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素质

一、现今数学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较深,一般都是老师在上边自己讲课,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较少。而且数学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机械重复地做一样类似的题,而老师也反复重复讲。但是每次遇到同样原理的问题,学生还是不会。这就反映出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单纯地为讲题而讲题,学生单纯为做题而做题,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其中原理、智力活动较少。而且现今的课堂教学多是大课堂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层次性练习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少。而且数学老师也很少鼓励学生创新,教学方法也十分陈旧,造成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创新素质偏低。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看法

(1)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所以,数学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对数学问题事先进行精心设计,设计问题的主旨是能够主动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首先要从数学教材入手,发掘其中的疑点,从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其次,鼓励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所尝试的解决办法,给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总的来说,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从多种角度、多种方面、多样的层次对数学知识提出问题。

(2)学校要加大力度加强对数学老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素质,跟老师的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教师教育是关键。数学老师要提高自身对创新的认识,正视自己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认识到对一个问题解决的创新性不是在于这个问题是不是别人已经解决过的,而是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新颖的。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剖析,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解决方法。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要进行转变,学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发言,主动探讨问题,老师在一旁引导教学,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听众。一耳朵进一耳朵出的学习,是不会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任何作用的。简单来说:老师要放下架子,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老师在课堂中充当组织、引导、合作者,而真正的学习主人是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思想和探讨问题的舞台。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素质教育。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对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素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存在一种渴求尽快找到答案的心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素质可以从此出发。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爱好兴趣,设计适当的问题,不要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设计的问题也不要过于简单。只有问题设计得当,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求知欲望,自觉钻研问题,自发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不自觉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一般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这是人之常情。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失败,有些学生一旦失败,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时,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从失败中勇敢地走出来。要为在数学学习上有失败感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不耽误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利用数学中丰富的图形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有的线条美、颜色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激发学生研究几何图形的欲望。

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现在以九年级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例子来阐述。

(1)观察联想、探究新知。观察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像,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探索:①函数图像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②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③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为什么?

(2)自主探究、领悟规律。考察当k=-2,-4,-6时,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3)归纳小结。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总结:为了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需要,符合新课改需要,加强数学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挑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健.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0(1).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一、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追求真实

无论是在参加教研活动还是参加公开课的打磨研讨中,经常会听见这些观点:这些题目太陈旧了,这个环节需要设计一个亮点,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在小组交流时,老师赶紧到学生中去找谁的作业最完美,一会就请他上前来汇报……很显然,可以看出一些老师的公开课都是上给听课老师听的,某些题目对于老师来说可能比较陈旧,经常看到,但对于学生来讲未必,这些题目对于上一届该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见过的,但对于本届学生来说或许就是全新的,只要题目能到达我们的教学目的那就是好题,不需要为了听课老师而哗众取宠。而教学环节中的亮点同样也不是设计给听课老师看的,在汇报交流时只找对的不找错的更是一种作秀,其实错误资源能使学生在讨论辩识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上课老师没有弄清教学的出发点是什么,数学课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数学活动,而非一台节目演出。我们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道题目时考虑的应该是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和发展等。

二、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追求简约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入,一线教师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对课堂也是一次次地精雕细琢,用新理念新形式包装着课堂中的每个环节,过度追求课堂中所谓的亮点。其实教师在对形式过分追求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数学本质的关注,导致了课堂中的“喧宾夺主”。一位教师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原本教材中的例图是一幅很简洁的图,图上就画了3个卡通人物和把4个桃子分在两个盘子中的3种不同分法。但教师考虑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且想把整节课都放入同一个情景中,于是就对例题做了改编,出示了一幅在蓝天白云下动物王国聚会图。老师说:“瞧,动物王国开始聚会啦,从图中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呀?”小朋友们兴奋了,纷纷跳起来举手,有说漂亮的小鸟在天空中飞的,有说白云飘来飘去像是在欢迎我们,有说神气的老虎在指挥大家排队,还有的说看见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也来了……却始终说不到分桃子上来,课堂热闹了,老师着急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点一滴地浪费了,原本打算激发孩子兴趣的情景却成了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罪魁祸首。数学课中的情境应该是为数学服务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情境。而这位老师选择情境的出发点却是要华丽地包装自己的课堂。理想课堂应该是低耗高效的,是以数学本质为核心的简约课堂。我们在情境创设、媒体选择、活动安排甚至包括教师的语言组织都应该紧紧围绕数学本质展开,要去形式化、去功利化,追求数学课堂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而是一种智慧,智慧让数学课堂散发出由数学本身带来的无穷魅力。

三、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追求内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应蕴涵着智慧、思想、文化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内涵,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感受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意识,能发现并挖掘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数学元素,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数学深度。听过一节二年级的“6的乘法口诀”一课,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组对比题:2×6+6和3×6的对比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两个6加1个6就是3个6,因此,这两题的得数是相等的。执教老师洞察了本题的教材编排意图:重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乘法的意义。基于此,执教老师进行了教材的再度开发,在引导学生比较完这两题后,教师提问:“你能不计算,说一说4×6-6的得数和这两题有什么关系吗?”这一追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说:“4个6减掉1个6,还剩3个6,上面两题也是3个6,因此得数相等。”瞧,学生不仅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更深刻了,而且在这样的变化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好玩和思考带来的乐趣,这不正是数学的魅力吗?

对数学内涵的挖掘,并不等同于思考题、拓展题的设计,而是对数学本质、数学思想的深入挖掘,将数学本质、数学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进学生的潜意识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应具有丰富内涵,充满着数学元素。

四、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追求生本

传统的教育是“独白式”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边缘化,相对较为“专制”的教育。这种教育下的学生从事的是听、记和机械模仿的学习活动,教师关注的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学生的创造、交流、合作、质疑等各种能力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课堂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促使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中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敢于争辩。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发展需求。因此,在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教职工人员应不断深化数学文化内容,更好地去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高职教师应高效运用数学文化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全面促进高职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数学文化概述

随着知识的不断挖掘与进步,数学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套其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前人总结的理论、思想以及思维观点也被融合进了数学文化之中,数学文化对人类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体上说,可从两个方面解析数学文化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其一,数学文化不单是课堂数学课程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讲解,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化数学活动,比如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学术研讨会、数学讲座等,在这些个性化的数学活动交流中,学生可真切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数学思维与观点,学生在活动中也能产生思维碰撞,拓展视野,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其二,学生可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予以实践化,增强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更浓厚的数学情感。

二、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存在的缺失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其对数学文化的渗透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其教学方式上来看,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其扮演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决策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沟通非常少,这就使得许多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不能得到有效渗透,结果就会造成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普遍较差。从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维度分析,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应用不够重视,导致在数学文化内容的传授的切入点上把握不到位,在数学文化渗透上相对生硬、不够灵活。在普遍的高职教学活动中,对于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方式选择不当,大多数很难与在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特点相吻合,这严重阻碍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总而言之,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的把握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其发展空间非常大。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强化数学学科的研究,充分理解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良好的数学文化渗透机制,确保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

三、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一)借助数学史,让学生感受数学精神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如电影、动画、图片、PPT等,来传授数学知识点、数学学科史以及数学名家,让学生准确掌握数学概念,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发展中的趣闻乐事,深刻体会数学名家对于数学知识不懈追求的那种刻苦精神。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学生也可以掌握解题方法,了解数学精神。数学史本身是数学文化传承与表现的载体,能够和数学定理、概念、法则或是定义进行交融,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史传递的精神予以内化,变成个体心中的数学意识。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行为。如数列这节课,老师可以引入列昂纳多斐波那契先生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寻求真理的过程是何等艰辛。同时,以兔子繁殖为案例,导入数列相关的趣事,让台下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理论均是数学家们长期钻研才有的成果。

(二)以数学文化创新教学课堂高职数学课上,教学模式单一也是普遍性问题。单向讲授法,显然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也激发不了他们的主体性。高职数学课程中,教师需巧妙地融合数学文化,活跃课堂氛围,将数学实验、研究等带入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兴致点,让他们自觉接受数学。如“三阶行列式”这部分知识,交叉相减之类的语言未免有些单一。教师可以改为幽默的表达,如“学数学一生有理”。这是一种说话艺术,也是对教学方式做出的推陈出新,更能让数学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到课堂上来。利用多元化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数学并非只是数字、定理公式这样枯燥的内容,更多的是过程、概念和逻辑。数学文化在当代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地了解数学这门学科,用乐观的心态去接受与学习。在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确保成效。

(三)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渗透上课时,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数学文化予以渗透其中,随机实施。结合课堂的实况,对深入方法做出调整。高职数学课程,其宗旨在于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让他们懂得终生学习,并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随机渗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要点时,教师要突出教学的意义,并将其作为第一步工作,引领学生建立成熟的知识体系。在恰当的时机,对数学文化予以渗透,切勿本末倒置。该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一个问题: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均是循序渐进的,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有计划地进行渗透。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4

一、对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然后才能实现多学科核心素养的融会整合,形成个体的综合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不能单一地从数学层面进行分析,而是要进行跨学科、多角度审视。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基本特点的最终体现,同时也能基于核心素养人需要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指导。数学学科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学科,数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素养,也理应成为综合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成分。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培优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素养,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新知识教学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探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合理的情境来设疑,从而将学生带入到探究活动当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不同的数学知识概念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模式,并且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科学合理。这里的“科学合理”是指: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通过分析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来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合理情境;第二,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思维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探究方向与交流的需求,但是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真正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收获,以便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

2.定期举行尖子生培优强化训练,数学的学习提高离不开必要的训练,通过考试,试卷等批改要细致,把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要指出来,并积极纠正。尤其要注意解题步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细节入手,规范解答过程。

3.成立班级数学学科带头小组,挑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课下帮老师辅导学生,给学生教学生,讲一遍胜过练十遍,不仅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4.营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空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还是阻碍学生思维扩展?关键在于是否有空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抽象出?笛У奈侍饣蚪?要研究的问题抽象出共同特征。

5.成立数学社团,依托社团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课外辅导,能力拓展提高等。一般的数学尖子生对于高中数学都会有比较高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不像有些学生那样对数学有恐惧心理。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着重指导数学尖子生进行课外课后数学自主探究,例如,就某个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在课后自主查找资料,针对同一题型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尖子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培优教学成效

通过上述实践,数学培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三个“转变”。

1.从重知识学习到重思维素养培养的转变。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在培训数学尖子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契机,有目的地结合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背景,提供数学思想素材,反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思维活动中,不断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深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尖子生的数学素养。[3]

2.从题海战术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学习数学必须加强练习巩固但练习时间要适时,内容要精选,培养数学尖子生,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注重培养思考钻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根据数学尖子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一些必要的课外学习资料,帮他们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特别是引导他们学会比较、 归纳、 总结,做好知识积累与解题方法积累,在解题中能够理解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所用考点,学会联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培养独创精神,鼓励求异思维。[4]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参与意识 核心素养 教育理念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13

2016年9月接犍为县教研师训中心的通知要求,我和“傅维银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一起参加2016“巴蜀新课堂”研讨活动。活动中,山东省杜朗口中学的徐利老师的《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全新的授课方式、学生全新的参与方式、教师对学生全新的评价方式让我沉思,现在的乡村初中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教育专家说:“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嘴”动起来,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呢?我认为是原来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生评价方式等已不适应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回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尝试。

一、更新理念

对我班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育理念,让他们知道新时代的人才观和新时代的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养。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当前世界共同追求核心素养为:“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乡村初中的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S普遍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创设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宽松平等呢?我认为:

1.语调抑扬顿挫。课上,老师可以故意的提高或降低或拉长或减慢语速,人为的制造语调上的高低起伏,这样学生不易疲倦。2.语言幽默风趣。课上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流行语或调侃自己等。3.适时讲点小故事。当你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怎么好时,比如周一的课、下午的课等,适时的暂停教学,讲点小故事或读一读转发优美的文章,并适时进行德育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4.肢体语言要丰富。5.严格控制学生中互相诋毁、人身攻击、嘲笑等,总之要让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更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结果正不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建立标准

开学初,建立《数学课堂学习小组参与意识评价标准》:

1.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一次加1分。2.在课堂上主动上讲台板书或讲解的,每次加2分。3.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究,每次加2分。4.能够总结规律、方法、技巧,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同学,每次加2分。5.能够给板书同学纠正一处错误的,每次加1分。6.实现全员参与的小组另外奖励小组每人次1分。7.每堂课各小组长评选一名本组本节课的进步明星,进步明星加2分。8.作业得“A+”一次加2分,得“good”一个加1分。9.数学测验比上一次提高“5分”加2分。10.课下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一次加2分。11.组长每节课后到科代表处汇总本节课组员的加分情况。

四、搞好评比、树好榜样

1.分组:将全班同学就近按座位进行分组,每组4人,然后组内选举出组长。由此分组生成《数学课堂学习小组参与意识评分表》一式3份,一份交给科代表做好课内加分记录,另一份教师自己做好课外加分记录,第三份与《数学课堂学习小组参与意识评价标准》一起张贴于教室内显眼的位置进行公示。2.选好科代表2人,一人负责协助老师搞好课前准备、收发作业等,另一人专门负责记录课内老师确定的给小组或同学的加分。当然这个加分严格按照《数学课堂学习小组参与意识评价标准》的加分细则来执行。3.每节课根据小组或同学的加分情况,评选出本节课的优秀三甲,并给予表扬。4.每位同学在对应的月考、半期、期末成绩基础上增加加分累计部分的十分之一。5.期末把每名同学的加分累计汇总,按总分降序排列奖前16名同学。6.期末把每个小组同学的加分累计汇总,按总分降序排列,评选优秀学习小组4个,并给予奖励。

五、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首先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我是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当学生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没有考虑学生的搭配,也没考虑组内的分工。

其次是《数学课堂学习小组参与意识评价标准》是在初三上期后半段才开始实施且只有数学科在搞,其余七科都没搞,所以不能更好的形成这种思维氛围。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6

一、【存在问题】:教学目标模糊混沌

确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衡量一位教师解读教材能力高低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考量教师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新课程以来,一直呼吁数学教学目标决不能局限于知识层面。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实用性;怎么学这些知识——方法论。总之,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三个维度才是教学目标的全部内涵所在。

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主体地位异化:一直以来,学生是学习的实施者,在课堂学习中占主体地位。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材知识点教学任务的完成,缺乏必要的耐心,更谈不上切实有效的引领,直接越俎代庖般的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代替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中,这些教师往往表现为急躁、虚无。整整一节课中,教师的语言和表演占据了大半节课的时间,但是其大部分的教学 行为都没有真正切实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含量,学生在课堂中学生直接沦为看客。

2、目标内涵缺失:殊不知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的结果即便是学生听懂了内容,也只能是限制于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学生获取的也只是知识量的微博积累,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获取过程则不会没有丝毫的帮助,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应对策略】:在观念更新中,深化教学目标

在如今大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的更新与替代已经完成超越了人之正常接受速度。所以,当下教育教学绝不能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上兜圈子,重视知识而轻能力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需求了。数学教学中的核心观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调整,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更要注意让学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自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引领上,以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更好的在自身生命成长中获取自我价值。有了这样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师就不仅从一个数学教师的角色出发去教学一个数学学科,而是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实现自身生命的主动发展与成长,促进学生朝着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素质人迈进。

二、【存在问题】:教学策略错位失准

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讨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研究的重点课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教学实际中,以教材体系舒服教学、以教师中心束缚学生的现象仍旧存在。

体现在两个方面:

1、模式上:重在教,而不在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所以,真正有效扎实的数学课堂教学,绝对不是教师讲解的精彩与高妙,而是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汲取的能力营养和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好的教育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实现自我教育。所以,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内部世界的开掘。利用教材中知识点的牵引促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灵的启迪、能力的提升。

2、手段上:重在具,而不在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的出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改观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非绝对的。在什么契机下使用?如何使用?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替代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实践,导致学生思维过程空白和思维能力的蜕化。

【应对策略】:在提升教师素质中改良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给予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课堂实施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组织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品位。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素质内涵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其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底蕴,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教师能否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决定着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流淌着浓郁的生命底色。业务素质是关乎教师课堂实施策略和驾驭课堂意识的重要能力,是整个教师素质中的核心内涵。尤其是数学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内容,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对于教材内容做到深入浅出,才能在高屋建瓴中把握整个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