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文1

我们先后同全球超过40位社会企业家及其同事面谈,也非常钦佩他们展现出来的信念和创造性。我们由此得出的一项结论是,要寻求改变世界的积极力量,不妨先从大企业内部开始。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多方合作总比单打独斗要好,因为它能够带来更多的行动资源。

“每一项挑战都是机遇”

现在,我们面临许多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如人口过剩、贫穷、经济、教育、营养和环境资源获取的不公平、政治冲突等等。正是这个时候,社会企业家以及企业内求新求变的人大有可为。无论是在商业还是社会事务上,社会企业家已经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他们正在创造一种“共享价值”,为企业也为社会。

成功的社会企业家尤其善于把握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商业本身,同时也相信,“每一项社会议题和全球挑战都意味着可能的商业机遇”。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确定这一点后,剩下的就是在更大程度上鼓励企业社会创新,充分创造商业价值了。

年轻一代青睐社会企业

鼓励社会创新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帮助企业找到和留住年轻员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调查发现,出生于21世纪的年轻一代更愿意为这样的企业效力,这些企业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员工职业技能,同时能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在他们看来,企业通过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来贡献社会发展,同时也还可以更多地解决现实的社会挑战,这包括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收入不平等。

另外,50%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为具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工作;78%在决定是否进入一家企业时会考虑其创新程度。但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现在的企业雇主并没有多么鼓励他们创新。

社会企业家精神不是万能的

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文2

“绿色”来袭

在当代商城,再生纸已经“登堂入室”,代替原木浆纸成为商城办公用纸。其他商城人员也没有像往常搭乘电梯,而是步行从简爬楼梯。

这只是一个缩影。当代商城安装节电设备以对空调限温,及时关闭营业场所照明灯,装饰灯等用电设施,降低部分区域照明亮度,并对电梯系统进行了改造,永磁同步式电梯可以根据客流控制电梯运行。节能环保降耗的宣传正在不少商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当人们投以注目,绿色意识已经在众多商家企业中潜移默化了。

变化不是发生在一夜之间。“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为此推波助澜,以各种形式推广节能产品,为节能企业做补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食品安全与环保节能推进部主任王文华对《经济》记者表示。

节能产品可以享受“特殊津贴”。另外,也有业内高层官员在日前对媒体透露,节能减排的环保型企业将在税收和金融方面得到相关优惠。于是,商业的绿色意识已经在企业间不胫而走,渐成气候。

从不陌生的“绿色”

商业一度“消费”生态,是什么使它们彼此共处?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表示,这是商家竞争过去以价格竞争为主,达到顶点后,从粗放竞争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折射。

很长一段时间里,商家表现出追逐扩张的本能,圈地的大肆“浪费”和商业设施的修饰,使商业一时热闹无两。但与这些没有违背的是,绿色也并非一定意味倒退。

当代商城们抛出绿色的“橄榄枝”,企业资源的“蛋糕”看似变小了,却有更大的经济空间。在绿色广告的字面之外,有更多深意。一些有心的商家在卖场悬挂大型标幅,标明此处是自然采光区域或者处于省电状态。总之,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商家也是大花心思。“绿色”风靡一时,是经济实力过硬、又不甘寂寞的当代商城们无心错过的风潮。

绿色商家放出长线,以期更多愿者“上钩”。绿色商业应时应景,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心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费者不是落伍之辈。单纯的消费过程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消费者,对商品的数量、质量以及性能他们都追加要求。这时,商家的绿色改造正是识时务。

其实,商家的绿色意识有所觉醒,不是一时光景。绿色的“抬头”可以回溯到多年前,那些零星出现在街头,打着带叉烟头标识的无烟商店,上海南京路上的绿色商业一条街,以及与倒卖、污染行为泾渭分明的绿色批发市场。只是,绿色并没有绿遍江南岸。不光无烟商店的提示牌形同虚设,绿色商业也是应者寥寥。经济大潮轻易地就将这些可喜的起色淹没了,绿色的“潮汐”过处更多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以及一如往日的污染。

而这几年,盲目污染、资源流失越发与商家的利益背离。绿色真正进入消费者的生活,以“应者云集”的姿态,强行进入了商家的利益“地盘”。不少商家急于知道,这次的绿色是又一次潮汐,还是大趋势的前奏?

“绿色”的门槛

环保“绿”透了半边天。但是对更多中小商业企业来说,似乎依然遥远。尤其一些零售企业还处于微利时期,投入多大的成本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许多商家反映,引进这些节能技术或设备需要投入的成本,与节约出的电水费与改造费用相比,还多出好几位数。另外,节能的效果也不能一夜之间显现,多久收回投资使商家不得不算清这笔账。

这小小数字,已经拦住众多商家的“去路”。事实上,即便是已经开展节能改造的连锁企业,目前只局限在某几家店开节能示范店,或者在老店基础上进行节能改造,没有推广到旗下所有店铺。不少人并不看好绿色的普及,也有专家抱有乐观。洪涛表示,绿色依然是商业发展的大趋势。

有调查显示,家乐福公司已经在几个城市连续开设四家示范店,并计划逐渐推及到其他的分店。王文华也告诉记者,一家商家推出环保概念,也会波及到更多商家。这些商家或是自发改造,或被动接受,进入这个“麦圈”,彼此连锁反应。她表示,只要是进行改造,节省空间是大量存在的。只是,商家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和发展情况,找到主要耗能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逐一“击破”。

一些卖场如翠微大厦,改造的“刀刃”被用在变“耗电”为“省电”上。家乐福等生活型超市则做到产品更为丰富,购物环境舒适,减少噪音。业态的不尽相同,使高中端商业更强调灯光,以营造环境氛围,突出消费体验。而超市等普及型商业则更多地讲究实惠。

在洪涛看来,外部环境水涨船高,绿色商业也将成为更多商家的需求点。更多时候,节能也是简单易行的。比如一些商家设立垃圾分类箱,区分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实现部分垃圾循环利用;比如节约一度电、杜绝噪音、不乱扔垃圾都可以化为日常习惯。商家可以从硬件和外观的改观,转向更多地做理念上的宣传,身体力行。

在绿色商业中,绿色需要资金和时间的沉淀。更多的时候,绿色可以通过实际的行为持续并深化。

“绿色”宜家理念

众多的绿色商家如雨后春笋,一些连锁企业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王文华表示,这与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不无关系。她还表示,企业对节能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是对改造推波助澜的决定力量。

外资企业则因为与先进环保理念的接轨,而进行着实际的改造。比如以产品简约、精致、环保而标新立异的宜家家具连锁。宜家向来以环保为使命。另外,宜家的设计,已经将深入骨髓的环保意识植入了消费者的生活理念。

无论在何地,宜家的设计都可以被组装或拆卸,然后轻便携带走。这样使原料得到节省,也有效地压缩了空间。这也许就是宜家刻意营造的“新节约时代”。从设计阶段,宜家设计师就以“尽量使用最少的资源”的理念,去生产更好的产品。宜家的“DIY”其实打着环保的烙印。

可再生和可循环使用的材料成就了宜家的平民价格,也兼顾到了有效环保。在生产过程中,宜家也算是锱铢必较,生产某件产品的废料可能继续应用到另一件产品的生产;受损产品被想办法修复,以减价形式销售。在整个阶段做到滴水不漏,宜家从设计阶段到产品周期,都将产品的安全、质量和环保放入参考。

对于宜家的商业行为,洪涛表示,商业具有的社会性,使商业行为被赋予了社会化。商家可以从商业行为向消费者传递更多的理念或良知。这些对消费者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绿色型农场等形态不能及的。

绿色的涵盖究竟有多大?宜家反对使用童工,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改进总体能源效率共同努力;并参与外部组织发起的多个森林项目,改善对森林的负责人管理。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使宜家的产品流露出人道情怀,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宜家的消费者。

“绿色”商业的蓝海

洪涛也表示,绿色商业不只是固定场所的改造,而是触及到了生产、流通过程、绿色环境、营销和消费等环节。

仍以宜家为例,宜家供应商作出要求,在对环境负责的工作条件下进行生产。在宜家新店面的设计中,方便的公共交通网是必然考虑。尽量减少交通运输和消耗的燃料,以降低废气排放量。这些做法缓解了一定的商业压力,也有可能成为其他商家的参考。绿色是一个大概念,与绿色商业企业合作的空间有所膨胀。

当绿色商业成为被觊觎的奶酪,配套设施提供商开始有所作为,以分羹绿色商业。这些供应商“涉水”节能,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节能产品。王文华还补充,供应商有时互为表示,以避免产品单一,实现一条链条上的多点合作。比如一家卖场里的制冷就是由两家或以上商家共同完成,达到整体节能。众商家的节能改造已经因为供应商的参与,正在越来越炙手可热。

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文3

据专家预测,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将会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未来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甚至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企业应该识别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商机,将其视为参与新一轮经济和产业竞争的需要,成为企业自觉主动的战略选择。为了观察、见证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刊于本期开始设立“生物多样性”专栏,推动更多组织和个人关注与推动多样之美。

在全面考察全球最适合种植棕榈的亚热带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已经被多次开发、废弃已久的种植地,而不是开发原始森林,这些地区的土壤养分已经丧失,很多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影响,但是我们再次开发无疑将给这片颓废的地区带来新的生机。”我国首次开拓海外棕榈种植园的天津聚龙集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他们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谓生物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定义,就是“生命以各种形式、层次和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由此很容易理解,像经营棕榈油的聚龙集团一样,很多对生物多样性资源有所依赖的农、林、牧、渔以及生物技术企业,它们的经营活动与生物多样息相关。

而眼下,却远不止如此。2006年,国际采矿及金属委员会开发了“采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操作指南”;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开发了“生物多样性:我的酒店在行动指南”……生物多样性已不知不觉涉及到所有的行业、领域的经营活动之中。

对于这一影响力如此巨大的议题,本刊予以了重点关注。2013年第8期以封面文章《多样之美》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实践路径,我们认为,“生物多样性本身的价值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已经变成了一项需要保护以及可持续开发的宝贵资源,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契机, 越来越考验生存智慧,并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法则。”

这引发人们的一个思考是,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影响当前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格局,进而被纳入企业议程?

企业需要新思维

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地球峰会)通过“里约三公约”之一《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CBD),其谈判进程不断推进, 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相继签订,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机制、多边合作与双边合作,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与法律,重新定义了相关行业发展规则。中国在近20多年来亦据此制定或修订了50多部相关法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对此,众企业的政策顾问与风险管控者不得不引起重视。

与资金、人力资源分布与波动给全球市场带来的影响一样,当生物多样性与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等自然资源的紧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自然资源的丧失,其带来的免费福利就慢慢变得昂贵,由此也引发市场变动,行业洗牌。而对于一些没有直接获益于生物多样性的行业来说,生物多样性状况的严峻通过对其他的行业的影响,也改变了它们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如金融领域的绿色信贷与赤道原则。

当然,公众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日益严重,其消费偏好和购买决定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与欧莱雅中国共同发起并开展的可持续消费研究项目之成果――《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2012》中显示,超过八成的中国消费者经常购买简约、环保包装产品,近九成消费者拒绝进食珍稀动物,多数消费者拒绝购买珍贵动物制作皮衣,近八成消费者赞同购买有机食品。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

此外,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媒体、学者等利益相关方对于生物多样性倾注更多关注,也提出了对企业经营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进行信息披露、实践推动的要求。

凡此种种,各行各业已然不能无视生物多样性对于企业的影响与渗透,并重新调整商业模式与发展规律。这也是为何“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 (TEEB)企业报告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企业首席执行官现在都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列为企业效益增长面临的一个挑战。

风险与机遇并存

对于前述问题的另一个答案是,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当前面临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水资源危机、能源紧缺、贫困、疾病、文化遗产丧失、粮食安全等等都息息相关,在面临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各种风险的同时,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正是企业在寻求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以生物多样性中基因多样性对于医疗发现、疾病抵御的贡献为例,价值6400亿美元的美国制药市场中25%-50%来自基因资源。

由联合国支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报告也指出,伴随着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退化相关的风险而来的是向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转变,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众多机遇,尤其是对可持续产品需求的增多,以及森林保护信贷等环境市场的增长,这些商品和服务到2020年将达到约2800亿美元以上,到2050年将增至2万亿美元。

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城市问题;建筑学;城市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本世纪,人类面临着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等环境问题以及城市问题,在社会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现阶段,人们也需要反思自身发展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尤其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有机建筑、共生建筑、新陈代谢建筑、仿生建筑、生土建筑、节能节地建筑等。

1 城市环境

城市逐步向着现代化迈进,在一直以来的城市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城市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环境恶化、供水不足、水质污染、能源缺乏、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这些使人们头疼的问题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各个城市的建设带来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在不断地给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带来严重的损失。

产业革命促进了科技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它使城市迅速发展以及壮大,产业革命就像是催化剂,在大城市的经济等方面飞速成长的同时,还带动了一些中小型城市的建立与发展,这些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城市化进程也再加快着脚步。城市环境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产物,人们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城市。城市环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受到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的生态系统和城市在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人们要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城市发展的过程具有可调控小幅度内的可能性与不可避免性。我们在此引入生态学的观点以及思想,从协调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角度入手,从而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目的。

2 生态学思想

德国的生物家郝克尔认为周围外部世界与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他的这种思想启蒙于生物学。生物学研究了神武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其功能、结构等。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生物学所研究的生物系统的结合。

人口飞速膨胀、资源严重缺乏、环境恶化等的现实问题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入手,它是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案科学。生态学中,任何生物个体都难以单独生存,任何一种生物不可能脱离它特定的生活环境,其必须以一定的数量结合成为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生存。生物群体内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存在着能量转移和物质转换,它们并不是偶然孤立的,所以,这些群体具有营养结构和一定的组成。

3 生态环境受建筑影响

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对保护水资源、保持地形、保持自然植被的多样性、维护场地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持土壤、土地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建筑以及城市的建设都是对周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侵入,是人为的破坏。

因为各个方面的因素,人们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不尊重生态规律,也没有真认识生态规律,没有采用生态材料和节能能源,没有充分利用生态自身所提供的自然过程和机制,往往导致生态自然调节功能的丧失以及生物和物种的产量减少。在对城市进行建筑的过程中,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产生以及增加,致使全球气候恶化、变暖。

据统计,由于建筑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高达四十多亿,这些二氧化碳都来自于对建筑材料的运输、制造、开采、施工、维护、使用、安装等。建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噪声、粉尘、废渣、废水、废气等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严重污染。人们对其带给生态系统的严重影响程度是不可想象的。城市的建筑群体是由自然材料和大量人工材料所构成的,所以,城市的建设和气候的恶化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城市人工建筑群体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对大量能源的消耗来维持,这就不断加剧了城市气候的恶化,导致城市热效应的产生。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不容忽略的原因之一就是建筑营造所带来的影响。现在人们所面临的正是如何解决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维护、侵害,应正确地引入生态学的思想,来指规划和指导建筑建设。

4 生态学对建筑学产生的影响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而言,最直接的就是建筑的运行以及营造。建设本身就需要消耗很多的自然资源、能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的建造、建筑的运行管理以及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等有关的能源消耗导致了二分之一的温室效应气体的产生。

很多如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增加等生态的破坏都是因为建设活动而变得严重。据统计,在整个的欧洲,建筑的运行要消耗到大约百分之五十的能源。而在英国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其加会消耗掉全国总能耗的百分之十的能源。像这样的对生态环境的深度开发、利用会加剧破坏的程度,其中,还有很多不可再生能源,例如原油、煤炭等。尽管如此,人们却一直没有重视到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石油转化为能源时,其加过过程中会致使有害物质排放,诸如这种排放也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自然环境受到建筑影响的同时,还对建筑产生着各种影响。人们还是没有统一的行动和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那些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有机建筑、共生建筑、新城代谢建筑、仿生建筑、生土建筑、节能节地建筑等会将导致生态灾难性循环。在人类自身发展和自身生存的环境下,这些建筑让人们深刻地进行反思。在建筑影响、破坏了生态的同时,生态学对建筑学的影响也在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提倡社会行为以及人类社会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份子,让人们真正醒悟和重视。

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平衡、和谐相处才能有发展的道路、才能有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如果还是一味的违反大自然的规律,那人们必将会受到自然严重的惩罚。人类不但要低于不利的自然环境的侵袭,建造让我们拥有高质量建筑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平衡,拥有良好且安逸的生态环境是对人类的造福,它既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持续思想是生态学所提倡的,建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倡导了可持续思想的理念。人们在建造建筑物之前,需要明白在建筑的同时,是否能够采取保护环境和更加节约能源的方式等问题,调查原有的建筑是否还能够再使用,建筑是为什么而建等。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前,需要充分了解水资源、植被、气候特征等信息,利用当地自身的资源进行仔细评估,认真对建筑现场进行勘察,并最终指导设计。要确保设计的新建筑可以长时间的使用,尽可能地减小对能源的消耗。在了解了建筑场所周边附近的生态环境系统之后,再做出更加有效的评估。在建造建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率的材料来减少或抵消对能源的消耗,例如紧凑的围护结构、高性能的窗户、高效率的热绝缘措施等等。

要合理设计建筑的层高和尺度,减少材料上的浪费,避免建筑结构材料的用料过渡浪费,同时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形体变化。尤其在科学、经济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主动尝试开发、研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利用自然通风和降温、自然光照明、太阳能等,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要主动、积极地考虑回收、利用人们使用产生的垃圾和建筑垃圾,并且创造出良好的回收、利用条件。要将目光放长远来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建筑业应该加强对污染产生的防护,减少对机动车辆的使用,对建筑的建造方面应考虑在拆除后如何进行建筑构件的回收以及利用。应尽可能地使用耐久性材料,并积极赋予其长期使用的能力。总而言之,要结合生态环境问题来有机地、长远地、全面地、综合地对建筑进行有效的使用、建设以及设计。人与人的活动在自然环境中,结合环境的保护和建筑的营造,建筑学要考虑到营造的建筑场所对自然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还要完成营造良好的人类工作和生活场所的使命。

为了有效避免对生态环境平衡因子造成破坏,必须综合到考虑其各个因子间的相生相克本身的规律。在此,也建议建筑师了解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在尊重历史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建筑、建筑与人等的各方面关系,从根本上把建筑与城市生态化的问题重视起来。

结语

时展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下,人类要意识到城市生态化的重要性,就要勇于思考改造自然的方法与途径,反思对自然的破坏与掠夺。伴随着城市工业及人口的明显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已经超过了其容量极限。从自然的角度出发,人类要想真正获得愉悦、安逸、舒适的生存环境,就必须要扩展生态学思想体系,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在良好生态环境严重劣化、缺失的路途。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谐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与人类生存环境社会、文明、自然的统一就是建筑及城市所要实现的追求。人与自然就是把所有事物放到环境中对待、理解和把握,这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城市生态化和建筑生态化就是未来城市和建筑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生态学对建筑学产生深刻影响。人类要对环境破坏和城市等现实问题作出反思,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占军,侯湖平,张绍良,丁忠义,马昌忠,公云龙,刘严军.采矿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05).

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上的社会责任运动也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到中国企业,食品安全、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使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也逐渐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如何基于社会责任构建企业竞争力,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基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社会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环境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新的企业治理结构。它是企业对其自身各种行为的约束,既是企业应该追求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其商业伙伴行为的一套管理体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意义

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商业的最高价值是在创造最高利润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有些企业从偏狭利益出发,忽略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诸如安全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缺乏诚信、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时有发生。而企业作为区域社会的细胞,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而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更主要的是,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离开社会资源,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是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前提。社会责任可视作企业同社会的契约。

从长远来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因为,企业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而良好的声望有助于企业吸引顾客、投资者、潜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具体来讲,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至少可以得到几个方面的好处:可以使企业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价值;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忠诚,有利于企业招募、留住优秀员工,形成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可以同政府等外部相关组织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可以减少浪费、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突破种种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而且对于快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进入和拓宽国际市场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写道,当一个企业家只是追逐自身利益,毫不关心公众利益时,会有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他。这只“手”就是社会责任,竞争力源于把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模式,竞争力涉及很多因素,有技术、管理,但最深刻的就是它的理念、价值观,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价格、质量之后的另一重要竞争力。调查表明,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产品。

(一)经济关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单位,其存在的目的是吸引各种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要促进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回报,确保投资者基本利益的实现。因此,在经济责任方面,企业应该合法诚信地进行经营活动,诚信纳税;尽可能地促进就业,为社会、为所在地区减少就业压力;在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合理合法利益的情况下,保障广大股东和投资者的合法收益权。同时,企业经济责任的实现也是企业实现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二)社会关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家必须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离不开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训练有素的、富有激情和献身精神的员工的积极合作与贡献。企业家对人的关怀取代对金钱和物质的强调,必然能使员工发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己的归属感。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必然会随之提高。这些责任具体表现在:在劳动时间、工资保障、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员工的发展、平等的就业晋升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侵犯。这些责任的承担有利于形成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对其全球供应商进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评估和审核,“维护劳工权益”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能够很好的承担社会责任,这也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主要竞争对手以及社区、政府等。保护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为社会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具有安全保障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等等;为社会创造就业、关注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照章纳税等,此外,企业还应当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支持和捐赠,帮助教育、娱乐、贫困地区的发展。一个能够对消费者负得起责任的企业,必将被消费者所信赖。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有利于增加企业产品的忠诚度、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吸引消费者,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而对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支持,一般都能够争取到他们对自己经营上的支持,或者将他们的支持转化为产品的利益点加以传播,可以起到刺激销售的作用,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可以说,企业行为与社会福祉息息相关,企业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将之变成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环境关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正确处理企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追求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主要包括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持续地改进环保工作,积极应对和规避环境风险,不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等等。保护社会自然环境免遭污染,实现社会生态平衡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具体的做法有: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企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减少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从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的节约及保护环境等。

保护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态平衡是企业主要的社会责任,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方面。2004年10月,国际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这是继1987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和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后,第三个具有强制性减排要求的国际公约,对我国相关企业影响巨大。2005年8月,欧盟议会及理事会通过的 WEEE、ROHS 双环保指令对中国企业正式生效,从2006年7月1日起,中国企业在欧洲销售电子产品必须承担自己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问题。基于对环境关系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实践证明,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投资、是企业信誉投资、是企业的社会形象投资,既达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目的,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力的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企业家只有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历史重任,才能建立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对商业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南京市;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104-05

一、引言

地下空间是有效地防护空间和潜力巨大的城市后备空间资源。实践证明,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是缓解因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城市用地和交通压力,也是科学有效地拓展城市空间、维持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1]。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入,人类的开发视角扩展到了城市的江河湖泊,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等水域在保持了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愈来愈成为现代化大都市高速人流、物流的“瓶颈”。一些水域面积广阔的大都市已经开始对这部分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南京开始对水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源于2000年,位于全国的前列。2000年,我国第一条城市湖底隧道――南京玄武湖隧道建成通车,揭开了各城市对城区内江河湖泊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序幕;2009年,长江南京段过江隧道顺利贯通则标志南京对城市水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渐入佳境。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已有水域地下空间项目开发类型过于单一,仅仅是地铁、隧道等交通设施。规划类型的单一直接导致了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对私有资金的投资吸引力,同时也不能充分利用其地下的有效资源。因此,笔者提出对水域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

二、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及南京市具备的基础条件

(一)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

(1)水域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可能会涉及水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在开发前需对水域周边的地质水文、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分析预测。根据目前已开发区域的经验,水域地下空间的施工和运行很容易导致水域局部生态环境破坏,产生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巷道突水等环境地质问题[2],而且地下空间开发一旦实施,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将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很难改造和消除,它的存在势必影响附近水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事前对水域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充分论证、规划。

(2)与陆地地下空间开发深度相比,水域地下空间开发深度更大。目前南京城区内新街口地下的开发深度在-15m,而玄武湖隧道的开挖深度已经达到了湖底以下15m。开发深度的加大,给地质勘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水底地质勘测比在地面的地质勘测更困难、造价更高,而且准确性相对较低,遇到未被预测的不良地质情况风险更大。与此同时,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项目上方的土层常年被水覆盖,土质承重能力较差,含水量高,渗透性强,易受扰动影响的水体都会给施工带来很多的变动,因此,水域地下空间的施工具有环境复杂性、工程动态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是一项高风险工程,存在较高的风险源,同时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给其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水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工程开发深度的加大,不仅造成技术上的困难,也增加了项目的总成本。根据现有的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投资情况看,水域地下空间的总投资都比较大,开发成本(不含土地费)均达到了1万/m2左右。与此同时,整个开发项目建设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对资金的流动有很高需求。但相比开发地面空间必须支付的高昂土地费用,水域地下空间的开发不需要支付或只需要支付少量土地费用(目前尚未合理定价)。

(4)地下空间具有单一性的环境特点,地下空间缺乏自然空间,只存在内部空间,地面环境空气中的尘埃、交通车辆的噪声、温度随气候变化的幅度等,对地下空间影响不大,但相比地面环境中的CO2浓度、放射性物质、氨气的含量、空气湿度和异臭等,地下空间则显得严重得多。与陆地地下空间一样,水域地下空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相比地上建筑,具有隐蔽性,其采光与通风条件较差,要依靠人工进行控制,但在保温、制冷、节能与抗腐蚀等方面,它有着巨大的优势。

(二)南京市具备的相关基础条件

1南京市快速增长的经济

南京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承接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辐射的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南京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2007年南京市GDP总量为3 284亿元,同比增长15.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为44 318元(约6 300美元),至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7 000美元①。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均GDP的统计分析,当该城市或地区的GDP超3 000美元时,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经济基础。参照国际惯例,南京市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经济基础,作为地下空间一部分的水域地下空间也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南京市拥有优秀的投资环境与资本运作市场

优秀的投资环境和活跃的经济发展格局为南京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与民间资本。目前,民营经济在南京市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南京经济繁荣的基础、活力以及潜力所在。2007年,南京的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23亿元,增长18.0%,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为54.0%。此外,国际资本的注入也为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 363.11亿元,占南京市比重为40.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8亿元,增长23.8%,对南京市增长的贡献率为11.4%2。大量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外国资本在南京市场上运作的同时也为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开发融通资金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商业化的多元性则为项目的开发建设开辟了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在工程项目开发市场化科学化的今天,这些条件为在南京地区实现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提供了前提。

3现有项目的探索与成熟的施工技术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建设了人防工事、人防地下室、隧道、地铁等多种类型的地下空间,从人防工事、高层建筑地下室、较大规模综合体等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近年来,城市对水域地下空间的探索研究也在不断进行中,武汉的过江隧道、南京的玄武湖隧道以及杭州的西湖隧道,都已顺利建成通车,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杭州庆春路过江(钱塘江)隧道、苏州的独墅湖隧道以及上海、南京的过江隧道也都已建成,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也将为全国城市水域地下空间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成熟的开发建设经验。与此同时,经过不断地探索,越来越先进、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地下施工技术也将为水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4南京水域具有良好的区位,其地下空间的经济带动效益大

根据南京市水域分布,玄武湖、秦淮河等可利用的水域都处于开发的有利地位,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玄武湖位于南京市快速内环线以内的市中心地区,若是对该水域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缓解交通问题,还可以改善水域周边生态环境,调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秦淮河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可以吸引很多的商机,提升以夫子庙为中心区域的商圈;长江更是如此,若是能利用其水域地下空间,实现江南江北的联通,形成“江北新城”、“河西新城”以及市中心新街口的快速联通,可以带动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江南江北的经济差距,更好的促进“十二五”发展。

三、南京市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

综合开发利用是相对功能单一的利用形式而言的,所谓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即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域周边区域的情况,对水域地下空间进行多目标的开发利用。具体指以城市内可利用的水域地下空间资源为对象,选择适宜开发的功能类型进行组合叠加,发挥交通、人防、商业、市政等综合效益,因地制宜的发展水域周边经济,协调城市区域发展。

南京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在国家长三角发展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全省、长三角以至全国层面的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承东启西作用。进入新世纪后,南京市的经济迅猛发展,“十五”、“十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以及全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更是推动了南京都市化大规模的建设发展,十年里,南京市呈现了高速的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布局跳出了主城迈向都市发展区,确定了“一城三区”以及“拥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综合交通快速建设,环境、历史文化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即将来临的“十二五”以及2014年的“青奥会”,必将会带动南京进入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当下这种高速发展的经济、政策环境为南京市水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开发条件。

南京市城市水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应结合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目标与水域及其周边环境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确定其可能开发的功能类型及组合模式,其综合开发利用思路可用下图表示(图1)。

四、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可能的功能类型分析

(一)地下交通设施

(1)地铁、隧道及道路

未来10年是南京向千万级超大城市迈进的关键时期,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出行总量持续增加,城市总体交通需求持续迅速增长,预计2030年都市区人口将超过1 100万人,城市居民(含流动人口)日均总出行次数将超过3 000万人次,人口规模的扩大无疑增加了城市总体交通需求。因此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里,南京市提出:“以地铁为骨干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是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标志和基本构架”,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并着力建设过江通道,在远景规划里预留了多达16条的过江通道,这也为开发利用水域地下空间提供了发展契机。

(2)地下停车场

截止2007年底,南京市民用机动车(含县、区)拥有量已达到约84万辆,同比增长约15%。其中,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已达约26万辆,同比增长率25%,平均每月增加约4 300辆。国际经验表明,车位供应量与汽车保有量的比值在1.15∶1~1.3∶1较为合适,但截至2006年底,南京主城拥有公共停车场672个,停车泊位4.4万个,这与南京每年的私家车快速增长速度明显不符;同时南京老城区停车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玄武湖、秦淮河等风景旅游地,每到旅游旺季,游客停车更是困难重重,驾车自助游的旅客往往因为找不到停车场而将车辆停在道路的两边,造成秦淮河、夫子庙周边交通的混乱与拥挤,既影响了城市交通,又直接导致游客游玩兴致的降低。在未来的发展中,“一车一位”将是停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建设也应重点加强配建停车[3]。利用水域地下空间进行地下停车场的建设,既可以解决地面开放式停车场成本过高,又可以依托水域的旅游价值,实现项目的综合效益。

(3)地下物流系统

地下物流以集装箱和货盘为运输的基本单元,能在封闭状态下运行,占用的空间小,同时使用自动导向车(AGV)作为运输承载工具[4],可以实现无人操作,基本不需要通风、照明。安全、稳定、自动化程度高,而且无空气和噪声污染,比在地面上运行优势明显,是地下空间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新系统。利用水域地下空间将物流系统转入地下,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货物运输的通达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城市用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南京长江段建设水域地下物流系统,可以实现长江上的物流和人流分离,缓解过江压力。

(二)地下公共服务设施

(1)地下商业、文化设施

地下商业设施是对城市商业设施的完善和补充,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开发环境的恶劣以及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地下商业设施得到一定的发展,其规模也不断扩大。早期地下商业的开发是结合建筑进行,现在更多的是伴随地铁的建设兴建。商业的发达,也引发、聚集了其他文化、体育、娱乐和展示活动,随着商业和交通的结合,公共服务的功能会相对集聚。这类设施的建设要有良好的商业环境,一定的人流量保证以及安全与规范的保障。

(2)地下综合体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扩大和成熟,地下综合体成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模式。地下综合体是将车行、步行、停车等交通功能与商业服务等经济功能相结合,协调地上、地下空间,维持城市高速运转的综合性地下建筑[5],体现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集中利用。近年来地下综合体在我国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迅速,地铁交通与地下停车场(库)、地下商业街结合建设已成为当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主流。地铁站、地下停车场(库)与地下商业街结合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带动地面商业的蓬勃发展,在城市中发挥其综合效益。南京的新街口区域也是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借鉴地下空间这种成熟的开发模式,既可解决城市的多种问题,也可创造多种效益。

(三)市政基础设施

(1)综合管沟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土地开发强度的增加,城市对市政管线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经验表明将市政综合管线转入地下建设可以实现管道不占用地上面积、重复修建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等良好社会效益,因此水域地下空间开始时也可以配套城市的市政管道规划,开展必要的市政管道设施建设。

(2)地下变电站

地下变电站的建设不仅安全性高,能够保证在台风、地震等灾害情况下电力的稳定供给,而且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地下变电站相对独立,可适合于少量点状水域进行开发。

(四)防灾民防设施

在南京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时要坚持“平战结合”的思想,创造社会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利用南京长江段水域地下空间进行设施建设时,考虑平战结合,连接江南、江北的民防工程,实现城市人防的一体化,提高城市的总体抗灾能力。

五、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可能的功能组合模式

(一)以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以交通为导向的模式(TOD)是指在“精明增长”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江河湖泊水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缓解城市交通为最主要目标,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重点,以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周边资源空间的拓展和延伸。

以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水域地下空间建设城市地铁、城市地下快速路以及地面上的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枢纽或是建立水域地下人行横道、地铁车站间的连接通道等一系列交通设施,同时充分利用车流、人流快速集散的过程能够带来的商机,在周边范围内辅以建设停车场,中小型娱乐、购物、餐饮等商业设施,提高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当然水域地下空间开发的交通设施必须服从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既要考虑水域功能要素的空间分布,又要结合城市交通,连接周边各交通节点,与城市的其他快速交通方式相配合,实现地上与地下相协调。

水域地下空间的功能组合可以是平面布局或是竖向组合分布。平面布置是将各种功能包括交通设施与附属设施都设置在同一层面,这种布置方式占用面积大,功能布局过于集中,内部交通比较复杂,交通设施带来的人流难以疏导,不太利于保障安全,而且采用平面布置建筑面积大,影响范围大,不利于施工;而竖向组合能在保证同样的功能组合下占用的平面小,因此施工面较小,而且通过有效地连接,可以实现不同层面之间的互通,所以在以交通为导向的模式中,建议选用竖向组合的方式。但在竖向分层布置时,为了保证水域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要充分考虑各功能的“级优评定”,确定各功能的具体区位,避免出现上下功能不对应引起冲突,组合后各功能效率低下的情况[6]。

在水域地下空间以交通为导向模式综合开发时由浅层至深层的开发功能为: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停车场、地铁、隧道、地下物流系统和综合管沟。

(二)以商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以商业为导向中的商业并不一定就是商业街、Shopping Mall等纯商业设施,而是相对交通设施的包括商业在类的设施,但由于商业作为这些设施的主要部分,因此也可称为“以商业为导向”。具体来说“以商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是指对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建设商业项目,获取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其开发利用的功能类型可以有地下立体停车场,特色旅游、娱乐、购物、餐饮等综合性商业设施或地下物流系统等,当然这些设施的周边应辅助建设一系列的地下通道或是地面接口等交通辅助设施。

在这种以商业为导向的模式里,商业项目和地下步行道都是典型的有人空间,舒适性和安全性都需要综合考虑,因此其开发深度仅限于地下构筑物的一层平面,深度不宜超过10m;地下停车场按照实践经验,所处的地下空间位置也不宜过深,一般在地下15m以内。该模式相对“以交通为导向”的模式,规模较小,因此在功能布置时,既可以选择选择平面布置,也可以使用竖向布置,这要根据水域的形状大小、城市规划以及周边的市政设施确定。在该模式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地上与地下关系,因为地下空间出入口的设施对商业设施及人流量会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以商业为导向的模式还可以应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中,特别是随着人民对居住环境需求的提高,现在的房地产项目特别重视其开发建筑的外部景观配套,住宅项目中临江房,观景房等大量开发,颇受民众欢迎,可见自然水域的存在能给其附近的开发项目带来景观的增值效益,因此个别独立水域的地下空间可以以一种容积率补偿的形式由政府转移给其周边项目的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既可以利用水域景观提升自身项目的景观价值,为项目增值;还可以利用该水域的地下空间进行商业开发,如建立商务娱乐会所、地下停车场或是社区超市等,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于长江边上的某些观景点好的区域也可以采用该种模式,但在该模式下要特别注意个人开发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周边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一致性。

(三)两类模式的分析比较

“以交通为导向”与“以商业为导向”这两种功能组合模式并不是绝对的,只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为水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不同的组合模式。以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利用规模比较大,涉及面广,比较适用于那些区域面积较大,且处于城市交通节点位置上周边商业较繁华的块状或线状水域,典型水域如玄武湖和长江;以商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多适用于周边商业气息较浓或是自身文化气息中潜藏着较大商业价值的水域区域,典型水域如南京的秦淮河。2000年玄武湖下方建设了玄武湖隧道,连接新模范马路与新庄立交,畅通了城市东西向交通,但已开发的功能(隧道)单一,可以依托已有的隧道适量的考虑建设地下商业设施或地下物流系统,追求项目的综合效益。长江天堑是南京都市化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随着南京市多条过江隧道的建设,未来对其水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也会成为现实。

六、结语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市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功能类型单一、开发效率不高、缺乏对私有资金吸引力等问题,提出了对水域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设想,并初步讨论了综合开发利用可能的功能类型及其组合模式,期望能对实际工作提供参考。由于篇幅所限,一些重要问题,如开发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开发方式、管理模式等尚待以后探讨。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江河湖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2009-R2-39)。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

②数据来源于百度。

参考文献:

[1] 赵景伟,周同,吕京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研究[A].2005年优秀论文集[C].山东建筑学会,2005:304―306

[2]孙亚哲,阎长虹,许崧,许宝田.南京市玄武湖水下交通隧道环境地质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04):72―75

[3] 高敏杰.南京市停车场需求分析及管理[D].南京林业大学,2004

[4] 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程述,程素斌.地下综合体的开发特点和管理模式[J].中国市政工程,2008,(01):58―59

[6] 李春.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7

[7] 杨佩英,段旺.以商业为主导的地下空间综合规划设计探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12(07):1147―1153

[8] 王梦恕.水下交通隧道发展现状与技术难题――兼论“台湾海峡海底铁路隧道建设方案”[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 11(27):2161―2171

[9] Smart growth network.2003.getting to smart growthⅡ:100 more policies for implementation.pp1―2

[10] H. Takasaki, H. Chikahisa, Y. Yuasa. Planning and Mapping of Subsurface Space in Japan [J].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00(15):287―301

[11] (美国)吉迪恩・s・格兰尼,尾岛俊雄(日本).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许方,于海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 束昱,柳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国际化趋势与中国发展战略[C].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