与经济决策,事中核算是在经济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将核算工作和监督工作相结合,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促使经济活动按照预期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企业的领导者除了要求管理层学习经济理论,还应该培训管理层的会计知识。标准的企业家应该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熟悉企业成本、经济利润等指标,掌握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做好日常的财务工作,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数据,发挥出会计核算、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一冬.《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研究[D].广西大学,2015,12(05)100-103.

[2]陈德强.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0,10(06):120-123.

[3]林泉.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07):112-114.

经济危机的作用范文3

作为建筑学专业主要课程的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建筑物进行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方案,把施工及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进行全面的设想,并拟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用图纸和文件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表述。由于建筑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创造力,还需要学生具有空间形体构思及总体的环境设计能力。由于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招收的大多是理科学生,此类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但欠缺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对形象思维要求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许多教师试图通过二维图形与图像、视频和三维动画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但都存在缺陷,在实际操作中仍给建筑设计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三维全景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优势及重要性

1.三维全景技术的优势

三维全景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其全景图像是建立在真实照片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其本质是对现实场景的再现,与其他图片相比,其能表达更多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多角度观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性更强。第二,制作方便快捷。全景图像是通过合成软件接成一组照片,用一个专门的播放软件在互联网上显示出来,制作周期较短且投入的成本较低。第三,三维全景图像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文件格式进行传输,即使是在不理想的网络环境中也可以操作。

2.三维全景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以三维全景技术进行动态展示,可以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使教师在进行建筑空间内部教学及展示城市街道或商场的时候更加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空间感进行有力的培养和锻炼。第二,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习效率。使用三维全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建筑素材的提炼和吸收,丰富学生创新制作建筑素材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三维全景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设计

对建筑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核心任务。应用三维全景技术进行教学,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即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2.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使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古今中外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建筑师的基本职责等。第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设计的各项技能,特别是建筑的表现技法(摄影、模型的制作、工具制图等)、抽象造型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体验分析(建筑空间的体验及进行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三个方面的技能。第三,小型建筑系列设计的学习。小型建筑系列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主干,主要包括基本的小型建筑设计、空间单元设计、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小型建筑设计方案的构思、优化、深化及基本步骤,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

3.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一,情境教学法。利用三维全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是有效解决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问题的教学手段。三维全景技术可以将建筑物进行真实再现,以此创造出精妙绝伦的情境,使学生在特设的情境中感受建筑的真实气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建筑环境及空间尺度的敏感度,使其设计方案更接近现实。第二,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学习专题建筑设计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三维全景技术对相关主题的代表建筑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教室中便能体验各种类型的建筑,在帮助学生辨别类型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

经济危机的作用范文4

一、财务稳健是根本的应对之道

企业的危机?首先反映的是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核心是资金运行的危机?资金一旦断了?企业就很难维持正常运转。在财务危机中?企业为了保证资金周转正常?大部分都要贱卖资产?以筹集现金。财务的职责是要做好核算工作,把握好有限资金的平衡和使用,确保财务稳健。发挥政策优势尽一切可能争取政策扶持以期度过难关。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现在的财务人员不单纯是对一般费用报销的审查,而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企业的经营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费用开支、收入实现,一直到财务成果的产生。并且在目前经济缩水的形势下,较低的利润率必须配套较高的运营效率。所以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依据,也是抵抗经济危机的保障。

第一,做到有章可循。

根据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并完善一系列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以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为促进每一位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也是做好财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二,严格按章办事。

在财务管理中有法不依、有规不循,是企业死亡和倒闭的根源。一系列的事实不断提醒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在依法理财、公正廉洁的前提下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章必究,防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增强其执行的刚性是十分必要的。

三、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但不能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因此?如果节支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么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是缩减开支?但是更多的应该考虑怎样进一步拓展有利的销售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对于企业有利的产品增加的营销费用要积极支持。

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面对现在众多企业减员政策的出台,财务人员应在树立危机意识的同时,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够承担多项工作或职位。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拓宽财务人员的知识面。同时,提高管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只有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全面分析并正确处理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增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在日常工作中,还应鼓励财务人员进行思考和创新,实行竞争上岗、阶段绩效考核,为困难时期的企业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不能被动地受制于外部大环境,更应主动出击。认真审视企业内部各种存在或潜在的财务管理危机,积极寻找对策,吸取先进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营运经济效益,增强抵御“寒冬”的能力。

五、强调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和决心

强调忧患意识就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估计经济运行中已经显现以及潜在的问题、困难和风险。不能认为经济增速趋稳,就是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不能认为物价涨幅回落,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就可以高枕无忧;更不能认为一些关键领域的宏观调控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就可以放松甚至放手。我们必须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变化,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带来的新冲击,既做好应对短期突发影响的准备,也做好长期打算,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牢牢把握主动权。

经济危机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森林 林业 低碳经济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作用

经济危机的作用范文6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拓展空间不足、单中心结构不堪重负、工业用地不合理的布局、人居环境状况堪忧、新兴工业园区容量有限、山水环境遭到破坏、历史风貌日渐消失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凸显,使太原吸引力下降。太原是一个具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古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有着“三代京华,五代陪都”的显赫历史地位。从地理和人文历史环境来看,太原自古处于华夏农耕经济与草原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中心地带,其地域文明的发展可溯及华夏文明的重要源起、三晋文脉的重要传承以及兼容并蓄的晋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太原存留有丰富且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居国内城市前列。从自然特征分析,太原“三面环山、汾水中流”的自然格局形成了城市的良好生态本底。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城市空间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产业发展现状等原因,使得城市文脉延承性遭到破坏、特色丧失、城市问题恶化。根据2012年中国城市开发投资吸引力排名,太原仅位于第76位。

2提升太原区域地位和作用的发展战略选择

1)把握机遇,探索和启动经济转型跨越。当前,太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市场化转型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处于资源城市粗放型发展惯性扩张和新型生产力要求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的剧烈博弈时期,兼具“黄金发展期”和“问题多发期”的双重特性。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水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日益明显,这些都使太原这一“资源大市”“经济弱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保持太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发展跨越,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优化经济结构和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之路,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可以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太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太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断增强太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太原的必由之路。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未来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环渤海经济圈统筹发展规划的逐步出台等,为太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对太原实现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重新审视区域生态地位,确立太原在各个职能影响层面的定位。在国家层面上,山西将肩负资源经济转型试验区的使命。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将来中西部的能源大省进行资源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省域首位中心城市将在全省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在区域层面上,太原都市区将肩负建设晋陕蒙能源基地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太原地处京津辐射三北地区、联系西南地区的交通通道上,是北方内陆地区与山东沿海港区的物资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区,同时也是山西省内的交通枢纽,未来太原“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中心地位作用将日益突出。我国能源重心的西移为山西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位的确立,为山西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创造历史性的机遇,进而促动太原都市区职能的转变和区域地位发生跨越式提升。太原直接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煤炭、能源基地,随着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成立、国际煤博会的召开,其能源生产管理职能与能源科技服务职能将更加突出。完全有条件、有可能率先发展和提升基于煤炭能源的物流、交易、金融、技术创新与交流等综合服务职能,承担起晋陕蒙能源基地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在省域层面上,太原都市区不仅是山西省的区位和交通中心,还涵盖和扩张了省会城市所应承担的省域综合中心职能。同时,太原都市区作为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也必将承担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的重任,肩负起引领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责任。

3)提升产业存量、拓展产业增量,做优产业体系,扩张功能腹地。通过加快城市群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提升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城市群将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以太原为核心的晋中城市群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23个城市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