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明确指出:“教育部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的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也必将成为改革的灵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基础教育的素质养成目标,必须通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而达成。具体到生物学科,就是如何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实现课堂的转型,是重要的课题。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浅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 基于素养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分学科进行的,如何才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统一?其实两者并没有冲突,只有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分解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贯彻下去,才能使培养核心素养具有可操作性,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囊括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的优势。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生命观教育、科学通用概念教育、科学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从生物学视角出发,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崔允t教授在《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关注需要发生转向,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即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这都需要教师更多地思考。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发生转变,即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
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一课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 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发现过程及其作用,认同科学探究的历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需要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 通过小组学习构建血糖调节的动态物理模型,探究血糖调节的过程,从而归纳总结运动中和饭后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M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并且能类比推理体内其他激素调节过程;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及好处。(3) 学会做小医生,网上搜索当前治疗糖尿病等激素失调疾病的方法并在课上分享,从而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基于素养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品格并培养其持久的能力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重点,该过程往往离不开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当前,课堂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落实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落实型课堂;落实个性化教学,放飞每位学生;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科特征。笔者正是以以上几点作为启发,寻找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教育的切入口。
2.1 了解学情,准确定位
教学活动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做到“以学定教”。其中,“设计学前准备、制定教学任务”尤为关键。
高二的学生已在初中学过激素的概念和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求小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科学史、糖尿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以及激素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以及制定符合学情的学习任务也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笔者将课堂教学分为“小组分享课前收集的科学资料”“设置情境――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物理模型”“小组展示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小组分享当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期间设置的情景与生活息息相关,如“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是稳定的吗?”“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讨论与思考”,突破重难点。
2.2 科学规划教学环节
本节课为模型建构课,学生需动手操作,笔者参考“学讲方式”,即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通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为:自主先学资料分享小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学后反思课后拓展。
2.2.1 小组探究任务明确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笔者设计的探究任务1为: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的过程,归纳总结出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时血糖调节模式图。笔者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交流讨论,确定发言人,如小组中谁来扮演甲乙丙,运动时及饭后指令由谁发出,由谁归纳总结等。
2.2.2 及时收集和解答问题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合作的过程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之外,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问题。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本子上,教师挑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上予以解答,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是否身体中所有激素的调节方式都类似于血糖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胰高血糖素吗?在小组活动的环节中,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与倾听,在问题的反馈中提高合作的深度。
2.2.3 多样化的交流展示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以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笔者安排了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学生在本次教学中不仅能口头表达,还能借助黑板、多媒体、图片道具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例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血糖调节的模式图,并进行讲解。
2.2.4 学后反思及拓展
学后反思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巩固学习的成果。本节课知识性目标主要是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因此,笔者留下的反思任务是:回顾血糖调节的过程;试举例说明生活中反馈调节的实例。
从课堂来看,学生能写出血糖调节的机制,并对其他激素调节机制产生疑问;掌握了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认同激素的发现过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在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最好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问题。笔者在本节课中也留给学生拓展题:查阅资料,说明血糖调节只有激素的参与吗?以甲状腺激素为例,你能写出其反馈调节的过程吗?这些问题既是本节课的延伸也是下一节课的引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3 角色转换,组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由课堂知识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2.3.1 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对问题的适当点拨上,使教学环环相扣。笔者是这样引导教学的:以马拉松运动员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其中一个小组演示血糖调节模型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修改得出血糖调节模式图;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在归纳模式图时,笔者是这样点拨的:血糖调节的核心是实现机体的稳态即血糖浓度的稳定。血糖浓度过高需要什么激素降低?浓度过低需要什么激素升高?
2.3.2 协调者和参与者
课堂上,教师要做“站在现实后面的”参与者,走下讲台,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中,收集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5个教学时机: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要让一步;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慢一步;展示拓展的时候,教师要退一步;研讨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停一步;总结反思的时候,教师要缓一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总结血糖调节机制时,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小组间相互查漏补缺,教师略微点拨,最后再归纳总结。
2.3.3 激励者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激钛生。笔者通过“小组积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采用“奖品制”激励学生,使其在成功中树立自信。
3 基于素养的教学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评价中最有价值的理论,理论指出要注意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与学生学前起点进行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启发性、鼓励性、引导性语言与学生交流,并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此外,课后,小组内的成员要针对本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记录在本子上,供教师参考。教师要选择精当的习题检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巩固学习成果。
新一轮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准绳。然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堂课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模糊的认识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清晰,关键是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徐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6(20):115-115.
[2] 赖海元.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2010.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范文2
一、问题提出
1.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它们相互组合构成了学科基本结构的骨架。对生物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生物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是生物课堂文化建构的基础和重点,同时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会极大的促进学生形成核心概念。如何有效的进行核心概念教学建构生物课堂文化,是非常值得探讨和深入思考的。
2011版新课标中强调重要概念的学习,注重学生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标准》认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构建生物课堂文化。
2.关于课堂文化
生物课堂文化可以通俗理解为生物学科课堂教与学的习惯或特色,是形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学科规范、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课堂行为等,课堂文化构建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是通过课堂学习有效性实现的。本文包含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课堂学习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的潜能和责任感;
第二: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学习过程的切入点是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第三: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强调课堂学习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生物课堂文化构建的核心是把课堂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生物学科概念、常识性知识、规律性原理等系统性差,采用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思维活动形式,进行课堂结构化加工,整合课堂学习思维过程。
二、课堂文化构成的三要素
课堂文化是课堂活动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包括“唤醒、内化、应用”三个阶段,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行为特征(见下图):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没有结构化特征,很难形成课堂的功能和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源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交往的有效性、学科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课堂学习的唤醒、内化和应用等多个方面。
隐藏在生物课堂文化背后的是生物学本身的学科内容魅力,即生物学文化,它是世界历代生物学家在认识、创建生物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生物学研究方法、概念、定律、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等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生物学知识、概念与规律及其应用,更应该做生物学科文化的传播者,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是对话与交流、自主与合作、表现与质疑的课堂、争鸣与碰撞、生成与思辨、激励与评价的课堂。课堂学习需要在科学性、简约性、逻辑性、创新性中注入情感,才能发展学生学科能力。
三、课堂学习的结构化促进概念的构建
概念通俗理解就是基于本学科系统知识的一个“约定”,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工具性语言, 为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概念的学习,不断尝试四步教学结构模式,即:
环节一:检测导入与整体感知
实施课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课堂检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位置主要包括: 导入检测、重难点检测、课尾学习评价性检测, 最为有效的是导入检测,检测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课前时间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检测不是孤立于新授课内容之外的,往往是对于前概念知识的梳理与铺垫,通过展示课堂学习知识树框架的形式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要点精析与合作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应从教知识为重点转化为教方法为重点,从而生成学生的学科能力。
环节三:探寻规律与练习回归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四个层级,分解下来就是:听懂―记住―学会―活用。课堂的核心环节就是学会。
环节四: 拓展提升与整体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知识和方法可以传授,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学习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中产生的。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模式上始终以课堂知识体系和回归上位知识体系为指导,所以在课堂结尾三分钟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了什么,把一节课的结构化知识再现给学生,运用学生小组合作画概念理解图作为小结,可使一节课的知识与学段或学科知识构成体系,帮助学生理顺各个学习单元(一节课)的关系,这种整体思考方法可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不禁同一模式,但以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能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存生物课堂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11(10):33-36。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范文3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0103
2014年3月,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会,研究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英语学科作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学科,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什么是思维品质
通过大量阅读前沿专家关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讨论和解读,了解到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和特点。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又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生活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的共同特征,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学生要根据所学概念性的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识别、理解、推断等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二、为什么要发展思维品质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杜威也f过:“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知规律和神经系统发展来说:第一,人类认知有天然的缺陷,如果仅仅依靠天生的认知能力是无法形成准确认知的,且难以快速找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人类需要准确认知现象,也需要快速解决问题。第二,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发展过程不同,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现象的认知准确度、速度存在差异,即有人看问题看得比别人更准确,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更快。思维品质决定每个个体思维的成果质量,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认知现象,更快速地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所以,人类需要发展思维品质。
三、英语学科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的困难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与学生的互动是否配合到位以及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英语学科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有的教师习惯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没有考虑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英语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整节课中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但对每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给予重视。
2.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难以落实
部分教师虽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但在课堂上却不知如何有效落实,也不太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到底应发展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或者简单地认为open-ended questions越多越好,而close-ended questions越少越好,这样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教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难以落实。
3.设计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活动要求较高
语言运用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又能发展他们思维品质的活动。这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而言要求较高。
针对教师无意识或有意识但却不知如何落实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确立大教育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科层面上理解当今的教育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与总结,以兴趣为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课堂是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不断尝试、不断探寻,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并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思维品质。 现结合自己执教PEP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Part A 《Let’s talk》中的部分教学实录,围绕《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课堂追问,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追问是紧接着前一次提问展开的后续提问,有随机性、临时性的特征,它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能引起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课的文本呈现环节,我首先将Let’s talk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的活动,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已有的语言储备,以图片为载体,最大限度地进行语言输出。
实录a:
(呈现第一幅图片)
T: What do you see?
S1: I can see Mike and Chen Jie.
T: What are they doing? (追问一,深入话题,继续思考)
S1: They are talking.
T: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Can you guess?(追问二,发散思维,激活已有的语言储备)
S1: Good morning.
S2: How are you?
S3: Nice to meet you.
S4: Hello.
...
实录b:
(呈现第二幅图片)
T: What do you see?
S1: I see two birds.
T: What color are they? (追问一,围绕主题追问)
S1: They are orange and blue.
T: Do you like orange or blue? (追问二,结合主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S1: Orange.
T: Me too. Do you like orange bird? (追问三,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讨论)
S1: Yes, I do.
T: What is the orange bird doing? (追问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S1: Talking.
T: What is she talking about? (追问五,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
S1: Good morning.
S2: How are you?
S3: Hello.
...
由于以上两个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活动形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急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2.自主学习,发展思维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地学习和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在本课呈现新单词 “school”后,我首先让学生根据“phonics”的拼读规则自由试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语音碰撞”的活动,看学生的发音是否和他人一致,最后请学生进行展示。
实录c:
T: Now,Who can try to pronounce the word?
(学生纷纷举手)
T: Wonderful. School is a new word. How do you learn it?
S: s sounds/s/,ch/k/,oo/u:/,l /l/,school/sku:l/.
T: You are right. You can learn the new word by yourself.
...
(再通过拼读单词food,too,zoo,cool巩固“oo”的发音)...
在学生展示拼读单词school时,也是其他学生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真诚地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熟悉了流程和方法后,我让学生两人合作,根据图片情境自主学习文本内容,并出示了以下自学提示。
(1)自主阅读所要学习的内容;
(2)画出关键词句,相互问答;
(3)相互合作,交流探讨,共同分享。
有了前面的规则和示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秩序井然,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自学与互学。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自主思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而且学生自主习得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编创文本,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和一定的语言支架后,我接着呈现“爸爸去哪儿”中五个孩子的生活图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编一段新的对话。
实录d:
(课堂上学生自编对话片段)
S1: Good morning.
S2: Good morning.
S1: I’m Lucy,What’s your name?
S2: My name is Lily.
S1: Nice to meet you ,Lily.
S2: Nice to meet you ,too.
S1: How are you?
S2: I’m fine , thank you .How are you ?
S1: I’m fine too,thanks.
S2: Let’s go to school!
S1: OK!
...
这是其中一组学生呈现的自编对话内容。编创对话活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结果呈现多样化,不仅在篇幅上长于文本,甚至在内容上更复杂、更丰富于文本。通过编创的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思考,基于自己的新知掌握情况来创造性地组织语言,表_自己的想法,这样课堂上才会不断迸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灿烂火花。
本课的巩固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邀请身边的好朋友一起上学的活动。
实录e:
(部分学生邀请时使用的语言)
S1: Good morning.
S2: Good morning.
S1: How are you?
S2: I’m fine, thank you.
S1: Let’s go to school.
S2: OK!
(学生相互击掌,两人再分别去邀请他们更多的朋友)
...
学生一个个都兴奋不已,主动地举着自己的手并坐得非常端正地等待其他同学向他们发出邀请,不一会儿,课堂就热闹了起来。此项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只有思维品质,还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作为一名已从教多年的一线英语教师,我认为要更好地把英语学科的四大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和落实,还需要认真思考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单元设计,否则四大素养的落实就失去了全局性和衔接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实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英语核心素养的目标,我们仍行走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3]杭燕楠.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第8期.
[4]徐亚萍.培养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急需拥有高科技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课堂抓起,这样学生日后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物理学科是一门可以体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型学科,而抽象思维是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因为物理成绩差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努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应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因材施教
教育改革愈演愈烈,最为突出的一点便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初中物理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讲是极为关键的。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内容的创新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气氛的轻松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必须先发挥教师的作用。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理解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教师要想让全部学生都能理解该学科的内容就必须因材施教,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抽象思维的水平,在正式授课前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游戏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大致的划分。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水平之后,在进行班级整体授课时,需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能力过之或者能力不及的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多是死记硬背来的,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而且还可能使学生越发失去学习物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讲某一节课的内容时,有的学生用半节课就“消化吸收”了,而有的学生情况则相反。因此,对于因物理思维不足而导致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予以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他们在鼓励中得以前进,慢慢地得到物理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实践。例如,在教学《加速度——小车实验》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学习。学生在实验中推理出来的结论是通过形象的实验获取到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教师要拓展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来拓展,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脱离。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对教材的研究[1]。初中物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十分清楚这点,在教学活动中将各部分内容贯穿起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教师可以将初中所有关于“牛顿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为后来的学习做了铺垫,又便于学生理解。在习题的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分析。教材上的例题往往比较简单的,但大多数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因此应让学生真正明白解题的方法,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切不可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倦于学习。
二、学生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留心生活
我国当下的教育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学生常常为了学习而学习,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上,认为教师的讲授毋庸置疑,因此也不会去主动观察生活。物理实际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无论是惯性还是电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其实从生活到课堂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这中间的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2]。例如,在物理力学中讲到“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时,只要是在生活中比较细心的学生都会发现,汽车急刹车、骑车下坡等一系列情况都可以验证这一点。生活是科学的来源。在生活中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
在以往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课堂完全就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学生没有完全地参与到物理实践中。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况,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一节课教师只能简单地讲解完一部分知识点,效率极其低下,这对于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带动也十分不利。另外,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难度较高,许多学生受考试成绩的打击,进而形成了对物理的恐惧心理,甚至放弃物理。对此,学生必须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心理,可以尝试去发现物理的乐趣。只有热爱物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物理的学习中。
(三)学生遇到问题要积极求助老师、同学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向那些物理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看看他们是如何学习物理的。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学习的平台,教师和学生要勤沟通,多交流,这样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及时地解决,达到课堂学习高效共赢的局面。此外,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学习计划,在遇到不理解的知识时要及时提问。勤能补拙,难懂的物理概念会在一遍一遍地学习中被攻克。
结语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范文5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它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精神、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摆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一,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营造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环境,一个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并让他们有大胆出色的表现。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教师在上课后首先做的是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关闭了教室内所有的灯,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环境之中,接着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到了光的研究上了。
第二,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体现趣味性,富有生活性,还要简单、易操作。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绝不能枯燥无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如果失去了“兴趣”这一强有力的支撑点,我们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为此,我们在设计和进行探究活动时,应紧扣“趣味性”,在活动的内容上选择那些贴近儿童生活的,让他们觉得科学课不仅好玩,而且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也能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如自行制作的指南针、手掌日晷还能帮助识别方向和估计时间。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里,不宜将探究活动搞的太复杂,而要简单、典型并易操作。我在上《热空气与冷空气》这一课时,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其中有个小实验探究活动,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的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进行实验。当放到火焰上方,看到纸蛇向上转动的那一刻,大家十分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纸蛇活了!”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为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合作研究去“跳一跳摘果子”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和实验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一片狼籍之后毫无所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第三,1984年6月,应邀来华的兰本达教授给北京育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自然课——《蜗牛》。兰本达教授上课后在提示了“放大镜”后便立马放手让学生研究蜗牛去了。—连15分钟,教授没有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说过一句话,而是不时地穿插到每个小组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常常单跪式地蹲在小组桌旁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在孩子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的、引发孩子的思维,“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在此过程中,兰本达教授成为一个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诱导者,一个当学生面临问题、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支持者。当孩子们的探究进入“蜗牛”吃东西这一步时,兰本达教授及时地给孩子们提供食物的材料。当他觉得孩子们的观察研究快要衰减下来的时候,兰本达教授将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了(以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将孩子带人到这一课的研讨阶段。孩子们以教授为中心,围坐成一圈。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事实和问题,但没有一个是教授提出的。兰本达教授针对孩子们对蜗牛的黏液较感兴趣,而该研究方向又是中心问题,便将准备好的“粗糙/光滑、潮湿/干燥”等材料和蜗牛一起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进一步研究黏液起什么作用。在上述活动中,教授又成了学生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环节的调控者,学生交流问题、看法的组织者,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的引导促进者。从兰本达教授的这一课上,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把问的机会让给学生,鼓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探究起点交给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将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再次,我们要把“动手做”的权利留给学生,并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科学探究就是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幸福课堂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精神等等。幸福n堂把对教育的爱倾注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尊重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个性,唤醒和引发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课堂生命质量,让生命潜能得以开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达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幸福课堂”,又是怎样一片风景?教师采用一些提增学生“幸福指数”的策略,学生一定能还我们以高涨的情绪、盎然的兴致、扎实的知识、深层的思考、积极的探索。
一、在幸福课堂中,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而结构化思维和建模思维是数学学习者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结构化思维的构成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应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从而为终身发展垫底基础。建模思维是在数学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观察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究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例如,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一个苹果的价钱是3元,而一个菠萝的价钱是9元,菠萝的价钱是苹果的三倍,那么苹果的价钱是菠萝的多少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思考当中来,然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来了解分数。查阅完毕之后,我跟学生之间开展了对话。学生回答:“9是3的三倍,因此,3就是9的三分之一”,我说,“对,这就是我们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来说明分数的应用吗?”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往,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幸福课堂教学圆满进行。
在幸福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充分尊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课堂,学生在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的同时,培育了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课堂是师生精神相遇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幸福课堂应摆脱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任何知识不是死板地、枯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质疑―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这么一个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鲜活起来、丰富起来。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在猜想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具实验探究,充分交流,自己从实验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亲身实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圆的周长公式完善了认知结构。
二、在幸福课堂中,营造学生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学生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学生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想、实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幸福课堂应是学生情感的体验场所,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可以得到自然地流露,毫无毕露的展现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当我问到:为什么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学生说“因为0不比正数大也不比负数小,所以0谁都不属于”。也有学生说“0就像正负数的一条分界线,正数是比0多的,负数是比0少的,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回答都来自孩子们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陶醉于自己的思绪当中,享受于这种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在幸福课堂中,开启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