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实验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实验原理范文1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课;多元评价体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89-02
生物化学是农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结论全部源于实验结果,这决定了实验操作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时,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同步开展,以此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并且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然而,笔者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实验课堂评价体系很难满足现代学科发展的要求,表现出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不明就里以及实验报告作假抄袭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用多元评价体系来综合鉴定学生的实验课表现。从实践效果来看,该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
1 传统实验课评价体系的弊端
传统的生化实验课流程常常是课堂讲解―学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打分。这种简单地根据实验报告打分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学生篡改实验数据、编造实验结果、相互抄袭等不良现象。而且,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同组的部分学生可能蓄意偷懒,仅在一旁观看其他小组成员操作,甚至是仅在实验室里闲聊闲逛。另外,部分学生对这种应付任务式的实验过程,往往是课堂做完,课后就忘,结果还是一问三不知。以上种种问题,都很难简单地在实验报告中反映出来,从而无法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实验动手能力[1]。因此,该类传统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弊端,严重影响了生化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2 多元评价体系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既然实验报告不能真实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实验课表现,那么重新建立实验课堂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倡导的多元评价体系,就是要从多个实验课中间环节对学生进行打分,从而完整客观有效地获得评价结果。以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为例,其多元化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在该评价体系中,将评价打分环节划分为4个大环节,执行标准如下。
2.1 实验课前评价环节
在该环节里,教师有3个主要任务:①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上将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夯实基础。②就实验相关理论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课前就开始关注实验原理和内容[2]。比如,在“葡聚糖凝胶色谱”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这2个实验中,蛋白质分子得以分离的原理是截然不同的:前一个实验中大分子蛋白质移动快,先流出色谱柱,小分子蛋白质移动慢,后流出色谱柱;而后一个试验中大分子蛋白质移动慢,迁移的距离短,小分子蛋白质移动快,迁移的距离长。这些可以预计的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仔细对比2个实验的原理,从而得出答案。同时,在实验课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是为了实验课上进一步解答问题,这样前后呼应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③布置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的作用是提前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到了实验课上才忙乱地打开实验教材学习。同时,对于预习报告,必须要提出合理的要求。笔者一直强调学生在写预习报告时,实验原理部分可以从简或者简要归纳一下即可,而不是一字不漏地抄袭实验教材的内容。学生只有在归纳和整理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和内容。
相对应地,在该环节学生也应积极完成以下任务:①理论课上认真学习实验相关理论知识。②思考和回答教师布置的实验预习问题;③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地准备预习报告。
最后,该环节需要就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进行打分,打分比例占实验总成绩的10%。该评价打分环节的设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实验课前预习的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预习实验内容,对实验课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实验课中评价环节
实验课中是该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又可以分解为以下2个小的环节。
2.2.1 讲解和演示环节。在该环节里,教师有3个主要任务:①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经过学生的预习后,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时就可以有的放矢,要重点针对原理中难懂的部分进行解释,以及步骤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比如在“酵母RNA的提取和鉴定”实验中,须强调在添加乙醚试剂时一定要在通风橱内操作,以免强挥发性的乙醚试剂危及大家的身体健康。②就课堂上讲过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该环节可以很好地解答实验课前环节布置的思考题,或者就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及现象进一步提出新问题,从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实验内容。③演示关键实验操作步骤。对于一些学生以前没有操作过的实验仪器和步骤,要在学生动手实验前讲解清楚并进行演示,以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浪费材料甚至引起实验室安全风险。比如在“葡聚糖凝胶色谱”实验中,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色谱柱,纯粹靠课堂讲解或课本上文字描述很难获得色谱操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演示色谱柱的组装、加样和回收等过程,使学生能正确地学会该实验技术[3]。
相对地,在该环节学生也应积极配合完成以下任务:①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若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及时提问,以免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②积极回答和思考问题,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③仔细观看实验关键技术演示操作过程,确保能独立完成实验内容[4]。
最后,该环节需要就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准确性进行打分,从而进一步确认学生思考问题和课前预习的能力与力度,打分比例占实验总成绩的10%。
2.2.2 学生动手实验环节。在该环节里,教师有2个主要任务:①仔细观察和监督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确定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阻止部分同学偷懒闲聊及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②及时纠正实验错误。对于发现的实验操作不当和安全隐患要及时指出和纠正,比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实验中,用来调节pH值的盐酸或者氢氧化钠试剂一定不能滴加过快过猛,否则不容易观察到等电点时的蛋白质沉淀现象。
相对应地,在该环节学生也应积极配合完成以下任务:①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和现象。②实验过程中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向老师提问和报告[5]。比如多个生化实验中涉及离心机的使用,若发现离心机出现故障或者运转声音不正常,一定要及时切断电源并向教师汇报,避免引起安全事故。
最后,该环节是学生实验能力的直接体现环节,需要就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打分,打分比例占实验总成绩的30%。
2.3 实验课后评价环节
在该环节里,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并经教师批改打分,该环节打分比例占实验总成绩的30%。需要强调的是,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一定要做出明确要求。一般来讲,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及思考题等6个内容板块。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特别强调实验结果和分析及思考题这2个内容板块是要重点详细记录的板块,并且明确要求学生杜绝弄虚作假、编造篡改数据和相互抄袭等行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确保实验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①鼓励原始数据记录,即使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的结果,但是只要分析讨论该类非预期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同样给予高分评价。比如在“考马斯亮蓝显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实验中,一般要求将标准蛋白质样品的浓度和对应吸光值拟合成标准曲线,该曲线的参数R2≥0.98才算标准曲线合格。但是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R2
2.4 考试考核环节
对于生物化学课程,部分高校和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上,而其他高校和专业把它当成生物化学理论课的一部分来完成。这使得两者的考核机制略有不同。前者需要在所有实验内容完成后,进行单独的笔试或实验操作考试,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设计考试内容。对于实验操作考试,可以将之前讲授过的所有实验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要求学生抽签决定需要操作的实验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做过的实验要烂熟于心,而不是边学边忘[6]。后者的考核形式宜和理论课的考核相统一,例如在理论课的期末试卷中,将部分实验关键原理作为考核内容,督促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该环节打分比例占实验总成绩的20%,至此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所有打分环节结束。
3 多元评价体系的实践效果
自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生物化学实验课开展以来,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表现在如下几点:①学生在课前能认真地预习并完成预习报告。大部分报告中字迹端正认真,不少学生能创造性地用图、表等形式将原理和步骤进行归纳。由于认真地准备了预习报告,学生在实验课上基本可以不翻看实验教材,只需根据报告中归纳的实验步骤往下做即可。②实验课上师生互动明显提高。由于课前环节思考题和预习报告的设置,学生对实验内容早就有了充分了解,只需教师轻轻点拨即能完全理解,同时学生在实验课上会根据已经掌握的原理和内容主动提出新的问题。③由于每个环节都是打分环节,在实验课上基本上没有学生做与验无关之事。④实验报告实事求是,杜绝了抄袭和编造数据。部分学生虽然获得的实验结果不够理想,但是因完整地记录和分析原始数据而得了高分,反而激发了其端正科研态度、实事求是的学术美德。⑤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原理和内容,即使经过长时间后仍能回忆起和重新使用学过的实验技术。
4 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元评价体系在生物化学实验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①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设计实验打分环节。②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更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经常会提出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自我知识体系。
因此,想要按照多元评价体系上好一门实验课,必须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才能收获满意的教学效果。
5 参考文献
[1] 孙新.农业院校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341-342.
[2] 王叶菁,何华伟.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蚕学通讯,2014,34(4):54-58.
[3] 马晶,赵继英,丁诚实.设置障碍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尝试[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87-88.
[4] 杨靖,郭敏亮.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333.
科学小实验原理范文2
[关键词]高等工科院校 大学生 作弊 心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27-02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古往今来,科举制度是合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合理评价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素有“象牙塔”美誉的大学校园已经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微型社会”,学生不诚信事件时有发生,较为突出的是考试作弊现象。[1] [2]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全面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促进高等院校学风、考风考纪建设,值得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深思。目前,积极营造优良学风是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其关键在于考风考纪的建设。考风考纪的好坏是教风与学风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考风考纪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风、考风考纪的良好发展。[3] [4] [5]深入了解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建立预防体系,改变教学教法,是营造优良学风的基础。[6]本研究针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特点,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教学质量与日常的教学管理、校园人文氛围、学生自身状况、考试题型与监考质量和作弊处理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与原因。
一、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在大学校园里进行问卷调查,在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食堂共发放问卷调查报告600份,收回问卷调查报告590份,经过后期数据分析与整理,其中有效问卷调查报告5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7%。访谈调查采用面谈的方式,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与学生进行随机访谈。本次调查对象为工科高等院校本科在校学生(不包括成教和自考学生),学生年龄、性别分布较为合理,符合调查与统计学原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考试出题现状
对“你喜欢任课教师在考前指定考试范围或者划出考题重点吗?”这一问题,87%的学生选择“喜欢”,5%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剩下的8%则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考试前给出考试范围和重点。从教师出题的调查情况来看,76%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在考前给出考题范围或者重点。从这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会在考前给重点,特别是像记忆知识点较多的学科,这给考试作弊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平时教研会上不少教师表示学生都期盼教师在考前给出重点,如果给出重点,少部分学生会有情绪,甚至极个别学生会在教师教学考评中给予差评。50%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给出的是记忆性的考试范围或者重点。大多数学生认为像记忆性的知识点考前背一下,考试就可以过关;一小部分学生认为,采用考试作弊的方式同样也可以通过考试。由此可见,如果试卷内容大部分是考察知识点的记忆,这就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82%的学生选择了开卷考试比较难。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规定开卷考试不得在书上找到原题答案,这种考试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由此可见,采用上述开卷考试的机制能够较好的避免考试作弊的发生。
(二)作弊动机的调查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等学校考试作弊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在校园、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与学生进行随机访谈,我们将考试作弊动机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的影响。最近几年来,受到招聘条件要求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股考证热。大学生普遍认为证书已成为衡量大学期间学习成效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要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就必须通过各种资格认定,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一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通用型证书成为大学生必考证书;另一方面,托福、雅思、公务员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类职业型证书也成为许多大学生追逐的热点。现阶段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学生成绩、证书等硬件条件,这使得大学生的“拜分主义”思想越来越严重。此外,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奖学金制度也十分强调学习成绩,奖学金的金额较高,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不惜在考试中采用作弊的手段。
2.考试体制不完善。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强调期末考试的权重,弱化平时成绩的考核,这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很低,部分高等院校学生迟到、早退、逃课现象十分严重,学风不好,学生考试靠短期强化记忆和作弊蒙混过关。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监考方面,少数监考教师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时聊天、看杂志、打电话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有时一个专业几个班级考试,有的教师监考严格,有的监考松懈,这容易造成认真学习的学生反而没有作弊的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让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考试作弊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其自身方面的因素始终是主要的根源。中国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大学生们高中期间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进入大学后,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反而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产生了放松学习的心理,把学习放在次要位置。有些学生平时不注重课堂知识点的积累和消化,考试时靠短期记忆和作弊蒙混过关。少数学生想通过作弊获得高分,从而获得奖学金。金钱的诱惑,让部分学生走向了作弊这条路。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或者其他原因,选择了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从心理上对专业产生了抵触情绪,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平时很少上课,期末靠作弊通过考试。
4.学籍管理制度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高等院校对学生实行综合测评,但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所占比重较大。高等院校学籍管理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明确规定,如60分以下(不含60分)为不及格,几科不及格应退学,几科不及格应留(降)级或者无法授予学士学位。少部分学生为了拿到学位,不惜采取作弊的手段通过考试。
三、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具体体现在考试中就是不弄虚作假、不舞弊。目前,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深刻理解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抄袭作弊不是可耻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最多是违纪行为。考试抄袭作弊危害极大,它影响校风学风,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把诚信教育放在重要的位子,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风考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健全考试制度,从严治考
教务处在考前应该组织监考人员认真学习监考条例,履行监考职责,对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对学生作弊的处罚要坚持原则,不应该姑息迁就,应该常抓不懈,健全考试制度,从严治考;应根据其情节轻重和认错态度好坏,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及时公布处分结果;要加强处罚力度,决不抓大放小,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彻底打消作弊的念头。
(三)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考试模式
教师在学期末应组织学生进行答疑,命题时不能向学生透露考试范围或者考题。教师要严格执行学校有关考试的规定,在“命题”、“评分”、“补考”等方面严格要求,评分时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应采用多种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平时随堂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命题过程中要减少客观题的数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使“考试夹带”达不到作弊的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打破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以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授。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与学生积极互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次强调考试制度,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考试观。
[ 参 考 文 献 ]
[1] 沙莉.当代大学生对考试认知的变化及管理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0-212.
[2] 孙世民,李世峰.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8):26-29.
[3] 漆勇政,魏友伯,石国兵.大学生考试舞弊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5):83-86.
[4] 陈敏.改进高校考试管理制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2(S2):121-123.
科学小实验原理范文3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2000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高校大量扩招,每年入学新生达到了600万人。为满足更多学生接收高等教育的需要,许多专科学校陆续升为本科院校,从某种意义上讲缓解了高等教育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较差,特别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等教育正常的发展。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针对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在部分院校进行了调查,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据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高,而且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偏低,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原有师资力量不足,迫使学校在近几年大量引进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人才在高校学习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进入教师队伍后,又很快被安排到了教学一线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补修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和技能,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较差,教学层次单一
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各专业的专门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尤其是在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些方向上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普遍性知识地运用能力还比较欠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很有限。如对课程的内容体系安排,教学进度的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的布设等方面明显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通常只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内容不折不扣、不加调整和判断就去讲解,对讲解的知识自己理解不透,尤其是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不清楚,难点不突出,从头到尾一个调一种方法。有些青年教师甚至遇到难点时告诉学生,这些不是现在要学的内容,如果有兴趣,自己在课后去看,把难题都留给了学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
(二)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或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法课程,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连作为教师必修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也没有学习过,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双边活动,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情境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然而,这些青年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不知道怎样将课程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大多采用传统的单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教师的主导成了实际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成了实际的“客体”。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生机活力,照搬课前预设的流程,一旦出现预想之外的事件、问题、情境就无所适从;教学语言缺乏感彩,平铺直叙、缺乏激情,更少有语调的抑扬顿挫与语言的幽默感,必要的肢体语言运用更是一片空白,课堂也就显得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教学研究意识薄弱,教学创新能力缺失
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升华与提高的过程,是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完善、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整体氛围。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是个新手,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与提高,而且他们从事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创新的能力都很有限。部分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应付教学工作,缺少深入研究教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新建本院校师资紧缺,一些青年教师承担的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了;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然主观上有开展教学研究的愿望,但客观上“有心无力”,缺乏“高人”指导,只能自己揣摩着进行,但是收效甚微;由于教学研究不到位或基本不搞教学研究,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无从谈起。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缺乏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合理,一是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缺少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青年教师培训的内容多数是教师职业道德和理论性很强的科目,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二是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部分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不重视,至今还未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划;一些院校的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缺少可行的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三是培训内容不全面。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多以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却很少涉及,这种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培训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不大,往往使培训收效甚微。部分院校只是在青年教师上岗前开展岗前培训,缺乏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缺乏对青年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财力和物力等的限制,缺乏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豪迈气概和旺盛的精力,思想上要求积极进步,但到了工作院校后,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很大,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有些志不达意,意志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消沉。新建本科院校很不注重这个问题,还是按照常规的做法管理青年教师,部分研究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承接了外部商业机构的研究项目,获得额外的收入以补充经济的短缺,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只是抱着完任务的态度,缺乏对教学的研究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未能有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教学研究和课堂竞赛等活动,不能很好的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帮助青年教师能力提高的教学经验交流和互动平台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建立帮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平台,对青年教师管理比较松散,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据调查,部分院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设置教学竞赛活动,没有组织教学经验汇报会、交流会,没有给青年教师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做导师,这使得青年教师只有自己去摸索教学方法和实践,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既是有些院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计划,但并没有给予导师相关的激励措施,导师缺乏指导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导师也只是个名头。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导师思想上不重视,加之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青年教师指导的时间也无法保证,只做应付性的指导或者根本就没有指导,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青年教师和导师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传”、“帮”、“带”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没有起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四)缺乏对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的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教师紧缺,最近几年招生量不断的扩大,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在急剧的增加。青年教师一到学校就要承接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实践一年以后再上讲台的要求操作。很多学校给青年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很重,基本上每天都有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同时,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择偶成家等重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导致了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任务的完成上,忙于应付差事,很难抽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他们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或提高的很缓慢,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和机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一整套旨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制度,主讲课程前的听课与助教制度,新开课与开新课的试讲制度,结对帮扶的导师制度,督导跟踪听课的指导制度,定期进修或攻读学位的深造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建立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规范制度运行的相关要求,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制度的运行,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和方案,达到持续推进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长远发展和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建立能够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安排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教学方面的能力,更要短期和长期结合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到国内外有相关一流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所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或者安排他们到与课程相关的实践领域从事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掌握自己所受课程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新的教学教法,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搭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够得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必要的平台,开展相关的教学竞赛活动,全方位、多角度为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服务。教学实践平台应由各类教学竞赛和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成。其中教学竞赛主要包括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优秀教案(讲稿)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则包括示范公开课集中观摩、教授讲课风采展示与观摩、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例会、系列辅导报告与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教学体会交流、教学名师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竞赛和活动的开展,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借鉴其他教师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水平,达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加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费投入
教师的培养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职前教育状况良好,但是职后教育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经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如:教学研究经费、教师培养经费、进修经费、竞赛经费、教学研讨费用,学术研讨费用等。学校应该专门为青年教师的培养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青年教师的职后教育,从而使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从经费来源、分配的渠道,数量,投资方向等,预期效果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来保证其高效有序地实施。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必须建立在教学能力研究的基础之上。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专门从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组织,从青年教师的师源、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特点出发,针对担任不同学科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分类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和提高对策,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以学为主到以教为主的角色转变。同时,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让青年教师针对自己所授课程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和实践,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素铎,李庆丰等.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长效机制 保证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0(5):10~12.
[2]佘远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50~155.
[3]白云霄.浅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2007(3):53~54.
[4]林金辉,潘赛.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0(6):82~84.
[5]徐继红,董玉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76~79.
科学小实验原理范文4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实验教学;数学体系;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71-04
许多人认为,实验是理工科学生的专有业务,高等学校的文科生不需要教学实验,更不需要实验室,这种观念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盛行。对于理工科院校是否需要文科实验室这个问题,一些长期致力于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学者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高校通常会安排文科学生在本科毕业前到企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参加锻炼实习,让学生借此接触了解社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但这种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习有很多弊端,如学生的实习岗位和今后的工作岗位契合度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如今企业大多数岗位都是流程作业,而实习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某个固定的岗位,所以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工作;再次,因不能全程伴随实习过程,教师因此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和解决。[1]而文科实验室教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弊端,文科实验室教学发挥的这种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应该受到重视。但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由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条件的弱势地位,文科专业连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还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就更谈不上实验教学了。因此,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优化问题,就特别值得思考。
一、目前理工科院校文科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文科实验室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建设文科实验室时一般照搬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建设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验环境和设备等。教师和学生则在符合实验项目要求的实验环境中,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的数据、结论。而照此模式建设的文科实验室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大量建设信息港、数据库和模拟环境,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最本质的法则。比如在社会学方面的调查访谈中,非常重视前期的数据采集和素材收集,而不是依靠简单的技术手段的提高。所以,按照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文科实验室常常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这种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可能达成教学的目的。
2.文科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理工科院校,由于文科实验教学缺乏一套相对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严重制约了文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文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理工科院校往往忽视文科学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理工科院校传统上忽视文科教育的重要性,文科教学基础比较薄弱,而文科实验教学更是文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理工科相比,缺乏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实验教案、实验报告等基础性指导文件。
(2)文科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健全。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和传统的工作量计算方法误导教师形成了一种观念,他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且工作量计算系数远不如课堂教学,因此多不愿参与实验教学。据调查,在很多理工科高校,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系数与课堂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系数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文科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也没有具体的硬性要求来规范教师的实验教学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文科试验教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加强和提高。建立完善的文科实验教学考核标准有利于约束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指导,也有利于约束学生完成各项实验项目。文科实验教学的考核标准既是对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核标准的落实和强化有助于文科实验项目的展开。因此制定人性化的文科实验教学考评标准是当务之急。
(3)文科实验室教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统一的实验室教师职称和待遇评定标准,专职实验室教师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授课教师或行政编制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实验室教师在实验室教学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4)实验室人员配置不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实验教学指导队伍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学术梯队;在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养提高上,缺少统一的长远规划和明确的培训制度。
二、转变理工科院校中
文科实验教学的观念
1.转变理工科院校中行政管理层的观念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层掌握了整个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高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等决策都是由高校行政管理层做出的。因此,如果理工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层对原本薄弱的文科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文科实验教学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忽视文科实验教学的现象极其普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理工科高校管理者认为文科和理工科不一样,不需要做实验,更不要说要有实验室了,或者认为文科只需要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室,用以存放一些文科资料和档案等就够了。这些观念已经落后于新的教育改革观念,也不符合社会对文科学生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传统文科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验证和演示,随着现代科学不断的分化、综合,传统文科实验室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文科发展的需要。新的文科实验室的任务是结合文科各学科和综合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对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构造虚拟环境,进行仿真、模拟,解决现代人文科学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社会问题”。[2]107 只有高校行政管理层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文科实验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去,才能有效地促进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的提高。以法学专业为例,该专业非常需要把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方式。传统观念认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只需要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了,但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情境和实践环境去实践,很多时候这种实验教学达不到实践操作的效果。由于老师不可能带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法院或者检察院的实习中,传统实验教学的缺失是让法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理工科院校可以参照其他文科学校教学的做法,建立模拟法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切实了解审判机关的工作流程和感受法庭上的审判气氛,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模拟法庭中得到实践和锻炼。
2.转变高校文科教师的观念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和高校发展的重要软件资源,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理论上讲,由于在活动空间、教学媒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高校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对独立的,但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上应该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实验教学可有可无,这种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都有完整的体系,如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合理的课程设置、精选的教学书目、较成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制度。而不受重视的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甚至连自身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教案都没有。[3]理工科院校中理工科的学科基础较强,据调查,64.2%的理工科老师有轻视实验课的潜意识,这个比率在文科老师中更达到了90%以上。所以改变传统的重课本教育轻实验教学的观念对于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在文科教育改革以及文科实验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人大将传统的一位教师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旧教育模式转变为重文理渗透、重实验、重了解社会的新型文科教育模式,将单纯的课堂讲授发展为课堂讲授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文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转变文科学生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环境,文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境。由于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很多文科学生认为学习任务就是把课本知识学好,实验课程可有可无。在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下造就的学生,往往书面考试可以拿到高分,可是实践能力较差,学以致用的目的没有得到切实落实。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多文科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知识,这样的大学教育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教育。事实上,实验教学对培养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意义重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文科实验教学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实验教学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人文素质的综合提高与实验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108-109 现代文科实验教学要求文科学生主动转变传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优化学习方法,将课堂学习和实验学习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理工科院校中文科
实验教学优化的改革
1.加大文科实验室经费的投资力度
文科实验教学在很多理工科学校也有了一些发展,大部分情况属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建设,投资力度较小。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文科教学没有引起理工科院校的领导的足够重视,学校行政领导忽视了对文科实践教学的投入。人文学科在理工科院校通常都是后起学科,文科学院和文科专业的建设也比较晚,理工科学校在文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
(2)学校管理不到位,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散,各院系只管自己的事务导致实验教学的资金无法及时到位。
(3)学校实验室在实行学校和院系二级管理的同时,各院系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学校规划投入到文科实验教学建设上的资金成为空谈。
建立高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学府的要求,必然要加大学校的学科调整和各相关专业的整合和联系,因此一定要加大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实验教学的投入。理工科院校在加大对文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以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文科实验室建设资金到位并且实现常态化。
2.加强文科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充满活力的实验室学术队伍是文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据文科实验室的技术特点,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素质,又要熟练掌握一些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09
(1)在设立文科实验室工作岗位时,应该将本学科中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吸收进入实验室,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稳定的专职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梯队。青年教师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和活跃的学术能力,是高校教师的新生力量,要大力吸引青年教师进入文科实验室,带活文科实验室队伍。
(2)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3)加强实验教学和教务管理,制定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4)制定激励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制度和政策,提高其在进修、提高、评优、福利、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待遇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统筹规划文科实验室建设并进行科学化管理
理工科学校行政领导和文科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了解所在学校文科发展的状况和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情况,充分调查其他学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可取经验,统筹实验室建设,打破和取消规模小、教学任务少、功能单一的文科实验室,优化整合资源,增强文科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根据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结合学校其他基础实验平台的建设要求,打破专业界限,以学科为基础构建文科实验室,并对现有实验室进行重新优化和设计。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或“经验学习”。 由于起点低、基础差,而高校文科教育又处于重大的调整转型发展过程中,高校文科的实验教学因此承担着非常艰巨的使命。开展文科实验教学,必须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应用能力”的社会需要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郝春燕. 对文科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J]. 实验室教学,2006(5):9-10.
[2]徐婷,张晓燕,等.大学文科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0).
[3]许征程.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39.(责任编辑、校对:臧莉娟)
On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 Educational System of Liberal Ar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ZENG Kai, TANG Wei
科学小实验原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教学方法;实效性
作者简介:于钟凌(1972-),男,广西桂林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党支部书记,讲师。(广西柳州545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87-02
当前,作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学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只有结合当前社会状况、全面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个体特点才能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太重视
作为生活在改革开放环境中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思想多元化、视野开阔、自我主体意识较强、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等特点,而以往大学生缺乏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在他们身上也有所体现,但由于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逸封闭的环境中,对社会现状认识不够深入,又具有追求虚华、不务实的心理特征。
在价值观上,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因素制约,容易受到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在生活中、学习上、恋爱中遭受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待困难缺乏理性思考,易产生情绪化的极端行为,敏感冲动。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现状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亟待改进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象。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学中往往采取“满堂灌”或“填鸭式”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在学习中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其运用能力的培养。
3.外部环境和社会思潮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迅速普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悄然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在大学女生中还流传着“读好书不如嫁个好男人”的想法、“拼爹”的现象也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靠自己不如靠老爸”,用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不劳而获,有这些想法的人在当今大学校园里不在少数。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解释、引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回避的。
二、立足现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原则
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围绕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凸显实践性,强调动手、动脑和亲身体验的理念来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取得实效。
1.遵循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立教学情境的原则
所谓情境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对2011年10月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和良知,同学们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一事件是否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呢?是否得出如今社会道德已经普遍沉沦的结论?通过讨论和案例教学,同学们得出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同样在广东,同样是在10月,关键时刻怀着朴素的道德本能和人性良知,勇于对危难者施以援手的大有人在,既有救小悦悦的陈贤妹,也有珠海勇救落水少女的袁远、广州见义勇为的救人英雄牛作涛,这些人物的出现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2.遵循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在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上应当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既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又注意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既有较高的编写质量,同时又能在使用效益上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教材系统地阐述了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的特点。经典文本、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等教学资源的运用都必须以教材为核心;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拓展和超越,具有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结构之中,如果随意变动将改变教材的设计理念,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目的。
3.遵循以实践为核心、学生参与的原则
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以及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院系或班级组织的主题活动等形式,建立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科学解答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关心国内、国际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各类新思想、新思潮、社会现象等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也会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有的人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还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当成一套单纯的知识体系和现成的结论来传授的话,那就完全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真实感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解决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也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找到理论知识同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教师还可以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重视情感教育,使课堂充满激情
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式导入和课堂举例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的积极情绪,即“激情”。“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他人,使他人产生同样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①当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以充沛的精力、生动形象的体态、激情高昂而又风趣幽默的语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将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1)以学生为主体,更新教学观念。当前的高职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很强的群体,他们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愿意在人面前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师依据高职大学生这一主体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另外,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民主与权利、学生的个性、隐私与尊严等,要重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评价。教师只有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对理论的思考、分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提高思想政治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应主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坚定的信仰,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教学中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面对思维活跃、信息量丰富的广大学生,教师要主动掌握相关的办公软件以及学习使用投影仪、幻灯机等设备辅助教学。
(3)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研究的现状、前沿以及研究中的空白及问题,还要对相关学科(如历史、经济、人文、哲学、自然科学等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讲得精彩,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
总之,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改进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注释:
①徐厚道.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87.
参考文献:
[1]胡宏伟.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7,(10).
科学小实验原理范文6
[关键词]大物理教学体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25-02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强化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强调综合素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一、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一)大学物理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进度快,解题繁琐
大量的复杂的物理计算让学生看不到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联系,看不到物理与所学专业的结合,做不到学有所用,进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学习物理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物理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学物理教材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而绝大部分内容是中学已经学习过的,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授课教师无法让学生接触到感兴趣的内容,这显然不符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和模式落后
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学生都是注入式学习,被动、机械地记笔记、课后复习、背诵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学习主体缺位
所谓学习主体缺位,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习主体事实上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现象。学习主体缺位的深层原因有:只把学生看成是“听众”和被动接受的群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单一的信息输出过程,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排斥教学互动。
(五)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滞后
传统教学方法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以纯物理知识传授为目的,课堂活动按教师的要求依次进行,学生被动参与和跟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转变观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目的从传统的侧重于传授具体知识,转变为掌握物理思想、研究方法,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以纯物理知识传授为目的,课堂活动按教师的要求依次进行,学生被动参与和跟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组织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的教学局面,转变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塑W生的主体形象。教学内容与体系从传统的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围绕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来设计教学内容。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重新审视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人说, 物理教育是整个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 因此,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物理及其课程群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定位为: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及相关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出和抽象问题的能力,思考及审视问题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验相关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上述科学素质和能力是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科学基础和素质。
四、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肩负着以下重任,即: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出和抽象问题的能力,思考及审视问题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验相关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
为此,要整合大学物理理论课、物理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大学物理课程网站等资源,构建大物理教学体系,即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把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大物理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着力增强其科学素质(通过构建基本概念、理论,训练科学思维,认知和掌握科学方法),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审视问题,提出和抽象问题,选择方法,解决方案,延伸讨论,植入课堂训练)和实验相关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实验、设计、训练);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组织,理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科学素质,突出能力培养;为凸显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室的基础上创建“闲暇实验室”,作为大物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即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实现大物理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群拓展视野,努力发掘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以开拓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开设前沿物理、物理学与高新技术、物理演示实验、物理学史等相关选修课,作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大物理教学体系其构成为“3+2”模式,即三个核心环节(大学物理理论、物理实验和闲暇实验项目)二个辅助环节(相关选修课和课程网站)其功能和构成如下:
五、面向全校学生尝试“闲暇实验室”的运行与建设
闲暇实验项目是大物理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以演示实验室为基础,优化校内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建立“闲暇实验室”的项目运行机制,承载如下功能和作用:
首先,“闲暇实验室”是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借助“闲暇实验室”,本科生能直接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部分),允许“失败”,重过程轻结果,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科技活动,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培养大学生学习型工作和探究性学习的特质;其次,“闲暇实验室”是“大物理教学体系”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具有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闲暇实验室”也是基于公共课的科教融合机制,科教融合是一种科研和教学的高位结合,带给学生的是高峰体验,必须要有较好的基础和平台做支撑。
“闲暇实验室”的宗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改革传统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拓展第二课堂,搭建科教融合平台,面向本科生,优化人才培养资源,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目标转化,满足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闲暇实验室”运行模式:以项目形式运行和管理,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任课题负责人。
项目来源:教师科研项目或自选课题,学生自选课题,企业横向项目或课题。
“闲暇实验室”项目选择原则:为了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自由探索和知识创新相结合,“闲暇实验室”项目选择遵循兴趣引领、小而新、可实现、偏应用的“闲暇”原则,既保持项目的新颖性又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运行期不超过二年。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我有信心不断努力,立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将大学物理课程建设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基础课,为创新性国家建设,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
[2]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改革创新探索[J].大学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