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文1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一定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传统的数学教育过程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与解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身心发展的全面引导,致使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效率很低,影响着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就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问题作以论述,以期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下面大部分学生也在很认真地听讲、积极思考,但常存在着那么点不协调的现象:有几个学生在东转西转或小动作或小说话,乃至会趴在桌上,双耳不闻教师、同学的学习声音,我行我素,一节课下来没有多少知识能掌握。

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就是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作业、考试,应付挫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扰提供全面综合的帮助与引导,以促使学生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克服各种障碍,全面发展。

课外时间做作业时,多数学生在安静地思考、讨论、解答,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薄弱、不善于思考等原因,不仅自己没有认真作业,反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自己的作业马马虎虎甚至到同学处抄袭,这就涉及了所谓的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辅导。我国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一点是把学习辅导仅仅局限在辅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界面上,忽视对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方面的辅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软骨症”,离开了书本教师就无能为力,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其实,从本质上讲,学习辅导是对心理辅导的延续,在心理辅导基础上进行学习辅导将会使辅导的功效更能充分发挥。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特别重要,它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的精髓,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特点各有不同,之所以进行辅导,除了对好的学习方法经验进行集体介绍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各自学习特点的总结,采取个别辅导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共同学好数学。

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一项持久的数学教育任务,要渗透于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在学生听课、预习、复习、做题、自学、思考问题、考试等方面都要对学生引导,给学生以示范,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数学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学、通过逻辑证明学、通过联系背景学等等都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掌握数学的真谛,把握住数学的灵魂,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正确的学习观,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般情况下,学生心理上的困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出现困扰;二是学校教育因素,特别是数学教育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以生为本;参与意识;辅助教学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考探究当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思考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寻找学生数学能力最近发展区

1.以生为本,掌握学生的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数学能力,就要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能在现有的数学的基础能力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课堂检测掌握学生的数学能力,寻找学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融合点。

2.以学定教,寻找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才能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思考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拓宽学生思维能力。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参与意识

1.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生动形象的视频以及图像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入课题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的建议――向宇宙发射勾股定理的图形与外星人联系,并说明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于2000年前就发现了的,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和自豪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体验数学家发现新知识的乐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逐步走进数学乐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自然很容易参与到学习中来。

2.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创设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要善待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愉快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三、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1.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在“图形与证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渗透,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内容,并采用动手画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互相讨论,自主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应用数学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将要在生活中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领会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把握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笔记。如在“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就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并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图形绕着某点旋转也能重合呢?”此时学生通过交流,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特殊性。这时,教师再通过让学生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探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的思维进而得以步步深入,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单凭教师的口传笔授学生很难突破教学难点,而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很容易掌握了教学内容。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就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建中.用目标来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4).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63—01

1、依靠兴趣来维持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首先需要兴趣来维持,如果没有创新兴趣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发并保持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1.1 设计探索性问题并加以引导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初中学生具有爱玩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天性,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大胆质疑其他同学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然后给一些引导和提示,让学生感到这样的问题只要自己努力一下,就可以解决。这样问题设计和启发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可是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比如说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历史故事,几何图形设计比赛,数学逻辑推理比赛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一方面可以轻松地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活动中学习新的精神,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创造人格的培养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不只与他的智力有关,还与他的人格有关。创新性人才除了要具备高智力外还必须要有创造性的个性。纵观世界一些杰出的人物,可以发现他们都具备创造性的人格特性。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得学生具备自信、勇敢、坚忍等个性。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鼓励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提出自己的新颖想法或不常规的想法。对于学生一些标新立异的思维要顺势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要宽容对待,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就是求异思维,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下面途径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1 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训练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思考并表达出尽量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尽量多的可能性。

3.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既然是发散思维,那么思维活动就不能仅限制在一种特定的范围之中,需要学会融会贯通,随情况的变化及时应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一题多解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教师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题目对学生加以训练。

4、满足学生表现欲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训练学习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4.1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根据心理学知识,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心理倾向,对于初中生来说,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思维方式,给予不同的提示和点拨,因材施教,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这样就会逐渐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2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

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喜悦。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文4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08-01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和开展已经深入人心,广大学生、家长、社会都在提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的学习和教学,也必须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我们不仅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种种教学实际情况表明,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根本还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一旦学生拥有了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推想能力、猜测和归纳总结思维,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创创新性、实践性的先河。

那么,中学数学教师到底应当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下探讨一些笔者的看法和经验。

1.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教师一定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自身的教学之外发现和寻找生活中关于数学的各种实际原型和案例,尽量抽固定的时间传递给学生,并且渗透学生寻找数学的理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例如,通过观察到电影院对号入座的情形,,引入基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实际与初中数学坐标原点以及空间的点和坐标点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上述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的思维能力

2.从数学的认识角度,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一一创新一一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4.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5.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这个过程充分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揭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尝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凡禹,纲与目――发散与收敛,超常思维的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文5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才能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另外,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版块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针对这些版块,教师应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映,是学生进行计算、解答、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素材。

在概念的引入、形成和理解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善于猜想的能力,形成数学直觉,发展创造性思维。如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后,可向学生提问:(1)在函数关系中,当自变量x增大时,函数值y也随之增大,这样的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吗?(2)函数y=x/k ( k≠0,k是常数)是正比例函数吗?这样促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掌握概念,实现了思维的灵活转换。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热情,培养学习能力。例如:(1)在你学过的数学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 ∠等)(2)找出下面标点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 …… !( )——《》等)

四、在疑问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疑问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巧妙地设计问题更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观察,使学生主动出击,学会思维,热爱数学。如进行正方形概念教学时,我是这样设疑的:首先用幻灯片展示一个可活动的菱形,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它具有哪些性质?(学生结合图形口述性质)。然后,突然把菱形对角一拢,使菱形变成正方形,再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何特点?它有怎样的性质?与菱形有何异同?当学生思考时,反复使菱形和正方形变换。学生可观察到:从菱形到正方形,四边没变,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没变,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没变,正方形具备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些是学生从直观的观察中得到的结论,但又不完整。此时教师再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生疑的基础上授课,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恰到好处的疑问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十分明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我们知道数学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比较困难,而且在成绩比例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然后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一、教师自身的缺陷

初中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老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帮助学生探求学习思路才是老师应该做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满足,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这种想法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的同时,老师应该不断增大自己的知识含量,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和学生一起学习。

二、完善初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对于老师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教学改革就是不断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老师的教学模式应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地域,我们倡导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改造,也不能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来说,教学模式应该坚持多元化的特点,充分体现地区特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个好的老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如说,讲课方式的多样化探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我们还要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在现代教育中,我们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只是起一种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究新方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