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产保险市场需求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产保险市场需求分析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 日本 个人理财理财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5-042-04
一、引言
近年来,个人理财热潮在中国迅速兴起,国民对理财的需求日益旺盛。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对个人理财业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个人理财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理财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媒体对理财的宣传报道日益增多;理财培训日益受到青睐。
日本是个人理财业发展比较早的国家,1980年代,在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在日本兴起并迅速发展。个人理财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及状况有很大关系,考察个人理财在中国兴起的背景与当时的日本有类似之处。如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国民财富的迅速积累,客观上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日增;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务压力,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养老的担忧;金融改革和创新涌现出的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产品使个人家庭难以选择;利率汇率的波动、证券市场的动荡、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风险暴露等因素催生了对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分析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可以为中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动因
日本的个人理财业于1970年代萌芽,1970年个人理财最早诞生于野村证券株式会社,其主要标志是设立理财中心以促进证券的销售;1977年第一劝业银行成立理财部。保险业理财发展相对晚一些,1987年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住友海上财产保险株式会社成立理财中心,从而分别开启了个人理财在日本的证券、银行、保险等各专业金融领域的先河。到了80年代,日本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个人理财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个人理财进入启蒙阶段。90年代个人理财在日本迅速普及。进入21世纪,日本个人理财走向繁荣。考察日本个人理财业,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推动。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1970年代以来,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见图-1),2007年日本人口出生率全球排名220位(WHO,2008)。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生活条件改善和医学进步,国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日本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于1994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见表-1),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日本用了24年,而西方国家一般都需40年-100年以上的时间。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日本已成为全球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老龄人口比例世界第一,平均寿命世界第一。据不少资料预测,日本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趋势仍将持续。从长远看,人口老龄化可能造成社会生产力下降、储蓄率降低,从而给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此外,日本战后婴儿潮一代人已开始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社会保障基金将承受巨大的支付压力,养老金制度可能难以为继。而且老年人口庞大的医疗护理费用也将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推动了日本国民对个人理财的需求。
(二)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行,众多金融新产品的涌现和金融服务的创新。1970年代后期,受起源于美国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影响,日本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80年代金融自由化改革加速。金融自由化改革内容主要包括:1.利率自由化。主要措施有:放松对可转让定期存单(CD)的存款额度和利率限制;逐渐取消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小额定期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实施流动性存款利率自由化;取消存款期限限制。2.放宽金融机构业务限制。战后日本的金融体制是在美国的协助下建立起来的,不同金融机构有明确的业务界限,业务管制很严格。从80年代初开始,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放宽金融机构业务限制的措施。如1983年,商业银行、长期信贷银行和信托银行获准经营政府债券业务;1984年,商业银行和信托银行可以经营私募债券;证券公司获准发放以各种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的消费贷款;放宽各类银行的贷款额和担保额;允许商业银行办理货币市场存款单业务;允许商业银行经营长期存款业务等。此外,还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和经营业务的限制。3.资本流动自由化。1980年12月实施《新外汇法》,外汇交易由原则上禁止转为自由进行;1984年6月取消对日元转换的限制,欧洲日元市场的交易逐渐自由化;放宽国内外部门在欧洲市场发行日元债券的管制;允许外国部门在日本国内市场发行外币债券等。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推行,淡化了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界限,增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大量金融新产品和服务不断出现。
(三)日本国民收入的提高和个人金融资产的积累。1955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高增长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赶超;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成功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冲击,保持了高增长低通涨的局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加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日元大幅升值,股市和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日本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金融资产迅速积累(见图-2)。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客观上催生了对财富管理的强烈需求。
(四)泡沫经济刺激了国民的投资欲望。在日元大幅升值、宽松货币政策、金融机构不动产贷款过多的作用下,1985年-1989年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泡沫,股价和地价飞涨。日经225指数从“广场协议”之前的12500点大幅度上涨到1989年最高的38915点,市盈率高达70倍。土地价格从1985年9月到1990年9月上涨了4倍,在房地产泡沫最大的1989年,日本房地产总值是美国房地产总值的4倍多,而其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股价和地价的飞涨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的投资欲望,泡沫经济对日本个人理财业发展起了助推器的作用。
正是80年代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变,日本国民开始积极关注个人金融资产的合理利用、节税、遗产继承和事业继承等问题,与此同时,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机构开始引入理财系统,不动产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引入理财,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开始组建理财中心,日本掀起理财热潮。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迫使日本国民对生活进行长期总体规划设计,理财更受人们关注,由此推动了日本个人理财业的持续发展。
三、日本个人理财业的特点
由于理财需求不断增加,日本理财协会(Japan 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lanner,JAPF)于1987年11月成立,1992年日本与国际注册金融理财师理事会(International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Council)签署了协议并于1993年向241名日本理财协会会员颁发了CFP资格证书,从1998年开始,日本CFP数量迅速增长,至2010年,日本CFP数量达17109人,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居全球第三。日本理财协会于2002年4月开始在全国设立分会,现在JAPF的地方分会已遍布日本。作为非盈利性团体,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JAPF逐步制定出一系列较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透视日本个人理财业,最显著特点如下:
(一)实行分级的理财师职业资格制度。美国是个人理财起源和首先走向成熟的国家,美国拥有众多的理财职业资格,这些理财职业资格由不同的理财团体认定和管理,不实行分级制度。相比而言,日本的理财职业资格较少。日本认定理财师资格的团体有两个:一个是社团法人――金融财政事情研究会举办的“金融理财师”资格考试,应试资格要求在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实务经验,因此难度较高,但社会上的认知度不高;另一个是日本理财协会举办的资格考试,其理财师资格分普通资格(Affiliated Financial Planner,AFP)和高级资格(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CFP)两个级别。日本的CFP准入标准非常严格,获得AFP认证的人大约只有10%能通过CFP的考试。取得日本理财协会的CFP资格者,可以被认可为具有国际资格的理财师。
(二)保险在理财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1970年代以来,日本在人口数量增长、高储蓄率、家庭小型化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发展迅速,至1990年代,日本保险业达到了一个高峰。1994年,日本的保费收入(6060亿美元)、保险密度(4849美元)和保险深度(14.4%)指标均为世界第一。但到了1990年代后半期以后,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政府长期实施超低利率政策以及证券市场低迷等原因,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大幅下降,加上保险公司破产增多,加大了投保人对保险业的不信任感,担心将来得不到约定的投资回报,有不少投保人开始退保,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影响下,日本保险市场出现萎缩。2009年日本保费收入为5180亿美元,比最高峰1995年的6376亿美元大幅下降,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相应下降为4074美元和10.18%。不过,日本保险市场依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2007年保险和养老金储备资产占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比重达26.2%。保险早已根植于日本国民心中,在日本国民理财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个人金融资产运用相对保守。受泡沫经济崩溃、证券市场长期低迷、人口迅速老龄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国民在个人金融资产的运用上趋向“安全资产”,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呈现保守性特征(见表-2)。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安全资产的比重明显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日本国民选择储蓄的最重要因素是安全性。目前,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绝大部分掌握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手中,这些人深受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影响,一般很少将资金大量投入股市,通常都会选择存款、国债、保险等安全性很高的金融工具。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主要形式是现金、存款、保险和养老金储备等相对安全的资产,约占个人金融资产总额的77%,而股票资产仅占个人金融资产的5.9%,这在发达国家中所占比例是非常低的。股票资产比重低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股市持续低迷有很大关系,日经指数从1989年的38915点跌至2010年底的10228点,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股市的高风险更加大了投资者的担忧。
(四)注重理财人才的培养,较好地解决理财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兼容问题。日本在其个人理财发展过程中,很重视理财教育。日本理财协会在培养理财师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年来,日本理财协会培养出30余万名理财师,为日本个人理财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此外,日本在理财市场的培育和理财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很好地解决了理财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兼容问题。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法律、税收等制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理财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中,如何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理财理念和技术时与本国的制度、文化等有效结合是富有挑战的课题。日本理财协会在1992年引进CFP资格时,不是简单地将CFP课程体系进行移植,而是依照日本的国情加以改进,如考虑到不动产理财在日本的重要地位,在CFP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不动产理财。同时,将CFP资格与日本的传统价值观、文化以及法律、税制、社会保障等逐渐融合,较好地解决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国情”的结合问题。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日本理财协会已构建起相对成熟的理财教育课程体系。
四、启示
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加强理财教育。个人理财在中国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但高素质的理财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从日本个人理财的发展来看,日本理财协会培养了大量的理财专业人才,为日本个人理财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目前,中国个人理财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高等院校的理财教育。个人理财课程在高校出现的时间仅短短几年,目前,全国仍然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正式的个人理财课程,还没有高校设立个人理财本科专业。高校的理财教育现状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理财知识的需求。二是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内部培训。这类培训比较注重与本机构的理财业务结合,实务性更强。三是理财培训市场,包括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如上海理财专修学院)和国外理财团体(如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协会)授权的机构提供的理财培训。相比而言,这类培训比较兴旺。
目前,中国的个人理财教育还很不成熟。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理财协会,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Council of China,FPSCC)在理财教育上还存在不足:一是理财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还在探索。FPSCC已经于2005年7月加入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成为在中国大陆地区唯一获得授权认证并颁发CFP职业资格的协会,并推出了分级的理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即金融理财师和国际金融理财师。但从考试用教材来看,还远没有解决好本土化和国际化兼容的问题。二是FPSCC在理财培训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没有成为理财培训的主导力量。因此,如何借鉴日本理财协会的经验,加强理财师的培养,解决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理财教育问题,是今后一段时间FPSCC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依据本国国情来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引导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方向。根据注册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Board of Standards)的界定,个人理财核心内容包括:投资计划、风险管理和保险计划、员工福利和退休计划、税务计划、遗产计划。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简单,个人税务筹划的空间有限,因此个人税务计划在短时期内不会成为个人理财主要内容。另外,中国的遗产继承制度比西方发达国家简单,而且遗产税暂时不会推出,因此,遗产计划也不会太受关注。中国个人理财业务重点应定位于投资、保险和退休计划。由于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使得中国居民对投资理财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而且,中国的中高收入阶层正在快速增长,迫切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财富管理服务。而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日益凸现出退休计划的重要性。相对而言,保险在中国个人理财规划中很不受重视,这与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此很不相衬。2009年中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分列世界第7位、第64位、第44位。从国内来看,保险业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也很不突出,保险业资产占金融业资产比重不到5%,而银行业资产比重超过90%。因此,当前中国个人理财业应注意将保险作为发展重点,通过保险的发展为快速增长的国民财富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同时也为退休养老提供有效的储蓄手段。
注: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1703)、教育部特色专业(TS12058)、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03JYQ0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兵.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J].上海投资,2005,(3):25-28.
2.陈兵,Alfred Wong. 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发展与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27-29.
3.雷雨林. 日本商业银行私人理财业务的运作和理财师的培养[J].金融论坛,2003,(9):56-60.
4.童适平. 战后日本金融体制及其变革[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Inobu Nakagaw, omoko Shimizu. Portfolio Selec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by Japan’s Households―Why Are Japan’s Households Reluctant to Invest in Risky Assets?Bank of Japan. Aug. 2000.