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共同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共同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共同点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共同点范文1

一、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险模式

普遍保障的养老保险模式是“福利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其思想主要来源于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该模式强调“普惠制”原则,国家为所有退休国民或达到规定年龄和居住年限的老年人提供均一水平的养老金,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需要。这种养老金与公民的身份、职业、在职时的工资水平、缴费或纳税年限无关,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是一种典型的“人人皆养老”的年金制度。目前实行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新西兰及一些北欧国家(如瑞典)。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称为“老年年金”;在日本,称为“国民年金”;在加拿大,称为“普遍年金”。

基本评价:

普惠制养老保险模式的优点是:1.覆盖面广。保险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是一种人人皆养老的保障计划,能充分体现公平原则。2.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每个老年人尽管达到退休年龄前的收入有高低,退休后得到的都是相同数量的一份养老金,因此,具有极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不足之处:1.容易给国家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因此渠道比较单一,而且随着人口老化的加剧,政府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如澳大利亚,仅养老金一项就占财政支出的25%,占GDP的7%。2.保障水平低。养老金一般只占平均工资的20%左右,这样低水平的保障不足以维持退休者的基本生活,必须通过发展其他类型的补充计划,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3.容易助长懒汉情绪,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实行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险模式的国家,除澳大利亚外,目前均改用一种混合型制度,即普遍养老保险与“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同时并存,共同构成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如日本的“厚生年金”、英国的“附加养老金”、加拿大的“收入关联年金”等。

二、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模式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也称传统养老保险模式,最先起源于德国,20世纪70年展到鼎盛时期,这种制度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工薪劳动者建立退休收入保险计划,强调养老金待遇与工资收入及缴费或纳税相关。制度并不覆盖全体国民,而是贯彻“选择性”原则,参保对象主要是那些从事经济活动的雇佣劳动者。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这种养老保险模式,其中以美、德、法、日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其特点是:

第一,在养老保险费用的筹资上,实行企业、个人和国家三方负担的财务机制。企业和个人必须按照工资或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具体缴费比例各国有不同的规定,或者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相同比例缴纳,或企业纳费比例高于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一般设定一个最低限和最高限,对低于或高于某一收入水平者免征保险费,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同时,政府也负担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用,具体的出资方式和水平各国有所差异。例如德国和日本,国家负担1/3;而有的国家平时不具体规定出资额度,只是以平衡收支的方式最后出台,如美国。国家资助亦可体现在税收、利息、政策优惠方面。

第二,实行与收入关联的养老金给付机制。养老金给付水平与劳动者就业期间的劳动贡献直接关联,通常是根据劳动者在就业期间的工资收入、就业年限、缴费期限来计算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当然,这里有一个收入替代率问题,即劳动者领取的养老保险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此外,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各国普遍都建立了养老保险金的指数调节机制,使保险金与物价波动、工资增长水平等建立某种关联,一方面使养老金随在职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提高而提高,另一方面防止保险金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基本评价:

收入关联模式的优点是:1.这种模式将养老保险的储蓄、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经济学的原理和内容。2.缴费与养老金收入关联,增加了效率因素,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3.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共担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机制,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缺点是:1.不利于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老化的加剧,这种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收入关联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养老保险支付危机。2.不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收入关联模式是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以支定收,因此基本上没有基金积累,不利于经济发展。

三、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和智利商业化管理的个人账户为典型代表,在这种模式中,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个人、企业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存入职工的个人退休账户,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和投资运营,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将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利息及其他投资收入,一次性或逐月发还给本人作为养老保险金。目前实行这种模式还有一些亚非国家和拉美国家。

1.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模式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7月。根据《中央公积金法》,任何一个雇员,每月必须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上缴雇员公积金。1999年以前,雇员和雇主的缴费率都为工资的5%,1990年提高为雇员23%,雇主16.5%,公积金全部存入中央公积金局,并记入雇员的个人账户,当雇员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可连本带息一次性提取。国家对公积金不征税,并为公积金支付提供担保。为防止通货膨胀给会员利益带来的影响,公积金利率将在每年以市场利率为基础进行两次调整,并规定比同期通货膨胀率高2%左右,以保证公积金不贬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功能已从最初的老年经济保障的单一功能向双功能乃至多功能扩展。现在,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已经演变成一个集养老、住房、医疗等在内的综合性制度。

2.智利模式

智利是拉美国家中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81年,智利实施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保险制度的重大改革,建立起了全新的、以个人账户为基础、以私营化经营管理为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模式。新制度规定,职工必须按工资收入的10%按月缴纳保险费,并存入个人退休账户。雇主不缴费,但有责任代扣代缴雇员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基金由相互竞争的私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AFP)负责管理运营,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缴费者可以自愿选择在任何一家AFP缴费,并可以适时更换。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取决于个人退休账户积累额及投资收益状况。当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通过不同方式领取退休养老金,可以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年金保险,也可以从个人账户上逐月支取。

基本评价:

不管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还是智利的个人账户制度,其共同点都是强调劳动者的自我积累、自我保障意识,缴费与退休待遇相关联。这种模式的优势是:1.能极大地增强劳动者的参保积极性,增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机制。2.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模式下国家大包大揽和养老保险费用支出的过度膨胀。3.完全积累制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有利于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挑战。4.积累的养老保险资产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5.可以带动以养老为龙头的多种经济保障计划的实现。

这种模式的缺陷是:1.只强调劳动者个人生命周期的收入再分配,没有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转移关系,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互助功能。2.规模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大大增加了管理的技术难度,面临着保值增值的压力,在持续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时难以正常运行。

目前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具体走向和实效难以预料。一些欧洲国家,如瑞典、意大利等国和我国也引进了个人账户制度,但基金基本上处于“空账”运行状态。

四、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是指根据不同的经济保障目标,综合运用各种养老保险形式而形成的老年经济保障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工业化国家开始逐渐形成,到了20世纪80年代颇受各国重视。如北欧国家在普遍保障基础上建立的收入关联保险模式,美国在政府社会保险计划基础上建立的对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救助计划等,但较为典型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是指瑞士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大结构性改革后形成的三个层次的保障模式:第一个层次,由国家建立强制参加的国民年金保险制度,提供最基本的老年经济保障;第二个层次,建立法定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第三个层次,建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旨在提供较高的收入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在总结一些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四个层次构建新的养老保险模式。

第一个层次,国家举办的,以强制储蓄计划为特征的养老保险计划。它强调和鼓励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在劳动期间为日后的退休经济保障提供资金积累和准备。

第二个层次,国家举办的以收入再分配为特征的养老保险计划。它强调社会公平原则,为那些无法通过自我积累、实现养老保险目标的低收入劳动者提供基本收入保障,同时,这一层次的保障有助于克服通货膨胀风险和难以预测的收入波动风险,保障劳动者实现最低限度的退休经济保障目标。

第三个层次,由企业建立的、国家给予税收等各项政策优惠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强调与就业相关联和提供补充退休收入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补充。

第四个层次,由劳动者个人和家庭建立的以自愿储蓄或其他方式建立的补充性退休收入保障计划。

基本评价: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共同点范文2

200*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上年持平;财政总收入增长10.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55亿元分5年实施千万农村人口饮水、千座水库保安、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千万方山地水利、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千里河道清水等水利建设“六千”工程,建设大中型蓄水工程、跨区域调水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计划投资140亿元分7年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稳定基本农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对种粮农民实行订单补贴,保护和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储备,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保障粮食安全。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优势农产品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速丰林基地和毛竹基地,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业。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与农民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推进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完善科技、信息、金融、流通、劳务、法律、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做好重大动物疫情预防工作,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增强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知名品牌的能力,提升制造业水平。依托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化大屏幕高清晰彩电、数字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高分辨率彩色显示管和显示器以及相关配套产品,推动沿海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增资扩产,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机械工业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和工程机械制造业,加快实施华擎发动机、戴克轻型客车、泉州船厂、厦工机械工业园等骨干项目,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推动汽车产业成为全省制造业的龙头,促进造船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石化产业要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湄洲湾聚氯乙烯、海沧对二甲苯、石狮精对苯二甲酸等项目前期工作,延伸中下游项目,不断完善产业布局。运用高新技术发展产业集群,以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为载体,重点在软件及集成电路、医药及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力度。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提高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挥信息化在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数字福建”应用项目建设,在产品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等环节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增加煤炭等能源储备,加强电力调度,科学调配运力,保障生活生产需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积极推进重点建设。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103个,总投资1051亿元,年度投资300亿元;省预备重点项目77个,总投资2218亿元。争取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00公里,实现九个设区市全部贯通高速公路,加快京福福建段、漳龙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泉三、浦南、永武、宁邵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新增铁路干线里程160公里,加快赣龙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温福铁路,推进福厦、龙厦、漳潮铁路前期工作;新建港口码头吞吐能力3000万吨,加快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及三都澳港建设,完善沿海港口布局;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加快南埔电厂、尤溪街面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龙岩坑口电厂、宁德洪口电站,推进可门、宁德、江阴燃煤电厂和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等电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电网建设,确保电网安全。扩大民间投资,采取直接投资、股份融资、信托投资、多方委托贷款等多种形式,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各类项目。继续举办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促进更多项目生成落地。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新型消费方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把服务业作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途径。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现代物流中心,扶持一批物流企业,带动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促进三次产业的紧密衔接。积极发展覆盖广、多层次、便利化的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会计、律师、咨询、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整合旅游资源,发掘潜在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拓展旅游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开拓省外市场,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

做好财税金融工作。结合产业发展,培植新财源,逐步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保稳定、保运转、保安全、保改革、保重点,新增财力向“三农”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省对县(市)一般转移支付一定五年不变。严格财经纪律,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推进县乡政府债务清理工作,严禁超财力办事,实现收支平衡。金融工作要以发展为共同点、以诚信为结合点、以服务为切入点、以创新为突破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密切银企、银农、银贸、银校合作,重视保险、信托、证券业的发展,发挥好经济命脉的作用。

(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新动力

农村改革要有新进展。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方针,降低农民税负水平,搞好减人、减事、减支等配套改革,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农民负担减轻后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依法及时给予农民足额补偿,积极探索就业安置、社会保险、征地补偿费入股等补偿方式。探索改革浅海滩涂使用权和小型水利产权制度。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措施。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总结推广“重心下移、高位嫁接、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经验。

民营经济发展要有新提升。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价费、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劳动保障和财政性扶持资金使用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实行集约和规模经营。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效服务,保障合法权益,提升社会地位。通过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体制的完善、运行机制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产权制度改革要有新作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把地方国有企业改制成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省属授权经营公司和省属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做强一批优势企业,改造一批弱势企业。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的有序顺畅流转。组建省、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完善国有产权管理办法。推进集体企业改革与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对策。加快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走私、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涉税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招投标市场。改进政府采购办法。加快建立信用服务体系,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发挥倡导、组织、表率作用。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社会领域改革要有新突破。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元投资、公平竞争、规范经营的发展格局。打破部门所有,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对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性单位要加快向企业化转制,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有新成效。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改善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工作,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清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设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

(三)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福建作为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拓宽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通道,通过项目带动,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吸引和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腹地,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着力提升与台港澳合作水平,使我省成为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提高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深度,加大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办好首届中国福建出口商品交易会。鼓励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和发展后劲强的出口主导产品,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认真落实扶持措施,积极做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促进出口稳步增长。针对国际贸易壁垒,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环境管理和安全标准认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反倾销应诉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通关速度和效率。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大部分保护措施即将到期的应对工作。壮大一批民营外贸出口企业,促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健全我省优势产品的境外生产和营销网络。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加强对外技术劳务合作。

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拓宽沿海外向型经济增长带,增强对内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利用外资的项目储备,围绕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培育,推动产业链群招商,促进外商投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的有机连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引导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强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继续举办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200*年海峡经贸洽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增强各类开发区的招商功能,发挥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的作用。落实项目责任制,做好重点国家、重点地区、重点外企、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提供更为规范、透明、快捷、便利的服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和到资率。

增进闽台港澳侨经济合作。发挥我省对台优势,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吸纳台湾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向我省转移,扩大利用台资规模。推进福州、厦门与高雄海上试点直航,扩大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人员和货物直接往来,发展闽台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两岸直接“三通”,为促进祖国统一做出贡献。发挥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会的作用,把握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遇,努力在物流、金融、保险、旅游等领域取得新的合作成果,更多地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出口。筹办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做好外事、侨务工作,充分发挥闽籍华侨华人的积极作用。

(四)统筹兼顾,注重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我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更好地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要以城市规划为龙头,着眼长远,做好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生产要素集聚,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壮大城市经济实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作用,畅通城市内外交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管理为重点,依靠法制、注重长效、综合治理,树立现代城市形象;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化、市场化步伐,促进城市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合理扩大城市规模;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目的,改善城市居住条件,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凸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各县(市)要以全面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契机,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省和设区市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分类指导,把赋予各县(市)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责权的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扶持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增强其吸纳农村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做好对口省区帮扶工作。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做好沿海地区和省直部门的对口帮扶和定点挂钩工作,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联动效应,促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加快发展,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人才强省和科教兴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发展作为促进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围绕发展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在围绕发展、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中推进人才结构调整、机制创新、环境优化,建设规模、结构、素质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形成产学研、农科教各方积极参与、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各县(市)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投资11.2亿元分3年完成207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建设农村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助学办法,让贫困学生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素质,稳定队伍,由县级政府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巩固“两基”成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扩大内涵、提升层次,加强省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二期工程、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二期工程等一批高校建设项目的进度,力争高校招生录取人数达13万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成效。落实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海洋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合理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化“五江二溪”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声光污染和近岸海域污染。加强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抓好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采取综合措施鼓励全社会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推进清洁生产。完善台风、洪涝、干旱、地震等灾害预报预警机制,提高防范、应对、处置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扩大就业,加强保障,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统筹发展、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在落实政策、具体运作中促进就业,在转变观念、创新举措中实现就业,争取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净增20万人。对“4050”群体以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困难职工实施再就业援助。继续做好高校、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完善和推广就业、培训、保障、维权相结合的劳务派遣组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就业。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做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培训和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拓展,全面建立和试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制定保障标准,将农户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7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争取实现应保尽保。逐步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农村低保对象在就业、技术培训、扶贫项目、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扶持或救助。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省级统筹体制,不断扩大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工作力度。重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继续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鼓励面向城镇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加强环境卫生建设。切实安排好城市困难职工、贫困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的生活。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今明两年投资3.2亿元,推进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民办医院。完善和健全城市社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

(六)繁荣文化,维护稳定,营造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发展先进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重协调、造氛围、供保障,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和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合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引导群众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逐步完善城乡文化设施,重视艺术精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继续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繁荣。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民主决策程序,认真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以及决策责任制度,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完善各种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和规范公开办事制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保障公民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妇女、儿童、老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继续实施普法教育,做好司法行政工作。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