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

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文1

互联网金融潮流中,只有活期和定期存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余额理财携带货币基金的低风险、高流动性、收益超越活期利息的优势,给银行储户提供了全新的理财工具。就在多数银行还在观望、局部试点之际,富滇银行率先变革,举全行之力推动余额理财,实乃普惠金融之福。据介绍,“富利快线”将银行卡余额和高收益的货币基金打通,做到随时充、随时用,将给客户带来不同以往的体验。“富利快线”有几个特点:一是有超低的准入门槛,1元钱起即可理财,零花钱也能获得增值的机会,用户用一两百元就能享受到理财的快乐。二是“富利快线”支持赎回款7*24小时T+0实时到账,不影响客户消费。再者“富利快线”通过银行柜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均可简单便捷的实现转入转出,且无任何手续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与活期存款相比,“富利快线”收益更可观,富利快线对接的是易方达天天理财货币基金A,其年化收益率水平高出活期存款十多倍。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止8月4日,易方达天天理财A七日年化收益率达到4.392%,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达到3.1281%,取得了在纳入统计的78只A类货币基金中排名第2的好成绩。

“富利快线”的优势,离不开一个好伙伴的支持。作为“富利快线”的合作方,易方达基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走得比较靠前。早在去年,易方达就开始了基于货币基金T+0快速赎回的余额理财业务模式的探索,并逐步建立起了高效的互联网金融团队,积累了深厚的基金电商业务技术,系统也趋向成熟完善,能够支持当前所有基金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目前,易方达的系统研发部超过100人的团队中,互联网金融的销售、营销、服务、运营、数据等应用研发团队就达到70人,研发投入资源占总体比例高达54%。依靠富滇银行和易方达基金的强大资金实力,“富利快线”还拥有很多互联网“宝”类产品和余额理财产品都不具备的资金优势,其单个客户单日累计快速赎回限额可达20万元。

富滇银行作为云南唯一的省级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覆盖了云南全省以及一些其他省份的城市。富滇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走入东南亚开设营业机构的银行,还是国内第一家实现人民币和老挝基普、泰国泰铢直接兑换的银行。此次推出“富利快线”,体现了富滇银行从战略高度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余额理财已成银行业务创新的大势所趋,今年多起行业案例显示,余额理财对盘活存量和吸引增量都有明显效果。

“彩云之巅,七彩云南”,是一个神秘美丽的召唤,富滇银行“启财”云南,给全云南储户带来了理财福音。

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文2

2013年6月13日,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推出余额宝产品时,其实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一个颠覆者。可是,当互联网金融与普通用户需求找到交叉点时,这一市场就被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互联网金融军团似乎一夜之间便马肥兵壮。这一年来,不仅有各类“宝宝”前赴后继,P2P、众筹、比特币等诸多新旧玩法也各自占据一隅,被重新定位评估。

百姓理财意识大爆炸

2014年7月1日,天弘基金了《余额宝运行一周年数据报告》,给出了一年来较为详细的运行数据。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5741.60亿元,相比于一季度稳中有升,仍旧稳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大货币基金的位置。余额宝万份收益总值达到264元,区间年化收益率5.5%,运行一周年共为用户创造收益118亿元,“相当于请全国人民每人一份炸鸡和啤酒”。

不过,“赚钱”其实不算是余额宝一年来最大的成绩,带来百姓理财意识的变化才是。当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主要综合了货币基金的收益功能和支付功能,使得用户在获得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金进行日常消费。

去年,在余额宝的带动下,百度与腾讯马上就推出了类似的基金类理财产品“百发”和“理财通”,相继成功,积累了自己的用户群体。而后,只要是稍有资质的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抢入了这一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已经有超过60只货币基金加入了互联网 “宝宝军团”。而货币基金的整体规模,也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体量增加了两倍有余。

除了货币基金之外,许多公司也设计了一些整合自身特色资源的产品加入战局,比如携程网推出的“程涨宝”,其收益增值部分来自于公司的股价;还有前段时间大作宣传的阿里“娱乐宝”,其本质上是一款投连险,增值部分来自于阿里投资的影视作品的投资收益。这种类型的产品,往往收益会略高于货币基金类型“宝宝”产品,但相应的流动性会稍差。

另外,这一年间,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也逐渐被唤醒理财意识的普通投资人所接受。最明显的就是P2P行业,这一已经产生七八年,并不算是“创新”的借贷业务模式,在2013年,却被赋予了“理财”、“普惠金融”等多重身份。即便迄今为止,这个行业仍处于“三无”的监管窘境中,却不妨碍其在互联网金融与高收益的双重诱惑下,规模突破1100万亿。

三巨头移动金融战局未卜

2013年、2014年恰逢移动互联网激变。去年的互联网金融战局中,余额宝占据了先机, BAT三巨头虽然在业务上偶有交叉,争夺却不明显。而在切割移动金融的行业蛋糕时,三巨头回到了同一起跑线,战火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最初级的用户争夺到为了整合生态的收购战,斗得不亦乐乎。

阿里凭借“电商+支付寡头”优势,成为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里的最大赢家。但在成功案例的示范下,今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乃至传统金融企业参与进来,他们都会抢夺阿里2013年已经拥有的部分市场份额,“保住疆土”将会是阿里小微金融在2014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移动端口,腾讯携微信这一移动互联网领域杀手级的应用出现。有了入口,腾讯金融一招未出,却已极具威慑力。

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89-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业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金融业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新局面,民资银行粉墨登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破冰出炉,股票期权交易上市,等等,面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挑战,传统金融企业必须应对这些改革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与此同时,金融业的创新与融合的新形势也使金融人才培养与管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高等院校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新时代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

一、互联网金融新时代我国金融业发展特征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2014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在深圳前海挂牌试营业。微众银行以“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银行采取有别于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无营业网点和柜台,完全依托互联网为目标客户群各类金融业务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同时,另外一家民营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也已经通过国家审批等待开业,其负责人近日透露,网商银行不经营现金业务,不设营业网点,“是一家纯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全新的网络化经营方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2.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明显加速。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2014)》,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金融业务的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境外企业进出口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15%的企业占比达26%,比2013年提升了10%,约有87%的境内企业和69%的境外企业打算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收付结算中的使用比例,分别较2013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110%和8%。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目前累计已经突破16万亿元,货物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金额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人民币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投资往来的第二大支付结算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金融业务即将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

3.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以保证金和杠杆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随着金融业创新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达到两千余种,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适应客户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投资产品组合更加便利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4.互联网金融发展为金融风险监管提出挑战。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高科技网络的完美结合,它通过整合在线交易的海量数据,对客户资信进行快捷化的审查,以电子支付方式完成信用消费、资金支付,让客户享受到便捷及时的金融服务。互联网实现了无地域、无时限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但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网络安全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严峻挑战,增加了金融业风险,其中包括信息风险、交易风险、监管风险等,迫切需要金融行业及监管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规避系统风险。近几年,互联网理财产品呈现井喷式增长,但其本质是借助电商平台与基金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仍然受利率和货币市场的影响,如果盲目追求高收益率,可能导致血本无归的投资风险。

二、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新时代,金融业改革发展一日千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市场从分业经营趋向混业经营,如平安集团已经构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投资平台。金融业发展不仅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和顶层设计的高级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管理和实物操作的技术人才,因此,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学校金融学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进行及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相适应。但在现实中,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却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金融学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对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面各具侧重点,需要在教学进度设计时重点考虑,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尚未明确[1]。

2.教学内容方面,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内容比例不合理。我国金融学教学长期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两大核心课程体系,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往往注重宏观金融学方面的分析,以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为主干课程;而以国际金融为主干课程体系的教学,集中反映公司财务、企业融资、企业财务管理等微观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的投资学等,更加偏重市场投资、企业资产管理,偏重微观金融的研究和教学。

(二)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

1.理论研究型人才还是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标,没有根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业产品研发和基层管理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学毕业生难以按期就业。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意识,实践环节薄弱。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应用价值的教学是舍本逐末,因此,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侧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内容庞杂、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内容较少、讨论式或研究式教学学时偏少等问题,总体上缺失实践教学的设计与能力培养。

三、互联网金融新时代对金融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金融业的新变化对金融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能综合应用计算机、英语、法律工具,具备较好的计量经济学分析能力。

1.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知识。互联网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要求金融从业者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有较深入了解,对现代金融理论及应用有充分认识,能够对宏观金融政策进行理论解读,同时具备微观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运用金融理论分析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金融从业者要具备交叉性、跨市场风险监管的能力,具备把握系统性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检测的时机和能力。

2.具备敏锐的金融市场分析能力。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展开了以金融理财为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需要金融从业者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我国金融市场投资工具日益丰富,与此同时,金融投资和管理的风险难度也在不断增加,需要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准确把握国家金融经济政策走向,必须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直觉和敏感性,具有良好的金融市场的洞察能力,具备风险预警和检测能力,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做好风险提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良好的金融服务意识。

3.富有创新精神和持续钻研,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互联网金融是社会科学创新的产物,网络金融新时代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会更加融为一体,金融与经济将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金融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将会更加普及,突破时空的限制。因此,要求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不可墨守成规,要具备创新精神,同时,要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够将金融与统计学、数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互相交叉的边缘科学进行融合,这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从业者所具备的素养的基本要求。

4.具备基本的外语、计算机及法律应用技能。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迈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金融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要求金融人才熟悉国际金融理论惯例,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同时,适应金融国际化要求,为金融市场电子化、信息化、工程化做准备;要求金融人才熟练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编辑和大数据信息处理和计算。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法律盲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诸多问题,而互联网理财业务本身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其过度扩张将引发一定的法律风险。这一现状需要金融人员具备保护投资人利益以及较强的法律自律意识。

5.具有扎实的金融数学和计量分析能力。金融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借助数学和计量分析工具,因而定量分析在金融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最近推出的金融期权交易工具,对数学模型的分析依赖性更强,创新金融衍生产品,防范金融风险,进行金融产品精算,等等,都离不开金融数学和金融计量工具。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熟练应用数学工具,具备分析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量分析能力,这是现代金融业发展对专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四、互联网金融新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把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培养新形势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金融业管理水平,发展普惠金融,适应互联网金融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的需求,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快节凑的金融市场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原来以银行货币信用为核心,货币、信用、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增加以金融市场为主体,以货币经济、金融经济、金融工程为侧重点的内容,以及金融产品精算、风险偏好测量、金融政策演变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尚未有成熟教材的情况下,用余额宝、P2P、众筹等经典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营销模式及风险管理案例,通过分析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无网点、无需客户面对面的纯网络金融服务经营模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经营流程[2]。

2.改革教学方式,适度增加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课,很少主动参与到课程中与老师一起形成讨论和思考,这样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互动交流。如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为教师在课程中增加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设定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展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将经典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享给学生,案例与讨论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下较大功夫搜集整理经典案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案例作为“导入式”或“总结式”,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情景与案例的结合程度来设计,案例分析的情景及过程需要抓住案例内容的精华,不可断章取义,也不可花费太多时间讲解案情,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可学性”和“内涵型”,以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式教学的效果。

3.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业快速发展,需要研发型和高级管理的金融人才,但是基层管理和业务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确定了培养金融业基层管理和应用性业务人员的目标,就会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方面有的放矢,如课程内容增加实训课程,校外参与金融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政策及环境现状,有选择地储备从事金融业的能力和资质,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针对一些互联网金融热点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实践,可以聘请银行业的专业人员走进校门开展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3]

4.对教材选择和考试制度进行创新改革,适应互联网金融对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高校很难及时将反映市场特色的教材与课程相结合。因此要加快课程设置和教材配置步伐,教学方案和进度应该及时调整,教材选择在尊重真实、客观、准确反映金融学特征和规律基础上,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的效果。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要求方面,既要继承发扬国外经典理论,让学生奠定坚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也要有分析中国金融热点和事务的内容,要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指定主要教材和辅助教材,弥补一本教材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缺陷。

创新考试方式,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要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完成情况等均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比如在金融理财课程考核中,教师将3名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一人扮演理财师,另两位扮演客户,要求就家庭理财中某一问题咨询理财师。这样的咨询过程用手机录制成视频节目,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内容。学校应增加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环节,避免期末死记硬背,要综合考评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合理,也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参考文献:

[1]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06):45.

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文4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及其表现形态

互联网金融(ITFIN)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功能,依托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数据挖掘等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方式。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平台金融、普惠金融、信息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模式。

当前,互联网+金融格局,主要有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APP软件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动作的电商企业、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挖财类的手机理财APP(理财宝类),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种类

从互联网金融功能和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支付结算、网络融资、虚拟货币和信息化金融机构四大类。

(一)支付结算类

支付结算类属于独立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独立于银行和商户,作为中介为商户和消费者进行支付结算业务,借助计算机、平板、手机等PC设备,依托互联网在收付款人之间发起网络缴费、银行卡收单等资金划转业务,在金融交易过程中行使支付中介智能的金融模式。目前,其支付业务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网上购物、缴费逐渐扩充到医疗、教育、旅游等诸多行业,其代表为支付宝和理财通。

(二)网络融资类

1.P2P网络小额借贷模式,即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网络借贷,又称点对点网络借贷,其主要形式是具备充足的资金且有理财想法的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牵线搭桥并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其代表主要有采利网、人人贷等。

2.众筹,其行业特点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由项目创意人创业项目和活动计划并提出资金要求,向广大的网友受众中的有兴趣者或者认可其项目的人募集所需资金,再将创意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收益返还给出资人。目前在我国影响力还不强,处于萌芽阶段,典型代表追梦网,点名时间。

(三)虚拟货币类

1.电子币,主要分为游戏币和专用币,典型代表为Q币。

2.电子货币,又称网络虚置货币,典型代表是比特币,最初主要用途在于互联网金融投资,限网络商户使用,后来慢慢线下商户接受甚至明确了与实体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最后成为新式货币直接用于生活中。

(四)信息化金融机构

1.网上银行,主要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设立的网上银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业务服务,主要涉及存贷款、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其典型代表是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等。

2.金融网销,主要是指基金、券商等金融或者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典型代表是平安保险、网上车险等。

三、互联网金融常见的犯罪类型

互联网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的以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或避免损失为目的,侵犯不特定多数网民或投资者的财产和利益,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常见的犯罪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非法集资犯罪

非法集资,是指行为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违反法律、法,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机制未经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也指虽经批准但已被撤销,仍然继续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集中在表现为通过网上制作网站宣传、散布谣言和网下发放传单、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宣扬数倍于银行利息的高息来骗取民众投资,且在前期多会兑现利息,待吸引更多人投资后选择“断网跑路”。典型案例为“昆明泛亚有色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案”和。阜阳泛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是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授权机构,向投资人销售“日金宝”理财产品(其实是一种以有色金属为抵押物的债权,向交易所提供资金,获取债权及利息回报),阜阳公司赚取服务费。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在未经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控制资金池,指使关联公司自买自卖,制造有色金属交易火爆的假象,向社会不特定人群吸收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此种犯罪在P2P网贷领域中极为常见,极易产生庞氏骗局,即个别P2P网贷平台经营者,虚假的高利贷借款标募集资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贷还旧贷的形式,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用于自己生产经营,一旦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募集的资金根本无法归还本金和利息,更有的经营者甚至卷款潜逃。

(三)网络洗钱犯罪

网络金融平台具有重资金轻用途、资金来源审查不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众筹等模式存在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为不法分子注册成立空壳公司进行洗钱和转移赃款提供了便利,他们将赃款转换成虚拟货币,通过专业网站换回实际货币,达到洗钱的目的。

(四)网络传销犯罪

不法分子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络理财”等种种包装来掩饰其传销目的,吸引网民注册成会员,通过收取会员“入门费”、“回报基金”等费用,以购买网站产品或者虚拟物品数量的多少作为将参与人员分级的标准,在加入会员中形成上下级的金字塔结构,对会员投资和收益实施网络化的管理,上线通过发展下线抽取提成和固定分红。属于“交会费-拉下线-收提成”的模式。

四、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犯罪主体的呈专业化和技术化。从我市侦破的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来看,从事该项领域的人需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金融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宣传公关能力等,从“E租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来看,相关业务员从事宣传公关业务多年,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话语的煽动性和诱惑性较强;公司内部有专门负责金融服务的“操盘手”,负责专业技术领域内的工作;具备网络技术的人员负责网站创立。

(二)互联网金融犯罪涉及区域广、涉及人员众多。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到涉及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进行交流、进行交易,互联网创造了一个瞬间联通世界的神话。同样互联网金融犯罪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看到同一个信息,而这个信息如果是虚假诈骗的,而受骗者也就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一旦发案涉及人员众多。

(三)互联网金融犯罪更加隐秘,手段的多样化。从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手法看,犯罪嫌疑人往往是通过互联网信息,利用QQ、微信等方式联系,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进行资金的转移,避开与被害人的直接接触,真伪上根本无法辨别,对外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

(四)互联网经济犯罪案件立案后难以取证侦破。由于互联网经济犯罪突破了传统的地域时间限制,网络的无界性,互联网金融犯罪手段隐蔽、专业性强,加之电子证据难固定,人员身份取证困难等诸多难点,使得许多互联网经济犯罪分子有恃无恐,给预防和取证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网络犯罪取证难、侦破成本高已经成为公安机关破案的瓶颈。

五、互联网金融犯罪多发的原因

(一)操作便捷,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在网络进行前期准备时,只需要花几百元购买一套程序,然后再注册一个域名,在境外租用一台服务器,就可以上线开张了,所有收入均被犯罪份子装入自己腰包,一旦被调查,立刻关掉服务器,清除所有的数据,换个身份又重新再来。

(二)网络覆盖广,受众群体基数大。据官方统计,中国网民达到6.88亿,手机网民规模6.20亿,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犯罪份子只需要在网络一条简单的信息或群发诈骗短信,即可“守株待兔”。去年5月份,公安机关在暨南大学模拟伪基站技术向周围人群群发了内容为“同学你好!经随机抽取号码,你的手机中奖了!赶紧戳下面的链接,凭兑换码到建阳篮球场摊位领取神秘大奖”的“中奖”短信,并附上短信链接。不到两分钟,就有人受骗,短短一个多小时,已经有五六十名同学拿着“兑奖短信”前来咨询,而有半数同学已经点开了短信链接。

(三)易钻法律空子,逃避法律制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立法永远滞后于社会现实的事实,导致许多网络犯罪行为通过立法上的空白最终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再次作案,并将犯罪手段变形升级。

六、互联网金融犯罪打防对策及建议

由于互联网金融犯罪具有高科技性、高智能性等特点,所以对互网络金融犯罪侦查观念较传统侦查观念应有所转变,必须适应时代新形势,以科技、智能等手段作为支撑点,全力打击预防此类犯罪,净化互联网络空间。

(一)情报导侦,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精确研判能力。围绕互联网金融犯罪发展的新动向,从公开和秘密两个信息层面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着力揭示犯罪的特点、手法、规律和趋势,掌握应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精确研判的主动权。

(二)集成作战,增强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精确打击能力。当前,网安、刑侦、经侦、情报、国保等要以研判会商为核心,以集成作战为手段,以精确打击为目标,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联席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多警种、多部门联合参战的集成作战打击平台,无论是立案协查、调查取证,还是协助执行,形成整体打击、整w作战的新型模式。

(三)强化宣传,提升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群防群治意识。采取传统手段与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盘活公众传媒资源,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途径加强金融法律政策的宣传,普及国家储蓄、信贷以及信用卡保存、使用等常识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鉴别能力;告诫民众慎重对待高息借贷,规范借贷手续,不要盲目跟风;大力宣传非法集资犯罪、传销等作案手法和社会危害,通报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四)加大监管,健全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监管体系。银监部门要切实担当起监管金融事业的公正“法官”,独立自主地行使权利,用足用好调控、经济以及法律手段,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彻底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人民银行、工商等相关金融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金融机构设置、金融业务开展的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堵塞内部作案漏洞,禁止金融机构账外经营,铲除金融机构内部作案的“温床”。

(五)提高素质,为打击网络金融犯罪提供人才保障。各级经侦部门要注意总结办案经验,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整理为教育素材,例如情报导侦案例、技战法等为经侦民警讲授,可以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办理培训班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利用拍摄微电影、举办有奖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丰富手段,重在提高民警的参与积极性和教育内容的吸收性。重点解决技术水平与实际业务脱节的问题,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坤;高春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特点与侦防对策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09-20

[2]徐迎阳;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2014-02-25

[3]王行健;浅析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经济》- 2014-03-25

[4]赵青; 互联网金融特性及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影响 《当代经济》- 2014-05-08

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基金项目:2016年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Z86)

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出现了2015年来的首次下降,银行居民存款增速下降成了新常态,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其依托于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金融活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进行存贷款、汇款等业务的唯一途径。在金融业的新业态下,商业银行如何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方式、网络借贷模式和互联网理财模式。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根据国内智库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6年(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融资金额约为610亿元人民币。在投融资总额方面,与2015年同期数据相比,2016年上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规模增长达337%以上,并已经达到2015年全年度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总额944亿元的64.61%。

1. 第三方移动支付

自1999年,中国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首信易支付的诞生起,第三方支付历经了近20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以银行网关支付平台为基础,凭借其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开始逐渐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以及小额信贷用户等领域扩张。目前,第三方支付已存在于金融行业的各个环节,众多第三方支付产品涌现。既有电商型产品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QQ钱包、财付通等,又有互联网型的产品如快钱、汇付天下、拉卡拉、易宝支付等,还有手机厂商型的产品如小米pay、Huawei Pay、Android Pay等,以及运营商型产品如翼支付、沃支付等。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62011亿元,同比2015年第一季度增加近3倍,2016年第二季度交易规模达93400亿元,环比增长率51%。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2.网络借贷

网络借贷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资金供需双方通过在线交易实现资金的融通。网络借贷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P2P模式,是指把第三方网络平台作为中介,进行资金借贷。借款者可通^平台自行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借的款信息,同时资金借出者可以明确地了解借款者的资金流向。2015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1805.65亿元,同比增长258.62%;历史累计成交额16312.15亿元。第二种是众筹模式,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2013年及之前全国众筹行业仅成功筹资3.35亿元,至2014年,众筹行业成功融资21.58亿元,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众筹行业历史累计成功筹资金额超过218亿元。

3.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是指金融服务企业通过网络平台推出新型理财产品,将收集的大众闲置资金,投放于货币市场以获取利润。数据显示,2015年“宝”类理财产品规模达到1.94万亿元,2016年上半年达到3.46万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成本极低。一方面业务运作互联网化,运营成本要比传统的金融模式低且准入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客户可以在计算机和手机上办理业务,节省了银行等候排队的机会成本。

2.方便快捷。互联网金融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业务的移动化,只需要通过计算机或手机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资金的借贷和划转。

3.大众化。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流程相对简单,易于操作,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

4.多元化。通过互联网,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能促进金融服务的标准化。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 商业银行中介地位弱化

在传统的金融业中,商业银行扮演着金融中介的角色。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下,这一金融中介的角色已经开始逐步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融资最主要的问题是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本过高,而网络借贷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借贷双方,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同时交易的成本大大下降。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为资金借贷双方提供交易平台。同时及时有效地各类信息,跳过银行中介机构,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的需求。

二是第三方支付挑战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以往商业银行是支付的重要手段,任何支付结算必须通过商业银行这个支付中介才能实现,而快速兴起的第三方支付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减少了支付业务对银行的依赖,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支付功能的垄断。

(二)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被蚕食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存贷利差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银行的吸储能力严重下降。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存款。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平台加入其中,这对银行的存款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我国国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可度的提高,类似互联网理财产品对银行存款业务市场的瓜分愈加严重。

另一方面,网络借贷业务严重地分流了银行贷款市场,主要是小额贷款市场。传统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掌控能力较弱,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较高。而P2P网贷模式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缺陷,能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另外网络贷款不仅不受地域限制,而且审查手续简化,所以对商业银行进入小微信贷领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同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被互联网金融的支付结算业务所替代。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虽然不占用银行的资金,但给银行带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削弱了银行卡的支付能力,挤压了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结算以及跨行转账等业务,大幅减少了银行的中间收入。另外,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开通了代销基金,代缴水电费,充话费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正在逐渐被侵占。

(三)银行中小型客户资源被抢占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相对简单,易于操作,所以市场参与更为大众化,而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参与者主要是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户。中小型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由于其资金规模小,更注重互联网金融企业便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这将导致这些中小型客户绕开商业银行,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各项金融活动。另外,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者将会是银行未来的主要客户,这些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而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这些客户的基本诉求。互联网金融为这些客户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迎合了他们“自管理”的需求。从长期看,中小型客户对银行的依赖性下降,将会直接动摇银行的客户基础和结构。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一)强化银行传统优势

1.促进小微银行和社区银行的建设

通过加强小微银行和社区银行的发展,主动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小企业客户和广大普通群众的联系,从而扩展了客户资源。

2.发挥银行风险管理优势

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目前商业银行的有利优势就是专业化的理财和风险管理能力。虽然互联网理财产品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但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管理经验等许多方面还需要改进。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把这种优势进一步放大,给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专业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二)转变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

1.注重客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服务逐渐向虚拟化方向发展,这将不断颠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民众对传统商业银行存在较多的不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效率低,客户往往要排很长时间队才能完成业务办理,机会成本太高。另外银行业务流程繁琐使得商业银行流失了一部分客户。以小额信贷为例,网络借贷平台发放小额贷款从申请到发放环节只需要几天甚至当天到账,而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历经多个环节的审批,从申请到发放贷款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繁琐的业务环节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而互联网金融给民众提供了便捷、高效和大众化的服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的经营观念,努力实现将经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改变,加快服务意识的提高,简化业务流程,让不同群体的客户拥有金融服务的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客户得到更加满意的体验。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银行传统产品和新兴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经验,在短时期内还不能整合各种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应加大创新力度,将现有业务和产品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减少或消除跨行转账支付障碍和引进适当的现金管理产品,提高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灵活性等方式积极开拓新市场。

(三)融入互联网金融,实现互惠互利

商业银行可以和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是在风险管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银行还有遍布各地的网点,在渠道上有着明显优势。而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数据技术。两者合作可以相辅相成,实现双赢。一是商业银行可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获取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二是商业银行可以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共同搭建销售平台,根据互联网金融客户特点退出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发掘新客户群,通过长期维护转变为长尾客户。

⒖嘉南祝

[1]陈莉,周琼.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电子世界,2014(18):442.

[2]王银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5(04)

[3]郑国强,童彤,潘文杰.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J].经济视角,2014(06):17-19.

互联网金融理财案例范文6

关键词:银行业;经营管理;互联网冲击;应对;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互联网企业以搜索引擎、在线支付以及大数据等为介质充分渗透到金融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但这对于以传统业务为主的银行业来说,在带来一定便捷的同时,也对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中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并突破当前的困境实现进一步发展是关键的社会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特质

(一)更为便捷的支付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用户只需要通过移动端或客户端等介质,就能够随时进行支付或在线操作。目前,通过各种终端就能够进行支付的方式已经逐步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并为传统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操作更为便捷,用户只需要在移动终端上操作即可完成支付,包括日常支付、证券交易以及转账等都可以实现。这样的支付方式,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佳的操作体验,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选择,便于用户对资金的分散储存或投资。可以说,新的支付方式是对传统支付方式的极大发展和突破。

(二)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与互联网金融一同得到广泛运用的,还有大数据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领域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了海量信息。而能否在短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是企业的重要竞争能力。大数据可以对资金需要以及风险等因素进行迅速评估,还可以对动态违约概率进行评价。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发展体系的关键,即是对信息的高效率配置与处理。只有实现了对数据的高效配置,才能为后续的风险控制与资源分配提供更全面的基础。

(三)更低的信息处理成本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更快速、有效的信息处理,避免了较多的人力操作与纸质储存的互联网信息处理,消耗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都要更低,并且交易成本也更低。在P2P网络借贷方式得到广泛运用之后,为更多用户群体提供了方便的借贷方式,而在这之前,缺乏资金或信用基础的用户,是难以在银行体系获取贷款的。通过新型借贷方式获取资金,相关平台提供的服务不仅更为全面,包括信息、利率计算等,其审核流程也有所优化。这对于参与交易的双方来说,都比较高效与便捷。

(四)中介化的资源分配

在传统的融资体系中,参与借贷交易的双方信息匹配度大多比较低,甚至处于基本不匹配的状态,这样并不利于高效率操作的实现,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缺乏有效信息或数据,资金提供方难以发现发展空间较大、回报率较高的项目,许多借贷者也面临着缺乏有效借贷渠道的困境。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资源分配有着明显的中介化特质,参与交易的双方只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即可实现借贷交易甚至整个流程,而不再要求银行的必须参与,这样的借贷方式不仅操作更为便捷,借贷者也能够很快获取资金。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银行吸储能力受到的影响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一般来说银行的业务重心都会适当地向资金力量比较雄厚的客户偏向,以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但在互联网金融系统中,环境特色使得同质市场被划分为许多个子市场,其业务重心更多的是在大量的中小客户身上。通过对中小客户理财或投资需求的挖掘,并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经营利润,例如余额宝、理财通等即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中的理财资金流动性更大,资金收益相对来说也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用户将资金放在了收益高的平台中,对银行的吸储能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银行资金的吸收,导致后续发展和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的限制。

(二)商业银行融资信贷受到的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为个体投资者或者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借贷方式。这样一来,个人或小型企业的借贷并不要求金融媒介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曾经融资难的困难。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较多的这类贷款企业,包括阿里小贷等,这类平台都具有成本低、风险不集中等特点,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参与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贷款者的困难。但由于这类企业的发展,导致银行出现了经营利益减少、信贷客户数量也逐渐减少的问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银行终将失去以低成本吸收更多资金的优势,融资信贷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临新的竞争对手,银行若是不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将难以充分适应新的环境,也无法保证进一步发展的实现。

三、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一)根据市场需要,契合互联网核心发展精神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运用,对我国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包括理财、信贷以及支付等领域。与传统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征,即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有效客户,并实现与客户的真实接触,进而实现对信息与数据的垄断。针对这种情况,银行业若是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当前,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失去优势,尤其是难以及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部分。因此,依据市场需求,契合互联网核心发展精神是当前银行业的首要任务,包括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发展趋势为核心,通过对物联网、电商平台等新型经营方式的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创新与支付方式的创新,通过这些方式实现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更多的交流。

(二)为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运用使得银行业不得不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所以更高性价比服务的提供,是目前银行业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与传统的银行业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操作更加简单,银行只有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能够提供的服务,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但是,高性价比服务实现的前提之一,即是广大的用户群,只有用户群足够庞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银行可以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或理财优惠,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不断稳固已有的客户基础。另一方面,银行的部分收费业务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定期给予用户优惠的方式,让用户对银行业务逐渐习惯最终信赖。

(三)迎合资本合作分享利益对冲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可以与电商企业或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商机,实现利益共享。这样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对冲潜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电商与第三方平台的广泛运用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巨大的影响,导致这类业务逐渐萎缩,利益空间逐渐缩小。但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可以使商业银行适当弥补传统业务的损失。二是商业银行与两者的合作,也是银行学习和借鉴新的时代环境下经营模式与手段的有效方式,进而逐渐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增加在新领域的投资,以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的实现。

(四)建立自有平台,主动涉足电商领域

从当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不仅对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代特征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目前网络企业、电商以及第三方平台等都可以借助经营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对部分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将更加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因此,银行可建立自有平台,主动、积极地涉及电商领域避免自身被动地被卷入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去,进而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银行可针对当前的情况,在传统的经营模式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改进,将发展重心适当地向中间业务移动,并构建起自主的数据平台,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同时,还可借助电商实现更高效率与更低成本的数据获取,并与线下服务有效结合,以增加中间利润。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通过契合互联网核心发展精神、为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迎合资本合作分享利益对冲风险,以及主动涉足电商领域等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为突破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困境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但是,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银行业持续发展和进步,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林,周焰.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5,12:8-11.

[2]刘忠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财贸经济,2016,04:71-85+115.

[3]王静.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及对商业银行的冲击[J].财经科学,2015,03: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